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29630U -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29630U
CN215929630U CN202121613781.3U CN202121613781U CN215929630U CN 215929630 U CN215929630 U CN 215929630U CN 202121613781 U CN202121613781 U CN 202121613781U CN 215929630 U CN215929630 U CN 2159296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gnition
hole
ignition needle
elastic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1378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光汉
刘书兴
林玉绵
孙帅
温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161378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296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296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296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点火装置配接于炉头上,点火装置包括支架、点火针及抵押件,支架上开设有装配孔,点火针穿设于装配孔,点火针装配固定于抵压件内,其中,抵压件弹性抵压于装配孔的孔壁与点火针之间,并被构造为用于向点火针提供限位保持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具有较高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随着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的发展,设有点火装置的燃烧器由于随开随用的特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并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传统的点火装置通常包括点火针、弹簧、卡簧及支架,在点火装置进行装配的过程中,需要同时使用弹簧及卡簧将点火针固定在支架上,如此,导致点火装置的装配较为麻烦,装配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装配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升装配效率的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点火装置,配接于炉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装置包括:
支架,其上开设有装配孔;
点火针,穿设于所述装配孔;以及
抵压件,所述点火针装配固定于所述抵压件内;
其中,所述抵压件弹性抵压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壁与所述点火针之间,并被构造为用于向所述点火针提供限位保持力。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抵压件具有自然状态及收缩状态;
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抵压件在所述装配孔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径;
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抵压件受压收缩进入所述装配孔内,并抵压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壁与所述点火针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抵压件包括本体及弹性部,所述点火针限位固定于所述本体内;
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弹性部所在位置的所述抵压件,在所述装配孔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径;
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弹性部受压收缩进入所述装配孔内,并抵压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壁与所述点火针之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弹性部所在位置的所述抵压件,在所述装配孔的径向上的尺寸沿所述点火针的装配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包括沿所述点火针的装配方向依次设置并相互连接的第一弹性部及第二弹性部;
