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7026U -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7026U
CN219717026U CN202321194617.2U CN202321194617U CN219717026U CN 219717026 U CN219717026 U CN 219717026U CN 202321194617 U CN202321194617 U CN 202321194617U CN 219717026 U CN219717026 U CN 2197170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over plate
cylindrical
cylindrical battery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946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novation Avi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novation Avi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novation Avi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Innovation Aviatio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946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70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70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70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该圆柱电池包括电池壳体和电芯;电池壳体包括本体部和盖板,本体部具有开口部,盖板密封连接于开口部;电芯设于电池壳体内,电芯包括电芯主体、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对应电连接于电芯主体的相对两端面,第一极耳电连接于电池壳体;本体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本体部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凹陷部相对设置的限位凸出部,盖板位于限位凸出部背离电芯的一侧。该圆柱电池能够保证圆柱电池的电性能一致,有利于圆柱电池的成组;保证电池壳体的过流面积;保证圆柱电池之间电连接的稳固性。

Description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圆柱电池及包括该圆柱电池的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绿色无污染等优点的锂离子电池已然成为未来工业的必然选择之一。
但是,目前圆柱电池的电池壳体的过流面积难以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相关技术的电池壳体的过流面积难以保证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过流面积能够保证的圆柱电池及包括该圆柱电池的电池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包括:
电池壳体,包括本体部和盖板,所述本体部具有开口部,所述盖板密封连接于所述开口部;
电芯,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电芯包括电芯主体、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对应电连接于所述电芯主体的相对两端面,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于所述电池壳体;
其中,所述本体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本体部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凹陷部相对设置的限位凸出部,所述盖板位于所述限位凸出部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本公开的圆柱电池,在本体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部,而且在本体部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凹陷部相对设置的限位凸出部,盖板位于限位凸出部背离电芯的一侧;一方面,在盖板与本体部密封连接时,通过限位凸出部可以对盖板进行定位,使得盖板的高度一致,不同圆柱电池的电池壳体的过流面积保持一致,保证圆柱电池的电性能一致,有利于圆柱电池的成组;另一方面,通过限位凸出部可以使得盖板背离电芯的一面与本体部的开口端面共面,或者,盖板突出于本体部的开口端面,以保证电池壳体的过流面积;又一方面,相对设置的凹陷部和限位凸出部使得本体部形成折弯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在使用过程中圆柱电池受到振动时,本体部能够吸收一部分振动,减少甚至避免传递至盖板以及电池极柱的振动,防止盖板以及电池极柱与汇流排以及信息采集组件之间的连接部断裂,以保证圆柱电池之间电连接的稳固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包括:
圆柱电池,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圆柱电池为上述所述的圆柱电池;
信息采集组件,所述信息采集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凹陷部内。
