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9974U -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9974U
CN218769974U CN202223211929.8U CN202223211929U CN218769974U CN 218769974 U CN218769974 U CN 218769974U CN 202223211929 U CN202223211929 U CN 202223211929U CN 218769974 U CN218769974 U CN 2187699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insulating
housing
battery pack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119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彬伟
孙倩倩
王亚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119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99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99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99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组及电池装置;该电池组包括汇流排和至少两个电池,该电池包括外壳、电池极柱、连接件以及第一绝缘件;电池极柱连接且突出于外壳,电池极柱背离外壳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连接件连接于电池极柱,且与凹陷部相对设置,至少部分连接件位于凹陷部内,连接件具有焊接区域;第一绝缘件设于外壳与电池极柱之间;其中,电池极柱沿着径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绝缘件与连接件之间,汇流排焊接于连接件的焊接区域。该电池组不容易出现绝缘失效。

Description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组及包括该电池组的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电池装置是电动汽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设计优化成为了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项目。
但是,目前的电池组中的电池容易出现绝缘失效的不良。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相关技术的容易出现绝缘失效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容易出现绝缘失效的电池组及包括该电池组的电池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
汇流排和至少两个电池,所述电池包括:
外壳;
电池极柱,连接且突出于所述外壳,所述电池极柱背离所述外壳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
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电池极柱,且与所述凹陷部相对设置,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连接件具有焊接区域;
第一绝缘件,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池极柱之间;
其中,所述电池极柱沿着径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所述汇流排焊接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焊接区域。
本公开的电池组,一方面,至少部分连接件位于凹陷部内,连接件将凹陷部进行填补,使得连接件也可以与汇流排的连接,从而增加电池极柱与汇流排的连接面积,保证电池以及电池组的电性能;另一方面,连接件具有焊接区域,汇流排焊接于连接件的焊接区域,汇流排通过连接件连接于电池极柱,避免汇流排直接与电池极柱焊接,汇流排与连接件焊接时,由于在电池极柱的径向方向上连接件与第一绝缘件之间还设置有电池极柱的一部分,使得通过连接件传递至第一绝缘件的热量大幅度减少,不会导致第一绝缘件受热变形,保证第一绝缘件的绝缘效果,避免绝缘失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电池组。
本公开的电池装置,一方面,至少部分连接件位于凹陷部内,连接件将凹陷部进行填补,使得连接件也可以与汇流排的连接,从而增加电池极柱与汇流排的连接面积,保证电池组以及电池装置的电性能;另一方面,连接件具有焊接区域,汇流排焊接于连接件的焊接区域,汇流排通过连接件连接于电池极柱,避免汇流排直接与电池极柱焊接,汇流排与连接件焊接时,由于在电池极柱的径向方向上连接件与第一绝缘件之间还设置有电池极柱的一部分,使得通过连接件传递至第一绝缘件的热量大幅度减少,不会导致第一绝缘件受热变形,保证第一绝缘件的绝缘效果,避免绝缘失效。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电池组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所指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电池极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电池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11、容纳空间;12、第一通孔;13、顶面;14、底面;15、侧面;
