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54795U - 负极、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池组及包括其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负极、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池组及包括其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54795U
CN216054795U CN202121770841.2U CN202121770841U CN216054795U CN 216054795 U CN216054795 U CN 216054795U CN 202121770841 U CN202121770841 U CN 202121770841U CN 216054795 U CN216054795 U CN 2160547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shoulder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7084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泰埈
薛东熙
宋东勋
李宇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758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20021841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nergy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LG Energy Solution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547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547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7/0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for measuring thickness
    • G01B7/08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for measuring thickness using capacitive means
    • G01B7/087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for measuring thickness using capacitive means for measuring of objects while mov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9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a doctor blade method, slip-casting or roller coa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7/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 G01B7/02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 G01B7/06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length, width or thickness for measuring 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负极、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池组及包括其的装置。公开了一种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该电极组件包括负极片和负极,在包括单个电极的切槽、切割以及层叠的电极组件的形成时,基于肩部而具有电极的改善层叠特性,其中肩部比传统的电极接头厚而是坚实的并且施加有活性材料而不反射光。

Description

负极、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池组及包括其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负极板以及具有电极的改善层叠特性的负极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更特别地涉及这样一种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该电极组件包括负极片和负极,在包括单个电极的切槽、切割以及层叠的电极组件的形成时,基于肩部而具有电极的改善层叠特性,其中肩部比传统的电极接头厚而是坚实的并且施加有活性材料而不反射光。
背景技术
近来,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作为无线移动装置的能源被广泛使用。此外,二次电池作为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能源也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二次电池的开发是为了解决现有使用化石燃料的汽油和柴油车辆造成的诸如空气污染之类的问题。因此,由于二次电池的优点,使用二次电池的各种应用也在不断增加,预计今后二次电池将比现在应用于更多用途和产品。
基于电极和电解液的配置,二次电池可分类为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或者锂聚合物电池。其中,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多,因为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的电解液泄漏的可能性小,而且容易制造。一般来说,基于电池壳体的形状,二次电池分类为具有安装在圆柱形金属罐中的电极组件的圆柱形电池、具有安装在棱柱形金属罐中的电极组件的棱柱形电池以及具有安装在由铝层压片制成的袋形壳体中的电极组件的袋形电池。
安装在电池壳体中的电极组件是配置成具有包括正极、负极以及插设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的结构并能进行充放电的发电元件。该电极组件分类为:果冻卷型电极组件,其配置成具有在正极与负极之间插设有隔膜的状态下卷绕施加有活性材料的长片型正极和长片型负极的结构;或者层叠型电极组件,其配置成具有其中具有预定尺寸的多个正极和具有预定尺寸的多个负极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分别布置有隔膜的状态下依次层叠的结构。
图1是传统层叠式电极组件的制造工艺的示意图。
参考图1,层叠式电极组件10配置成具有这样的结构,即该结构使得该电极组件10包括正极板1、负极板2以及层叠在单元电芯之间的第二隔膜,该单元电芯具有插设在正极板1与负极板2之间的隔膜5,从正极板1和负极板2突出的正极接头3和负极接头4电附接至正极板1和负极板2的一侧。上述构造也适用于果冻卷型电极组件。
在传统的层叠式电极组件的结构中,难以增加二次电池的容量,因此存在由于装置的小型化或纤薄化而无法满足高容量二次电池的需求的缺点。
另外,在制造工艺(例如,从在电极板的一侧或两侧涂覆有电极混合物层的电极片切出多个电极的切槽工艺或者电极的对准工艺)中发生错误时,不仅会降低电池的容量,而且会缩短电池的寿命。
特别是,如图1所示,其中传统负极接头被折叠,由于通过切槽形成的电极接头仅由金属箔形成,因此由于诸如折叠和光反射之类的问题,可能不适合作为后续工艺的参考线。
在一般的切槽工艺或层压工艺中,基于电极接头进行切割或层压。但是,由于电极接头仅由金属箔制成,因此电极接头比施加有电极活性材料的混合物层更薄,导致工艺效率低并且缺陷率高。
