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55453U - 一种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55453U
CN216255453U CN202122377904.4U CN202122377904U CN216255453U CN 216255453 U CN216255453 U CN 216255453U CN 202122377904 U CN202122377904 U CN 202122377904U CN 216255453 U CN216255453 U CN 2162554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ceramic seat
ceramic
cavity
ven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779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太
周胜文
郭永录
范方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779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554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554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554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装置。该雾化装置包括:外壳,具有储油腔、通气管以及安装开口;雾化组件,包括第一陶瓷座、发热元件及第二陶瓷座;第一陶瓷座具有第一通气孔、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二陶瓷座具有第二通气孔、第三侧和第四侧;第二侧具有加热平面,第三侧具有第一积液腔,第二侧和第三侧配接,发热元件设置在加热平面上;第一陶瓷座还具有进液面,进液面显露于储油腔,第一通气孔的一端贯穿至第一侧表面,并与通气管的进气端连通,另一端贯穿至所述加热平面;第二通气孔的两端分别贯穿至第四侧表面和第一积液腔;及底座组件,安装于安装开口处,且具有进气通道,第二陶瓷座安装于底座组件,且第二通气孔与进气通道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装置作为电子雾化装置的核心结构,用于加热烟油,使得烟油雾化而产生烟雾,以供使用者吸食。传统的雾化装置利用吸油陶瓷吸附烟油,并在吸油陶瓷底部设置发热元件,利用发热元件对烟油进行雾化,雾化后产生的烟雾从吸油陶瓷的侧面向上流动,进而进入烟气通道并从烟嘴流出。也就是说,传统的雾化装置的气道需要从吸油陶瓷的底部折弯至吸油陶瓷的侧面,再折弯至吸油陶瓷的顶部,并最终与吸油陶瓷顶部的烟气通道和烟嘴连通,使得气道路径较长且需要弯折,导致气道的弯折处会残留烟雾,残留的烟雾容易在气道的内壁形成大量冷凝液,大量的冷凝液会严重影响使用者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雾化装置的气道过于复杂、路径较长且弯折,容易导致产生较多的冷凝液的问题,提供一种简化雾化装置的气道结构,缩短气道路径长度,避免气道弯折,从而减少冷凝液的产生的技术方案。
一种雾化装置,包括:
外壳,具有储油腔、位于所述储油腔内的通气管以及与所述储油腔连通的安装开口;
雾化组件,包括第一陶瓷座、发热元件及第二陶瓷座;所述第一陶瓷座具有第一通气孔以及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二陶瓷座具有第二通气孔以及相背离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二侧具有加热平面,所述第三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积液腔,所述第一陶瓷座的所述第二侧和所述第二陶瓷座的所述第三侧配接,以使所述加热平面位于所述第一积液腔的开口内,所述发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加热平面上;所述第一陶瓷座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的进液面,所述进液面显露于所述储油腔,所述第一通气孔的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一侧表面,并与所述通气管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的另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通气孔的两端分别贯穿至所述第四侧表面和所述第一积液腔;及
底座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开口处,且具有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陶瓷座安装于所述底座组件朝向所述储油腔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通气孔贯穿至所述第四侧表面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陶瓷座的所述第二侧具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套设于所述第一积液腔的开口内,所述定位凸台朝向所述第一积液腔内的表面作为所述加热平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积液腔的侧壁向外开设一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台阶与所述定位凸台相抵;
所述第一陶瓷座包括第一主体部和位于第一主体部下方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端部向外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侧作为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下侧作为所述第二侧;
