CN216300775U - 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300775U
CN216300775U CN202122481478.9U CN202122481478U CN216300775U CN 216300775 U CN216300775 U CN 216300775U CN 202122481478 U CN202122481478 U CN 202122481478U CN 216300775 U CN216300775 U CN 216300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vehicle body
space
vehicl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8147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泽田丰
伊东直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300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300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公开的汽车具备分隔车身的内部空间的隔壁、填充有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体罐、将车身的外部与罐收容空间连通的取入口及排出口。隔壁将乘员室和罐收容空间分隔。气体罐配置于罐收容空间。取入口设置于车身的侧面或底面。排出口在比取入口高的位置处设置于车身。

Description

汽车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搭载有填充有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体罐的汽车。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车搭载填充有氢气的气体罐。搭载有氢发动机(使用氢作为燃料的内燃机)的汽车也搭载填充有氢气的气体罐。在日本特开2018-158613所公开的汽车中,在地板的下方配置有气体罐。在日本特开2010-070028、日本实案昭62-135638所公开的汽车中,在车身的后部配置有气体罐。
为了在从罐泄露了气体时将气体向车外排出,在日本特开2010-070028、日本实案昭62-135638的汽车中,在车身设置有换气口。换气口将收容气体罐的罐收容空间与车外连通。日本特开2010-070028的汽车搭载有被填充比空气轻的氢气的气体罐,在气体罐的下方和上方设置有换气口。日本实案昭62-135638所记载的汽车搭载有被填充比空气重的液化石油气的气体罐,在气体罐的下方设置有换气口。
实用新型内容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搭载有填充有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体罐的汽车,提供以少的部件件数实现换气效率高的罐收容空间的技术。
本说明书公开的汽车具备将车身的内部空间分隔的隔壁、填充有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体罐及将车身的外部与罐收容空间连通的取入口及排出口。隔壁将乘员室和罐收容空间分隔。气体罐配置于罐收容空间。取入口设置于车身的侧面或底面。排出口在比取入口高的位置处设置于车身。
车外的空气通过取入口而进入罐收容空间,通过排出口而从罐收容空间向车外流出。即使万一从气体罐泄露了气体,泄露气体也会从排出口向车外排出。由于排出口设置于比取入口高的位置,所以在罐收容空间内产生从下方朝向上方的空气的流动。比空气轻的泄露气体搭乘空气的流动而被高效地排出。另外,通过在乘员室和罐收容空间设置隔壁并且设置取入口和排出口,能够以少的部件件数实现换气效率高的罐收容空间。
最好是,罐收容空间位于乘员室的后方,取入口设置于三角窗。三角窗的外侧由于空气流的紊乱少,所以外部气体被顺畅地向罐收容空间引导。
也可以是,取入口设置于三角窗,并且在车身的底面设置有别的取入口。通过设置多个取入口,罐收容空间被迅速地换气。
最好是,排出口设置于车身的车顶。比空气轻的气体变得容易被排出。
也可以是,在取入口设置有车外侧的边缘比车内侧的边缘靠前的取入叶片板。或者,还可以是,在排出口设置有车外侧的边缘比车内侧的边缘靠后的排出叶片板。通过具备取入叶片板、排出叶片板,罐收容空间被更高效地换气。叶片板有时被称作百叶片板(louver)。在此,“前”意味着车身前侧,“后”意味着车身后侧。
也可以是,罐收容空间位于乘员室与行李空间之间,还具备将罐收容空间和行李空间分隔的后部隔壁。能够将行李空间从罐收容空间分离。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详情和进一步的改良将会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汽车的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汽车的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汽车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照附图来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汽车2。在图1中示出汽车2的侧视图,在图2中示出汽车2的俯视图。在图1、2中,省略了车辆前部。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和“后”分别意味着车身前侧、车身后侧。
汽车2是搭载有燃料电池、行驶用的电动机及气体罐14的燃料电池车。燃料电池、电动机及将燃料电池发电产生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的变换器的图示省略。在气体罐14填充有比空气轻的氢。汽车2将蓄积于气体罐14的氢作为燃料来进行发电,利用该电力来驱动行驶用的电动机。燃料电池例如配置于前座的下方,变换器和行驶用的电动机配置于前舱(比车室靠前的空间)。变换器、燃料电池也可以设置于中央通道的下方。
