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03763U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203763U
CN216203763U CN202122591024.7U CN202122591024U CN216203763U CN 216203763 U CN216203763 U CN 216203763U CN 202122591024 U CN202122591024 U CN 202122591024U CN 216203763 U CN216203763 U CN 2162037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eflector
indoor unit
deflector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9102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洪
王启龙
梁树津
陈启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259102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2037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2037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2037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底壳;面板体,面板体与底壳连接,面板体具有出风口;前面板,前面板与面板体连接;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底壳、面板体、前面板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第一导风板具有将出风口关闭的关闭位置和将出风口打开的多个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底壳、面板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第二导风板具有位于出风口内的初始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具有至少部分位于出风口外的导风位置。通过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配合,可实现室内机的上出风和下出风,当空调器制冷时,采用上出风模式,可避免冷风直吹人,当空调器制热时,采用下出风模式,可实现热风快速落地,获得更舒适的送风效果。

Description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壁挂机在制冷制热时,可以通过单个导风板的上下转动来改变风向,从而使房间内的温度更加均衡。但单个导风板受驱动角度和自身结构的限制,空调器运行的时候,送出的热风、冷风始终不能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具体表现为,冷风不能完全避开人吹,热风不能快速落地。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机,其具备一种大面积导风面板和一个辅助百叶板,能够较好地解决用户舒适性的问题,但其也存在一些问题,当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时,辅助百叶板与导风面板存在较大的空腔,热风容易在此空腔内形成漩涡,产生噪音等,且导风面板的运动机构较为复杂,为实现导风面板的运动形式,所占用的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室内机送风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底壳;面板体,面板体与底壳连接,面板体具有出风口;前面板,前面板与面板体连接;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底壳、面板体、前面板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第一导风板具有将出风口关闭的关闭位置和将出风口打开的多个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其中一个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与前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与底壳、面板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第二导风板具有位于出风口内的初始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具有至少部分位于出风口外的导风位置;其中,第一导风板处于其中一个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内表面与前面板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以实现上出风,第一导风板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处于导风位置以实现下出风。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导风板的第一表面与出风口的上侧壁贴合设置,第二导风板的第二表面朝向出风口的下边沿设置,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包括:弧形段,弧形段的第一端靠近出风口的下边沿设置,弧形段的第二端靠近前面板的下边沿设置;直线段,直线段覆盖前面板,直线段的第一端与弧形段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导风板位于关闭位置时,弧形段覆盖出风口,直线段的第二端与前面板的外表面搭接。
进一步地,弧形段的第一端与底壳具有间隙L1,其中,2mm≤L1≤4mm。
进一步地,多个打开位置包括极限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处于极限打开位置时,弧形段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的下边沿相邻设置,直线段的远离出风口的外表面的切线延长线与弧形段的第一端的外表面的切线的延长线具有夹角θ,其中,110°≤θ≤130°。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极限打开位置时,直线段的第二端与出风口的上边沿在竖直方向上具有距离D1,其中,D1≥0mm。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位于极限打开位置时,弧形段朝向出风口一侧表面的最低点与出风口的上边沿在竖直方向具有距离L2,其中,50mm≤L2≤60mm。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处于极限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三表面与第二导风板的第二表面、前面板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
