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392861U -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392861U
CN213392861U CN202022166392.2U CN202022166392U CN213392861U CN 213392861 U CN213392861 U CN 213392861U CN 202022166392 U CN202022166392 U CN 202022166392U CN 213392861 U CN213392861 U CN 2133928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air inlet
fan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6639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蓝焕流
张利
雷朋飞
邸晓龙
梁翩
李志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HNIX Eco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16639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3928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3928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3928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涉及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呈中空结构的机壳,机壳内部形成有空腔;机壳上开设有分别与空腔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两个排风口;风机,风机置于空腔以将空腔分隔成进风腔以及排风腔,进风口与排风口分别对应连通于进风腔与排风腔;风机相对的两端分别形成朝向进风腔的进风侧以及朝向排风腔的排风侧,进风侧与进风口相对设置,两排风口分置于排风腔的相对两侧,以使两排风口分别与排风侧相错设置。通过设置双风腔结构并对不同的风腔内布局作出相应的优化调整,使机壳体积得以减小,同时将排风口设置在排风腔的两侧,降低风机直吹排风口所造成的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背景技术
风扇,指热天借以生风取凉的用具。电风扇是用电驱动产生气流的装置,内配置的扇子通电后来进行转动,转化成自然风来达到乘凉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冷风机逐步取代传统的电风扇,家用冷风机一般具有一定的制冷效果,其通过内置冰块或制冷机组与换热器配合,与温度较高的空气进行换热,并将换热后的冷空气通过风机将从机组中吹出,让吹出的气流温度较室温低,达到给吹风的人或物以及空间降温的效果。
冷风机一般包括外部的机壳,在机壳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抽入空气的进风口以及排出空气的排风口,在机壳内部设置有风机以及制冷组件,进风口与排风口分置在风机的相对两端,并在进风口和排风口处设置相应的格栅、滤网、防护网等组件。由于排风口与风机相对设置,导致在冷风机工作过程中,排风口上的风量集中排出,从风机吹出的气流会在通过排风口上的间隙时,与排风口上的部件(护网、格栅等)产生摩擦,产生噪音,排风口上的部件产生的噪音也相对集中,让冷风机整体噪声较大,影响用户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将排风口设置在排风腔的相对两侧,避免风机的出风方向与排风口相对设置,降低了气流直吹排风口所产生的噪音,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包括呈中空结构的机壳,所述机壳内部形成有空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分别与所述空腔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两个排风口;风机,所述风机置于所述空腔以将所述空腔分隔成进风腔以及排风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排风口分别对应连通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排风腔;所述风机相对的两端分别形成朝向所述进风腔的进风侧以及朝向排风腔的排风侧,所述进风侧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两所述排风口分置于所述排风腔的相对两侧,以使两所述排风口分别与所述排风侧相错设置。
进一步地,两所述排风口之间所形成的连线与所述风机的轴线相交呈90°。
进一步地,所述机壳包括挡风板、两侧板、盖板以及底板;所述挡风板置于在所述排风腔一侧并与所述排风侧相对设置;两所述侧板相对设置在所述挡风板的两侧,一端与所述挡风板的侧沿连接,另一端朝所述进风腔方向延伸;所述风机横置于两所述侧板之间;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分别覆盖在所述挡风板和两所述侧板的顶部以及底部;两所述排风口分别开设在两所述侧板位于所述排风腔的一端;两所述侧板、所述盖板以及所述底板分别远离所述挡风板的一端共同形成所述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板、所述侧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海绵。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外延形成有用于遮蔽所述挡风板及侧板的拐角部,所述拐角部的内侧设置有倾斜设置的插板,在所述挡风板和/或侧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板对应的插孔;所述插板可通过插扣的方式与所述插孔连接,以使盖板盖设于所述挡风板及所述侧板的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还包括相连的压缩机以及翅片式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设置于所述排风腔,所述翅片式换热器覆盖于所述进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空腔内还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风机的支架,所述隔板中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排风腔的导风孔,所述风机置于所述导风孔之中。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孔上配置有朝所述进风腔方向延展的导风圈,所述导风圈套设于所述风机的周侧。
