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010924U - 一种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气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010924U
CN216010924U CN202121888175.2U CN202121888175U CN216010924U CN 216010924 U CN216010924 U CN 216010924U CN 202121888175 U CN202121888175 U CN 202121888175U CN 216010924 U CN216010924 U CN 2160109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lamping
nozzle
accommodating hole
convex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8817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延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Kitchen and Bath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8817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0109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0109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0109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Controlling Fue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气灶,涉及厨房设备领域,旨在简化炉头与喷嘴之间用于补充燃气和一次空气的连通结构。该燃气灶包括炉头和喷嘴。炉头设有炉头进气端,炉头进气端开设有炉头进气口。而喷嘴设有喷嘴出气端,喷嘴出气端设有喷嘴出气口。其中,炉头进气端的端面与喷嘴出气端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且炉头进气口的孔径大于喷嘴出气口的孔径,用于将喷嘴出气口输出的全部燃气引入炉头进气口,同时补充一次空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走管式燃气灶用于厨房的烹饪加热。

Description

一种燃气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在燃烧时,需要燃气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才能够确保燃气充分燃烧,以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由于一次空气为燃烧最重要的空气补给,因此,在炉头的进气端开设有用于引入燃气的燃气进气口,以及用于引入一次空气的空气进气口。其中,燃气进气口与喷嘴固定连通,用于引入喷嘴喷出的燃气,而空气进气口用于补充一次空气。为了控制一次空气的进入量,在空气进气口处还设有用于调节的风门,以控制调节空气进气口的开度。如此,额外开设的空气进气口及其风门结构,导致炉头与喷嘴之间用于补充燃气和一次空气的结构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旨在简化炉头与喷嘴之间用于补充燃气和一次空气的连通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头和喷嘴。炉头设有炉头进气端,炉头进气端开设有炉头进气口。而喷嘴设有喷嘴出气端,喷嘴出气端设有喷嘴出气口。其中,炉头进气端的端面与喷嘴出气端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且炉头进气口的孔径大于喷嘴出气口的孔径,用于将喷嘴出气口输出的全部燃气引入炉头进气口,同时补充一次空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由于喷嘴出气口与炉头进气口间隔设置,使得经喷嘴出气口输出的流动的燃气气流全部进入炉头进气口内,并在炉头进气端的内腔快速流动。结合伯努利方程可知,气流流速越快,对应的压力也就越低,即压强也就越小。由于炉头进气端的内腔中具有快速流动的燃气气流,因此,炉头进气端的内腔中的压强较低,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空气经炉头进气口与喷嘴出气口之间的间隙进入炉头进气端的内腔,从而完成燃气与一次空气的补充。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在炉头与喷嘴之间,无需额外设置引射管的空气进气口,只需通过炉头进气口即可实现燃气和一次空气的同时补充,从而保证燃气的充分燃烧,结构简单有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炉头进气端的端面与喷嘴出气端的端面之间的间隙为0.5~1.5mm。这样,一次空气的补充量与燃气的补充量的比例处于合适的范围中,从而使得混合后的燃气能够充分燃烧,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炉头进气口的轴向远离喷嘴的方向,炉头进气端的内径逐渐增大。能够降低炉头进气端的内腔中混合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程度,以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炉头包括第一底座,第一底座靠近炉头进气端设置,用于固定安装炉头。