本公开的电池装置,在本体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部,而且在本体部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凹陷部相对设置的限位凸出部,盖板位于限位凸出部背离电芯的一侧;一方面,在盖板与本体部密封连接时,通过限位凸出部可以对盖板进行定位,使得盖板的高度一致,不同圆柱电池的电池壳体的过流面积保持一致,保证圆柱电池的电性能一致,有利于圆柱电池的成组形成电池装置;另一方面,通过限位凸出部可以使得盖板背离电芯的一面与本体部的开口端面共面,或者,盖板突出于本体部的开口端面,以保证电池壳体的过流面积,保证电池装置的电性能;又一方面,相对设置的凹陷部和限位凸出部使得本体部形成折弯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在使用过程中圆柱电池受到振动时,本体部能够吸收一部分振动,减少甚至避免传递至盖板以及电池极柱的振动,防止盖板以及电池极柱与汇流排以及信息采集组件之间的连接部断裂,以保证圆柱电池之间电连接的稳固性,从而保证电池装置的电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圆柱电池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圆柱电池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体部一示例实施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体部另一示例实施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本体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体部又一示例实施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本体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圆柱电池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电池装置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部;11、开口部;12、凹陷部;13、限位凸出部;14、开口端面;
2、盖板;
3、电芯;31、电芯主体;32、第一极耳;33、第二极耳;
4、焊接连接部;5、电池极柱;6、绝缘件;
10、圆柱电池;101、电池壳体;
20、信息采集组件;201、电路板;202、温度传感器;
30、电池箱;301、底板;302、保护盖;303、第一侧边框;
X、第一方向;Y、径向;Z、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10,参照图1-图8所示,该圆柱电池10可以包括电池壳体101以及电芯3;电池壳体101可以包括本体部1和盖板2,本体部1具有开口部11;盖板2密封连接于开口部11;电芯3设于电池壳体101内,电芯3包括电芯主体31、第一极耳32和第二极耳33,第一极耳32和第二极耳33对应电连接于电芯主体31的相对两端面,第一极耳32电连接于电池壳体101;其中,本体部1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部12,本体部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凹陷部12相对设置的限位凸出部13,盖板2位于限位凸出部13背离电芯3的一侧。
本公开的圆柱电池10及电池装置,一方面,在盖板2与本体部1密封连接时,通过限位凸出部13可以对盖板2进行定位,使得盖板2的高度一致,不同圆柱电池10的电池壳体101的过流面积保持一致,保证圆柱电池10的电性能一致,有利于圆柱电池10的成组形成电池装置;另一方面,通过限位凸出部13可以使得盖板2背离电芯3的一面与本体部1的开口端面14共面,或者,盖板2突出于本体部1的开口端面14,以保证电池壳体101的过流面积,保证电池装置的电性能;又一方面,相对设置的凹陷部12和限位凸出部13使得本体部1形成折弯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在使用过程中圆柱电池10受到振动时,本体部1能够吸收一部分振动,减少甚至避免传递至盖板2以及电池极柱5的振动,防止盖板2以及电池极柱5的汇流排以及信息采集组件20之间的连接部断裂,以保证圆柱电池10之间电连接的稳固性,从而保证电池装置的电性能。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2、图8所示,圆柱电池10可以包括电池壳体101可以包括本体部1和盖板2,本体部1可以设置为圆柱体,即本体部1可以设置为圆筒状,而且本体部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本体部1的一端设置为封闭状,本体部1的相对另一端设置为开口状,使得本体部1具有开口部11,设置为开口状的一端的端面为开口端面14。盖板2设置为圆形板,盖板2密封连接于开口部11;盖板2和本体部1围绕形成圆柱电池10的容纳腔。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盖板2可以设置为矩形、椭圆形、梯形等等,本体部1可以设置为长方体、椭圆柱状、棱柱状等等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筒状。电池壳体101还可以时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电池壳体101内设置有电芯3,参照图2所示,电芯3可以包括电芯主体31、第一极耳32和第二极耳33。电芯主体31可以为卷绕式的电芯主体31,使得电芯主体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设置为圆形;电芯主体31可以是将层叠结构卷绕形成的单元,该层叠结构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极片、隔离膜以及第二极片,当第一极片为正极片时,第二极片为负极片。即将第一极片、与第一极片电性相反的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进行卷绕,得到卷绕式的电芯主体31。当然,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极性可以互换,即第一极片可以为负极片,第二极片可以为正极片。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涂布有活性物质。
