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5233A - 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65233A
CN114665233A CN202210304864.7A CN202210304864A CN114665233A CN 114665233 A CN114665233 A CN 114665233A CN 202210304864 A CN202210304864 A CN 202210304864A CN 114665233 A CN114665233 A CN 114665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side plate
battery cell
tab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048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卫志达
谢继春
王智峰
厉成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Cosmx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048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652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665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6523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5941 priority patent/WO2023185288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围设成腔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板;电芯,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电芯设有第一极耳;第一中连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所述第一中连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极耳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相接的第四连接片;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中连件之间。本发明能够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性能。

Description

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储能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以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装置受到广泛应用,例如,锂离子电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数码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行业中。
随着科技发展,对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亟待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能够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性能。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围设成腔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板;电芯,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电芯设有第一极耳;第一中连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所述第一中连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极耳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相接的第四连接片;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中连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面的第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芯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所述电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三绝缘层还包括自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电芯的第一面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电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以及自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电芯的第二面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电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和/或,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和/或,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二部分延伸至所述电芯的第一面并与位于所述电芯的第一面的电极片粘接;和/或,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三部分延伸至所述电芯的第二面并与位于所述电芯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粘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一导接件,所述第一中连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相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沿所述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片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一导接件,所述第一中连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相连的第一连接片、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连接起来的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电芯之间;在从所述第一导接件至所述第一极耳的方向上,所述第三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一导接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第四连接片依次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一导接件的一侧还设有第六绝缘层;和/或,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相接的一面和所述第四连接片与所述第一极耳相接的一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80-140°;和/或,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焊接;和/或,所述电芯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相接的一面和所述电极片的表面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导接件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池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腔体的一侧的外接片,所述外接片包括向外凸起形成的极柱,所述第一导接件包括与所述极柱对应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极柱穿透所述第一侧板、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相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接件的第一通孔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位于所述第一孔段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所述极柱靠近所述电芯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孔段对应设置的外延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极柱的靠近电芯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的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表面齐平。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极柱靠近所述电芯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通孔、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向外延伸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接件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表面相接的外延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外接片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还设有第一绝缘片,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还设有第二绝缘片,所述极柱穿透所述第一绝缘片和第二绝缘片;和/或,所述极柱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和/或,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电芯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绝缘片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外接片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和/或,所述第二绝缘片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覆盖第一导接件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和/或,所述第一绝缘层为所述第一绝缘片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向外凸起形成,或者为所述第二绝缘片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向外凸起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池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所述电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延伸至所述电芯的第一面并与位于所述电芯的第一面的电极片粘接,和/或,所述第二绝缘层延伸至所述电芯的第二面并与位于所述电芯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粘