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61515U - 数据传输线缆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线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61515U
CN216161515U CN202120852185.4U CN202120852185U CN216161515U CN 216161515 U CN216161515 U CN 216161515U CN 202120852185 U CN202120852185 U CN 202120852185U CN 216161515 U CN216161515 U CN 216161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plastic layer
transmission cable
layer
wi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5218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敏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5218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61515U/zh
Priority to US17/469,848 priority patent/US11551831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61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61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其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线、一体包覆若干所述导线的塑胶层、包覆设置于所述塑胶层外侧的金属屏蔽膜,于数据传输线缆之厚度方向上,位于塑胶层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在塑胶层的横向一侧相对贴合,从而形成贴合部,所述贴合部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0.1mm‑0.4mm。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线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尤其涉及一种信号传输性能稳定的数据传输线缆。
背景技术
在3C产业中,传输线缆可作为两个电子装置之间电性连接的媒介,且可稳定地进行所预期的信号传输作业。藉此,传输线缆普遍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其中与USB、HDMI、DVI、Displayport、SAS等接口连接的传输线缆具有传输速率高、距离远、质量高而受大众喜爱,使用数量也日益增加。该等传输线缆内部具有多条金属导线,该多条金属导线一般仅通过外侧的麦拉层进行固定呈圆柱状,且无屏蔽设置,使得整个传输线缆的信号传输稳定性较差。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以上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传输性能稳定的数据传输线缆。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线、一体包覆若干所述导线的塑胶层、包覆设置于所述塑胶层外侧的金属屏蔽膜,于数据传输线缆之厚度方向上,位于塑胶层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在塑胶层的横向一侧相对贴合,从而形成贴合部,所述贴合部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0.1mm-0.4mm。
进一步地,所述贴合部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0.15mm-0.25mm。
进一步地,位于塑胶层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为一体设置,前述贴合部为金属屏蔽膜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
进一步地,前述金属屏蔽膜经热封固定于所述塑胶层外侧,前述塑胶层的横向两侧呈不对称状。
进一步地,所述塑胶层具有沿横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位于塑胶层横向两侧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所述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呈弧形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两端。
进一步地,前述贴合部位于所述塑胶层的右侧,所述右侧表面在所述塑胶层与所述金属屏蔽膜的相对贴合处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一尖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右侧表面包括连接尖端部和上表面右端的第一表面、连接尖端部和下表面右端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圆弧曲率大于所述左侧表面的圆弧曲率。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层至少具有铝箔层和设置于铝箔层朝向塑胶层一侧的黏结层,所述金属层通过所述黏结层热封固定于塑胶层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层还具有设置于铝箔层背离塑胶层一侧表面的绝缘层。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导线的导体外径相同、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且相邻两个导线的中心间距相同,所述导体外径采用31至34美国线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在塑胶层的外侧包覆设置金属屏蔽膜,并且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厚度方向上,位于塑胶层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在塑胶层的横向一侧相对贴合,从而形成贴合部,所述贴合部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0.1mm-0.4mm,由此,不仅可对数据传输线缆外侧进行屏蔽保护,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而且,贴合部的宽度设置可以保证在金属屏蔽膜能够得到有效固定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边缘宽度,避免多条数据传输线缆并用时相互干涉,此外,还可减少用料,且避免形成的棱边较宽而导致使用体验较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数据传输线缆的前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扁平型的数据传输线缆100,该数据传输线缆100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线1、一体包覆若干所述导线1的塑胶层2、包覆设置于所述塑胶层2外侧的金属屏蔽膜3。
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厚度方向上,位于塑胶层2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3在塑胶层2的横向一侧相对贴合,从而形成贴合部35,所述贴合部35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0.1mm-0.4mm。
