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10204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10204U
CN216110204U CN202122388278.9U CN202122388278U CN216110204U CN 216110204 U CN216110204 U CN 216110204U CN 202122388278 U CN202122388278 U CN 202122388278U CN 216110204 U CN216110204 U CN 216110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door body
linkage
lock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8827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鹏飞
左伟
王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8827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10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10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10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安装于车架上,并形成有舱体,舱体包括至少一个开口;车门,能够覆盖开口;车门包括:下门体,转动地与车架连接,并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和外侧;内把手单元,位于下门体的内侧,并活动地安装于下门体上;门锁单元,包括锁扣及锁钩,锁扣安装于车架或者车身上,锁钩安装于下门体,并能够与锁扣配合;外把手单元,位于下门体的外侧,并活动地安装于下门体上;联动单元,安装于下门体内,且联动单元的一端与锁钩连接,联动单元的另一端分别与内把手单元和外把手单元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开启过程中,内把手单元对车内人员的影响。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全地形车可以用于道路越野、竞技和货运。全地形车一般会设置车门,以此对车内成员的保护。车门上设有内把手和外把手,内把手供驾乘人员从车内开启车门,外把手供驾乘人员从车外开启车门。而现有通过外把手开启车门的过程中,内把手也会随之联动。这样,会影响车内人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在开启车门时,内把手对驾乘员影响的全地形车。
为实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并形成有舱体,所述舱体包括至少一个开口;车门,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或所述车身上,并能够覆盖所述开口;其中,所述车门包括:下门体,转动地与所述车架连接,并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和外侧;内把手单元,位于所述下门体的内侧,并活动地安装于所述下门体上;门锁单元,包括锁扣及锁钩,所述锁扣安装于所述车架或者所述车身上,所述锁钩安装于所述下门体,并能够与所述锁扣配合;外把手单元,位于所述下门体的外侧,并活动地安装于所述下门体上;联动单元,安装于所述下门体内,且所述联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锁钩连接,所述联动单元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内把手单元和所述外把手单元连接;所述联动单元包括:联动块,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锁扣和所述内把手单元或所述外把手单元之间,所述联动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沿着所述车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联动孔以及第二联动孔;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把手单元,所述第一拉杆另一端与所述锁钩连接;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内把手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联动孔内,并能抵靠在所述第二联动孔朝向所述锁扣的一端;第三拉杆,所述第三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杆的另一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联动孔内,并能抵靠在所述第一联动孔朝向所述内把手单元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把手单元上开设有第三联动孔,所述第三联动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联动孔的延伸方向一致;其中,所述第一拉杆远离所述锁钩的一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联动孔内,并能抵靠在所述第三联动孔朝向所述内把手单元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把手单元包括:把手座,与所述下门体之间形成容置腔;转接板,其一端固定于所述下门体上,另一端伸所述容置腔内;内把手,其一端位于所述下门体的内侧,另一端伸入所述容置腔内,并通过转轴与所述转接板转动连接;扭簧,套设于所述转轴,且所述扭簧的一端与转接板连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把手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座与所述下门体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锁单元还包括:门锁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