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102597U -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102597U
CN216102597U CN202122747957.0U CN202122747957U CN216102597U CN 216102597 U CN216102597 U CN 216102597U CN 202122747957 U CN202122747957 U CN 202122747957U CN 216102597 U CN216102597 U CN 216102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ipe
fastener
installation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4795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张凤平
陈晓强
阎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Aima Vehicle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Aima Vehicle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Aima Vehicle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Aima Vehicle Indust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4795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102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102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102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架和电动车,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通过车架中安装部的紧固件、安装槽和限位凸起的相互配合,实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切换,进而便能够实现在装配待安装件时,根据需求灵活调节所需要的固定位置,避免了因为采用焊接形式,使得固定位置不可调,导致固定位置存在偏差时,需要整个车架返工,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由于车架固定其它零部件的位置可以灵活调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灵活固定不同的其它零部件,从而提高车架的通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背景技术
在两轮电动车(如两轮电动自行车和两轮电动摩托车)的生产领域,两轮电动车的车架通常是先用管材搭出骨架,再将用于固定其他零部件的钣金件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人工焊接在圆管上,形成车辆的车架。
现有车架在固定其它零部件时,通常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这使得车架在后续装配过程中,如果存在焊接位置偏差,将导致整个车架需要重新返工,耗时耗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车架和电动车,能够灵活调整各零部件的安装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架,包括车身骨架和设置于车身骨架的安装框架,在安装框架上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包括用于固定待安装件的紧固件、设置于安装框架上的安装槽以及设置于安装槽侧壁上的限位凸起,紧固件位于限位凸起和安装槽的槽底之间;在紧固件处于锁定状态时,紧固件与限位凸起抵接以固定待安装件;在紧固件处于解锁状态时,紧固件与限位凸起解除抵接以使紧固件可沿安装槽的长度方向滑动。
可选的,安装框架包括固定于车身骨架的第一上边管和第二上边管,在第一上边管和第二上边管上分别设置有安装部。
可选的,在第一上边管和第二上边管的侧壁且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部。
可选的,安装框架还包括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上边管和第二上边管固定连接,在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上分别设置有安装部。
可选的,在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的侧壁且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部。
可选的,车身骨架和安装框架均为铝合金材质。
可选的,车身骨架包括头管、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的一端均与头管固定连接,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相对设置且在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之间连接有多个连接管,安装框架固定设置于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
可选的,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均具有弯折部,弯折部呈U形,安装框架位于弯折部。
可选的,还包括位于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与头管的固定连接处的加强件。
可选的,在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上分别设置有中接板和后减安装板。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任一种的车架。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架和电动车,包括车身骨架和设置于车身骨架的安装框架,在安装框架上设置有安装部,安装部包括用于固定待安装件的紧固件、设置于安装框架上的安装槽以及设置于安装槽侧壁上的限位凸起,紧固件位于限位凸起和安装槽的槽底之间;在紧固件处于锁定状态时,紧固件与限位凸起抵接以固定待安装件;在紧固件处于解锁状态时,紧固件与限位凸起解除抵接以使紧固件可沿安装槽的长度方向滑动。通过车架中安装部的紧固件、安装槽和限位凸起的相互配合,实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切换,进而便能够实现在装配待安装件时,根据需求灵活调节所需要的固定位置,避免了因为采用焊接形式,使得固定位置不可调,导致固定位置存在偏差时,需要整个车架返工,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由于车架固定其它零部件的位置可以灵活调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灵活固定不同的其它零部件,从而提高车架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头管;2-加强件;3-第一下边管;4-第一横管;5-第二上边管;6-第二横管;7-中接板;8-后减安装板;9-连接管;10-第一上边管;11-第二下边管;12-安装槽;13-限位凸起;14-螺母;15-夹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结合后的实施例依然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架,如图1所示,包括车身骨架和设置于车身骨架的安装框架,其中,安装框架可以作为载体,用于固定其它零部件,例如电池等部件。安装框架采用框架的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其安装空间。
为实现其它零部件(为便于描述后续称为待安装件)的固定,在安装框架上设置有安装部,如图2所示,安装部包括紧固件、安装槽12和限位凸起13,其中,限位凸起13位于安装槽12的侧壁,在限位凸起13和安装槽12的底壁之间形成夹腔15,紧固件则位于限位凸起13和安装槽12的槽底之间的夹腔15内。