燃气灶还包括连接块,连接块设有连通的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且连接块包括第二底座,用于固定安装连接块;喷嘴远离喷嘴出气端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气端固定连通。通过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的固定安装,从而实现喷嘴与炉头之间的间隔固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进气端开设有第一容纳孔。燃气灶还包括分通气管和控制阀;控制阀设有第二出气端,第二出气端开设有第二容纳孔;分通气管具有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插接连通于第一容纳孔内,第二端插接连通于第二容纳孔内。相较于现有技术,该方案只需将分通气管的两端分别插入连接块的第一容纳孔内以及控制阀的第二容纳孔内即可,无需额外的扳手等旋紧辅助工具以及额外的安装操作空间,安装操作便捷。并且直接插接的安装过程也不会使分通气管扭曲变形,提高了控制阀至喷嘴之间燃气通路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孔内远离开口处设有第一缩孔,第一缩孔的内径小于第一容纳孔的内径;第二容纳孔内远离开口处设有第二缩孔,第二缩孔的内径小于第二容纳孔的内径。燃气灶还包括第一环形密封圈和第二环形密封圈;第一环形密封圈位于第一容纳孔内,沿第一容纳孔的轴向,第一端与第一缩孔之间挤压贴合第一环形密封圈;第二环形密封圈位于第二容纳孔内,沿第二容纳孔的轴向,第二端与第二缩孔之间挤压贴合第二环形密封圈。通过第一环形密封圈和第二环形密封圈的设置,以使分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块和控制阀的插接密封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燃气灶还包括卡扣件,卡扣件包括第一卡臂、第一卡接部两个第二卡臂以及两个弧形部。第一卡接部位于第一卡臂上,第一卡接部用于与连接块或者控制阀卡接固定。两个第二卡臂位于第一卡臂的同一侧,且间隔固定。每个第二卡臂远离第一卡臂处设有弧形部,弧形部向远离另一个第二卡臂的方向凸起,且两个弧形部与分通气管挤压贴合。如此,通过卡扣件可以卡接固定连接块和第一端以及控制阀和第二端,以避免分通气管的脱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扣件设置有两个,包括第一卡扣件和第二卡扣件。第一卡接部为卡孔。连接块包括第一卡柱,第一卡柱靠近第一进气端设置;第一卡扣件的卡孔与第一卡柱卡接,以固定连接连接块和分通气管。控制阀包括第二卡柱,第二卡柱靠近第二出气端设置;第二卡扣件的卡孔与第二卡柱卡接,以固定连接控制阀和分通气管。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通气管包括周向设置的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第一凸环靠近第一端设置,且部分第一凸环位于第一容纳孔外部;第一凸环远离第一端的端面的一侧与第一卡扣件的弧形部卡接,以使第一端固定于第一容纳孔内。第二凸环靠近第二端设置,且部分第二凸环位于第二容纳孔外部;第二凸环远离第二端的端面的一侧与第二卡扣件的弧形部卡接,以使第二端固定于第二容纳孔内。通过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的设置,沿第一端的轴向,第一卡扣件通过第一凸环与第一端卡接固定,沿第二端的轴向,第二卡扣件通过第二凸环与第二端卡接固定,以使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插接固定于第一容纳孔和第二容纳孔内,提高了分通气管与连接块和控制阀的插接固定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分通气管还包括周向设置的第三凸环和第四凸环;第三凸环位于第一端的端面与第一凸环之间,且与第一凸环间隔设置;第四凸环位于第二端的端面与第二凸环之间,且与第二凸环间隔设置。燃气灶还包括第三环形密封圈和第四环形密封圈;第三环形密封圈位于第一凸环和第三凸环之间,沿第一容纳孔的径向,第三环形密封圈填充于第一端与第一容纳孔之间;第四环形密封圈位于第二凸环和第四凸环之间,沿第二容纳孔的径向,第四环形密封圈填充于第二端与第二容纳孔之间。提高了分通气管的两端与插接密封连通效果,且简化了安装和拆卸的流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卡臂的长度方向,第一卡臂远离第一卡接部的一端向远离第二卡臂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翘板;两个第二卡臂位于第一卡接部和翘板之间,且沿第一卡臂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通过翘板的设置,便于卡扣件的安装或者拆卸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安装腔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炉头、喷嘴和连接块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连接块与其两端连接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分通气管的剖视图;
图7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所示的控制阀与分通气管连通结构的剖视图;
图9为图1所示的卡扣件的侧视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卡扣件的俯视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卡扣件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00-燃气灶;
