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33657U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33657U
CN215933657U CN202122016559.1U CN202122016559U CN215933657U CN 215933657 U CN215933657 U CN 215933657U CN 202122016559 U CN202122016559 U CN 202122016559U CN 215933657 U CN215933657 U CN 215933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in
top cover
adapter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1655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鸿凯
曾玉祥
王永旺
许德胜
陈龙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1655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33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33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33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顶盖和电芯,所述顶盖封盖在所述壳体的上端并与所述壳体围设成腔体,所述电芯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电芯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极性相反;所述顶盖包括金属片、绝缘件、导电件和第二转接件,其中: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金属片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件包括第二连接片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片上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二转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金属片相连,所述第二引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相连,所述第二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电池的稳定性等性能。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属于电池领域。
背景技术
电池是常见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等方面,例如,纽扣电池常应用于穿戴类电子产品,随着穿戴类电子产品的发展,对纽扣电池的稳定性等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电池PACK一般是指电池的包装、封装和装配等,是电池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影响电池稳定性等性能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电池具有电芯和封装电芯的PACK结构,电芯包括层叠设置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以及与正极片连接的正极耳、与负极片连接的负极耳,PACK结构上设有正极转接件(正极PIN)和负极转件件(负极PIN),正极PIN与正极耳电连接,负极PIN与负极耳电连接,从而实现正极PIN、负极PIN作为连接电池内部电路与外围电路的接线,然而,目前电池PACK结构不利于电池的稳定性等性能,例如,常见的正极PIN和负极PIN分别是与正极耳和负极耳连接的导线,存在电池PACK中正极PIN和负极PIN设置不牢固等缺陷,影响电池的稳定性等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等性能,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顶盖和电芯,所述顶盖封盖在所述壳体的上端并与所述壳体围设成腔体,所述电芯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电芯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极性相反;所述顶盖包括金属片、绝缘件、导电件和第二转接件,其中: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金属片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件包括第二连接片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片上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二转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金属片相连,所述第二引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相连,所述第二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金属片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顶盖还包括第一绝缘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金属片上,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片与所述金属片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绝缘片的厚度为0.05mm~0.