此外,图10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电极组件的剖视图。参考图10,构成袋型电池单元的电极组件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正极10和负极20之间插设有隔膜5,并且在作为集流器的负极片200和正极片400的一个或两个表面上涂覆有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混合物层11和负极混合物层21。
图11是一种电极集流器的细节图,在该电极集流器中,两侧涂覆有电极活性材料的电极片与隔膜层叠。参考图11,正极混合物层11包括施加在作为集流器的正极片之间的电极活性材料,并且正极混合物层11配置成具有:正极平坦部111,其中以厚度均匀方式施加有电极活性材料;以及正极倾斜部112,其中以一定倾斜度施加有电极活性材料。参考图11,负极混合物层21包括在作为集流器的负极片之间施加的电极活性材料,并且负极混合物层21配置成具有:负极平坦部211,其中以厚度均匀的方式施加有电极活性材料;以及负极倾斜部212,其中以一定倾斜度施加有电极活性材料。
当负极混合物层的厚度tN形成为比正极混合物层的厚度tP厚时,电池的容量特性得以维持,并且也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
正极和负极可以在金属箔形式的片上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或负极活性材料而作为集流器。正极和负极可以具有滑动部分,在该滑动部分中,由于活性材料的诸如粘度和成分之类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涂覆部的相对两端处涂覆的厚度出现差异。
负极倾斜部的角度β小于正极倾斜部的角度α。负极倾斜部的倾斜度比正极倾斜部的倾斜度缓和的原因在于,正极的活性材料的粘度比负极的活性材料的粘度高,因此,负极倾斜部的倾斜度相对缓和。负极倾斜部在负极方向上的长度LN大于正极倾斜部在正极方向上的长度LP
由于如上所述的混合物层的形成特性,存在着将负极-正极容量比(N/P比)逆转的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500。这样的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存在可能导致负极20内部缺乏可供重复充放电过程中从正极10脱下的锂离子插入的空间。由于锂离子以金属锂的形式沉淀在负极表面,或者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加入的金属成分杂质被重新结晶,因此由于金属成分杂质穿过隔膜与正极接触而导致的内部短路,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
图12示出了测量出现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各个位置的负极-正极容量比的实验结果。该实验是用薄膜厚度测量装置(旋转卡尺,日本的MAYSUN,RC-1W-1000)进行的。实验中,在驱动电极插入辊并在清洗后完成校准后,将待测量薄膜厚度的电极插入电极插入辊之间,并移动电极以测量厚度。可以观察到包括正极平坦部和正极倾斜部的正极活性材料涂覆部以及包括负极平坦部和负极倾斜部的负极活性材料涂覆部。可以在正极倾斜部和负极倾斜部的预定部分中观察到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500。
就尽可能抑制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来说,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负极和正极彼此面对并且其间插设有隔膜的位置处,负极的截面容量大于正极的截面容量。但是,关于能量密度的提高,已经进行了对施加或涂覆在电极边缘的横截面容量的控制的研究,但在控制过程中存在困难。
因此,有必要对包括负极片和负极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进行技术开发,其中,基于肩部改善电极的层叠性能(由于肩部比传统的电极接头厚而是坚实的并且因施加有活性材料而不反射光),以改变电极在层压过程中的切割标准,提高层叠过程中的对准精度,并提高ACOH(负极正极悬空)间隙检测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9-123752
(专利文献2)韩国专利申请公报No.2015-0033933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0-086813
实用新型内容
技术问题
作出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和尚未解决的其它技术问题。
特别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负极片和负极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基于肩部改善电极的层叠性能(肩部由于比传统的电极接头厚而是坚实的,并且由于施加有活性材料而不反射光),以改变电极在层叠工艺中的切割标准,提高层叠过程中的对准精度,并提高正极-负极间隙检测的效果。
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制造确保ACOH(负极正极悬空)间隙的负极的方法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该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制造负极卷,该负极卷具有在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的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第二步骤,在所述负极卷的全宽方向(X轴方向)上以预定间隔(A)切槽以形成包括由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和所述非涂覆部的负极接头以及包括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肩部;以及第三步骤,基于所述肩部,在所述全宽方向(X轴方向)上以预定间隔(B)进行切割。
此外,所述肩部在所述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可以形成在与正极的正极接头在所述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对准的水平上。
此外,所述肩部的基于负极的外周端在所述全长方向上的高度可以等于或低于所述负极接头的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
此外,所述肩部的全宽(W6)可以包括所述正极接头的全宽和所述正极接头两侧的ACOH间隙。
此外,所述肩部的全长(L61)可以从所述负极的一个外端起为0.1mm至3mm以上。
此外,所述肩部的R值可以为0.1R至3R。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负极,该负极以预定间隔(A)包括:负极接头,其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以及肩部,其包括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其中,当与正极层叠时,所述肩部形成在面对正极接头的位置。
此外,所述肩部的全宽(W6)可以包括所述正极接头的全宽和ACOH间隙,并且所述肩部的全长(L61)可以包括所述正极接头的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长度以及ACOH间隙。
此外,可以不具有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在所述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中所述肩部的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负极倾斜部的截面容量高于所述正极接头的活性材料涂覆部的正极倾斜部的截面容量。
