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8294U - 背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8294U
CN216118294U CN202122087705.XU CN202122087705U CN216118294U CN 216118294 U CN216118294 U CN 216118294U CN 202122087705 U CN202122087705 U CN 202122087705U CN 216118294 U CN216118294 U CN 2161182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support frame
backboard
board support
reinforcing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877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辛武根
罗菲
袁海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8770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82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82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82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板和显示装置,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和电路板支撑架,所述电路板支撑架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的一侧,用于承载印刷电路板,并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结构。通过上述设计,提高了电路板支撑架的强度,防止电路板支撑架长时间承载印刷电路板发生变形,影响到柔性电路板;从而降低了柔性电路板的脱落风险,降低返工等费用;并且极大提升了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Description

背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平面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视、个人数字助理、数字相机、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等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目前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会在显示面板上绑定多个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然后再将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与柔性电路板进行绑定连接,工作时,驱动信号通过印刷电路板传输至柔性电路板中从而对显示面板进行驱动。
由于液晶显示装置朝着轻、薄方向不断发展,液晶显示模组中金属背板厚度也越来越薄。背板变薄后,强度也随之越来越弱,导致液晶显示模组在生产、搬运过程中,印刷电路板的承载支架容易变形,从而拉扯柔性电路板,导致柔性电路板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板和显示装置,提高背板的强度,防止印刷电路板的承载结构变形。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板,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和电路板支撑架,所述电路板支撑架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的一侧,用于承载印刷电路板,并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结构。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与所述背板主体通过一体弯折成型,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连接处形成第一道弯折,所述加强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道弯折处。
可选的,所述加强结构为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加强筋的一面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相贴,另一面与所述背板主体相贴。
可选的,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和所述背板主体连接,所述加强筋的表面为圆弧形,且圆弧形的圆心朝向所述第一道弯折。
可选的,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相贴一面的边缘为圆弧形,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背板主体相贴一面的边缘为圆弧形。
可选的,所述加强筋的宽度和深度之比为10:7,所述加强筋的深度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的厚度之比为14:5;其中,所述加强筋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道弯折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加强筋的深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道弯折的延伸方向垂直。
可选的,所述加强筋通过冲压形成,且所述加强筋的背面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6-0.8mm,宽度为0.9-1.1mm。
可选的,一个所述电路板支撑架对应设有两个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沿所述电路板支撑架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支撑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背板主体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一道弯折为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中朝向加强结构一面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安装固定印刷电路板,且所述通孔的侧壁突出于所述第三支撑板,朝所述第一支撑板所在的平面延伸。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光学组件、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以及如上所述的背板,所述光学组件和显示面板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上,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上,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
本申请通过在电路板支撑架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连接处设置加强结构,提高电路板支撑架的强度,防止电路板支撑架长时间承载印刷电路板发生变形,影响到柔性电路板;从而降低了柔性电路板的脱落风险,降低返工等费用;并且极大提升了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板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板支撑架的示意图。
