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1936U - 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81936U
CN216281936U CN202122921123.7U CN202122921123U CN216281936U CN 216281936 U CN216281936 U CN 216281936U CN 202122921123 U CN202122921123 U CN 202122921123U CN 216281936 U CN216281936 U CN 2162819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fan
humidifying membrane
treatmen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211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凤华
袁宏亮
郑杰
曹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2112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819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819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819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风机及加湿膜组件;机壳相对或相邻的两个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风机和加湿膜组件均设于机壳内,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吸风口和送风口,风机与机壳之间形成有进风通道;加湿膜组件设于风机的吸风口处,加湿膜组件具有进风侧;第一进风口对应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设置并与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连通,第二进风口通过进风通道与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既能提升进风量,进而提升该空气处理装置后续的加湿效率。并且,通过设置连通加湿膜组件进风侧的进风风道,则机壳中的风机可采用单吸风机即可保证各个方向均能吹进风来,而无需采用双吸风机,从而节省了成本。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处理装置用以对空气进行加湿、过滤杂质或者消毒等,其中,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加湿膜组件,为了提高加湿效果,传统的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处理装置通常采用两侧进风,加湿膜组件的两侧均用以吸风,但是两侧分别吸风时需要采用两个风机,且驱动风机转动的电机通常靠近其中一侧设置,从而使得加湿膜组件的成本较高,并且由于双侧吸风时,由于其中一个吸风侧受到电机等部件的影响使得进风量降低,进而导致该空气处理装置的加湿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旨在改善空气处理装置加湿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风机及加湿膜组件;所述机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于所述机壳相对的两个侧壁或者相邻的两个侧壁;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吸风口和送风口,所述风机与所述机壳之间形成有进风通道;所述加湿膜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并设于所述风机的吸风口处,所述加湿膜组件具有进风侧,其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并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连通。
可选地,所述机壳包括前面板、背板及侧板,背板与所述前面板相对设置;所述侧板设有两个,两个所述侧板相对设置,所述侧板连接所述前面板和所述背板,所述侧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面积,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内。
可选地,所述机壳内还设有出风管,所述前面板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管连通的一端所述风机的送风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机壳内还设有电控盒和出风管,所述出风管连通所述风机的送风口,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出风管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所述进风风道。
可选地,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背板上。
可选地,所述机壳内还设有水箱,所述水箱用以对加湿膜组件供水,并设于所述加湿膜组件与所述前面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机壳内还设有水槽,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水槽,所述加湿膜组件部分伸入所述水槽内。
可选地,所述机壳内还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加湿膜组件,并驱动所述加湿膜组件旋转。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机壳相邻或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开设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且第一进风口对应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并与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连通,则机壳外的空气可通过第一进风口直接吹向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通过在机壳与风机之间形成有进风通道,第二进风口通过进风通道与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连通,则机壳外的空气还可通过第二进风口后进入进风通道内,并经由进风通道流入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如此设置,能减少其他部件对进风时造成的进风阻力,从而提升进风量,进而提升该空气处理装置后续的加湿效率。并且,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进风通道连通第二进风口,且进风风道连通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时,使得无论开设在什么方向的第二进风口均能通过该进风风道连通至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减少了风量损失,并且不受其他部件的阻挡作用,进而该机壳中的风机可采用单吸风机,而无需采用双吸风机,从而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处理装置的部分内部部件组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机壳 110 前面板
111 出风口 120 背板