汽车2在车室内具备隔壁11。隔壁11接合于车身10的车顶17、地板16、三角窗15及侧面板各自的内表面,将车内的空间分隔成乘员室12和罐收容空间13。乘员室12位于隔壁11的前方,罐收容空间13位于隔壁11的后方。在罐收容空间13配置有2个气体罐14。隔壁11在乘员室12与罐收容空间13之间切断气体(包括空气)的流动。因此,即使假设从气体罐14泄露了氢气,泄露的氢气(泄露气体)也不会向乘员室12流入。不过,泄露气体优选从罐收容空间13迅速地排出。在汽车2的车身10设置有第一取入口21、第二取入口22、排出口23,以使泄露气体从罐收容空间13迅速地排出。
第一取入口21设置于车身10的侧面。更详细而言,第一取入口21设置于车身10的侧面的三角窗15。在车宽方向的两侧的三角窗15的各自设置有第一取入口21。第一取入口21将车外与罐收容空间13连通,将车外的空气向罐收容空间13取入。“三角窗15”意味着位于车门19的后方且嵌固于车身10的窗玻璃。
在图3中示出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第一取入口21的截面。在第一取入口21设置有多个取入叶片板41。取入叶片板41以车外侧的边缘41a比车内侧的边缘41b靠前(车身前侧)的角度安装于第一取入口21。由于取入叶片板41以这样的角度安装,所以如图3的粗的箭头线所示,在汽车2正在行驶时,车外的空气被向车内(即罐收容空间13)顺畅地引导。
第二取入口22设置于车身10的底面(即,地板16)。第二取入口22也将车外与罐收容空间13连通。虽然图示省略,但第二取入口22也具备车内侧的边缘比车外侧的边缘靠前的取入叶片板,在行驶中将车外的空气向罐收容空间13引导。
排出口23设置于车身10的上表面(即车顶17)。排出口23也将车外与罐收容空间13连通。在图4中示出沿着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排出口23的截面。在排出口23设置有多个排出叶片板43。排出叶片板43以车外侧的边缘43a比车内侧的边缘43b靠后(车身后侧)的角度安装于排出口23。由于排出叶片板43以这样的角度安装,所以如图4的粗的箭头线所示,在汽车2正在行驶时,车内(即罐收容空间13)的空气(气体)被向车外引导。尤其是,在行驶中,车外的空气相对于车相对地向后方流动,因此排出口23的外侧的压力比内侧的压力低。通过负压效应,罐收容空间13的空气(气体)通过排出口23而向车外排出。
在排出口23设置有防止雨滴向罐收容空间13的浸入的檐44。檐44连结于排出口23的前侧的边缘。虽然在图中未出现,但檐44也连结于排出口23的车身侧方的边缘。檐44在车身后侧将排出口23的上侧的空间向外部的空间开放。通过具备檐44,能够一边防止雨滴向罐收容空间13的浸入,一边将罐收容空间13中的空气(气体)向车外排出。在图2中,被檐44挡住的排出口23由虚线描绘出。
车外的空气通过第一取入口21和第二取入口22而向车内(罐收容空间13)流入。车内(罐收容空间13)的空气(气体)通过排出口23而向车外排出。排出口23设置于比第一取入口21和第二取入口22高的位置。因此,在罐收容空间13的内部,空气(气体)从下向上流动。另外,排出口23设置于比第一取入口21和第二取入口22靠车身后方侧处。罐收容空间13的内部的空气(气体)从罐收容空间13的前下侧向后上侧流动。在气体罐14填充有比空气轻的氢气。即使万一从气体罐14泄露了氢气,比空气轻的氢气(泄露的氢气)也会通过排出口23而迅速地向车外排出。尤其是,由于排出口23设置于比第一取入口21和第二取入口22靠车身后方侧处,所以空气(气体)以从比隔壁11靠前方的乘员室12离开的方式流动。由于泄露气体以从乘员室12离开的方式流动,所以能够抑制泄露气体给乘员带来的影响。
罐收容空间13是在原本是乘员室的空间设置隔壁11而作为从新的乘员室12独立的空间得到的空间。罐收容空间13由隔壁11、第一取入口21/第二取入口22及排出口23形成。汽车2以少的部件件数实现了换气效率高的罐收容空间13。换言之,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能够以低成本得到换气效率高的罐收容空间。
第一取入口21设置于三角窗15。三角窗15的表面(车外侧的表面)顺畅地流动着空气。因此,车外的空气通过第一取入口21而向罐收容空间13良好地流入。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5来说明第二实施例的汽车102。图5是汽车102的侧视图。汽车102也是燃料电池车,搭载有填充有氢气的气体罐114。汽车102为轿车型,在车身100的后方具备行李空间119。车身100的内部空间由隔壁111和后部隔壁118分隔。隔壁111将乘员室112和罐收容空间113分隔。后部隔壁118将罐收容空间113和行李空间119分隔。罐收容空间113位于乘员室112与行李空间119之间。气体罐114配置于罐收容空间113。
隔壁111在乘员室112与罐收容空间113之间切断空气(气体)的流动。后部隔壁118在罐收容空间113与行李空间119之间切断空气(气体)的流动。即使假设从气体罐114泄露了氢气,泄露的氢气(泄露气体)也不会向乘员室112、行李空间119流入。
在车身110的侧后窗115设置有取入口121,在车顶117设置有排出口123。与第一实施例的汽车2的排出口23同样,排出口123被檐144覆盖。
取入口121和排出口123将罐收容空间113与车外连通,车外的空气通过取入口121而向罐收容空间113流入。罐收容空间113中的空气(气体)从排出口123排出。
排出口123配置于比取入口121高的位置。在第二实施例的汽车102中,从气体罐114泄露的氢气也迅速地从罐收容空间113向车外排出。也可以在汽车102的底面(即地板116)也设置有用于将车外与罐收容空间113连通的别的取入口。
叙述与在实施例中说明的技术相关的留意点。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搭载氢发动机(以氢气为燃料的内燃机)和蓄积有氢气的气体罐的汽车。
取入口设置于车身的侧面和底面中的至少一方即可。
以上,虽然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例,但它们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中,包括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后的技术。本说明书或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以单独或各种组合的方式发挥技术有用性,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附图中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达成多个目的,达成其中一个目的自身就具有技术有用性。