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部所在位置的所述抵压件,在所述装配孔的径向上的尺寸沿所述点火针的装配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弹性部所在位置的所述抵压件,在所述装配孔的径向上的尺寸沿所述装配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连接处所在的位置的所述抵压件,在所述装配孔的径向上具有最大尺寸。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抵压件还包括第一过渡部及第二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部远离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弹性部远离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过渡部及所述第二过渡部在所述装配孔的径向上的尺寸均小于所述装配孔的孔径。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具有沿所述点火针的装配方向贯穿所述本体的卡紧通道,所述点火针装配固定于所述卡紧通道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开设有延伸至其相对的两端边缘的安装开口,所述安装开口与所述卡紧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上开设有沿所述本体的周向设置并分布于所述弹性部的两侧的弹性增强口,每个所述弹性增强口均与所述卡紧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点火针包括点火主体、第一止挡部及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及所述第二止挡部均配接于所述点火主体上并沿所述点火针的装配方向依次间隔布设;
所述点火主体装配固定于所述抵压件内,且所述抵压件止挡于所述第一止挡部与所述第二止挡部之间。
一种燃烧器,包括:
炉头;以及
如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点火装置,所述点火装置配接于所述炉头上。
上述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通过仅设置抵压件弹性抵压于装配孔的孔壁与点火针之间,并被构造为用于向点火针提供限位保持力,便可实现点火针与支架的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卡簧及弹簧对点火针及支架进行固定的方式而言,装配方式更简单且装配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的爆炸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的剖面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燃烧器炉头、点火装置、外环引射管及内环引射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燃烧器的爆炸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燃烧器中炉头的仰视图;
图7为图4所示的燃烧器中点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点火装置的爆炸图;
图9为图7所示的点火装置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的点火装置中抵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燃烧器;10、点火装置;11、支架;111、装配孔;112、第一表面; 114、安装孔;115、固定孔;116、支架主体;117、限位部;1172、凹槽;1174、连接孔;118、装配部;12、点火针;121、点火主体;122、第一止挡部;123、第二止挡部;124、第三止挡部;13、抵压件;130、本体;131、弹性部;1312、第一弹性部;1314、第二弹性部;132、第一过渡部;133、第二过渡部;134、卡紧通道;135、安装开口;136、弹性增强口;20、炉头;21、预混腔;212、内环预混腔;214、外环预混腔;22、炉头中心腔;23、凸台;30、分火盘;31、分火中心腔;32、内分火腔;33、外分火腔;40、外环盖;41、外环中心腔; 42、外环腔;43、外环出气孔;50、内环盖;51、内环中心腔;52、内环腔; 53、内环出气孔;60、内环引射管;70、外环引射管;80、固定件;90、热电偶;101、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环”、“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及图5,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应用于燃气灶上的燃烧器100,燃烧器100包括点火装置10、炉头20、分火盘30、外环盖40、内环盖50、内环引射管60及外环引射管70,炉头20、分火盘30及外环盖40沿与一安装方向依次层叠设置,内环盖50沿与安装方向相反的装配方向穿设于外环盖 40的中部,并与分火盘30抵接,点火装置10配接于炉头20上并沿安装方向依次穿设于炉头20、分火盘30及内环盖50的中部,内环引射管60及外环引射管 70配接于炉头20上。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具体地,炉头20具有预混腔21及炉头中心腔22,预混腔21包括内环预混腔212及外环预混腔214,内环预混腔212及外环预混腔214沿炉头中心腔22的周向依次布设。内环引射管60及外环引射管70均配接于炉头20上,内环引射管60用于向内环预混腔212内引射内环燃气,外环引射管70用于向外环预混腔214内引射外环燃气。分火盘30具有分火中心腔31、内分火腔32及外分火腔33,分火中心腔31、内分火腔32及外分火腔33沿分火盘30的径向间隔设置,且内分火腔32及外分火腔33均围绕分火中心腔 31的周向设置。外环盖40具有外环中心腔41及外环腔42,外环腔42围绕外环中心腔41的周向设置,外环盖40上还开设有连通于外部与外环腔42之间的外环出气孔43,内环盖50具有内环中心腔51、内环腔52以及内环出气孔53,内环腔52环绕内环中心腔51的周向设置,内环出气孔53连通于外部与内环腔 52之间。
其中,内环盖50穿设于外环盖40的外环中心腔41,炉头中心腔22、分火中心腔31及内环中心腔51沿安装方向依次连通形成可允许点火装置10穿设的安装通道;内环预混腔212、内分火腔32、内环腔52及内环出气孔53依次连通形成供内环燃气流通的内环流道;外环预混腔214、外分火腔33、外环腔42 及外环出气孔43依次连通形成供外环燃气流通的外环流道。点火装置10沿安装方向依次穿设于炉头中心腔22、分火中心腔31及内环中心腔51,并用于输出高压电弧,以点燃从内环出气孔53喷出的内环燃气以及外环出气孔43喷出的外环燃气,从而使得燃烧器100可进行正常工作。