130 侧板 131 第一进风口
132 第二进风口 140 顶盖
101 进风通道 200 加湿膜组件
201 进风侧 300 出风管
400 电控盒 500 水箱
600 水槽 700 风机
800 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4,该空气处理装置包括机壳100、风机700及加湿膜组件200;机壳100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分别设于机壳100相对的两个侧壁或者相邻的两个侧壁;风机700设于机壳100内,风机700具有相互连通的吸风口和送风口,风机700与机壳100之间形成有进风通道101;加湿膜组件200设于机壳100内并位于风机700的吸风口处,加湿膜组件200具有进风侧201,第一进风口131对应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设置并与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连通,第二进风口132通过进风通道101与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连通。
通过在机壳100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则可同时通过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同时进风,并且机壳100与风机700之间还形成有连通第二进风口132的进风通道101,由于加湿膜组件200设于风机700的吸风口处,因此机壳100外的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132后,再进入到进风通道101内,最后再通过进风通道101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进而进入风机700内,从而通过该流动的空气将加湿膜组件200上的水分通过风机700的送风口吹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第一进风口131可直接对应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并与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连通,进而机壳100外的空气可通过第一进风口131直接进入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从而减少风量损失,使得大部分的风通过第一进风口131时能够直接吹向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31也可不对应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第一进风口131可连通进风通道101,从而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131后,进入到进风通道101内,最后再通过进风通道101吹向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从而加湿膜组件200可以吸进机壳100外的空气,进而通过该流动的空气将加湿膜组件200上的水分通过加湿膜组件200的出风侧吹向风机700,进而在风机700的驱动下使得加湿后的空气从风机700的送风口送出。具体地,第一进风口131可开设有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第二进风口132也可开设有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在该实施例中所有的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均正对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从而机壳100外的空气直接通过进风口进入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可以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所有进风口可同时设于机壳100的同一侧的壳体上,从而实现所有进风口均与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直接连通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以上的实施例中均能实现外界的风均能流动到通过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且由于进风通道101的设置,使得空气进入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时,不容易受到风机700中驱动电机等其他部件的阻挡,从而减少了进风阻力,提高了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量,进而使得该空气处理装置的加湿效率得以提升。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加湿膜组件200中用以为空气流动提供动力的风机700可以仅设有一个,即加湿膜组件200中的风机700可采用单吸风机700,从而相对于双吸风机700而言节省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机壳100相邻或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开设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机壳100与风机700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二进风口132的进风通道101,加湿膜组件200设于风机700的吸风口处,则机壳100外的空气可通过第二进风口132,然后进入进风通道101内,并经由进风通道101吹向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并且,通过第一进风口131直接对应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设置、且与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连通,则能实现从第一进风口131吸风的空气直接吹向加湿膜组件200的效果,从而减少了从第一进风口131进风的风量损失,提高了整机的进风量。以上设置,无论是第一进风口131直接与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直接连通,还是第二进风口132通过进风通道101与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连通,则均能降低其他部件对从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进风时造成的进风阻力,从而提升进风量,进而提升该空气处理装置后续的加湿效率。并且,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二进风口132连通进风通道101,且进风通道101连通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时,则使得无论第二进风口132开设在什么方向,均能通过该进风通道101连通至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进而该机壳100中的风机700可采用单吸风机700,而无需采用双吸风机700,从而节省了成本。