并开设有第一调节孔;门锁座,安装于所述下门体上,用于安装所述锁扣,并且所述门锁座上开设有第二调节孔;调节螺栓,其一端穿设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并与螺母连接,以将所述门锁座与所述门锁架锁紧;其中,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并且,所述门锁座能够相对所述门锁架沿着所述第一调节孔或者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门锁单元还包括:压片,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栓,并位于所述门锁架和螺母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延伸方向垂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单元还包括:支座,其一端安装在所述下门体上,另一端相对所述下门体悬浮设置,用于安装所述联动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上门体,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下门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下门体包括第一骨架以及门框,所述第一骨架设于所述门框内;所述上门体上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一骨架上设有夹紧板,所述夹紧板上设有夹紧孔,且所述夹紧板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骨架,所述夹紧板的另一端在外力作用下能够运动;所述连接柱能够插入所述夹紧孔内,并被所述夹紧板夹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将设置第一联动孔以及第二联动孔,在当拉动外把手单元时,外把手单元通过第一拉杆推动锁钩运动,以解锁锁钩。此时,第三拉杆在第一联动孔中空运行,而不与联动块发生联动,即外把手单元的拉动不会联动内把手单元。如此,能够避免开启过程中,内把手单元对车内人员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全地形车省略前车轮组、后车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上门体和下门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车门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车门的爆炸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图6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门锁架与车架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车门与车架之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全地形车100。全地形车100作为通用性工具,其可以在沙滩、山坡、沙漠诸多等地带正常行驶。为清楚阐述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本申请在图1中定义了全地形车100的前端、后端、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
如图1和图2所示,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组件11、前悬架组件15、后悬架组件16、前车轮组17及后车轮组18。车架组件11作为骨架,用于承载和连接全地形车100上的各零部件,并承受来至车内外的各种载荷。前悬架组件15 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前端设置,其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并连接前车轮组17,以传递作用在前车轮组17和车架组件11之间的作用力。并且,前悬架组件15 能够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组件11等的冲击力,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保证全地形车100能平顺、稳定地行驶。后悬架组件16靠近全地形车100的后端设置,其安装于车架组件11上,并连接后车轮组18,用以传递作用在后车轮组 18和车架组件11之间的作用力。并且,后悬架组件16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组件11等的冲击力,以减少由此引起的震动,保证全地形车100能平顺、稳定地行驶。
车架组件11包括车架111以及车身112,车架111采用框架式结构并作为基体,以承载车内外的各种载荷。前悬架组件15和后悬架组件16分别安装于车架111的前端和后端。当然,前悬架组件15、后悬架组件16在车架111上的布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对应布置,在此不作展开。车身112安装于车架111上并且将车架111的至少部分包裹,从而对车架111上的零、部件进行防护。同时,车身112也是作为驾驶员的驾驶场所、容纳乘客和货物的场所。
如图3所示,车架111包括前架1111、中架1112及后架1113。前架1111 位于全地形车100的前端,以承载或布置相应位于前端的零部件,如前悬架组件15、前大灯、水箱等。后架1113位于全地形车100的后端,以承载或布置相应位于后端后悬架组件16等零部件。中架1112作为连接以及承载部件,前架 1111和后架1113分别连接在中架1112。并且前架1111、中架1112以及后架 1113围绕形成一个容置空间111a。车身112覆盖车架111,并且车身112上设置有舱体1121。舱体1121用作驾驶舱和/或乘客舱,以供驾驶员或者乘客使用。舱体1121可以部分嵌设于容置空间111a,并安装在车架111上,从而在全地形车100高度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使舱体1121获得更大使用空间。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身112包括内饰件1122、外饰件1123以及车门1124。内饰件1122布设在车架111上,并与车架111共同围成舱体1121。换而言之,内饰件1122围绕舱体1121分布。舱体1121的一侧至少有一个开口1121a,驾驶员及乘客可以通过开口1121a实现舱体1121的进出。外饰件1123位于车架 111的前端、后端以及侧边,用以遮蔽及保护前悬架组件15、后悬架组件16以及各电器件等。车门1124覆盖于开口1121a处,并与车架111或者车身112转动连接,用以开启或者关闭开口1121a。需要解释的是,车门1124属于外附件(后市场件),其可以根据用户使用的需求进行选装,即开口1121a处也可以不装车门1124。此时,开口1121a处可以安装扶手,以保障驾驶员及乘客安全。