可以理解地,装配方向与安装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80°,以下实施例均以燃烧器100水平放置时,安装方向为竖直向上方向,装配方向为竖直向下方向为例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7、图8及图9,点火装置10包括支架11、点火针12及抵压件13,支架11上开设有沿装配方向贯穿支架11的装配孔111,点火针12沿装配方向穿设于装配孔111,且装配固定于抵压件13内,其中,抵压件13弹性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并被构造为用于向点火针12提供限位保持力。具体地,装配方向与装配孔111的中心轴线方向重合或者大致重合,抵压件13沿装配孔111的径向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
具体地,点火针12包括点火主体121、第一止挡部122、第二止挡部123 及第三止挡部124,点火主体121沿装配方向延伸,且第一止挡部122、第二止挡部123及第三止挡部124均配接于点火主体121上,且沿装配方向依次间隔布设。第一止挡部122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大于装配孔111的直径,第二止挡部123及第三止挡部124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均小于装配孔 111的直径。
传统的燃烧器100中,点火装置10还包括弹簧及卡簧,弹簧套设于点火主体121位于第一止挡部122与第二止挡部123之间的部分,卡簧卡持于点火主体121位于第二止挡部123与第三止挡部124之间的部分。支架11具有沿装配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表面112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112位于第二表面的上方,装配孔111贯穿第一表面112及第二表面。安装时,点火针12由装配方向穿设于装配孔111,第一止挡部122布设于支架11设置第一表面112的一侧并与第一表面112抵接,第二止挡部123、第三止挡部124及弹簧均分布于支架11开设第二表面的一侧,弹簧抵接于第二表面与第二止挡部123背向第三止挡部124 的表面之间,且弹簧与第二止挡部123抵接的一端还支撑于卡簧远离第三止挡部124的一端。在这个安装的过程中,弹簧处于收缩状态,弹簧用于为点火针 12提供一驱使点火针12沿装配方向运动的弹性力,而由于第一止挡部122是止挡于第一表面112的,因此,弹簧的弹性力与第一止挡部122的止挡力相互平衡,进而可防止点火主体121移动,使得点火针12能够稳定地固定于支架11 上。而弹簧及卡簧的使用,导致装配点火针12的零部件增多且装配方式更复杂,整个点火装置10的装配效率降低。
但在本申请中,仅通过设置抵压件13,且抵压件13弹性抵压于装配孔111 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并被构造为用于向点火针12提供限位保持力,如此,可实现点火针12的固定。这样,不仅使用的零部件较少,且装配方式也更简单,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点火装置10的装配效率。
点火针12装配固定于抵压件13内,在外力(人力或者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抵压件13与点火针12沿装配方向滑动。在此过程中,抵压件13受压压缩并进入装配孔111内,且弹性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
具体地,抵压件13沿装配方向的长度和第一止挡部122与第二止挡部123 之间的距离相等,抵压件13相对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止挡部122及第二止挡部123 抵接。点火主体121装配固定于抵压件13内,且抵压件13止挡于第一止挡部 122与第二止挡部123之间。因此,可防止抵压件13与点火主体121之间在装配方向或者安装方向上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得抵压件13与点火针12之间具有较好的安装可靠性。
请再次参阅图7,并同时参阅图10,抵压件13具有自然状态及收缩状态;处于自然状态时,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装配孔111 的孔径;处于收缩状态时,抵压件13受压收缩进入装配孔111内,并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
具体地,定义在装配孔111的轴向上(与装装配方向重合的轴向),具有若干个参考平面,每个参考平面内具有若干条装配孔111的径向线,每个参考平面内的每条径向线同时穿过抵压件13,并与抵压件13相交于不同的两点,其中,同一个径向线与抵压件13的两个交点的间距为径向间距,在每个参考平面内,若干条径向线与抵压件13相交形成若干个径向间距,其中,间距值最大的径向间距即为抵压件13在装配孔的径向上的尺寸。定义间距值最大的径向间距为最大径向间距,每个参考平面内均具有一条径向线与抵压件13相交并形成最大径向间距。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是指,沿点火针12 的装配方向依次布设的若干个最大径向间距中的最大值。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 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装配孔111的孔径,因此,当操作点火针12穿设于装配孔111的过程中,可保证抵压件13能够受压并收缩,从而可保证点火针13 安装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抵压件13包括本体130及弹性部131,点火针12限位固定于本体130内;处于自然状态时,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 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装配孔111的孔径;处于收缩状态时,弹性部131受压收缩进入装配孔111内,并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可选地,本体130可以为刚性部件,或者弹性部件,较优地,本体130与弹性部131 均为弹性部件且一体成型。