所述第一陶瓷座还包括凸设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侧边缘的凸缘,所述凸缘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布设;所述进液面包括作为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侧表面的第一子进液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进液面和所述凸缘之间的第二子进液面以及作为所述凸缘的外侧表面的第三子进液面,所述第一子进液面与所述第二子进液面呈直接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一积液腔具有开口的一端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陶瓷座与第二陶瓷座烧结呈一体;或者
所述第一陶瓷座与所述第二陶瓷座通过卡扣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为贴合在所述加热平面的蚀刻导电片;或者
所述发热元件为印刷成型在所述加热平面上的印刷导电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陶瓷座还具有凸设于所述第一积液腔的底壁上的第一凸柱,所述第二通气孔的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一凸柱朝向所述第一陶瓷座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包括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安装于所述安装开口处,所述第二底座配接于所述第一底座朝向所述储油腔的一侧;
所述第一底座朝向所述第二底座的一侧具有第二积液腔及与所述第二积液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第二底座具有与所述第二积液腔连通的安装腔,所述第二陶瓷座安装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第二通气孔贯穿至所述第四侧表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积液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上的电极柱,所述第二底座具有与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二积液腔连通的贯穿孔,所述发热元件的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电极柱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还具有凸设于所述第二积液腔的底壁上的第二凸柱,所述进气孔的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一底座背离所述第二底座的一侧,所述进气孔的另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凸柱朝向所述第二底座的一端。
上述雾化装置,在第一陶瓷座对储油腔内的烟油的吸附作用下,烟油由第一陶瓷座的进液面进入第一陶瓷座,并到达第一陶瓷座的加热平面。发热元件对加热平面上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从而在第一积液腔内产生烟雾。同时,在使用者的抽吸作用下,外部空气依次通过底座组件的进气通道和第二陶瓷座的第二通气孔进入到第一积液腔,进而携带烟雾从第一陶瓷座的第一通气孔进入到通气管,最后被使用者吸食。
如此,通过设置直接贯穿第一陶瓷座的第一侧和加热平面的第一通气孔,和直接贯穿第二陶瓷座的第一积液腔和第四侧的第二通气孔,使得空气可依次通过该第二通气孔、第一积液腔及第一通气孔,使得气流的通道简单、平直、路径较短,进而大大减少了冷凝液的产生,并且利用第一积液腔可对冷凝液进行储存,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雾化装置在另一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雾化装置的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雾化装置在另一视角下的分解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雾化装置的雾化组件的第一陶瓷座和第二陶瓷座的分解图;
图6为图1所示的雾化装置的底座组件的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装置,包括外壳10、雾化组件30及底座组件30。
外壳10具有储油腔11、通气管12及安装开口13(见图3)。储油腔11用于存储烟油,通气管12位于储油腔11内,安装开口13与储油腔11连通。雾化组件30包括第一陶瓷座21、发热元件22及第二陶瓷座23。第一陶瓷座21具有第一通气孔211以及相背离的第一侧A1和第二侧A2。第二陶瓷座23具有第二通气孔232以及相背离的第三侧A3和第四侧A4。第二侧A2具有加热平面213,第三侧A3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积液腔231,第一陶瓷座21的第二侧A2和第二陶瓷座23的第三侧A3配接,以使加热平面213位于该第一积液腔231的开口内。发热元件22设置在加热平面213上。第一陶瓷座21还具有连接于第一侧A1和第二侧A2之间的进液面212,该进液面212显露于储油腔11,使得储油腔11内的烟油能够通过该进液面212进入第一陶瓷座21内。第一通气孔211的一端贯穿至第一侧A1,并与通气管12的进气端连通,第一通气孔211的另一端贯穿至第二侧A2(优选地,第一通气孔211的另一端贯穿至加热平面213)。第二通气孔232的相对两端分别贯穿至第四侧A4和第一积液腔231。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侧A2和第三侧A3配接指的是第二侧A2与第三侧A3彼此配合连接。
底座组件30安装于安装开口13处,以密封该安装开口13,避免储油腔11内的烟油由安装开口13泄露。该底座组件30具有进气通道,第二陶瓷座23安装于底座组件30朝向储油腔11的一侧,且第二通气孔232贯穿至第四侧A4的一端与该进气通道连通。
上述雾化装置,在第一陶瓷座21对储油腔11内的烟油的吸附作用下,烟油由第一陶瓷座21的进液面212进入第一陶瓷座21,并到达第一陶瓷座21的加热平面213。发热元件22对加热平面213上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从而在第一积液腔231内产生烟雾。同时,在使用者的抽吸作用下,外部空气依次通过底座组件30的进气通道和第二陶瓷座23的第二通气孔232进入到第一积液腔231,进而携带烟雾从第一陶瓷座21的第一通气孔211进入到通气管12,最后被使用者吸食。