如图4至图9所示,车门1124包括门体单元1124a、门锁单元1124b、内把手单元1124c、外把手单元1124d以及联动单元1124e。门体单元1124a的一侧与车架111或者车身112转动连接,并用以封堵或者密封开口1121a。门锁单元1124b包括锁扣1124ba以及锁钩1124bb。锁扣1124ba安装于车架111上。锁钩1124bb安装于门体单元1124a远离门体单元1124a与车架111转动连接处的一侧。锁钩1124bb与锁扣1124ba配合,以在门体单元1124a封堵开口1121a 的同时,实现门体单元1124a与车架111之间的锁止。外把手单元1124d设于门体单元1124a的外侧,用以供乘客或者驾驶员从全地形车100的外部解锁车门1124。内把手单元1124c设于门体单元1124a的内侧,用以供乘客或者驾驶员从全地形车100的内部(舱体1121内)解锁车门1124。联动单元1124e安装于门体单元1124a内。联动单元1124e的一端与锁钩1124bb连接,联动单元1124e 的另一端分别与内把手单元1124c和外把手单元1124d连接。当需要从外部解锁车门1124时,手拉外把手单元1124d,外把手单元1124d通过联动单元1124e 带动锁钩1124bb运动并开启,以解除对门体单元1124a锁止。此时拉动车门1124 并使锁扣1124ba脱离锁钩1124bb,实现外部开启车门1124。当需要从舱体1121 内部解锁车门1124时,手拉内把手单元1124c,内把手单元1124c通过联动单元1124e带动锁钩1124bb运动并开启,以解除对门体单元1124a锁止。此时,推动车门1124并使锁扣1124ba脱离锁钩1124bb,实现内部开启车门1124。当需要锁止车门1124时,推/拉车门1124,并使锁钩1124bb卡扣锁扣1124ba即可。
如图4所示,门体单元1124a包括上门体1124aa、下门体1124ad以及连接单元1124ak。下门体1124ad与车架111或者车身112之间转动连接。连接单元 1124ak可拆卸连接在上门体1124aa和下门体1124ad之间,以实现上门体1124aa 和下门体1124ad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将上门体 1124aa进行拆除。
在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单元1124ak包括连接柱1124al、夹紧板1124am以及连接件1124an。下门体1124ad包括第一骨架1124ae以及门框1124af。第一骨架1124ae设于门框1124af内。连接柱1124al设于上门体1124aa,夹紧板 1124am上形成有夹紧孔1124acd。连接柱1124al能够插入夹紧孔1124acd内。夹紧板1124am的一端安装于第一骨架1124ae。夹紧板1124am的另一端相对第一骨架1124ae悬置。连接件1124an与门框1124af可拆卸连接,并且夹紧板 1124am的另一端在连接件1124an的作用下,能够将连接柱1124al压紧,从而实现下门体1124ad和上门体1124aa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在这里,连接件1124an 可以是螺栓或螺钉等螺纹件,螺栓与门框1124af螺纹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1124an还可以是其他部件。当需要拆装上门体1124aa上,拧松螺栓,从而解除夹紧板1124am对连接柱1124al的夹紧力,并将连接柱1124al 从夹紧孔拔出即可,不仅连接方便且拆装简单。
如图4所示,上门体1124aa包括第二骨架1124ab以及柔性包装件1124aab。柔性包裹件1124ac包裹第二骨架1124ab,并与第二骨架1124ab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这里,柔性包裹件可以是布料、皮革、塑料等。如此,有效地降低了上门体1124aa的生产成本;同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柔性包装件给拆除,以将第一骨架1124ae留在下门体1124ad上。如此,设计更加灵活多变,提高车门1124的适用性、以及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如图9所示,下门体1124ad上设有转接部1124ah。车架111或者车身112 上这有转接座1117。转接部1124ah上开设有转接孔1124ai。转接座1117上设有转接轴1117a,转接轴1117a插入转接孔1124ai,并且转接轴1117a远离转接座1117的一端通过垫片1124aj卡紧,以避免转接座1117与转接部1124ah 在竖直方向脱离。如此,通过垫片1124aj进行限位,在拆装的时候,仅需要解除垫片1124aj的限位即可实现下门体1124ad的拆装。大大降低了下门体1124ad 拆装难度,提高了门体单元1124a维修的便利性。在一实施方式中,垫片1124aj具有卡口,垫片1124aj通过卡口卡于转接轴1117a上。如此可实现垫片1124aj 与转接轴1117a之间的快速拆装,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在这里,垫片1124aj可以为C形或者U形垫片。
如图5及图6所示,门锁单元1124b还包括门锁座1124bc、门锁架1124bd 以及调节螺栓1124be。门锁架1124bd固定于车架111上,并且门锁架1124bd 上开设有第一调节孔1124bg以及第二调节孔1124bh。锁扣1124ba设于门锁座 1124bc上。第一调节孔1124bg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调节孔1124bh的延伸方向交叉。调节螺栓1124be穿设第一调节孔1124bg以及第二调节孔1124bh,并将门锁座1124bc和门锁架1124bd通过螺母锁紧。在需要调节锁扣1124ba的位置时,拧松螺母/调节螺栓1124be,然后沿着第一调节孔1124bg延伸方向移动门锁座 1124bc和/或沿着第二调节孔1124bh延伸方向移动门锁座1124bc。当锁扣 1124ba位置调好后,拧紧螺母以将门锁座1124bc锁止。如此,可以实现锁扣 1124ba两个不同方向自由度的调节,不仅能够弥补生产、组装过程锁扣1124ba 与锁钩1124bb之间的误差,同时也能够调节车门1124的合缝大小。在一实施方式中,门锁单元1124b还包括压片1124bf,压片1124bf套设于调节螺栓 1124be,并位于门锁架1124bd和螺母之间,用以提高螺母的锁紧力,避免螺母在震动的过程中松动。