其中,10、显示装置;100、背板;110、背板主体;120、电路板支撑架;121、第一支撑板;122、第二支撑板;123、第三支撑板;124、通孔;130、加强结构;140、第一道弯折;150、凹槽;200、印刷电路板;300、柔性电路板;400、光学组件;500、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光学组件400、显示面板500、柔性电路板300、印刷电路板200和背板100,所述背板100包括背板主体110和电路板支撑架120,所述光学组件400和显示面板500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110上;结合图2所示,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110的一侧,用于承载印刷电路板200,并与所述背板主体110连接,所述印刷电路板200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上,通过柔性电路板300与所述显示面板500电连接。当然,所述背板主体110的其它侧还设有锁紧板等结构,用于固定显示装置10的壳体。
如图3所示,在所述背板100中,还设有加强结构130,所述加强结构130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与所述背板主体110的连接处。通过设置加强结构130,提高了电路板支撑架120与背板主体110的连接强度,还提高了电路板支撑架120的强度,防止电路板支撑架120长时间承载印刷电路板200发生变形,从而拉扯柔性电路板300,导致柔性电路板300脱落;也避免出现部分柔性电路板300发生轻微剥落,在柔性电路板300老化后出现显示屏横线等不良问题;从而降低了柔性电路板300的脱落风险,降低返工等费用;并且极大提升了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具体的,背板100上设有两个电路板支撑架120,两个电路板支撑架120都位于背板主体110的同一侧,共同承载印刷电路板200,提高印刷电路板200的稳定性。而且,所述背板100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与所述背板主体110通过一体弯折成型,这样既提高了背板100的强度,也使得电路板支撑架120与背板主体110的连接处不存在缺口,能够有效避免异物从缺口进入到背板100内部的问题。而且,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与所述背板主体110的连接处形成第一道弯折140,所述加强结构130设置在所述第一道弯折140处;通过在第一道折弯上增加加强结构130,能极大提升此折弯边的强度,极大的降低电路板支撑架120支架形变风险,提升产品质量,降低隐患。
另外,一个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对应设有多个加强结构130,具体根据电路板支撑架120的宽度进行对应设计,加强筋数量越多连接处的强度越好。基于制作难度、设计难度和结构强度的要求,发明人发现一个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对应设置两个加强结构130即可,两个加强结构130沿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所述加强结构130可以为加强筋,这样加强结构130可以在制作背板100的过程中直接通过冲压方式成型出来,既能保障加强结构130的强度,又能提高加强结构130与电路板支撑架120、背板主体110之间的稳定性;而且,这样设计还不会对原材料加工和显示装置10的组装造成难度,不会增加加工成本和物料成本。当然加强结构130还可以是提高电路板支撑架120和背板主体110连接强度的胶带或者加厚设计以及其它。
当所述加强结构130为加强筋时,所述加强筋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加强筋的一面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相贴,另一面与所述背板主体110相贴,通过对加强筋截面形状的设计,使得加强筋任意一个与电路板支撑架120、背板主体110相交的面都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以保障加强筋的稳定性。当然加强筋还可以是其它立体形状,例如截面为四边形或五边形等;当加强筋为立体形状时,加强筋可以不与第一道弯折140相贴,此时加强筋与第一道弯折140之间是有间隙的,此时加强筋甚至可以做成片状;当然本申请中加强筋优选是直接与第一道弯折140相贴的,这样既减小背板100的制作难度,又增大加强筋对电路板支撑架120、背板主体110的连接面积,提高连接强度。
如图4所示,加强筋的外形为曲线过渡,具体表现为加强筋的表面为圆弧形,且圆弧形的圆心朝向所述第一道弯折140;这样既能够防止显示装置10在安装过程中划伤印刷电路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又能减小加强筋表面开裂的风险。而且,加强筋与其它结构的连接面边缘也是曲线过渡,具体表现为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相贴一面的边缘为圆弧形,可通过倒圆角形成;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背板主体110相贴一面的边缘也为圆弧形,同样可通过倒圆角形成。通过这样设计,避免了加强筋与电路板支撑架120、背板主体110的接触面翘曲、开裂。
对于加强筋的尺寸,一般是要求加强筋的尺寸越大越好,因为尺寸越大,加强筋的强度越高、稳定性越好。但是由于加强筋的尺寸越大,能够在第一道弯折140处设计的数量越少,会影响加强筋的排布,影响电路板支撑架120、背板主体110之间的稳定性。因此,本申请将加强筋的宽度和深度之比控制在10:7,将加强筋的深度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的厚度之比控制在14:5;其中,所述加强筋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道弯折140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加强筋的深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道弯折140的延伸方向垂直。
而且,如图5所示,所述加强筋的背面内凹形成凹槽150,此时虽然加强筋使得第一道弯折140局部外凸,但是由于加强筋的背面朝内凹陷,使得第一道弯折140各处的厚度保持均匀,和电路板支撑架120的厚度相等。此时增设的加强筋不会多占用原来背板100中的用料,不会导致成本增加;而且相比不设凹槽150的加强筋来说,增设凹槽150后,由于第一道弯折140各处的厚度均匀,从而避免了应力集中的问题,使得加强筋更加不容易开裂;最后,由于凹槽150是设置在加强筋的背面,位于第一道弯折140的背面,当印刷电路板200的走线需要从背板100的背面经过时,这些走线可以约束在凹槽150中,避免走线散乱分布。具体的,所述凹槽150的深度为0.6-0.8mm,宽度为0.9-1.1mm;所述凹槽150的深度为朝向加强筋方向凹陷的深度,其中,凹槽150的宽度为凹槽150截面两端的间距。
另外,所述电路板支撑架12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撑板121、第二支撑板122和第三支撑板123,所述第一支撑板121与所述背板主体110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一道弯折140为所述第一支撑板121与所述背板主体110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支撑板12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21中朝向加强结构130一面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支撑板123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21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板123上设有通孔124,所述通孔124用于安装固定印刷电路板,且所述通孔124的侧壁突出于所述第三支撑板123,朝所述第一支撑板121所在的平面延伸。印刷电路板200上设有螺纹孔,通孔124的侧壁设有螺纹槽,螺钉贯穿螺纹孔和通孔124将印刷电路板200固定在第三支撑板123上。