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10150U - 一种新型冷风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冷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10150U CN218410150U CN202222370715.9U CN202222370715U CN218410150U CN 218410150 U CN218410150 U CN 218410150U CN 202222370715 U CN202222370715 U CN 202222370715U CN 218410150 U CN218410150 U CN 2184101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end plate
- refrigeration
- fixedly connected
- air coo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冷风机,包括机体、风扇、制冷盘管,机体具有风罩板、竖直设置的端板、底板、储水盘,风罩板覆盖且固定连接端板的边侧,底板固定连接端板的下端,储水盘设于底板的下方且与风罩板固定连接;风扇设于风罩板的一侧面上;制冷盘管在竖直方向堆叠有多根,每一根制冷盘管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且贯穿和固定于端板;制冷盘管的一端设置一用于输入制冷液的进液口,另一端分设两条管道形成两个连通至集气管的排气口一,集气管将收集的蒸气通过排气口二排出。以此有效提高制冷盘管的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冷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冷风机通常分为制冷工业冷风机及家用冷风机,工业冷风机一般用于冷库、冷链物流制冷环境中,而家用冷风机又叫水冷空调,是一种集降温、换气、防尘、除味、增湿于一身的蒸发式降温换气机组。
传统制冷工业冷风机的制冷盘管的加工设计特点是,一个制冷盘管设计有一个冷液进口和一个排气口。所以,传统的制冷工业冷风机在工作时,每一个制冷盘管均是通过一个冷液进口来输入制冷液,制冷盘管内的制冷液在与进入冷风机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后吸热转化成蒸气,然后这些蒸气通过每一制冷盘管的一个排气口排放出来,以此完成制冷盘管的制冷液循环和空气制冷的工作。
但本申请人在实现现有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传统制冷工业冷风机的制冷盘管的一进一出设计方式,制冷盘管的后端由于设计只有一个排气口,所以制冷盘管后段管道聚集的气体较多容易造成压降过大,然后导致制冷盘管的前端输入的制冷液减少,致使制冷盘管的前段进液管接触制冷液接的面积减少,制冷效果低、制冷盘管使用寿命短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冷风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制冷盘管的一进一出设计方式,制冷盘管的后端由于设计只有一个排气口,所以制冷盘管后段管道聚集的气体较多容易造成压降过大,然后导致制冷盘管的前端输入的制冷液减少,致使制冷盘管的前段进液管接触制冷液接的面积减少,制冷效果低、制冷盘管使用寿命短等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冷风机,包括:
机体,具有风罩板、竖直设置的端板、底板、储水盘,所述风罩板覆盖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端板的边侧,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端板的下端,所述储水盘设于底板的下方且与所述风罩板固定连接;
风扇,设于所述风罩板的一侧面上;
制冷盘管,在竖直方向堆叠有多根,每一根所述制冷盘管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且贯穿和固定于所述端板;
所述制冷盘管的一端设置一用于输入制冷液的进液口,另一端分设两条管道形成两个连通至集气管的排气口一,所述集气管将收集的蒸气通过排气口二排出。
进一步地,多根所述制冷盘管的进液口汇集成一进液管后固定于所述端板的一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管竖直设置,多根所述制冷盘管的排气口一沿集气管的长度方向等距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发热管,该发热管分别在竖直方向堆叠有多根,每一根发热管均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且贯穿和固定于所述端板;每一根发热管还设于多根所述制冷盘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与所述储水盘之间布置有所述发热管,且所述发热管与所述端板的下端镶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端板上设有电控盒,该电控盒内设有控制电路、电器元件及用于控制所述发热管发热、风扇运行的主控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端板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第三端板,所述第三端板设于所述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之间,所述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三端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还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于所述风罩板、第一端板远离所述风扇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风罩板、第二端板远离所述风扇的一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下端还与所述储水盘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边侧,所述第二盖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一边侧,以使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分别封闭或打开风罩板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口二设于集气管的下端且该排气口二的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冷风机,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所述机体设置有竖直安装的端板,然后该端板安装有多根用于制冷的制冷盘管,该制冷盘管设有一个用于输入制冷液的进液口和两个用于排蒸气的排气口一;因此,通过该制冷盘管的一进二出的优化设计,使得每一根的制冷盘管在通过单一进液口输入制冷液时,能够使管道内壁完全接触到制冷液,每一根的制冷盘管通过两个排气口一来同时排出蒸气,可使气态制冷液的压降减小。
