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51643U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51643U
CN215951643U CN202122307527.7U CN202122307527U CN215951643U CN 215951643 U CN215951643 U CN 215951643U CN 202122307527 U CN202122307527 U CN 202122307527U CN 215951643 U CN215951643 U CN 2159516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plate
mist
bottom plate
humidify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30752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享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s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30752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516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516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516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其包括雾化器,用于将待雾化液体雾化以生成液雾;第一壳体,具有排出液雾的出雾口;第二壳体,包括底板和连接底板的侧壁结构,底板和侧壁结构围成具有开口的第一收纳空间,第一壳体盖设在开口所在的一侧;液位感应件,设于底板背向第一壳体的一侧,基于电容感应原理对第一收纳空间内待雾化液体的液位进行感应。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的液位感应件基于电容感应原理对第一收纳空间内待雾化液体的液位进行感应,实现对第一收纳空间内待雾化液体的液位的监测。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干燥气候或环境下,为减小皮肤、呼吸道等因为干燥带来的不适,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加湿装置,如加湿器、香薰机等来增加空气湿度。市面上常见的加湿装置,通常由上壳及底座两部分组成,上壳上设置控制开关,底座上设置雾化器,上壳与底座扣合时通过电连接,实现所述加湿装置的雾化加湿功能,然而现有的加湿装置多数只能通过目测的方式对其内待雾化液体的液位进行确认,若加湿装置内待雾化液体较少又无法及时补充待雾化液体,则极易发生“干烧”现象。此外,现有的加湿装置的储液箱在取放时较为不便,极易在取放过程中发生倾斜撒漏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避免干烧现象发生的加湿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其包括:
雾化器,用于将待雾化液体雾化以生成液雾;
第一壳体,具有排出所述液雾的出雾口;
第二壳体,包括底板和连接所述底板的侧壁结构,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结构围成具有开口的第一收纳空间,所述第一壳体盖设在所述开口所在的一侧;
液位感应件,设于所述底板背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基于电容感应原理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内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进行感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通过在所述底板背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设置液位感应件,使所述液位感应件基于电容感应原理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内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进行感应,实现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内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的监测,以在所述加湿装置内待雾化液体较少时,可及时补充待雾化液体,避免发生“干烧”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储液箱,设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内,用于储存所述待雾化液体并将所述待雾化液体提供至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使得所述雾化器将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中的所述待雾化液体雾化以生成所述液雾;
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储液箱的一侧向所述储液箱方向凹陷形成抵接槽;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于底板远离所述储液箱的一侧,所述液位感应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所述液位感应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抵接槽弹性抵接;
当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低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电控组件控制所述雾化器停止工作。通过在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储液箱的一侧向所述储液箱方向凹陷形成抵接槽,使所述液位感应件可与所述抵接槽弹性抵接,可增强所述液位感应件的安装稳定性,防止所述液位感应件相对所述底板发生偏移。此外,通过设置所述电控组件,并使所述液位感应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当所述液位感应件监测到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低于预设阈值时,所述液位感应件可向所述电控组件发出感测信号,使所述电控组件控制所述雾化器停止工作,实现所述储液箱内无待雾化液体时对加湿装置的断电保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储液箱的一侧;所述侧壁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底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交接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底板围成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一部分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连通的排水口,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底板还围成第二收纳空间,所述底盖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电控组件及所述液位感应件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通过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储液箱的一侧设置底盖,使所述底盖与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二部分围成第二收纳空间,将所述电控组件及所述液位感应件置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内,所述第二收纳空间的形成可为所述电控组件及所述液位感应件的安装提供收容空间。