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芯还设有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极性相反;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二中连件和第四绝缘层,所述第二中连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所述第四绝缘层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中连件包括与所述第二极耳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相接的第八连接片,所述第四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第八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二极耳的一侧的第四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面的第一部分,所述第四部分至所述第一侧板的距离与所述第一部分至所述第一侧板的距离相等;和/或,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面的第一部分,所述第四部分的厚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相等;和/或,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和/或,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二导接件,所述第二导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二中连件连接;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导接件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和/或,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二导接件,所述第二导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二中连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接件与所述第一侧板焊接;和/或,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一导接件和第二导接件,所述第一导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一中连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二中连件连接;沿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二极耳的方向,所述第二导接件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导接件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极耳为正极耳或负极耳;和/或,所述电芯包括叠片式电芯或卷绕式电芯。
本发明中,第一中连件与第一极耳电连接,在第一中连件与第一侧板(壳体)之间设有第三绝缘层,可避免第一中连件与壳体接触,避免发生短路等现象,由此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性能,同时,第一中连件与第一极耳位于电芯的同一侧(面向第一侧板的一侧),还可以节约腔体空间,增大电芯尺寸,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导接件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导接件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导接件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外接片及极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导接件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导接件与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绝缘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芯极耳与导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极耳与第一导接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极耳与第一导接件及第三绝缘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芯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芯封装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池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第四侧板;15:第五侧板;16:第六侧板;17:圆弧过渡部;100:注液孔;110:第二通孔;151:减薄部;2:电芯;21:第一极耳;22:第二极耳;31:第一导接件;310:第一通孔;32:第二导接件;41:外接片;42:极柱;43:外延部;51:第一连接片;511:第一连接部;512:第二连接部;52:第二连接片;53:第三连接片;54:第四连接片;55:第五连接片;551:第三连接部;552:第四连接部;56:第六连接片;57:第七连接片;58:第八连接片;6:第一绝缘片;60:第三通孔;7:第二绝缘片;70:第四通孔;71:第一绝缘部;72:第二绝缘部;81:第一绝缘层;82:第二绝缘层;83:第三绝缘层;84:第四绝缘层;85:第五绝缘层;86:第六绝缘层;9:保护胶层;90:第五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方案,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只是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相连”、“相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通信连接(网络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等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例如区分各部件,以更清楚说明/解释技术方案,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顺序等含义。此外,术语“平行”、“垂直”、“相等”等均为近似状态,所涉及的数值和数值范围为近似值,受测量、制造工艺等具体操作过程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部分误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为忽略不计。
电池是常用的电化学储能装置,其一般包括壳体、封装在由壳体围设而成的腔体内的电芯等,电芯设有极耳(如下述的第一极耳),在电芯封装过程中,一般需要设置与极耳电连接的中连件,以将极耳的电性引出,然而,常规电池结构中,中连件容易与壳体之间接触,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性能。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如图1至图13所示,该电池包括:壳体1,围设成腔体;壳体1包括第一侧板11;电芯2,位于腔体内,电芯2设有第一极耳21;第一中连件,位于电芯2与第一侧板11之间,第一中连件包括与第一极耳21背离电芯2的一侧相接的第四连接片54;第三绝缘层83,位于腔体内,第三绝缘层83位于第一中连件和第一侧板11之间。由此,第一中连件通过第四连接片54与第一极耳电连接,在第一中连件与第一侧板11之间设置第三绝缘层83,可以避免二者接触,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性能。
具体地,第三绝缘层83可以包括位于第四连接片54背离第一极耳21的一面的第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2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电芯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三绝缘层83还包括自第一部分靠近电芯2的第一面的一端向靠近电芯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以及自第一部分靠近电芯2的第二面的一端向靠近电芯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部分。
具体地,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可以分别位于第一部分的相对两侧,即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第一侧相接,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的第二侧相接,第一部分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
此外,上述电池还可以包括第一导接件31,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中连件连接,从而与第一极耳21电连接;第一导接件31设置在第一侧板11与电芯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接件3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与第一极耳2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不重叠(即第一导接件31平行于在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与第一极耳21平行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不重叠)。
由此,第一极耳21和第一导接件31不沿电芯2至第一侧板11的方向分布,具体来说,在沿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方向上,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距离为a1,第一极耳21与电芯2相接的一侧至第一极耳21背离电芯2的一侧(即面向第一侧板11的一侧)的距离为b1,第一导接件31面向电芯2的一侧(即背离第一侧板11的一侧)至第一导接件31面向第一侧板11的一侧(即第一导接件31在沿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方向上的长度)为c1,a1<b1+c1,由此,相比于极耳和导接件沿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现有技术,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使得电芯和第一侧板之间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节约腔体空间,从而可增大电芯的尺寸,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侧板11的表面平行,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方向可以平行于壳体1的长度方向,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壳体1的宽度方向或壳体1的厚度方向。示例性地,如图13所示,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是壳体1的宽度方向。
一般情况下,壳体1的长度方向亦为电芯2的长度方向,壳体1的宽度方向亦为电芯2的宽度方向,壳体1的厚度方向亦为电芯2的厚度方向。此外,电芯2可以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电极片沿电芯2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即电芯2的厚度方向亦为电极片的厚度方向。