进一步地,打开位置包括避让位置,第一导风板位于避让位置时,第一导风板的第三表面与面板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避让空间,第二导风板处于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板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的上边沿侧壁搭接,第二导风板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板的弧形段的第一端搭接以将避让空间封堵,第二导风板的第一表面与出风口的下边沿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处于导风位置时,第一表面与竖直面具有夹角β,其中,10°≤β≤20°。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处于导风位置时,第一表面与出风口的下沿之间具有最小距离L3,其中,50mm≤L3≤60mm。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弧形段的第一端与出风口的下边沿相邻设置,直线段完全覆盖前面板以将出风口关闭。
进一步地,直线段覆盖前面板的覆盖面积为S1,前面板的面积为S,其中,S1≥S/2。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的朝向出风口的第三表面上设置保温层,保温层具有厚度D2,其中,4mm≤D2≤5mm。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位于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连杆,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板的靠近前面板上沿的一侧连接;第一齿条,第一齿条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一齿条的第一端与连杆的第二端铰接,第一齿条的第二端朝向底壳内部延伸设置;第二齿条,第二齿条与面板体可活动地连接,第二齿条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板的靠近出风口的下沿的一侧连接,第二齿条的第二端朝向底壳内部延伸设置;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与面板体连接,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地设置;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与面板体连接,第二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地设置。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位于初始位置和导风位置,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部,第三驱动部与面板体连接;转轴,转轴与出风口的上边沿侧壁连接,转轴与第三驱动部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导风板与转轴连接。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位于初始位置和导风位置,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四驱动部,第四驱动部设置于出风口的上边沿处,第四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三齿轮,第二导风板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齿条,第三齿条与第三齿轮相啮合地设置。
进一步地,出风口的上边沿的侧壁处形成有收纳腔,第二导风板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导风板位于收纳腔内,第二导风板位于导风位置时,至少部分的第二导风板位于收纳腔外。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为弧形结构,第二导风板朝向出风口一侧凸出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的厚度范围在1.5-2.5mm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的室内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配合,可实现室内机的上出风和下出风,当空调器制冷时,采用上出风模式,第一出风通道将气流抬高送出,可避免冷风直吹人,当空调器制热时,采用下出风模式,可实现热风快速落地,获得更舒适的送风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6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八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导风板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九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的第十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底壳;
20、面板体;21、出风口;
30、前面板;
40、第一导风板;41、弧形段;42、直线段;43、第三表面;451、连杆;452、第一齿条;453、第二齿条;46、保温层;462、第一齿轮;463、第二齿轮;
50、第二导风板;51、第一表面;52、第二表面;53、转轴;54、第三齿条;55、第三齿轮;
61、第一出风通道;62、第二出风通道;
70、收纳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1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
室内机包括底壳10、面板体20、前面板30、第一导风板40和第二导风板50,面板体20与底壳10连接,面板体20具有出风口21,前面板30与面板体20连接,第一导风板40与底壳10、面板体20、前面板3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第一导风板40具有将出风口21关闭的关闭位置和将出风口21打开的多个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40位于其中一个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40的内表面与前面板3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61,第二导风板50与底壳10、面板体2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第二导风板50具有位于出风口21内的初始位置,以及第二导风板50具有至少部分位于出风口21外的导风位置,其中,第一导风板40处于其中一个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5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导风板40的内表面与前面板3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61以实现上出风,第一导风板40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50处于导风位置以实现下出风。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配合,可实现室内机的上出风和下出风,当空调器制冷时,采用上出风模式,第一出风通道61将冷气流抬高送出,可避免冷风直吹人,当空调器制热时,采用下出风模式,可实现热风快速落地,获得更舒适的送风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5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表面51与出风口21的上侧壁贴合设置,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表面52朝向出风口21的下边沿设置,第一表面51与第二表面52相对设置。如图4所示,第一表面51与出风口21的上侧壁贴合,第二导风板50位于出风口21内且紧贴出风口21的上边沿,从外部无法看到第二导风板50,保证了美观度,同时,第二导风板50不会对气流运动造成阻碍。