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金属片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处,并通过所述绝缘件与所述金属片绝缘连接,且密封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片和设置在第一连接片上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相连,所述第一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所述第一转接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导电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上设有绝缘层,且满足如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一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一引脚还包括延伸至所述壳体侧壁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转接头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壳体绝缘;所述第二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二转接头,所述第二引脚还包括延伸至所述壳体侧壁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转接头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壳体相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引脚包括定位引脚和导电引脚,在从壳体底板至顶盖的方向上,所述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至所述顶盖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至所述顶盖的距离,和/或,所述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至所述顶盖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至所述顶盖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引脚包括定位引脚和导电引脚,在所述电池垂直于从壳体底板至顶盖的方向的投影中,所述定位引脚位于所述导电引脚和所述第一引脚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金属片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面;所述第一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二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二转接头;所述第二引脚包括导电引脚和定位引脚,在顶盖垂直于所述顶盖的厚度方向的正投影中,所述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位于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与所述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之间;并满足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夹角为α,α>30°,所述第一连线为过所述顶盖的正投影的中心点并平分所述过渡部的直线,所述第二连线为过所述顶盖的正投影的中心点并平分所述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的直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60°≤α≤1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100°≤α≤12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引脚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由所述焊接产生的第二焊印贯穿所述第二连接部并延伸至所述金属片的1/3~2/3厚度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顶盖还包括第七绝缘片,所述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七绝缘片与所述金属片绝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七绝缘片的厚度为0.05mm~0.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片焊接在所述导电件上,由该焊接产生的第一焊印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片并延伸至所述导电件的1/3~2/3厚度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导电件包括铆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转接件位于所述导电件背离所述腔体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金属片的外周缘与所述壳体的上端焊接,以实现所述顶盖封盖在所述壳体的上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片垂直于该第二连接片厚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具有开口的非完整圆环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外缘为圆弧,所述圆弧与所述壳体的外缘基本同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转接件位于所述金属片背离所述腔体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盖背离所述腔体的一侧的第二绝缘片,所述第二绝缘片垂直于所述顶盖厚度方向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顶盖垂直于所述顶盖厚度方向的正投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耳为正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为负极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池为纽扣电池。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转接件通过第二连接片设置在电池PACK结构的顶盖上,通过顶盖的金属片与第二极耳电连接,其第二引脚伸出顶盖外缘,可以作为与外围电路的接头,同时还可以起到定位作用,利于提高电池在装配在电子产品后的稳定性,且能够保证第二转接件与第二极耳电连接的稳定性,避免第一转接件和第二转接件从电池PACK结构上断裂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电池的稳定性等性能,保证电池的功能发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顶盖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正投影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和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金属片;3:第一转接件;4:第二转接件;5:导电件;6、腔体;7:绝缘件;8、第一极耳的直部;9、电芯;10、第七绝缘片;11:绝缘层;12:底壳;20:第六绝缘片;21:第三连接部;22:第四连接部;31:第一转接头;32:第一延伸部;33:水平部;34:第一连接片;41、41’:第二转接头;42、42’:第二延伸部;43:第一连接部;44:第二连接部;71:第三绝缘片;72:第四绝缘片;111:第一绝缘层;112:第二绝缘层;α: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相连”、“相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通等,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仅用于描述目的,例如区分各部件,以更清楚说明/解释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具有实质性意义的顺序等含义。