如图11至图13所示,壳体1包括与第一侧板11相连接的第二侧板12,第一导接件31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与第一极耳21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第一导接件31垂直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与第一极耳21垂直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极耳21沿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分布,由此,便于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极耳21的连接,进一步节约腔体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性能。
具体地,第二侧板12的表面可以与第一侧板11的表面垂直,电芯2可以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第二侧板12的表面与电极片的表面垂直(与电极片的厚度方向平行),第一侧板11的表面与电极片的表面垂直。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一导接件31垂直于电芯2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与第一极耳21垂直于电芯2的宽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极耳21沿电芯2的宽度方向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1背离电芯2的一侧至第一极耳21与电芯2相接的一侧的距离不大于第一导接件31沿第一侧板1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的长度(即第一导接件31在沿第一侧板1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上的长度),即增大第一导接件31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与第一极耳21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的重叠区域,从而实现对第一极耳21在电芯的宽度方向上的保护,防止第一极耳21在电池的跌落或碰撞过程中脱落,同时,还可进一步扩大电芯的电极片的面积,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等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接件31在沿第一侧板1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的长度c1为1mm-3mm,例如1mm、1.5mm、2mm、2.5mm、3mm等。
具体地,第一导接件31可以是块状(或称第一转接块),其厚度方向可以平行于从第一侧板1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即第一导接件31在沿第一侧板1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的长度即为第一导接件31的厚度。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上述电池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侧板11背离腔体的一侧的外接片41,外接片41包括向外凸起形成的极柱42,极柱42穿透第一侧板11与第二导接件连接。其中,极柱42一般是沿外接片41的厚度方向向外凸起形成,即极柱42的轴向平行于外接片41的厚度方向。
具体地,第一侧板11设有与极柱42对应设置的第二通孔110,极柱42通过第二通孔110,以实现穿透第一侧板11与第一导接件31连接。
此外,第一导接件31包括与极柱42对应设置的第一通孔310,极柱42穿透第一侧板11、并通过第一通孔310与第一导接件31相接,第二通孔110与第一通孔310可以同轴设置。
一般情况下,极柱42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横截面为圆形,如图6所示,极柱2可以是圆柱形,或者,如图4和图5所示,极柱为锥形结构,即沿远离外接片41的方向(或外接片41至第一侧板11/第一导接件31的方向),极柱42的直径呈增大或减小趋势,极柱42的直径即为极柱42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直径。
具体地,当极柱42为锥形结构时,沿从第一侧板11至第一导接件31的方向,极柱42的直径呈变化趋势(即增大或减小趋势),该变化可以是逐渐变化,即以基本相同的幅度均匀增大或减小。第二通孔110、第一通孔310的孔径(直径)随极柱42的直径相应变化,例如,沿从第一侧板11至第一导接件31的方向,极柱42的直径逐渐增大,此时第二通孔110、第一通孔310的孔径也逐渐增大;沿从第一侧板11至第一导接件31的方向,极柱42的直径逐渐减小,此时第二通孔110、第一通孔310的孔径也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导接件31的第一通孔3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二孔段位于第一孔段靠近电芯2的一侧;极柱42靠近电芯2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与第二孔段对应设置的外延部43。
具体地,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可以同轴设置,第一孔段、第二孔段均为圆形通孔,第二孔段的直径大于第一孔段与第二孔段相接的一端的直径,优选地,第二孔段的直径大于第一孔段的直径,第二孔段垂直于第一通孔310的轴向的投影可以覆盖第一孔段垂直于第一通孔310的轴向的投影。
此外,外接片41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大于极柱42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横截面面积,外接片41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投影覆盖极柱42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投影,外延部43垂直于极柱42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极柱42垂直于极柱42轴向的横截面面积,外延部43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投影覆盖极柱42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投影,外接片41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外延部43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横截面面积,外接片41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投影覆盖外延部43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投影,外延部43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横截面面积基本等于第二孔段垂直于极柱42的轴向的横截面面积,外延部43卡合在第二孔段,与第二孔段的侧壁相接。
如图5和图6所示,极柱42靠近电芯2的一端面可以与第一导接件31靠近电芯2的一侧表面齐平,不仅可以保证极柱42和第一导接件31的结合强度,而且防止极柱42对第一极耳21或者第一连接片51与第一导接件31的连接造成干涉。具体地,外延部43沿第一通孔310的轴向(亦为极柱42的轴向)的厚度基本等于第二孔段沿第一通孔310的轴向的深度,由此,外延部43卡扣在第二孔段中,外延部43靠近电芯2的一端面与第一导接件31面向电芯2的一侧表面齐平。
此外,极柱42靠近电芯2的一端也可以伸出第一通孔310,并沿第一通孔310的周向向外延伸形成有与第一导接件31靠近电芯2的一侧表面相接的外延部43,即极柱42靠近电芯2的一端面不与第一导接件31面向电芯2的一侧表面齐平,而是位于第一导接件31与电芯2之间。
其中,外延片、极柱42、外延部43可以一体成型,其可以是金属材质,具体实施时,可以使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侧板11通过铆钉进行铆接,经铆接之后,铆钉位于第一侧板11背离腔体的一端形成外接片41,另一端形成外延部43,而其两端之间的部分形成极柱42,所形成的极柱42例如是锥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1与壳体1绝缘,具体可以通过设置绝缘片(绝缘层)进行绝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图5和图6、图13所示,外接片41与第一侧板11之间还设有第一绝缘片6,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侧板11之间还设有第二绝缘片7,即外接片41、第一绝缘片6、第一侧板11、第二绝缘片7、第一导接件31依次层叠设置,极柱42穿透第一绝缘片6和第二绝缘片7;极柱42与第一侧板11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81,由此,外接片41、极柱42、第一导接件31和第一极耳21电连接,而与第一侧板11(壳体1)绝缘连接。
其中,沿第一通孔310的周向,第一通孔310的孔径与极柱42的直径之差基本等于第一绝缘层81沿第一通孔310的周向的宽度,该第一通孔310的周向与第一通孔310的轴向垂直。具体地,第一绝缘层81可以与第一绝缘片6一体成型,第一绝缘层81由第一绝缘片6靠近第一侧板11的一侧向外凸起(向第二通孔110内凸起)形成;或者第一绝缘层81可以与第二绝缘片7一体成型,第一绝缘层81由第二绝缘片7靠近第一侧板11的一侧向外凸起(向第二通孔110内凸起)形成。
相应地,第一绝缘片6设有第三通孔60,极柱42穿过第三通孔60,以实现穿透第一绝缘片6;第二绝缘片7设有第四通孔70,极柱42穿过第四通孔70,以实现穿透第二绝缘片7。具体地,极柱42依次穿过第三通孔60、第二通孔110、第四通孔70、第一通孔310,以实现与第一导接件31连接。其中,第三通孔60、第二通孔110、第四通孔70、第一通孔310可以同轴设置。
如图1至图3所示、图5和图6、图13所示,第一绝缘片6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可以覆盖外接片4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即外接片4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在第一绝缘片6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内),从而防止外接片41与壳体1接触,保证壳体的绝缘。另外,第二绝缘片7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覆可以盖第一导接件3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即第一导接件3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在第二绝缘片7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内),从而防止第一导接件31与壳体1接触,保证壳体的绝缘性。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性能。
如图5和图7所示,壳体1还包括与第一侧板11相连的第六侧板16,第二绝缘片7可以是L型结构,其包括相连的第一绝缘部71和第二绝缘部72,第一绝缘部71位于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侧板11之间,极柱42穿透第一绝缘部71,即第一绝缘部71上设有与极柱42对应设置的第四通孔70,第二绝缘部72位于第一导接件31与第六侧板16之间,由此,通过第二绝缘部72,可以为第一导接件31提供承托和支撑的作用,并可以使第一导接件31与壳体1的第六侧板16之间绝缘,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性能。
其中,第一绝缘部7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覆可以盖第一导接件3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即第一导接件3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在第一绝缘部7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内),第二绝缘部72在第六侧板16上的投影覆可以覆盖第一导接件31在第六侧板16上的投影(即第一导接件31在第六侧板16上的投影在第二绝缘部72在第六侧板16上的投影内),以防止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侧板11或者第六侧板16接触。
