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53947U - 一种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滑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53947U
CN216153947U CN202121605566.9U CN202121605566U CN216153947U CN 216153947 U CN216153947 U CN 216153947U CN 202121605566 U CN202121605566 U CN 202121605566U CN 216153947 U CN216153947 U CN 2161539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cooter
guide
wheel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055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瑶
王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055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539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539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539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滑板车,包括:车体;滑槽架,滑槽件设置于车体上,滑槽架上具有一对连接臂,沿车体的长度方向,连接臂向远离车体的方向延伸;成对的连接臂相对的一面上具有沿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结构;车轮组件,车轮组件具有轮轴,轮轴的两端上具有第二导向结构,两个第二导向结构分别可活动连接在两个第一导向结构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滑槽架,省略了车体上成角度安装的斜杆结构,减少车体在高度上所占空间,便于物流运输,同时,通过第一导向结构与轮轴上的第二导向结构配合转向,提高了车辆转向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代步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板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代步工具的种类也逐步增多,除了传统的燃油车辆之外,各种结构简单、便于驾驶的小型代步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例如滑板车即为其中一种代步车,滑板车容易被驾驶者学习使用,且结构简单、轻巧简便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目前,所使用的滑板车一般采用立管与转向装置连接,通过转动立管直接进行转向,即由杆件带动车轮转向,为了方便安装,通常在车体上设置有角度的斜杆结构,在整车结构上既占用空间,而且长时间使用容易断裂,发生事故,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或改善上述问题的滑板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包括:
车体;
滑槽架,所述滑槽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滑槽架上具有一对连接臂,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臂向远离所述车体的方向延伸;成对的所述连接臂相对的一面上具有沿所述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结构;
车轮组件,所述车轮组件具有轮轴,所述轮轴的两端上具有第二导向结构,两个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分别可活动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及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中的一个为导向槽,另一个为配合所述导向槽使用的导向凸起。
可选地,所述滑槽架设置于所述车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滑槽架设置于所述车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端面上。
可选地,所述滑槽架包括架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架本体上的所述连接臂;
所述架本体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可选地,从远离所述架本体的一端至靠近所述架本体的一端,所述连接臂包括轴连接段及架连接段;
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设在所述轴连接段上;
所述架连接段与所述架本体连接,所述架连接段上具有避让凹槽。
可选地,所述架本体远离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设有安装臂;
所述架本体通过所述安装臂与所述车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架本体与所述连接臂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架本体与所述安装臂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架本体与所述车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上还设有限位结构;
