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55735U - 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55735U
CN216155735U CN202122267543.8U CN202122267543U CN216155735U CN 216155735 U CN216155735 U CN 216155735U CN 202122267543 U CN202122267543 U CN 202122267543U CN 216155735 U CN216155735 U CN 2161557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ealing
waste heat
pipeline
area
transmission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2675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清世
吴亚丽
陈宏伟
刘跃武
刘光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yi Glass Wu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yi Glass Wu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yi Glass Wu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yi Glass Wuh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2675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557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557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557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orming, After-Treatment, Cutting And 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玻璃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退火辅助系统,退火辅助系统包括过渡区、退火区和余热风道组件,过渡区与退火区的入口连接,余热风道组件包括余热采集管道和余热传输管道,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一端与过渡区连接,并用于采集过渡区内的热气流,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二端与余热传输管道联通,并用于将采集的热气流传输至余热传输管道中,余热传输管道安装于退火区的内侧壁,并沿退火区的行进方向设置。本申请提供的退火辅助系统,通过余热风道组件的余热采集管道采集过渡区中的热气流,并将采集到的热气流传输至安装在退火区中的余热传输管道中,利用余热传输管道中的热气流对退火区中玻璃的两侧进行加热,有效提高玻璃的退火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玻璃生产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玻璃制品在成型后,其内部会存在不均匀的内应力,例如平板玻璃,为了消除内应力并提高玻璃制品的质量,因此,在玻璃制品刚成型时,会对玻璃制品进行退火处理,以消除内应力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玻璃制品的质量。
玻璃在成型后一般会利用退火窑进行退火处理,由于现有的玻璃生产一般为流水线生产(例如浮法玻璃),在玻璃成型后会通过辊道等传输装置传输至退火窑中。由于退火窑中辊道等传输部件两侧的金属轴头导热性好,使得玻璃两侧热量散失较快,并且退火窑两侧的散热速度相对较快,进一步导致玻璃两侧容易出现热量散失较快的问题,影响玻璃的退火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退火辅助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退火时玻璃两侧热量散失较快所导致的退火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退火辅助系统,包括过渡区、退火区和余热风道组件,所述过渡区与所述退火区的入口连接,所述余热风道组件包括余热采集管道和余热传输管道,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渡区连接,并用于采集过渡区内的热气流,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联通,并用于将采集的热气流传输至余热传输管道中,所述余热传输管道安装于所述退火区的内侧壁,并沿所述退火区玻璃板带的行进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余热采集管道设置于所述过渡区外,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渡区的顶部连接,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二端穿入所述退火区中,并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联通。
可选地,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一端设置有集热风罩,所述集热风罩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渡区连接,所述集热风罩的第二端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联通,所述集热风罩的第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端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二端位置处设置有集尘箱,所述集尘箱设置于所述退火区外,并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联通。
可选地,所述余热风道组件还包括定位支架,所述定位支架安装于所述退火区的内侧壁,并用于固定所述余热传输管道。
可选地,所述定位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分别安装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上侧和下侧,所述上支架的一侧朝向于所述退火区的内侧壁,所述上支架的另一侧设置有倒角。