其中,第六侧板16的表面与电极片的表面平行;第六侧板16与第一侧板11的表面不平行,例如垂直;第六侧板16与第二侧板12的表面不平行,例如垂直;第六侧板16例如可为底侧板(或称底板)。
此外,第一绝缘部71与第一导接件31相接的一面和第二绝缘部72与第一导接件31相接的一面之间形成有夹角,该夹角的范围可以为80°~140°,例如80°、90°、100°、110°、120°、130°、140°等,即二者不平行,例如垂直。第一绝缘部71所在平面与第二绝缘部72所在平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可以为80°~140°,例如80°、90°、100°、110°、120°、130°、140°等,即二者不平行,例如垂直。
第一中连件分别与第一极耳21和第一导接件31连接(即第一导接件31通过第一中连件与第一极耳21连接),具体可以是第一导接件31、第一中连件、第一极耳21依次焊接。
具体地,第一中连件通过第四连接片54与第二极耳电连接,第一中连件可以包括与第四连接片54连接的第一连接片51,第一连接片51与第一导接件31连接,即第一中连件通过第一连接片51和第一导接件31连接。
如图8至图11所示,第一中连件具有弯折结构,第一连接片51与第一导接件31相接,第四连接片54与第一极耳21相接,具体可以是焊接,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连接片51相接的一面和第四连接片54与第一极耳21相接的一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范围为80-140°,例如80°、90°、100°、120°、130°、140°等,即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连接片51相接的一面和第四连接片54与第一极耳21相接的一面不平行,例如垂直。由此,将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连接片51的相接面和第四连接片54与第一极耳21的相接面错开,使该两个相接面基本沿电芯的宽度方向排布,不仅可以减小第一导接件31和第一连接片51在腔体内的占用空间,同时,使得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连接片51的连接以及第四连接片54和第一极耳21的连接互不干涉,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导接件31通过第一中连件与第一极耳21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等品质。
此外,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连接片51相接的一面和第一导接件31面向第一侧板11的一面之间形成有第三夹角,第三夹角的范围为80-140°,例如80°、90°、100°、120°、130°、140°,即二者不平行,例如可以垂直。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连接片51相接的一面例如为第一导接件31的顶面。
此外,电芯2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第一连接片51与第一导接件31相接的一面可以和电极片的表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中连件还包括分别与第一连接片51和第四连接片54连接起来的第一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片52和第三连接片53,第二连接片52位于第一导接件31与电芯2之间;在从第一导接件3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上,第三连接片53位于第一导接件31和第一极耳21之间;第一连接片51、第二连接片52、第三连接片53、第四连接片54依次相连。
具体地,第一中连件具有多重弯折结构,其第一连接片51依次通过第二连接片52和第三连接片53与第四连接片54相接,第一连接片51的表面与第二连接片52的表面不平行,例如垂直,二者夹角范围例如为80°~120°;第二连接片52的表面与第三连接片53的表面不平行,可以垂直或不垂直,二者夹角范围例如为80°~120°;第四连接片54与第三连接片53之间的夹角范围例如为80°~120°,第四连接片54的表面与第二连接片52的表面可以平行,由此,通过设置多重弯折的第一连接片51、第二连接片52、第三连接片53与第四连接片54,以防止第一中连件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晃动,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极耳21连接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一连接片51包括与第一导接件31相接的第一连接部511、以及沿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如从第一导接件3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512,第二连接部512与第四连接片54相连。
其中,第二连接部512可以位于第一极耳21与第二部分之间,或者,第二连接部512位于第一极耳21与第三部分之间。
此外,第一连接部511与第二连接部512位于第一导接件31的同一侧,亦位于第一极耳21的同一侧,第一连接部511具体可以位于第一导接件31背离第六侧板16的一侧(面向第五侧板15的一侧),第二连接部512具体可以位于第一极耳21背离第六侧板16的一侧,第二连接部512面向第一极耳21的一面和第四连接片54与第一极耳21相接的一面之间形成的夹角的范围可以为80-140°,例如80°、90°、100°、120°、130°、140°,即二者不平行,例如垂直。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511与第二连接部512可以一体成型,形成第一连接片51,第一连接部511与第二连接部512的表面可以基本齐平,即第一连接片51可以是直型结构,而没有较大程度的弯折,但不局限于此。第一连接片51的表面与第四连接片54的表面不平行,例如垂直。
此外,第一连接片51与第一导接件31可以是焊接,并在第一连接片51背离第一导接件31的一侧形成有焊印。其中,当第一连接片51包括上述第一连接部511和第二连接部512时,第一连接部511与第一导接件31可以是焊接,并在第一连接部511背离第一导接件31的一侧形成有焊印。具体地,第一导接件31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一连接片51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二者的焊接区域位于该重叠区域内。
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片51(或第一连接片51的第一连接部511)背离第一导接件31的一侧还设有第六绝缘层86。
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三绝缘层83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依次相连,并围设成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底壁为第三绝缘层83的第一部分,侧壁分别为第三绝缘层83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极耳21、以及第一中连件与第一极耳21相接的部分(如第四连接片54、第一连接片51位于第一极耳21侧面的第二连接部512)位于第一凹槽内,被第三绝缘层83覆盖,从而避免第一极耳21或第一连接片51与壳体接触,同时对第一极耳21和第一中连件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第一极耳21和第一中连件在电池跌落过程中与壳体发生磕碰,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性能。
具体来说,第一极耳2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极耳21的第一侧面与第一极耳21的第二侧面分别位于第一极耳21与第四连接片54相接的一面(即第一极耳21背离电芯2的一面)的相对两侧。当第一中连件的第一连接片51和第四连接片54通过第一连接组件(即第二连接片52和第三连接片53)连接时(如图8所示),第三绝缘层83包括位于第四连接片54背离第一极耳21的一面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极耳21的第一侧面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一极耳21的第二侧面的第三部分;当第一中连件的第一连接片51包括第一连接部511和第二连接部512时(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二连接部512延伸至第一极耳21的第一侧面,第三绝缘层83包括位于第四连接片54背离第一极耳21的一面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二连接部512背离第一极耳21的一面的第二部分、位于第一极耳21背离第二连接部512的一面(第二侧面)的第三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一极耳21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即该投影垂直于电芯2的厚度方向)位于第三绝缘层83的第二部分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第一极耳21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三绝缘层83的第三部分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第一极耳21在电芯2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即该投影垂直于电芯2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三绝缘层83的第一部分在电芯2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内,即第三绝缘层83完全覆盖第一极耳21以及第一中连件与第一极耳21相接的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第三部分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的方向、电芯2的厚度方向可以平行,第一部分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与电芯2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三绝缘层83的第二部分延伸至电芯2的第一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靠近壳体1的电极片)粘接,第三绝缘层83的第三部分延伸至电芯2的第二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的电极片(靠近壳体1的电极片)粘接,由此,第三绝缘层83包裹在电芯2的侧面,可以进一步提高电芯2的稳定性。
如图8、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导接件31与电芯2之间还可以设有第二绝缘层82,以避免第一导接件31与电芯2中极性相反的电极片接触短路。具体地,当第一导接件31具有第二连接片52时,第二绝缘层82位于第一中连件的第二连接片52与电芯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2所示,第二绝缘层82延伸至电芯2的第一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粘接,第二绝缘层82延伸至电芯2的第二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粘接,这样,第二绝缘层82包裹在电芯2的侧面,还能够固定电芯2,提高电芯2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2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电极片包括第一电极片,第一电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一极耳21设置在第一集流体上;沿第一导接件31至电芯2的方向,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集流体之间的距离小于1毫米,即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集流体在从第一导接件31至电芯2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1毫米,从而进一步缩短第一导接件31和第一极耳21所占用的空间,提高腔体的空间利用率,扩大电极片的占用面积,增强电芯的能量密度。