此外,从负极端(215)到负极接头颈部(214)的高度(HNTN2)与从所述负极端形成所述肩部的起点到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HNS)的负极高度比(HNTN2/HNS)为5.0至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包括:正极,其中正极接头从一个外端伸出,并且所述正极接头的下部和集流器上施加有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混合物层;负极,其中负极接头从一个外端突出,并且在所述负极接头的下部和集流器上施加有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混合物层;以及隔膜,其插设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其中,所述负极在全宽方向(X轴方向)上以预定间隔(A)包括:负极接头,其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以及肩部,其包括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并且其中,当与所述正极层叠时,所述肩部形成在面对所述正极接头的位置。
此外,所述负极的所述负极接头和所述肩部可以一起形成在所述负极的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或者形成在所述负极的所述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的相对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制造用于确保ACOH(负极正极悬空)间隙的电极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负极的肩部进行视觉感测;和进行层叠,使得正极的正极接头基于所述肩部的全宽或全长定位,其中测量所述层叠的正极接头和所述肩部之间的ACOH间隙,以防止电极组件的层叠错位,所述负极沿全宽方向(X轴方向)以预定间隔(A)形成有:负极接头,其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以及肩部,其仅包括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并且所述肩部的全宽包括所述正极接头的全宽和所述正极接头两侧的ACOH间隙。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进行层叠,使得所述正极的所述正极接头基于所述肩部的所述全宽或所述全长定位;以及对所述负极的层叠在所述正极的所述正极接头下方的所述肩部进行视觉感测,其中,测量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所层叠的正极的一端与所层叠的负极的一端之间的间隔,并且测量所层叠的正极接头与所述肩部之间的所述ACOH间隙,以限定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间隙。
此外,所述电极组件可以具有层叠型、之字型、果冻卷型或层叠/折叠型结构。
此外,所述电极组件可以包括单电极板和单元电芯,所述单元电芯包括在两个外表面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的双电芯或在两个外表面具有不同极性的电极板的全电芯。
此外,所述正极接头和所述负极接头可以在基于所述全长方向(Y轴方向)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形成。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电池单元,其中由以上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与电解液一起容纳在电池壳体中。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组。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包括电池组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测量电极混合物层的厚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制备包括电极混合物层的电极片;
第二步骤,将所述电极片插入至少一对电极插入辊中;
第三步骤,当成对的电极插入辊旋转时,沿一个方向移动所述电极片;以及
第四步骤,在所述电极片移动的同时,通过测量形成在所述电极片上的所述电极混合物层的厚度,获得包括负极的厚度比、正极的厚度比以及负极-正极容量比的测量值,
其中,所述电极片的负极片以预定间隔(A)形成有:负极接头,其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以及肩部,其包括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
所述装置可以选自计算机、移动电话、可穿戴电子装置、电动工具、电动车辆(EV)、混合动力车辆、电动两轮车、电动高尔夫球车或蓄电系统。
所述装置的结构和制造方法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领域所公知的,在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改善电极的层叠特性的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在层压工艺中基于负极的肩部改变电极的切割而具有减少误差发生的效果。
此外,当进行层叠以形成电极组件时,具有减少基于电极的角部层叠时的错位而产生的误差的效果。
此外,当进行层叠以形成电极组件时,具有通过测量肩部来提高ACOH间隙测量的公平性和精确性的效果。
此外,提供了这样的效果,即在不增加电极板的体积的情况下,通过在更大的面积上有效地施加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的电极混合物层,提高电极组件的容量。
此外,在形成电极组件时,具有防止出现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效果,该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是由于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的电极混合物层向正极和负极的两端变薄而引起的。
因此,具有提高二次电池的稳定性和容量并延长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传统的层叠式单向电极组件及其电极接头的折叠现象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双向电极板与传统双向电极板比较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单向电极板与传统单向电极板比较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双向电极板的示意图,该双向电极板包括负极,该负极包括肩部。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助其上形成有模具的压力机基于肩部对负极切槽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助压力机基于肩部对负极切槽的步骤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层叠传统单向电极中的问题相比通过基于肩部层叠单向电极改善了精度。
