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01759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01759U
CN209401759U CN201920172256.9U CN201920172256U CN209401759U CN 209401759 U CN209401759 U CN 209401759U CN 201920172256 U CN201920172256 U CN 201920172256U CN 209401759 U CN209401759 U CN 2094017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electrode
main body
extens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722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育永
邢承友
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7225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01759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75564 priority patent/WO2020155223A1/zh
Priority to EP19913715.9A priority patent/EP3905404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017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01759U/zh
Priority to US17/388,039 priority patent/US11695190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壳体以及顶盖组件。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和第一电极端子,顶盖板连接于壳体,第一电极端子设置于顶盖板。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主体和从第一主体延伸的第一极耳,第一极耳为多个且层叠设置。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第二主体和从第二主体延伸的第二极耳,第二极耳为多个且层叠设置。各第二极耳朝靠近第一极耳的方向弯折并连接于第一极耳,且第二极耳远离第二主体的一端为第二端部。各第一极耳包括超出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通常包括壳体、收容于壳体的电极组件和固定于壳体的顶盖组件,电极组件通过极耳与顶盖组件的电极端子电连接。为了提高容量,二次电池通常在内部设置多个电极组件。在装配时,所述多个电极组件的极耳需要先收拢在一起,然后再同时连接到电极端子。然而,相邻的电极组件的极耳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当多个电极组件的极耳收拢在一起时,极耳之间会出现错位;而为了补偿错位,并将所有的极耳同时连接到电极端子,就需要增大极耳的长度,导致材料的浪费;同时,过长的极耳容易插入到电极组件内部,引发短路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能降低对极耳的长度的需求,节省材料,降低短路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壳体以及顶盖组件。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和第一电极端子,顶盖板连接于壳体,第一电极端子设置于顶盖板。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主体和从第一主体延伸的第一极耳,第一极耳为多个且层叠设置。第二电极组件包括第二主体和从第二主体延伸的第二极耳,第二极耳为多个且层叠设置。各第二极耳朝靠近第一极耳的方向弯折并连接于第一极耳,且第二极耳远离第二主体的一端为第二端部。各第一极耳包括超出第二端部的第一连接部,且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
各第一极耳还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一主体之间,第二极耳焊接于第一延伸部。
各第二极耳还包括第二延伸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延伸部连接于第二主体并朝靠近第一延伸部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从第二延伸部的远离第二主体的一端延伸并焊接于第一延伸部。
多个第二极耳的第二连接部焊接于多个第一极耳的第一延伸部并形成第一熔接区。
二次电池还包括转接片,转接片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多个第一极耳的第一连接部焊接于转接片并形成第二熔接区,且第二熔接区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熔接区的面积。
多个第一极耳位于第一电极组件的厚度中心的一侧。多个第二极耳位于第二电极组件的厚度中心的一侧。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中的一个靠近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的交界面设置,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中的另一个远离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的交界面设置。
第一极耳位于第一电极组件的厚度中心的远离所述交界面的一侧。
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收容于壳体内的第三电极组件和第四电极组件,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第三电极组件和第四电极组件依次排列。第三电极组件包括第三主体和从第三主体延伸的第三极耳,第三极耳为多个且层叠设置。第四电极组件包括第四主体和从第四主体延伸的第四极耳,第四极耳为多个且层叠设置。各第三极耳朝靠近第四极耳的方向弯折并连接于第四极耳,且第三极耳远离第三主体的一端为第三端部。各第四极耳包括超出第三端部的第四连接部,且第四连接部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
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第五电极组件,第五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内,且第五电极组件设置于第二电极组件的远离第一电极组件的一侧。第五电极组件包括第五主体和从第五主体延伸的第五极耳,第五极耳朝靠近第二极耳的方向弯折并焊接于第二极耳。