此外,通过在侧壁结构的第一部分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连通的排水口,所述加湿装置在排水阀失效时可使所述第一收纳空间的所述待雾化液体从所述排水口流出,防止所述第二收纳空间内进水,影响第二风扇组件和底部的电控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雾化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储液箱包括环形的底壁、环设连接所述底壁的环形内侧的第一侧壁和环设连接所述底壁的环形外侧的第二侧壁,所述底壁具有下水孔,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铰接有一提手。通过在所述第一侧壁上铰接一提手,当需要对所述储液箱进行取放时,只需将所述提手旋出,即可实现所述储液箱的提出。此外,由于所述提手设于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不仅可以使得提出所述储液箱更加平稳,有效防止所述储液箱在取放过程中发生倾斜撒漏的现象,还可以降低所述提手的尺寸和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顶板结构、盖设于所述顶板结构上的盖板、环设于所述顶板结构外围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的侧板以及连接所述侧板且远离所述顶板结构的基板,所述基板上形成有加液通道,所述基板盖设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口的一侧;
所述顶板结构包括与所述盖板连接的第一顶板部和第二顶板部,所述第一顶板部和所述第二顶板部之间形成加液口,所述储液箱通过所述基板上的加液通道与所述加液口连通,所述第二顶板部靠近所述加液口的边缘相较于所述第一顶板部靠近所述加液口的边缘更靠近所述基板。所述第一顶板部和所述第二顶板部之间形成所述加液口,在所述加湿装置缺液时,不用进行任何拆卸动作就可以直接进行补液操作,操作简单,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板部上设有第一开口区域,所述盖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对应的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二开口区域上盖设有出雾隔板,所述出雾隔板包括具有多个通孔区域的网格结构,多个所述通孔区域中的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多个所述通孔区域中的另一部分作为出风口;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一风扇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用于经由所述出风口朝向所述出雾口吹风,以使得所述出雾口排出所述液雾扩散。通过在所述盖板的所述第二开口区域上安装所述出雾隔板,并且将所述出雾隔板的所述通孔区域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另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风口,第一风扇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可以更加精准的导风,提升所述出雾口液雾的扩散效率的同时,简化所述加湿装置的部件设置,便于生产组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板部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为从边缘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区域凹陷的弧形表面,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顶板部的弧形表面形状匹配,所述第二顶板部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为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加液口的方向凹陷的弧形表面。所述第一顶板部和所述第二顶板部的弧形表面设置能进一步增加所述加液口的宽度,且所述第二顶板部的弧形表面在加液时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加液时液体流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具有液雾通道的第一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设于所述储液箱内部,所述基板上设有连通所述出雾口和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的第二液雾通道件,所述雾化器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的两端分别对应所述雾化器和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和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内部中空形成液雾腔;所述液雾经由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和所述出雾口排出。通过在所述储液箱内部设置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可以使所述加湿装置的结构更加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将所述储液箱设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中,且所述液雾腔的出口对应所述出雾口,使所述加液口处于所述出雾口一侧,所述加湿装置在正常工作的摆放状态即可以进行补液,进一步简化了补液操作,便于用户使用,用户体验更佳。同时,所述雾化器对应所述液雾腔的入口,所述液雾腔的出口对应所述出雾口,使所述加湿装置的出雾路径更短,出雾效率更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包括具有收纳腔的环壁结构、位于所述收纳腔中的导板结构和连接所述环壁结构外围的连接板,所述环壁结构伸入所述第一侧壁中,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底壁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环壁结构和所述导板结构围成至少一部分所述液雾通道,所述液雾通道的入口对应所述雾化器设置,所述液雾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出雾口;所述底板还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消毒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的所述待雾化液体进行杀菌。通过在所述底板的第二安装孔安装所述消毒件,可以在所述加湿装置工作过程中对所述待雾化液体及所述待雾化液体雾化后生成液雾进行消毒杀菌,使所述加湿装置排出的液雾更加干净卫生,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所述侧板和所述第一顶板部围成的收纳腔中;所述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壳体且靠近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一侧的表面包括弧形表面,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出风引导至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包括贯流风扇,所述贯流风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长度方向相同;