可选地,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连接,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第二端靠近所述退火区的出口,并穿过所述退火区侧壁与风机连接。
可选地,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第二端横向穿过所述退火区,且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第二端穿出所述退火区的位置处设置有保温层。
可选地,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一侧朝向于所述退火区的内侧壁,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相对另一侧设置有倒角。
可选地,所述余热风道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余热风道组件的所述余热传输管道分别安装于所述退火区的相对两个内侧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退火辅助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辅助系统,通过余热风道组件的余热采集管道采集过渡区中的热气流,并将采集到的热气流传输至安装在退火区中的余热传输管道中,利用余热传输管道中的热气流对退火区中侧墙的边部轴头进行加热,消除玻璃两侧散热较快所导致的退火效果不佳的问题,有效提高玻璃的退火效果。同时,本实施例的余热采集管道所采集的热气流为玻璃生产过程的余热,而无需在退火区额外增设加热装置,有效提高退火辅助系统的热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辅助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辅助系统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辅助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辅助系统的另一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辅助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余热采集管道;101、集热风罩;102、集尘箱;103、连接组件;104、采集控制阀;105、进气控制阀;11、余热传输管道;110、传输控制阀;12、定位支架;121、上支架;122、下支架;20、过渡区;201、保温盖板;21、退火区;22、传输部件;23、扒渣门;24、电加热门塞孔;3、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实施方式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实施方式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退火辅助系统,其可以应用于各类玻璃制品生产流程中的退火工艺,例如浮法玻璃等。退火辅助系统包括过渡区20、退火区21和余热风道组件,过渡区20与退火区21的入口连接,当玻璃成型后,可以经由过渡区20传输至退火区21中进行退火处理。余热风道组件包括余热采集管道10和余热传输管道11,余热采集管道10的第一端与过渡区20连接,并用于采集过渡区20内的热气流,余热采集管道10的第二端与余热传输管道11联通,并用于将采集的热气流传输至余热传输管道11中,余热传输管道11安装于退火区21的内侧壁,并沿退火区21中玻璃板带的行进方向(即玻璃在退火区21中的行进方向)设置。具体应用中,过渡区20可以位于玻璃成型区(例如浮法玻璃的锡槽)与退火区21之间,当玻璃成型并传输至过渡区20中时,过渡区20中会存在热值高且具有腐蚀性的热气流,现有的生产线一般会将其直接排放,而本实施例利用余热采集管道10将过渡区20中的热气流收集,并传输至安装在退火区21内的余热传输管道11中,利用热气流向外辐射热量,对退火区21中的玻璃两侧进行加热,如此便能在收集高热的污染气体的同时,利用收集到的高热气流来消除因玻璃两侧热量散失较快所导致的退火效果不佳的问题,有效提高玻璃成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而无需额外增设加热装置,提高退火辅助系统的热利用率。并且,余热传输管道11中热气流对玻璃的加热属于连续的带状加热,能够使玻璃两侧的加热更为均匀,进一步提高退火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一并参考图1和图2,余热采集管道10可以设置于过渡区20外,余热采集管道10的第一端可以与过渡区20的顶部连接,余热采集管道10的第二端可以从退火区21的外部穿入退火区21中,并与余热传输管道11联通。这样的设计,热气流会向上运动,而余热采集管道10可以从过渡区20的顶部采集热气流,提高采集效率,同时余热采集管道10设置在过渡区20的外部,不会影响过渡区20内其他部件的正常运行(包括玻璃的传输等),也有利于余热采集管道10的日常检修。具体应用中,余热采集管道10可以与过渡区20活动密封连接,避免过渡区20中的热气流从两者的连接处外泄,提高热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过渡区20和退火区21等区域一般是指由生产线上的相关设备所形成的区域,过渡区20和退火区21与相关部件的连接,是指该区的相关设备实体与相关部件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和图2,余热采集管道10的第一端可以设置有集热风罩101,集热风罩101的第一端与过渡区20连接,集热风罩101的第二端与余热采集管道10联通,集热风罩101的第一端的尺寸大于第二端的尺寸,如此,可以利用呈喇叭状的集热风罩101来增加热气流的收集范围,有效提高热气流的收集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过渡区20的顶部可以设置有保温盖板201,集热风罩101可以穿过保温盖板201与过渡区20联通,如此,集热风罩101收集过渡区20中的热气流,并且可以通过保温盖板201来减少过渡区20中的热量损失,提高热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余热采集管道10的第二端位置处可以设置有集尘箱102,集尘箱102可以设置在退火区21外部,并与余热采集管道10联通,如此,当余热采集管道10采集的热气流经过集尘箱102的位置处时,热气流所携带的杂质会落入集尘箱102中,减少杂质进入余热传输管道11中,而在检修维护时,可以通过拆装集尘箱102来将统一清理。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余热采集管道10的靠近第一端的位置处可以设置有采集控制阀104,采集控制阀104能控制余热采集管采集过渡区20中热气流的流量,有利于控制退火区21内余热传输管道11的加热效果。进一步地,余热采集管道10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可以设置有进气控制阀105,通过进气控制阀105来控制传输至余热传输管道11中的风量,有利于进一步控制余热传输管道11的加热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一并参考图4和图5,余热风道组件还包括定位支架12,定位支架12可以安装在退火区21的内侧壁,并用于固定余热传输管道11。具体应用中,由于退火区21的长度较长,使得余热传输管道11的长度也相应增长,余热传输管道11的重量也对应增大,而本实施方式通过定位支架12来固定余热传输管道11,可以提高余热传输管道11的可靠性,防止余热传输管道11因自身重量或外力原因出现晃动等问题。