相对以往一进一出设计方式的制冷盘管,导致压降过大、管道内壁接触制冷液面积少、制冷效果低、制冷盘管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推出的一进两出的制冷盘管,可有效提高制冷盘管的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型冷风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型冷风机的另一方向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型冷风机的展示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型冷风机的展示拆分储水盘后的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型冷风机的制冷盘管与集气管相连接的平面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型冷风机的制冷盘管的结构立体图。
图中:
10、机体;101、风罩板;102、端板;1021、第一端板;1022、第二端板;1023、第三端板;103、第一侧板;104、第二侧板;105、第一盖板;106、第二盖板;107、底板;108、储水盘;1081、排水口;
20、风扇;
30、制冷盘管;301、进液口;302、排气口一;303、进液管;
40、发热管;
50、集气管;501、排气口二;
60、电控盒;
70、安装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6所示,提供一种新型冷风机,用于工业生产的制冷,主要包括有机体10、风扇20、制冷盘管30。其中,所述机体10具有风罩板101、端板102、底板107、储水盘108,风罩板101一体成型为L型,端板102以竖直方向设置,然后风罩板101覆盖着端板102,且风罩板101的内壁与端板 102的边侧相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07以水平方向布置,使端板102的下端与底板107固定连接,且端板102与底板107形成相互垂直连接关系。所述储水盘108设于底板107的下方,该储水盘108四周设有围合边,储水盘108 的底部为斜面设置,储水盘108的顶部为水平设置,以使储水盘108的一侧围合边高于另一侧围合边。然后在储水盘108的靠近围合边较高一侧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口1081,根据储水盘108底部的斜面设计,设置该排水口1081排放制冷盘管30受热所积聚流下的积水。在装配储水盘108时,储水盘108四周的围合边与所述风罩板101相固定连接。
所述风扇20的安装与所述风罩板101的前侧面开设的装配口相对应,风罩板101上还设有用于封盖着风扇20的网罩,以保证用户使用安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风扇20至少设有两台,风扇20设置的数量与风罩板101上开设的装配口的数量需要相对应。
所述制冷盘管30经过折弯加工而成,制冷盘管30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制冷盘管30通过贯穿且固定于所述端板102的方式安装在机体10内。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端板102是竖直设置的,所以制冷盘管30沿端板102的竖直方向布置有多根,使得多根的制冷盘管30呈堆叠布置关系。
更具体地,每一根的制冷盘管30的一端均设置有一个进液口301,所述进液口作为向制冷盘管30输入制冷液的入口,所采用的制冷液至少包括冷媒。而且每一根制冷盘管30的另一端分设出两条管道,以此形成两个连通至集气管50的排气口一302。因此,每一根制冷管通过进液口301输入的制冷液经过吸收热量蒸发出来的蒸气,通过两个排气口一302排放到集气管50内。然后所述集气管50将收集的蒸气通过排气口二501排出,以形成制冷盘管30 内的制冷液的不断循环更换的过程,而且通过制冷盘管30的一进两出的设计方式,既保证制冷盘管30前段输入制冷液时能够接触到管道内壁更大的面积,又保证不会增大制冷盘管30后段的压降。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新型冷风机,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所述机体10设置有竖直安装的端板102,然后该端板102安装有多根用于制冷的制冷盘管30,该制冷盘管30设有一个用于输入制冷液的进液口301 和两个用于排蒸气的排气口一302;因此,通过该制冷盘管30的一进二出的优化设计,使得每一根的制冷盘管30在通过单一进液口301输入制冷液时,能够使管道内壁完全接触到制冷液,每一根的制冷盘管30通过两个排气口一 302来同时排出蒸气,可使气态制冷液的压降减小。
相对以往一进一出设计方式的制冷盘管30,导致压降过大、管道内壁接触制冷液面积少、制冷效果低、制冷盘管30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推出的一进两出的制冷盘管30,可有效提高制冷盘管30的制冷效果和使用寿命。
对所述制冷盘管30作进一步描述,如图4所示,将多根制冷盘管30的进液口301汇集成进液管303,该进液管303的另一端作为输入制冷液的统一进液口301。然后通过固定件将进液管303固定安装在端板102的一侧面上。
对所述集气管50作进一步描述,该集气管50以竖直方向设置,然后将多根制冷盘管30的两个排气口一302沿集气管50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使得每一根制冷盘管30的两个排气口一302均连通集气管50,使受热蒸发的蒸气统一汇聚到集气管50后,再排放出来。这样,通过制冷盘管30的排气口一302的设计,及与集气管50之间的优化配置,进一步解决制冷盘管30后段的压降过大的问题,延长制冷盘管30的寿命。