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扇组件,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且邻近所述雾化器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用于向所述液雾通道吹风以使所述液雾经由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和所述出雾口排出。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一顶板部和所述基板围成的所述收纳腔中能进一步简化加湿装置的一体性。同时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靠近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一侧的导风板能更好地将第一风扇组件吹出的风导向至出风口,提高出风效率。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为贯流风扇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长度方向相同,能在不规则的弧形通道中进一步提高出风的效率。此外,通过在所述雾化器旁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组件,能将所述雾化器雾化后的液雾导向到所述出雾口,提高出雾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加湿装置的储液箱处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加湿装置的第二壳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加湿装置沿A-A剖面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1所示加湿装置沿B-B剖面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参见图1-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的立体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的爆炸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包括:雾化器10、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以及液位感应件50。其中,请进一步参见图6,所述第一壳体20具有排出液雾的出雾口2711。
所述第二壳体30包括底板31和连接所述底板31的侧壁结构32,所述底板31和所述侧壁结构32围成开口301和与所述开口301连通的第一收纳空间302,所述第一壳体20盖设在所述开口301所在的一侧。
所述液位感应件50设于所述底板31背向所述第一壳体20的一侧,基于电容感应原理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内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进行感应。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通过在所述底板31背向所述第一壳体20的一侧设置液位感应件50,使所述液位感应件50基于电容感应原理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内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进行感应,实现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内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的监测,以在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内待雾化液体较少时,可及时补充待雾化液体或检查原因,避免发生“干烧”现象。可以理解,所述电容感应原理简述如下:所述液位感应件50可以被施加驱动电压而作为感应电容的一个极板,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内所述待雾化液体作为感应电容的另外一个极板,所述底板31作为所述感应电容的两个极板之间的介质层,当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内所述待雾化液体减少,所述感应电容的两个极板之间的电压变化,通过读取所述液位感应件50的电压即可获知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的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所述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储液箱40,所述储液箱40设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内,用于储存所述待雾化液体并将所述待雾化液体提供至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使得所述雾化器10将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中的所述待雾化液体雾化以生成所述液雾。可以理解,对于所述储液箱40的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用户可以直接查看或者通过其他液位侦测件进行侦测,然而,当所述储液箱40具有所述待雾化液体,但所述储液箱40提供所述待雾化液体到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的通道堵塞或异常时,用户可以直接查看或者通过其他液位侦测件进行侦测是无法获知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是否还存在所述待雾化液体的,若没有设置所述液位感应件50,用户可以直接查看或者通过其他液位侦测件侦测所述储液箱40的所述待雾化液体液位正常,但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可能处于缺水状态,从而可能导致“干烧”现象的发生,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所述液位感应件50,刚好可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提高所述加湿装置100的使用安全性。
所述底板31背向所述储液箱40的一侧向所述储液箱40方向凹陷形成抵接槽311;所述加湿装置100还包括电控组件60,所述电控组件60设于底板31远离所述储液箱40的一侧,所述液位感应件50的一端与所述电控组件60电连接,所述液位感应件50的另一端与所述抵接槽311弹性抵接。优选地,所述底板31对应所述抵接槽311的位置还设置有套筒312,所述液位感应件50可收容于所述套筒312内。
当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低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电控组件60控制所述雾化器10停止工作。其中,可以理解,所述预设阈值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设定,且为避免干烧,所述预设阈值最好大于零。此外,根据上述说明,所述加湿装置100通过读取所述液位感应件50的电压获知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的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因此,具体地,所述加湿装置100内部可以存储有所述预设阈值对应的预设电压值,并比较所述预设电压值和所述液位感应件50的电压来判断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是否低于所述预设阈值。