图8是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层叠传统单向电极中的问题相比,改善了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隙的测量精度。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形成有肩部的双向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10是传统电极组件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传统电极组件的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存在的放大剖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传统电极组件的负极-正极容量比,确认存在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实验结果。
图13是存在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传统电极组件的平面图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单向电极组件中形成有被去除了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肩部的电极组件的平面图的比较。
(附图标记说明)
1:正极板
10:正极
11:正极混合物层
111:正极平坦部
112:正极倾斜部
113:正极非涂覆部
114:正极接头颈部
2:负极板
20:负极
21:负极混合物层
211:负极平坦部
212:负极倾斜部
213:负极非涂覆部
214:负极接头颈部
3:正极接头
31:正极接头的下部
4:负极接头
41:负极接头的下部
5:隔膜
6:肩部
100:压力机
110:下部压力机
200:负极片
210:模具
220:负极接头的模具部分
230:肩部的模具部分
300:馈送器
400:正极板片
500: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该描述的限制。
ACOH(负极正极悬空)是指在构造二次电池时,负极和正极的电池稳定性所需的负极与正极之间的间隙。
电极接头颈部是指通过切槽而形成在电极片上的电极接头的涂覆区域。电极接头颈部可以包括活性材料涂覆的倾斜部和平坦部。
电极片是在电极卷中切槽并切割的单元电极。
电极组件是指其中层叠有负极、隔膜和正极的单元电芯。
在本实用新型中,双向电极组件是指应用于诸如电动车辆之类的中型或大型电池的电极组件,并且单向电极组件是指应用于诸如移动装置之类的小型电池的电极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可以是叠加型、之字型(参见KR 10-1634772B1)或层叠/折叠型结构。
电极卷是一般通过将具有多个活性材料涂覆部和多个非涂覆部的片进行分切而将具有单个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的电极片卷起而得到的单元体。
本实用新型的肩部配置成在形成电极组件时形成在负极的一部分上,形成正极的正极接头的部分与负极的所述一部分重叠。
当形成负极片时,肩部形成为包括负极卷的活性材料涂覆部。
当肩部通过层叠与正极接头重叠时,其在全宽方向和全长方向上具有ACOH。
本实用新型中提出的数值或参考值是设计值,并且应用实际工艺时自然预期会存在工艺误差。
图1是示出传统的层叠式单向电极组件及其电极接头的折叠现象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双向电极板与传统双向电极板比较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单向电极板与传统单向电极板比较的示意图。
参考图1至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组件配置成具有正极板1与负极板2之间插设有隔膜5的结构,该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板1、负极板2和隔膜5。
传统电极板1和2的配置布置在图2和图3的左侧,并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极板的配置布置在图2和图3的右侧。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板在平面图上具有方形形状,并且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极板的局部放大图。
在正极板1中,正极接头3从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个外周端突出,并且在从正极板1突出的正极接头的下部31和正极集流器上施加有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混合物层11。
在负极板2中,负极接头4从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个外周端突出,并且在从负极板2突出的负极接头的下部41和负极集流器上施加有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混合物层21。
负极板2的面积比正极板1的面积相对较大,并且正极接头3和负极接头4沿同一方向(Y轴方向)形成以便具有相同长度的突出端。
负极板的长度L1的大小为正极板的长度L2、负极板的上端的长度L11、负极板的下端的长度L12之和,其中负极板的上端长度L11和负极板的下端长度L12比正极板的外周端延伸得更长。
负极板和正极板配置成具有这样的结构,即负极板和正极板在负极板和正极板基于中心线C-C'对准的状态下层叠成使负极板和正极板的中心相互对准。
负极板的上端的长度L11可以比正极板的上端延长0.1mm以上。如果小于上述数值,则可能由于通过层压和层叠工艺形成电极组件时的工艺误差而发生短路。
负极板的方形形状的每一侧的外周端比正极板的每一侧的外周端延长0.1mm,并且这个范围内包含了制造工艺误差范围。
这是指L11、L12、W11、W12的值在0.1mm以上。一般的国际标准要求0.1mm以上的值。如果小于上述数值,则可能由于通过层压层叠工艺形成电极组件时的工艺误差而发生短路。
从传统单向负极板的上端(形成电极接头的方向)延伸得长于传统单向正极板的上端的长度UNIDI-L11大于从传统单向负极板的下端(不形成电极接头的方向)延伸得长于传统单向正极板的下端的长度UNIDI-L12。即UNIDI-L11>UNIDI-L12。
当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向正极板的长度与传统单向正极板的长度进行比较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单向正极板的长度长于传统单向正极板的长度,从而产生长度上的差异,并且可以表现出由于这种差异而增加容量的效果。
从传统的双向负极板的下端(不形成负极接头的方向)延伸得长于传统双向正极板的上端的长度BIDI-L12等于或小于从传统的双向负极板的下端延伸得长于传统双向正极板的下端的长度BIDI-L11。显然,长度值的差异是由于在分切、切槽、切割期间通过对设计值的实际工艺应用发生的工艺误差引起的。
当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正极板的长度L22与传统双向正极板的长度L2进行比较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正极板的长度L22比传统双向正极板的长度L2长,从而产生长度L22-2的差异,并且可以表现出由于这种差异而增加容量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向负极板的下端延伸得长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正极板的下端的长度L12比相应的传统双向负极板的延伸长度BIDI-L12短。延伸得长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双向正极板的上端的长度L11等于相应的传统双向负极板的延伸长度BIDI-L11。
图4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双向电极板的示意图,该双向电极板包括负极,该负极包括肩部。
肩部6具有平面的矩形形状,并且肩部6的突出长度L6长于施加有正极混合物层11的正极接头的下部31。