10-炉头;11-炉头进气端;12-炉头进气口;13-第一底座;131第一支撑结构;132-第一定位孔;
20-喷嘴;21-喷嘴出气端;22-喷嘴出气口;23-喷嘴进气端;24-喷嘴进气口;25-螺母凸环;
30-连接块;31-第一进气端;32-第一出气端;33-第二底座;331-第二支撑结构;332-第二定位孔;34-第一容纳孔;35-第一缩孔;36-第一卡柱
40-分通气管;41-第一端;42-第二端;43-第一凸环;44-第二凸环;45- 第三凸环;46-第四凸环;
50-控制阀;51-第二出气端;52-第二容纳孔;53-第二缩孔;54-第二卡柱;
60-卡扣件;601-第一卡扣件;602-第二卡扣件;61-第一卡臂;62-第二卡臂;63-卡孔;64-翘板;65-弧形部;
71-第一环形密封圈;71-第二环形密封圈;73-第三环形密封圈;74-第四环形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气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设备。燃气灶又叫煤气灶、炉盘、灶台或者灶具,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厨房设备。
燃气灶包括锅支架、盛液盘、面板、底壳和燃烧器。示例性的,以锅支架所在的一侧为燃气灶的上方,底壳所在的一侧为燃气灶的下方。以下对燃气灶具体结构进行展开说明。
其中,面板安装于底壳的上方,并与底壳围成安装腔,在面板上开设有两个灶眼,用于安装燃烧器。
示例性的,燃烧器包括炉头和火盖组件,火盖组件盖设于炉头上,且与炉头连通。在炉头内形成有混气腔,用于混合燃气与一次空气。这些混合气体经混气腔的出口从炉头上方的火盖组件的火孔中喷出的同时被点火装置点燃并形成火焰(此处补充的空气称之为二次空气),这些火焰被用来加热置于锅支架上的锅具等物品。
由于燃气灶内部的燃气通路的不同结构,可以分为直插式燃气灶和走管式燃气灶。其中,直插式燃气灶的控制阀与炉头处的喷嘴直接连接,而走管式燃气灶在控制阀与喷嘴之间增设有分通气管。如此,当燃气灶发生回火工况(即火焰回缩至燃气灶的内部管路结构中)的情况时,走管式燃气灶能够凭借更长的燃气管路以避免回火工况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并且,由于分通气管的设置,还有利于炉头以及控制阀的安装位置的灵活分布。
安装腔内依次设有连通的燃气接口、控制阀、分通气管、喷嘴以及炉头。其中,燃气经燃气接口进入燃气灶内。由于燃气接口与控制阀的进气端连通,使得燃气可以由控制阀的出气端经分通气管流向喷嘴。而喷嘴与炉头的进气端上的燃气进气口接触连通,燃气随后经炉头的进气端进入炉头的混气腔内并与一次空气混合。最后,混合空气经混气腔的出口从炉头上方的火盖组件的火孔中喷出并燃烧。
在上述燃气的流通过程中,通过调节控制阀的开度的大小,可以控制燃气的流通速度,从而控制火盖组件上火孔处的燃气流通量,以达到控制燃气灶的火焰大小的目的。
通常,控制阀的出气端和喷嘴的进气端均设有外螺纹,而分通气管的两端通过活接螺母分别与控制阀和喷嘴密封连通。由于在旋紧活接螺母的过程中,需要两个扳手分别套设于活接螺母和控制阀或者喷嘴上,并进行协同操作;但是,安装腔的复杂管路结构使得上述旋紧工序没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导致旋紧操作比较困难。并且,由于分通气管的材质强度低,在旋紧过程中产生的切向应力还会导致分通气管扭曲变形,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也就是说,控制阀与喷嘴之间的燃气管路的连通安装操作繁琐且不可靠。
此外,对于炉头的进气端而言,为了补充一次空气,在燃气进气口附近,还开设有空气进气口。其中,燃气进气口与喷嘴的出气端固定连通,用于补充燃气。而空气进气口用于补充一次空气,为了控制一次空气的进入量,在空气进气口还设有用于调节的风门,以控制调节空气进气口的开度。如此,额外开设的空气进气口及其风门结构,导致炉头与喷嘴之间用于补充燃气和一次空气的结构较为复杂。
基于上述问题,为了简化炉头与喷嘴之间用于补充燃气和一次空气的连通结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安装腔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燃气灶100包括炉头10以及喷嘴20。
其中,参照图2,图2为图1中所示的炉头、喷嘴和连接块的俯视图。示例性的,炉头10设有炉头进气端11,在炉头进气端11开设有炉头进气口12。而喷嘴20设有喷嘴出气端21,并且在喷嘴出气端设有喷嘴出气口 22(详见图3)。如图2所示,设置炉头进气端11的端面与喷嘴出气端21 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且设置炉头进气口12的孔径大于喷嘴出气口22的孔径(结合图1和图3),用于将喷嘴出气口22输出的全部燃气引入炉头进气口12,并同时补充一次空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100,由于喷嘴出气口22与炉头进气口12 间隔设置,使得经喷嘴出气口22输出的流动的燃气气流全部进入炉头进气口12内,并在炉头进气端11的内腔快速流动。结合伯努利方程可知,气流流速越快,对应的压力也就越低,即压强也就越小。由于炉头进气端11的内腔中具有快速流动的燃气气流,因此,炉头进气端11的内腔中的压强较低,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空气经炉头进气口12与喷嘴出气口22之间的间隙进入炉头进气端11的内腔,从而完成燃气与一次空气的补充。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100,在炉头10与喷嘴20之间,无需额外设置引射管的空气进气口,只需通过炉头进气口即可实现燃气和一次空气的同时补充,从而保证燃气的充分燃烧,结构简单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炉头10和喷嘴20间隔设置且间隙不变的情况下。若增加燃气的供应量,对应喷嘴出气口22输出的燃气气流的流速会提高,从而使得炉头进气端11的内腔中的压强更小,这样,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炉头10内的一次空气会更多。相反的,若减少燃气的供应量,对应喷嘴出气口22输出的燃气气流的流速会降低,从而提高了炉头进气端11的内腔中的压强,这样,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炉头10内的一次空气会更少。即一次空气的补充量与燃气的供应量是正相关的。