第五电极组件为多个并沿远离第二电极组件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各第五电极组件的第五极耳朝靠近第二极耳的方向弯折。与第二电极组件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的第五极耳焊接于第二极耳。除与第二电极组件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外,其余的各第五电极组件的第五极耳焊接于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的第五极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与已知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同时将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也就是说,无需补偿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的错位;因此,本申请可以减小对极耳长度的需求,节省材料,避免极耳插入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降低短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分解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方框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沿线A-A作出的断面图。
图6为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转接片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壳体和顶盖组件省略。
图9为图8的方框部分的放大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方框部分的放大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方框部分的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电极组件 52第五极耳
11第一主体 6壳体
12第一极耳 7顶盖组件
121第一延伸部 71顶盖板
122第一连接部 72第一电极端子
123第一收拢部 73第二电极端子
124第一端部 8转接片
2第二电极组件 81第一部分
21第二主体 82第二部分
22第二极耳 83第三部分
221第二延伸部 9焊接保护片
222第二连接部 P1正极极片
223第二收拢部 P11正极集流体
224第二端部 P12正极活性物质层
3第三电极组件 P2负极极片
31第三主体 P21负极集流体
32第三极耳 P22负极活性物质层
321第三端部 P3隔膜
4第四电极组件 W1第一熔接区
41第四主体 W2第二熔接区
42第四极耳 W3第三熔接区
421第四延伸部 X宽度方向
422第四连接部 Y厚度方向
5第五电极组件 Z高度方向
51第五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以上(包括两个);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本申请的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壳体6以及顶盖组件7。
壳体6内部形成有容纳腔,以收容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壳体6一端形成有开口,而电极组件可经由所述开口放置到壳体6内。壳体6可由铝或铝合金等导电金属的材料制成。
顶盖组件7包括顶盖板71、第一电极端子72和第二电极端子73,顶盖板71连接于壳体6且覆盖壳体6的开口,从而将电极组件封闭在壳体6内。第一电极端子72和第二电极端子73设置于顶盖板71。顶盖板71形成有两个贯通的端子孔,第一电极端子72和第二电极端子73位于顶盖板71的外侧并分别覆盖两个端子孔。在本申请中,第一电极端子72和第二电极端子73不占用壳体6的内部空间。
电极组件为多个并沿厚度方向Y布置。参照图4,各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P1、负极极片P2和隔膜P3,隔膜P3将正极极片P1和负极极片P2隔开。优选地,正极极片P1、负极极片P2和隔膜P3卷绕为扁平状结构。
参照图5,正极极片P1包括正极集流体P11和正极活性物质层P12,正极活性物质层P12涂覆于正极集流体P11的部分区域。正极集流体P11可为铝箔,正极活性物质层P12包括三元材料、锰酸锂或磷酸铁锂。正极活性物质层P12和正极集流体P11的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层P12的区域形成正极极片P1的正极涂覆区,正极集流体P11的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P12的区域形成正极极片P1的正极空白区。当正极极片P1卷绕成型后,多个正极空白区层叠设置。
负极极片P2包括负极集流体P21和负极活性物质层P22,负极活性物质层P22涂覆于负极集流体P21的部分区域。负极集流体P21可为铜箔,负极活性物质层P22包括石墨或硅。负极活性物质层P22和负极集流体P21的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层P22的区域形成负极极片P2的负极涂覆区,负极集流体P21的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P22的区域形成负极极片P2的负极空白区。当负极极片P2卷绕成型后,多个负极空白区层叠设置。
所述多个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
参照图3和图6,第一电极组件1包括第一主体11和从第一主体11延伸的第一极耳12,第一极耳1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具体地,第一主体11包括第一电极组件1的正极涂覆区、隔膜P3和负极涂覆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为第一电极组件1的负极空白区;在替代地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也可为第一电极组件1的正极空白区。
第二电极组件2包括第二主体21和从第二主体21延伸的第二极耳22,第二极耳2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具体地,第二主体21包括第二电极组件2的正极涂覆区、隔膜P3和负极涂覆区。第二极耳22与第一极耳12的极性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极耳22为第二电极组件2的负极空白区。
在二次电池中,为了便于生产和装配,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一般为同等规格的电极组件,第一极耳12的长度大体等于第二极耳22的长度。