其中,最小宽度为0.1mm,可保证在得到有效固定的基础上,避免数据传输线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边缘开裂,进而导致屏蔽失效的现象,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而宽度最大设置为0.4mm,可在保证用户体验效果,即尽量无棱边的体验下,又能够方便在有限的空间内,保证多条数据传输线缆并行时不会相互干扰。
具体地,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导线1分别具有一导体11和包覆于所述导体11周围的包覆层12。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中若干所述导线1的所述导体11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优选地,所述导体外径采用31至34美国线规。
所述塑胶层2共同形成在若干所述导线1的所述包覆层12外侧,从而形成为公共单一绝缘层;并且所述塑胶层2形成有与若干所述导体11中心轴线所在平面相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塑胶层2相互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可有效保持所述导线1的排列设置,防止出现扭曲或折叠现象;再者,还可进一步方便所述金属屏蔽膜3的贴合设置,尽量避免在塑胶层2和金属屏蔽膜3之间出现空气夹层。
所述包覆层12和塑胶层2的材料相同或相近设置;优选为采用同类材料制成,藉此可使得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100在进行成型时,塑胶层2和包覆层12的结合性较好,可以实现很好的融合,尽量减少分层问题或空气进入,成型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所述同类材料为聚烃类化合物,更进一步地,所述聚烃类化合物优选为聚乙烯。
另外,上述包覆层12和塑胶层2可设置为优选采用介电系数接近空气的塑料材料制成,藉此可使得包覆层12和塑胶层2的阻抗较小,从而可提供导体11较好的信号传输环境,减少信号传播延迟,降低信号之间的串扰,保证信号高速有效传输,减小信号衰减。
上述具有包覆层12的导线1实施方式,最好能够满足使得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导体11外缘至塑胶层2外缘之间的距离在0.1mm至0.45mm之间,优选为0.15mm至0.25mm之间。上述距离也即为导体11与金属屏蔽膜3之间的距离,其为影响导线1进行稳定信号传输,特别是高频数据传输的要素之一,在距离越小时,阻抗越小,高频性能越好,且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厚度也越小,更加柔软轻薄。但是,在厚度过小时,金属屏蔽膜3则会对导体11的信号传输造成影响,本实用新型上述区间可较好的满足各方面需求。
当然,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导线1也可仅包括所述导体11,即无单独的所述包覆层12设置,直接通过塑胶层2进行整体的包覆和绝缘,也可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并且采用该种设置,可进一步降低所述塑胶层2的厚度,使得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整体厚度进一步减薄。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导线1等间距排列设置,在所述导线1的排布方向上,所述导线1的排布数量在3~50根之间。优选地,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设置为使导线1之间的中心间距等于所述导线1的外径,即相邻所述导线1贴靠排布设置。藉此方便对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整体成型控制。
若干所述导线1的信号传输设置可根据需求进行配置,如,可具有接地导线和设置在接地导线之间的信号导线,以此通过接地导线排除位于其间的信号导线周围的干扰,保证信号导线的信号传输环境,进而提高信号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适应高速信号传输的发展需求,所述信号导线在相邻两个接地导线之间的数量优选设置为两个,并且该两个信号导线构成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信号导线组。即通过接地导线为信号导线组进行防护,保证高频传输性能。
进一步地,所有导线1仅包括接地导线和所述信号导线组,并且接地导线的数量比信号导线组的数量多一。优选地,在所述导线1的排布方向上,位于两侧缘的两个导线1为接地导线,并且相邻两个接地导线之间具有一组所述信号导线组。藉此可使得每组信号导线组两侧均有接地导线进行防护,更进一步提升整个数据传输线缆的高频传输特性。
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方式,为配合其他单端信号传输,所述信号导线还可具有单端信号导线。例如适应Mini SAS(Mini Serial Attached Small ComputerSystem Interface,微型串行SCSI)产品设计,所述信号导线的数量是接地导线的数量的两倍;此时,在导线1的排布方向上,所述单端信号导线可设置在接地导线外侧,即位于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两侧缘,两个单端信号导线之间则依次排列设置有接地导线和信号导线组。
再者,作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也可仅设置有若干接地导线和单端信号导线;具体地,如适应窄型Mini SAS产品,所述接地导线的数量比信号导线的数量多一,具体排布方式为,位于两侧缘的导线1为接地导线,从两侧缘开始为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进行屏蔽防护;并且于排布方向上,接地导线和信号导线依次交替排布。
在本实用新型中,若干所述导线1的导体11外径相同,优选设置为,使得相邻所述导线1的中心间距与所述导体11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为1.4至2.8;通过该种设置关系,可使得于所述导线1设置为具有前述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信号导线组时,使得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1之间的差分阻抗得以有效减小,有效控制在一般要求的75Ω至110Ω的范围内,耦合效应增强,保证高频信号的长距离传输。
优选地,所述导线1设置有前述用于传输差分信号的信号导线组,配合上述塑胶层2和金属屏蔽膜3的设置,使每组信号导线组的相邻导线1的中心间距与导体11的外径之间的比值为1.4至2.8时,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106Ω。
具体地,在每组前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和其导体11外径之间的比值为1.55至2.31时,可使得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79Ω至91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保证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柔软轻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体11外径采用31AWG或32AWG或33AWG,此时,将每组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28mm至0.52mm,可保证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91Ω。
其中,在导体11外径采用31AWG时,将每组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44mm至0.52mm,可保证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91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48mm时,可使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85Ω。