肩部6形成在面向正极接头的负极板上,并且在负极板的对应于施加有正极混合物层的正极接头的下部31的部分施加有负极混合物层。
肩部6的面积相对大于施加有正极混合物层的正极接头的下部31的面积。
肩部6的外周端可以具有肩部的全长L61和肩部的全宽W6,肩部的全长L61和肩部的全宽W6在全宽方向和全长方向上从施加有正极混合物层的正极接头的外周端延伸0.1mm以上。如果不满足以上数值范围,则在通过层压层叠工艺形成电极组件时,可能会出现诸如短路之类的问题。
肩部6的全长L61延伸成比正极接头的下部的区域相对较长,并且肩部6的全宽W6形成为相对大于正极接头的下部的宽度W31。
包括负极接头的下部41和肩部6的施加有负极板的负极混合物层的区域大于施加有正极板的正极混合物层的区域。
在一般的切槽工艺或层压工艺中,基于电极接头进行切割或层压。但是,由于电极接头仅由金属箔制成,因此电极接头比在其上施加有电极活性材料的混合物层薄,导致工艺效率低,并且缺陷率高。
因此,提供了一种基于肩部(由于肩部比传统的电极接头厚因此肩部是坚实的并且由于施加有活性材料而不反射光)的电极及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以改变层压工艺中电极的切割标准,提高层叠过程中的对准精度,并提高ACOH(负极正极悬空)间隙检测的效率。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助其上形成有模具的压力机基于肩部对负极切槽的步骤的示意图。
一般来说,执行辊压工艺,使得将加热辊放置在施加有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的电极浆料的电极加工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并且加热辊沿电极加工体的方向压制电极浆料。在辊压工艺中,将残留在电极浆料中的溶剂蒸发,将电极浆料压缩并固化在电极上,以形成具有提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混合物层。此后,进行用于加工设定电极的外部形状的加工工艺。
在对辊压加工的电极加工体进行分切的工艺中,使用切割机将涂覆有电极混合物的、由在一个方向上伸长的金属片制成的电极集流器进行分切,并将该电极集流器分成多个电极条。特别是,Y方向是金属箔的全长方向,并且X方向是金属箔的纵向方向,该X方向是全宽方向。
作为确保ACOH(负极正极悬空)间隙的负极的制造方法,可以提供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第一步骤,制造负极卷,该负极卷具有在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的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第二步骤,在负极片的全宽方向(X轴方向)上以预定间隔(A)对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的负极接头以及仅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的肩部切槽;以及第三步骤,基于肩部在全宽方向(X轴方向)上以预定间隔(B)进行切割。
可以存在这样的负极板,其中负极接头从一个外周端突出,并且负极接头的下部和集流器上施加有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混合物层。
负极接头从负极板中的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个外周端突出,并且从负极板突出的负极接头的下部和负极集流器上施加有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混合物层。
预定间隔A可以是单个负极的全宽。
负极的全宽可以是1至500毫米,优选10至200毫米。此时,显然,预定间隔A可以根据电池的设计容量而变更。
预定间隔B可以是肩部的一端到沿全宽方向被切割以形成单个负极的边界线的距离。
预定间隔B可以是1至300毫米,优选5至100毫米。此时,显然,预定间隔B可以根据电池的设计容量而变更。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助压力机对基于肩部的负极切槽的步骤的剖视图。
参考图5和图6,对通过分切工艺制造的电极工件进行切槽工艺,其中使用模具或激光加工电极接头的形状。具体地,使用模具对电极工件进行切割,以加工电极接头的形状以及涂覆有电极混合物的涂覆部的形状。
此外,可以加工本实用新型的包括负极混合物层的肩部的形状。
这种连续馈送方式的切槽工艺是一种由压力机同时输送和压制电极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压制的电极片被连续馈送而不停止。描述这种连续馈送方式,其包括将负极片200压制成预定形状的压力机100和将负极片馈送至压力机的馈送器300,并且压力机也作为馈送器。即,压力机压制负极片,同时输送一半的输送长度,并且备用馈送器在馈送器输送剩余输送长度的状态下连续输送负极片。以预定的速度连续输送负极片。
图7是示意图,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层叠传统单向电极的问题相比通过基于肩部层叠单向电极改善了精度。
为了提高层叠电极的精度以形成图7左侧的传统单向电极组件,通过扫描电极的边缘来调整X、Y和Θ。然而,如图7中所示,随着层叠的进行,X被扭曲成X'和X",Y被扭曲成Y'和Y",并且值也发生了变化。通过扫描本实用新型的肩部和正极接头层叠的部分,调整X、Y和Θ。结果,层叠精度得到提高。
图8是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与层叠传统单向电极中的问题相比,改善了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隙的测量精度。
当进行层叠以形成图8左侧的传统单向电极组件时,通过测量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隙来测量层叠工艺的精度。此时,必须通过测量层叠电极的至少两个边缘来测量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通过只扫描其中形成肩部和正极接头的部分来测量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提高层叠工艺的精度。
肩部在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可以与正极的正极接头在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对准。
显然,肩部在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与正极的正极接头在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对准是设计标准,并且可以对应于实际量产过程中的工艺变更的中心值。因此,可以充分预期这样的负极板的形成,即该负极板形成有部分地偏离中心线的对准的肩部。
在正极板中,正极接头从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个外周端突出,并且在从正极板突出的正极接头的下部和正极集流器上涂覆有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混合物层。
肩部的基于负极板的外周端在全长方向上的高度可以等于或低于负极接头的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
肩部的基于负极板的外周端在全长方向上的高度可以高于正极接头的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
肩部的全宽可以包括正极接头的全宽和正极接头两侧的ACOH间隙。
如果不能确保以上数值,则不能预期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性和加工性的改善。此外,焊接电极接头时,不良率可能会增加。
肩部的全长L61可以从负极的一个外端起为0.1mm至3mm,以在层叠电极组件时作为参考。当超过下限时,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肩部的全长应大于或等于下限,以确保ACOH间隙,并在层叠电极时作为参考。如果超过上限,涂覆部可能会超过隔膜,并且可能会发生不必要的电极损失。
