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33722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33722U
CN216033722U CN202123297050.5U CN202123297050U CN216033722U CN 216033722 U CN216033722 U CN 216033722U CN 202123297050 U CN202123297050 U CN 202123297050U CN 216033722 U CN216033722 U CN 216033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front suspension
suspension assembly
vehic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970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宁
赵高明
廖银生
张丰
郭义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970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33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33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337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架;动力总成;左前悬置总成,左前悬置总成设置于车架且与动力总成相连接;右前悬置总成,右前悬置总成设置于车架且与动力总成相连接,右前悬置总成和左前悬置总成在车架上间隔设置;后悬置总成,后悬置总成设置于车架的后侧且与动力总成相连接;其中,左前悬置总成的弹性中心和右前悬置总成的弹性中心之间的连线为弹性轴,且在垂直于车辆纵向的竖直面内,左前悬置总成和右前悬置总成之间的弹性轴投影位于动力总成质心投影的下方。将弹性轴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下方,可以使动力总成适配车架纵梁高度较低的车型,同时适用于动力总成由上向下装配的非承载式车身。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驾乘的舒适性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悬置布置结构所凸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悬置布置结构的设计中,位置布置及位置校核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过程,重点考察扭矩轴、质心与弹性轴之间的位置关系。扭矩轴、质心越接近弹性轴,悬置布置结构的隔振作用越好、解耦率越高,悬置布置结构的能量分布就会更合理,这样整车舒适性就会越好。
相关技术中,常采用三点悬置布置结构,包括连接在左纵梁上的左悬置总成,连接在右纵梁上的右悬置总成以及在前副车架上的后悬置总成,其中左悬置总成与变速箱连接,后悬置总成与变速箱连接,右悬置总成与发动机连接。这种悬置布置结构,结构简单,可以很好的满足悬置布置需求。但是,这种悬置布置形式决定了动力总成质心只能布置在左、右悬置弹性轴下方,因此只能适用动力总成从下向上装配的承载式车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辆,将左悬置和右悬置之间的弹性轴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下方,使得动力总成能够适配车架纵梁高度较低的车型,并且适用于动力总成由上向下装配的非承载式车身。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架;动力总成;左前悬置总成,所述左前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右前悬置总成,所述右前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所述右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在所述车架上间隔设置;后悬置总成,所述后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后侧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其中,所述左前悬置总成的弹性中心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的弹性中心之间的连线为弹性轴,且在垂直于所述车辆纵向的竖直面内,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之间的所述弹性轴投影位于所述动力总成质心投影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将左前悬置总成和右前悬置总成之间的弹性轴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下方,可以使动力总成能够适配车架高度较低的车型,同时适用于动力总成由上向下装配的非承载式车身,这样进一步地拓宽了悬置布置结构,并且结构简单,能够很好地满足悬置布置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垂直于所述车辆纵向的竖直面内,所述后悬置总成的投影位于所述动力总成质心投影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水平面内,所述动力总成质心投影位于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之间的所述弹性轴投影上;或所述动力总成质心投影邻近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之间的所述弹性轴投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左前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左纵梁上,所述右前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右纵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均包括:前悬置支座和前悬置支臂,所述前悬置支座通过紧固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上,所述前悬置支臂设置于所述前悬置支座上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前悬置总成的所述前悬置支臂与所述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右前悬置总成的所述前悬置支臂与所述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上下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悬置总成为两个且分别为左后悬置总成和右后悬置总成,所述左后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