通过在所述底板31背向所述储液箱40的一侧向所述储液箱40方向凹陷形成抵接槽311,使所述液位感应件50可与所述抵接槽311弹性抵接,可增强所述液位感应件50的安装稳定性,防止所述液位感应件50相对所述底板31发生偏移。此外,通过设置所述电控组件60,并使所述液位感应件50的一端与所述电控组件60电连接,当所述液位感应件50监测到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低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液位感应件50可向所述电控组件60发出感测信号,使所述电控组件60控制所述雾化器10停止工作,实现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内无待雾化液体时对加湿装置100的断电保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及图7,所述加湿装置100还包括底盖70,所述底盖70位于所述底板31远离所述储液箱40的一侧;所述侧壁结构32包括第一部分321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321的第二部分322,所述底板31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321和所述第二部分322之间的交接处,所述第一部分321和所述底板31围成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所述侧壁结构32的第一部分321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1连通的排水口3211,所述第二部分322和所述底板31还围成第二收纳空间303,所述底盖4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303;所述电控组件60及所述液位感应件50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303。通过在所述底板31远离所述储液箱40的一侧设置底盖70,使所述底盖70与所述侧壁结构32的第二部分322围成第二收纳空间303,将所述电控组件60及所述液位感应件50置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303内,所述第二收纳空间303的形成可为所述电控组件60及所述液位感应件50的提供收容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5至图7,所述底板31具有第一安装孔313,所述雾化器10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313,所述储液箱40包括具有通孔的底壁41、环设连接所述底壁41靠近所述通孔的内缘的第一侧壁42和环设连接所述底壁41的外缘的第二侧壁43,所述底壁41具有下水孔,排水阀323对应所述下水孔安装,所述第一侧壁42远离所述底壁41的一端铰接有一提手44。通过在侧壁结构32的第一部分321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连通的排水口3211,所述加湿装置100在所述排水阀323失效时可使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的所述待雾化液体从所述排水口3211流出,防止所述第二收纳空间303内进水,影响第二风扇组件92和底部的电控组件60。通过在所述第一侧壁42上铰接一提手44,当需要对所述储液箱40进行取放时,只需将所述提手44旋出,即可实现所述储液箱40的提出。此外,由于所述提手44设于所述第一侧壁42远离所述底壁41的一端,不仅可以使得提出所述储液箱40更加平稳,有效防止所述储液箱40在取放过程中发生倾斜撒漏的现象,还可以降低所述提手44的尺寸和生产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图6及图7,所述第一壳体20包括顶板结构23、盖设于所述顶板结构23上的盖板24、环设于所述顶板结构23外围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30延伸的侧板25以及连接所述侧板25且远离所述顶板结构23的基板26,所述基板26上形成有加液通道261,所述基板26盖设在所述第二壳体30的所述开口301的一侧。
所述顶板结构23包括与所述盖板24连接的第一顶板部231和第二顶板部232,所述第一顶板部231和所述第二顶板部232之间形成加液口233,所述储液箱40通过所述基板26上的加液通道261与所述加液口233连通,所述第二顶板部232靠近所述加液口233的边缘相较于所述第一顶板部231靠近所述加液口233的边缘更靠近所述基板26。
所述第一顶板部231和所述第二顶板部232之间形成所述加液口233,在所述加湿装置100缺液时,不用进行任何拆卸动作就可以直接进行补液操作,操作简单,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及图6,所述第一顶板部231上设有第一开口区域2311,所述盖板24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2311对应的第二开口区域241,所述第二开口区域241上盖设有出雾隔板27,所述出雾隔板27包括具有多个通孔区域271的网格结构,多个所述通孔区域271中的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2711,多个所述通孔区域271中的另一部分作为出风口2712。所述加湿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风扇组件91,对应所述出风口2712设置,用于朝向邻近所述出雾口2711的所述出风口2712吹风,以使得所述出雾口2711排出所述液雾扩散。通过在所述盖板24的所述第二开口区域241上安装所述出雾隔板27,并且将所述出雾隔板27的所述通孔区域271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2711,另一部分作为出风口2712,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对应所述出风口2712设置,可以更加精准的导风,提升所述出雾口2711液雾的扩散效率的同时,也可以简化所述加湿装置100的部件设置,便于生产组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3及图6,所述第一顶板部231远离所述基板26的一侧的表面为从边缘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区域2311凹陷的弧形表面,所述盖板24与所述第一顶板部231的弧形表面形状匹配,所述第二顶板部232远离所述基板26的一侧的表面为从所述侧板25朝向所述加液口233的方向凹陷的弧形表面。所述第二顶板部232的弧形表面在加液时起到导向作用,防止或减少加液时液体流出或飞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图6及图7,所述第二壳体30还包括具有液雾通道的第一液雾通道件33,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33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储液箱40的所述第一侧壁42内部,所述基板26上设有连通所述出雾口2711和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33的第二液雾通道件28,所述雾化器10设于所述底板31远离所述第一壳体20的一侧,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33的两端分别对应所述雾化器10和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28,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33、所述第一侧壁42和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28内部围成液雾腔304,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底壁4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28连接;所述液雾经由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33、所述第一侧壁42和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28和所述出雾口2711排出。通过在所述储液箱40内部设置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33,可以使所述加湿装置的结构更加简洁,占用空间更小。将所述储液箱40设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中,且所述液雾腔304的出口对应所述出雾口2711,使所述加液口233处于所述出雾口2711一侧,所述加湿装置100在正常工作的摆放状态即可以进行补液,进一步简化了补液操作,便于用户使用,用户体验更佳。