各第二极耳22朝靠近第一极耳12的方向弯折并连接于第一极耳12,且各第二极耳22远离第二主体21的一端为第二端部224。
各第一极耳12从第一主体11延伸,且第一极耳12远离第一主体11的一端为第一端部124。沿第一极耳12的延伸方向,第一极耳12的第一端部124超出第二极耳22的第二端部224。具体地,各第一极耳12包括超出第二端部224的第一连接部122(即第一连接部122为第一极耳12的超出第二端部224的部分),各第一极耳12的第一连接部122超出所有的第二极耳22的第二端部224。在本申请中,第一连接部122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72。
本申请先将第二极耳22和第一极耳12连接在一起,然后再将第一极耳12的超出第二极耳22的第一连接部122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72。与已知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同时将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72,也就是说,无需补偿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之间的错位;因此,本申请可以减小对极耳长度的需求,节省材料,避免极耳插入第一主体11或第二主体21,降低短路风险。
优选地,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还包括转接片8,转接片8连接第一电极端子72和第一连接部122。转接片8可通过冲压形成突部,突部延伸到端子孔并焊接于第一电极端子72。突部在朝向电极组件的一侧形成凹部。
在装配时,可先通过超声波焊接等方式将第二极耳22连接到第一极耳12,然后通过超声波焊接等方式将第一极耳12的第一连接部122焊接到转接片8上,最后再将转接片8焊接到第一电极端子72上。
如果第一极耳12过长,第一极耳12很容易延伸到转接片8的突部的下侧并遮挡突部,影响突部与第一电极端子72的焊接。与已知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减小第一极耳12的长度,从而避免第一极耳12遮挡转接片8的突部,保证焊接强度。
各第一极耳12还包括第一延伸部121,第一延伸部12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2与第一主体11之间。优选地,第一延伸部121从第一连接部122的远离第一端部124的一端延伸,且第一延伸部12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22朝靠近第一主体11的方向弯折。通过弯折第一极耳12,可以减小第一极耳12在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Z上占用的空间,提高能量密度。
第二极耳22优选焊接于第一延伸部121。在二次电池的工作过程中,第二电极组件2的电流可经由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一连接部122传输到转接片8,因此,第二极耳22无需再与转接片8焊接,从而降低第二极耳22对长度的需求。
参照图6,各第一极耳12还包括第一收拢部123,第一收拢部123从第一主体11延伸且连接于第一延伸部121;通过弯折第一收拢部123,多个第一极耳12收拢在一起。与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间距相比,相邻的第一极耳12之间的间距很小,因此,当多个第一极耳12收拢在一起时,所述多个第一极耳12的第一端部124之间的错位较小,对第一极耳12和转接片8的焊接影响较低。
各第二极耳22还包括第二延伸部221、第二连接部222和第二收拢部223。第二收拢部223从第二主体21延伸,第二延伸部221连接于第二收拢部223的远离第二主体21的一端并朝靠近第一延伸部121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222从第二延伸部221的远离第二收拢部223的一端延伸。
通过弯折第二收拢部223,多个第二极耳22收拢在一起。第二延伸部221的延伸长度大体等于第二收拢部223和第一延伸部121的间距。第二连接部222与第一延伸部121层叠设置并焊接在一起。第二连接部222相对于第二延伸部221弯折。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极耳22的第二连接部222焊接于多个第一极耳12的第一延伸部121并形成第一熔接区W1。在使用过程中,第二电极组件2的电流可经由第一熔接区W1传输到第一极耳12。第一熔接区W1的面积决定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之间的过流能力。
多个第一极耳12的第一连接部122焊接于转接片8并形成第二熔接区W2。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的电流汇集到第一连接部122,并经由第二熔接区W2和转接片8传输到第一电极端子72。第二熔接区W2的面积决定第一连接部122与转接片8之间的过流能力。由于第一极耳12较薄,直接焊接时容易被破坏,因此,参照图2,本申请还包括焊接保护片9,多个第一极耳12的第一连接部122位于焊接保护片9和转接片8之间,且焊接保护片9、第一连接部122及转接片8焊接在一起并形成第二熔接区W2。
在使用过程中,第二熔接区W2上的电流会大于第一熔接区W1上的电流,所以第二熔接区W2的面积优选大于第一熔接区W1的面积,以改善整体的过流能力。当然,为了提高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的连接强度,也可以适当地增大第一熔接区W1的面积;也就是说,第二熔接区W2的面积也可以等于第一熔接区W1的面积。
参照图3,多个第一极耳12位于第一电极组件1的厚度中心(即沿厚度方向Y的中心)的一侧。参照图4,本申请的第一电极组件1为卷绕结构,第一电极组件1的厚度中心为第一电极组件1的卷绕中心。同样地,多个第二极耳22位于第二电极组件2的厚度中心(即沿厚度方向Y的中心)的一侧。
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中的一个靠近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的交界面设置,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中的另一个远离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的交界面设置。此时,第一电极组件1的第一极耳12的布置方式与第二电极组件2的第二极耳22的布置方式相同,也就是说,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的规格相同,装配时可以降低误差,起到防呆的作用。另外,这样可以增大第一延伸部121和第二收拢部223的间距;对应地,第二延伸部221的延伸的长度增大,而第二连接部222延伸的长度减小。第二连接部222减小时,可以对应地增大第一连接部122的长度。第一连接部122的长度增大时,可以为第一极耳12和转接片8的焊接提供足够的空间,避免第二极耳22的第二端部224干涉,保证焊接强度。
优选地,第一极耳12位于第一电极组件1的厚度中心的远离所述交界面的一侧。