进一步地,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还包括电器盒,所述电器盒设置在所述排风腔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电器盒包括第一盒体以及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与所述第二盒体并排设置于所述排风腔顶部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的机壳上开设有分别与空腔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两个排风口,进风口与排风口分别对应连通于进风腔与排风腔,风机的进风侧与进风口相对设置,两排风口分置于排风腔的相对两侧,以使两排风口分别与排风侧相错设置,即,出风机组的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不同,从风机排风侧排出的气流不会直接从排风口吹出机壳,气流从进风侧抽入并从排风侧排到排风腔后,气流会在排风腔内形成风压,气流需经过排风腔的内壁反弹后方可从排风腔两侧的排风口吹出机壳。
让两侧的排风口风速更为均匀,大大降低了气流直吹位于排风口上的部件所产生的噪音,且气流不会直吹用户,在空间内形成环绕的风路,加快风量循环,从而加强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整体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爆炸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俯视图之一(去除盖板、内部部件);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俯视图之二(去除盖板、保留内部部件);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侧视剖面视图;
图6为图5的A部放大视图。
图中:10、机壳;11、进风口;12、排风口;13、进风腔;14、排风腔;121、出风格栅;20、风机;21、进风侧;22、排风侧;30、挡风板;31、插孔;40、侧板;41、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50、盖板;51、插板;60、底板;70、压缩机;80、翅片式换热器;90、隔板;91、支架;92、导风圈;100、电器盒;101、第一盒体;102、第二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图5所示,为了解决风机20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噪音的问题,同时减小安装有风机20的机壳10的体积,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该机组结构一般可应用于室内环境,起到让室内空气流动以及制冷的效果。
该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包括呈中空结构的机壳10,机壳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主体,其机壳10内部形成有空腔,在本方案中,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的部件均安装在机壳10表面以及空腔内,提高本方案机组的集成度,让其结构更加紧凑,较高的集成度也能保证其体积不会过大,满足用户对小机型的需求。
机壳10上配置有分别与空腔连通的进风口11以及两个排风口12,进风口11用于将环境中的空气抽入空腔当中,而排风口12则用于将空气从空腔中排至机壳10外部的环境当中,其中,机壳10内可通过设置风机20以完成对外部环境空气的抽入以及排出的动作,风机20置于空腔以将空腔分隔成进风腔13以及排风腔14,进风口11与排风口12分别对应连通于进风腔13与排风腔14,将风机20设置在空腔的中部,使风机20在运行过程中,进风腔13内形成负压将空气从进风口11抽入,排风腔14内形成正压以将空气从排风口12排出,而在进风腔13与排风腔14当中还可设置其他辅助部件,以提高本实施例机组的集成度。
为了在减小机壳10大小后降低机壳10由于风压所造成的噪音问题,风机20相对的两端分别形成位于进风腔13的进风侧21以及位于排风腔14的排风侧22,进风侧21与进风口11相对设置,以便于风机20在运行过程中更快地将机壳10外部环境的空气进行抽取,两排风口12分置于排风腔14的相对两侧,以使两排风口12分别与排风侧22相错设置,由于排风口12不与排风侧22正对设置,在空气经风机20排入排风腔14以在排风腔14内形成正压后,流速较高的气流无法直接从排风口12排出,气流需经过排风腔14的内壁反弹至位于排风腔14两侧部的排风口12方可排出,将排风口12分置成两个也能让单个排风口12上的空气流速相对降低,这样,即使减小机壳10的体积,从排风侧22也可避免直吹排风口12,相较于传统机组而言,保证相对较小的噪音的同时也能让其体积更小。因此,流速较高的空气与排风口12上的部件(护网、格栅灯)所产生的摩擦就会降低,从而让排风口12处形成的噪声减少,两侧出风也能够提高空间内的空气循环效果,避免直吹用户,加强用户的体验感。
为了让两排风口12排出的气流流速较为均匀,两排风口12之间所形成的连线与风机20的轴线相交呈90°,以使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的进风方向与排风方向形成夹角,即,机组的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呈“T”字形,让空气均匀地分流并从良排风口12处排出。
作为机壳10的具体实施方式,机壳10包括作为机壳10的前板面的挡风板30、侧板40面的两块侧板40以及上下两板面的盖板50与底板60。
具体的,挡风板30置于在排风腔14一侧并与排风侧22相对设置,作为机壳10的前置板体,在风机20运行过程中,挡风板30用于对从排风侧22吹出的气流进行阻挡,并将气流导向两侧的排风口12处,相对于传统机组,将排风口12设置在该挡风板30处的结构,气流需经过反弹才能从排风口12排出,避免了气流直吹排风口12的情况,避免气流与排风口12上的部件之间直接产生摩擦导致的噪声过大的问题,两侧板40相对设置在挡风板30的两侧,侧板40的一端分别与挡风板30的侧沿连接,侧板40的另一端朝进风腔13方向延伸,本例中,两侧板40之间形成围设空腔的间隙,风机20横置于两侧板40之间,而盖板50与底板60分别覆盖在挡风板30和两侧板40的顶部以及底部,使挡风板30、两侧板40、盖板50以及底板60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箱体,而该开口则为上述的进风口11。
两排风口12则分别开设在两侧板40位于排风腔14的一端。