由于进入炉头10内的燃气和一次空气会在炉头10的混气腔(图中未示出)中进行充分混合。在混合气体中,一次空气的补充量与燃气的补充量的比例会影响燃气的燃烧效果。示例性的,若一次空气的补充量较少,则燃气灶的燃气不能充分燃烧,在降低燃烧效率的同时,还会产生一氧化碳,导致中毒事故的产生。若一次空气的补充量太多,则会降低混气腔内燃气的比例,使得燃气灶的火焰较小,加热功率较低。因此,11与21之间的间隙决定着燃气是否能够充分的燃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设置炉头进气端11的端面与喷嘴出气端21的端面之间的间隙d1为0.5~1.5mm。其中,若间隙d1大于1.5mm,则一次空气的补充量太多,若间隙d1小于0.5mm,则一次空气的补充量太少。当间隙d1为0.5~1.5mm时,混气腔内的一次空气的补充量与燃气的补充量的比例处于合适的范围中,从而使得混合后的燃气能够充分燃烧,有利于提高燃气灶100的燃烧效率。
示例性的,经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当间隙d1为1mm时,进入炉头进气口12的一次空气与燃气具有最佳的混合比例,能够实现燃气的充分燃烧。
由于喷嘴出气口22输出的燃气具有较高的流动速度,使得混合气体在炉头进气端11的内腔中的流速过快,不利于燃气与一次空气的均匀混合。因此,如图2所示,炉头10位于喷嘴20的左侧,由右向左,设置炉头进气端11的内径逐渐增大,使炉头的进气端形成喇叭形状。这样,沿燃气的流动方向,随着炉头进气端11的内径逐渐增大,混合气体随着增大的内腔逐渐扩散,如此,能够降低炉头进气端的内腔中混合气体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燃气与一次空气混合的均匀程度,以提高燃气灶100的燃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若炉头10位于喷嘴20的右侧,则由左向右,设置炉头进气端11的内径逐渐增大。
由于炉头进气端11的端面与喷出出气端21的端面之间的间隙是一个固定值,因此需要对炉头10与喷嘴20进行固定。继续参照图2,炉头10包括第一底座13,第一底座13靠近炉头进气端11设置,用于固定安装炉头 10。
参照图3,图3为图1中所示的连接块与其两端连接结构的剖视图。结合图2,对应的,由于喷嘴20的结构较为小巧,不便于直接固定。因此,设置燃气灶100还包括连接块30,连接块30设有连通的第一进气端31和第一出气端32,此外,连接块30还包括第二底座33,用于固定安装连接块 30。而喷嘴20远离喷嘴出气端21的另一端为喷嘴进气端23,这样,设置喷嘴进气端23与第一出气端32固定连通,从而实现喷嘴20的固定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喷嘴进气端23处设有外螺纹,而连接块的第一出气端32处设有对应的内螺纹。这样,喷嘴进气端23与第一出气端 32螺纹连通。为了将喷嘴20旋紧固定于连接块30上,如图2所示,喷嘴 20还包括沿其周向固定的螺母凸环25,用于通过扳手等工装旋紧安装喷嘴 20与连接块30。
一般情况下,炉头10、喷嘴20和连接块30均设置于燃气灶100的底壳和面板围成的安装腔内。如此,通过调节第一底座13和第二底座33在底壳或者面板的固定安装位置,以使炉头进气端11的端面与喷嘴出气端21 的端面之间的间隙为一个固定值。这样,在生产燃气灶100的过程中,即可实现炉头10与喷嘴20的固定安装,并使得炉头进气口12的开度(即间隙 d1)为一个固定值,在保证燃气灶100燃烧效率的同时,无需任何后续的调试过程。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手动调节燃气进气口的风门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完全避免了燃气灶100在安装或者使用过程中炉头进气口12的开度变化,从而使得燃气灶100始终处于能够高效率进行燃烧的状态。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一底座13包括两个L形的第一支撑结构131,两个第一支撑结构131位于炉头进气端11的下方,且间隔设置形成倒T形结构,在每个第一支撑结构131 远离炉头进气端11的支撑臂上,开设有用于与底壳固定连接的第一定位孔 132,以便于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一底座13和底壳,从而将炉头10固定于底壳上。此外,也可以直接将第一底座13与底壳焊接固定。
参照图5,图5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第二底座33包括第二支撑结构331,该第二支撑结构331为倒T形结构,固定于连接块30的正下方,且第二支撑结构331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二定位孔332,用于与底壳固定连接,以便于通过螺钉固定安装第二底座33和底壳,从而通过连接块30将喷嘴20固定于底壳上。此外,也可以直接将第二底座33与底壳焊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底座13也可以包括一个倒T形结构的第一支撑结构,而第二底座33也可以包括连个L形的第二支撑结构,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燃气灶100还包括用于控制燃气供应量的控制阀50以及分通气管40。参照图6,图6为图1中所示分通气管的剖视图。该分通气管40包括连通的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由于的喷嘴进气端23与连接块的第一出气端32固定连通,即喷嘴20与连接块30固定且连通。为了简化喷嘴20与控制阀50之间燃气通路的安装操作流程,并提高燃气通路的可靠性。
