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9680U - 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9680U
CN215929680U CN202121985350.XU CN202121985350U CN215929680U CN 215929680 U CN215929680 U CN 215929680U CN 202121985350 U CN202121985350 U CN 202121985350U CN 215929680 U CN215929680 U CN 215929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uble
plate
holes
sealing plat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8535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友武
董杭波
吕刚
叶宇天
张祥程
邢双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gdipper Smart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gdipper Smart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gdipper Smart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gdipper Smart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8535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9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9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9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其包括一种双层聚能环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连接有支撑体、上壳和下壳,上壳包括顶部的反射罩以及由反射罩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环形罩,下壳包括顶部的封板以及由封板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围板,所述反射罩、环形罩和封板围设成环形的隔热腔,在下壳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围板,并在围板上开设通风孔用以调整供向燃烧器的二次空气量,在保证充分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并通过支撑体的设置实现了上壳与下壳的精准定位以及稳固连接;此外,还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具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灶具采用简单的锅支架支撑锅具,由于燃烧区域容易受到环境气流的扰动,造成热效率较低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单层聚能环逐渐应用到灶具上,聚能环套设在燃烧器外侧,对稳定火焰和提高热效率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单层聚能环被加热后仍通过辐射向环境散热,为了降低辐射散热量,后期出现了双层聚能环,有效的降低了向环境的辐射散热,双层聚能环为双层结构,如何在保证充分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双层聚能环的热效率,仍然是被人们所关注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其解决了如何提升热效率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支撑体、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包括顶部的反射罩以及由反射罩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环形罩,所述反射罩中部还开设有中空的上通孔;
所述下壳包括顶部的封板以及由封板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围板,所述封板中部还开设有与上通孔相对应的下通孔;所述反射、环形罩和封板围设成环形的隔热腔。
所述支撑体设置在上壳的上方,其包括设置于反射罩上方的横梁以及连接于横梁下方的连接板,所述支撑体至少为3个,所述连接板由上至下依次贯穿反射罩和封板。
所述围板上设有若干通风孔。
所述反射罩延上通孔的边缘处设有反向弯折的折边,以使折边与反射罩下表面间的夹角小于90度。
所述延封板的下通孔边缘处设有向上的翘起,折边穿过封板的下通孔,并将封板的翘起夹设于反射罩的下表面与折边之间。
所述反射罩上围绕上通孔还开设有多个上孔,所述封板上围绕下通孔还开设有多个与上孔一一对应的下孔,所述支撑体的连接板依次贯穿上通孔与下通孔,所述连接板侧面与上通孔和\或下孔的边缘焊接连接。
所述支撑体还包括设置于环形罩和围板外侧的支撑脚,所述横梁、连接板和支撑脚呈横倒的“F”形,所述支撑脚下缘距横梁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围板下缘距横梁的距离,即支撑脚底部与围板底部齐平或高出一段长度。
所述横梁和连接板呈“T”或“7”形,所述连接板下缘距横梁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围板下缘距横梁的距离,即连接板底部与围板底部齐平或高出一段长度。
所述反射罩为朝向封板方向凹陷的锥形面或弧形曲面。
所述环形罩的底端焊接连接于所述封板和围板的转折连接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包括一种双层聚能环结构,在下壳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围板,反射罩、环形罩与封板围设形成环形的隔热腔,在保证充分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A处以及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壳;11:反射罩;110:上通孔;111:上孔;112:折边;12:环形罩;
2:下壳;21:封板;210:下通孔;211:下孔;22:围板;221:通风孔;
3:支撑体;31:横梁;32:连接板;33:支撑脚;
4:隔热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其中,本文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名词以图1的定向为参照。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清楚、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其包括支撑体3、上壳1和下壳2,支撑体3、上壳1以及下壳2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支撑体3使上壳1与下壳2固定连接。
参见图2,上壳1位于下壳2的上方,呈圆环形的盒状结构,开口朝下。上壳1包括位于顶部的反射罩11以及由反射罩11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环形罩12,反射罩11以及环形罩12由钣金一体成型。位于反射罩11的中部设有上下连通的上通孔110,用于通过燃烧器火焰,围绕上通孔110在反射罩11上还开设有多个上孔111。
下壳2位于双层聚能锅支架的底部,呈圆环形的盒状结构,包括位于顶部的封板21以及由封板21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围板22,封板21以及围板22由钣金一体成型。封板21的中部还开设有与上通孔110相对应的下通孔210,封板21上围绕下通孔210设有多个与上孔111一一对应的下孔211。围板22上还开设有多个通风孔221,用于调整二次供向燃烧器的空气量,在保证充分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热效率。
可选的,环形罩12的底端焊接连接于所述封板21和围板22的转折连接处。