同时,所述雾化器10对应所述液雾腔304的入口,所述液雾腔304的出口对应所述出雾口2711,使所述加湿装置100的出雾路径更短,出雾效率更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图6及图7,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33包括具有收纳腔3311的环壁结构331、位于所述收纳腔3311中的导板结构332、连接所述环壁结构331外围的连接板333和连接所述连接板333远离所述环壁结构331一端且朝向所述雾化器10所在一侧延伸的延伸板334,所述环壁结构331伸入所述第一侧壁42中,所述连接板333位于所述底壁41和所述底板31之间,所述环壁结构331和所述导板结构332围成至少一部分所述液雾通道,所述液雾通道的入口对应所述雾化器10设置,所述液雾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出雾口2711;所述底板31还具有第二安装孔314,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消毒件80,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314,用于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302的所述待雾化液体进行杀菌。通过在所述底板31的第二安装孔314安装所述消毒件80,可以在所述加湿装置100工作过程中对所述待雾化液体及所述待雾化液体雾化后生成液雾进行消毒杀菌,使所述加湿装置100排出的液雾更加干净卫生,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见图4及图6,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位于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28、所述侧板25和所述第一顶板部231围成的收纳腔中;所述基板26背向所述第二壳体30且靠近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一侧的表面包括弧形表面,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的出风引导至所述出风口2712;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包括贯流风扇,所述贯流风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2311的长度方向相同。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设于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28、所述第一顶板部231和所述基板26围成的所述收纳腔中能进一步简化加湿装置100的一体性。同时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28靠近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一侧的导风板能更好地将第一风扇组件91吹出的风导向至出风口2712,提高出风效率。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为贯流风扇且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2311的长度方向相同,能在不规则的弧形通道中进一步提高出风的效率。
所述加湿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风扇组件92,所述第二风扇组件92位于所述底板31远离所述第一壳体20的一侧且邻近所述雾化器10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组件92用于向所述液雾通道吹风以使所述液雾经由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33、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28和所述出雾口2711排出。此外,通过在所述雾化器10旁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组件92,能将所述雾化器10雾化后的液雾导向到所述出雾口2711,提高出雾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控组件60包括主电路板,所述雾化器10、所述液位感应件50、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所述第二风扇组件92及所述消毒件80分别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所述主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主电路板用于控制所述雾化器10、所述第一风扇组件91、所述第二风扇组件92及所述消毒件80的开启与关闭。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加湿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器,用于将待雾化液体雾化以生成液雾;
第一壳体,具有排出所述液雾的出雾口;
第二壳体,包括底板和连接所述底板的侧壁结构,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结构围成具有开口的第一收纳空间,所述第一壳体盖设在所述开口所在的一侧;
液位感应件,设于所述底板背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基于电容感应原理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内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进行感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储液箱,设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内,用于储存所述待雾化液体并将所述待雾化液体提供至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使得所述雾化器将所述第一收纳空间中的所述待雾化液体雾化以生成所述液雾;
所述底板背向所述储液箱的一侧向所述储液箱方向凹陷形成抵接槽;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储液箱的一侧,所述液位感应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控组件电连接,所述液位感应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抵接槽弹性抵接;
当所述待雾化液体的液位低于预设阈值时,所述电控组件控制所述雾化器停止工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底盖,所述底盖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储液箱的一侧;所述侧壁结构包括第一部分和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所述底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交接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底板围成所述第一收纳空间,所述侧壁结构的第一部分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收纳空间连通的排水口,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底板还围成第二收纳空间,所述底盖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所述电控组件及所述液位感应件位于所述第二收纳空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安装孔,所述雾化器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储液箱包括具有开孔的底壁、环设连接所述开孔边缘的第一侧壁和环设连接所述底壁外边缘的第二侧壁,所述底壁具有下水孔,所述第一侧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铰接有一提手。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顶板结构、环设于所述顶板结构外围且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延伸的侧板以及连接所述侧板且远离所述顶板结构的基板,所述基板上形成有加液通道,所述基板盖设在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开口的一侧;