肩部的R值可以是0.1R到3R,以用于电极之间的连接。当肩部的R值超出这个范围时,电极质量可能会恶化。
可以提供一种负极,该负极在全宽方向(X轴方向)上以预定间隔A形成有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的负极接头以及仅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的肩部,其中肩部在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与正极接头在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对准,肩部的全宽包括正极接头的全宽和正极接头两侧的ACOH间隙。
负极接头和肩部可以一起形成在负极的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的一端,或者可以形成在负极的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的相对两端。
可以有一种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负极的肩部进行视觉感测;以及进行层叠,使得正极板的正极接头基于肩部的全宽或全长定位,其中测量层叠的正极接头和肩部之间的ACOH间隙,以防止电极组件的层叠错位,负极沿全宽方向(X轴方向)以预定间隔(A)形成有:负极接头,其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以及肩部,其仅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并且肩部的全宽包括正极接头的全宽和正极接头两侧的ACOH间隙。
可以有一种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进行层叠,使得正极的正极接头基于肩部的全宽或全长定位;以及对负极的层叠在正极的正极接头下方的肩部进行视觉感测,其中测量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层叠的正极的一端与层叠的负极的一端之间的间隔,并且测量层叠的正极接头与肩部之间的ACOH间隙,以限定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间隙。
在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中,电极组件可以具有层叠型或层叠/折叠型结构。
在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中,电极组件可以包括单个电极板和单元电芯,单元电芯包括在两个外表面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的双电芯或在两个外表面具有不同极性的电极板的全电芯。
在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中,正极接头和负极接头可以在基于全长方向(Y轴方向)在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形成。
可以提供一种包括由用于制造电极组件的方法制造的电极组件的电池单元,该电极组件与电解液一起嵌入电池壳体中。
可以提供一种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组。
可以提供一种包括该电池组的装置。
此外,肩部的活性材料涂覆部的负极倾斜部的截面容量可以高于正极接头的活性材料涂覆部的正极倾斜部的截面容量。
此外,从作为起点的负极接头颈部214到负极接头的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HNTN2与从形成肩部的起点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HNS的负极高度比HNTN2/HNS为5.0至1。
即,可以通过在负极片的形成传统负极片中的凹口的输入位置处在全长方向上向上或向下移动而对包括肩部的负极片切槽。可以以0.1至1.5mm执行切槽条件,高于现有条件。
通过这些改进,能够提高电极组件的稳定性评价、工艺能力和ACOH间隙。
当具有形成肩部的负极和正极层叠时,肩部可以与正极接头颈部接触,并且肩部可以与涂覆部重叠,该涂覆部是正极的活性材料涂覆部。
形成在负极上的肩部应形成在涂覆部上。
此外,形成在负极上的肩部应该比正极接头颈部大。
因此,肩部的高度不能大于负极接头颈部的下限。这是因为用于防止由于作为构成电极的金属片的箔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短路,由于未施加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的非涂覆部之间的接触会引起短路,从而导致火灾的风险高。
图13是图11应用本实用新型前后的平面图。图13的上侧是应用本实用新型之前的图11的负极和正极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存在从负极接头颈部214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HNTN1以及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500。
在应用本实用新型后的图13的下侧中,可以看出,在负极平坦部至负极倾斜部中形成了从在负极上形成肩部6的起点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HNS
在本应用实用新型之前,从负极接头颈部214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HNTN1小于在应用本实用新型之后,从负极接头颈部214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HNTN2。因此,能够消除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形成。
应用本实用新型后的负极相比应用本实用新型之前的负极可以在全长方向(Y轴方向)上移动更多以形成肩部。
当负极超出该范围时,可能会出现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导致电池安全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基于以上描述的各种应用和变型都是可能的。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改善电极的层叠特性的负极、包括该负极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在层压工艺中基于负极的肩部改变电极的切割而具有减少误差发生的效果。
此外,当进行层叠以形成电极组件时,具有减少基于电极的角部层叠时的错位而产生的误差的效果。
此外,当进行层叠以形成电极组件时,具有通过测量肩部来提高ACOH间隙测量的公平性和精确性的效果。
此外,提供了这样的效果,即在不增加电极板的体积的情况下,通过在更大的面积上有效地施加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的电极混合物层,提高电极组件的容量。
此外,在形成电极组件时,具有防止出现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的效果,该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是由于包括电极活性材料的电极混合物层向正极和负极的两端变薄而引起的。
因此,具有提高二次电池的稳定性和容量并延长寿命的效果。
本申请要求2020年8月1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20-0102132和2020年12月1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20-0175841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全部并入本文中。