“上端”、“上方”、“下方”、“下端”、“底面”等表示方位的术语均是以顶盖所在的一侧为上、以底壳所在的一侧为下、介于顶盖和底壳之间的腔体壁的外表面为侧面为基准,以表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括壳体1、顶盖和电芯9,顶盖封盖在壳体1的上端并与壳体1围设成腔体6,电芯9位于腔体6内,电芯9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极性相反;顶盖包括金属片2、绝缘件7、导电件5、第二转接件4,其中:第二极耳与金属片2电连接,第二转接件4包括第二连接片和设置在第二连接片上的第二引脚,第二转接件4通过第二连接片与金属片2相连,第二引脚的一端(第一端)与第二连接片相连,第二引脚的另一端(第二端)伸出顶盖外缘。其中,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
一般情况下,上述电池还包括第一转接件3,金属片2设有与腔体6连通的第一通孔,导电件5设于该第一通孔处并通过绝缘件与金属片绝缘,且密封第一通孔,该导电件与第一极耳电连接;第一转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片34和设置在第一连接片34上的第一引脚,第一引脚的一端(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片34相连,第一引脚的另一端(第二端)伸出顶盖外缘,第一转接件3通过第一连接片34与导电件5相连。
具体来说,第一转接件3与第一极耳电连接且与第二极耳绝缘,第二转接件4与第二极耳电连接且与第一极耳绝缘,第一转接件3、第二转接件4均位于金属片2背离腔体6的一侧(即位于金属片2的上方);壳体1包括围绕所述腔体6的腔体壁(即壳体的侧壁)、以及连接在该腔体壁下端的底壳(即壳体底板)12,顶盖连接在该腔体壁的上端,顶盖、腔体壁和底壳12围设成上述腔体6。其中,可以使金属片2的外周缘与壳体1的上端焊接,以实现顶盖封盖在壳体1的上端,壳体1可以是由腔体壁与底壳12一体成型而成,或者是底壳12的外周缘与壳体1的下端焊接。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极耳与金属片2电连接,可以是第二极耳金属片2直接连接,例如将第二极耳焊接在金属片上,或者,也可以是使第二极耳通过壳体1与金属片电连接,例如,将第二极耳焊接在壳体1上,金属片2的外周缘与壳体1的上端焊接,从而使第二极耳、壳体、金属片、第二转接件依次电连接。
一般情况下,金属片2、绝缘件7、导电件5、腔体6、第一通孔同心设置,金属片2垂直于该金属片2厚度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环形,导电件5垂直于该导电件5厚度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壳体1的形状例如为圆柱形,该电池例如为纽扣电池,但不局限于此。上述厚度方向与从底壳12(即壳体1的底面)至顶盖的方向(即电池的轴向)相同。
上述第一转接件3、第二转接件4作为电池与外围电路连接的接线,其伸出顶盖外缘的部分作为与外围电路连接的转接头(即下述的第一转接头和第二转接头),使电池分别通过该转接头与外围电路连接,例如与装配有该电池的电子产品中的电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还包括第七绝缘片10,第一引脚通过第七绝缘片10与金属片2绝缘,即第七绝缘片10位于第一引脚和金属片2之间,使第一引脚通过第七绝缘片10与金属片2绝缘。第七绝缘片的厚度一般可以为0.05mm~0.1mm,例如0.05mm、0.08mm、0.1mm等。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引脚可以是直线形,即第一引脚是从第一连接片34向外延伸的平直结构,该平直结构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表面与第一连接片34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表面基本平行,第一引脚也可以是L形等其他形状。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有绝缘层11,第一引脚的另一端伸出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一转接头31,第一引脚还包括延伸至壳体1侧壁的第一延伸部32,第一连接片34与第一延伸部32的一端相连,第一转接头31与第一延伸部32的另一端相连,第一延伸部32通过绝缘层11与壳体1绝缘,该结构利于电池通过第一转接头31装配在电子产品中,不仅实现电池与电子产品中的电路连通,而且利于电池通过第一转接头31在电子产品中的定位,提高电池在电子产品中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第一引脚在顶盖与壳体的交接处发生弯折,通过第一延伸部延伸至壳体的侧壁,使第一转接头位于壳体1的侧面(上述腔体壁背离腔体6的表面),具体地,第一引脚包括水平部33、第一弯折部、第一延伸部32,第一连接片34、水平部33、第一弯折部、第一延伸部32依次相连,第一引脚通过第一弯折部在顶盖和壳体的交接处发生弯折,以使第一延伸部32位于壳体1的侧壁上,即水平部33位于顶盖上,其表面与第一连接片34的表面基本平行,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水平部33相连,第一弯折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延伸部32的一端相连,第一延伸部32的另一端与第一转接头31相连。其中,水平部33通过第七绝缘片10与金属片2绝缘,而第一弯折部、第一延伸部32通过绝缘层11与壳体1绝缘,从而使得第一转接件3与第二极耳绝缘,避免发生短路等现象。