电芯2还设有第二极耳22,第二极耳22与第一极耳21的极性相反;电池还包括第二中连件和第四绝缘层84,第二中连件位于电芯2与第一侧板11之间,第二中连件包括与第二极耳22的背离电芯2的一侧相接的第八连接片58,第四绝缘层84位于第二中连件和第一侧板11之间。
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四绝缘层84可以包括位于第八连接片58背离第二极耳22的一面的第四部分。
具体地,第四部分至第一侧板11的距离与1第一部分至1第一侧板的距离可以相等;第四部分的厚度与第一部分的厚度可以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绝缘层84还包括自第四部分靠近电芯2的第一面的一端向靠近电芯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五部分以及自第四部分靠近电芯2的第二面的一端向靠近电芯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六部分。
具体地,第五部分与第六部分可以分别位于第四部分的相对两侧,即第五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一侧相接,第六部分与第四部分的第二侧相接,第四部分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
此外,电池还可以包括第二导接件32,第二导接件32与第二极耳22电连接,第二导接件32设置在第一侧板11与电芯2之间,第二导接件32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与第二极耳22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不重叠(即第二导接件32平行于在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与第二极耳22平行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不重叠)。
由此,第二极耳22和第二导接件32不沿电芯2至第一侧板11的方向分布,具体来说,在沿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方向上,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距离为a1,第二极耳22与电芯2相接的一侧至第二极耳22背离电芯2的一侧(即面向第一侧板11的一侧)的距离为b2,第二导接件32面向电芯2的一侧(即背离第一侧板11的一侧)至第二导接件32面向第一侧板11的一侧(即第二导接件32在沿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方向上的长度)为c2,a1<b2+c2,由此,可以进一步节约腔体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性能。
其中,b2与b1可以相等或不等,c2与c1可以相等或不等。
具体地,第一极耳21、第二极耳22、第一导接件31、第二导接件32在第一侧板上的投影均不互相重叠。
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二导接件32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极耳22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第二导接件32垂直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与第二极耳22垂直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也就是说,第二导接件32和第二极耳22沿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排布,具体可以在电芯的宽度方向上排布,由此,便于第二导接件32与第二极耳22的连接,进一步节约腔体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性能。
此外,第一极耳21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极耳22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即第一极耳21垂直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与第二极耳22垂直于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一导接件31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与第二导接件32在第二侧板12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具体地,如图11至图13所示,第一极耳21垂直于电芯2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与第二极耳22垂直于电芯2的宽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导接件32垂直于电芯2的宽度方向的投影与第二极耳22垂直于电芯2的宽度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此外,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可以位于第一导接件31和第二导接件32之间,从而充分利用第一导接件31和第二导接件32之间的空间,进一步扩大电芯2的电极片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以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例如在平行于从第一导接件3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上,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位于第一导接件31和第二导接件32之间,即第一导接件31、第一极耳21、第二极耳22、第二导接件32可以依次排布,例如,第一导接件31、第一极耳21、第二极耳22、第二导接件32可以在电芯2的宽度方向上依次排布,第一导接件31、第一极耳21、第二极耳22、第二导接件32可以基本同轴设置。
但不局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导接件31和第二导接件32位于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之间。
此外,第一导接件31、第一极耳21、第二极耳22、第二导接件32一般不伸出电芯2端面(电芯2面向第一侧板11的端面)的外缘,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上均不伸出电芯2的外缘,即电芯2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覆盖第一导接件3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电芯2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覆盖第一极耳21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电芯2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覆盖第二极耳22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电芯2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覆盖第二导接件32在第一侧板11上的投影。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极耳22背离电芯2的一侧至第二极耳22与电芯2相接的一侧的距离不大于第二导接件32在沿第一侧板11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的长度,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性能。
具体地,第二导接件32可以是块状(或称第二转接块),其厚度方向可以平行于从第一侧板11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即第二导接件32在沿第一侧板11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的长度即为第二导接件32的厚度。
一般情况下,第一侧板11至第一极耳21的方向、第一侧板11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方向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接件32在沿第一侧板11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的长度c2为1mm-4mm,例如1mm、1.5mm、2mm、2.5mm、3mm、3.5mm、4mm等。
c2可以大于或等于c1,即c2≥c1,优选c2>c1。具体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1与壳体1绝缘连接,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侧板11之间设有第二绝缘片7,而第二导接件32可以与第一侧板11焊接,此时c2>c1,二者之差(c2-c1)可以基本等于第二绝缘片7的厚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均与壳体1绝缘连接,第一导接件31与第一侧板11之间、第二导接件32与第一侧板11之间均分别设置第二绝缘片7(第二导接件32与壳体1的连接结构可以类似于第一导接件31与壳体1通过极柱42连接的连接结构,不再赘述),此时c2=c1。由此,可以进一步节约腔体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等性能。
第二极耳22与壳体1可以电连接,即壳体1、第二导接件32、第二极耳22电连接,第二导接件32可以分别与第二极耳22、壳体1焊接,具体可以与壳体1的第一侧板11焊接。
第二中连件分别与第二极耳22和第二导接件32连接(即第二导接件32通过第二中连件与第二极耳22连接),具体可以是第二导接件32、第二中连件、第二极耳22依次焊接。
具体地,第二中连件通过第八连接片58与第二极耳电连接,第二中连件可以包括与第八连接片58连接的的第五连接片55,第五连接片55与第二导接件32连接,即第二中连件通过第五连接片55与第二导接件连接。如图8至图12所示,第二中连件具有弯折结构,第五连接片55与第二导接件32相接,第八连接片58与第二极耳22相接,具体可以是焊接,第二导接件32与第五连接片55相接的一面和第八连接片58与第二极耳22相接的一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范围为80-140°,例如80°、90°、100°、120°、130°、140°等,即二者不平行,例如垂直,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导接件32通过第二中连件与第二极耳22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等品质。
其中,第一连接片51与第一导接件31相接的一面和第五连接片55与第二导接件32相接的一面可以平行,第四连接片54与第一极耳21相接的一面和第八连接片58与第二极耳22相接的一面可以平行。
此外,第二导接件32与第五连接片55相接的一面和第二导接件32面向第一侧板11的一面之间形成有第四夹角,第四夹角的范围为80-140°,例如80°、90°、100°、120°、130°、140°等,即二者不平行,例如可以垂直。
此外,电芯2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第五连接片55与第二导接件32相接的一面和电极片的表面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中连件还包括分别与第五连接片55和第八连接片58连接起来的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六连接片56和第七连接片57,第六连接片56位于第二导接件32与电芯2之间;在从第二导接件32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上,第七连接片57位于第二导接件32和第二极耳22之间;第五连接片55、第六连接片56、第七连接片57、第八连接片58依次相连。