参见图3-4,反射罩11为朝向封板21方向凹陷的锥形面或弧形曲面。反射罩11延上通孔110的边缘处设有反向弯折的折边112,以使折边112与反射罩11下表面间的夹角小于90度。延封板21的下通孔210边缘处设有向上的翘起,折边112穿过封板21的下通孔210,并将封板21的翘起夹设于反射罩11的下表面与折边112之间,以使反射罩11、环形罩12与封板21围设形成环形的隔热腔4,隔热腔4将通孔内部的火焰与外部环境隔离,有效降低了火焰加热双层聚能锅支架后向外部环境辐射散热。
支撑体3设置在上壳1的上方,其包括:设置于反射罩11上方的横梁31,连接于横梁31下方的连接板32,以及设置于环形罩12和围板22外侧的支撑脚33。连接板32通过上孔111以及下孔211,由上至下依次贯穿反射罩11和封板21,连接板32侧面与上通孔110和\或下孔211的边缘焊接连接。每个双层聚能锅支架上可设置多个支撑体3,但最少设置3个。
横梁31、连接板32和支撑脚33呈横倒的“F”形,支撑脚33下缘距横梁31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围板22下缘距。通过设置支撑体3可使上壳1和下壳2能够精准定位并稳固连接。
参见图5,可选的,支撑体3还包括7形以及T形。若横梁31和连接板32呈“T”或“7”形,连接板32下缘距横梁31的距离大于等于围板22下缘距横梁31的距离,即连接板32底部与围板22底部齐平或高出一段长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包括一种双层聚能环结构,在下壳2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围板22,并在围板22上开设通风孔221用以调整供向燃烧器的二次空气量,在保证充分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并通过“F”形或“T”形的支撑体3实现上壳1和下壳2的精准定位与稳固连接;还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支撑体(3)、上壳(1)和下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1)包括顶部的反射罩(11)以及由反射罩(11)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环形罩(12),所述反射罩(11)中部还开设有中空的上通孔(110);
所述下壳(2)包括顶部的封板(21)以及由封板(21)的外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的围板(22),所述封板(21)中部还开设有与上通孔(110)相对应的下通孔(210);所述反射罩(11)、环形罩(12)和封板(21)围设成环形的隔热腔(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3)设置在上壳(1)的上方,其包括设置于反射罩(11)上方的横梁(31)以及连接于横梁(31)下方的连接板(32),所述支撑体(3)至少为3个,所述连接板(32)由上至下依次贯穿反射罩(11)和封板(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22)上设有若干通风孔(2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11)沿上通孔(110)的边缘处设有反向弯折的折边(112),以使折边(112)与反射罩(11)下表面间的夹角小于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封板(21)的下通孔(210)边缘处设有向上的翘起,折边(112)穿过封板(21)的下通孔(210),并将封板(21)的翘起夹设于反射罩(11)的下表面与折边(11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11)上围绕上通孔(110)还开设有多个上孔(111),所述封板(21)上围绕下通孔(210)还开设有多个与上孔(111)一一对应的下孔(211),所述支撑体(3)的连接板(32)依次贯穿上通孔(110)与下通孔(210),所述连接板(32)侧面与上通孔(110)和\或下孔(211)的边缘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3)还包括设置于环形罩(12)和围板(22)外侧的支撑脚(33),所述横梁(31)、连接板(32)和支撑脚(33)呈横倒的“F”形,所述支撑脚(33)下缘距横梁(31)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围板(22)下缘距横梁(31)的距离,即支撑脚(33)底部与围板(22)底部齐平或高出一段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31)和连接板(32)呈“T”或“7”形,所述连接板(32)下缘距横梁(31)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围板(22)下缘距横梁(31)的距离,即连接板(32)底部与围板(22)底部齐平或高出一段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11)为朝向封板(21)方向凹陷的锥形面或弧形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聚能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罩(12)的底端焊接连接于所述封板(21)和围板(22)的转折连接处。
CN202121985350.XU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Active CN215929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85350.XU CN215929680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85350.XU CN215929680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9680U true CN215929680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20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85350.XU Active CN215929680U (zh) 2021-08-23 2021-08-23 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96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929680U (zh) 一种双层聚能锅支架
KR100901824B1 (ko) 전기 로스터
CN203286609U (zh) 一种节能防风燃气灶炉架
CN210153883U (zh) 一种聚能锅架组件及燃气灶
CN216281579U (zh) 一种灶具高效聚能组件及灶具
CN107559825A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CN213019772U (zh) 燃气灶
CN207298941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JP2502713Y2 (ja) 卓上コンロ用固形燃料台座
CN213334564U (zh) 一种聚能环
CN208658717U (zh) 烹饪锅具
CN211822550U (zh) 一种灶具隔热罩
CN219913151U (zh) 一种用于燃气加热装置的自热侧锅
KR200438899Y1 (ko) 열효율 향상을 위한 가스레인지버너의 보조 장치.
CN214501351U (zh) 一种聚能圈及燃气灶
CN219530950U (zh) 锅具支架及包含其的燃气灶
CN113898977A (zh) 一种隔热聚能燃气灶具
KR200402513Y1 (ko) 가스레인지용 그레이트
CN217178622U (zh) 聚能盘锅架及燃气灶具
CN216769518U (zh) 一种高效聚能环及燃气灶
CN215570738U (zh) 一种灶用隔热罩以及应用有该灶用隔热罩的燃气灶
CN110836395A (zh) 一体式灶用隔热罩
CN216602556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烤箱
CN219222531U (zh) 一种锅支架及燃气灶具
CN216114204U (zh) 一种炉架结构及炉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