进一步地,请继续结合参照图1至图3,机壳100包括前面板110、背板120及侧板130,背板120与前面板110相对设置;侧板130连接前面板110和背板120,侧板130包括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分别设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具体地,前面板110、背板120及侧板130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弧形或者其他形状。例如前面板110、背板120及侧板130的形状均为矩形时,它们共同围合形成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等。或者前面板110、背板120及侧板组件均采用弧形时,它们共同围合形成的形状可以为圆柱体或者圆台等。当然,前面板110、背板120及侧板130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实现这几者能共同围合形成有一安装腔即可。通过将加湿膜组件200和风机700均设于机壳100内,则可对加湿膜组件200和风机700形成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设于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则可使得空气处理装置在安装好之后,能够尽可能地保证进风时不受室内墙壁的影响而提高进风量。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分别设于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则可以理解的是,机壳100外的空气可通过机壳100相对的两侧进风,进而在安装好空气处理装置后,如果空气处理装置的背板120和其中一侧板130均靠墙设置时,仍能够保证至少其中一侧的进风口能够进风,从而避免出现堵住全部出风口111的情况。
并且,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分别设于相对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时,且进风通道10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进风口131和第二进风口132,则进风通道101可设置成近似直线型的通道,从而减少了进风通道101的长度,并能减少进风阻力,提高进风量和进风效率,进而提升整个空气处理装置后续的加湿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进风通道101可以为与机壳100呈分体设置的管道,也可以为机壳100本身形成的通道,或者还可以为机壳100内其他至少两个部件之间形成间隙后,该间隙部分形成的通道为进风通道101。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前面板110是指安装该空气处理装置后,该空气处理装置正对用户的一侧的面板;其中用户正对前面板110时,侧板可以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分别为左侧板和右侧板,其连接在前面板110左侧的侧板130为左侧板,连接在前面板110右侧的侧板130为右侧板,设于前面板110远离用户一侧、并与前面板110相对设置的面板为背板120。通常情况下背板120会贴近室内的一墙面设置,甚至其中一侧板130也可能会贴近室内的另一墙面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口131与第二进风口132对称设置。
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31与第二进风口132对称设置,则一方面使得整机的外观更加美观,并且在安装加湿膜组件200和风机700时的受限条件较少;另一方面还使得进风通道101可近似呈直线型通道,从而缩短了进风通道101的长度,避免更多的风量损失。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3,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的面积不大于第一进风口131的面积,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31内。
如此设置,则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完全由第一进风口131显露,则使得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可与第一进风口131直接连通的基础上,实现通过第一进风口131吸入的风进入的风能够完全覆盖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从而一方面减少了进风阻力,降低了进风量的损失;另一方面还提升了加湿效率。
当然,在不考虑加湿效率的前提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使得加湿膜组件200的部分进风侧201由第一进风口131显露,则此时通过第一进风口131吸进的风只能覆盖部分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机壳100内还设有出风管300,前面板110开设有出风口111,出风管300的一端连通风机700的送风口,另一端连通出风口111。
通过出风管300连通出风口111,则经过加湿膜组件200加湿后的空气通过出风管300流向前面板110开设的出风口111处,并经由出风口111吹出。通过在前面板110开设出风口111,则出风方向朝向前方,从而有利于向室内大部分的空间内或者直接向用户吹出加湿后的空气。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出风口111设于前面板110的顶端。
可以理解的是,加湿后的空气在重力影响下向下流动,从而通过将出风口111设于前面板110的顶端,则保证室内上空部分和靠近地面的部分均能感受到加湿后的空气,进而实现向室内均匀出风的效果。
当然,如图1、图2或图3所示,机壳100还可包括顶盖140,顶盖140的周缘分别连接前面板110、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130及背板120,并设于前面板110、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130及背板120的顶端。基于机壳100设有顶盖140的方案,出风口111也可设于顶盖140。从而实现顶出风的效果,避免吹出的风直接吹向用户,以避免用户具有不舒适的感觉。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机壳100内还设有电控盒400和出风管300,出风管300连通风机700的送风口,电控盒400与出风管300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进风通道101。
如此设置,则一方面使得电控盒400与出风管300之间形成的间隙被合理利用,另一方面由于电控盒400内具有较多电器元件,这些电器元件在工作时会发热,通过将进风通道101夹设于电控盒400与出风管300之间,则在进风通道101内进风时,该过程还可实现对其附近的电控盒400进行散热的效果,从而提高电控盒4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电控盒400设于背板120上。
通过将电控盒400设于背板120上,则可避免因出风口111设于前面板110或者顶盖140时,出现电控盒400遮挡出风口111的情况。
当然,电控盒400还可设于侧板130或者顶盖140等其他位置,只要能够避让出风口111,且能与出风管300之间形成有一进风通道101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机壳100内还设有水箱500,水箱500用以对加湿膜组件200供水,并设于加湿膜组件200与前面板110之间。
通过在机壳100内设置水箱500,则水箱500可对加湿膜组件200供水,从而使得加湿膜组件200吸水,在风机700的作用下,风经过该加湿膜组件200后,从风机700的出风侧吹出带有水风的风,进而实现对室内空气加湿的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加湿膜组件200在转动时能够吸水,本实施例中机壳100内还设有水槽600,水槽600连通水箱500,加湿膜组件200部分伸入水槽600内。
如此设置,则使得加湿膜组件200伸入水槽600内的部分可吸收水槽600内的水。加湿膜组件200可以为转轮式加湿膜组件200,其在转动过程中,能够保证加湿膜组件200的各个部分均能够吸收水槽600内的水,进而保证加湿膜组件200各个部分吸水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机壳100外的空气通过该加湿膜组件200时能够保证该空气携带一部分水分,以使得该空气处理装置具有较好的加湿效果。