可选择地,第一导风板40包括弧形段41和直线段42,弧形段41的第一端靠近出风口21的下边沿设置,弧形段41的第二端靠近前面板30的下边沿设置,直线段42覆盖前面板30,直线段42的第一端与弧形段41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导风板40位于关闭位置时,弧形段41覆盖出风口21,直线段42的第二端与前面板30的外表面搭接。如图5所示,弧形段41的设置可使得在覆盖出风口21时,具有更高的美观度,且弧形段41使得形成的第一出风通道更为流畅,具体地,为使得弧形段41覆盖出风口21,弧形段41的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出风口21的宽度,出风口21的宽度可以为出风口21的上边沿与下边沿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直线段42的设置可延长送风距离,抬高气流高度,制热模式下,热风经抬高后进入环境中,可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弧形段41的第一端与底壳10具有间隙L1,其中,2mm≤L1≤4mm。保留间隙L1,可避免第一导风板40在运动过程中与底壳10发生摩擦。
可选择地,多个打开位置包括极限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40处于极限打开位置时,弧形段41的第一端与出风口21的下边沿相邻设置,直线段42的远离出风口21的外表面的切线延长线与弧形段41的第一端的外表面的切线的延长线具有夹角θ,其中,110°≤θ≤130°。如图5所示,夹角θ的范围限定可确保第一导风板40对气流的抬高作用和送风量大小,夹角θ过小会使得形成的第一出风通道61过窄,送风量过小,夹角θ过大则会使得第一导风板40对气流的抬高和送风作用不明显。
优选地,第一导风板40位于极限打开位置时,直线段42的第二端与出风口21的上边沿在竖直方向上具有距离D1,其中,D1≥0mm。这一设置可使得第一导风板40对气流的抬高作用显著,将气流沿第一出风通道61从高于出风口的位置斜向前送出,同时,这一设置使得第一导风板40从正面遮挡出风口,具有更高的美观度。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40位于极限打开位置时,弧形段41朝向出风口21一侧表面的最低点与出风口21的上边沿在竖直方向具有距离L2,其中,50mm≤L2≤60mm。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L2为第一导风板40位于极限打开位置时,第一导风板40的内表面(即朝向出风口21上边沿的一侧)与出风口21的最大距离,当第一导风板40的内表面铺设有保温层时,L2应为保温层表面至出风口21的上边沿的最大距离,当第一导风板40的内表面铺设有其他具有一定厚度的物质时,应以铺设的物质的靠近出风口21的表面至出风口21的上边沿的最大距离为L2。在实际应用中,计算L2的方式可以有所变化,例如,可以为第一导风板40的外表面(即远离出风口21上边沿的一侧)与出风口21的上边沿的最大距离。
具体地,第一导风板40处于极限打开位置,第二导风板5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导风板40的第三表面43与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表面52、前面板30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61。如图3所示,气流从出风口21吹出,经第一出风通道61导向至高于出风口21的位置吹出,获得更好的送风效果。
可选择地,打开位置包括避让位置,第一导风板40位于避让位置时,第一导风板40的第三表面43与面板体2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避让空间,第二导风板50处于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端与出风口21的上边沿侧壁搭接,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板40的弧形段41的第一端搭接以将避让空间封堵,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表面51与出风口21的下边沿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62。如图6所示,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板40的弧形段41的第一端搭接以将避让空间封堵,使得气流无法进入避让空间,从出风口21吹出的气流经第二导风板50阻挡,从第二出风通道62斜向下吹出,将这一方式应用于制热模式时,可使得热风快速落地,实现地毯式制热,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导风板50处于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端与出风口21的上边沿侧壁搭接,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端与第一导风板40的弧形段41的第一端搭接,优选地,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端在搭接时,应不超出弧形段41的第一端的下边沿,避免将第二导风板50露出,影响美观度。
具体地,第二导风板50处于导风位置时,第一表面51与竖直面具有夹角β,其中,10°≤β≤20°。如图9所示,限定夹角β的范围可使得第二导风板50对气流的向下导风作用显著,夹角β过大会使得气流向下落地效果减弱,同时,夹角β过小会使得第二出风通道62的宽度过小,使得出风量变小。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50处于导风位置时,第一表面51与出风口21的下沿之间具有最小距离L3,其中,50mm≤L3≤60mm。如图9所示,最小距离L3的设置可保证第二出风通道62的出风量。
具体地,第一导风板40处于关闭位置时,弧形段41的第一端与出风口21的下边沿相邻设置,直线段42完全覆盖前面板30以将出风口21关闭。在设置直线段42以覆盖前面板30时,可以令直线段42的形状与前面板30的形状完全一致,也可令直线段42的形状与前面板30的形状不相同地设置。
可选择地,直线段42覆盖前面板30的覆盖面积为S1,前面板30的面积为S,其中,S1≥S/2。直线段42覆盖前面板30的覆盖面积过小会使得第一导风板40的导风效果减弱,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使得第一导风板40具有更好的导风效果,设置S1≥2S/3,较大面积的直线段42可延长导风距离,在制冷时,大幅提升冷风的送风量。根据实际应用环境的需要,可以在范围之内选取合适的数值。
优选地,第一导风板40的朝向出风口21的第三表面43上设置保温层46,保温层46具有厚度D2,其中,4mm≤D2≤5mm。设置保温层46可具有保温作用,防止制冷时第一导风板40的表面产生凝露。