第一极耳32和第二极耳33对应设于电芯主体31的相对两端面。
具体地,第一极耳32连接于第一极片,且第一极耳32位于第一端面背离电芯主体31的一侧;可以是第一极片的一部分延伸突出于电芯主体31,并折弯至第一端面背离电芯主体31的一侧形成第一极耳32;这种情况下,第一极耳32可以覆盖第一端面的全部或一部分。
第二极耳33连接于第二极片,且第二极耳33位于第二端面背离电芯主体31的一侧,可以是第二极片的一部分延伸突出于电芯主体31,并折弯至第二端面背离电芯主体31的一侧形成第二极耳33;这种情况下,第二极耳33可以覆盖第二端面的全部或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32和第二极耳33为未设置活性物质涂层的导电箔材区,即在第一极耳32和第二极耳33上没有涂覆活性物质涂层,第一极耳32和第二极耳33为用于传输电流的集流层。
而且,第一极耳32电连接于电池壳体101,电池壳体101作为圆柱电池10的一个电极引出端,可以方便后续圆柱电池10成组时的电连接,并且电池壳体101面积相对较大,可以增加圆柱电池10成组时的过流面积,以此提高圆柱电池10整体充放电速率。
请继续参照图2所示,圆柱电池10还可以包括电池极柱5,在本体部1的圆形底护板上设置有通孔,电池极柱5贯穿该通孔,电池极柱5的一端电连接于第二极耳33,电池极柱5的相对另一端伸出至电池壳体101外作为圆柱电池10的另一个电极引出端。
但是,目前电池壳体101的过流面积还是较小;而且,盖板2与电池壳体101密封连接时,无法对盖板2进行定位,导致盖板2的高度不一致,导致不同圆柱电池10的电池壳体101的过流面积不一致,影响圆柱电池10的成组;例如,如果盖板2的位置更靠近电芯3,使得电池壳体101突出于盖板2,减小了过流面积。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本体部1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部12,而且在本体部1的内表面设置有与凹陷部12相对设置的限位凸出部13,盖板2位于限位凸出部13背离电芯3的一侧。在盖板2与本体部1密封连接时,通过限位凸出部13可以对盖板2进行定位,使得盖板2的高度一致,不同圆柱电池10的电池壳体101的过流面积保持一致,保证圆柱电池10的成组;而且,通过限位凸出部13可以使得盖板2背离电芯3的一面与本体部1的开口端面14共面,或者,盖板2突出于本体部1的开口端面14,以保证电池壳体101的过流面积。另外,相对设置的凹陷部12和限位凸出部13使得本体部1形成折弯结构,具有一定的缓冲性,在圆柱电池10使用过程中受到振动时,本体部1能够吸收一部分振动,减少甚至避免传递至盖板2以及电池极柱5的振动,防止电连接于电池极柱5的汇流排、信息采集组件20与电池极柱5之间的连接部断裂。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2以及限位凸出部13与本体部1的至少部分为一体成型式结构,即凹陷部12以及限位凸出部13与本体部1的至少部分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例如,凹陷部12可以通过从本体部1的背离电芯3的一侧对本体部1进行冲压形成,因此,在本体部1的外表面形成凹陷部12的同时,会在本体部1的内表面形成限位凸出部13。另外,也可以将本体部1折弯形成凹陷部12的同时形成限位凸出部13。
如此设置,可以减少圆柱电池10的零件数量,减少工艺步骤,降低成本;而且避免在本体部1的外表面通过去除材料式加工形成凹陷部12以保证本体部1的强度,而且凹陷部12和限位凸出部13对本体部1可以有一定的强度增强的作用。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2与限位凸出部13可以是分体成型式结构,在本体部1的外表面通过去除材料式加工形成凹陷部12,在本体部1的内表面安装限位凸出部13。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所示,图3中凹陷部12由于被遮挡,因此用虚线表示,凹陷部12可以设置为环状,且限位凸出部13可以设置为环状,而且凹陷部12的中心轴与圆柱电池10的中心轴共线,凹陷部12的中心轴与限位凸出部13的中心轴共线。使得凹陷部12可以设置为围绕电池壳体101一圈的圆环形,限位凸出部13也可以设置为围绕电池壳体101一圈的圆环形,而且凹陷部12的各处的下凹深度基本相同,限位凸出部13的各处的突出宽度基本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共线不限定于严格意义上的共线,凹陷部12的中心轴与圆柱电池10的中心轴共线以及凹陷部12的中心轴与限位凸出部13的中心轴共线均可以是有一定的误差的,而且根据设备以及制备工艺的不同,误差范围也不同,因此,在设备以及制备工艺的误差范围之内,均认为是共线。
另外,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凹陷部12的中心轴与圆柱电池10的中心轴可以平行设置,使得凹陷部12可以设置为围绕电池壳体101一圈的圆环形,限位凸出部13也可以设置为围绕电池壳体101一圈的圆环形,但是凹陷部12的各处的下凹深度可以不相同,限位凸出部13的各处的突出宽度也可以不相同。
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图7所示,图4和图6中凹陷部12由于被遮挡,因此用虚线表示,凹陷部12设置为至少两个,限位凸出部13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凹陷部12均匀分布,至少两个限位凸出部13均匀分布。例如,凹陷部12对称设置为两个,限位凸出部13对称设置为两个,对称轴L为盖板2的沿径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即凹陷部12仅设置在本体部1的外表面的一圈中的部分位置,而不是设置有一圈;限位凸出部13仅设置在本体部1的内表面的一圈中的部分位置,而不是设置有一圈。当然,凹陷部12以及限位凸出部13还可以设置为三个,而且均匀分布于电池壳体101的一周;三个限位凸出部13形成三角形结构对盖板2有更稳定的支撑作用。当然,凹陷部12以及限位凸出部13还可以设置为四个或更多个。而且这种结构更方便冲压工艺的进行。