沿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在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的移动路径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限位结构。
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为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连接臂上的限位块,或者,所述限位结构为连接于所述连接臂上的限位螺钉。
可选地,还包括盖板,
所述盖板与所述滑槽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臂上,沿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在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的移动路径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结构;
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滑槽架的一面,对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位置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结构;
所述盖板与所述滑槽架连接时,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作为所述限位结构。
可选地,所述盖板为一个,所述盖板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形状与成对的所述连接臂形状相匹配;或
所述盖板为二个,两个所述盖板的形状分别与所述连接臂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车轮组件还包括轮体,所述轮轴穿设于所述轮体的轴向中心,所述轮轴的两端分别从所述轮体的两侧伸出;或者
所述轮体的轴向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轮轴。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连接的区域设有保护结构。
可选地,还包括前叉组件,所述前叉组件包括前叉主体及设置在所述前叉主体一端的两个前叉件;
两个所述前叉件远离分别与位于所述轮体两侧的所述轮轴连接;或者
所述轮体的轴向中心设有转动轴承,所述转动轴承的外环部与所述轮体连接,所述转动轴承的内环部与所述轮轴连接,两个所述前叉件分别与所述内环部的位于所述轮体两侧的端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滑槽架,省略了车体上成角度安装的斜杆结构,减少车体在高度上所占空间,便于物流运输,同时,通过第一导向结构与轮轴上的第二导向结构配合转向,提高了车辆转向的稳定性,从而方便用户更好、更安全进行驾驶滑板车,改善用户的驾驶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板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槽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板车的非转向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板车的转向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滑槽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盖板的侧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板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槽架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及图2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滑板车,包括:车体10、滑槽架20及车轮组件40。
其中,滑槽件设置于车体10上,滑槽架20上具有一对连接臂30,沿车体10的长度方向,连接臂30向远离车体10的方向延伸。成对的连接臂30相对的一面上具有沿车体10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结构31。车轮组件40具有轮轴41,轮轴41的两端上具有第二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图中未示出),两个第二导向结构分别可活动连接在第一导向结构31上。
结合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轮轴41通过第二导向结构可沿着第一导向结构31的延伸方向相对第一导向结构31进行移动,从而实现车轮组件40的转向动作,例如,参见图3,当滑板车正常行进时,车轮组件40没有转向动作,此时,轮轴41上的第二导向结构与第一导向结构31的位置相对固定,滑板车向前方行进。参见图4,当滑板车需要进行转向时,轮轴41的两端的第二导向结构分别向相背的方向,沿着第一导向结构31的延伸方向相对第一导向结构31移动,如图4中,轮轴41左侧的第二导向结构向上移动,轮轴41右侧的第二导向结构向下移动,此时车轮组件40向右转向,从而带动滑板车向右方行进。向左转向时,轮轴41左侧的第二导向结构向下移动,轮轴41右侧的第二导向结构向上移动,此时车轮组件40向左转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滑槽架20,省略了车体10上成角度安装的斜杆结构,减少车体10在高度上所占空间,便于物流运输,同时,通过第一导向结构31与轮轴41上的第二导向结构配合转向,提高了车辆转向的稳定性,从而方便用户更好、更安全进行驾驶滑板车,改善用户的驾驶体验。