在需要固定待安装件时,使得紧固件处于锁定状态,此时,紧固件与限位凸起13抵接限位从而将待安装件固定于安装框架上;在需要调节位置时,可以使得紧固件处于解锁状态,此时,紧固件与限位凸起13解除抵接,可以使得紧固件沿安装槽12的长度方向滑动,继而调整待安装件的固定位置,等到位置调节后,再度使得紧固件处于锁定状态,便可以将待安装件固定于安装框架,便能够实现在装配待安装件时,根据需求灵活调节所需要的固定位置,避免了因为采用焊接形式,使得固定位置不可调,导致固定位置存在偏差时,需要整个车架返工,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由于车架固定其它零部件的位置可以灵活调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灵活固定不同的其它零部件,从而提高车架的通用性。
还需要理解的是,因为车身结构复杂、焊接位置多,所以现有在车架上焊接钣金件再固定其它零部件的方式受限于焊接人员的焊接技术、焊接工艺、电流、电压、气流量等因素,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使得车架的质量管控非常困难,产品的合格率很难保证。而本申请通过紧固件配合限位凸起13对待安装件进行固定的方式,能够方便车架的质量管控,同时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紧固件可以是相互配合的螺钉(图中未示出)和螺母14,例如图2所示,在安装槽12内设置有螺母14,且螺母14部分位于限位凸起13和槽底之间的夹腔15内,在实现待安装件的固定时,可以使得螺钉穿过待安装件并与螺母14螺接,当螺钉和螺母14旋紧后,螺母14与限位凸起13抵接,螺钉与待安装件抵接,实现待安装件与安装框架固定连接,此时紧固件处于锁定状态。当需要调整固定位置时,可以将螺母14和螺钉旋松,此时,螺母14与限位凸起13解除抵接,可以使得螺母14沿安装槽12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改变固定位置后再旋紧固定。
在想一些实施方式中,紧固件还可以是带有连接绳的凸块,凸块位于限位凸起13和槽底之间的夹腔15内,在实现待安装件的固定时,可以使得连接绳穿过待安装件并与凸块绑定,此时,凸块与限位凸起13抵接,实现待安装件与安装框架固定连接,此时紧固件处于锁定状态。当需要调整固定位置时,可以将连接绳松脱,此时,凸块与限位凸起13解除抵接,可以使得凸块沿安装槽12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改变固定位置后再绑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位于同一安装槽12内的紧固件可以是多个,以此,实现对待安装件的多点固定,提高固定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的,如图1所示,安装框架包括固定于车身骨架的第一上边管10和第二上边管5,第一上边管10和第二上边管5相对且平行设置,如图1所示,第一上边管10和第二上边管5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如此,能够使得安装于其上的待安装件较为平整。
如图1所示,在第一上边管10和第二上边管5上分别设置有安装部,即在第一上边管10上设置有安装槽12、限位凸起13和紧固件,且其配合方式采用前述方式进行,同理,第二上边管5上设置安装部的方式可以参照第一上边管10,此处不再赘述。如此,能够使得待安装件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上边管10和第二上边管5上,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在设置安装部时,可以使得安装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安装部可以分布在第一上边管10和第二上边管5的侧壁,且沿周向间隔设置。例如:当图2中部件为第一上边管10时,第一上边管10为长方体结构,安装部为四个,在每一个侧壁上均设置有一个安装部(安装槽12、限位凸起13和紧固件),如此,在固定待安装件时,能够从第一上边管10的多个方向对其进行固定。第二上边管5同理,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安装部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等。
可选的,如图1所示,安装框架还包括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第一上边管10和第二上边管5固定连接,如此,能够通过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提高安装框架整体的结构强度。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是相交。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可以与第一边管和第二边管垂直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可以通过角件与第一上边管10和第二上边管5固定连接。
此外,如图1所示,还可以在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上分别设置有安装部,即在第一横管4上设置有安装槽12、限位凸起13和紧固件,且其配合方式采用前述方式进行,同理,第二横管6上设置安装部的方式可以参照第一横管4,此处不再赘述。如此,能够使得待安装件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上,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如图1所示,在第一横管4和第二横管6的侧壁且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部,例如:当图2中部件为第一横管4时,第一横管4为长方体结构,安装部为四个,在每一个侧壁上均设置有一个安装部(安装槽12、限位凸起13和紧固件),如此,在固定待安装件时,能够从第一横管4的多个方向对其进行固定,第二横管6同理。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安装部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等。
可选的,车身骨架和安装框架可以均为铝合金材质,如此,能够有效降低车架的整体重量,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进而增加电动车的续航。例如,安装框架可以是欧标规格铝型材MJ-8-3030F或相似规格。车身骨架可以是铝型材A6061或其他相似材质。中接板7可以是压铸铝ADC12。
可选的,如图1所示,车身骨架包括头管1、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的一端均与头管1固定连接,如此,能够省去主梁管,简化结构,降低制造成本。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相对设置,例如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可以是沿竖直面对称设置。在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之间连接有多个连接管9,如此,能够有效提高车身骨架的整体的结构强度。安装框架固定设置于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如此,能够提高安装框架与车身骨架固定的稳定性。