具体地,每个参考平面内具有若干条装配孔111的径向线,每个参考平面内的每条径向线同时穿过本体130及弹性部131,并与本体130及弹性部131相交于不同的两点,其中,由同一个径向线与本体130及弹性部131的交点的间距为径向间距,在每个参考平面内,若干条径向线与本体130及弹性部131相交形成若干个径向间距,其中,间距值最大的径向间距即为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的径向上的尺寸。定义间距值最大的径向间距为最大径向间距,每个参考平面内均具有一条径向线与本体130及弹性部131相交并形成最大径向间距。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是指,沿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依次布设的若干个最大径向间距中的最大值。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装配孔111 的孔径,因此,当操作点火针12穿设于装配孔111的过程中,可保证弹性部131 能够受压并收缩,从而可保证点火针13安装的可靠性。而且,在点火针12沿装配方向滑动并穿设于装配孔111的过程中,弹性部131能够在用户的挤压下或者装配孔111的开口边缘的挤压下收缩进入至装配孔111内,并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因此,在可保障点火针12安装的牢靠性的同时,还较高的装配效率及装配简易度。当需要拆卸点火针12时,沿安装方向反向拉出点火针12及抵压件13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止挡部122与第一表面112抵接之前,本体130及弹性部131始终是跟随点火针12沿装配方向滑动的。在第一止挡部122与第一表面112抵接时,点火针12、本体130及弹性部131均停止滑动,此时,本体 130及弹性部131可能均完全位于装配孔111内,也可能均部分位于装配孔111 内。另外,在点火针12带动本体130及弹性部131沿装配方向或者安装方向滑动的过程中,弹性部131位于装配孔111内的部分是始终是抵压于装配孔111 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的。
进一步地,处于自然状态时,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 111的径向上的尺寸沿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逐渐减小。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沿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逐渐减小,可以表示为:沿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依次布设的若干个最大径向间距沿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在抵压件13沿装配方向滑动并由自然状态切换至收缩状态的过程中,随着弹性部 131进入至装配孔111内的部分逐渐增多,弹性部131与装配孔111的孔壁以及点火针12之间的安装紧密度也是逐渐增加的,则点火针12与支架11之间的装配牢靠性也是逐步提升地,而当弹性部131的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的间隙时,整个抵压件13与装配孔111的孔壁及点火针12之间具有较佳的安装紧密度。当需要对点火针12进行拆卸时,沿安装方向操作点火针12相对支架11滑动,在将弹性部131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移出装配孔111后,抵压件13与装配孔111的孔壁以及点火针12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可方便对点火针12进行拆卸。
请再次参阅图10,进一步地,弹性部131包括沿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依次设置并相互连接的第一弹性部1312及第二弹性部1314;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弹性部1312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沿点火针12 的装配方向逐渐增大,第二弹性部1314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沿装配方向逐渐减小,且第一弹性部1312与第二弹性部1314的连接处所在的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具有最大尺寸。具体地,第一弹性部1312及第二弹性部1314关于装配孔111的径向线成对称分布,在将点火针12与抵压件13进行装配的过程中,无论是设置第一弹性部1312位于第二弹性部1314的下方,还是设置第二弹性部1314位于第一弹性部1312的下方,均可实现抵压件13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从而使得点火针12具有较高的装配效率。