如图7所示,联动单元1124e包括第一拉杆1124ea、第二拉杆1124eb、第三拉杆1124ec以及联动块1124ed。联动块1124ed转动地安装于车架111上,且联动块1124ed的两端开设有沿着车架1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联动孔 1124ee以及第二联动孔1124ef。第一拉杆1124ea的一端连接于外把手单元 1124d,第一拉杆1124ea的另一端与锁钩1124bb连接。第二拉杆1124eb的一端与内把手单元1124c连接,第二拉杆1124eb另一端活动地设于第二联动孔 1124ef内并能抵靠在第二联动孔1124ef朝向锁扣1124ba的一端。第三拉杆 1124ec的一端与第一拉杆1124ea固定连接,第三拉杆1124ec的另一端活动地安装于第一联动孔1124ee内,并能抵靠在第一联动孔1124ee朝向内把手单元 1124c或外把手单元1124d的一端。当拉动外把手单元1124d时,外把手单元 1124d通过第一拉杆1124ea推动锁钩1124bb运动,以解锁锁钩1124bb。此时,第三拉杆1124ec在第一联动孔1124ee中空运行,而不与联动块1124ed发生联动,即外把手单元1124d的拉动不会联动内把手单元1124c。当拉动内把手单元 1124c时,内把手单元1124c通过第二拉杆1124eb推动联动块1124ed,联动块 1124ed相对车架111转动并带动第三拉杆1124ec运动,以联动第一拉杆1124ea 带动锁钩1124bb解锁。
外把手单元1124d上也可以开设有第三联动孔1124da,第三联动孔1124da 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联动孔1124ee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拉杆1124ea远离锁钩 1124bb的一端活动地设于第三联动孔1124da内,并能够抵靠在第三联动孔 1124da远离锁扣1124ba的一端。当拉动外把手单元1124d时,第一拉杆1124ea 与第三联动孔1124da的一端抵靠,以使外把手单元1124d通过第一拉杆1124ea 推动锁钩1124bb运动,以解锁锁钩1124bb。此时第三拉杆1124ec在第一联动孔1124ee中空运行,而不与联动块1124ed发生联动,即外把手单元1124d的拉动不会联动内把手单元1124c。当拉动内把手单元1124c时,第二拉杆1124eb 的一端与第二联动孔1124ef的一端抵靠,内把手单元1124c通过第二拉杆 1124eb推动联动块1124ed,第三拉杆1124ec的一端与第一联动孔1124ee抵靠,联动块1124ed相对车架111转动并带动第三拉杆1124ec运动,以联动第一拉杆1124ea带动锁钩1124bb解锁,此时第一拉杆1124ea远离锁钩1124bb的在第三联动孔1124da内作空运行,而不与外把手单元1124d发生联动。即在此实施例中,内把手单元1124c和外把手单元1124d均为独立运动,互相不影响。
如图7所示,内把手单元1124c包括内把手1124ca、把手座1124cb、转接板1124cd以及扭簧1124ce。把手座1124cb与下门体1124ad设置为一体式结构。从而避免单独再生产一套加工把手座1124cb的模具,节约开模成本。把手座1124cb与下门体1124ad之间形成容置腔1124cc,转接板1124cd的一端固定在下门体1124ad上,转接板1124cd的另一端伸入容置腔1124cc内,内把手1124ca 与转接板1124cd通过转轴实现转动连接,扭簧1124ce套设在转轴上,且扭簧 1124ce的一端固定于内把手1124ca上,扭簧1124ce的另一端固定于转接板1124cd上。拉动内把手1124ca,内把手1124ca相对转接板1124cd转动,从而通过第三拉杆1124ec推动第一拉杆1124ea运动,并带动锁钩1124bb解锁,释放内把手1124ca,在扭簧1124ce的作用下,内把手1124ca复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
车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并形成有舱体,所述舱体包括至少一个开口;
车门,转动连接于所述车架或所述车身上,并能够覆盖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车门包括:
下门体,转动地与所述车架连接,并包括相对设置的内侧和外侧;
内把手单元,位于所述下门体的内侧,并活动地安装于所述下门体上;
门锁单元,包括锁扣及锁钩,所述锁扣安装于所述车架或者所述车身上,所述锁钩安装于所述下门体,并能够与所述锁扣配合;
外把手单元,位于所述下门体的外侧,并活动地安装于所述下门体上;
联动单元,安装于所述下门体内,且所述联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锁钩连接,所述联动单元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内把手单元和所述外把手单元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动单元包括:
联动块,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锁扣和所述内把手单元或所述外把手单元之间,所述联动块的两端分别开设有沿着所述车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联动孔以及第二联动孔;
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把手单元,所述第一拉杆另一端与所述锁钩连接;
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内把手单元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另一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联动孔内,并能抵靠在所述第二联动孔朝向所述锁扣的一端;