为了提高二次电池的容量,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还可包括收容于壳体6内的第三电极组件3和第四电极组件4,第一电极组件1、第二电极组件2、第三电极组件3和第四电极组件4依次排列。
第三电极组件3包括第三主体31和从第三主体31延伸的第三极耳32,第三极耳3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具体地,第三主体31包括第三电极组件3的正极涂覆区、隔膜P3和负极涂覆区。第三极耳32与第一极耳12的极性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极耳32为第三电极组件3的负极空白区。
第四电极组件4包括第四主体41和从第四主体41延伸的第四极耳42,第四极耳4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具体地,第四主体41包括第四电极组件4的正极涂覆区、隔膜P3和负极涂覆区。第四极耳42与第一极耳12的极性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极耳42为第四电极组件4的负极空白区。
参照图3,各第三极耳32朝靠近第四极耳42的方向弯折并连接于第四极耳42,且各第三极耳32远离第三主体31的一端为第三端部321。
第四极耳42从第四主体41延伸,且沿第四极耳42的延伸方向,第四极耳42超出第三极耳32的第三端部321。具体地,各第四极耳42包括超出第三端部321的第四连接部422(即第四连接部422为第四极耳42的超出第三端部321的部分);各第四极耳42的第四连接部422超出所有第三极耳32的第三端部321。在本申请中,第四连接部422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72。
参照图7,转接片8包括第一部分81、第二部分82和第三部分83,第一部分81焊接于第一连接部122,第二部分82焊接于第四连接部422,第三部分83连接于第一部分81和第二部分82之间。通过冲压在第三部分83上形成突部,突部焊接于第一电极端子72。
本申请先将第三极耳32和第四极耳42连接在一起,然后再将第四极耳42的超出第三极耳32的第四连接部422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72。与已知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同时将第三极耳32和第四极耳42连接到第一电极端子72,也就是说,无需补偿第三极耳32和第四极耳42之间的错位;因此,本申请可以减小对极耳长度的需求,节省材料,避免极耳插入第三主体31或第四主体41,降低短路风险。
参照图3,各第四极耳42还包括第四延伸部421,第四延伸部421连接于第四连接部422与第四主体41之间。优选地,第四延伸部421相对于第四连接部422朝靠近第四主体41的方向弯折。通过弯折第四极耳42,可以减小第四极耳42在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Z上占用的空间,提高能量密度。
参照图3,多个第三极耳32位于第三电极组件3的厚度中心(即沿厚度方向Y的中心)的一侧,多个第四极耳42位于第四电极组件4的厚度中心(即沿厚度方向Y的中心)的一侧。
优选地,多个第一极耳12位于第一电极组件1的厚度中心的远离第二电极组件2的一侧,多个第二极耳22位于第二电极组件2的厚度中心的靠近第一电极组件1的一侧。同时,多个第四极耳42位于第四电极组件4的厚度中心的远离第三电极组件3的一侧,多个第三极耳32位于第三电极组件2的厚度中心的靠近第四电极组件4的一侧。这样可以增大第四极耳42和第一极耳12的间距,从而提高转接片8的第三部分83的延伸长度,为冲压突部提供足够的面积。同时,转接片8的第三部分83具有较大的长度,便于在第三部分83上开设熔断孔。
下面对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其它实施例进行说明。为了简化描述,以下仅主要介绍其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未描述的部分可以参照第一实施例进行理解。
图8和图9为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的二次电池还包括收容于壳体6内的第五电极组件5,第五电极组件5设置于第二电极组件2的远离第一电极组件1的一侧。
第五电极组件5包括第五主体51和从第五主体51延伸的第五极耳52,第五极耳5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具体地,第五主体51包括第五电极组件5的正极涂覆区、隔膜P3和负极涂覆区。第五极耳52与第一极耳12的极性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五极耳52为第五电极组件5的负极空白区。
第五极耳52朝靠近第二极耳22的方向弯折并焊接于第二极耳22。具体地,第五极耳52可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于第二延伸部221并形成第三熔接区W3。
在已知技术中,如果三个电极组件的极耳收拢在一起并同时焊接到转接片8,那么三个电极组件的极耳将会存在严重的错位;相比于两个电极组件,三个电极组件的极耳需要更大的长度。而在本申请中,第五极耳52只需要焊接到第二延伸部221即可,无需焊接到第一极耳12或转接片8,因此,本申请可以有效地降低对极耳长度的要求。
在使用过程中,第一熔接区W1的电流会大于第三熔接区W3的电流;为满足过流要求和强度要求,第一熔接区W1的面积优选等于或大于第三熔接区W3的面积。
图10和图11为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与第二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将第三电极组件3和第四电极组件4省略。也就是说,第三实施例的二次电池仅包括第一电极组件1、第二电极组件2和第五电极组件5。
优选地,第三实施例的第五电极组件5为多个并沿远离第二电极组件2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各第五电极组件5的第五极耳52朝靠近第二极耳22的方向弯折。与第二电极组件2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5的第五极耳52焊接于第二极耳22。除与第二电极组件2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5外,其余的各第五电极组件5的第五极耳52焊接于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5的第五极耳52。
与第二实施例相比,转接片8仅需与第一连接部122焊接即可,因此,转接片8的结构可以简化(例如去除第二部分82),从而减小转接片8占用的空间。
图12和图13为本申请的二次电池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的极耳设置的位置不同。