如此,通过设置直接贯穿第一陶瓷座21的第一侧A1和加热平面213的第一通气孔211,和直接贯穿第二陶瓷座23的第一积液腔231和第四侧A4表面的第二通气孔232,使得空气可依次通过该第二通气孔232、第一积液腔231及第一通气孔211,使得气流的通道简单、平直、路径较短,进而大大减少了冷凝液的产生,并且利用第一积液腔231可对冷凝液进行储存,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将发热元件22设置在加热平面213上,有利于使得发热元件22与加热平面213贴合的更加紧密,能够更好的对加热平面213上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并且,与加热弧面相比,由于平面易于加工,从而利用加热平面213设置发热元件22,有利于简化第一陶瓷座21和发热元件22的加工成型,降低制造成本。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陶瓷座21的进液面212显露在储油腔11内,使得烟油能够从各个方向通过该进液面212进入第一陶瓷座21内,并最终到达加热平面213而被加热雾化,避免需要在第一陶瓷座21上开设用于对烟油进行导流的沟槽等,简化了第一陶瓷座21的结构,且有利于提升雾化过程的稳定性,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第一陶瓷座21上开设供气流通过的第一通气孔211,在使用者抽吸时第一通气孔211内形成负压,使得第一陶瓷座21内部的孔隙内的气体被吸入第一通气孔211,进而驱使烟油快速的由第一陶瓷座21的进液面212进入到第一陶瓷座21的内部,并到达加热平面213而被加热雾化,即加快了烟油透过第一陶瓷座21到达加热平面213的速度。
请参见图3至图5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陶瓷座21的第二侧A2具有定位凸台216,该定位凸台216(见图3)套设于第一积液腔231的开口235(见图5)内,定位凸台216朝向第一积液腔231内的表面作为上述加热平面213。如此,利用定位凸台216与第一积液腔231的开口235处的内壁配合,从而对第一陶瓷座21进行限位,方便第一陶瓷座21和第二陶瓷座23的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积液腔231的侧壁向外开设一环形台阶234,该环形台阶234与定位凸台216相抵,从而进一步对第一陶瓷座21进行限位,以便于第一陶瓷座21和第二陶瓷座23的固定。进一步地,定位凸台216的横截面和第一积液腔231具有开口235的一端的横截面均为矩形。为了美观和使用方便往往会将雾化装置整体的横截面设计呈扁平状,从而将定位凸台216的横截面和第一积液腔231具有开口235的一端的横截面均设计为矩形,有利于提高雾化装置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增大加热平面213的面积,提升雾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陶瓷座21与第二陶瓷座23烧结呈一体,一方面实现了第一陶瓷座21和第二陶瓷座23的固定,另一方面使得第二陶瓷座23内的烟油能够顺畅的通过二者的烧结处进入第一陶瓷座21内,从而储存在第一积液腔231内的冷凝液能够被第二陶瓷座23再次吸收,并到达第一陶瓷座21的加热平面213,进而被发热元件22再次加热雾化。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陶瓷座21和第二陶瓷座23并不仅限于烧结呈一体,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陶瓷座21与第二陶瓷座23也可通过卡扣实现固定。至于卡扣的具体形式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第一陶瓷座21与第二陶瓷座23的锁紧固定即可。
具体到实施例中,发热元件22为贴合在加热平面213的蚀刻导电片。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发热元件22也可采用印刷成型的方式成型在加热平面213上的印刷导电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陶瓷座21包括第一主体部214和位于第一主体部214下方的第二主体部215。第二主体部215自第一主体部214的端部向外弯折延伸形成。第一主体部214的上侧作为上述第一侧A1,第二主体部215的下侧作为上述第二侧A2。
第一陶瓷座21还包括凸设在第二主体部215的上侧边缘的凸缘,该凸缘围绕第一主体部214布设。进液面212包括第一子进液面2121、第二子进液面2122及第三进液面2123。第一子进液面2121作为第一主体部214的外侧表面。第二子进液面2122连接于第一子进液面2121和凸缘之间。第三子进液面2123作为凸缘的外侧表面。其中,第一子进液面2121与第二子进液面2122呈直角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通气孔211开设于第一主体部214和第二主体部215,且第一主体部214与通气管12的进口端配接,以使第一通气孔211与通气管12的进口端连通。第二陶瓷座23与第二主体部215配接,使得第二主体部215上的加热平面213封闭第一积液腔231的开口235。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214的横截面呈圆形,以便于与通气管12的进口端配接。第二主体部215的横截面呈矩形,以便于与第二陶瓷座23的第一积液腔231的开口235处配接。进一步地,第一主体部214通过套管40与通气管12的进口端连接。通气管12的出口端位于外壳10背离底座组件30的一端,以供使用者抽吸。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陶瓷座23还具有凸设于第一积液腔231的底壁上的第一凸柱233,第二通气孔232的一端贯穿至该第一凸柱233朝向第一陶瓷座21的一端,第二通气孔232的另一端贯穿至第二陶瓷座23的第四侧A4。如此,第一凸柱233的设置使得第二通气孔232朝向第一陶瓷座21的一端凸出于第一积液腔231的底壁,避免该第一积液腔231内的冷凝液全部通过第二通气孔232流出。
请参见图5及图6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底座组件30包括第一底座31和第二底座32。该第一底座31安装于外壳10的安装开口13处。第二底座32配接于第一底座31朝向储油腔11的一侧。第一底座31朝向第二底座32的一侧具有第二积液腔311及与该第二积液腔311连通的进气孔312。第二底座32具有与第二积液腔311连通的安装腔322。第二陶瓷座23安装于安装腔322,且第二通气孔232贯穿至第四侧A4表面的一端与该第二积液腔311连通。如此,进气孔312和第二积液腔311形成上述进气通道。在使用者的抽吸作用下,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孔312进入到第二积液腔311内,第二积液腔311内的空气通过第二通气孔232进入第一积液腔231内,进而携带烟雾进入通气管12,最终被使用者吸食。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积液腔231内的冷凝液漫过第一凸柱233时,冷凝液可从第二通气孔232流入至第二积液腔311内储存,能够避免冷凝液外泄。