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40位于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连杆451、第一齿条452、第二齿条453、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连杆451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板40的靠近前面板30上沿的一侧连接,第一齿条452与面板体20可活动地连接,第一齿条452的第一端与连杆451的第二端铰接,第一齿条452的第二端朝向底壳10内部延伸设置,第二齿条453与面板体20可活动地连接,第二齿条453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板40的靠近出风口21的下沿的一侧连接,第二齿条453的第二端朝向底壳10内部延伸设置,第一驱动部与面板体20连接,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齿轮462,第一齿轮462与第一齿条452相啮合地设置,第二驱动部与面板体20连接,第二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齿轮463,第二齿轮463与第二齿条453相啮合地设置。如图2和图14所示,可选择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面板体20的左右两侧,第一齿条452、第二齿条453可以在第一齿轮462、第二齿轮463的驱动下带动第一导风板40运动,将第一导风板40推出至避让位置或者转动至极限打开位置。
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50位于初始位置和导风位置,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三驱动部和转轴53,第三驱动部与面板体20连接,转轴53与出风口21的上边沿侧壁连接,转轴53与第三驱动部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导风板50与转轴53连接。如图2所示,第二导风板50与转轴53连接,第三驱动部可通过输出轴驱动第二导风板50绕转轴53转动至初始位置和导风位置。
室内机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二导风板50位于初始位置和导风位置,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四驱动部,第四驱动部设置于出风口21的上边沿处,第四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三齿轮55,第二导风板5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齿条54,第三齿条54与第三齿轮55相啮合地设置。如图11、图12、图13所示,采用齿轮齿条驱动方式时,可在第二导风板50的两端设置第三齿条54,第三齿轮55可设置于面板体20上,第三齿轮55与第三齿条54啮合,第四驱动部驱动第三齿轮55带动第二导风板50推出至导风位置和收回至初始位置。
出风口21的上边沿的侧壁处形成有收纳腔70,第二导风板50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导风板50位于收纳腔70内,第二导风板50位于导风位置时,至少部分的第二导风板50位于收纳腔70外。如图13所示,收纳腔70的设置可使得第二导风板50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二导风板50位于收纳腔70中,减小对出风口21的出风阻力,提高送风流畅性,第二导风板50位于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板50的下边沿应当覆盖第一导风板40的下边沿,且不超出第一导风板40的下边沿设置。可选择地,收纳腔70设置在面板体20内。
优选地,第二导风板50为弧形结构,第二导风板50朝向出风口21一侧凸出设置。如图11所示,当第二导风板50处于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板50朝向出风口21一侧凸出的最近点的切线与竖直面具有夹角α,10°≤α≤20°。第二导风板50设置为弧形结构,可将气流引导至斜向前吹出。
为避免第四驱动部负载过重或第二导风板50在运动过程中变形过大,设置第二导风板50的厚度范围在1.5-2.5mm之间,优选地,第二导风板50的厚度可以为2mm。
采用上述方案的室内机,第一导风板40与第二导风板50配合完成向上延长送风和向下送风,根据制冷或制热需求采用不同的送风模式,可获得更舒适的送风体验,在使用过程中第二导风板50始终不会露出,保证室内机的美观性。上述方案中的室内机所具有的驱动机构的结构较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室内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室内机具有制热下出风模式,室内机处于制热下出风模式时,将第一导风板40从关闭位置推出至避让位置,驱动第二导风板50至导风位置。相对应地,当制热下出风模式结束时,将第二导风板50从导风位置驱动至初始位置,再将第一导风板40从避让位置推回关闭位置以将出风口21关闭。采用制热下出风模式,热风沿斜向下的角度吹出,实现地毯式制热。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具有制冷上出风模式,室内机处于制冷上出风模式时,第二导风板50位于初始位置,控制第一导风板40转动至极限打开位置,室内机实现上出风,制冷结束后,控制第一导风板40转动至关闭位置。采用制冷上出风模式,冷风沿水平斜向上的角度吹出,实现避人制冷,第一导风板40具有的较大面积使得冷风的导风距离延长,冷风量提升,具有更好的制冷效果。
可选择地,室内机处于制热下出风模式时,通过第四驱动部驱动第二导风板50从收纳腔70内伸出并移动至导风位置,室内机处于制冷上出风模式时,通过第四驱动部驱动第二导风板50从导风位置移动至收纳腔70内。如图11和图13所示,室内机处于制冷上出风模式时,第二导风板50处于收纳腔70内,减小风阻,提高送风流畅性,室内机处于制热下出风模式时,第二导风板50的下边沿覆盖第一导风板40的下边沿使得热风斜向前吹出,实现地毯式制热。
采用上述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制冷时可通过第一导风板40延长送风距离并抬高送风高度,避免冷气流直吹用户,制热时热风不会流入第一导风板40的内表面,热风斜向下吹出,可实现热风的快速落地,提升用户体验。在制冷和制热过程中,从使用者视角均看不到风口风道,保证美观度。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的室内机。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壳(10);
面板体(20),所述面板体(20)与所述底壳(10)连接,所述面板体(20)具有出风口(21);
前面板(30),所述前面板(30)与所述面板体(20)连接;
第一导风板(40),所述第一导风板(40)与所述底壳(10)、所述面板体(20)、所述前面板(3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40)具有将所述出风口(21)关闭的关闭位置和将所述出风口(21)打开的多个打开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40)位于其中一个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40)的内表面与所述前面板(3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通道(61);