Claims (18)

1.一种负极,所述负极以预定间隔A包括:负极接头,所述负极接头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以及肩部,所述肩部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形成在当与正极层叠时面对正极接头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不具有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在所述负极-正极容量逆转部中所述肩部的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负极倾斜部的截面容量高于所述正极接头的活性材料涂覆部的正极倾斜部的截面容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从负极端(215)到负极接头颈部(214)的高度(HNTN2)与从在所述负极端形成所述肩部的起点到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HNS)的负极高度比(HNTN2/HNS)为5.0至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在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形成在与正极的正极接头在所述全宽方向上的中心线对准的水平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基于所述负极的外周端在全长方向上的高度等于或低于所述负极接头的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的全宽(W6)包括所述正极接头的全宽和所述正极接头两侧的负极正极悬空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的全长(L61)从所述负极的一个外端起为0.1mm至3m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的R值为0.1R至3R。
9.一种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正极,在所述正极中正极接头从一个外端伸出,并且在所述正极接头的下部和集流器上施加有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混合物层;
负极,在所述负极中负极接头从一个外端突出,并且在所述负极接头的下部和集流器上施加有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混合物层;以及
隔膜,所述隔膜插设在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以预定间隔A形成有:负极接头,所述负极接头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以及肩部,所述肩部包括所述活性材料涂覆部,并且
所述肩部形成在当与所述正极层叠时面对所述正极接头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的所述负极接头和所述肩部一起形成在所述负极的全长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处,或者形成在所述负极的所述全长方向上的相对两端。
11.一种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负极的肩部,视觉感测所述肩部;
正极的正极接头,所述正极接头基于所述肩部的全宽或全长定位;以及
在所层叠的正极接头和所述肩部之间测量的负极正极悬空间隙,以防止电极组件的层叠错位,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沿全宽方向以预定间隔A形成有:负极接头,所述负极接头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和非涂覆部;以及肩部,所述肩部仅包括活性材料涂覆部,并且
所述肩部的全宽包括所述正极接头的全宽和所述正极接头两侧的负极正极悬空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极的所述正极接头被层叠成基于所述肩部的全宽或全长定位;
所述负极的层叠在所述正极的所述正极接头下方的所述肩部被视觉感测;并且
全长方向上所层叠的正极的一端与所层叠的负极的一端之间的间隔被测量,并且所层叠的正极接头与所述肩部之间的所述负极正极悬空间隙被测量,以限定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具有层叠型、之字型、果冻卷型或层叠/折叠型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单电极板和单元电芯,所述单元电芯包括在两个外表面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电极板的双电芯或在两个外表面具有不同极性的电极板的全电芯。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接头和所述负极接头在基于全长方向的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上形成。
16.一种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包括由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与电解液一起容纳在电池壳体中。
17.一种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单元。
18.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组的装置。
CN202121770841.2U 2020-08-14 2021-07-30 负极、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池组及包括其的装置 Active CN2160547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00102132 2020-08-14
KR10-2020-0102132 2020-08-14
KR10-2020-0175841 2020-12-15
KR1020200175841A KR20220021841A (ko) 2020-08-14 2020-12-15 전극의 적층 특성을 개선한 음극시트 및 음극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54795U true CN216054795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24702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0414.XA Pending CN114079039A (zh) 2020-08-14 2021-07-30 负极、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单元、电池组、包括其的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02121770841.2U Active CN216054795U (zh) 2020-08-14 2021-07-30 负极、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池组及包括其的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0414.XA Pending CN114079039A (zh) 2020-08-14 2021-07-30 负极、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电池单元、电池组、包括其的装置及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23509A1 (zh)