2、电池极柱;21、本体;211、第二凹部;22、限位部;221、第二通孔;23、凹陷部;24、极柱底座;25、台阶面;
3、第一绝缘件;31、绝缘板;32、第二绝缘筒;33、第一绝缘筒;
4、密封件;5、第二绝缘件;
6、连接件;61、连接板;62、凸出部;
7、间隔空间;
81、正极集流盘;82、负极集流盘;
9、电芯;10、电池;20、汇流排;
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参照图1-图5所示,该电池组可以包括汇流排20和至少两个电池10,电池10可以包括外壳1、电池极柱2、连接件6以及第一绝缘件3;电池极柱2连接且突出于外壳1,电池极柱2背离外壳1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23;连接件6连接于电池极柱2,且与凹陷部23相对设置,至少部分连接件6位于凹陷部23内,连接件6具有焊接区域;第一绝缘件3设于外壳1与电池极柱2之间;其中,电池极柱2沿着径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绝缘件3与连接件6之间,汇流排20焊接于连接件6的焊接区域。
电池组可以包括汇流排20和至少两个电池10,参照图1所示,两个电池10可以并联,一个汇流排20连接两个电池10的电池极柱2,另一个汇流排20连接两个电池10的外壳1。在两个电池10串联的情况下,一个汇流排20可以连接其中一个电池10的电池极柱2,且连接另一个电池10的外壳1。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电池10可以设置为更多个,多个电池10可以通过串联和并联结合的方式实现要求的电流和电压的输出。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所示,电池20可以是圆柱电池,因此,外壳1可以设置为圆柱体,即外壳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13和底面14,顶面13和底面14均设置为圆形,在顶面13和底面14之间连接有侧面15,侧面15设置为圆筒状。侧面15、顶面13和底面14围绕形成电池20的容纳空间11。在顶面13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通孔12,第一通孔12可以设置为圆形通孔,第一通孔12连通至容纳空间11。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底面14和顶面13可以设置为矩形、椭圆形、梯形等等,侧面15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且围绕形成矩形、椭圆形、梯形等等,使得外壳1形成为长方体、椭圆柱状、棱柱状等等。外壳1还可以时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赘述。而且第一通孔12可以设置为矩形通孔、椭圆形通孔、多边形通孔等等。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的容纳空间11内设置有电芯9,电芯9设置为与外壳1相适配的圆柱体。电芯9可以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图中未示出),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
电池20还可以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图中未示出)。正极耳连接于电芯9,具体地,正极耳连接于正极片;正极耳位于电芯9靠近顶面13的一侧,即正极耳位于电芯9靠近电池极柱2的一侧。负极耳连接于电芯9,具体地,负极耳连接于负极片;而且负极耳可以与正极耳位于电芯9的相对两侧,即负极耳可以位于电芯9靠近底面14的一侧。当然,负极耳可以与正极耳位于电芯9的同一侧,即负极耳可以位于电芯9靠近顶面13的一侧,也可以说是,负极耳可以位于电芯9靠近电池极柱2的一侧。
在电芯9的靠近顶面13的一侧设置有正极集流盘81,正极耳连接于正极集流盘81;在正极集流盘81靠近顶面13的一侧设置有电池极柱2,正极集流盘81连接于电池极柱2;电池极柱2通过顶面13上的第一通孔12伸出外壳1形成电池20的正极。而负极耳可以连接至负极集流盘82,负极集流盘82连接至外壳1,外壳1形成电池20的负极。当然,电池极柱2可以是电池20的负极,外壳1可以是电池20的正极。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图4所示,电池极柱2可以包括本体21和限位部22。本体21贯穿第一通孔12,因此,本体21的形状可以与第一通孔12的形状相适配,例如,第一通孔12设置为圆形通孔,本体21设置为圆柱形;第一通孔12设置为矩形通孔,本体21设置为四边形的棱柱。当然,本体2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赘述。
限位部22连接于本体21,限位部22设于本体21的外周,限位部22向远离本体21的中心的一侧延伸;限位部22实现外壳1与本体21的连接。限位部22可以通过铆接工艺形成,即限位部22与外壳1可以铆接固定。限位部22设于外壳1背离容纳空间11的一侧,即限位部22设于外壳1的外侧;也就是说电池极柱2在外壳1的外侧进行翻边铆接实现与外壳1的连接,方便铆接工艺的进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时间和人工成本。当然,限位部22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形成。