相对于目前不设置将通孔124的侧壁朝外延伸的方案来说,本申请通过设置通孔124的侧壁突出于所述第三支撑板123,这样可以增加螺纹的长度,满足螺丝连接的需要,更加方便安装印刷电路板200,提高安装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显示面板,如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显示面板、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型)显示面板、VA(VerticalAlignment,垂直配向型)显示面板、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多象限垂直配向型)显示面板,均可适用上述方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板,包括背板主体和电路板支撑架,所述电路板支撑架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的一侧,用于承载印刷电路板,并与所述背板主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与所述背板主体通过一体弯折成型,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连接处形成第一道弯折,所述加强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道弯折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为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加强筋的一面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相贴,另一面与所述背板主体相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和所述背板主体连接,所述加强筋的表面为圆弧形,且圆弧形的圆心朝向所述第一道弯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相贴一面的边缘为圆弧形,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背板主体相贴一面的边缘为圆弧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的宽度和深度之比为10:7,所述加强筋的深度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的厚度之比为14:5;
其中,所述加强筋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道弯折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加强筋的深度方向与所述第一道弯折的延伸方向垂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通过冲压形成,且所述加强筋的背面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深度为0.6-0.8mm,宽度为0.9-1.1mm。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电路板支撑架对应设有两个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沿所述电路板支撑架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支撑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背板主体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一道弯折为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背板主体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中朝向加强结构一面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三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平行设置;
所述第三支撑板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安装固定印刷电路板,且所述通孔的侧壁突出于所述第三支撑板,朝所述第一支撑板所在的平面延伸。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组件、显示面板、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背板,所述光学组件和显示面板依次堆叠设置在所述背板主体上,所述印刷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支撑架上,通过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显示面板电连接。
CN202122087705.XU 2021-08-31 2021-08-31 背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161182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7705.XU CN216118294U (zh) 2021-08-31 2021-08-31 背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87705.XU CN216118294U (zh) 2021-08-31 2021-08-31 背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8294U true CN216118294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73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87705.XU Active CN216118294U (zh) 2021-08-31 2021-08-31 背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82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5604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338905B2 (en) Curved display apparatus
JP501206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EP2626737A1 (en) Supporting member for backlight unit, backlight unit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22193670A1 (zh) 背板、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8172605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amp socket thereof
CN209496220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120033364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3589585B (zh) 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器
JP3902895B2 (ja) 平板表示装置を有するコンピュータ
US11537003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850625B (zh) 液晶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6118294U (zh) 背板和显示装置
CN104808379A (zh) 一种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
JP2012155235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JP5050876B2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CN214795498U (zh) 背板、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20060082471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10666263U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11455148U (zh) 一种显示器件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13031338A (zh) 一种tft-lcd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208795971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0835526U (zh) 一种背板及背光模组
CN214409499U (zh) 背板及显示装置
TW201024845A (en) Display panel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