进一步地,底座组件30还包括安装于第一底座31上的电极柱33,第二底座32具有与第二通气孔232和第二积液腔311连通的贯穿孔321,发热元件22的引脚221依次通过第二通气孔232和贯穿孔321,并与电极柱33电连接。如此,电极柱33将电能导入至发热元件22,使得发热元件22在电能的作用发热,以完成对加热平面213上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
进一步地,第一底座31还具有凸设于第二积液腔311的底壁上的第二凸柱313,进气孔312的一端贯穿至第一底座31背离第二底座32的一侧,进气孔312的另一端贯穿至第二凸柱313朝向第二底座32的一端。如此,外部空气通过进气孔312进入到第二积液腔311,并且第二凸柱313的设置使得进气孔312朝向第二底座32的一端凸出于第二积液腔311的底壁,避免第二积液腔311内的冷凝液通过进气孔312流出。
进一步地,第一底座31还具有电极孔315和凸设于第二积液腔311的底壁上的第三凸柱314。电极孔315的一端贯穿至第一底座31背离第二底座32的一侧,电极孔315的另一端贯穿至第三凸柱314朝向第二底座32的一端。电极柱33穿设于电极孔315内,并与由贯穿孔321穿出的发热元件22的引脚221电连接。如此,第三凸柱314的设置使得电极孔315朝向第二底座32的一端凸出于第二积液腔311的底壁,避免第二积液腔311内的冷凝液通过电极孔315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元件22的引脚221包括两个,两个引脚221分别为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第二通气孔232、贯穿孔321及电极孔315均包括两个,其中一个引脚221依次穿设于其中一个第二通气孔232和其中一个贯穿孔321,其中另一引脚221依次穿设于其中另一个第二通气孔232和其中另一个贯穿孔321。两个电极孔315内均安装有电极柱33(即正极电极柱和负极电极柱),从而由两个贯穿孔321穿出的两个引脚221分别与两个电极柱33电连接。
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底座32与外壳10的安装开口13的内壁紧配,一方面起到密封安装开口13的作用,避免储油腔11内的烟油泄露;另一方面起到固定第二底座32的作用。第一底座31与外壳10具有安装开口13的一端卡接,使得第一底座31与外壳10固定。进一步地,第一底座31与安装开口1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34(见图1或图2),利用该密封圈34对第一底座31与安装开口13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避免第二积液腔311内的冷凝液泄露。
基于上述雾化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主机及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雾化装置。雾化装置与主机配接,使得雾化装置的电极柱33与主机电连接,使得主机为发热元件2223提供电能。需要说明的是,雾化装置可以配接于主机的一端,也可以至少部分收容与主机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有储油腔、位于所述储油腔内的通气管以及与所述储油腔连通的安装开口;
雾化组件,包括第一陶瓷座、发热元件及第二陶瓷座;所述第一陶瓷座具有第一通气孔以及相背离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二陶瓷座具有第二通气孔以及相背离的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二侧具有加热平面,所述第三侧的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积液腔,所述第一陶瓷座的所述第二侧和所述第二陶瓷座的所述第三侧配接,以使所述加热平面位于所述第一积液腔的开口内,所述发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加热平面上;所述第一陶瓷座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之间的进液面,所述进液面显露于所述储油腔,所述第一通气孔的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一侧,并与所述通气管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的另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二通气孔的两端分别贯穿至所述第四侧和所述第一积液腔;及
底座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开口处,且具有进气通道,所述第二陶瓷座安装于所述底座组件朝向所述储油腔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通气孔贯穿至所述第四侧表面的一端与所述进气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陶瓷座的所述第二侧具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套设于所述第一积液腔的开口内,所述定位凸台朝向所述第一积液腔内的表面作为所述加热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积液腔的侧壁向外开设一环形台阶,所述环形台阶与所述定位凸台相抵;
所述第一陶瓷座包括第一主体部和位于第一主体部下方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端部向外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上侧作为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下侧作为所述第二侧;