具体地,第二中连件具有多重弯折结构,其第五连接片55依次通过第六连接片56和第七连接片57与第八连接片58相接,第五连接片55的表面与第六连接片56的表面不平行,例如垂直,二者夹角范围例如为80°~120°;第六连接片56的表面与第七连接片57的表面不平行,可以垂直或不垂直,二者夹角范围例如为80°~120°;第八连接片58与第七连接片之间的夹角范围例如为80°~120°,第八连接片58的表面与第六连接片56的表面可以平行,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导接件32与第二极耳22连接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五连接片55包括与第二导接件32相接的第三连接部551、以及沿第一侧板11的延伸方向(如从第二导接件32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延伸的第四连接部552,第四连接部552与第八连接片58相连。
其中,第四连接部552可以位于第二极耳22与第五部分之间,或者,第四连接部552位于第二极耳22与第六部分之间。
此外,第三连接部551与第四连接部552位于第二导接件32的同一侧,亦位于第二极耳22的同一侧,第三连接部551具体可以位于第二导接件32背离第六侧板16的一侧,第四连接部552具体可以位于第二极耳22背离第六侧板16的一侧,第四连接部552面向第二极耳22的一面和第八连接片58与第二极耳22相接的一面不平行,例如垂直。
具体地,第三连接部551与第四连接部552可以一体成型,形成第五连接片55,第三连接部551与第四连接部552的表面可以齐平,即第五连接片55可以是直型结构,而没有较大程度的弯折,但不局限于此。第五连接片55的表面与第八连接片58的表面不平行,例如垂直,即第五连接片55与第二导接件32相接的一面和第八连接片58与第二极耳22相接的一面不平行,例如垂直。
此外,第五连接片55与第二导接件32可以是焊接,并在第五连接片55背离第二导接件32的一侧形成有焊印。其中,当第五连接片55包括第三连接部551和第四连接部552时,第三连接部551与第二导接件32可以是焊接,并在第三连接部551背离第二导接件32的一侧形成有焊印。具体地,第二导接件32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五连接片55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二者的焊接区域位于该重叠区域内。
此外,第五连接片55(或第五连接片55的第三连接部551)背离第二导接件32的一侧还设有第六绝缘层86,如图13所示,第六绝缘层86可以是从第一连接片51延伸至第五连接片55,具体可以从第一连接片51背离第五连接片55的一端延伸至第五连接片55背离第一连接片51的一端,覆盖第一连接片51和第五连接片55。
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四绝缘层84的第五部分、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依次相连,并围设成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底壁为第四绝缘层84的第四部分,侧壁分别为第四绝缘层84的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第二极耳22、以及第二中连件与第二极耳22相接的部分(如第八连接片58、第五连接片55位于第二极耳22侧面的第四连接部552)位于第二凹槽内,被第四绝缘层84覆盖,由此,可进一步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性能。
具体来说,第二极耳22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二极耳22的第一侧面与第二极耳22的第二侧面分别位于第二极耳22与第八连接片58相接的一面的相对两侧。当第二中连件的第五连接片55和第八连接片58通过第二连接组件(即第六连接片56和第七连接片57)连接时(如图8所示),第四绝缘层84包括位于第八连接片58背离第二极耳22的一面的第四部分、位于第二极耳22的第一侧面的第五部分、位于第二极耳22的第二侧面的第六部分;当第二中连件的第五连接片55包括第三连接部551和第四连接部552时(如图9至图12所示),第四连接部552延伸至第二极耳22的第一侧面,第四绝缘层84包括位于第八连接片58背离第二极耳22的一面的第四部分、位于第四连接部552背离第二极耳22的一面的第五部分、位于第二极耳22背离第四连接部552的一面(第二侧面)的第六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二极耳22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四绝缘层84的第五部分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第二极耳22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四绝缘层84的第六部分在电芯2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第二极耳22在电芯2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四绝缘层84的第四部分在电芯2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内,即第四绝缘层84完全覆盖第二极耳22以及第二中连件与第二极耳22相接的部分。其中,第五部分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第六部分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的方向、电芯2的厚度方向可以平行,第四部分至第二极耳22的方向与电芯2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四绝缘层84的第五部分延伸至电芯2的第一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粘接,第四绝缘层84的第六部分延伸至电芯2的第二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粘接,由此,第四绝缘层84包裹在电芯2的侧面,可以进一步提高电芯2的稳定性。
如图8、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导接件32与电芯2之间还可以设有第五绝缘层85,以避免第二导接件32与电芯2中极性相反的电极片接触短路。具体地,当第二导接件32具有第六连接片56时,第五绝缘层85位于第二中连件的第六连接片56与电芯2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2所示,第五绝缘层85延伸至电芯2的第一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粘接,第五绝缘层85延伸至电芯2的第二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粘接,这样,第五绝缘层85包裹在电芯2的侧面,还能够固定电芯2,提高电芯2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2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电极片包括第二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第二极耳22设置在第二集流体上;沿第二导接件32至电芯2的方向,第二导接件32与第二集流体之间的距离小于1毫米,即第二导接件32与第二集流体在沿第二导接件32至电芯2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1毫米。
一般情况下,第二导接件32至电芯2的方向、第一导接件31至电芯2的方向、第一侧板11至电芯2的方向平行。
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芯2具有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和电芯2的第二面之间的侧面,在电芯2的至少一侧侧面的至少部分区域设有保护胶层9。
具体地,电芯2的侧面是露出电芯2中的电极片外缘的侧面,是由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端面形成,即电芯2的侧面平行于电芯2的厚度方向(亦为电极片的厚度方向)。
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芯2的侧面包括依次相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第一侧面是电芯2面向第一侧板11的端面(即电芯2设有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的一面),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位于第一侧面(或第三侧面)的相对两侧,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位于第二侧面(或第四侧面)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可以相互平行,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可以相互平行,第一侧面(或第三侧面)与第二侧面(或第四侧面)可以相互垂直,第一侧面至第三侧面的方向可以为电芯2的长度方向,而第二侧面至第四侧面为电芯2的宽度方向,或者,第一侧面至第三侧面的方向也可以为电芯2的宽度方向,而第二侧面至第四侧面为电芯2的长度方向。
其中,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一者设有保护胶层9,即其中的一者或多者(如全部)设有保护胶层9,但不局限于此,第一侧面也可以设置保护胶层9。
此外,电芯2的任意一个侧面的保护胶层9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任意一个侧面的保护胶层9的数量为1个时,该侧面的保护胶层9沿该侧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可以不大于该侧面的长度,例如基本相等;当任意一个侧面的保护胶层9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保护胶层9间隔设置在电芯2的该侧面,由此在任意两个相邻的保护胶层9之间存在间隙,通过该间隙利于电解液浸润到电芯中的极片中,进一步优化电池性能。
以第二侧面为例,当第二侧面的保护胶层9的数量为一个时,该保护胶层9在第二侧面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不大于第二侧面的长度,例如与第二侧面的长度基本相等;当第二侧面的保护胶层9的数量为多个时,该多个保护胶层9可以间隔分布在第二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保护胶层9延伸至电芯2的第一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粘结和/或延伸至电芯2的第二面并与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粘接,由此,可以避免电芯2侧面露出的电极片与壳体1接触,同时可以固定电芯2,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性能。
此外,如图12所示,保护胶层9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五通孔90,优选设有多个第五通孔90,该多个第五通孔90可以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在保护胶层9与电芯的侧面相对的部分(保护胶层9的该部分叠放在电芯2的侧面(如第二侧面)),由此,通过第五通孔90可以提高电解液对电芯2的浸润性,使电解液更好地浸润到电极片中,进一步优化电池性能。尤其当电芯2的任意一个侧面的保护胶层9的数量为一个时,该侧面的保护胶层9可以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五通孔90。
上述保护胶层9具体可以是胶纸,一般具有绝缘性和粘性,其可以是本领域常规胶纸,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第一导接件31、第一极耳21、第二极耳22、第二导接件32位于电芯2面向第一侧板11的端面,电芯2的第一面和电芯2的第二面分别位于电芯2面向第一侧板11的端面的相对两侧,电芯2的第一面至电芯2的第二面的方向为电芯2的厚度方向(亦为电极片的厚度方向),电芯2的第一面(表面)、电芯2的第二面(表面)与电极片的表面可以平行(与电极片的厚度方向垂直),而与电芯2面向第一侧板11的端面可以垂直。
