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55642U - 一种双变距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变距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55642U
CN216055642U CN202121317084.3U CN202121317084U CN216055642U CN 216055642 U CN216055642 U CN 216055642U CN 202121317084 U CN202121317084 U CN 202121317084U CN 216055642 U CN216055642 U CN 2160556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movable seat
seat
block
sl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31708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涂海南
郑侃
林毅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Meisen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Meisen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Meisen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Meisen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31708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556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556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556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自动化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双变距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的下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五组滑动座,五组所述滑动座的下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移动座、第三移动座、第四移动座、第五移动座和第六移动座。本实用新型通过气缸与传动组件的配合带动第一移动座与第三移动座移动,将第一移动座、第三移动座与第五移动座之间的距离调整为目标值,通过无级调整组件将第一移动座与第二固定座之间、第三移动座与第四移动座、第五移动座与第六移动座之间的距离调整为目标值,实现对线材进行双变距调整。

Description

一种双变距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线束自动化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变距机构。
背景技术
在一般的电子产品中,如手机、电脑、空调等,均需要使用变压器,而因安规要求大部分变压器线圈绕制中需要穿套管。
传统的穿套管绕线机使用的送线机构无法对线材支架的间距进行调整,在多组线材穿套管操作的时候,不便于调整线材之间的间距,使得线材穿管难度增加,为此,提出一种双变距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变距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双变距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的下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五组滑动座,五组所述滑动座的下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移动座、第三移动座、第四移动座、第五移动座和第六移动座,所述滑轨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移动座、第二固定座、第三移动座、第四移动座、第五移动座和第六移动座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线材夹持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五移动座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移动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无级调整组件。
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第五移动座下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五固定块,所述第五固定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所述第三固定块的上表面与第三移动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上表面与第一移动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后侧所述支撑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定位螺帽。
优选的,所述第四移动座的下表面和第六移动座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座,分别用于配合两个定位块对第四移动座和第六移动座定位。
优选的,所述第五固定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杆,固定于第六移动座下表面的所述定位块的正面开设有第一滑孔,且第一导向杆的表面与第一滑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五固定座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于第六移动座下表面的所述定位块的背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向杆,固定于第四移动座下表面的所述定位块的正面开设有第二滑孔,且第二导向杆的表面与第二滑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杆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三固定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固定于第四移动座下表面的所述定位块的背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无级调整组件与底座上表面固定连接的轨道座,所述轨道座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背面与第一固定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轨道座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正面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滑块的正面开设有延伸孔,所述丝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推动块,所述推动块的背面与滑块的正面转动连接,所述丝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