第二导风板(50),所述第二导风板(50)与所述底壳(10)、所述面板体(2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50)具有位于所述出风口(21)内的初始位置,以及所述第二导风板(50)具有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出风口(21)外的导风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40)处于其中一个所述打开位置、所述第二导风板(5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40)的内表面与所述前面板(3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通道(61)以实现上出风,所述第一导风板(40)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50)处于所述导风位置以实现下出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5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表面(51)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上侧壁贴合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表面(52)朝向所述出风口(21)的下边沿设置,所述第一表面(51)与所述第二表面(52)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0)包括:
弧形段(41),所述弧形段(41)的第一端靠近所述出风口(21)的下边沿设置,所述弧形段(41)的第二端靠近所述前面板(30)的下边沿设置;
直线段(42),所述直线段(42)覆盖所述前面板(30),所述直线段(42)的第一端与所述弧形段(41)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板(40)位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弧形段(41)覆盖所述出风口(21),所述直线段(42)的第二端与所述前面板(30)的外表面搭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段(41)的第一端与所述底壳(10)具有间隙L1,其中,2mm≤L1≤4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打开位置包括极限打开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40)处于所述极限打开位置时,所述弧形段(41)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下边沿相邻设置,所述直线段(42)的远离所述出风口(21)的外表面的切线延长线与所述弧形段(41)的第一端的外表面的切线的延长线具有夹角θ,其中,110°≤θ≤13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0)位于所述极限打开位置时,所述直线段(42)的第二端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上边沿在竖直方向上具有距离D1,其中,D1≥0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0)位于所述极限打开位置时,所述弧形段(41)朝向所述出风口(21)一侧表面的最低点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上边沿在竖直方向具有距离L2,其中,50mm≤L2≤60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0)处于所述极限打开位置,所述第二导风板(50)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40)的第三表面(43)与所述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表面(52)、前面板(30)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出风通道(6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开位置包括避让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40)位于所述避让位置时,所述第一导风板(40)的所述第三表面(43)与所述面板体(2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避让空间,所述第二导风板(50)处于所述导风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上边沿侧壁搭接,所述第二导风板(5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40)的弧形段(41)的所述第一端搭接以将所述避让空间封堵,所述第二导风板(50)的第一表面(51)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下边沿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通道(62)。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50)处于所述导风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51)与竖直面具有夹角β,其中,10°≤β≤20°。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50)处于所述导风位置时,所述第一表面(51)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下沿之间具有最小距离L3,其中,50mm≤L3≤60mm。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第一导风板(40)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弧形段(41)的第一端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下边沿相邻设置,所述直线段(42)完全覆盖所述前面板(30)以将所述出风口(21)关闭。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段(42)覆盖所述前面板(30)的覆盖面积为S1,所述前面板(30)的面积为S,其中,S1≥S/2。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40)的朝向所述出风口(21)的第三表面(43)上设置保温层(46),所述保温层(46)具有厚度D2,其中,4mm≤D2≤5mm。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40)位于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
连杆(451),所述连杆(45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风板(40)的靠近所述前面板(30)上沿的一侧连接;
第一齿条(452),所述第一齿条(452)与所述面板体(20)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一齿条(452)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杆(451)的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一齿条(452)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底壳(10)内部延伸设置;
第二齿条(453),所述第二齿条(453)与所述面板体(20)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二齿条(453)的第一端与第一导风板(40)的靠近所述出风口(21)的下沿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二齿条(453)的第二端朝向所述底壳(10)内部延伸设置;
