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9189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909189U CN215909189U CN202121934787.0U CN202121934787U CN215909189U CN 215909189 U CN215909189 U CN 215909189U CN 202121934787 U CN202121934787 U CN 202121934787U CN 215909189 U CN215909189 U CN 2159091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ing
- indoor unit
- air conditioner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具有容纳空间、连通容纳空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室内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设在容纳空间内以与进风口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第二换热部邻近机壳的后侧设置;风机,风机设在容纳空间内,以驱使空气由进风口流经室内换热器,并驱使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出风口流出;引流板,引流板设在第二换热部和机壳之间,引流板用于将进风口的空气引导至第二换热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风机和第二换热部之间增设引流板,可以将空气气流引导至流经第二换热部,使贴墙侧放置的第二换热部利用起来换热,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中换热器的部分贴墙设置,导致换热器的贴墙段处无法进风,没有空气气流通过,因此也就无法进行换热,导致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低下,为了满足制冷量或不得不增加机身尺寸以满足更大的换热器的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能够解决室内换热器的贴墙端处无气流通过,导致室内换热器的贴墙端无法换热,室内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旨在提出一种空调器,以应用上述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具有容纳空间、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与所述进风口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邻近所述机壳的后侧设置;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驱使所述空气由所述进风口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并驱使热交换后的所述空气从所述出风口流出;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设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机壳之间,所述引流板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所述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二换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通过在风机和第二换热部之间增设引流板,可以将来自进风口的空气气流引导至流经第二换热部,使贴墙侧放置的第二换热部充分利用起来换热,风量提高显著,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也能在不改变整机的长宽尺寸的前提下,减小室内换热器的尺寸,降低正极的总高度,该空调室内机在现有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优化即可达到预期目的,具有成熟的基础支撑、可靠性较高、生产制造可行性高的优点。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设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机壳之间,所述引流板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所述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二换热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板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的距离沿着朝向所述进风口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板被构造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朝向所述机壳的一侧弯曲。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两侧呈对称设置,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每一侧与相邻的所述机壳的侧部之间限定有进风腔,每个所述进风腔对应的所述机壳的侧部上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每一侧均包括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流板呈对称设置,所述引流板的中部设在所述第二换热部上,所述引流板的两端设在所述机壳上,以将两个所述进风腔分隔开。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机设为两个,两个所述风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两侧对应设置,所述机壳上设有两个所述出风口,两个所述出风口与两个所述风机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机壳的后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0毫米。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引流风机组件,所述引流风机组件设在所述风机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以驱使所述进风口的所述空气流经所述第二换热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风机组件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沿所述机壳的上下方向延伸;多个风轮,多个所述风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安装架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安装架上用于驱动多个所述风轮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风轮传动联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多个所述风轮中任一个所述风轮转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部平行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第二换热部具有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垂直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换热翅片与所述风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根据前文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空调室内机的风机和第二换热部之间增设引流板,可以将来自进风口的空气气流引导至流经第二换热部,使贴墙侧放置的第二换热部充分利用起来换热,风量提高显著,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也能在不改变整机的长宽尺寸的前提下,减小室内换热器的尺寸,降低正极的总高度,该空调室内机在现有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优化即可达到预期目的,具有成熟的基础支撑、可靠性较高、生产制造可行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室内机;