更进一步地,抵压件13还包括第一过渡部132及第二过渡部133,第一过渡部132连接于第一弹性部1312远离第二弹性部1314的一端,第二过渡部133 连接于第二弹性部1314远离第一弹性部1312的一端,且第一过渡部132及第二过渡部13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均小于装配孔111的孔径。在抵压件13进入装配孔111的过程中,首先第二过渡部133先进入至装配孔111内并与装配孔111的孔壁间隙配合,而后,随着点火针12地继续滑动,第二弹性部 1314,或者第二弹性部1314及第一弹性部1312,或者第二弹性部1314、第一弹性部1312及第一过渡部132依次进入至装配孔111内。由于第二过渡部133 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小于装配孔111的孔径,因此,第二过渡部133 可为抵压件13进行定位,以防止第二弹性部1314收缩进入装配孔111的过程中第二弹性部1314反弹而导致抵压件13弹出装配孔111外。而由于第一过渡部132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小于装配孔111的孔径,因此,当第二弹性部1314、第一弹性部1312及第一过渡部132均进入装配孔111内时,可通过从第一弹性部1312与装配孔11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处夹持第一弹性部1312,并拉动第一弹性部1312滑出装配孔111,以便于实现点火针12的拆卸。具体地,第一过渡部132、第一弹性部1312、第二弹性部1314及第二过渡部133一体成型,且均使用弹性材料制作。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渡部132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第二过渡部13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第一弹性部1312 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以及第二弹性部1314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与上述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的定义方式相同,故在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第二过渡部13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第一弹性部1312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以及第二弹性部1314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与上述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抵压件13在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的定义方式相同,故在此处不再赘述。
本体130上具有沿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贯穿本体130的卡紧通道134,点火针12装配固定于卡紧通道134内。具体地,卡紧通道134与点火主体121过盈配合。通过设置卡紧通道134,使得本体130与点火针12的固定方式更简单易行,从而便于有效提升整个点火装置10的装配效率。
更进一步地,本体130上开设有延伸至其相对的两端边缘的安装开口135,安装开口135与卡紧通道134连通。具体地,安装开口135还直接与卡紧通道 134的两端的开口连通,因此,在点火装置10进行装配的过程中,还可操作点火针12从安装开口135处将点火针12的点火主体121按入至卡紧通道134内,相较于操作点火针12从装配方向穿设于卡紧通道134的方式而言,将点火针12 从安装开口135处按入至卡紧通道134内的方式更简单易行,便于提高装配效率。
更进一步地,安装开口135沿点火主体121的周向设置的口径小于点火主体121的直径。如此,可防止点火主体121从安装开口135处退出,从而使得点火主体121与抵压件13具有较佳的安装可靠性。而由于本体130是由弹性材料制作的,因此,安装开口135具有一定的弹性,则在将点火主体121按入卡紧通道134的过程中,可使用外力将安装开口135掰开,以使得安装开口135 的口径增大,从而可方便点火主体121装入。在点火主体121装入卡紧通道134 之后,释放外力,安装开口135边缘的形变消失或者几乎消失,安装开口135 的口径恢复至或者大致恢复至点火主体121未装入前的尺寸。
本体130上开设有沿本体130的周向设置并分布于弹性部131的两侧的弹性增强口136,每个弹性增强口136均与卡紧通道134连通。通过设置弹性增强口136,在弹性部131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的过程中,弹性部131被挤压的部分可沿本体130的周向向设置弹性增强口136的区域扩张,以防止弹性部131堆叠褶皱,此外,弹性增强口136的设置还可减小本体130 与装配孔111的孔壁以及点火针12接触的面积,从而在保证装配的牢靠性的前提下,还可减小抵压件13与装配孔111的孔壁以及点火针12之间的摩擦力,以便于用户能够快速操作抵压件13装入或拆除。
请再次参阅图7及图8,支架11上还开设有安装孔114及连通于安装孔114 与外部之间的固定孔115,安装孔114沿装配方向贯穿支架11,固定孔115沿安装孔114的径向连通于安装孔114与外部之间。点火装置10还包括热电偶90及固定件80,热电偶90穿设于安装孔114,固定件80沿安装孔114的径向穿设于固定孔115及安装孔114并与热电偶90抵接。如此,可有效提升热电偶 90安装的可靠性。
具体地,内环引射管60上配接于内环电磁阀,外环引射管70上配接有外环电磁阀,热电偶90与内环电磁阀及外环电磁阀均电连接,且热电偶90被构造为用于感应热电势。在内环燃气及外环燃气正常燃烧的过程中,热电偶90感应到热电势正常,则内环电磁阀及外环电磁阀保持开启,若燃烧器100突然熄火,热电偶90感应到热电势消失,则内环电磁阀及外环电磁阀关闭,以避免发生危险。