具体地,多个第一极耳12位于第一电极组件1的厚度中心的靠近第二电极组件2的一侧,多个第二极耳22位于第二电极组件2的厚度中心的远离第一电极组件1的一侧。同时,多个第四极耳42位于第四电极组件4的厚度中心的靠近第三电极组件3的一侧,多个第三极耳32位于第三电极组件2的厚度中心的远离第四电极组件4的一侧。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可以减小第四极耳42和第一极耳12的间距,降低转接片8的第三部分83的延伸长度,节省物料。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第一电极组件(1)、第二电极组件(2)、壳体(6)以及顶盖组件(7);
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收容于壳体(6)内;
顶盖组件(7)包括顶盖板(71)和第一电极端子(72),顶盖板(71)连接于壳体(6),第一电极端子(72)设置于顶盖板(71);
第一电极组件(1)包括第一主体(11)和从第一主体(11)延伸的第一极耳(12),第一极耳(1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
第二电极组件(2)包括第二主体(21)和从第二主体(21)延伸的第二极耳(22),第二极耳(2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
各第二极耳(22)朝靠近第一极耳(12)的方向弯折并连接于第一极耳(12),且第二极耳(22)远离第二主体(21)的一端为第二端部(224);
各第一极耳(12)包括超出第二端部(224)的第一连接部(122),且第一连接部(122)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7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各第一极耳(12)还包括第一延伸部(121),第一延伸部(121)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2)与第一主体(11)之间,第二极耳(22)焊接于第一延伸部(1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各第二极耳(22)还包括第二延伸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第二延伸部(221)连接于第二主体(21)并朝靠近第一延伸部(121)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接部(222)从第二延伸部(221)的远离第二主体(21)的一端延伸并焊接于第一延伸部(1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多个第二极耳(22)的第二连接部(222)焊接于多个第一极耳(12)的第一延伸部(121)并形成第一熔接区(W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二次电池还包括转接片(8),转接片(8)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72);
多个第一极耳(12)的第一连接部(122)焊接于转接片(8)并形成第二熔接区(W2),且第二熔接区(W2)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熔接区(W1)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多个第一极耳(12)位于第一电极组件(1)的厚度中心的一侧;
多个第二极耳(22)位于第二电极组件(2)的厚度中心的一侧;
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中的一个靠近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的交界面设置,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22)中的另一个远离第一电极组件(1)和第二电极组件(2)的交界面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极耳(12)位于第一电极组件(1)的厚度中心的远离所述交界面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收容于壳体(6)内的第三电极组件(3)和第四电极组件(4),第一电极组件(1)、第二电极组件(2)、第三电极组件(3)和第四电极组件(4)依次排列;
第三电极组件(3)包括第三主体(31)和从第三主体(31)延伸的第三极耳(32),第三极耳(3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
第四电极组件(4)包括第四主体(41)和从第四主体(41)延伸的第四极耳(42),第四极耳(42)为多个且层叠设置;
各第三极耳(32)朝靠近第四极耳(42)的方向弯折并连接于第四极耳(42),且第三极耳(32)远离第三主体(31)的一端为第三端部(321);
各第四极耳(42)包括超出第三端部(321)的第四连接部(422),且第四连接部(422)连接于第一电极端子(72)。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第五电极组件(5),第五电极组件(5)收容于壳体(6)内,且第五电极组件(5)设置于第二电极组件(2)的远离第一电极组件(1)的一侧;
第五电极组件(5)包括第五主体(51)和从第五主体(51)延伸的第五极耳(52),第五极耳(52)朝靠近第二极耳(22)的方向弯折并焊接于第二极耳(2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五电极组件(5)为多个并沿远离第二电极组件(2)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各第五电极组件(5)的第五极耳(52)朝靠近第二极耳(22)的方向弯折;
与第二电极组件(2)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5)的第五极耳(52)焊接于第二极耳(22);
除与第二电极组件(2)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5)外,其余的各第五电极组件(5)的第五极耳(52)焊接于相邻的第五电极组件(5)的第五极耳(52)。
CN201920172256.9U 2019-01-30 2019-01-30 二次电池 Active CN2094017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72256.9U CN209401759U (zh) 2019-01-30 2019-01-30 二次电池
PCT/CN2019/075564 WO2020155223A1 (zh) 2019-01-30 2019-02-20 二次电池
EP19913715.9A EP3905404B1 (en) 2019-01-30 2019-02-20 Secondary battery
US17/388,039 US11695190B2 (en) 2019-01-30 2021-07-29 Secondary batter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72256.9U CN209401759U (zh) 2019-01-30 2019-01-30 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01759U true CN209401759U (zh) 2019-09-17