本例中,侧板40由两部分组成,侧板40包括第一部分41以及第二部分42,第一部分41侧板40位于排风腔14的一端与挡风板30一体成型,可通过冲床冲压成型,第一部分41的侧板40与挡风板30之间形成拐角处,具体拐角处为90°,在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的俯视方向上,挡风板30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一部分41侧板40以及风机20的排风侧22围设形成排风腔14,且排风口12分别开设在两相对的第一部分41侧板40上。而第二部分42侧板40则设置在第一部分41侧板40远离挡风板30的一侧,其延伸方向与第一部分41侧板40一致,两第二部分42侧板40围设形成进风腔13,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便于机组的安装,且便于加工,在安装、维修过程中,可单独对进风腔13或排风腔14结构进行拆装,也能够保证结构的强度。
为了保证进风腔13、排风腔14内的风压,挡风板30、侧板40、盖板50与底板60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海绵,防止机组结构出现漏风,或在机组内设有换热装置时冷凝水渗出的情况。
本例中,排风口12上覆盖有出风格栅121、护网等部件,能够避免用户误操作将手伸入排风腔14当中导致受伤的情况,出风格栅121可与排风口12通过冲切的方式一体成型,也可通过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排风口12上,进一步,为了让排出的气流更加洁净,也可在排风口12处设置滤网等部件,当然,滤网也可设置在进风口11或进风腔13、排风腔14当中,没有硬性的规定及要求。
由于从风机20与排风口12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从排风腔14吹出的气流不会直接与排风口12的部件发生碰撞、摩擦,因此,排风口12上的格栅或护网等部件造成的噪声也会相对减小甚至消除,保证机组运行过程中保持相对安静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还包括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可让处于机壳10内部的空气温度下降,以让机组排出温度较外部环境更低的气流,提高用户的舒适度。换热装置包括相连的压缩机70以及翅片式换热器80,本例中,压缩机70及其氟路系统件设置于排风腔14,翅片式换热器80覆盖于进风口11,压缩机70及其氟路系统件为翅片式换热器80提供冷源,让翅片式换热器80能够与从进风口11进入的空气换热。而相较于传统的机组而言,本实用新型取消一贯用于安装压缩机70的压缩机腔,改为直接将压缩机70及其氟路系统件安装在排风腔14内,能够节省压缩机腔,增大排风腔14容积,使排风腔14内每个部位风压更为均匀,从而让两侧排风口12的风速更为均匀以外,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排风腔14以及排风口12所产生的噪音,且减少机组体积的同时可用排风带走压缩机70的部分热量,加强了压缩机70的散热性能。
空腔内还设置有用于分隔进风腔13和排风腔14的隔板90,隔板90能够进一步防止排风腔14与进风腔13之间形成回风,保证排风腔14内的风压以及排风口12的风速不会因回风的产生而下降。本例中,风机20包括作为驱动机构的电机以及用于对空气进行切割推动的扇叶主体,隔板9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风机20的支架91,具体为电机设置在支架91上,而该支架91位于进风腔13的一侧,避免与排风腔14中的部件产生干涉,隔板90中部开设有连通进风腔13和排风腔14的导风孔,风机20的扇叶主体置于导风孔之中,使空气仅能透过扇叶主体的转动从进风腔13进入排风腔14之中。
接上述方案,为了让导风效率更高,避免排风腔14的回风,导风孔上配置有朝进风腔13方向延展的导风圈92,导风圈92套设于风机20的周侧。而导风圈92为本技术领域的惯用手段,此处不再进行详细赘述。
如图5-图6所示,为了让本方案的机组结构体积进一步缩小,让其结构布置更加合理、紧凑,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还包括电器盒100,电器盒100设置在排风腔14的顶部,具体设置在压缩机70及其氟路系统件的上部,与压缩机70及氟路系统共同设置在排风腔14之中,而电器盒100的上部形成有开口,当打开盖板50时,电器盒100内装有的电器部件可外露于机壳10的外部,便于用户或维修人员对其内部部件、线路进行检测。本例中,盖板50外延形成有盖设遮蔽挡风板30、侧板40外延的拐角部,拐角部的内侧设置有倾斜设置的插板51,在挡风板30和/或侧板40上,开设有对应插板51的插孔31,使盖板50可通过插扣的方式与挡风板30、侧板40连接,便于盖板50的安装,同时隐藏了螺孔等安装部位,提升机壳10整体外观的美观度。
本例中,挡风板30上还嵌置有控制板,控制板用于控制本机组结构的运行模式,电器盒100内的电器元件与该控制板相连,控制板与风机20、压缩机70及其氟路系统件等部件相连接。
在机壳10体积减小的情况下,排风腔14内的容积也相应减小,因此,将电器盒100分别设置成分体的第一盒体101以及第二盒体102,第一盒体101与第二盒体102并排设置于排风腔14顶部的两侧,且第一盒体101与第二盒体102的一侧安装在隔板90上,另一侧固定于挡风板30的内壁上。第一盒体101与第二盒体102可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分别设置成对应的厚度,由于氟路系统件部分的高度高于压缩机70部分的高度,因此,处于压缩机70上部的第一盒体101厚度要大于处于氟路系统件上部的第二盒体102,原本装载同一个电器盒100体内的电器元件可根据自身的厚度选择性装入符合高度的第一盒体101或第二盒体102中,让机壳10内部布局更加合理、紧凑,也可进一步减小机壳10设置的大小。
在上述方案中,在尽可能减小机壳10体积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机组结构内部运行的稳定性,也能降低由于缩小了机壳10大小产生更大出风噪声的情况,充分利用排风腔14进行机组内部的布局,有效减小了机组体积。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中空结构的机壳(10),所述机壳(10)内形成有空腔并开设有分别连通所述空腔的进风口(11)以及两个排风口(12);
风机(20),所述风机(20)置于所述空腔并将所述空腔分隔成进风腔(13)以及排风腔(14),所述进风口(11)与所述排风口(12)分别对应连通于所述进风腔(13)与所述排风腔(14);