具体地,装配完成后,热电偶90及点火针12均沿安装方向依次穿设于炉头中心腔22、分火中心腔31及内环中心腔51,且点火针12及热电偶90远离炉头20的一端均位于内环中心腔51内,因此,在点火针12放电点火的过程中,内环火盖可形成一道防风墙并将点火针12及热电偶90远离炉头20的一端包围于内环中心腔51内,这样,即可防止外部环境的风干扰点火针12点火,以便于点燃内环燃气及外环燃气,还可防止外部环境的风对热电势进行影响,从而使得热电偶90能够精准的检测热电势。
请参阅图6,并同时参阅图7及图8,炉头20具有预混腔21及连通于预混腔21与外部之间的限位孔;支架11包括支架主体116、限位部117及装配部 118,限位部117及装配部118连接于支架主体116相对的两端,装配部118上开设有装配孔111;支架主体116穿设于限位孔,且点火针12及装配部118均布设于炉头20设置预混腔21的一侧,限位部117位于预混腔21外并与炉头20 背向预混腔21的一侧抵接。
具体地,支架主体116沿装配方向延伸,限位部117及装配部118设置于支架主体116相对的两端,且装配部118上开设有安装孔114、固定孔115及装配孔111。炉头20包括底板、内板、外板及分隔板,内板及外板均为环形并配接于底板上,且外板围绕内板的外周设置并与内板间隔设置,内板的内表面围设形成炉头中心腔22,内板的外表面与外板的内表面共同围设形成环形的预混腔21。分隔板为两个,两个分隔板均配接于底板上,且每个分隔板均收容于预混腔21内并连接于内板与外板之间,以将预混腔21分隔形成内环预混腔212及外环预混腔214。底板上开设有连通于外部与内环预混腔212的限位孔,当支架主体116穿设于限位孔时,装配部118、点火针12及热电偶90均位于底板朝向内环预混腔212的一侧,且点火针12及热电偶90沿安装方向依次穿设于炉头中心腔22、分火中心腔31及内环中心腔51,而限位部117位于炉头20外并与炉头20背向预混腔21的表面抵接。如此,炉头20可对点火装置10进行定位,以便于点火装置10与炉头20进行安装。
请再次参阅图,进一步地,限位部117朝向底板的表面凹陷形成凹槽1172,底板背向预混腔21的表面突起形成凸台23,当点火装置10装配完成后,凸台 23卡持于凹槽1172内。凸台23与凹槽1172之间可进行相互限位,如此,还可防止点火装置10相对底板在底板背向内环预混腔212的表面滑动,从而使得点火装置10具有较佳的安装可靠性。
请再次参阅图5,更进一步地,点火装置10还包括连接件101,限位部117 与凸台23上均开设有与凹槽1172连通的连接孔1174,连接件101穿设于限位部117与凸台23上的连接孔1174,并与限位部117及凸台23连接。这样,可进一步地提升点火装置10与炉头20安装的可靠性,从而可防止点火装置10相对炉头20滑动。可选地,连接件101可以为螺钉、销轴等等。
上述点火装置10及设有其的燃烧器100,通过仅设置抵压件130弹性抵压于装配孔111的孔壁与点火针12之间,并被构造为用于向点火针12提供限位保持力,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卡簧及弹簧对点火针12及支架11进行固定的方式而言,装配方式更简单且装配效率更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点火装置,配接于炉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装置包括:
支架(11),其上开设有装配孔(111);
点火针(12),穿设于所述装配孔(111);以及
抵压件(13),所述点火针(12)装配固定于所述抵压件(13)内;
其中,所述抵压件(13)弹性抵压于所述装配孔(111)的孔壁与所述点火针(12)之间,并被构造为用于向所述点火针(12)提供限位保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件(13)具有自然状态及收缩状态;
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抵压件(13)在所述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装配孔(111)的孔径;
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抵压件(13)受压收缩进入所述装配孔(111)内,并抵压于所述装配孔(111)的孔壁与所述点火针(1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件(13)包括本体(130)及弹性部(131),所述点火针(12)限位固定于所述本体(130)内;
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所述抵压件(13),在所述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于所述装配孔(111)的孔径;
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时,所述弹性部(131)受压收缩进入所述装配孔(111)内,并抵压于所述装配孔(111)的孔壁与所述点火针(1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弹性部(131)所在位置的所述抵压件(13),在所述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沿所述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131)包括沿所述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依次设置并相互连接的第一弹性部(1312)及第二弹性部(1314);