可选地,第一转接头31可以为片状,第一转接头31垂直于该第一转接头31厚度方向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与电池的轴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优选为90°左右,即第一转接头31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表面与电池的轴向基本垂直。第一转接件可以是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引脚可以是直线形,即第二引脚是从第二连接片向外延伸的平直结构,该平直结构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表面与第二连接片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表面基本平行,第二引脚也可以是L形等其他形状。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引脚的另一端伸出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二转接头(如图1至图3中的第二转接头41、第二转接头41’),第二引脚还包括延伸至壳体1侧壁的第二延伸部(如图1中的导电引脚的第二延伸部42和定位引脚的第二延伸部42’),第二连接片与第二延伸部的一端相连,第二转接头与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延伸部通过绝缘层11与壳体1相接(即绝缘层11位于第二延伸部和壳体之间),该结构利于电池通过第二转接头装配在电子产品中,不仅实现电池与电子产品中的电路连通,而且利于电池通过第二转接头在电子产品中的定位,提高电池在电子产品中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金属片2垂直于电池的轴向的正投影覆盖第二连接片垂直于电池的轴向的正投影,即第二连接片不超出金属片外缘,举例来说,金属片2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圆环形、第二连接片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半圆环形,金属片2与第二连接片同心设置,金属片2的外径不小于第二连接片的外径,优选金属片2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片的外径,第二引脚在顶盖与壳体的交接处发生弯折,通过第二延伸部延伸至壳体的侧壁,使第二转接头位于壳体的侧面。具体地,第二引脚包括第二弯折部、第二延伸部,第二连接片、第二弯折部、第二延伸部依次相连,第二引脚通过第二弯折部在顶盖和壳体的交接处发生弯折,以使第二延伸部位于壳体1的侧壁上,即第一弯折部的一端与位于顶盖上的第二连接片相连,另一端与位于壳体1侧面的第二延伸部的一端相连,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与第二转接头相连,第二弯折部、第二延伸部通过绝缘层11与壳体1相接。
可选地,第二转接头可以为片状,第二转接头垂直于该第二转接头厚度方向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与电池的轴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90°,优选为90°左右,即第二转接头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表面与电池的轴向基本垂直。第二转接件可以是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引脚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优选为至少两个,其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导电引脚,用作与外围电路连接的接线,至少一个作为定位引脚,用于将电池装配在电子产品中的定位结构,电池的第二转接件一体成型,同时在第二转接件上设置导电引脚和定位引脚,利于进一步简化电池结构,提高电池的结构稳定性等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脚包括定位引脚和导电引脚,在电池垂直于从底壳体底板至顶盖的方向的投影中,定位引脚可以位于导电引脚和第一引脚之间。
此外,在从壳体底板至顶盖的方向上,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至顶盖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至顶盖的距离,和/或,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至顶盖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41至顶盖的距离,即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可以不高于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和/或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31,即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至顶盖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至顶盖的距离和/或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至顶盖的距离,一般优选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低于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和/或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31(即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位于第二转接头41和/或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31的下方,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和/或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31比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更靠近顶盖),举例来说,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可以位于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的下方,或者位于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31的下方,或者同时位于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31和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的下方(如图1所示),其中,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和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31至顶盖的距离可以基本相等或不等,即二者在壳体侧壁的高度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特别限制。所述的距离是第一转接头或第二转接头至顶盖的垂直距离。