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31530U -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31530U
CN216231530U CN202123061377.2U CN202123061377U CN216231530U CN 216231530 U CN216231530 U CN 216231530U CN 202123061377 U CN202123061377 U CN 202123061377U CN 216231530 U CN216231530 U CN 216231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cooling water
engine
cooling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6137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志强
周杰
欧阳冬
刘金山
金佳白
季俊玮
吴顺意
李非吾
李靖宇
朱健
王兴
王铖
顾敏康
姚佳綮
郭张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6137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31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31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315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属于特种车辆技术领域。水陆两栖救援车包括发动机,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朝向左,在发动机的右侧伸出有风扇轴,发动机散热系统包括冷却风扇和冷却水箱,冷却风扇固定在风扇轴上,冷却水箱设在冷却风扇的右侧并且由用于对发动机的冷却腔进行水冷却的管路与发动机连接,特点:发动机散热系统还包括有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其对应于冷却水箱的右侧设置且由管路与发动机以及冷却水箱连接。由于增设了用于对发动机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因而有助于对设置在相对封闭区域内的发动机实施良好降温,保障发动机持续稳定工作并且有利于延长发动机的期望的服役寿命。

Description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特种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水陆两栖救援车又称“水陆两用救援车”,其是兼备有车与船的功能,即结合了车辆与舟船的双重性能,既可象汽车如典型的越野车那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能像舟船般地在水上浮渡。由于其具有卓越的水陆通行性能,可在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梁或船的限制,因而在运输物资特别是运输紧急救援物资方面能发挥特殊的作用,对军事、救灾、无码头的物资短驳等等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水陆两栖救援车相关的技术信息,如CN209305265U推荐的“水陆两栖车”通过设置防浪板,能使水陆两栖车在水中行驶时有效地阻挡风浪、减小阻力;又如CN109177668A提供有“一种6×6轻型水陆两栖车”具有在其说明书第0022至0024段记载的技术效果。
如业界所知,由于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体系的发动机设置在封闭的空间内,因而散热成了得以保障发动机之类的机件正常工作的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目前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助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的可借鉴的启示,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对设置在相对封闭区域内的发动机实施良好降温而得以保障持续稳定的工作效果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所述的水陆两栖救援车包括一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朝向左,并且在发动机的右侧伸出有一风扇轴,所述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包括一冷却风扇和一接受冷却风扇降温的冷却水箱,冷却风扇固定在所述风扇轴上,冷却水箱设置在冷却风扇的右侧并且由用于对发动机的冷却腔进行水冷却的管路与发动机连接,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散热系统还包括有一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该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冷却水箱的右侧设置并且由管路与所述发动机以及冷却水箱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箱的下部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腔之间由一冷却水箱进水管连接,在冷却水箱的上部设置有一与冷却水箱相通的膨胀水箱,在该膨胀水箱与冷却水箱进水管之间连接有一用于向冷却水箱进水管补水的补水管,所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与由管路与所述膨胀水箱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包括一追加冷却水箱、一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一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和一溢汽管,追加冷却水箱对应于所述冷却水箱的右侧设置,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的上部配接并且与追加冷却水箱的追加冷却水箱腔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的左端与所述冷却水箱的上部连接并且相通,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的下部配接并且同样与追加冷却水箱腔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的左端与所述发动机配接并且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腔相通,溢汽管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