参照图7,图7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第一进气端 31设有第一容纳孔34,分通气管40的第一端41插接连通于第一容纳孔34 内,这样,通过连接块30实现了分通气管40与喷嘴20的连通固定。
参照图8,图8为图1中所示的控制阀与分通气管连通结构的剖视图。其中,控制阀50设有第二出气端51,在第二出气端51处开设有第二容纳孔52,设置分通气管40的第二端42插接连通于第二容纳孔52内,从而实现分通气管40与控制阀50的连通固定。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活接螺母连通固定分通气管的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中分通气管40的插接连通方案,只需将分通气管40的两端分别插入连接块30的第一容纳孔34内以及控制阀50的第二容纳孔52内即可,无需额外的扳手等旋紧辅助工具以及额外的安装操作空间,安装操作便捷。并且直接插接的安装过程也不会使分通气管40扭曲变形,提高了控制阀50至喷嘴20之间燃气通路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燃气的泄漏会导致用户窒息或者产生爆炸的事故。为了保证燃气通路的气密性,参照图7和图8,燃气灶还包括第一环形密封圈和第二环形密封圈。
其中,如图7所示,第一容纳孔34远离开口处设有第一缩孔35,且第一缩孔35的内径小于第一容纳孔34的内径。由于第一端41位于第一容纳孔34内,设置第一环形密封圈71位于第一容纳孔34内,沿第一容纳孔34 的轴向,使得第一端41与第一缩孔35之间挤压贴合第一环形密封圈71。如此,由于第一端41的端面与第一环形密封圈71的一侧紧密贴合,且第一缩孔35的侧壁与第一环形密封圈71的另一侧紧密贴合,通过第一环形密封圈71的设置,可以实现分通气管的第一端41与第一容纳孔34的密封连通。
同样的,如图8所示,第二容纳孔52远离开口处设有第二缩孔53,且第二缩孔53的内径小于第二容纳孔52的内径。由于第二端42位于第二容纳孔52内,设置第二环形密封圈72位于第二容纳孔52内,沿第二容纳孔52的轴向,使得第二端42与第二缩孔53之间挤压贴合第二环形密封圈72。如此,由于第二端42的端面与第二环形密封圈72的一侧紧密贴合,且第二缩孔53的侧壁与第二环形密封圈72的另一侧紧密贴合,通过第二环形密封圈72的设置,可以实现分通气管的第二端42与第二容纳孔52的密封连通。
如此,通过第一环形密封圈71和第二环形密封圈72的设置,以实现分通气管40分别与连接块30和控制阀50的密封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分通气管40与连接块30和控制阀50的密封连通还有其他实现方式。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在第一容纳孔34内,沿第一容纳孔34的径向,在第一端41和第一容纳孔34之间还填充有第三环形密封圈 73,设置第一端41的外壁与第三环形密封圈73的内环壁挤压贴合,且使第一容纳孔34的内壁与第三环形密封圈73的外环壁挤压贴合,同样可以实现第一端41与第一容纳孔34的密封连通。
对应的,如图8所示,在第二容纳孔52内,沿第二容纳孔52的径向,在第二端42和第二容纳孔52之间还填充有第四环形密封圈74,设置第二端42的外壁与第四环形密封圈74的内环壁挤压贴合,且使第二容纳孔52 的内壁与第四环形密封圈74的外环壁挤压贴合,同样可以实现第二端42 与第二容纳孔52的密封连通。
由于分通气管4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块30和控制阀50插接连通,为了避免分通气管40的两端分别自连接块30或者控制阀50上脱落,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100还包括卡扣件60。示例性的,卡扣件 60为两个,包括第一卡扣件601和第二卡扣件602。
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卡扣件601用于分别头卡接固定连接块30和第一端41,以避免第一端41自第一容纳孔34内脱落。如图8所示,第二卡扣件602用于分别卡接固定控制阀50和第二端42,以避免第二端42自第二容纳孔52内脱落。此外,也可以调整连接块30和控制阀50的相对位置,并使得插接于连接块30和控制阀50内的分通气管40近似为直线结构,也可以避免分通气管40的脱落。
对于卡扣件60而言,参照图9,图9为图1所示的卡扣件的侧视图。该卡扣件第一卡臂61和两个第二卡臂62。参照图7,第一卡臂61上设有第一卡接部,第一卡接部用于与连接块或者控制阀卡接固定。
继续参照图9,两个第二卡臂62位于第一卡臂61的同一侧,且间隔固定;每个第二卡臂62远离第一卡臂61处设有弧形部65,弧形部65向远离另一个第二卡臂62的方向凸起,且两个弧形部65与分通气管40挤压贴合,通过挤压摩擦力实现卡扣件60与分通气管40的第一端41或者第二端41 之间的固定安装。如此,通过卡扣件60的设置,可以将第一端41与第一容纳孔34卡接固定,并将第二端42与第二容纳孔52卡接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分通气管40的外径通常是一个固定值,而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弧形部65的间距小于分通气管40的外径,但是,由于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卡臂62,使得两个弧形部65相互远离,以增加两个弧形部65之间的间距,从而适配分通气管40的外径。当弧形部65与分通气管40挤压贴合时,弧形部65的内壁与分通气管40的外壁贴合挤压,通过两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实现卡扣件60与分通气管40之间的固定安装。