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转接件4具体可以是焊接在金属片2上(即第二连接片与金属片2焊接),通过金属片2与第二极耳实现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43、第二连接部44、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43和第二连接部44之间的过渡部,第一连接部43焊接在金属片2上,第二连接部44的顶面(背离金属片2的表面)高于4第一连接部43的顶面(背离金属片2的表面)和/或第二连接部44的底面(面向金属片2的表面)高于第一连接部43的底面(面向金属片2的表面),即满足第二连接部44的顶面比第一连接部43的顶面更远离金属片2和/或第二连接部44的底面比第一连接部43的底面更远离金属片2,相当于第二连接片通过过渡部发生弯折,分别形成第一连接部43和第二连接部44,通过该结构设计,可以起到屏磁作用,即屏蔽在电池工作过程中由电流产生的磁场,避免磁场对采用该电池的电子产品的影响,例如避免由磁场导致的电子产品产生杂音等现象,进一步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还包括第一绝缘片,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43、第二连接部44、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43和第二连接部44之间的过渡部,第一连接部43焊接在金属片2上,第二连接部44通过第一绝缘片与金属片2相连(即第一绝缘片位于第二连接部44和金属片2之间)。如上所述,一般第二连接部44的底面高于第一连接部43的底面,第二连接部44的顶面(背离金属片2的表面)高于4第一连接部43的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片的厚度可以为0.05mm~0.1mm,例如0.05mm、0.08mm、0.1mm等。
可选地,第一绝缘片与第七绝缘片10可以为同一个绝缘片,利于进一步简化电池结构。上述绝缘层11可以包括围设在壳体1侧面的第一绝缘层111和延伸至壳体1上端的第二绝缘层112,第一绝缘层111、第二绝缘层112与第七绝缘片10依次相连,第一绝缘层111位于第一引脚的第一延伸部32与壳体1之间、且位于第二引脚的第二延伸部与壳体1之间,第二绝缘层112位于第一引脚的弯折部分(第一弯折部)与壳体1之间、且位于第二引脚的弯折部分(第二弯折部)与壳体1之间,第一绝缘层111环绕在壳体1的周围,相当于壳体1位于由第一绝缘层111围设成的腔体内。
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引脚具体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4上,即第二引脚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4相连,另一端作为连接外围电路的接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脚包括导电引脚和定位引脚,在顶盖垂直于该顶盖的厚度方向的正投影中,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位于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31与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之间,并满足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夹角为α,α>30°(如图4所示),第一连线为过顶盖的正投影的中心点并平分上述过渡部的直线,第二连线为过顶盖的正投影的中心点并平分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的直线。其中,第一连线平分过渡部,即该第一连线至过渡部与第一连接部43的交接处的距离与该第一连接线至过渡部与第二连接部44的交接处的距离基本相等,第二连线平分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即该第二连线至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的一侧(记为第一侧)的距离与该第二连线至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的另一侧(记为第二侧)的距离基本相等,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顶盖的正投影的中心点位于顶盖的正投影的中心,举例来说,顶盖的正投影为圆形,该中心点为顶盖的正投影的圆心,或者,顶盖的正投影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该中心点为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可选地,α可以为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或介于其中的任意两者组成的范围中的角度值,一般优选60°≤α≤140°,更优选100°≤α≤125°,例如为108°(如图4所示)。
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导电引脚作为电池与外围电路的接线,其第二转接头作为与外围电路连接的接头,定位引脚用于将电池装配在电子产品中的定位结构,使电池通过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41’(或称定位片)卡接在电子产品中,实现将电池在电子产品中的装配,但不局限于此,由于定位引脚、导电引脚与第二连接片一体成型,其均具有导电性,因此,定位引脚和导电引脚的功能也可以根据需要互换,即将定位引脚作为电池与外围电路的接线,而导电引脚用于将电池装配在电子产品中的定位结构。
具体地,第二连接片垂直于该第二连接片厚度方向的横截面可以为具有开口的非完整圆环形(或称弧形),即第一连接部4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4的一端相接,第一连接部4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44的另一端不相接,以形成圆环开口,使第二连接片的横截面为具有开口的非完整圆环形,例如为半圆环形等。一般情况下,第二连接片的外缘为圆弧,该圆弧与壳体的外缘基本同心,更利于电池的加工与定位,基本同心是指二者同心程度在误差范围内,即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通常无法做到完全同心,而只能尽可能争取同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可以是焊接在金属片2上,由该焊接产生的第二焊印贯穿第二连接片并延伸至金属片2的1/3~2/3厚度处。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法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将第二连接片放置在金属片2上,然后向第二连接片投射激光进行焊接,并通过调控激光焊接参数控制焊接力度,使产生的第二焊印贯穿第二连接片并延伸至金属片2的1/3-2/3厚度处,即在金属片2中产生的焊印在金属片2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约为金属片2厚度的1/3-2/3(即由该焊接导致的金属片2的熔深约为金属片2厚度的1/3-2/3)。其中,第二连接件具体可以是通过其第一连接部43焊接在金属片2上(即第一连接部43与金属片2焊接),由该焊接产生的第二焊印贯穿第二连接片并延伸至第一连接部43的1/3~2/3厚度处。