根据上述的方案设计可知,制冷盘管30经过折弯加工后,其前段一端汇集而成的进液管303和进液口301,与后段一端分支出来的两个排气口一302、相连通的集气管50是布置在机体10的同一端方向上。
如图5所示,本申请新型冷风机还包括发热管40,该发热管40通电后用于提供热量使制冷盘管30表面积聚的霜受热溶解,以免制冷盘管30的霜层越积越厚,导致制冷效果下降和给风机带来过大风阻的问题。
所述发热管40可根据制冷盘管30的布置进行装配。因此,发热管40同样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发热光通过贯穿且固定于所述端板102的方式安装在多根制冷盘管30之间。然后,发热管40在端板102的竖直方向布置有多根,使得多根发热管40呈堆叠布置关系。
这样,通过发热管40与制冷盘管30之间的优化设计和相互支持、作用,使发热管40高效地为制冷盘管30处霜,提高制冷盘管30的制冷效果和风扇 20的风量。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制冷盘管30的管道外壁会积累霜层外,在所述储水盘108里堆积的水也会受冷结霜。因此,在所述底板107与储水盘108之间进一步布置所述发热管40,以清除储水盘108里的霜层。
更具体地,在端板102的下端边设有多个嵌入口,由于发热管40大致折弯成U型,然后将发热管40嵌入到端板102的下端的嵌入口,以使发热管 40与端板102形成镶嵌连接关系。储水盘108与风罩板101、侧板固定装配后,会封盖着底板107的底部和安装在底板107底部的发热管40。
如图3至4所示,对所述端板102作进一步描述,该端板102包括有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和第三端板1023,所述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第三端板1023在竖直设置的基础上,还需保证相互之间形成相平行布置的关系,而且第三端板1023设于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之间。所以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第三端板1023在安装时,其下端边分别固定连接在底板107上。
根据上述端板102的设计方案,所述制冷盘管30的进液口301汇集成的进液管303通过固定件安装在第二端板1022的朝向第二盖板106的一侧面。而设在底板107与储水盘108之间的发热管40是嵌入到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的下端边开设的嵌入口,以使得该发热管40与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相固定装配。
如图1、图4所示,为了实现对发热管40发热、风扇20运行控制,在第一端板1021朝向第一盖板105的一侧面上安装有电控盒60。该电控盒60内设有用于控制发热管40、风扇20的主控模块,除此之外电控盒60内还布置有控制电路和电器元件。对于电控盒60内的电器元件布置和对发热管40、换气电机的控制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作限制和赘述。
为了方便冷风机的安装使用,因此,在风罩板101远离储水盘108的一面(风罩板101的前侧面)边缘上设有多个安装脚70。将多个安装脚70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的上端边,以使安装脚70 固定在第一端板1021和第二端板1022上。安装脚70的另一端贯穿风罩板101 的顶部后折弯且向远离风罩板101的前侧面方向延伸。这样,在安装冷风机时即可通过多个安装脚70固定在承载体上,由于安装脚70与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固定连接,所以安装脚70可借助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 的承受力,以保证冷风机的顺利安装使用。
如图2、图4所示,对所述机体10的结构设计作进一步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机体10还包括第一侧板103和第二侧板104。其中,第一侧板103设于风罩板101、第一端板1021远离风扇20的一侧,更具体地,在装配第一侧板103时,第一侧板103的一边侧与第一端板1021固定连接,第一侧板103 的上端边与风罩板101固定连接,第一侧板103的下端边与储水盘108的围合边固定连接。然后,将第二侧板104设于风罩板101、第二端板1022远离风扇20的一侧,更具体地,在装配第二侧板104时,第二侧板104的一边侧与第二端板1022固定连接,第二侧板104的上端边与风罩板101固定连接,第二侧板104的下端边与储水盘108的围合边固定连接。以此完成,第一侧板103、第二侧板104与风罩板101、第一端板1021、第二端板1022、储水盘108之间的装配工作。
用于排放制冷液蒸发后形成的蒸气的排气口二501设于集气管50的下端,然后该排气口二501的管道还通过固定件安装在第二侧板104的下端边开设的开口,使得集气管50内汇聚的蒸气通过排气口二501从第二侧板104 的一侧顺利地排放出来。
如图1至2所示,对所述机体10的结构设计作进一步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机体10还包括第一盖板105和第二盖板106。在所述第一侧板103、第二侧板104的装配基础上,将第一盖板105的一边侧通过合页活动安装在第一侧板103的另一边侧,将第二盖板106的一边侧通过合页活动安装在第二侧板104的一边侧,以使第一盖板105、第二盖板106分别封闭或打开风罩板 101的一端。确切地说,第一盖板105对应的是第一端板1021安装电控盒60 的一侧,第二盖板106对应的是第二端板1022安装制冷盘管30的进液管303,及设置集气管50的一侧,所以通过活动装配第一盖板105,可方便用户操作盒维修电控盒60,通过活动装配第二盖板106,可方便用户操作和查看制冷盘管30的输入制冷液、集气管50排出蒸气的工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具有风罩板、竖直设置的端板、底板、储水盘,所述风罩板覆盖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端板的边侧,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端板的下端,所述储水盘设于底板的下方且与所述风罩板固定连接;
风扇,设于所述风罩板的一侧面上;
制冷盘管,在竖直方向堆叠有多根,每一根所述制冷盘管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且贯穿和固定于所述端板;