所述顶板结构包括与所述盖板连接的第一顶板部和第二顶板部,所述第一顶板部和所述第二顶板部之间形成加液口,所述储液箱通过所述基板上的加液通道与所述加液口连通,所述第二顶板部靠近所述加液口的边缘相较于所述第一顶板部靠近所述加液口的边缘更靠近所述基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盖设于所述顶板结构上的盖板,所述第一顶板部上设有第一开口区域,所述盖板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对应的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二开口区域上盖设有出雾隔板,所述出雾隔板包括具有多个通孔区域的网格结构,多个所述通孔区域中的一部分作为所述出雾口,多个所述通孔区域中的另一部分作为出风口;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一风扇组件,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用于朝向所述出风口吹风,以使得邻近所述出风口的所述出雾口排出的所述液雾扩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板部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为从边缘朝向所述第一开口区域凹陷的弧形表面,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顶板部的弧形表面形状匹配,所述第二顶板部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表面为从所述侧板朝向所述加液口的方向凹陷的弧形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具有液雾通道的第一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设于所述储液箱内部,所述基板上设有连通所述出雾口和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的第二液雾通道件,所述雾化器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的两端分别对应所述雾化器和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和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内部中空形成液雾腔;所述液雾经由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和所述出雾口排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包括具有收纳腔的环壁结构、位于所述收纳腔中的导板结构和连接所述环壁结构外围的连接板,所述环壁结构伸入所述第一侧壁中,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底壁和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环壁结构和所述导板结构围成至少一部分所述液雾通道,所述液雾通道的入口对应所述雾化器设置,所述液雾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出雾口;所述底板还具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消毒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用于对所述第一收纳空间的所述待雾化液体进行杀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所述侧板和所述第一顶板部围成的收纳腔中;所述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壳体且靠近所述第一风扇组件一侧的表面包括弧形表面,用于将所述第一风扇组件的出风引导至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扇组件包括贯流风扇,所述贯流风扇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长度方向相同;
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扇组件,所述第二风扇组件位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且所述第二风扇组件邻近所述雾化器设置,所述第二风扇组件用于向所述液雾通道吹风,以使所述液雾经由所述第一液雾通道件、所述第二液雾通道件和所述出雾口排出。
CN202122307527.7U 2021-09-23 2021-09-23 加湿装置 Active CN2159516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07527.7U CN215951643U (zh) 2021-09-23 2021-09-23 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307527.7U CN215951643U (zh) 2021-09-23 2021-09-23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51643U true CN215951643U (zh) 2022-03-04

Family

ID=80427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307527.7U Active CN215951643U (zh) 2021-09-23 2021-09-23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516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68851B1 (ko) 방향기능이 겸비된 세척이 간편한 초음파 가습기
KR20110020340A (ko) 분리형 초음파 가습기
CN103807963A (zh) 一种具有自动换水功能的空气加湿器
CN215951643U (zh) 加湿装置
CN111202268A (zh) 一种智能超声波雾化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9781596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384447U (zh) 加湿装置
CN214199009U (zh) 加湿器
CN111658810A (zh) 一种具有温控功能的香薰机
CN212339531U (zh) 一种加湿踢脚线
KR100803037B1 (ko) 상부 급수 기능을 가지는 가습기 및 그의 상부 급수시제어방법
CN111735170A (zh) 一种加湿踢脚线
CN210158017U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CN217952542U (zh) 加湿装置
CN215062594U (zh) 加湿装置
CN221629909U (zh) 杯子加湿器
CN216281839U (zh) 一种使用安全的加湿器
KR20110021547A (ko) 가습기
CN215951642U (zh) 加湿装置和液雾通道件
CN215723832U (zh) 加湿器
KR20010070690A (ko) 가습량 조절구조를 갖는 가열식 가습기
CN215863840U (zh) 加湿器
CN214223309U (zh) 一种自动补水的空气加湿器
KR200237813Y1 (ko) 가습량 조절구조를 갖는 가열식 가습기
CN219537451U (zh) 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