在导体11外径采用32AWG时,将每组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6mm至0.44mm,可保证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91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40mm时,可使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85Ω。
在导体11外径采用33AWG时,将每组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28mm至0.36mm,可保证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79Ω至91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32mm时,可使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85Ω。
另外,在每组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和其导体11外径之间的比值为2.18至2.84时,使得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为94Ω至106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保证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柔软轻薄性,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体11外径采用33AWG或34AWG;此时,每组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5mm至0.51mm,可保证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差分阻抗为94Ω至106Ω。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在导体11外径采用33AWG时,将每组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43mm至0.51mm,可保证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差分阻抗为94Ω至106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48mm时,可使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100Ω。
在导体11外径采用34AWG时,将每组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中心间距设置为0.35mm至0.43mm,可保证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的差分阻抗为94Ω至106Ω;具体地,在中心间距为0.4mm时,可使所述信号导线组内导线1之间的差分阻抗控制在100Ω。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线1均具有导体11和包覆层12,并且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设置为使导线1之间的中心间距等于所述导线1的外径,即相邻所述导线1贴靠排布设置。藉此方便对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整体成型控制。
综合上述,并结合上述所述导线1可以具有或者不具有前述包覆层12的两种实施例,在若干所述导线1由所述塑胶层2整体包覆后,导线1和塑胶层2的整体厚度可控制在0.25mm至0.8mm。结合上述导线1的导体11规格设置在31AWG至34AWG左右,可将所述导线1和塑胶层2的整体厚度进一步控制在0.3mm至0.6mm。进一步地,如,在导体11采用32AWG,且设置有包覆层12时,包覆层12可设置为0.1mm左右厚度,所述导线1外侧在数据传输线缆100厚度方向上的单侧塑胶层2可设置为0.07mm左右,藉此,导线1和塑胶层2的整体厚度为0.54mm左右。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能力进行包覆层12、塑胶层2的厚度调整,不限于上述导体11为32AWG的实施例的具体设置。
如前述,所述塑胶层2一体包覆在若干导线1外侧,所述金属屏蔽膜3经热封固定于所述塑胶层2外侧,并且金属屏蔽膜3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在所述塑胶层2的横向一侧贴合固定,前述塑胶层2的横向两侧呈不对称状。
所述金属屏蔽膜3经热封固定包覆设置在所述塑胶层2外侧,并且具有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相匹配的长度和不小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周向延伸长度的宽度。藉此可使得所述金属屏蔽膜3能够直接沿长度和宽度方向上实现一次性完整包覆,保证所述金属屏蔽膜3的屏蔽连续性,避免发生任何阻抗不连续的现象,进而使得信号传输得以持续稳定进行。另外,金属屏蔽膜3还具有防火功能,可使得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达到水平阻燃等级FT-2和垂直阻燃等级VW-1。
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较佳实施例,位于塑胶层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3为一体设置,前述贴合部35为金属屏蔽膜3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经对折后覆盖在塑胶层2的周围,并在塑胶层2一侧通过贴合部35贴合固定。优选地,所述贴合部35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设置为0.15mm-0.25mm,以进一步提升贴合部35的固定和使用体验。
当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将所述金属屏蔽膜3设置为上下对贴固定的两片式,两片式金属屏蔽膜3的对应两端分别相对贴合,即在塑胶层2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贴合部35,且贴合宽度均设置为0.15mm-0.25m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屏蔽膜3还形成有连接所述贴合部35并覆盖所述塑胶层2的覆盖部分34。所述覆盖部分34在圆周方向上完全覆盖所述塑胶层2,以实现全方位屏蔽,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贴合部35在一侧形成固定,方便固定黏结,又能对金属屏蔽膜3实现拉紧固定,进一步保证覆盖部分34与塑胶层2的贴合紧密性。
如前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屏蔽膜3经热封固定在塑胶层2外侧,于成型时,热封机器自包覆有塑胶层2的数据传输线缆坯件宽度方向的一侧沿着该宽度方向上逐步热压,使得金属屏蔽膜3黏合固定在所述塑胶层2外侧,并且在塑胶层2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使得金属屏蔽膜3相对贴合固定。
所述塑胶层2具有前述相互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外,还具有位于塑胶层横向两侧的左侧表面21和右侧表面22,所述左侧表面21和右侧表面22呈弧形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两端,然而,经热封固定后,所述塑胶层2的横向两侧的形状呈不对称状。
具体地,所述金属屏蔽膜3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于所述塑胶层2的右侧相对贴合,所述右侧表面22于所述塑胶层2对应所述金属屏蔽膜3的相对贴合处形成有一尖端部221。所述右侧表面22包括连接尖端部221和上表面右端的第一表面222、连接尖端部221和下表面右端的第二表面223,所述第一表面222和第二表面223的圆弧曲率大于所述左侧表面21的圆弧曲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屏蔽膜3至少具有铝箔层31和设置在铝箔层31朝向塑胶层2一侧的黏结层32,所述金属屏蔽膜3通过所述黏结层32经热封时热熔黏结固定于塑胶层2外侧;藉此使得所述金属屏蔽膜3的固定较为简单方便,且无需麦拉层的介入固定,使得整个线缆可以做得更薄,更柔软;而且在黏结时还可将空气排出,又因为采用热熔黏结固定,增加金属屏蔽膜3和塑胶层2的结合力度和密合性,使得排出的空气无法进入,达到密实的效果,进而达到紧密包覆,高频传输性能佳且柔软轻薄的效果。