的上部配接并且与所述追加冷却水箱腔相通,而溢汽管的左端同样与所述冷却水箱的上部以及膨胀水箱配接并且分别与冷却水箱的冷却水箱腔以及膨胀水箱的膨胀水箱腔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的右端以及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的右端以彼此形成对角关系的状态与所述追加冷却水箱配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溢汽管的左端构成有一第一分支接管Ⅰ和一第二分支接管Ⅱ,该第一分支接管Ⅰ与所述冷却水箱的上部配接并且与所述冷却水箱腔相通,而第二分支接管Ⅱ与所述膨胀水箱配接并且与所述膨胀水箱腔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膨胀水箱的膨胀水箱腔通过开设在膨胀水箱腔的底部的通孔与所述冷却水箱的冷却水箱腔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膨胀水箱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膨胀水箱腔相通的泄压阀和一注水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增设了用于对发动机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因而有助于对设置在相对封闭区域内的发动机实施良好降温,保障发动机持续稳定工作并且有利于延长发动机的期望的服役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结构应用于水陆两栖救援车上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前侧面观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水陆两栖救援车的结构体系的一发动机3,该发动机3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朝向左,并且在发动机3的右侧伸出有一风扇轴33,示出了发动机散热系统的结构体系的一冷却风扇34和一接受冷却风扇34降温的冷却水箱31,冷却风扇34固定在前述风扇轴33上,冷却水箱31设置在冷却风扇34的右侧并且由用于对发动机3的冷却腔进行水冷却的管路与发动机3连接。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发动机散热系统还包括有一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该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在对应于前述冷却水箱31的右侧设置并且由管路与前述发动机3以及冷却水箱31连接。
请参见图2,示出了水陆两栖救援车的结构体系的并且具有右行走轮11和左行走轮12的一底盘1,还示出了一车体2,车体2的右端构成有一驾驶室21,车体2的下部构成为浮体22,该浮体22的浮体腔的顶部与车体2的车体腔的底部之间由铺设的拆卸式载物板23分隔,在图2中示出了固定在底盘1上的载物板固定托条13,拆卸式载物板23通过螺栓与相邻的两载物板固定托条13固定,犹如铺敷地坪砖般的效应将拆卸式载物板23以载物板固定托条13为载体铺设而形成一个用于装载物资的整体的平台,又示出了上面已提及并且由图1示意的一发动机3、一分动箱4和一螺旋桨驱动机构5,发动机3设置在前述浮体腔的右端并且对应于前述驾驶室21的下方,该发动机3通过线路与设置在驾驶室21内的控制器电气连接,前述的冷却水箱31位于发动机3的右侧,前述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与分动箱4传动连接,分动箱4与设置在驾驶室21内的分动箱操纵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而该分动箱4设置在前述浮体腔的中部并且该分动箱4与右行走轮11的右驱动桥传动连接、与左行走轮12的左驱动桥传动连接以及与螺旋桨驱动机构5传动连接,螺旋桨驱动机构5设置在前述浮体腔的左端,并且该螺旋桨驱动机构5的左端伸展到浮体腔外,示出了仍然属于水陆两栖救援车的结构体系的一螺旋桨6与一船舵机构8,该螺旋桨6位于浮体腔外并且与前述螺旋桨驱动机构5的左端固定,船舵机构8连接在前述底盘1的左端并且位于前述螺旋桨6的左侧,该船舵机构8与设置在浮体腔的左端的液压装置即液压站液压油路连接(通过液压油管路),而该液压装置与设置在驾驶室21内的控制器电气控制连接。
通过上面的说明并且通过图2的示意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所述的右行走轮11实际上为水陆两栖车的前轮,相应地,所述的左行走轮12实际上为水陆两栖车的后轮。同样的道理,所述的右驱动桥以及左驱动桥实际上分别为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依据专业常识,左、右行走轮12、11各有前后对应的一对,一对右行走轮11各由半轴与右驱动桥传动连接,一对左行走轮12各由半轴与左驱动桥传动连接。由于左、右驱动桥属于车辆的公知技术范畴,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由图1和图2所示,前述冷却水箱31的下部与前述发动机3的冷却腔之间由一冷却水箱进水管36连接,在冷却水箱31的上部设置有一与冷却水箱31相通的膨胀水箱35,在该膨胀水箱35与冷却水箱进水管36之间连接有一用于向冷却水箱进水管36补水的补水管37,前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与由管路与前述膨胀水箱35相通。
前述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包括一追加冷却水箱71、一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一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和一溢汽管74,追加冷却水箱71对应于前述冷却水箱31的右侧设置,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上部配接并且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左端与前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连接并且相通,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下部配接并且同样与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左端与前述发动机3配接并且与前述发动机3的冷却腔相通,溢汽管74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上部配接并且与前述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溢汽管74的左端同样与前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以及膨胀水箱35配接并且分别与冷却水箱31的冷却水箱腔以及膨胀水箱35的膨胀水箱腔351相通。