此外,第一连接片34可以焊接在导电件5上,由该焊接产生的第一焊印贯穿第一连接片34并延伸至导电件5的1/3-2/3厚度处,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等性能。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法进行焊接,焊接过程中,将第一连接片34放置在导电件5上,然后向第一连接片34投射激光进行焊接,并通过调控激光焊接参数控制焊接力度,使产生的第一焊印贯穿第一连接片34并延伸至导电件5的1/3-2/3厚度处,即在导电件5中产生的焊印在导电件5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约为导电件5厚度的1/3-2/3(即由该焊接导致的导电件5的熔深约为导电件5厚度的1/3-2/3)。
本实用新型中,导电件5贯穿金属片2的第一通孔,其面向腔体6的表面与第一极耳连接,背离腔体6的表面与第一转接件3的第一连接片34连接,且该导电件5通过绝缘件7与金属片2绝缘连接,导电件5与金属片2之间可以是通过绝缘件7经热压复合固定在一起,或者是通过铆钉结构固定在一起,即顶盖具有由金属片、绝缘件和导电件挤压而成的复合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件5包括铆钉,即该导电件5可以为铆钉结构,不仅能够实现第一转接件3与第一极耳的电连接,还可以作为顶盖的固定结构,使金属片2、绝缘件7、导电件5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金属片2包括第三连接部21和第四连接部22,第三连接部21和壳体1连接,第四连接部22设有上述第一通孔,导电件5包括第三连接片、第四连接片、以及连接在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之间的第三竖直部,绝缘件7包括第三绝缘片71、第四绝缘片72和设置在上述第一通孔的侧壁上的第五绝缘片,第三竖直部穿过第一通孔并通过第五绝缘片与第一通孔的侧壁(即金属片2)绝缘连接,第四连接部22、第三绝缘片71、第三连接片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即第三绝缘片71位于第四连接部22背离腔体6的表面上,第三连接片位于第三绝缘片71背离第四连接部22的表面上),以使第三连接片与金属片2绝缘连接,第四连接部22、第四绝缘片72、第四连接片从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即第四绝缘片72位于第四连接部22面向腔体6的表面上,第四连接片位于第四绝缘片72背离第四连接部22的表面上),以使第四连接片与金属片2绝缘连接,从而使得导电件5与金属片2绝缘连接。其中,第三绝缘片71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第四绝缘片72设有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第三竖直部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具体地,第一极耳可以是焊接在第四连接片上,第一转接件3的第一连接片34与导电件5的第三连接片连接,具体可以是焊接在第三连接片上,且形成的第一焊印贯穿第一连接片34并延伸至第三连接片的1/3~2/3厚度处,从而使第一转接件3与第一极耳电连接。
可选地,第三连接片背离腔体6的表面所在的平面至第三连接部21面向腔体6的表面所在的平面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第三连接部21背离腔体6的表面所在的平面至第三连接部21面向腔体6的表面所在的平面的距离,即第三连接片背离腔体6的表面不高于第三连接部21背离腔体6的表面,具体地,金属片2设有位于第四连接部22上方的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由第三连接部21围设而成(即该第一凹槽的侧壁为第三连接部21,该凹槽的底部为第四连接部22),第三绝缘片71、第三连接片依次设置在该第一凹槽内,该第一凹槽的深度满足使第三连接片背离腔体6的表面不高于第三连接部21背离腔体6的表面,例如可以使第三连接片背离腔体6的表面基本与第三连接部21背离腔体6的表面持平,从而可以使得顶盖表面更为平整,减少电池体积,进一步优化电池性能。
此外,第四连接片面向腔体6的表面所在的平面至第四连接部22背离腔体6的表面所在的平面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第四连接部22面向腔体6的表面所在的平面至第四连接部22背离腔体6的表面所在的平面的距离,即第四连接片面向腔体6的表面不高于第四连接部22面向腔体6的表面,具体地,金属片2设有位于第四连接部22下方的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由第三连接部21围设而成(即该第二凹槽的侧壁为第三连接部21,该凹槽的底部为第四连接部22),第四绝缘片72、第四连接片依次设置在该第二凹槽内,该第二凹槽的深度满足使第四连接片面向腔体6的表面不高于第四连接部22面向腔体6的表面,例如可以使第四连接片面向腔体6的表面基本与第四连接部22面向腔体6的表面持平,从而可以使得顶盖表面更为平整,减少电池体积,进一步优化电池性能。
可选地,第一极耳可以包括与电芯9连接的直部8,该直部8垂直于该直部厚度方向的表面与导电件面向腔体6的表面(即上述第四连接片垂直于该第四连接片厚度方向的表面)基本平行,该直部8焊接在第四连接片上,以实现导电件和第一极耳连接。此外,还可以在金属片2面向腔体6的表面设置第六绝缘片20,第六绝缘片20位于金属片2和第一极耳的直部8之间,以避免第一极耳与金属片2接触发生短路等现象,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性能。
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设置在顶盖背离腔体6的一侧的第二绝缘片,第二绝缘片垂直于顶盖厚度方向的正投影覆盖顶盖垂直于顶盖厚度方向的正投影,即金属片2、正极转接片位于顶盖上的部分(如上述第一连接片34和水平部33)、第二转接件4位于顶盖上的部分(如上述第二连接片)均被第二绝缘片覆盖,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等性能,防止将电池装配于终端产品(如穿戴类电子产品等)时或在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发生短路等现象。
一般情况下,上述电芯9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位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膜,隔膜用于间隔正极片和负极片,避免正极片和负极片接触发生短路,本实用新型可采用本领域常规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对此不作特别限制。上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极性相反,其中的一者作为正极极耳与正极片电连接,另一者作为负极极耳与负极片电连接,一般优选第一极耳为正极极耳,第二极耳为负极极耳。
上述电芯9可以是呈卷绕式结构的卷绕式电芯9(或称卷芯),即其中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后经卷绕形成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的叠片式电芯9,即其中的正极片、隔膜、负极片依次层叠放置形成叠片式结构,但不局限于此。