具体地,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5,定位支架12包括上支架121和下支架122,上支架121可以安装在余热传输管道11的上侧,下支架122可以安装于余热传输管道11的下侧,其中,上支架121的一侧朝向于退火区21的内侧壁,上支架121的另一侧设置有倒角。具体应用中,定位支架12和余热传输管道11可以安装在退火区21的传输部件22的下方或上方,示例性的,退火区21的传输部件22可以为辊道,定位支架12和余热传输管道11可以安装在辊道的下方,并靠近于辊道的侧边,避免定位支架12和余热传输管道11干扰到辊道传输玻璃,同时也能够防止干扰辊道的拆装维护等操作。当辊道在传输玻璃时,玻璃容易掉落一些碎渣,而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架121的倒角可以避免掉落的碎渣在上支架121上方堆积,有利于退火区21散热板面的自清洁。
示例性的,上支架121和下支架122可以均为截面呈三角形的管道,截面优选为直角三角形,管道的两个直角边可以分别与退火区21的侧壁和余热传输管道11连接,管道的斜面(即倒角)可以朝向于退火区21的中部,如此,掉落的碎渣会沿上支架121的倒角滑落至退火区21的底部,有利于退火区21的清理。当然,在别的实施方式中,上支架121和下支架122的也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结构,并且上支架121的倒角也可以圆倒角。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继续参考图5,余热传输管道11的一侧朝向于退火区21的内侧壁,余热传输管道11的相对另一侧可以设置有倒角,如此,通过余热传输管道11的倒角来防止玻璃掉落的碎渣在余热传输管道11上堆积,方便退火区21的清理。具体应用中,余热传输管的截面可以呈矩形,并在靠近退火区21中部位置的一个顶点处设置倒角,该倒角的角度可以与上支架121的倒角角度相同,即上支架121的倒角与余热传输管道11的倒角相接并平滑过渡,避免碎渣卡在两者的连接处。
具体地,请参考图1,余热采集管道10可以为圆形管,余热采集管道10可以根据其长度,在合适的地方断开,并通过连接组件103连接,以便于余热采集管道10的安装和拆卸维护,连接组件103可以采用套筒(柔性的防火材料制成)和箍环,通过箍环将套筒固定套接在余热采集管道10的连接处,方便余热采集管道10的拆装。对应地,余热传输管道11也可以由多根短管道通过连接组件103连接而成,可以根据不同退火区21的长度,选择合适数量的短管道拼接呈余热传输管道11。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3和图6,余热传输管道11的第一端与余热采集管道10连接,余热传输管道11的第二端靠近退火区21的出口,并穿过退火区21的侧壁与风机3连接。具体地,余热传输管道11从退火区21的入口延伸至退火区21的出口处,并穿过靠近退火区21出口处的侧壁,与退火区21外的风机3连接,利用风机3来抽取余热传输管道11中的热气流,同时可以配合手动控制阀的开度实现热气流流速的调控。
具体应用中,退火区21的保温段一般可以分为依次连接的A区、B区和C区,A区可以与过渡区20连接,余热传输管道11从A区一直延伸至C区,并穿过C区的侧壁与C区的风机3(该风机3可以为C区自带的风机3,也可以为单独设置的风机3)连接。并且,余热传输管道11可以通过C区的扒渣门23穿出,减少对退火区21侧壁的开孔,相应地,余热采集管道10也可以通过A区的板下电加热门塞孔24穿入,进一步减少对退火区21侧壁的开孔,减少对退火区21内温度的影响。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不同板型的生产工艺需要,增加B区末出窑口,两组余热传输管道11可以由板下挡坎中横向穿越,各自出窑后通过手动阀进入C区板下风管,通过手动阀的组合使用经气流调节各区边部温度,增加了退火窑的调节手段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请参考图3,余热风道组件可以设置有两组,其中一组余热风道组件的余热传输管道11安装在退火区21的一内侧壁,另一组余热风道组件的余热传输管道11安装在退火区21的另一内侧壁。通过两组余热传输管道11分别对退火区21中玻璃板带的两侧与侧墙辊子轴头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玻璃的退火效果。
具体应用中,请参考图3,两组余热传输管道11可以在退火区21的同一侧穿出,具体地,退火区21的一侧为具有传动部件的传动侧,传动部件用于驱动传输部件22传输玻璃,另一侧为非传动侧,位于传动侧的余热传输管道11可以从传动侧穿出;而位于非传动侧的余热传输管道11,其靠近退火区21出口的一端可以向传动侧延伸,并从传动侧穿出。两组余热传输管道11从传动侧穿出后,可以分别连接有传输控制阀110,分别控制两组余热传输管道11的流量,同时,两组余热传输管道11可以连接于同一风机3,以进一步控制余热传输管道11内热气流的流速。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余热风道组件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尤其是耐高温和耐腐蚀的金属材料,本实施方式优选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进一步优选为304型号以上的不锈钢,其厚度至少为2mm,如此,可以保证余热风道组件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又能够使其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余热传输管道11的第二端穿过退火区21侧壁的位置处可以设置有保温层,利用保温层来防止余热传输管道11穿出的位置出现热量外泄,减少对退火区21内玻璃的影响。具体应用中,保温层可以采用保温棉或陶瓷纤维毯等保温材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退火辅助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退火辅助系统,通过余热风道组件的余热采集管道10采集过渡区20中的热气流,并将采集到的热气流传输至安装在退火区21中的余热传输管道11中,利用余热传输管道11中的热气流对退火区21中玻璃和传输部件22的两侧进行加热,消除玻璃两侧散热较快所导致的退火效果不佳的问题,有效提高玻璃的退火效果。