电池极柱2还可以包括极柱底座24,极柱底座24可以设置为平板,极柱底座24连接于本体21,极柱底座24位于本体21背离限位部22的一侧,且极柱底座24的一部分向远离本体21的中心的一侧延伸,使得极柱底座24的一部分突出于本体21,极柱底座24突出于本体21的一部分与限位部22之间设置有间隙,外壳1的顶面13位于该间隙内,也就是极柱底座24位于容纳空间11内,限位部22位于容纳空间11外,通过极柱底座24与限位部22将电池极柱2与外壳1固定连接。
但是,由于电池极柱2可以是电池20的正极,外壳1可以是电池20的负极,因此,电池极柱2与外壳1之间需要完全绝缘隔离。再有,限位部22折弯后,限位部22与外壳1之间的距离较近,导致二者之间的爬电距离不够,存在绝缘失效风险。因此,设置有第一绝缘件3,第一绝缘件3的主要作用是绝缘隔离电池极柱2与外壳1。
电池极柱2沿着径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绝缘件3与连接件6之间,而且,第一绝缘件3还设置于限位部22的外周。
具体来讲,参照图2和图3所示,第一绝缘件3可以包括绝缘板31和第一绝缘筒33;绝缘板31设置为环状,绝缘板31套设于本体21外,而且绝缘板31的内环面与柱本体21贴合,绝缘板31靠近限位部22的一面与限位部22贴合,因此,绝缘板31的内环面设置为与本体21相适配的形状,例如,本体21设置为圆柱形,绝缘板31的内环面设置为圆柱面;本体21设置为四边形的棱柱,绝缘板31的内环面设置为四边形的棱柱面;当然,绝缘板31的内环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赘述。
而且,绝缘板31位于限位部22与外壳1的顶面13之间,绝缘板31可以将限位部22与外壳1的顶面13绝缘隔离;限位部22在绝缘板31上的正投影的最外侧边沿线位于绝缘板31之内,即绝缘板31的外边沿突出于限位部22,保证绝缘板31对限位部22与外壳1的顶面13绝缘隔离效果,避免限位部22产生变形与外壳1产生短接。
第一绝缘筒33连接于绝缘板31,具体地,第一绝缘筒33连接于绝缘板31背离外壳1的一侧;第一绝缘筒33围设于限位部22的外周,因此,第一绝缘筒33的内筒面可以设置为与限位部22的外周面相适配的形状,例如,限位部22的外周面设置为圆柱形,第一绝缘筒33的内筒面也设置为圆柱形;限位部22的外周面设置为四边棱柱形,第一绝缘筒33的内筒面也设置为四边棱柱形。第一绝缘筒33的外筒面与绝缘板31的外环面共面,第一绝缘筒33的外筒面与绝缘板31的外环面的形状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当然,第一绝缘筒33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说明。通过第一绝缘筒33增加了限位部22的外周与外壳1之间的爬电距离,将限位部22的外周与外壳1绝缘隔离,避免由于二者之间的爬电距离不够而导致的绝缘失效风险。也可以说是,限位部22包括靠近外壳1的第一表面和远离外壳1的第二表面,第一绝缘件3的顶面超出所述第一表面设置。
而且,由于限位部22要与汇流排20连接,因此,第一绝缘件3的顶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即限位部22背离外壳1的一面突出于第一绝缘筒33背离外壳1的一面,即限位部22突出于第一绝缘筒33,使得限位部22方便与汇流排20连接,避免第一绝缘筒33与汇流排20干涉,影响限位部22与汇流排20的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绝缘件3的顶面超出第一表面的距离大于限位部22的厚度的1/3,也就是说在第三方向Z上,第一绝缘筒33背离外壳1的一面的高度大于等于限位部22的三分之一处的高度,第三方向Z与外壳1设置电池极柱2的一面垂直。即第一绝缘筒33背离外壳1的一面的高度大于等于限位部22的三分之一处的高度,且小于等于限位部22背离外壳1的一面的高度。如此设置,既能够保证限位部22的外周与外壳1之间的爬电距离,而且能够避免第一绝缘筒33与汇流排20干涉,影响限位部22与汇流排20的连接。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件3还可以包括第二绝缘筒32;第二绝缘筒32连接于绝缘板31靠近外壳1的一侧,第二绝缘筒32的内筒面与绝缘板31的内环面共面,第二绝缘筒32的内筒面与绝缘板31的内环面的形状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第二绝缘筒32的内筒面与本体21贴合。第二绝缘筒32位于本体21与第一通孔12的孔壁之间,第二绝缘筒32的外筒面与第一通孔12的孔壁贴合;因此,第二绝缘筒32的外筒面设置为与第一通孔12的孔壁相适配的形状,例如,第一通孔12设置为圆形通孔,第二绝缘筒32的外筒面设置为圆柱面;第一通孔12设置为矩形通孔,本体21设置为四边形的棱柱面。当然,第二绝缘筒32的外筒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赘述。第二绝缘筒32将本体21与第一通孔12的孔壁绝缘隔离,而且第二绝缘筒32能够增加第一绝缘件3与外壳1的连接强度。