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电极片分别是电芯2最外侧的电极片,即其余电极片层叠设置在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与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电极片之间。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与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的极性可以相同或不同,可以为正极片或负极片,可以为第一电极片或第二电极片,通常优选位于电芯2的第一面的电极片与位于电芯2的第二面的电极片为负极片。
具体地,如图8至图12所示,电芯2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该电极片包括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二者之间被隔膜隔开,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的极性相反,第一电极片可以为正极片或负极片,相应地,第二电极片可以为负极片或正极片。电芯2设有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一侧的端面(即电芯2面向第一侧板11的一侧的端面)与电芯2的厚度方向平行。具体来说,电芯2中的电极片包括集流体,极耳(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设置在集流体(第一集流体和第二集流体)上,具体可以设置在集流体的端部,电芯2面向第一侧板11的一侧的端面由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设有极耳的一侧的端面(电极片平行于其厚度方向的端面)形成。
电芯2可以包括叠片式电芯2和/或卷绕式电芯2,卷绕式电芯2是由多个电极片层叠设置后经卷绕而成,具体是由第一电极片、隔膜、第二电极片依次层叠设置后卷绕而成;叠片式电芯2具体是由第一电极片、隔膜、第二电极片依次层叠设置而成。该电池具体可以包括锂离子电池,但不局限于此。
具体地,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可以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四侧板14、第五侧板15、第六侧板16,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四侧板14依次相接,并均分别位于第六侧板16(或称底板)和第五侧板15(或称盖板)之间,由此围设成密闭腔体,电芯2置于该腔体内。第一侧板11与第三侧板13位于第二侧板12(或第四侧板14)的相对两侧,第二侧板12与第四侧板14位于第一侧板11(或第三侧板13)的相对两侧,第五侧板15和第六侧板16分别位于第一侧板11(或第二侧板12、或第三侧板13、或第四侧板14)的相对两侧。第五侧板15至第六侧板16的方向为壳体1的厚度方向,第一侧板11至第三侧板13的方向可以为壳体1的长度方向,而第二侧板12至第四侧板14的方向为壳体1的宽度方向,或者第一侧板11至第三侧板13的方向为壳体1的宽度方向,而第二侧板12至第四侧板14为壳体1的长度方向。电芯2的第一面和电芯2的第二面中的一者是电芯2面向第五侧板15的一面,另一者是电芯2面向第六侧板16的一面,第六绝缘层86位于第一连接片51与第五侧板15之间和/或位于第五连接片55与第五侧板15之间。
其中,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第二侧板12与第三侧板13之间、第三侧板13与第四侧板14之间可以通过圆弧过渡部17连接,即相邻的两个侧板的连接部位通过圆弧过渡。具体地,该圆弧过渡部17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横截面背离腔体的一边和面向腔体的一边均分别为弧线,其形成开口朝向腔体的凹槽,该第一方向平行于从第五侧板15至第六侧板16的方向(即壳体1的厚度方向)。
壳体1上还可以设有减薄部151,减薄部151的机械强度小于壳体1除减薄部151外的其他部分的机械强度,由此,当电池内部压力过大时,可以优先通过减薄部151泄压,以避免电池爆炸等现象的发生。具体地,可以在第五侧板15上设置减薄部151(第五侧板15的表面可以平行于电极片的表面)。具体地,减薄部151的厚度小于壳体1上除减薄部151外的其他部分的厚度。
此外,壳体1上还设有注液孔100、以及用于密封注液孔100的密封片,注液孔100用于向腔体中注入电解液,注入电解液后,用密封片对注液孔100进行密封,该密封片可以包括金属片,其可以与注液孔100周边的壳体1焊接,以对注液孔100进行密封。
具体地,注液孔100可以设置在第一侧板11上,具体可以位于第一侧板11与第二中连件的相接部位和第一侧板11与第一导接件31的相接部位(或外接片41)之间,密封片可以与第一侧板11背离腔体的一侧焊接,具体可以焊接在第一侧板11位于注液孔100周边的部分,以对注液孔100进行密封。
如上所述的焊接具体可以是激光焊接,例如,第一中连件的第一连接片51可以与第一导接件31通过激光焊接完成连接、采用密封片通过激光焊接对注液孔100进行密封等。
第一极耳21可以是正极耳或负极耳,即第一极耳21和第二极耳22中的一者是正极耳,另一者是负极耳,优选第一极耳21为正极耳。
壳体1具体可以是金属包装壳,即其可以是金属材质,意即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四侧板14、第五侧板15、第六侧板16可以是金属材质,例如铝、铝合金、镍、铁或镍铁合金等。
一般情况下,当壳体1与正极耳电连接时,壳体1可以是与正极耳同极性的材质,例如分别为铝或铝合金,二者的具体材质种类可以相同或不同(二者材质不同时,例如正极耳的材质是铝,而壳体1的材质是铝合金);当壳体1与负极耳电连接时,壳体1与负极耳是同极性材质,例如分别为镍、铁或镍铁合金,二者的具体材质种类可以相同或不同。
此外,第一导接件31的材质、第一中连件的材质、第一极耳21的材质可以是同极性材质,例如,第一极耳21为正极耳,第一导接件31的材质、第一中连件的材质、第一极耳21的材质分别可以为铝或铝合金,其具体材质种类可以相同或不同。第二导接件32的材质、第二中连件的材质、第二极耳22的材质可以是同极性材质,例如,第二极耳22为负极耳,第二导接件32的材质、第二中连件的材质、第二极耳22的材质分别可以为镍、铁或镍铁合金,其具体材质种类可以相同或不同。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围设成腔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板;
电芯,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电芯设有第一极耳;
第一中连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所述第一中连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极耳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相接的第四连接片;
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一中连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面的第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
所述电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
所述第三绝缘层还包括自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电芯的第一面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电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以及自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电芯的第二面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电芯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和/或,
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投影内;和/或,
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电芯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相对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二部分延伸至所述电芯的第一面并与位于所述电芯的第一面的电极片粘接;和/或,
所述第三绝缘层的第三部分延伸至所述电芯的第二面并与位于所述电芯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粘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一导接件,所述第一中连件还包括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相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沿所述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片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或者位于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一导接件,所述第一中连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相连的第一连接片、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连接起来的连接组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片和第三连接片;
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电芯之间;
在从所述第一导接件至所述第一极耳的方向上,所述第三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一导接件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三连接片、第四连接片依次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一导接件的一侧还设有第六绝缘层;和/或,
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相接的一面和所述第四连接片与所述第一极耳相接的一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80-140°;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焊接;和/或,
所述电芯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相接的一面和所述电极片的表面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导接件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有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背离所述腔体的一侧的外接片,所述外接片包括向外凸起形成的极柱,所述第一导接件包括与所述极柱对应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极柱穿透所述第一侧板、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相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接件的第一通孔包括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位于所述第一孔段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