对于卡扣件60上第一卡接部与连接块30卡接配合结构。继续参照图7,图中用于固定第一端41和第一进气端31的卡扣件60为第一卡扣件601(图中未示出)。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1所示的卡扣件的俯视图。第一卡接部为开设于第一卡臂61上的卡孔63;对应的,如图7所示,连接块30包括第一卡柱36,第一卡柱36靠近第一进气端31设置,而第一卡扣件(卡扣件60)的卡孔63与第一卡柱36卡接,以卡接固定连接块30与第一卡扣件(卡扣件60),结合弧形部65的设置,以提高分通气管40的第一端41 与连接块30插接固定的连接强度。
此外,对于卡扣件的卡孔63与控制阀的配合结构,参照图8,图中用于固定第二端42和第二出气端51的卡扣件60为第二卡扣件602。控制阀 50包括第二卡柱54,第二卡柱54靠近第二出气端51设置,而第二卡扣的卡孔63与第二卡柱卡54接,以卡接固定控制阀50与第二卡扣件602,结合弧形部65的设置,以提高分通气管40的第二端42与控制阀50插接固定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第一卡臂61上设置卡柱,并在连接块30和控制阀50上分别开设与卡柱配合卡接的第一卡孔和第二卡孔,同样可以实现卡扣件与连接块和控制阀的卡接固定。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在安装第一卡扣件601或者第二卡扣件602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卡孔 63与第一卡柱36或者第二卡柱54的卡接安装。参照图11,图11为图1 所示的卡扣件的主视图。在左右方向上(即第一卡臂61的长度方向),第一卡臂61远离第一卡接部的一端向远离第二卡臂62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翘板64。并且设置两个第二卡臂62均位于第一卡接部和翘板64之间,并沿第一卡臂6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如此,在对位卡接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卡柱36或者第二卡柱54时,通过下压翘板64,可以使位于另一端的第一卡接部向上抬起,以便于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卡柱36或者第二卡柱54的卡接对位;卡接对位完成后,可以放开翘板64,使卡扣件60回复自然状态,此时,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卡柱36或者第二卡柱54处于卡接状态。在拆卸卡扣件60时,通过下压翘板64,同样便于第一卡接部与第一卡柱36或者第二卡柱54的拆卸作业。
为了进一步增加卡扣件60与分通气管40的固定强度,如图6所示,分通气管40还包括周向设置的第一凸环43和第二凸环44,且第一凸环43和第二凸环44的外径均大于分通气管40的外径。其中,第一凸环43靠近第一端41设置,参照图7,在将第一端41插入第一容纳孔34的情况下,部分第一凸环43位于第一容纳孔34外部。如此,沿第一容纳孔34的径向,第一凸环43的右侧壁与第一卡扣件(卡扣件60)的弧形部65接触卡接,以使第一端41固定于第一容纳孔34内。
对应的,如图6所示,第二凸环44靠近第二端42设置,在将第二端 42插入第二容纳孔52的情况下,部分第二凸环44位于第二容纳孔52外部。如此,沿第二容纳孔52的径向,第二凸环44的左侧壁与第二卡扣件602 的弧形部65接触卡接,以使第二端42固定于第二容纳孔52内。
如此,通过第一凸环43和第二凸环44的设置,沿分通气管40的径向,使得卡扣件40分别与第一端41和第二端42卡接固定,提高了分通气管40 与连接块30和控制阀50的插接固定强度。
第三环形密封圈用于密封连通第一端与第一进气端,而第四环形密封圈用于密封连通第二端与第二出气端;但是,沿分通气管的径向,第三环形密封圈和第四环形密封圈会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上滑动或者滚动,这样,在插接第一端或者第二端的过程中,会使得第三环形密封圈和第四环形密封圈错位,影响密封效果。
基于此,如图6所示,分通气管40还包括周向设置的第三凸环45和第四凸环4。
设置第三凸环45位于第一凸环43的左侧,且与第一凸环43间隔设置,并将第三环形密封圈73设置与第一凸环43和第三凸环45之间的间隙内。如此,在将第一端41插入第一容纳孔36或者由第一容纳孔36拔出的过程中,第三环形密封圈73在第一容纳孔36的轴向上均会被第一凸环43或者第三凸环45限位,从而避免第三环形密封圈73的错位滑动,使得第三环形密封圈73可以沿第一容纳孔36的径向填充第一端41与第一容纳孔36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第一端41与第一容纳孔36之间的插接密封效果。
同时,设置第四凸环46位于第二凸环44的右侧,并与第二凸环44间隔设置,并将第四环形密封圈74设置与第二凸环44和第四凸环46之间的间隙内。如此,在将第二端42插入第二容纳孔52或者由第二容纳孔52拔出的过程中,第四环形密封圈74在第二容纳孔52的轴向上均会被第二凸环或44者第四凸环46限位,从而避免第四环形密封圈74的错位滑动,使得第四环形密封圈74可以沿第二容纳孔52的径向填充第二端42与第二容纳孔52之间的缝隙,从而保证第二端42与第二容纳孔52之间的插接密封效果。
其中,对于第一环形密封圈71、第二环形密封圈72、第三环形密封圈 73和第四环形密封圈74的材料选择,可以是具有弹性形变量的任意材料,只需满足过盈配合时的弹性贴合密封即可。示例性的,该弹性形变量的材料可以是丁腈橡胶、硅橡胶或者氟橡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头,设有炉头进气端,所述炉头进气端开设有炉头进气口;以及,
喷嘴,设有喷嘴出气端,所述喷嘴出气端设有喷嘴出气口;