EP (1) EP4106035A1 (zh)
JP (1) JP7484071B2 (zh)
CN (2) CN114079039A (zh)
WO (1) WO202203499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0120B2 (ja) * 1999-07-23 2011-04-1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扁平型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974856B2 (ja) 2007-11-12 2012-07-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貯蔵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86813A (ja) 2008-09-30 2010-04-15 Toshiba Corp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3858254B (zh) 2011-08-31 2016-10-12 Nec能源元器件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5790576B2 (ja) * 2012-04-05 2015-10-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用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KR101393530B1 (ko) 2012-11-21 2014-05-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노칭부를 포함하는 전극 시트
KR101587323B1 (ko) 2013-09-25 2016-01-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2044199B1 (ko) 2013-09-25 2019-11-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와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634772B1 (ko) 2013-10-07 2016-06-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지그재그형 전극조립체를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셀
KR101569798B1 (ko) * 2014-01-28 2015-11-17 주식회사 디에이테크놀로지 이차전지의 전극 노칭장치
KR101826142B1 (ko) * 2015-08-27 2018-02-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이차 전지
JP6911654B2 (ja) 2017-09-08 2021-07-2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212461A (ja) 2018-06-04 2019-12-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極製造方法、及び電極製造装置
KR20200074613A (ko) * 2018-12-17 2020-06-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전극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장치
KR20200102132A (ko) 2019-02-21 2020-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521720A (ja) 2023-05-25
CN114079039A (zh) 2022-02-22
JP7484071B2 (ja) 2024-05-16
US20230223509A1 (en) 2023-07-13
EP4106035A1 (en) 2022-12-21
WO2022034995A1 (ko) 2022-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81078B1 (en) Cross-woven electrode assembly
KR20130118763A (ko) 전극 조립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및 디바이스
EP3168918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wound in both directions,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EP289210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JP2014022116A (ja) 二次電池用極板及び二次電池用極板の製造方法
EP2940776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of stepped structure
JP7221122B2 (ja) 電池セルの電極アセンブリ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池セル
KR20160140457A (ko) 조전지의 제조 방법
US20180366690A1 (en) Pouch Cell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CN216054795U (zh) 负极、电极组件、电池单元、电池组及包括其的装置
KR20220021841A (ko) 전극의 적층 특성을 개선한 음극시트 및 음극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651508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electrode stack for a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cell
KR20170093376A (ko) 다양한 크기의 전극 탭들을 포함하는 스택 및 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KR102162723B1 (ko) 절곡된 한 개의 분리막으로 이루어진 단위셀을 포함하고 있는 전극조립체
CN112670677A (zh) 电动车辆的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KR101709527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지셀
CN219144224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1125988U (zh) 一种负极片、电极组件以及电池
CN221176328U (zh) 一种电芯及电池
EP4386927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electrode sliding standard
EP4311019A1 (en) Insulation tape, jelly roll,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JP2023541349A (ja) 短絡防止用コーティング部を備えた電極組立体
JP2021163556A (ja)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7317139A (zh) 制备电极组件的方法和设备
KR20220007917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