优选的,所述安装块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位置显示器,所述位置显示器的正面设置有通孔,所述丝杆贯穿通孔。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气缸的输出端带动第五移动座向靠近第六移动座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五移动座带动第五固定块,进而带动第一限位环沿第一滑杆的表面滑动,直至第一限位环无法沿第一滑杆表面移动时带动第一滑杆移动,通过第一滑杆带动第三固定块移动,进而带动第三移动座移动,通过第三移动座带动第二限位环沿第二滑杆的表面滑动,直至第二限位环无法沿第二滑杆表面移动时带动第二滑杆移动,通过第二滑杆带动第一固定块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移动座移动,通过定位块与限位块的配合限制第四移动座和第六移动座的移动距离,进而限制第一移动座、第三移动座以及第五移动座的移动距离,确保第一移动座、第三移动座与第五移动座之间的距离为目标值,从而使该双变距机构实现了相隔线材之间的定量调距。
其二,通过转动旋钮带动丝杆转动,丝杆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推动块转动并移动,进而带动滑块向远离第六移动座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固定块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移动座移动,通过第一限位环、第一滑杆、第二限位环和第二滑杆的配合,在第一移动座移动时带动第三移动座和第五移动座移动,通过定位螺帽对第一移动座进行限位,确保第一移动座与第二固定座之间的距离为目标值,通过第一弹簧对第六移动座上的定位块产生推力,并配合定位块与限位座的作用使第六移动座在第五移动座向远离第六移动座的方向移动时保持静止,通过第二弹簧对第四移动座上的定位块产生推力,并配合定位块与限位座的作用使第四移动座在第三移动座向远离第六移动座的方向移动时保持静止,进而调整了第三移动座与第四移动座、第五移动座与第六移动座之间的距离,且距离为目标值,从而使该双变距机构实现了相邻线材之间的定量调距。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限位环和第一滑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限位环、第二滑杆和定位螺帽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导向杆和第一弹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导向杆和第二弹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无级调整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无级调整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移动座;2、第二固定座;3、第三移动座;4、第四移动座; 5、第五移动座;6、第六移动座;7、底座;8、传动组件;801、第五固定块; 802、第一限位环;803、第一滑杆;804、第三固定块;805、第二限位环;806、第二滑杆;807、第一固定块;808、定位螺帽;809、定位块;810、限位座; 811、第一导向杆;812、第一弹簧;813、第二导向杆;814、第二弹簧;815、限位块;9、无级调整组件;901、轨道座;902、滑块;903、安装块;904、丝杆;905、推动块;906、旋钮;907、位置显示器;10、支撑板;11、顶板; 12、滑轨;13、滑动座;14、线材夹持部;15、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变距机构技术方案:
一种双变距机构,包括底座7,底座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10,两个支撑板10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顶板11,顶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轨 12,滑轨12的下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五组滑动座13,五组滑动座13的下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移动座1、第三移动座3、第四移动座4、第五移动座5 和第六移动座6,滑轨12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座2,第一移动座1、第二固定座2、第三移动座3、第四移动座4、第五移动座5和第六移动座6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线材夹持部14,底座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缸15,气缸 15的输出端与第五移动座5的背面固定连接,第五移动座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传动组件8,底座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无级调整组件9。
具体的,通过线材夹持部14将线材夹持,通过气缸15推动第五移动座5 移动,并在传动组件8的配合下带动第一移动座1与第三移动座3移动,将第一移动座1、第三移动座3与第五移动座5之间的距离调整为目标值,通过无级调整组件9将第一移动座1与第二固定座2之间、第三移动座3与第四移动座4、第五移动座5与第六移动座6之间的距离调整为目标值。
本实施例中,如图2-7所示,传动组件8包括与第五移动座5下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五固定块801,第五固定块80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802,第一限位环80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杆803,第一滑杆8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804,第三固定块804的上表面与第三移动座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三固定块804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805,第二限位环805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806,第二滑杆80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 807,第一固定块807的上表面与第一移动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后侧支撑板10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定位螺帽808。
第四移动座4的下表面和第六移动座6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809,底座7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座810,分别用于配合两个定位块809 对第四移动座4和第六移动座6定位。
第五固定块80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杆811,固定于第六移动座6 下表面的定位块809的正面开设有第一滑孔,且第一导向杆811的表面与第一滑孔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一导向杆811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812,第一弹簧 812的一端与第五固定块801的正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812的另一端与固定于第六移动座6下表面的定位块809的背面固定连接。