此外,位于腔体6中的电芯9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电芯9数量为多个时,所有电芯9的正极片均与上述正极极耳相连,所有电芯9的负极片均与上述负极极耳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壳体1、金属片2、导电件5、第一转接件3、第二转接件4均可以是本领域常规导电材质,例如金属材质等,举例来说,第一转接件3可以是镍材质或不锈钢材质,即可以是镍片或不锈钢片,第二转接件4可以是镍材质或不锈钢材质,即可以是镍片或不锈钢片。上述第一绝缘片、第二绝缘片、绝缘件7、绝缘层、第六绝缘片20、第七绝缘片10等绝缘部件可以是由本领域常规绝缘胶形成,该绝缘胶例如包括由聚丙烯形成的PP胶等。具体实施时,可以先贴附绝缘胶后再进行相应的焊接工艺,以组装成上述电池,例如,可以先在壳体1的侧面贴附一层绝缘胶后再在顶盖上焊接正极连接件和负极连接件,先在金属片2面向腔体6的表面贴附一层绝缘胶后再将第一极耳焊接在导电件5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顶盖和电芯,所述顶盖封盖在所述壳体的上端并与所述壳体围设成腔体,所述电芯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电芯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极性相反;所述顶盖包括金属片、绝缘件、导电件和第二转接件,其中,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金属片电连接,所述第二转接件包括第二连接片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片上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二转接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金属片相连,所述第二引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相连,所述第二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金属片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还包括第一绝缘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金属片上,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绝缘片与所述金属片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片的厚度为0.05mm~0.1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导电件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处,并通过所述绝缘件与所述金属片绝缘连接,且密封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片和设置在第一连接片上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相连,所述第一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所述第一转接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导电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绝缘层,且满足如下特征中的至少一者:
所述第一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一引脚还包括延伸至所述壳体侧壁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转接头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壳体绝缘;
所述第二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二转接头,所述第二引脚还包括延伸至所述壳体侧壁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转接头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延伸部通过所述绝缘层与所述壳体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脚包括定位引脚和导电引脚,在从壳体底板至顶盖的方向上,所述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至所述顶盖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至所述顶盖的距离,和/或,所述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至所述顶盖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至所述顶盖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脚包括定位引脚和导电引脚,在所述电池垂直于从壳体底板至顶盖的方向的投影中,所述定位引脚位于所述导电引脚和所述第一引脚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在所述金属片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面;
所述第一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二引脚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顶盖外缘的部分为第二转接头;所述第二引脚包括导电引脚和定位引脚,在顶盖垂直于所述顶盖的厚度方向的正投影中,所述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位于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转接头与所述导电引脚的第二转接头之间;并满足第一连线与第二连线的夹角为α,α>30°,所述第一连线为过所述顶盖的正投影的中心点并平分所述过渡部的直线,所述第二连线为过所述顶盖的正投影的中心点并平分所述定位引脚的第二转接头的直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60°≤α≤14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100°≤α≤125°。