前述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右端以及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右端以彼此形成对角关系的状态与前述追加冷却水箱71配接。
在前述溢汽管74的左端构成有一第一分支接管Ⅰ741和一第二分支接管Ⅱ742,该第一分支接管Ⅰ741与前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配接并且与前述冷却水箱腔相通,而第二分支接管Ⅱ742与前述膨胀水箱35配接并且与前述膨胀水箱腔351相通。
前述膨胀水箱35的膨胀水箱腔351通过开设在膨胀水箱腔351的底部的通孔3511与前述冷却水箱31的冷却水箱腔相通。
在前述膨胀水箱35的上部设置有与前述膨胀水箱腔351相通的泄压阀352和一注水口353。
请重点见图2,前述分动箱4设置在分动箱座41上,并且由该分动箱座41连同分动箱4固定在前述浮体腔的中部,该分动箱4具有一分动箱动力输入轴42、一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Ⅰ43、一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一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Ⅲ45和一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前述发动机3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通过发动机动力输出轴万向节321与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的右端连接,而该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的左端通过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万向节461与分动箱动力输入轴42连接,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Ⅰ43通过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Ⅰ431与右驱动桥连接轴4311的左端连接,而右驱动桥连接轴4311的右端与前述右行走轮11的右驱动桥传动连接,而该右行走轮11的右行走轮轴111(上面已提及的半轴)与右驱动桥连接,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通过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Ⅱ441与前述螺旋桨驱动机构5连接,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Ⅲ45通过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Ⅲ451与左驱动桥连接轴4511的右端连接,而左驱动桥连接轴4511的左端与前述左行走轮12的左驱动桥传动连接,而该左行走轮12的左行走轮轴121(上面已提及的半轴)与左驱动桥连接。
前述的螺旋桨驱动机构5包括螺旋桨驱动齿轮箱51、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52、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和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54,螺旋桨驱动齿轮箱51设置在前述浮体腔的左端并且通过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座511与前述底盘1固定,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52的右端通过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521与过渡连接轴5211的左端连接,前述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Ⅱ441与该过渡连接轴5211的右端连接,并且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52的右端转动地支承在一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52111上,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52111位于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521的左方并且在前述浮体腔的左端与前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支座52112固定,而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支座52112与前述底座1固定,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的中部转动地支承在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54上,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的左端伸展到前述浮体腔外,前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54与支承轴承套固定架541固定,该支承轴承套固定架541通过支承轴承套固定架支座5411与前述底盘1固定,前述螺旋桨6固定在前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的左端。
在前述浮体腔的右端并且在位于前述冷却水箱31与前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分隔板10,冷却水箱31位于分隔板10的左侧,而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位于分隔板10的右侧;在前述车体2的右端并且在位于前述驾驶室21的右方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通风口24,由该通风口24使位于前述分隔板10的左侧的浮体腔的区域构成为与外界相通的散热通道,而分隔板10的右侧的区域构成为追加冷却水箱腔20,并且在该追加冷却水箱腔20的右腔壁上设置有一用于使追加冷却水箱腔20与外界相通的进水进气格栅25,在陆地运行时,进水进气格栅25进气,在浮渡时,进水进气格栅25进水
由于由分隔板10隔设出了追加冷却水箱腔20,因而前述追加冷却水箱71设置在位于前述分隔板10的右侧的前述追加冷却水箱腔20内;前述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左端穿过前述分隔板10与前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连接并且相通;前述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左端穿过前述分隔板10与前述发动机3配接并且与发动机3的冷却腔相通,前述溢汽管74的左端穿过前述分隔板10并且通过前述第一分支接管Ⅰ741和一第二分支接管Ⅱ742分别与前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以及膨胀水箱35配接。