第三固定块804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向杆813,固定于第四移动座4 下表面的定位块809的正面开设有第二滑孔,且第二导向杆813的表面与第二滑孔的内壁滑动连接,第二导向杆813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814,第二弹簧 814的一端与第三固定块804的正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814的另一端与固定于第四移动座4下表面的定位块809的背面固定连接。
第一导向杆811和第二导向杆81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15。
具体的,通过气缸15的输出端带动第五移动座5向靠近第六移动座6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五移动座5带动第五固定块801,进而带动第一限位环802 沿第一滑杆803的表面滑动,直至第一限位环802无法沿第一滑杆803表面移动时带动第一滑杆803移动,通过第一滑杆803带动第三固定块804移动,进而带动第三移动座3移动,通过第三移动座3带动第二限位环805沿第二滑杆 806的表面滑动,直至第二限位环805无法沿第二滑杆806表面移动时带动第二滑杆806移动,通过第二滑杆806带动第一固定块807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移动座1移动,通过定位块809与限位座810的配合限制第四移动座4和第六移动座6的移动距离,进而限制第一移动座1、第三移动座3以及第五移动座 5的移动距离,确保第一移动座1、第三移动座3与第五移动座5之间的距离为目标值。
本实施例中,如图8-9所示,无级调整组件9与底座7上表面固定连接的轨道座901,轨道座90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902,滑块902的背面与第一固定块807的正面固定连接,轨道座90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块903,安装块903的正面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丝杆904,滑块902 的正面开设有延伸孔,丝杆90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推动块905,推动块905的背面与滑块902的正面转动连接,丝杆9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906。
安装块90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位置显示器907,位置显示器907的正面设置有通孔,丝杆904贯穿通孔。
具体的,通过转动旋钮906带动丝杆904转动,丝杆904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推动块905转动并移动,进而带动滑块902向远离第六移动座6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固定块807移动,进而带动第一移动座1移动,通过第一限位环802、第一滑杆803、第二限位环805和第二滑杆806的配合,在第一移动座1移动时带动第三移动座3和第五移动座5移动,通过定位螺帽808对第一移动座1进行限位,确保第一移动座1与第二固定座2之间的距离为目标值,通过第一弹簧812对第六移动座6上的定位块809产生推力,并配合定位块809 与限位座810的作用使第六移动座6在第五移动座5向远离第六移动座6的方向移动时保持静止,通过第二弹簧814对第四移动座4上的定位块809产生推力,并配合定位块809与限位座810的作用使第四移动座4在第三移动座3向远离第六移动座6的方向移动时保持静止,进而调整了第三移动座3与第四移动座4、第五移动座5与第六移动座6之间的距离,且距离为目标值。
工作原理:当该双变距机构使用时,使用者首先利用线材夹持部14将线材固定,然后启动气缸15,气缸15的输出端带动第五移动座5向靠近第六移动座6的方向移动,第五移动座5带动第五固定块801,第五固定块801带动第一限位环802沿第一滑杆803的表面滑动,当第一限位环802无法沿第一滑杆803表面移动时带动第一滑杆803移动,第一滑杆803带动第三固定块804 移动,第三固定块804带动第三移动座3移动,第三移动座3带动第二限位环805沿第二滑杆806的表面滑动,当第二限位环805无法沿第二滑杆806表面移动时带动第二滑杆806移动,第二滑杆806带动第一固定块807移动,第一固定块807带动第一移动座1移动,第三移动座3和第五移动座5移动的过程中推动第四移动座4和第六移动座6移动,第四移动座4和第六移动座6带动定位块809移动,当定位块809移动至限位座810的位置时,第四移动座4和第六移动座6停止移动,进而使第一移动座1、第三移动座3和第五移动座5 停止移动,此时第一移动座1、第三移动座3和第五移动座5的距离为目标值,然后转动旋钮906,旋钮906带动丝杆904转动,丝杆904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推动块905转动并向远离第六移动座6的方向移动,推动块905带动滑块902 向远离第六移动座6的方向移动,滑块902带动第一固定块807移动,第一固定块807带动第一移动座1移动,在第一限位环802、第一滑杆803、第二限位环805和第二滑杆806的配合下,第一移动座1带动第三移动座3和第五移动座5向远离第六移动座6的方向移动,当第一移动座1移动至定位螺帽808 的位置时,第一移动座1停止移动,此时第一移动座1与第二固定座2之间的距离为目标值,在第三移动座3与第五移动座5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弹簧 812对第六移动座6上的定位块809存在推力,在定位块809与限位座810的配合下使第六移动座6保持静止,同理,由于第二弹簧814对第四移动座4上的定位块809存在推力,在定位块809与限位座810的配合下使第四移动座4 保持静止,进而将第三移动座3与第四移动座4、第五移动座5与第六移动座 6之间的距离调整至目标值,从而使该双变距机构实现了对线材进行双变距调整。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双变距机构,包括底座(7),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板(10),两个所述支撑板(10)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顶板(11),所述顶板(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滑轨(12),所述滑轨(12)的下表面分别滑动连接有五组滑动座(13),五组所述滑动座(13)的下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移动座(1)、第三移动座(3)、第四移动座(4)、第五移动座(5)和第六移动座(6),所述滑轨(12)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座(2),所述第一移动座(1)、第二固定座(2)、第三移动座(3)、第四移动座(4)、第五移动座(5)和第六移动座(6)的上表面均固定连接有线材夹持部(14),所述底座(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气缸(15),所述气缸(15)的输出端与第五移动座(5)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移动座(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传动组件(8),所述底座(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无级调整组件(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8)包括与第五移动座(5)下表面固定连接的第五固定块(801),所述第五固定块(80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802),所述第一限位环(80