Family

ID=67899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72256.9U Active CN209401759U (zh) 2019-01-30 2019-01-30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95190B2 (zh)
EP (1) EP3905404B1 (zh)
CN (1) CN209401759U (zh)
WO (1) WO202015522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1807A (zh) * 2020-06-30 2021-12-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以及电池包
WO2023050388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CN116670876A (zh) * 2021-11-18 2023-08-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设备、电池和用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84465A (zh) * 2022-04-18 2022-07-22 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的装配方法及电池组
CN115000641B (zh) * 2022-08-04 2022-11-29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68422B2 (en) * 2012-04-17 2017-09-19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JP5783331B2 (ja) * 2012-07-17 2015-09-24 新神戸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集電構造及び二次電池
CN206742372U (zh) * 2017-04-07 2017-12-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JP6972703B2 (ja) * 2017-06-26 2021-11-2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形二次電池
CN208127328U (zh) * 2018-04-19 2018-11-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JP7300266B2 (ja) * 2018-12-27 2023-06-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1807A (zh) * 2020-06-30 2021-12-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以及电池包
WO2023050388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CN116670876A (zh) * 2021-11-18 2023-08-2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制造设备、电池和用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55223A1 (zh) 2020-08-06
EP3905404A1 (en) 2021-11-03
EP3905404A4 (en) 2022-01-26
US11695190B2 (en) 2023-07-04
US20210359381A1 (en) 2021-11-18
EP3905404B1 (en) 2023-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01759U (zh) 二次电池
KR101783703B1 (ko) 보강 탭 결합 구조 및 전극 리드 굽힘 결합 구조를 갖는 플렉서블 전지
JP5345114B2 (ja) 二次電池
US8216708B2 (en) Secondary battery having electrode terminal whose position is adjustable and improved safety
CN108963311B (zh) 二次电池及其极片
JP452699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20060099504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2015504582A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池
CN211350808U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KR20160129571A (ko)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208256795U (zh) 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连接组件
CN104508867B (zh) 蓄电装置
CN217655970U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动力电池
CN216928883U (zh) 电芯组件及纽扣电池
KR20000021401A (ko) 전극 조립체 제조방법과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 전극 조립체를 이용한 전지
CN213546361U (zh) 一种集流体组件及电池、物体
CN114725477A (zh) 电芯单元、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KR100329854B1 (ko)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CN114223077A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KR100528902B1 (ko) 이차 전지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CN216980648U (zh) 电芯单元及电池
CN221080289U (zh) 电芯
CN218070138U (zh) 顶盖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219303792U (zh) 一种胶囊式高倍率圆柱型电池
CN219476934U (zh) 电池及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