具体地,机壳100内还设有驱动装置800,驱动装置800连接加湿膜组件200,并驱动加湿膜组件200旋转。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加湿膜组件200可以为转轮式加湿膜组件200,即加湿膜组件200在转动过程中吸水,并通过风机700的作用将进风口的风吸进,风经过该加湿膜组件200时带出一部分水分从风机700的出风侧吹出。
进一步地,驱动装置800可包括电机、设于电机的主动齿轮,加湿膜组件200具有湿膜本体和安装湿膜本体的转轮,转轮为从动齿轮,从而转轮与主动齿轮啮合,实现电机启动后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转轮转动,进而实现带动加湿膜组件200转动的效果。在加湿膜组件200下方设置有水槽600并至少部分伸入水槽600时,加湿膜组件200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水槽内的水。
进一步地,该空气处理装置的机壳100内还可设有过滤杀菌模块,该过滤杀菌模块可设于第一进风口131与加湿膜组件200的进风侧201之间,从而对进入机壳100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杀菌处理,进一步保证该空气处理装置吹出的风为较洁净的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于所述机壳相对的两个侧壁或者相邻的两个侧壁;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吸风口和送风口;所述风机与所述机壳之间形成有进风通道;
加湿膜组件,所述加湿膜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风机的吸风口处,所述加湿膜组件具有进风侧;
其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设置并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通过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
前面板;
背板,所述背板与所述前面板相对设置;及
侧板,所述侧板连接所述前面板和所述背板,所述侧板包括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称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面积,所述加湿膜组件的进风侧朝向所述第一侧板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内。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有出风管,所述前面板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管的一端连通所述风机的送风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风口。
6.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还设有电控盒和出风管,所述出风管连通所述风机的送风口,所述电控盒与所述出风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所述进风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设于所述背板上。
8.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还设有水箱,所述水箱用以对加湿膜组件供水,并设于所述加湿膜组件与所述前面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还设有水槽,所述水箱连通所述水槽,所述加湿膜组件部分伸入所述水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还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加湿膜组件,并驱动所述加湿膜组件旋转。
CN202122921123.7U 2021-11-24 2021-11-24 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2162819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21123.7U CN216281936U (zh) 2021-11-24 2021-11-24 空气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21123.7U CN216281936U (zh) 2021-11-24 2021-11-24 空气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81936U true CN216281936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38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21123.7U Active CN216281936U (zh) 2021-11-24 2021-11-24 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819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339749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366971B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16844922U (zh) 一种通风装置及移动空调
CN216281936U (zh) 空气处理装置
WO2021196635A1 (zh) 新风模块与空调器
KR20170065519A (ko) 에어컨 송풍 방법
CN21182273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861560U (zh) 新风除霾机
CN209798354U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220269667U (zh) 一种加湿暖风机
CN219270837U (zh) 一种洗碗机干燥结构
CN21620381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154535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011055U (zh) 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20321551U (zh) 一种用于风幕机的气流发生结构
CN216346869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16591978U (zh) 一种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351413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929718U (zh) 一种pcb设备用风机装置
CN108105880B (zh) 柜机
CN213392861U (zh)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CN20414175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6281724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062877U (zh) 一种传输设备用交流电源分配列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