其中,所述炉头进气端的端面与所述喷嘴出气端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炉头进气口的孔径大于所述喷嘴出气口的孔径,用于将所述喷嘴出气口输出的全部燃气引入所述炉头进气口,同时补充一次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进气端的端面与所述喷嘴出气端的端面之间的间隙为0.5~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炉头进气口的轴向远离所述喷嘴的方向,所述炉头进气端的内径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靠近所述炉头进气端设置,用于固定安装所述炉头;
所述燃气灶还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设有连通的第一进气端和第一出气端;且所述连接块包括第二底座,用于固定安装所述连接块;所述喷嘴远离所述喷嘴出气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气端固定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端开设有第一容纳孔;
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分通气管和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有第二出气端,所述第二出气端开设有第二容纳孔;所述分通气管具有连通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插接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内,所述第二端插接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纳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内远离开口处设有第一缩孔,所述第一缩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容纳孔的内径;所述第二容纳孔内远离开口处设有第二缩孔,所述第二缩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容纳孔的内径;
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第一环形密封圈和第二环形密封圈;所述第一环形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内,沿所述第一容纳孔的轴向,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缩孔之间挤压贴合所述第一环形密封圈;所述第二环形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孔内,沿所述第二容纳孔的轴向,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缩孔之间挤压贴合所述第二环形密封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卡扣件,所述卡扣件包括:
第一卡臂;
第一卡接部,位于第一卡臂上,所述第一卡接部用于与所述连接块或者所述控制阀卡接固定;
两个第二卡臂,所述两个第二卡臂位于所述第一卡臂的同一侧,且间隔固定;以及,
两个弧形部,每个所述第二卡臂远离所述第一卡臂处设有所述弧形部,所述弧形部向远离另一个所述第二卡臂的方向凸起,且所述两个弧形部与所述分通气管挤压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件设置有两个,包括第一卡扣件和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卡孔;
所述连接块包括第一卡柱,所述第一卡柱靠近所述第一进气端设置;所述第一卡扣件的所述卡孔与所述第一卡柱卡接,以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和所述分通气管;
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二卡柱,所述第二卡柱靠近所述第二出气端设置;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所述卡孔与所述第二卡柱卡接,以固定连接所述控制阀和所述分通气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通气管包括周向设置的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
所述第一凸环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且部分第一凸环位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外部;所述第一凸环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端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卡扣件的所述弧形部卡接,以使所述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纳孔内;
所述第二凸环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且部分第二凸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孔外部;所述第二凸环远离所述第二端的端面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所述弧形部卡接,以使所述第二端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纳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通气管还包括周向设置的第三凸环和第四凸环;所述第三凸环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凸环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凸环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凸环位于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凸环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凸环间隔设置;