而且,在第三方向Z上,第二绝缘筒32的高度等于第一通孔12的深度,第三方向Z与绝缘板31靠近第二绝缘筒32的一面垂直,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第二绝缘筒32能够完全绝缘隔离本体21与外壳1,避免本体21与外壳1之间产生短接。当然,等于并不是完全相同,而是有一定的误差的,例如,只要在设计要求的公差范围内均认为是相同。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图3和图5所示,由于限位部22是通过铆接形成的,因此,限位部22围绕形成有第二通孔221,第二通孔221可以是凹陷部23,也可以是凹陷部23的一部分,即第二通孔221设置于凹陷部23的端部。这种情况下,导致电池极柱2与汇流排20的连接面积较小,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问题,电池20还可以包括连接件6,连接件6连接于电池极柱2,连接件6与第二通孔221相对设置,至少部分连接件6位于第二通孔221内。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3所示,连接件6可以设置为平板状,连接件6可以包括连接板61,连接件6可以连接于本体21背离容纳空间11的一侧,即连接件6可以设置在第二通孔221内,连接件6将第二通孔221进行填补,使得连接件6也可以与汇流排20的连接,从而增加电池极柱2与汇流排20的连接面积,保证电池20的电性能。
而且,连接件6背离外壳1的一面与电池极柱2背离外壳的一面共面,使得汇流排与连接件6以及电池极柱2均能够电连接。当然,连接件6背离外壳1的一面也可以突出于电池极柱2背离外壳1的一面。
另外,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连接件6可以连接在限位部22背离本体21的一侧,使得连接件6背离外壳1的一面突出于电池极柱2背离外壳1的一面,而且连接件6可以将第二通孔221完全覆盖;这种情况下,需要连接件6在基准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电池极柱2在基准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基准面与外壳1靠近电池极柱2的一面平行;即将连接件6设计的较小,以增加连接件6与第一绝缘件3之间的间距,在汇流排20与连接件6焊接时,焊接产生的热量较难传递至第一绝缘件3,避免第一绝缘件3受热变形,保证第一绝缘件3的绝缘效果,避免绝缘失效。
而且,第一绝缘件3与连接件6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5mm,例如,第一绝缘件3与连接件6之间的距离可以是0.5mm、0.95mm、1.5mm、2.3mm、2.6mm、3.1mm、3.65mm、4.3mm、4.8mm等等。如此设置,可以避免连接件6与电池极柱2焊接时,对第一绝缘件3产生的影响,而且可以保证连接件6具有足够大的过流面积。
进一步地,参照图5所示,连接件6还可以包括凸出部62,凸出部62设于连接板61靠近外壳1的一侧,凸出部62位于凹陷部23内,具体地,凸出部可以深入第二凹部211内。增加凸出部62,可以增加连接件6的体积,从而减小连接件6的电阻,减少连接件6的发热量。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连接件6具有焊接区域,在连接件6设置在第二通孔221内(即连接件6设置的较小)的情况下,连接件6背离外壳1的一整面均可以是焊接区域;在连接件6设置在限位部22背离本体21的一侧(即连接件6设置的较大)的情况下,连接件6背离外壳1的一面的中部区域可以是焊接区域。
汇流排20仅焊接于连接件6的焊接区域;即汇流排20通过连接件6连接于电池极柱2,避免汇流排20直接与电池极柱2焊接,汇流排20与连接件6焊接时,由于连接件6与第一绝缘件3之间还设置有电池极柱2的一部分,使得通过连接件6传递至第一绝缘件3的热量大幅度减少,不会导致第一绝缘件3受热变形,保证第一绝缘件3的绝缘效果,避免绝缘失效。当然,汇流排20也可以与连接件6以及电池极柱2都焊接。
参照图2、图3和图5所示,本体21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凹部211,具体地,第二凹部211设于本体21靠近限位部22一面;第二凹部211与第二通孔221同中心轴设置,即第二凹部211的中心轴与第二通孔221的中心轴共线。第二凹部211和第二通孔221形成凹陷部23,即凹陷部23可以包括第二凹部211和第二通孔221。
而且,第二凹部211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通孔221的横截面的面积,以使本体21靠近限位部22的一面设置有台阶面25。也可以说是,限位部22的厚度小于本体21靠近限位部22的端部的厚度,即将限位部22的厚度设计的较薄,如此设置,方便进行铆接工艺,而且能够提供缓冲余量,避免限位部22与本体21连接的端部的应力集中。
需要说明的是,横截面指的是与中心轴垂直的截面。
连接件6可以设于电池极柱2的台阶面25上,连接件6与第二凹部211相对设置,连接件6与电池极柱2通过对缝焊接连接为一体,如此设置,台阶面25可以对连接件6进行定位,保证连接件6的焊接位置固定,避免由于连接件6的焊接位置不一致而导致的电池20的电性能差距较大的不足;而且,台阶面25还可以形成阻挡,避免焊接时产生的火星、杂质等落入电池内部。另外,还可以使得连接件6与第二凹部211的槽底壁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7,电池20在使用的过程中,电池极柱2发热量最大,设置间隔空间7可以减少直接传递至电池20内部的热量,保证电池20内部的安全系数。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图3和图5所示,电池20还可以包括密封件4,密封件4设于外壳1与电池极柱2之间,具体地,密封件4可以设于极柱底座24与外壳1的顶面13之间,密封件4可以是密封圈,而且密封件4的内环面与本体21抵接,密封件4的相对两侧面15对应与极柱底座24和外壳1的顶面13接触,以保证密封件4的密封效果,避免电解液外流,也避免外部水汽进入电池20内部,避免对电池20造成损害。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密封件4可以设于限位部22与外壳1的顶面13之间,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绝缘件3设置为两部分,一部分靠近本体21,另一部分背离本体21,两部分之间设置密封件4。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图3和图5所示,电池20还可以包括第二绝缘件5,第二绝缘件5设置为环形板状,第二绝缘件5的一部分设于外壳1与极柱底座24之间,第二绝缘件5的一部分设于外壳1与集流盘8之间。第二绝缘件5的厚度小于等于密封件4的厚度,使得在安装的时候,能够将密封件4进行挤压,使得密封件4的外周面与相邻的其他零部件之间能够紧密贴合,保证密封件4的密封效果,避免电解液外流,也避免外部水汽进入电池20内部,避免对电池20造成损害。