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槽架及配合滑槽架使用的车轮组件除了可应用于滑板车上之外,也可应用到其他代步工具上,如可应用于自行车、电动车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导向结构31及第二导向结构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第一导向结构31及第二导向结构中的一个为导向槽,另一个为配合导向槽使用的导向凸起。举例来说,参见图2,第一导向结构为一种弧形的导向槽,弧形的导向槽向远离另一连接臂30的方向凹陷。轮轴41的两端上具有与导向槽配合使用的导向凸起,或者,通过轮轴41的两端的端部作为导向凸起使用亦可,位于轮轴41两端的导向凸起分别可活动连接在两个导向槽内。如,通过导向凸起,轮轴41可沿着导向槽的延伸方向在导向槽内滑动或滚动,从而实现车轮组件40的转向动作。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结构31为导向凸起时,在导向凸起的外周可设置有保护壁,通过保护壁围合成滑动腔,导向凸起与保护壁之间具有间隙,导向槽可伸入滑动腔内与导向凸起连接,导向槽的槽壁位于间隙内。
再例如,第一导向结构为一种弧形的导向凸起,弧形的导向凸起向远离另一连接臂30的方向凹陷。轮轴41的两端上具有与导向凸起配合使用的导向槽,两侧的导向凸起可伸入轮轴41两端的导向槽内。如,通过导向槽,轮轴41可沿着导向凸起的延伸方向相对导向凸起进行滑动,从而实现车轮组件40的转向动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设置需求,滑槽架20的一种可实现的设置方式是,参见图1,滑槽架20设置于车体10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此种设置方式下,使得减少了车体10上成角度安装的斜杆结构,使得车体10的整体结构呈一字型,减少车体10在高度上所占空间。同时,也便于滑槽架20与车轮组件40的连接。更进一步地,滑槽架20设置于车体10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端面上。避免滑槽架20在高度上占用车体10的空间,使得车体10整体结构更加扁平化,结构更加小巧,便于物流运输。
结合图2,参见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槽架20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滑槽架20包括架本体21及设置在架本体21上的连接臂30。架本体21设置在车体10上。通过架本体21可使得成对的两个连接臂30形成一个整体,在进行安装时更加方便。架本体21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紧固件与车体10连接。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滑槽架20也可不包含架本体21,成对的连接臂30可直接设置在车体10上。
为了避免连接臂30对车轮组件40转向时造成阻碍,继续参见图2及图5,连接臂30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从远离架本体21的一端至靠近架本体21的一端,连接臂30包括轴连接段32及架连接段33。第一导向结构31设在轴连接段32上。架连接段33与架本体21连接,架连接段33上具有避让凹槽331。参见3及图4,避让凹槽331凹陷部分位于车轮组件40转弯时摆动的路径上,当车轮组件40转向时,可摆动至避让凹槽331内,从而避免接触连接臂30,使得车轮组件40转动更加顺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架本体21可直接与车体10进行连接,为了使得架本体21与车体1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继续参见图2及图5,架本体21远离连接臂30的一端设有安装臂22,架本体21通过安装臂22与车体10连接。车体10的一端设有插接槽,安装臂22了伸入插接槽内,并通过紧固件与车体10连接。通过安装臂22可实现架本体21与车体10之间的多点连接,提高架本体21与车体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地,在滑槽架20不包含架本体21的方案中,连接臂30也可部分插入车体10的插接槽内,实现连接臂30与车体10的连接。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架本体21与连接臂30为一体成型结构,架本体21与连接臂30为一个整体,不需要通过其他的连接方式实现连接,确保了架本体21与连接臂30之间的连接强度,且在安装滑槽架20时更加方便。进一步地,架本体21与连接臂30之间也可为分体结构,连接臂30可拆卸连接在架本体21上,方便车轮组件40与第一导向结构31之间的连接的同时,当连接臂30损坏时,也可对损坏的连接臂30进行单独维修或更换,无需将滑槽架20整体从车体10上拆下。
进一步地,架本体21与安装臂22为一体成型结构,架本体21与安装臂22为一个整体,不需要通过其他的连接方式实现连接,确保了架本体21与安装臂22之间的强度,保证了架本体21与车体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且在安装滑槽架20时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架本体21与车体10为一体成型结构。架本体21作为车体10的一部分,不需要通过其他的连接方式实现连接,确保了架本体21与车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此种设置方式中,架本体21与连接臂30之间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为分体结构。