左纵梁上且位于所述左前悬置总成的后侧,所述右后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右纵梁上且位于所述右前悬置总成的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上设置有塔顶支座,所述左后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后悬置总成分别设置于所述塔顶支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塔顶支座的下方适于安装减振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后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后悬置总成均包括:后悬置支座和后悬置支臂,所述后悬置支座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塔顶支座上,所述后悬置支臂设置于所述后悬置支座上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左后悬置总成的所述前悬置支臂与所述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上下方向,所述右后悬置总成的所述前悬置支臂与所述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左右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前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前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前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后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后悬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辆;
10、车架;11、左纵梁;12、右纵梁;13、塔顶支座;
20、左前悬置总成;21、前悬置支座;22、前悬置支臂;23、第一安装孔;
30、右前悬置总成;
40、后悬置总成;41、左后悬置总成;42、右后悬置总成;43、后悬置支座;44、后悬置支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车辆100包括:车架10、动力总成、左前悬置总成20、右前悬置总成30以及后悬置总成40。
如图1和图2所示,左前悬置总成20设置于车架10上,并且与动力总成相连接,右前悬置总成30设置于车架10上,并且与动力总成相连接,以及后悬置总成40设置于车架10的后侧,并且与动力总成相连接。如此设置,使得左前悬置总成20、右前悬置总成30以及后悬置总成40可以共同承受来自动力总成的自身重力、外部激励以及惯性力,从而确保动力总成能够正常工作。其中,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能够消减动力总成的大扭矩冲击,这样可以避免将振动传递到车身,可有效提高车辆100的NVH性能,保证车辆100行驶的舒适性。
以及,右前悬置总成30和左前悬置总成20在车架10上间隔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适配体型较大的动力总成,另一方面,可以使左前悬置总成20的弹性中心和右前悬置总成30的弹性中心之间的连线所形成的弹性轴与动力总成所形成的扭矩轴相互靠近,从而使悬置的布置结构的隔振作用越好、解耦率越高。
并且,在垂直于车辆100纵向的竖直面内,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之间的弹性轴投影位于动力总成质心投影的下方。如此设置,将弹性轴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下方,可以使动力总成适配车架10高度较低的车型,并且适用于动力总成由上向下装配的非承载式车身,这种悬置布置结构,有利于车辆100获得良好的NVH性能,同时很好地满足悬置布置要求。
当然,弹性轴还可以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上方,这样能够满足动力总成从下向上的装配要求,进一步拓展了悬置的布置结构,从而满足不同车身的悬置布置需求。
由此,通过将弹性轴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下方,能够使动力总成适配车架10高度较低的车辆100,以及适用于动力总成由上向下装配的非承载车身,同时还可以提高NVH性能,进一步拓展了悬置布置结构,从而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悬置布置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垂直于车辆100纵向的竖直面内,后悬置总成40的投影位于动力总成质心投影的上方。也就是说,将后悬置总成40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上方,即动力总成质心位于后悬置总成40与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形成的弹性轴之间。如此设置,可以使动力总成更好地适配车架10高度较低的车型,同时满足动力总成由上向下装配的要求。并且,这种悬置布置结构能够有效抑制动力总成起步或者大扭矩输出时带来的振动,并吸收大扭矩产生的冲击,隔绝动力总成与车身的振动传递,防止共振。
进一步地,在水平面内,动力总成质心投影位于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之间的弹性轴投影上。如此设置,在水平面内,弹性轴经过动力总成质心,使得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主要承担来自动力总成的扭矩冲击,这样减少了后悬置总成40的受力,并对整个动力总成的振动解耦起到有效的作用,即有利于将动力总成的各个自由度上的振动相对独立或分离,从而有效降低动力总成的振动噪声,并提升车辆100的NVH性能和整车舒适性。当车辆100处于静止和怠速的工况下,动力总成质心可保证在弹性轴上,从而进一步保证动力总成在车辆100静止或怠速下的稳定性。
又或者,动力总成质心投影邻近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之间的弹性轴投影。如此设置,在水平面内,将弹性轴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附近,同样可以优化解耦性能,并提高车辆100的NVH性能。不过,优选弹性轴经过动力总成质心,这样隔振作用更好、解耦率更高,可以使悬置布置结构的能量分布更合理,这样对整车的舒适性也会更好。
进一步地,车架10包括:左纵梁11和右纵梁12,左纵梁11和右纵梁12左右相对设置,左前悬置总成20设置于左纵梁11上,右前悬置总成30设置于右纵梁12上。如此,将左前悬置总成20设置在车架10的左纵梁11上,右前悬置总成30设置在车架10的右纵梁12上,可以有效提高车架10与动力总成之间的连接刚度,以及增强左前悬置总成20、右前悬置总成30侧向受力时的强度,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动力总成的稳定性,避免在恶劣工况下发生不可预见的风险,从而保证车辆100具有良好的可靠耐久性和安全稳定性。以及,将左前悬置总成20、右前悬置总成30直接集成安装在车架10上,减少了外安装骨架,从而可以简化左前悬置总成20、右前悬置总成30的结构,同时能够降低整个悬置布置结构的重量。