再者,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屏蔽膜3还具有设置在铝箔层31背离塑胶层2一侧表面的绝缘层,该绝缘层的设置即可替代现有技术中的麦拉层,对外绝缘,同时保护铝箔层31。当然,本实用新型所述数据传输线缆100还可在所述金属层3外侧进一步设置麦拉层。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屏蔽膜3的整体厚度可设置为0.010mm至0.055mm,以在实现对外屏蔽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厚度。优选地,所述金属层3的整体厚度设置为0.015mm至0.025mm。
结合上述导体11、包覆层12和塑胶层2的整体设置,以及金属层3的厚度设置,可使得本实用新型数据传输线缆100的整体厚度进一步控制在0.35mm至0.65mm。如,前述在导体11采用32AWG,导线1和塑胶层2的整体厚度为0.54mm左右,结合金属层3的厚度设置为0.045mm时,可使得整个数据传输线缆100的厚度为0.63mm。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能力进行包覆层12、塑胶层2和金属层3的厚度调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具体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数据传输线缆在塑胶层2的外侧包覆设置金属屏蔽膜3,并且在所述数据传输线缆的厚度方向上,位于塑胶层2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3在塑胶层2的横向一侧相对贴合,从而形成贴合部35,所述贴合部35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0.1mm-0.4mm,由此,不仅可对数据传输线缆外侧进行屏蔽保护,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而且,贴合部35的宽度设置可以保证在金属屏蔽膜能够得到有效固定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边缘宽度,避免多条数据传输线缆并用时相互干涉,此外,还可减少用料,且避免形成的棱边较宽而导致使用体验较差。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数据传输线缆,包括若干并排设置的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线缆还包括一体包覆若干所述导线的塑胶层、包覆设置于所述塑胶层外侧的金属屏蔽膜;所述塑胶层具有沿横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位于塑胶层横向两侧的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所述右侧表面在所述塑胶层与所述金属屏蔽膜的相对贴合处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一尖端部,于数据传输线缆之厚度方向上,位于塑胶层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在塑胶层的横向一侧相对贴合,从而形成贴合部,所述贴合部位于所述塑胶层的右侧,并且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0.1mm-0.4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部在数据传输线缆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为0.15mm-0.2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位于塑胶层上下侧的所述金属屏蔽膜为一体设置,前述贴合部为金属屏蔽膜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属屏蔽膜经热封固定于所述塑胶层外侧,前述塑胶层的横向两侧呈不对称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表面和右侧表面均呈弧形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两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表面包括连接尖端部和上表面右端的第一表面、连接尖端部和下表面右端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圆弧曲率大于所述左侧表面的圆弧曲率。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至少具有铝箔层和设置于铝箔层朝向塑胶层一侧的黏结层,所述金属层通过所述黏结层热封固定于塑胶层外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还具有设置于铝箔层背离塑胶层一侧表面的绝缘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线缆,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导线的导体外径相同、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且相邻两个导线的中心间距相同,所述导体外径采用31至34美国线规。
CN202120852185.4U 2020-09-10 2021-04-23 数据传输线缆 Active CN216161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2185.4U CN216161515U (zh) 2021-04-23 2021-04-23 数据传输线缆
US17/469,848 US11551831B2 (en) 2020-09-10 2021-09-08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52185.4U CN216161515U (zh) 2021-04-23 2021-04-23 数据传输线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61515U true CN216161515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4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52185.4U Active CN216161515U (zh) 2020-09-10 2021-04-23 数据传输线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615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80819U (zh) 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CN110556204B (zh) 扁平数据传输线缆
CN216161515U (zh) 数据传输线缆
TWI746940B (zh) 扁平數據傳輸線纜
CN212647947U (zh) 数据传输线缆
TWM619827U (zh) 數據傳輸線纜
CN212303122U (zh) 一种性能稳定的ffc
US11551831B2 (en)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CN217562291U (zh) 数据传输线缆
CN210119985U (zh) 一种用于hdmi传输的抗干扰柔性扁平线缆
TWM610644U (zh) 數據傳輸線纜
TWM632923U (zh) 數據傳輸線纜
TWM609698U (zh) 數據傳輸線纜
CN218471665U (zh) 一种高速数据传输线
CN210865670U (zh) 数据传输线缆
CN115171959A (zh) 导线及具有该导线的数据传输线缆
TWM601889U (zh) 數據傳輸線纜
TW202242914A (zh) 導線及具有該導線的數據傳輸線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