第三拉杆,所述第三拉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拉杆的另一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联动孔内,并能抵靠在所述第一联动孔朝向所述内把手单元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把手单元上开设有第三联动孔,所述第三联动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联动孔的延伸方向一致;
其中,所述第一拉杆远离所述锁钩的一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三联动孔内,并能抵靠在所述第三联动孔朝向所述内把手单元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把手单元包括:
把手座,与所述下门体之间形成容置腔;
转接板,其一端固定于所述下门体上,另一端伸所述容置腔内;
内把手,其一端位于所述下门体的内侧,另一端伸入所述容置腔内,并通过转轴与所述转接板转动连接;
扭簧,套设于所述转轴,且所述扭簧的一端与转接板连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把手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座与所述下门体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锁单元还包括:
门锁架,固定于所述车架上,并开设有第一调节孔;
门锁座,安装于所述下门体上,用于安装所述锁扣,并且所述门锁座上开设有第二调节孔;
调节螺栓,其一端穿设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并与螺母连接,以将所述门锁座与所述门锁架锁紧;
其中,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延伸方向交叉设置;并且,所述门锁座能够相对所述门锁架沿着所述第一调节孔或者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延伸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锁单元还包括:
压片,套设于所述调节螺栓,并位于所述门锁架和螺母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延伸方向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单元还包括:
支座,其一端安装在所述下门体上,另一端相对所述下门体悬浮设置,用于安装所述联动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门体,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下门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门体包括第一骨架以及门框,所述第一骨架设于所述门框内;所述上门体上设有连接柱,所述第一骨架上设有夹紧板,所述夹紧板上设有夹紧孔,且所述夹紧板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骨架,所述夹紧板的另一端在外力作用下能够运动;
所述连接柱能够插入所述夹紧孔内,并被所述夹紧板夹紧。
CN202122388278.9U 2021-09-29 2021-09-29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6110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8278.9U CN216110204U (zh) 2021-09-29 2021-09-29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88278.9U CN216110204U (zh) 2021-09-29 2021-09-29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10204U true CN216110204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690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88278.9U Active CN216110204U (zh) 2021-09-29 2021-09-29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102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32344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用フードラッチアセンブリ
DK2830929T3 (en) Foldable vehicle cabin frame
US8225894B2 (en) Utility vehicle
US8303029B2 (en) Utility vehicle
KR101459468B1 (ko) 캡 리어 마운팅장치
CN216110204U (zh) 全地形车
JPS61166746A (ja) トノボ−ド取付構造
CN215921838U (zh) 全地形车
CA3136432A1 (en) OFF-ROAD VEHICLE HAVING A CARGO BOX INCLUDING A SIDE STORAGE SPACE
US6247549B1 (en) Motorcycle having a swivellable seat
CN215922127U (zh) 全地形车
CN215922002U (zh) 全地形车
KR200144497Y1 (ko) 자동차 도어의 도어 인사이드 핸들 잠금 장치
CN219447210U (zh) 全地形车
CN215922121U (zh) 全地形车
CN219325887U (zh) 全地形车
CN219312936U (zh) 全地形车
CN215922036U (zh) 全地形车
CN220298654U (zh) 摩托车
CN220518467U (zh) 摩托车
CN219506147U (zh) 全地形车
CN215922052U (zh) 全地形车
CN110030252A (zh) 车身部件的紧固连结结构及车身部件安装用的垫圈
CN219325889U (zh) 全地形车
CN216467595U (zh) 一种汽车车顶横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