进一步地,参照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方向X上,凹陷部12设置为两端贯穿的通槽,第一方向X与圆柱电池10的轴向Z垂直。使得凹陷部12可以设置为少半圆的结构,限位凸出部13也可以设置为少半圆的结构。如此设置使得后续圆柱电池10成组后,凹陷部12可以容纳信息采集组件20,而且信息采集组件20可以贯穿凹陷部12,以减少信息采集组件20占用电池箱30的内部空间,提高电池装置的整体空间利用率,增加能量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两头没有封闭的槽就可以称为通槽,即通槽并不是将本体部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贯穿,通槽并不是没有槽底壁,而是两端贯穿为通槽。
具体地,参照图2和图8所示,在圆柱电池10的轴向Z上,凹陷部12的高度H1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5毫米,例如,凹陷部12的高度H1可以是0.7毫米、1毫米、1.3毫米、1.5毫米、1.8毫米、2毫米、2.2毫米、2.5毫米、2.7毫米、3毫米、3.3毫米、3.5毫米、3.8毫米、4毫米、4.2毫米、4.5毫米、4.7毫米等等。
如果凹陷部12的高度过小,导致凹陷部12的加工难度较大。如果凹陷部12的高度过大,会挤压电池壳体101的内部空间,导致无法容纳体积较大的电芯3,影响圆柱电池10的能量密度。
上述数值范围,在保证圆柱电池10的能量密度的基础上,减小本体部1的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在圆柱电池10的径向Y上,凹陷部12的深度K1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6毫米,例如,凹陷部12的深度K1可以是1.3毫米、1.5毫米、1.8毫米、2毫米、2.2毫米、2.5毫米、2.7毫米、3毫米、3.3毫米、3.5毫米、3.8毫米、4毫米、4.2毫米、4.5毫米、4.7毫米、5毫米、5.3毫米、5.5毫米、5.8毫米等等。
如果凹陷部12的深度过小,使得电池壳体101的过流面积增加过小;如果凹陷部12的深度过大,使得电池壳体101的加工难度较大,而且降低了电池壳体101的强度。
上述数值范围,不仅增加了电池壳体101的过流面积,而且电池壳体101的加工难度不会太大,电池壳体101的强度也会增加。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由于凹陷部12和限位凸出部13可以通过冲压或折弯形成,因此,在圆柱电池10的轴向Z上,限位凸出部13的高度H2基本等于凹陷部12的高度H1与二倍的本体部1的壁厚S之和,即H2=H1+2S;在圆柱电池10的径向Y上,限位凸出部13的宽度K2基本等于凹陷部12的深度K1。
需要说明的是,在凹陷部12和限位凸出部13不是设置为一圈的情况下,凹陷部12的深度指的是凹陷部12的最大深度,限位凸出部13的宽度指的是限位凸出部13的最大宽度。
圆柱电池10的轴向Z与盖板2靠近电芯3的一面垂直,圆柱电池10的径向Y是圆柱电池10的直径的方向,不同位置的径向Y是不同的,但是圆柱电池10的径向Y与圆柱电池10的轴向Z是垂直的。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101可以为钢壳体,即电池壳体101的材质可以为钢,这种情况下,第一极耳32为负极耳,第一极耳32的材质为铜,在负极耳施加负电位,负电位较低,钢的腐蚀电位较高,因此,钢壳体作为负极基本不会产生电化学腐蚀。而且钢壳体的厚度较薄即可达到较强的强度,因此,钢壳体可以提高圆柱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强度较高。
当然,在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101为铝壳体,即电池壳体101的材质可以为铝,这种情况下,第一极耳32为正极耳,第一极耳32的材质为铝,在正极耳施加正电位,正电位较高,铝的腐蚀电位较低,因此,铝壳体作为负极基本不会产生电化学腐蚀。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所示,盖板2的厚度可以等于限位凸出部13靠近盖板2的一面与开口端面14之间的距离,使得盖板2安装于本体部1后,盖板2背离电芯3的一面与本体部1的开口端面14共面,如此设置使得在圆柱电池10成组时,盖板2和开口端面14均可以与汇流排电连接,增加过流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共面不仅限于盖板2背离电芯3的一面与本体部1的开口端面14严格在一个平面内,而且包括盖板2背离电芯3的一面与本体部1的开口端面14之间具有一定的误差,根据设备以及制备工艺的不同,误差范围也不同,因此,在设备以及制备工艺的误差范围之内,均认为是共面。
当然,在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盖板2的厚度可以大于限位凸出部13靠近盖板2的一面与开口端面14之间的距离,使得盖板2突出于本体部1的开口端面14。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所示,盖板2与本体部1之间设置有焊接连接部4,即盖板2与本体部1之间通过焊接方式密封连接,保证盖板2与本体部1之间的密封效果;而且,通过限位凸出部13对盖板2进行定位后,可以避免由于盖板2无法定位导致的焊接时盖板2移动而焊穿的风险。