传统的滑板车通常采用立管与转向装置连接,通过转动立管直接进行转向,即由杆件带动车轮转向,这种转向装置的转向用力度不易控制,容易引起过度转向,造成车体10失控的情况发生。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臂30上还设有限位结构。沿第二导向结构在第一导向结构31的移动路径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结构。当第二导向结构沿着第一导向结构31移动时,第二导向结构遇到限位结构后,轮轴41就会停止继续移动,防止第二导向结构与第一导向结构31之间脱离的同时,也可限制车轮组件40的转向幅度,方便用户控制转向用力度,避免出现过度转向,造成车体10失控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位结构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参见图2,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限位结构为通过紧固件连接在连接臂30上的限位块。以第一导向结构31为导向槽为例,导向槽(第一导向结构31)的一端贯穿连接臂30远离车体10的一端的端面,贯穿的端面上连接有限位块50,通过限位块50配合另一端的槽壁起到限位作用。贯穿的端面上可设有连接孔,限位块50上设有通孔,紧固件可为螺钉,螺钉可穿过通孔与连接孔连接,从而将限位块50连接在连接臂30远离车体10的一端的端面上。导向槽的另一端没有贯穿,具有槽壁。当第二导向结构移动至连接臂30远离车体10的一端时,通过限位块50可限制第二导向结构继续移动,当第二导向结构移动至导向槽的另一端时,通过导向槽的槽壁限制第二导向结构进行移动,从而可限制车轮组件40的转向幅度。当然,限位块50也可不连接在贯穿的端面上,限位块50与连接臂30连接,只要能够覆盖到导向槽一端贯穿的开口即可。
继续参见图2,导向槽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导向槽(第一导向结构31)的两端均贯穿连接臂30,贯穿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连接有限位块50,通过限位块50作为限位结构。与上述的设置方式不同的是,导向槽的另一端也为贯穿结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限位块50,从而对轮轴41进行限制,从而可限制车轮组件40的转向幅度。
上述两种设置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地限制车轮组件40的转向幅度,限位块50上可设置凸起部,凸起部可伸入导向槽内,从而可缩短轮轴41在导向槽内的移动路径,从而可进一步地限制车轮组件40的转向幅度。
限位结构的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连接臂30上设有贯穿导向槽的限位螺孔,限位螺钉安装于限位螺孔内,并伸入导向槽内,通过限位螺钉作为限位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限位螺孔的方向不做具体限定,以图2中方位为例,限位螺孔设置在连接臂30上下方向的端面上,也可设置在左右方向的端面上,也可沿着连接臂30长度方向设置均可,只要限位螺钉可通过限位螺孔伸入导向槽内即可,从而通过限位螺钉对轮轴41进行限制。进一步地,可在连接臂30的延伸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限位螺孔,从而可根据不同的限位需求,将限位螺钉设置在不同的位置,从而改变轮轴41在导向槽内的移动路径长度,从而可进一步地限制车轮组件40的转向幅度。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结构31为导向凸起时,在导向凸起的两端设置限位块或限位螺钉亦可起到限位作用,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板车还包括盖板60,盖板60与滑槽架20连接。盖板60可设置在相对滑槽架20上方的位置,也可设置在相对滑槽架20上方的位置。通过盖板60可对轮轴41起到在上下方向上限位作用,减少轮轴41与滑槽架20之间发生上下方向位移的情况。
第一导向结构31为导向凸起时,可通过盖板60作为导向凸起的保护壁。第一导向结构31为导向槽时,基于盖板60,第一导向结构31的一种实现方式是,第一导向结构31为朝向另一连接臂30的方向及朝向盖板60方向均具有开口的L型槽。盖板60与滑槽架20连接并盖合第一导向结构31朝向盖板60方向的开口。为L型槽的第一导向结构31可更方便与轮轴41的安装,轮轴41可从朝向盖板60方向,例如,轮轴41可从L型槽朝向上方的开口伸入第一导向结构31内,再从上方将盖板60连接在滑槽架20上,从而完成车轮组件40与连接臂30的连接。
进一步地,盖板60朝向第一导向结构31的一面设有辅助槽。第一导向结构31为朝向另一连接臂30的方向及朝向第一导向结构31方向均具有开口的L型槽。辅助槽与第一导向结构31形成开口朝向另一连接臂30的U型槽。辅助槽与第一导向结构31扣合在一起,从而共同容置轮轴41。此种设置方式下,用于容置轮轴41的槽结构,通过两部分组成,可设置厚度较小的滑槽架20亦可满足需求,避免盖板60额外占用高度上的空间。
盖板60设置在滑槽架20上之后,也可通过上述实施例中的限位块50、限位螺钉等的方式实现对轮轴41的限位。进一步地,还可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对轮轴41进行限位。参见图5及图6,连接臂30上,沿第二导向结构在第一导向结构31的移动路径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结构34。盖板60朝向滑槽架20的一面,对应第一定位结构34的位置上设有与第一定位结构34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结构61。盖板60与滑槽架20连接时,第一定位结构34与第二定位结构61连接,通过第一定位结构34和/或第二定位结构61作为限位结构。