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部(1312)所在位置的所述抵压件(13),在所述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沿所述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弹性部(1314)所在位置的所述抵压件(13),在所述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沿所述装配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一弹性部(1312)与所述第二弹性部(1314)的连接处所在的位置的所述抵压件(13),在所述装配孔(111)的径向上具有最大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件(13)还包括第一过渡部(132)及第二过渡部(133),所述第一过渡部(132)连接于所述第一弹性部(1312)远离所述第二弹性部(1314)的一端,所述第二过渡部(133)连接于所述第二弹性部(1314)远离所述第一弹性部(1312)的一端,且所述第一过渡部(132)及所述第二过渡部(133)在所述装配孔(111)的径向上的尺寸均小于所述装配孔(111)的孔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30)上具有沿所述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贯穿所述本体(130)的卡紧通道(134),所述点火针(12)装配固定于所述卡紧通道(134)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30)上开设有延伸至其相对的两端边缘的安装开口(135),所述安装开口(135)与所述卡紧通道(134)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30)上开设有沿所述本体(130)的周向设置并分布于所述弹性部(131)的两侧的弹性增强口(136),每个所述弹性增强口(136)均与所述卡紧通道(134)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针(12)包括点火主体(121)、第一止挡部(122)及第二止挡部(123),所述第一止挡部(122)及所述第二止挡部(123)均配接于所述点火主体(121)上并沿所述点火针(12)的装配方向依次间隔布设;
所述点火主体(121)装配固定于所述抵压件(13)内,且所述抵压件(13)止挡于所述第一止挡部(122)与所述第二止挡部(123)之间。
1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头(20);以及
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点火装置(10),所述点火装置(10)配接于所述炉头(20)上。
CN202121613781.3U 2021-07-15 2021-07-15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Active CN2159296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13781.3U CN215929630U (zh) 2021-07-15 2021-07-15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13781.3U CN215929630U (zh) 2021-07-15 2021-07-15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29630U true CN215929630U (zh) 2022-03-01

Family

ID=80400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13781.3U Active CN215929630U (zh) 2021-07-15 2021-07-15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296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147A (zh) * 2021-07-15 2021-09-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147A (zh) * 2021-07-15 2021-09-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929630U (zh)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CN108167829B (zh) 一种防干烧单引射管式灶具燃烧器
EP2278225B1 (en) Burner
CN108266728B (zh) 一种内环和外环进气方向相对的灶具燃烧器
CN113819296A (zh) 阻尼开关、旋塞阀和燃气具
CN113432147A (zh) 点火装置及设有其的燃烧器
CN109000246B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具
US9958157B2 (en) Burner having fuel control part
JP4344291B2 (ja) ガスこんろ用バーナへの附属部品の取付構造
KR101895966B1 (ko) 역화현상 방지 구조가 구비된 표면연소식 버너
CN212318947U (zh) 阻尼开关、旋塞阀和燃气具
CN210267207U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组件
CN210891804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具的盛液盘的固定结构
CN210267212U (zh) 一种双环火灶具燃烧器
CN216924347U (zh) 一种燃气燃烧头及上进风灶具燃烧器
CN218672161U (zh) 喷枪
CN216346414U (zh) 炉头
CN211399886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管路结构及其燃气灶
CN220321293U (zh) 燃烧器
CN220338458U (zh) 一种爆炒燃烧器
CN218864223U (zh) 点火装置及燃气热水器
CN212775905U (zh) 气阀结构和燃气灶具
CN219222509U (zh) 燃气灶
CN220169454U (zh) 内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9242702U (zh) 一种带引火装置的燃气烤炉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