前述船舵机构8包括一作用缸座81、一作用缸82、一船舵轴连接臂83、一船舵轴84和一船舵85,作用缸座81位于前述车体2的浮体腔的左端并且与前述底盘1固定,作用缸82设置在作用缸座81上,并且该作用缸82的作用缸柱如作用缸柱的后端与船舵轴连接臂83的一端如右端铰接,而该船舵轴连接臂83的另一端如左端与船舵轴84的上端固定(焊接固定),该船舵轴84转动地支承在船舵轴座841上,而该船舵轴座841与前述底盘1固定,船舵轴84的下端向下伸展到浮体腔外,船舵85与船舵轴84的下端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作用缸82为油缸并且与前述液压装置即液压站液压油路连接(通过液压油管路连接)。
前述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座322上,该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座322在前述浮体腔内与前述底盘1固定;前述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支承轴承座462上,该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支承轴承座462在浮体腔内与底盘1固定;前述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左支承轴承座442上,而该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左支承轴承座442在前述浮体腔内与前述底盘1固定。
请参见图3,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在上面提及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车体2的前侧面观察的外部情形,该车体2的高度方向的下半部即为前述的浮体,上部如上表面的前侧和后侧既可以使用封板,也可以用栅格状护栏挡护。
申请人结合图1至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在陆地行驶时,由位于驾驶室21内的驾驶员对控制系统的操作而使发动机3工作,由发动机3的发动机的输出轴32经发动机动力输出轴万向节321带动分动箱4的结构体系的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经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万向节461带动分动箱动力输入轴42,在驾驶室21内的驾驶员的操作下,由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Ⅰ43以及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Ⅲ45分别带动前述的右、左驱动桥连接轴4311、4511,由右驱动桥连接轴4311带动右驱动桥,由右驱动桥经右行走轮轴111带动一对右行走轮11运动,同时由左驱动桥连接轴4511带动左驱动桥,由左驱动桥经左行走轮轴121带动一对左行走轮12运动,从而使水陆两栖车在陆地行走。在前述工作过程中,发动机3的温升可有效控制,具体是:高温的水从发动机3的隔腔(水冷却夹腔)经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引出至追加冷却水箱71的追加冷却水箱腔711内,而追加冷却水箱腔711内的降温后的即温度得到了有效或称显著降低的水经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引入冷却水箱31,冷却水箱31内的水经冷却水箱进水管36引至发动机3的冷却腔(即水冷却夹腔),对发动机3实施降温,并且在该过程中,还可由补水管37向对冷却水箱进水管36补水。在冷却水箱31以及膨胀水箱35内的带有气体的水蒸汽即水汽分别由第一分支接管Ⅰ741以及第二分支接管Ⅱ742汇入溢汽管74并进入追加冷却水箱腔711,如此循环而达到对发动机冷却的目的。由于是陆地行驶,因而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不输出动力。
当要象舟船般的效应而在水域浮渡时,则由前述驾驶员的操作而使发动机3处于工作状态,按前述相同过程由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带动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再经分动箱动力输入轴42使分动箱4工作,在驾驶员的操控下,使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工作,由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Ⅱ441带动过渡连接轴5211,经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521带动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52,从而使螺旋桨驱动齿轮箱51处于工作状态,再由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带动叶片状的螺旋桨6,使车体21浮渡。在前述过程中,车体2的转向乃至掉头可由驾驶员的操作实现,具体是:由作用缸82的作用缸柱向缸体内位移或向缸体外伸出带动船舵轴连接臂83,由船舵轴连接臂83带动船舵轴84,由船舵轴84带动船舵85向所要求的方向偏转。在该过程中,也可以按前面陆地行驶的描述同时使右、左行走轮11、12运动,以便由右、左行走轮11、12参与划水;也可以使螺旋桨6退出工作状态,而仅靠右、左行走轮11、12划水。因此在水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一为仅由螺旋桨6参与工作;二为仅由右、左行走轮11、12参与划水工作;三为螺旋桨6以及右、左行走轮11、12都参与工作,因而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7)

1.一种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所述的水陆两栖救援车包括一发动机(3),该发动机(3)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朝向左,并且在发动机(3)的右侧伸出有一风扇轴(33),所述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包括一冷却风扇(34)和一接受冷却风扇(34)降温的冷却水箱(31),冷却风扇(34)固定在所述风扇轴(33)上,冷却水箱(31)设置在冷却风扇(34)的右侧并且由用于对发动机(3)的冷却腔进行水冷却的管路与发动机(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散热系统还包括有一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该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在对应于所述冷却水箱(31)的右侧设置并且由管路与所述发动机(3)以及冷却水箱(3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