如图1-图4所示,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均包括:前悬置支座21和前悬置支臂22,前悬置支座21通过紧固件设置于对应的左纵梁11或右纵梁12上,前悬置支臂22设置于前悬置支座21上,并且与动力总成相连接。如此设置,将前悬置支座21与对应的左纵梁11或右纵梁12固定连接,以及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固定连接,可以实现车架10与动力总成的刚度连接。并且,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的前悬置支座21直接安装在车架10上,无需外安装骨架,能使整个悬置布置结构的尺寸更小,从而提高悬置布置结构的集成度。
此外,前悬置支座21沿纵梁的前后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23,对应的纵梁上也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可利用螺栓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23和第二安装孔,并通过螺母进行连接固定。进一步地,前悬置支座21与对应的左纵梁11或右纵梁12的固定方式包括但并不限定螺栓与螺母的配合连接。
并且,左前悬置总成20的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可以为前后方向,右前悬置总成30的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可以为上下方向。如此设置,可以有效限制动力总成发生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移,实现了全方位约束,从而保证左前悬置总成20或右前悬置总成30与动力总成之间的稳固连接,同时避免与周围零部件发生干涉,确保动力总成能正常工作。
具体地,如图3所示,左前悬置总成20的前悬置支臂22为垂直于车架10纵向的竖板,并且竖板上设置有多个开孔,如此,利用紧固件穿设开孔即可实现左前悬置总成20与动力总成的固定连接,以及前后方向的安装固定。以及,如图4所示,右前悬置总成30的前悬置支臂22为平行于车架10纵向的横板,并且横板上设置有多个开孔,同样利用紧固件穿设开孔可实现右前悬置总成30与动力总成的固定连接,以及上下方向的安装固定。当然,前悬置支臂22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实现对动力总成的可靠固定以及限位作用即可。
此外,后悬置总成40可以为两个,并且分别为左后悬置总成41和右后悬置总成42,左后悬置总成41设置于左纵梁11上,并且位于左前悬置总成20的后侧,右后悬置总成42设置于右纵梁12上,并且位于右前悬置总成30的后侧。如此设置,通过将左前悬置总成20固定于左纵梁11上,右前悬置总成30固定于右纵梁12上,左后悬置总成41固定于左前悬置总成20后侧的左纵梁11上,以及右后悬置总成42固定于右前悬置总成30后侧的右纵梁12上,将三点悬置改为四点悬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动力总成的稳定性,能够使车辆100在复杂工况下,来回摆动的幅度和振动相对减小,使车辆100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取消了副车架的重量,可以使车辆100具有一定的轻便性。
以及,左纵梁11和右纵梁12上设置有塔顶支座13,左后悬置总成41和右后悬置总成42分别设置于塔顶支座13上。如此,将左后悬置总成41和右后悬置总成42分别设置于车架10的塔顶支座13上,使得左后悬置总成41和右后悬置总成42能够高于左前悬置总成20和右前悬置总成30,可以满足动力总成质心位于后悬置总成40与弹性轴之间的要求。并且,通过设置塔顶支座13,不仅可以为非承载车身提供可靠的支撑点,并且还可以将振动传递到车架10和悬置布置结构,以减少振动传递,提高NVH性能。此外,塔顶支座13内可设置减震部件,以起到一定的吸振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塔顶支座13的下方适于安装减振器,也就是说,用于安装左后悬置总成41和右后悬置总成42的塔顶支座13可以为减振器的塔顶支座13。如此设置,可以更好地衰减对车身的振动传递,从而提高整车舒适性,同时可以起到牢固的连接固定作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塔顶支座13也可以不是减振器的塔顶支座13,是在车架10的纵梁上额外安装以用于安装左后悬置总成41和右后悬置总成42。
如图5和图6所示,左后悬置总成41和右后悬置总成42均包括:后悬置支座43和后悬置支臂44,后悬置支座43设置于对应的塔顶支座13上,后悬置支臂44设置于后悬置支座43上,并且与动力总成相连接。如此设置,通过后悬置支座43与塔顶支座13固定连接,后悬置支臂44与动力总成连接,可以有效实现车架10与动力总成的刚度连接,并且能够提高左后悬置总成41和右后悬置总成42的受力强度,从而提高耐久性。
其中,左后悬置总成41的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可以为上下方向,右后悬置总成42的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可以为左右方向。如此设置,可以实现对动力总成的全方位约束,有效保证动力总成的稳定性。并且,左前悬置总成20的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前后方向,左后悬置总成41的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上下方向,以及右前悬置总成30的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为上下方向,右后悬置总成42的前悬置支臂22与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左右方向,四个安装方向如“X”形,交错分布,能够有效地限制动力总成的最大位移,满足空间结构的紧凑性和有限性,确保动力总成能正常工作。此外,左前悬置总成20、右前悬置总成30、左后悬置总成41以及右后悬置总成42可以设置有一定的阻尼部件,以使悬置布置结构起到有效的隔离振动的作用。
因此,通过将弹性轴设置在动力总成质心的下方,很好地解决了动力总成质心高于车架10纵梁的布置困难,使得动力总成能够适配纵梁高度较低的车型,以及适用于动力总成由上向下吊装的非承载车身。并且,将左前悬置总成20、右前悬置总成30以及后悬置总成40直接安装在车架10纵梁上,可以获得极高的安装刚度,同时依然满足扭矩轴的布置方法,以及弹性轴在水平面穿过动力总成质心或者通过动力总成质心附近,这种布置形式充分利用了车架10的安装环境,使得布置较为合理,使车辆100的NVH性能较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动力总成;
左前悬置总成,所述左前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右前悬置总成,所述右前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所述右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在所述车架上间隔设置;