第一定位结构34及第二定位结构61的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定位柱及定位孔。例如,第一定位结构34为定位孔,第二定位结构61为定位柱,当盖板60与滑槽架20连接时,定位柱可伸入定位孔内,并位于轮轴41移动的路径上,通过定位柱作为限位结构,以限制车轮组件40的转向幅度。当然,第一定位结构34可为定位柱,相应地,第二定位结构61为定位孔。或者,移动路径两端的第一定位结构34,一个时定位柱,另一个为定位孔,相应位置的第二定位结构61为相应的定位孔及定位柱。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盖板60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盖板60为一个,盖板60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形状与成对的连接臂30形状相匹配。盖板60的形状可参考图5中滑槽架20的形状,如,盖板60具有与架主体、连接臂30位置匹配的结构,从而对应进行连接。盖板60上与架主体位置匹配的结构与架主体连接,形状可不与架主体的形状匹配,也可与其匹配。盖板60上与连接臂30位置匹配的结构的形状可与连接臂30的形状匹配,从而盖合第一导向结构31朝向盖板60方向的开口。当架主体上设有安装臂22时,盖板60上也具有与安装臂22位置匹配的结构,从而对应进行连接,使得盖板60与滑槽架20连接更加稳定,盖板60上与安装臂22位置匹配的结构的形状可不与安装臂22的形状匹配,也可与其匹配。
盖板60的另一种可实现方式是,盖板60为二个,两个盖板60的形状分别与连接臂30的形状相匹配。即盖板60可不与架主体连接,仅连接于连接臂30上,这样减少了盖板60的结构,节省了物料,从而节省了生产成本。
结合图1,图3及图4,参见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轮组件40还包括轮体42,轮体42与轮轴4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轮轴41穿设于轮体42的轴向中心,轮轴41的两端分别从轮体42的两侧伸出,此种设置方式下,轮轴41为一个,轮体42可转动套接在轮轴41上,轮轴41从轮体42的两侧伸出的两端上具有第二导向结构,从而可分别与两个第一导向结构31可活动连接。
轮体42与轮轴41的另一种可实现方式是,轮体42的轴向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轮轴41。此种设置方式下,轮轴41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轮体42的两侧,轮轴41远离轮体42的一端具有第二导向结构,第二导向结构与对应位置处的第一导向结构31可活动连接。
为了使得第二导向结构相对第一导向结构31进行移动时,减少磨损,同时使得移动更加顺畅,第二导向结构与第一导向结构31连接的区域设有保护结构43。保护结构43包括但不限于为金属轴套、轴承件等,通过设置保护结构43,可避免第二导向结构与第一导向结构31之间的硬性摩擦,减少摩擦力,同时,使得第二导向结构相对第一导向结构31进行移动更加顺畅,且有效减少第二导向结构与第一导向结构31之间的磨损。
进一步地,参见图1,滑板车还包括前叉组件70,前叉组件70包括前叉主体71及设置在前叉主体71一端的两个前叉件72。通过前叉组件70实现转向动作的方式是,两个前叉件72远离前叉主体71的一端分别与位于轮体42两侧的轮轴41连接。前叉组件70通过前叉件72与轮体42两侧的轮轴4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把连接,这样用户在转向时,转动车把,继而通过前叉组件70带动轮轴41相对第一导向结构31进行移动,从而实现车轮组件40的转向。
另一种通过前叉组件70实现转向动作的方式是,轮体42的轴向中心设有转动轴承,转动轴承包括外环部、内环部及设置在外环部及内环部之间的滚动件,通过滚动件,外环部及内环部可实现相对转动动作。转动轴承的外环部与轮体连接,转动轴承的内环部与轮轴连接,两个前叉件分别与内环部的位于轮体两侧的端面连接。两个前叉件72分别固定连接在内环部的两侧,从而与轮轴相对固定,轮体42可相对前叉件72相对转动,用户通过车把进行转向时,转动车把,继而通过前叉组件70带动轮轴41相对第一导向结构31进行移动,从而实现车轮组件40的转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滑槽架,省略了车体上成角度安装的斜杆结构,使得车体的整体结构呈一字型,减少车体在高度上所占空间,便于物流运输,同时,通过第一导向结构与轮轴上的第二导向结构配合转向,提高了车辆转向的稳定性,从而方便用户更好、更安全进行驾驶滑板车,改善用户的驾驶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滑槽架,所述滑槽件设置于所述车体上,所述滑槽架上具有一对连接臂,沿所述车体的长度方向,所述连接臂向远离所述车体的方向延伸;成对的所述连接臂相对的一面上具有沿所述车体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结构;
车轮组件,所述车轮组件具有轮轴,所述轮轴的两端上具有第二导向结构,两个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分别可活动连接在两个所述第一导向结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及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中的一个为导向槽,另一个为配合所述导向槽使用的导向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架设置于所述车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架设置于所述车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架包括架本体及设置在所述架本体上的所述连接臂;
所述架本体设置在所述车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从远离所述架本体的一端至靠近所述架本体的一端,所述连接臂包括轴连接段及架连接段;
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设在所述轴连接段上;
所述架连接段与所述架本体连接,所述架连接段上具有避让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架本体远离所述连接臂的一端设有安装臂;
所述架本体通过所述安装臂与所述车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架本体与所述连接臂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架本体与所述安装臂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