参照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盖板2上设置有通孔,电池极柱5贯穿该通孔,电池极柱5的一端电连接于第二极耳33,电池极柱5的相对另一端伸出至电池壳体101外作为圆柱电池10的一个电极引出端。第一极耳32连接至本体部1的圆形底护板,使得本体部1作为圆柱电池10的另一个电极引出端。这种情况下,由于本体部1和电池极柱5作为圆柱电池10的不同电极,盖板2又与本体部1连接,因此,在盖板2和电池极柱5之间需要设置绝缘件6,通过绝缘件6绝缘隔离盖板2和电池极柱5。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参照图9所示,该电池装置可以包括圆柱电池10以及信息采集组件20;圆柱电池10设置为至少两个,圆柱电池10为上述任意一项的圆柱电池10,圆柱电池10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信息采集组件2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凹陷部12内。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电池装置可以包括电池箱30,参照图9所示,电池装置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的结构,因此,电池箱30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的结构。具体地,电池箱30可以包括底板301、保护盖302、两个第一侧边框303和两个第二侧边框(图中未示出),底板301和保护盖302可以设置为矩形。在底板301的四周设置有两个第一侧边框303和两个第二侧边框,两个第一侧边框303和两个第二侧边框首尾连接形成矩形框,第一侧边框303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二侧边框沿长度方向延伸,在两个第一侧边框303和两个第二侧边框的与底板301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保护盖302,使得保护盖302与底板301相对设置,两个第一侧边框303和两个第二侧边框连接于保护盖302与底板301之间。底板301、保护盖302、两个第一侧边框303和两个第二侧边框围绕形成电池箱30的容纳腔。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底板301和保护盖302可以设置为圆形、椭圆形、梯形等等,侧边框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且围绕形成圆形、椭圆形、梯形等等,使得电池箱30形成为圆柱状、椭圆柱状、棱柱状等等。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没有保护盖302,电池箱30直接装配至汽车底盘,电池箱3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电池箱30内设置有至少两个圆柱电池10,至少两个圆柱电池10沿长度方向排列为一列。在设置有多个圆柱电池10的情况下,多个圆柱电池10沿长度方向排列为至少两列,至少两列电池列又沿宽度方向排列。
在电池箱30内还设置有信息采集组件20,信息采集组件2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凹陷部12内。
具体地,信息采集组件20可以包括电路板201、温度传感器202以及电压采集端;电路板201可以是硬质印刷电路板201,也可以是柔性电路板201;在电路板201上设置有多根连接导线。电路板201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在凹陷部12内。
温度传感器202用于采集温度信号,温度传感器202电连接于电路板201,具体地,温度传感器202电连接于连接导线;而且温度传感器202与圆柱电池10贴合,温度传感器202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在凹陷部12内。具体地,温度传感器202可以贴合于凹陷部12的靠近盖板2的一侧,由于一般极耳的温度最高,而盖板2与第一极耳32连接,因此,在盖板2与第一极耳32的位置容易发生过热,因此,需要对盖板2与第一极耳32的温度进行准确测量,通过温度传感器202可以采集盖板2与第一极耳32的温度。
电压采集端用于采集电压信号,电压采集端电连接于电路板201,具体地,电压采集端电连接于连接导线。而且电压采集端与圆柱电池10电连接,具体地,圆柱电池10的电流通过电池壳体101、电池极柱5以及汇流排输送,电压采集端与电池壳体101电连接,通过电压采集端可以采集圆柱电池10的电压信号。电压采集端可以是连接于连接导线的镍片、铜片等金属导电结构。
本申请中提及的“平行”、“垂直”,并不仅仅是完全平行、垂直,而且可以具有一定的误差;例如,两者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5°,即认为这两者相互平行;两者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5°且小于等于95°,即认为这两者相互垂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2)

1.一种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壳体,包括本体部和盖板,所述本体部具有开口部,所述盖板密封连接于所述开口部;
电芯,设于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电芯包括电芯主体、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对应电连接于所述电芯主体的相对两端面,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于所述电池壳体;