后悬置总成,所述后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后侧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其中,所述左前悬置总成的弹性中心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的弹性中心之间的连线为弹性轴,且在垂直于所述车辆纵向的竖直面内,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之间的所述弹性轴投影位于所述动力总成质心投影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车辆纵向的竖直面内,所述后悬置总成的投影位于所述动力总成质心投影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水平面内,所述动力总成质心投影位于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之间的所述弹性轴投影上;或
所述动力总成质心投影邻近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之间的所述弹性轴投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左右相对设置,所述左前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左纵梁上,所述右前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右纵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前悬置总成均包括:前悬置支座和前悬置支臂,所述前悬置支座通过紧固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左纵梁或所述右纵梁上,所述前悬置支臂设置于所述前悬置支座上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前悬置总成的所述前悬置支臂与所述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前后方向,所述右前悬置总成的所述前悬置支臂与所述动力总成的安装方向为上下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置总成为两个且分别为左后悬置总成和右后悬置总成,所述左后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左纵梁上且位于所述左前悬置总成的后侧,所述右后悬置总成设置于所述右纵梁上且位于所述右前悬置总成的后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上设置有塔顶支座,所述左后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后悬置总成分别设置于所述塔顶支座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塔顶支座的下方适于安装减振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悬置总成和所述右后悬置总成均包括:后悬置支座和后悬置支臂,所述后悬置支座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塔顶支座上,所述后悬置支臂设置于所述后悬置支座上且与所述动力总成相连接。
CN202123297050.5U 2021-12-27 2021-12-27 车辆 Active CN216033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97050.5U CN216033722U (zh) 2021-12-27 2021-12-27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97050.5U CN216033722U (zh) 2021-12-27 2021-12-27 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33722U true CN216033722U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15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97050.5U Active CN216033722U (zh) 2021-12-27 2021-12-27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337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82123A1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00274485A (ja) 自動車のパワープラントマウント
CN101850712A (zh) 一种具有吸振功能的汽车动力总成悬置软垫
KR20050041018A (ko) 차량용 프론트 서스펜션의 마운팅 구조
CN216033722U (zh) 车辆
CN103287499A (zh) 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装置及应用其的汽车
JP2002200924A (ja) パワープラント支持構造
CN210821802U (zh) 悬置支架安装机构及汽车
KR101705148B1 (ko)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CN217778747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20390960U (zh) 一种悬置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0842705U (zh) 前机舱稳定横梁、车辆的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20390999U (zh) 一种变速箱左悬置总成
CN218640949U (zh) 车辆的机舱纵梁和车辆
CN219487165U (zh) 车辆
RU213948U1 (ru) Поперечина с передней опорой силового агрегата
CN215890953U (zh) 减振结构及具有其的叉车
CN210116551U (zh) 后副车架及车辆
CN217598684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20842684U (zh) 支撑架、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KR200492108Y1 (ko) 자동차 바디 완충장치
CN220549110U (zh) 机舱前部结构和车辆
CN216611360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20785929U (zh) 加强装置和车辆
CN215513913U (zh) 一种用于起重机械司机室的悬置减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