所述燃气灶还包括第三环形密封圈和第四环形密封圈;所述第三环形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凸环和所述第三凸环之间,沿所述第一容纳孔的径向,所述第三环形密封圈填充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纳孔之间;所述第四环形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二凸环和所述第四凸环之间,沿所述第二容纳孔的径向,所述第四环形密封圈填充于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容纳孔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卡臂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卡臂远离所述第一卡接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卡臂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翘板;所述两个第二卡臂位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翘板之间,且沿所述第一卡臂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CN202121888175.2U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燃气灶 Active CN2160109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88175.2U CN216010924U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燃气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88175.2U CN216010924U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燃气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010924U true CN216010924U (zh) 2022-03-11

Family

ID=80527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88175.2U Active CN216010924U (zh) 2021-08-12 2021-08-12 一种燃气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0109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3145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uilding ornamental flame displays
US5458483A (en) Oxygen-fuel burner with integral staged oxygen supply
CN216010924U (zh) 一种燃气灶
CN2385221Y (zh) 一种煤气烧嘴
CN2167287Y (zh) 多气源通用燃气灶燃烧器
CN112283705B (zh) 一种鼓风式燃烧器
CN211770926U (zh) 一种自动点火石英焊枪
KR102317319B1 (ko) 생산성과 조립성을 향상시킨 토치
RU2295090C2 (ru) Газовая горелка с раздельным питанием корон пламени
CN220981333U (zh) 燃气用具
CN110686278A (zh) 输气装置及燃气灶
CN22018681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USRE39425E1 (en) Oxygen-fuel burner with integral staged oxygen supply
CN211011487U (zh) 输气装置及燃气灶
CN220541142U (zh) 阀体与气路集成单元的集成结构及燃气灶
CN215808460U (zh) 一种可补充二次空气的红外燃烧器
CN219976427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ES2000893A6 (es) Dispositivo de alimentacion de gas de los quemadores de un aparato de coccion
CN217402557U (zh) 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CN219995332U (zh) 一种全预混燃烧器
CN212390358U (zh) 一种底进风外混炉头
CN212319713U (zh) 燃烧器和具有燃烧器的灶具
CN220541138U (zh) 气路集成单元及燃气灶
CN112797407B (zh) 引射单元及包含其的灶具燃烧器
CN115143458A (zh) 一种新型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