所述极柱靠近所述电芯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孔段对应设置的外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的靠近电芯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导接件的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表面齐平。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靠近所述电芯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通孔、并沿所述第一通孔的周向向外延伸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接件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表面相接的外延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接片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还设有第一绝缘片,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还设有第二绝缘片,所述极柱穿透所述第一绝缘片和第二绝缘片;和/或,
所述极柱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设有第一绝缘层;和/或,
所述第一导接件与所述电芯之间设有第二绝缘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片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外接片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和/或,
所述第二绝缘片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覆盖第一导接件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和/或,
所述第一绝缘层为所述第一绝缘片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向外凸起形成,或者为所述第二绝缘片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向外凸起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电极片,所述电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延伸至所述电芯的第一面并与位于所述电芯的第一面的电极片粘接,和/或,所述第二绝缘层延伸至所述电芯的第二面并与位于所述电芯的第二面的电极片粘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还设有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极性相反;
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二中连件和第四绝缘层,所述第二中连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所述第四绝缘层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第二中连件包括与所述第二极耳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相接的第八连接片,所述第四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第八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二极耳的一侧的第四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面的第一部分,所述第四部分至所述第一侧板的距离与所述第一部分至所述第一侧板的距离相等;和/或,
所述第三绝缘层包括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片背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面的第一部分,所述第四部分的厚度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相等;和/或,
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和/或,
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二导接件,所述第二导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二中连件连接;所述壳体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导接件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和/或,
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二导接件,所述第二导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二中连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接件与所述第一侧板焊接;和/或,
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电芯之间的第一导接件和第二导接件,所述第一导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一中连件连接,所述第二导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二中连件连接;沿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二极耳的方向,所述第二导接件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导接件的长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耳为正极耳或负极耳;和/或,
所述电芯包括叠片式电芯或卷绕式电芯。
CN202210304864.7A 2022-03-26 2022-03-26 电池 Pending CN1146652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4864.7A CN114665233A (zh) 2022-03-26 2022-03-26 电池
PCT/CN2023/075941 WO2023185288A1 (zh) 2022-03-26 2023-02-14 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04864.7A CN114665233A (zh) 2022-03-26 2022-03-26 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65233A true CN114665233A (zh) 2022-06-24

Family

ID=82031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04864.7A Pending CN114665233A (zh) 2022-03-26 2022-03-26 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65233A (zh)
WO (1) WO2023185288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5288A1 (zh) * 2022-03-26 2023-10-0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WO2023185285A1 (zh) * 2022-03-26 2023-10-0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WO2024001498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
WO2024103914A1 (zh) * 2022-11-14 2024-05-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设备
WO2024119877A1 (zh) * 2022-12-05 2024-06-1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35878B2 (ja) * 2012-04-17 2016-06-1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103242B2 (ja) * 2013-12-26 2017-03-2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2016081744A (ja) * 2014-10-17 2016-05-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7526929B2 (ja) * 2019-01-15 2024-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N114665233A (zh) * 2022-03-26 2022-06-2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CN114614214A (zh) * 2022-03-26 2022-06-10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85288A1 (zh) * 2022-03-26 2023-10-0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WO2023185285A1 (zh) * 2022-03-26 2023-10-0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WO2024001498A1 (zh) * 2022-06-30 2024-01-0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
WO2024103914A1 (zh) * 2022-11-14 2024-05-2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设备
WO2024119877A1 (zh) * 2022-12-05 2024-06-13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产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85288A1 (zh) 2023-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185283A1 (zh) 电池
CN114665233A (zh) 电池
JP5175265B2 (ja) 安全性及び容量が改善され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1233470B1 (ko) 이차 전지
EP2388847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collector plates that are enmeshed together
CN113966562B (zh) 可再充电电池
KR100667945B1 (ko) 이차 전지
US20230307798A1 (en) Battery
CN114614209A (zh) 电池
CN114614214A (zh) 电池
CN114665160A (zh) 电池
CN114678594A (zh) 电池
CN114982038A (zh) 包含防断层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17062229U (zh) 电池
KR101222261B1 (ko) 이차 전지
KR101696964B1 (ko) 코팅층이 형성된 원통형 이차전지
KR20160129571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US7985499B2 (en) Battery having electrode lead element with fixing member
US11043689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CN217507616U (zh) 电池
CN218069948U (zh) 电池
US11088426B2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CN116387638A (zh) 一种圆柱电池及其制作方法
CN217062447U (zh) 电池
CN217009504U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