同时,本实施例的余热采集管道10所采集的热气流为玻璃生产过程的余热,而无需在退火区21额外增设加热装置,有效提高退火辅助系统的热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渡区、退火区和余热风道组件,所述过渡区与所述退火区的入口连接,所述余热风道组件包括余热采集管道和余热传输管道,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渡区连接,并用于采集过渡区内的热气流,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二端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联通,并用于将采集的热气流传输至余热传输管道中,所述余热传输管道安装于所述退火区的内侧壁,并沿所述退火区中玻璃板带的行进方向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设置于所述过渡区外,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渡区的顶部连接,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二端穿入所述退火区中,并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联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一端设置有集热风罩,所述集热风罩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渡区连接,所述集热风罩的第二端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联通,所述集热风罩的第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端的尺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的第二端位置处设置有集尘箱,所述集尘箱设置于所述退火区外,并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联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风道组件还包括定位支架,所述定位支架安装于所述退火区的内侧壁,并用于固定所述余热传输管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架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和所述下支架分别安装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上侧和下侧,所述上支架的一侧朝向于所述退火区的内侧壁,所述上支架的另一侧设置有倒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第一端与所述余热采集管道连接,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第二端靠近所述退火区的出口,并穿过所述退火区侧壁与风机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第二端横向穿过所述退火区,且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第二端穿出所述退火区的位置处设置有保温层。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一侧朝向于所述退火区的内侧壁,所述余热传输管道的相对另一侧设置有倒角。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退火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风道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余热风道组件的所述余热传输管道分别安装于所述退火区的相对两个内侧壁。
CN202122267543.8U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Active CN2161557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7543.8U CN216155735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267543.8U CN216155735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55735U true CN216155735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52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267543.8U Active CN216155735U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557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1174A (zh) 一种活性焦烟气净化系统
CN207671926U (zh) 一种用于玻璃纤维生产的漏板气流控制装置
CN216155735U (zh) 一种退火辅助系统
CN101307382B (zh) 不锈钢带立式连续无马弗光亮退火设备
CN204625863U (zh) 一种新型预氧化炉
WO2022134226A1 (zh) 一种高温烟气熔盐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CN109373342A (zh) 热风混合式烟气消白烟系统及其消除方法
CN102734828B (zh)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扇形板调节装置
CN201751402U (zh) 浮法玻璃退火窑余热利用装置
CN103884196B (zh) 一种烟气余热换热器及回收装置
CN210796203U (zh) 一种高效玻璃加热装置
CN209386337U (zh) 热风混合式烟气消白烟系统
CN219729418U (zh) 一种用于固体物料显热回收和控制扬尘的一体化集气罩
CN210861561U (zh) 一种节能管道结构及包括该结构的洁净车间系统
CN201209158Y (zh) 不锈钢带立式连续无马弗光亮退火设备
CN204958401U (zh) 黄磷炉炉气净化系统
CN219607149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二次风蒸汽空气预热器
CN201046990Y (zh) 一种冷却器
CN216155734U (zh) 一种热辐射风箱及具有该热辐射风箱的退火系统
CN216946744U (zh) 一种软化炉底炉及其底炉模块
CN110964879A (zh) 一种热处理窑炉的冷却段结构
CN221028113U (zh) 退火窑出墙风管装置
CN210595794U (zh) 一种高效的钢化玻璃冷却风栅结构
CN208649218U (zh) 一种管式炉余热利用装置
CN220472335U (zh) 一种焦炉烟气余热再利用的换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