第二绝缘件5位于密封件4背离电池极柱2的一侧,即第二绝缘件5相对于密封件4更远离电池极柱2,使得第二绝缘件5能够对密封件4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密封件4与电解液接触,从而避免电解液对密封件4的腐蚀,保证密封件4的密封效果。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该电池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组,电池组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池装置除了电池组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具体例如电池箱、电路板、控制元器件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电池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电池组及电池装置,一方面,至少部分连接件6位于凹陷部23内,连接件6将凹陷部23进行填补,使得连接件6也可以与汇流排20的连接,从而增加电池极柱2与汇流排20的连接面积,保证电池组以及电池装置的电性能;另一方面,连接件6具有焊接区域,汇流排20焊接于连接件6的焊接区域,汇流排20通过连接件6连接于电池极柱2,避免汇流排20直接与电池极柱2焊接,汇流排20与连接件6焊接时,由于在电池极柱2的径向方向上连接件6与第一绝缘件3之间还设置有电池极柱2的一部分,使得通过连接件6传递至第一绝缘件3的热量大幅度减少,不会导致第一绝缘件3受热变形,保证第一绝缘件3的绝缘效果,避免绝缘失效。
本申请中提及的“平行”、“垂直”,并不是完全平行、垂直,而是有一定的误差的;例如,两者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5°,即认为这两者相互平行;两者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5°且小于等于95°,即认为这两者相互垂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5)

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汇流排和至少两个电池,所述电池包括:
外壳;
电池极柱,连接且突出于所述外壳,所述电池极柱背离所述外壳的一面设置有凹陷部;
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电池极柱,且与所述凹陷部相对设置,至少部分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连接件具有焊接区域;
第一绝缘件,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池极柱之间;
其中,所述电池极柱沿着径向方向上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所述汇流排焊接于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焊接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仅焊接于所述连接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电池极柱包括本体和限位部,所述外壳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本体贯穿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限位部连接于所述本体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外周,所述第一绝缘件还设置于所述限位部的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外壳铆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靠近所述外壳的第一表面和远离所述外壳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顶面超出所述第一表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顶面超出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大于所述限位部的厚度的1/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的顶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5mm且小于等于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外壳的一面与所述电池极柱背离所述外壳的一面共面,或所述连接件背离所述外壳的一面突出于所述电池极柱背离所述外壳的一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在基准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所述电池极柱在所述基准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所述基准面与所述外壳靠近所述电池极柱的一面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连接板,连接于所述电池极柱,所述焊接区域设于所述连接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