所述架本体与所述车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上还设有限位结构;
沿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在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的移动路径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限位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结构为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连接臂上的限位块,或者,所述限位结构为连接于所述连接臂上的限位螺钉。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滑槽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上,沿所述第二导向结构在所述第一导向结构的移动路径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结构;
所述盖板朝向所述滑槽架的一面,对应所述第一定位结构的位置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配合使用的第二定位结构;
所述盖板与所述滑槽架连接时,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或所述第二定位结构作为所述限位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一个,所述盖板的至少部分区域的形状与成对的所述连接臂形状相匹配;或
所述盖板为二个,两个所述盖板的形状分别与所述连接臂的形状相匹配。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组件还包括轮体,所述轮轴穿设于所述轮体的轴向中心,所述轮轴的两端分别从所述轮体的两侧伸出;或者
所述轮体的轴向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轮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导向结构连接的区域设有保护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叉组件,所述前叉组件包括前叉主体及设置在所述前叉主体一端的两个前叉件;
两个所述前叉件分别与位于所述轮体两侧的所述轮轴连接;
或者
所述轮体的轴向中心设有转动轴承,所述转动轴承的外环部与所述轮体连接,所述转动轴承的内环部与所述轮轴连接,两个所述前叉件分别与所述内环部的位于所述轮体两侧的端面连接。
CN202121605566.9U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滑板车 Active CN2161539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5566.9U CN216153947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滑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5566.9U CN216153947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滑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53947U true CN216153947U (zh) 2022-04-01

Family

ID=80836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05566.9U Active CN216153947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滑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539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27459A2 (en) Hinge structure of skateboard
JPH0662088B2 (ja) 自動車の舵取り機構
US20230339531A1 (en) Clutch apparatus,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and vehicle
CN104417640A (zh) 自行车脚架
CN216153947U (zh) 一种滑板车
CN106467156A (zh) 电动滑板车及其制动方法
CN103963870A (zh) 机器人底盘的驱动装置
CN206826816U (zh) 一种万向行使电动车
CN210793324U (zh) 一种防异响汽车转向器
CN106394763B (zh) 双前轮电动三轮车
CN112706867A (zh) 一种自锁式折叠接头
CN220319365U (zh) 一种侧开门装置及车辆
CN210636947U (zh) 一种汽车内饰门把手塑料件
CN113581344B (zh) 滑移式仪表总成及摩托车
CN210391446U (zh) 一种滑板车的转向复位结构
CN106915404B (zh) 一种电动车
CN220764589U (zh) 一种滑板车转向件开关结构
JP7481063B1 (ja) 電動スケーター
CN218265531U (zh) 一种具有导向功能的门窗滑轮
CN218892653U (zh) 一种儿童滑板车用后板组件
CN214607887U (zh) 一种自锁式折叠接头
CN221090839U (zh) 一种推车转向机构
CN217864327U (zh) 一种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转向管柱结构
CN106515954B (zh) 双前轮三轮车
CN221113925U (zh) 一种折叠拖车皮带转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