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与所述面板体(20)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齿轮(462),所述第一齿轮(462)与所述第一齿条(452)相啮合地设置;
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与所述面板体(20)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二齿轮(463),所述第二齿轮(463)与所述第二齿条(453)相啮合地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50)位于初始位置和所述导风位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
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与所述面板体(20)连接;
转轴(53),所述转轴(53)与所述出风口(21)的上边沿侧壁连接,所述转轴(53)与所述第三驱动部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50)与所述转轴(53)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还包括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导风板(50)位于初始位置和所述导风位置,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
第四驱动部,所述第四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21)的上边沿处,所述第四驱动部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三齿轮(55),所述第二导风板(50)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三齿条(54),所述第三齿条(54)与所述第三齿轮(55)相啮合地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21)的上边沿的侧壁处形成有收纳腔(70),所述第二导风板(50)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50)位于所述收纳腔(70)内,所述第二导风板(50)位于所述导风位置时,至少部分的所述第二导风板(50)位于所述收纳腔(70)外。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50)为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导风板(50)朝向所述出风口(21)一侧凸出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50)的厚度范围在1.5-2.5mm之间。
21.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为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
CN202122591024.7U 2021-10-26 2021-10-26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62037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91024.7U CN216203763U (zh) 2021-10-26 2021-10-26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91024.7U CN216203763U (zh) 2021-10-26 2021-10-26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203763U true CN216203763U (zh) 2022-04-05

Family

ID=80891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91024.7U Active CN216203763U (zh) 2021-10-26 2021-10-26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2037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8054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US20150219359A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535202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531652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469112B (zh) 一种空调导风结构、空调器及空调器出风控制方法
CN111140918A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05066391A (zh) 可旋转导风柱、出风口切换结构及风管机
CN113932289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13959004B (zh) 室内机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0838690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6203763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944954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0118869U (zh) 壁挂式室内机
CN2112042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688464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650478U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959006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215412171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31759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932293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室内机控制的方法
CN216203762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650479U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805834U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932292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1026750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