所述风机(20)相对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进风腔(13)的进风侧(21)以及排风腔(14)的排风侧(22),所述进风侧(21)与所述进风口(11)相对设置,两所述排风口(12)相对设置在所述排风腔(14)的两侧,以使两所述排风口(12)分别相错于所述排风侧(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排风口(12)之间所形成的连线与所述风机(20)的轴线相交呈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0)包括挡风板(30)、两侧板(40)、盖板(50)以及底板(60);
所述挡风板(30)置于在所述排风腔(14)一侧并与所述排风侧(22)相对设置;两所述侧板(40)相对设置在所述挡风板(30)的两侧,一端与所述挡风板(30)的侧沿连接,另一端朝所述进风腔(13)方向延伸;所述风机(20)横置于两所述侧板(40)之间;所述盖板(50)与所述底板(60)分别覆盖在所述挡风板(30)和两所述侧板(40)的顶部以及底部;
两所述排风口(12)分别开设在两所述侧板(40)位于所述排风腔(14)的一端;
两所述侧板(40)、所述盖板(50)以及所述底板(60)分别远离所述挡风板(30)的一端共同形成所述进风口(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30)、所述侧板(40)、所述盖板(50)与所述底板(60)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海绵。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50)外延形成有用于遮蔽所述挡风板(30)及侧板(40)的拐角部,所述拐角部的内侧设置有倾斜设置的插板(51),在所述挡风板(30)和/或侧板(40)上开设有与所述插板(51)对应的插孔(31);
所述插板(51)可通过插扣的方式与所述插孔(31)连接,以使盖板(50)盖设于所述挡风板(30)及所述侧板(40)的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还包括相连的压缩机(70)以及翅片式换热器(80);所述压缩机(70)设置于所述排风腔(14),所述翅片式换热器(80)覆盖于所述进风口(11)。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还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进风腔(13)和所述排风腔(14)的隔板(90),所述隔板(9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风机(20)的支架(91),所述隔板(90)中部开设有连通所述进风腔(13)和所述排风腔(14)的导风孔,所述风机(20)置于所述导风孔之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孔上配置有朝所述进风腔(13)方向延展的导风圈(92),所述导风圈(92)套设于所述风机(20)的周侧。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还包括电器盒(100),所述电器盒(100)设置在所述排风腔(14)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盒(100)包括第一盒体(101)以及第二盒体(102),所述第一盒体(101)与所述第二盒体(102)并排设置于所述排风腔(14)顶部的两侧。
CN202022166392.2U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Active CN2133928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6392.2U CN213392861U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66392.2U CN213392861U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392861U true CN213392861U (zh) 2021-06-08

Family

ID=76183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66392.2U Active CN213392861U (zh) 2020-09-27 2020-09-27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3928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08155U (zh) 电控盒组件和空调器
KR20140056465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6281723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040010899A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430599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3392861U (zh) 一种小型侧出风机组结构
CN211575548U (zh) 模块化排风组件
CN217876206U (zh) 除湿机
CN218772789U (zh) 电器盒散热结构及热泵机组
CN209147254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8079549U (zh) 用于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223451U (zh) 一种泳池热泵机
CN21182273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591994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18955047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5001907U (zh) 单电机吊顶空调器
CN219913258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1174335A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1601077U (zh) 燃气采暖设备
CN215808947U (zh) 一种多面出风的除湿机
CN21620381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066660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冰箱冷凝器
CN214038655U (zh) 一种换新风部件及空调器
CN218410150U (zh) 一种新型冷风机
CN215260248U (zh) 厨房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