所述制冷盘管的一端设置一用于输入制冷液的进液口,另一端分设两条管道形成两个连通至集气管的排气口一,所述集气管将收集的蒸气通过排气口二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制冷盘管的进液口汇集成一进液管后固定于所述端板的一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管竖直设置,多根所述制冷盘管的排气口一沿集气管的长度方向等距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发热管,该发热管分别在竖直方向堆叠有多根,每一根发热管均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且贯穿和固定于所述端板;每一根发热管还设于多根所述制冷盘管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储水盘之间布置有所述发热管,且所述发热管与所述端板的下端镶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上设有电控盒,该电控盒内设有控制电路、电器元件及用于控制所述发热管发热、风扇运行的主控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第三端板,所述第三端板设于所述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之间,所述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三端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还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于所述风罩板、第一端板远离所述风扇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风罩板、第二端板远离所述风扇的一侧,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下端还与所述储水盘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还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一边侧,所述第二盖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一边侧,以使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分别封闭或打开风罩板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冷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二设于集气管的下端且该排气口二的管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70715.9U CN218410150U (zh) | 2022-09-05 | 2022-09-05 | 一种新型冷风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70715.9U CN218410150U (zh) | 2022-09-05 | 2022-09-05 | 一种新型冷风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10150U true CN218410150U (zh) | 2023-01-31 |
Family
ID=85029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70715.9U Active CN218410150U (zh) | 2022-09-05 | 2022-09-05 | 一种新型冷风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10150U (zh) |
-
2022
- 2022-09-05 CN CN202222370715.9U patent/CN2184101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55644B1 (ko) | 자동 항온 제습 장치 | |
JP5870553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 |
CN110958811A (zh) | 一种列间空调 | |
JP5192558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2805855U (zh) | 一种进出风口能够互换的机柜空调 | |
CN218410150U (zh) | 一种新型冷风机 | |
CN112004374A (zh) | 一种机柜空调 | |
CN217979061U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 |
CN1972586A (zh) | 一种工业电气控制箱的散热装置 | |
CN115899845B (zh) | 空调 | |
CN214275957U (zh) | 整洁且体积小的立柜式室内机 | |
CN212179060U (zh) | 空调器 | |
CN211128775U (zh) | 一种列间空调 | |
CN111351270B (zh) | 半导体制冷系统及应用其的抽油烟机 | |
CN212081527U (zh) | 半导体空调 | |
CN212179049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10320335U (zh) | 室内机和空调 | |
CN210959285U (zh) | 一种用于户外机柜顶部安装的空调装置 | |
CN100434814C (zh) | 控制柜空调器的流星结构 | |
CN21440624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2781107B (zh) | 整洁且体积小的立柜式室内机 | |
CN219141422U (zh) | 烘干机组风道结构 | |
CN219433468U (zh) |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 |
CN213020028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1822829U (zh) | 一种改进的空调室外机电控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