12.根据权利要求2、3或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脚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2、3或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焊接产生的第二焊印贯穿所述第二连接部并延伸至所述金属片的1/3~2/3厚度处。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还包括第七绝缘片,所述第一引脚通过所述第七绝缘片与所述金属片绝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绝缘片的厚度为0.05mm~0.1mm。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片焊接在所述导电件上,由该焊接产生的第一焊印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片并延伸至所述导电件的1/3~2/3厚度处。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包括铆钉。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位于所述导电件背离所述腔体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的外周缘与所述壳体的上端焊接,以实现所述顶盖封盖在所述壳体的上端。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片垂直于该第二连接片厚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具有开口的非完整圆环形。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外缘为圆弧,所述圆弧与所述壳体的外缘基本同心。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件位于所述金属片背离所述腔体的一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顶盖背离所述腔体的一侧的第二绝缘片,所述第二绝缘片垂直于所述顶盖厚度方向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顶盖垂直于所述顶盖厚度方向的正投影。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为正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为负极耳。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纽扣电池。
CN202122016559.1U 2021-08-25 2021-08-25 电池 Active CN215933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16559.1U CN215933657U (zh) 2021-08-25 2021-08-25 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16559.1U CN215933657U (zh) 2021-08-25 2021-08-25 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33657U true CN215933657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20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16559.1U Active CN215933657U (zh) 2021-08-25 2021-08-25 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3365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17567A (zh) * 2022-06-30 2022-09-27 南昌勤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钢壳扣式电池、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WO2023197792A1 (zh) * 2022-04-13 2023-10-1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WO2023221385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软包扣式电池模块、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7792A1 (zh) * 2022-04-13 2023-10-19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WO2023221385A1 (zh) * 2022-05-20 2023-11-23 华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软包扣式电池模块、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117567A (zh) * 2022-06-30 2022-09-27 南昌勤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钢壳扣式电池、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117567B (zh) * 2022-06-30 2024-02-27 南昌勤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钢壳扣式电池、发声装置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933657U (zh) 电池
WO2023185283A1 (zh) 电池
CN111106300B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EP2783406B1 (en) Battery comprising an electric connector
JP2005129528A (ja) 二次電池
CN215815976U (zh) 电池
CN209401759U (zh) 二次电池
CN106560939A (zh) 二次电池
CN114665233A (zh) 电池
CN114614208A (zh) 电池
CN114614209A (zh) 电池
CN219476835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7507616U (zh) 电池
KR20030066172A (ko) 전극 탭 및 이를 구비한 밀폐전지
CN216980824U (zh) 电池
CN114725477A (zh) 电芯单元、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WO2023023996A1 (zh) 电池
WO2023023997A1 (zh) 电池
CN219717026U (zh)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CN218385655U (zh) 电池
JP2024521179A (ja) 電池
CN218769974U (zh)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CN217062447U (zh) 电池
CN216958251U (zh) 一种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CN216980648U (zh) 电芯单元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