凸出部,设于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外壳的一侧,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内。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围绕形成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于所述凹陷部的端部,所述凹陷部还包括设于所述本体靠近所述限位部一面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凹部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横截面的面积,以使所述本体靠近所述限位部的一面设置有台阶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
电芯,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极片连接于所述电池极柱,所述第二极片连接于所述外壳。
15.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组。
CN202223211929.8U 2022-11-30 2022-11-30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Active CN2187699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1929.8U CN218769974U (zh) 2022-11-30 2022-11-30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11929.8U CN218769974U (zh) 2022-11-30 2022-11-30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9974U true CN218769974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77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11929.8U Active CN218769974U (zh) 2022-11-30 2022-11-30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99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48732B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5208976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2738522B (zh) 二次电池
KR101287087B1 (ko) 이차 전지
JP2012043771A (ja) 2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683213B1 (ko) 이차 전지
WO2021082758A1 (zh) 顶盖组件、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KR20140124247A (ko) 이차 전지
CN218769974U (zh) 电池组及电池装置
CN215933704U (zh) 电池及电池组
WO2023004766A1 (zh) 电池、用电设备和电池的制备方法
CN221687649U (zh) 一种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CN219371171U (zh) 电池
CN220086302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6793842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9811635U (zh) 锂离子电池
CN220122057U (zh) 电池单体及电池模组
CN219067160U (zh) 电池
CN219534815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9575783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20420822U (zh) 电池
CN221176426U (zh) 电池盖板、电池壳体、电池和电子设备
CN219696573U (zh) 一种圆柱电池模组
CN221708907U (zh) 一种电池封装件及其电池
CN219534820U (zh) 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