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杆(803),所述第一滑杆(80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块(804),所述第三固定块(804)的上表面与第三移动座(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块(804)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805),所述第二限位环(805)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杆(806),所述第二滑杆(80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块(807),所述第一固定块(807)的上表面与第一移动座(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后侧所述支撑板(10)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定位螺帽(80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移动座(4)的下表面和第六移动座(6)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809),所述底座(7)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座(810),分别用于配合两个定位块(809)对第四移动座(4)和第六移动座(6)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固定块(80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向杆(811),固定于第六移动座(6)下表面的所述定位块(809)的正面开设有第一滑孔,且第一导向杆(811)的表面与第一滑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杆(811)的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812),所述第一弹簧(812)的一端与第五移动座(5)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812)的另一端与固定于第六移动座(6)下表面的所述定位块(809)的背面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块(804)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导向杆(813),固定于第四移动座(4)下表面的所述定位块(809)的正面开设有第二滑孔,且第二导向杆(813)的表面与第二滑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杆(813)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814),所述第二弹簧(814)的一端与第三固定块(804)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814)的另一端与固定于第四移动座(4)下表面的所述定位块(809)的背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杆(811)和第二导向杆(81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8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级调整组件(9)与底座(7)上表面固定连接的轨道座(901),所述轨道座(90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块(902),所述滑块(902)的背面与第一固定块(807)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轨道座(90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块(903),所述安装块(903)的正面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丝杆(904),所述滑块(902)的正面开设有延伸孔,所述丝杆(90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推动块(905),所述推动块(905)的背面与滑块(902)的正面转动连接,所述丝杆(9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90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变距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块(90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位置显示器(907),所述位置显示器(907)的正面设置有通孔,所述丝杆(904)贯穿通孔。
CN202121317084.3U 2021-06-12 2021-06-12 一种双变距机构 Active CN2160556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17084.3U CN216055642U (zh) 2021-06-12 2021-06-12 一种双变距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17084.3U CN216055642U (zh) 2021-06-12 2021-06-12 一种双变距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55642U true CN216055642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15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317084.3U Active CN216055642U (zh) 2021-06-12 2021-06-12 一种双变距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556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3446B (zh) 通用型拉线折弯器
CN216055642U (zh) 一种双变距机构
CN210757185U (zh) 一种特殊砂轮修整治具
CN218591707U (zh) 一种弹簧机的卷曲机构
CN211733423U (zh) 一种电线制造业用收卷装置
CN214772591U (zh) 一种海绵的切割设备
CN210208466U (zh) 一种自动卷簧机夹持机构
CN117259470B (zh) 一种金属自动拉丝机
CN204770390U (zh) 电脑弹簧机刀座驱动机构
CN214517278U (zh) 一种钢筋弯曲机
CN215885406U (zh) 一种推送装置
CN214590979U (zh) 精准定距的微型直线滑台
CN220406809U (zh) 一种防护型钢板弹簧冷冲孔装置
CN115149364B (zh) 一种线束对接加工设备
CN218168346U (zh) 一种钨基发热体异形件成形装置
CN217010118U (zh) 一种电缆安装工具
CN220880743U (zh) 一种金属板自适应剪切装置
CN220480008U (zh) 一种管道生产用弯管装置
CN217912599U (zh) 一种配电线自动折弯设备
CN117718907A (zh) 一种圆环弹片锁紧定位装置
CN221047924U (zh) 一种新型无心车床盘条开卷上料装置
CN220576129U (zh) 一种具有调节功能的圆形刀片固定用卡环组件
CN220762388U (zh) 一种柜体生产固定夹具
CN217544353U (zh) 一种磁芯旋转装置
CN218050109U (zh) 一种线圈剪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