所述第一陶瓷座还包括凸设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侧边缘的凸缘,所述凸缘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布设;所述进液面包括作为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外侧表面的第一子进液面、连接于所述第一子进液面和所述凸缘之间的第二子进液面以及作为所述凸缘的外侧表面的第三子进液面,所述第一子进液面与所述第二子进液面呈直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凸台的横截面和所述第一积液腔具有开口的一端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陶瓷座与第二陶瓷座烧结呈一体;或者
所述第一陶瓷座与所述第二陶瓷座通过卡扣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为贴合在所述加热平面的蚀刻导电片;或者
所述发热元件为印刷成型在所述加热平面上的印刷导电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陶瓷座还具有凸设于所述第一积液腔的底壁上的第一凸柱,所述第二通气孔的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一凸柱朝向所述第一陶瓷座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包括第一底座及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安装于所述安装开口处,所述第二底座配接于所述第一底座朝向所述储油腔的一侧;
所述第一底座朝向所述第二底座的一侧具有第二积液腔及与所述第二积液腔连通的进气孔;所述第二底座具有与所述第二积液腔连通的安装腔,所述第二陶瓷座安装于所述安装腔,且所述第二通气孔贯穿至所述第四侧表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积液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底座上的电极柱,所述第二底座具有与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第二积液腔连通的贯穿孔,所述发热元件的引脚依次通过所述第二通气孔和所述贯穿孔,并与所述电极柱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座还具有凸设于所述第二积液腔的底壁上的第二凸柱,所述进气孔的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一底座背离所述第二底座的一侧,所述进气孔的另一端贯穿至所述第二凸柱朝向所述第二底座的一端。
CN202122377904.4U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雾化装置 Active CN2162554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7904.4U CN216255453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77904.4U CN216255453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55453U true CN216255453U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67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77904.4U Active CN216255453U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554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382193U (zh) 雾化器以及具有该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10299478U (zh) 一种底部进气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2911688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01910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281426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2260484U (zh) 传感器密封件及电子烟
US20210112866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6255453U (zh) 一种雾化装置
CN217885111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161073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供电组件
CN217012763U (zh) 电子烟的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N216255452U (zh) 一种雾化装置
CN113966871A (zh) 侧立式气雾发生装置
CN221228731U (zh) 一种烟弹及电子抽吸装置
CN219679773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器
CN217771425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7743157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20458619U (zh) 雾化器及包含该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CN219537443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959371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293009U (zh) 一种电连接结构及双油仓电子烟弹
CN219781540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CN217309163U (zh) 防雾气回流的烟弹结构
CN215270560U (zh) 一种热量可回收的雾化器及包含其的电子烟设备
CN219422219U (zh) 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