Claims (7)

1.一种汽车,具备:
隔壁,分隔车身的内部空间,将乘员室和罐收容空间分隔;
气体罐,填充有比空气轻的气体,配置于所述罐收容空间;
取入口,设置于所述车身的侧面或底面,将所述车身的外部与所述罐收容空间连通;及
排出口,在比所述取入口高的位置处设置于所述车身,将所述车身的外部与所述罐收容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
所述罐收容空间位于所述乘员室的后方,所述取入口设置于三角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车身的所述底面的别的取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
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车身的车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
在所述取入口设置有车外侧的边缘比车内侧的边缘靠前的取入叶片板。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
在所述排出口设置有车外侧的边缘比车内侧的边缘靠后的排出叶片板。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
所述罐收容空间位于所述乘员室与行李空间之间,
所述汽车还具备将所述罐收容空间和所述行李空间分隔的后部隔壁。
CN202122481478.9U 2020-11-04 2021-10-14 汽车 Active CN2163007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4374A JP7302577B2 (ja) 2020-11-04 2020-11-04 自動車
JP2020-184374 2020-11-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300775U true CN216300775U (zh) 2022-04-15

Family

ID=81113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81478.9U Active CN216300775U (zh) 2020-11-04 2021-10-14 汽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02577B2 (zh)
CN (1) CN21630077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05937A1 (ja) * 2022-11-16 2024-05-23 日本国土開発株式会社 移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35638U (zh) * 1986-02-21 1987-08-26
JP3813427B2 (ja) * 2000-09-22 2006-08-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気体燃料のガス排出構造
JP3791383B2 (ja) * 2001-10-10 2006-06-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搭載構造
JP2003306172A (ja) * 2002-04-12 2003-10-28 Nissan Motor Co Ltd 燃料容器の車体取付構造
JP4375233B2 (ja) * 2005-01-07 2009-12-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ガス燃料タンク搭載車両
JP4158770B2 (ja) * 2005-01-07 2008-10-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JP4975707B2 (ja) * 2008-09-18 2012-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車両
US20140097260A1 (en) * 2012-10-04 2014-04-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hermal Protection System For Pressurized Gas Cylinders In Vehicles
DE102017204335A1 (de) * 2017-03-15 2018-09-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Tankanordnung für eine Brennstoffzelle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4385A (ja) 2022-05-18
JP7302577B2 (ja) 202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87695B2 (en) Device for treating evaporated fuel
KR100491670B1 (ko) 연료 전지 차량의 연료 탱크 탑재 구조
US7434611B2 (en) Roof module
CN110861479A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01263030B (zh) 用于安装电气部件的结构
US20090152031A1 (en) Outlet duct of battery system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N216300775U (zh) 汽车
JP6515980B1 (ja) 電気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KR20140012228A (ko) 배터리 냉각 덕트
US20090058144A1 (en) Chassis frame for fuel cell vehicle
JP5533640B2 (ja) 電池冷却構造
CN102529693A (zh) 用于电池单元的冷却管结构
JP4710320B2 (ja)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JP4631177B2 (ja) 車両用電池冷却装置
CN104417320A (zh) 车辆
CN104701586A (zh) 一种车载电池包风道冷却系统
CN114248611A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壳体安装结构
US6564833B2 (en) Gas discharge structure for gaseous fuel
CN110364649B (zh) 车载用电池
WO2020158829A1 (ja) 車両の電池冷却構造
CN110617139B (zh) 车辆的燃料系统控制器
CN219677414U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壳体
US20210280939A1 (en) Battery pack
CN110386195B (zh) 用于电动车辆的前端模块
CN110774886A (zh) 车辆的排气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