其中,所述本体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本体部的内表面设置有与所述凹陷部相对设置的限位凸出部,所述盖板位于所述限位凸出部背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柱电池的轴向上,所述凹陷部的高度大于等于0.5毫米且小于等于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柱电池的径向上,所述凹陷部的深度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6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为钢壳体,所述第一极耳为负极耳;或者,所述电池壳体为铝壳体,所述第一极耳为正极耳。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背离所述电芯的一面与所述本体部的开口端面共面,或者,所述盖板突出于所述本体部的开口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设置为环状,所述限位凸出部设置为环状,所述凹陷部的中心轴与所述圆柱电池的中心轴平行,所述凹陷部的中心轴与所述限位凸出部的中心轴共线。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限位凸出部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凹陷部均匀分布,至少两个所述限位凸出部均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所述凹陷部设置为两端贯穿的通槽,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圆柱电池的轴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以及所述限位凸出部与所述本体部的至少部分为一体成型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电池还包括:
焊接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本体部之间。
11.一种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圆柱电池,设置为至少两个,所述圆柱电池为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圆柱电池;
信息采集组件,所述信息采集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凹陷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采集组件包括:
电路板;
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内。
CN202321194617.2U 2023-05-17 2023-05-17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Active CN2197170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94617.2U CN219717026U (zh) 2023-05-17 2023-05-17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94617.2U CN219717026U (zh) 2023-05-17 2023-05-17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7026U true CN219717026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77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94617.2U Active CN219717026U (zh) 2023-05-17 2023-05-17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70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054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池
CN215578674U (zh) 正极柱和正极集流盘的组装结构、电池
US1025645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15933657U (zh) 电池
CN210743993U (zh) 顶盖组件、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装置
KR20190007745A (ko) 배터리 팩
CN217485673U (zh) 一种圆柱电池
CN217009372U (zh) 电池
CN114639926A (zh) 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KR20110128483A (ko) 배터리 팩
CN215815976U (zh) 电池
KR101233514B1 (ko) 이차 전지
CN115566328B (zh) 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装置
CN219476835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6980824U (zh) 电池
CN218867252U (zh) 电池
CN112234282A (zh) 电池壳体组件、电池及制备方法
CN219717026U (zh) 圆柱电池及电池装置
CN217507616U (zh) 电池
US20220231384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4725477A (zh) 电芯单元、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US10297800B2 (en) Battery housing and power storage device having a non-metallic terminal
KR101750486B1 (ko) 접속용 만입홈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이차전지 팩
CN219959330U (zh) 电池
CN220604745U (zh) 一种圆柱裸电芯、圆柱电池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