箱(31)的下部与所述发动机(3)的冷却腔之间由一冷却水箱进水管(36)连接,在冷却水箱(31)的上部设置有一与冷却水箱(31)相通的膨胀水箱(35),在该膨胀水箱(35)与冷却水箱进水管(36)之间连接有一用于向冷却水箱进水管(36)补水的补水管(37),所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与由管路与所述膨胀水箱(35)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包括一追加冷却水箱(71)、一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一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和一溢汽管(74),追加冷却水箱(71)对应于所述冷却水箱(31)的右侧设置,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上部配接并且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左端与所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连接并且相通,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下部配接并且同样与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左端与所述发动机(3)配接并且与所述发动机(3)的冷却腔相通,溢汽管(74)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上部配接并且与所述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溢汽管(74)的左端同样与所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以及膨胀水箱(35)配接并且分别与冷却水箱(31)的冷却水箱腔以及膨胀水箱(35)的膨胀水箱腔(351)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右端以及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右端以彼此形成对角关系的状态与所述追加冷却水箱(71)配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溢汽管(74)的左端构成有一第一分支接管Ⅰ(741)和一第二分支接管Ⅱ(742),该第一分支接管Ⅰ(741)与所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配接并且与所述冷却水箱腔相通,而第二分支接管Ⅱ(742)与所述膨胀水箱(35)配接并且与所述膨胀水箱腔(351)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水箱(35)的膨胀水箱腔(351)通过开设在膨胀水箱腔(351)的底部的通孔(3511)与所述冷却水箱(31)的冷却水箱腔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膨胀水箱(35)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膨胀水箱腔(351)相通的泄压阀(352)和一注水口(353)。
CN202123061377.2U 2021-12-07 2021-12-07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Active CN216231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61377.2U CN216231530U (zh) 2021-12-07 2021-12-07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61377.2U CN216231530U (zh) 2021-12-07 2021-12-07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31530U true CN216231530U (zh) 2022-04-08

Family

ID=80962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61377.2U Active CN216231530U (zh) 2021-12-07 2021-12-07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315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204451B2 (en) Tracked all-terrain vehicle
US7942710B2 (en) Amphibious all-terrain vehicle
JP2006321339A (ja) 油圧駆動式作業車両の動力伝達機構
US10569642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an all terrain vehicle
GB2476279A (en) Vehicle comprising a rearwardly mounted engine and radiator
CN111439076A (zh) 一种水陆两栖车
CN216231530U (zh)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发动机散热系统
CN216268527U (zh) 水陆两栖车
CN216268526U (zh) 水陆两栖救援车的动力传动装置
CN101934694A (zh) 水陆两栖“巴士”车船
WO2024027139A1 (zh) 混合动力系统及作业机械
WO2023143162A1 (zh) 电动全地形车
EP0970824B1 (en) Auxiliary flotation, propulsion and steering unit for tracked and/or wheeled land vehicles
CN215244196U (zh) 一种新型水陆两栖车辆的特种车底盘
CN212353502U (zh) 一种水陆两栖车
JP2013180613A (ja) 水陸両用車
CN114104114A (zh) 一种港口集装箱运输车分布式底盘
CN201998753U (zh) 水陆两栖“巴士”车船
GB2099113A (en) Amphibious vehicle with hydrostatic drive
RU226242U1 (ru) Снегоболотоход
US6776673B2 (en) Auxiliary apparatus for flotation, propulsion and steering for wheeled or tracked vehicles
RU70851U1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амфибия
CN220390906U (zh) 水陆两栖运输车
JP2012051530A (ja) 乗用型作業機
WO2017160168A1 (en) Amphibious wheeled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