可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均具有弯折部,弯折部呈U形,安装框架位于U形内。如图1所示,第一下边管3包括顺次连接且一体成型的第一管体、第二管体、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其中,第一管体的一端与头管1固定连接,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呈U形,第一管体和第三管体相对,安装框架则位于第一管体和第三管体之间,并且分别与第一管体和第三管体固定连接。如此,能够提高布局的合理性。应当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第二下边管11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参照第一下边管3,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1所示,车架还包括位于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与头管1的固定连接处的加强件2,即加强件2的一端与头管1固定连接、另一端则分别与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固定连接,如此,使得头管1、第一下边管3和加强件2形成三角架构,头管1、第二下边管11和加强件2也形成三角架构,提高车架整体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如图1所示,在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上的后端分别设置有中接板7,如此,便于通过中接板7连接后平叉结构。如图1所示,在第一下边管3和第二下边管11上的后端分别设置有后减安装板8,通过后减安装板8能够实现连接后悬挂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任一种的车架。通过车架中安装部的紧固件、安装槽12和限位凸起13的相互配合,实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切换,进而便能够实现在装配待安装件时,根据需求灵活调节所需要的固定位置,避免了因为采用焊接形式,使得固定位置不可调,导致固定位置存在偏差时,需要整个车架返工,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由于车架固定其它零部件的位置可以灵活调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灵活固定不同的其它零部件,从而提高车架的通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骨架和设置于所述车身骨架的安装框架,在所述安装框架上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用于固定待安装件的紧固件、设置于安装框架上的安装槽以及设置于所述安装槽侧壁上的限位凸起,所述紧固件位于所述限位凸起和所述安装槽的槽底之间;在所述紧固件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限位凸起抵接以固定所述待安装件;在所述紧固件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限位凸起解除抵接以使所述紧固件可沿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包括固定于所述车身骨架的第一上边管和第二上边管,在所述第一上边管和所述第二上边管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安装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所述第一横管和所述第二横管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边管和所述第二上边管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管和所述第二横管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安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横管和所述第二横管的侧壁且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部;在所述第一上边管和所述第二上边管的侧壁且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安装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骨架和所述安装框架均为铝合金材质。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骨架包括头管、第一下边管和第二下边管,所述第一下边管和所述第二下边管的一端均与所述头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下边管和所述第二下边管相对设置且在所述第一下边管和所述第二下边管之间连接有多个连接管,所述安装框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下边管和所述第二下边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边管和所述第二下边管均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呈U形,所述安装框架位于所述弯折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下边管和所述第二下边管与所述头管的固定连接处的加强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下边管和所述第二下边管上分别设置有中接板和后减安装板。
10.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车架。
CN202122747957.0U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Active CN216102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47957.0U CN216102597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47957.0U CN216102597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102597U true CN216102597U (zh) 2022-03-22

Family

ID=80847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47957.0U Active CN216102597U (zh) 2021-11-10 2021-11-10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102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5339B (zh) 加强的框架与车身的连接件
KR0173068B1 (ko) 차체후부구조 및 그 취부방법
US7390047B2 (en)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JP5238816B2 (ja) ピックアップトラック用荷台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408638B2 (en) Reinforced vehicle structure
US8414046B2 (en) Reinforced vehicle structure
CN216102597U (zh) 一种车架和电动车
US8449022B2 (en) Reinforced vehicle structure
WO2023088494A1 (zh) 用于车辆的二排座椅的横梁总成和具有其车辆
CN116161119A (zh) 一种电车铝副车架
JP3540775B2 (ja) 後部車体構造
CN215793137U (zh) 一种电池包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8598583U (zh) 一种车身锁扣螺母板、车身锁扣连接机构、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7864536U (zh) 车架及电动车
CN217396126U (zh) 拖拽装置安装结构和车辆
JPH08258743A (ja)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ント構造
CN211308748U (zh) 后轮罩加强板和车辆
CN219857341U (zh) 一种轻卡车型转向回油管支架
CN219989330U (zh) 抗扭杆支架及车辆
CN216034651U (zh) 副车架和车辆
CN220130210U (zh) 一种铝合金车身城市客车前后围骨架合装结构
CN219969538U (zh) 外后视镜安装架、车门和车辆
CN218300668U (zh) 高压箱
CN216969347U (zh) 支承连接组件及车辆
CN218505991U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翼子板连接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