10、机壳;
101、容纳空间;102、进风口;103、出风口;104、进风腔;
20、室内换热器;
210、第一换热部;220、第二换热部;2201、换热翅片;
30、风机;
40、引流风机组件;
410、安装架;4101、安装孔;420、风轮;
50、引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1和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室内换热器20、风机30、引流板50。
机壳10具有容纳空间101、连通容纳空间101的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室内换热器20设在容纳空间101内以与进风口102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换热器20包括第一换热部210和第二换热部220,第二换热部220邻近机壳10的后侧设置;风机30设在容纳空间101内,以驱使空气由进风口102流经室内换热器20,并驱使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出风口103流出;引流板50设在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之间,引流板50用于将进风口102的空气引导至第二换热部220。
可以理解为,空调室内机100可以为竖挂式空调器或落地式空调器,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均可适用于上述两种空调器。室内换热器20作为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部件,可以是蒸发器,以起到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风机30驱使空气由进风口102流经室内换热器20时,由于室内换热器20的第二换热部220紧邻机壳10的后侧设置,而机壳10的后侧在室内时为贴墙设置,导致进风口102处的空气气流无法经过第二换热部220,仅能依靠第一换热部210进行换热。通过在风机30和第二换热部220之间设置引流板50,引流板50能够起到较好的引流作用,可以减少风量损失,增加第二换热部220处的进风量,可以将进风口102的空气引导至第二换热部220,使第二换热部220能充分利用起来换热,提高室内换热器20整体的换热效率。
此外,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二换热部220靠近机壳10的后侧设置,即贴墙设置,导致第二换热部220处无气流通过,无法进行换热,因此在保证满足要求制冷量的前提下,若换热器的长宽尺寸不变,则需要增加换热器的高度尺寸。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由于设置引流板50使第二换热部220能够被利用起来换热,因此在保证相同制冷量的前提下能减小换热器的高度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室内机100还应包括导风组件、过滤网、电路板以及显示组件等,例如,导向组件包括导风板,显示组件包括显示屏,这些结构和安装位置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布置方式,由于不涉及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风机30和第二换热部220之间增设引流板50,可以将来自进风口102的空气气流引导至流经第二换热部220,使贴墙侧放置的第二换热部220充分利用起来换热,风量提高显著,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同时也能在不改变整机的长宽尺寸的前提下,减小室内换热器20的尺寸,降低正极的总高度,该空调室内机100在现有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优化即可达到预期目的,具有成熟的基础支撑、可靠性较高、生产制造可行性高的优点。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引流板50与第二换热部220之间的距离沿着朝向进风口102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引流板50相对第二换热部220呈倾斜设置,引流板50朝向进风口102一侧的开口呈喇叭口状,起到较好的引导气流的作用。例如,进风口102设在机壳10的左侧部或右侧部,具体地,若进风口102设在机壳10的右侧部,引流板50与第二换热部220之间的距离朝向自左向右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机壳10的左侧进风时,空气能够沿着引流板50向第二换热部220的左侧流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引流板50被构造为弧形板,弧形板朝向机壳10的一侧弯曲,将引流板50设计成弯曲的弧形板,使得空气气流在流经引流板50时,气流可与弧形板的弧形面保持平行,这样能减少风阻,避免风量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引流板50被构造成斜板,斜板与第二换热部220之间的距离朝向进风口10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同样可起到引导空气气流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室内换热器20的两侧呈对称设置,室内换热器20的每一侧与相邻的机壳10的侧部之间限定有进风腔104,每个进风腔104对应的机壳10的侧部上设有进风口102,室内换热器20的每一侧均包括第一换热部210和第二换热部220。可以理解为,室内换热器20呈左右对称设置,室内换热器20的左侧和机壳10的左侧部之间限定有一进风腔104,机壳10的左侧部上设有进风口102,室内换热器20的右侧和机壳10的右侧部之间限定有另一进风腔104,机壳10的右侧部上设有另一进风口102,使空调室内机100能从左右两侧进风,从而能够增大空调的进风量。通过室内换热器2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换热部210和第二换热部220,使得左侧进入的空气能在左侧的第二换热部220上进行换热,右侧进入的空气能在右侧的第二换热部220上进行换热,增大整机进风量的同时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引流板50呈对称设置,引流板50的中部设在第二换热部220上,引流板50的两端设在机壳10上,以将两个进风腔104分隔开。由于室内换热器20和机壳10的侧部之间形成有两个进风腔104,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两侧进风时容易发生两侧气流对冲相互抵消,造成风量损失,因此通过将引流板50设计成对称设置,引流板50的中部设在第二换热部220上,引流板50的两端设在机壳10上,引流板50的两侧与对应的第二换热部220之间的距离朝向靠近对应侧的进风口102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就能将两个进风腔104完全分隔开,防止两侧的空气气流发生对冲和相互抵消,避免风量损失。
具体地,引流板50的形状为V型,引流板50的V型呈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20被构造成U型换热器,U型换热器的折弯直线段的长度大于等于60毫米,从而能满足空调室内机100的两侧进风换热,相比于设置两个换热器实现空调室内机100的两侧进风散热,采用该方式能够减少换热器的数量,同时还能减少换热器的空间体积,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整机体积。
需要说明的是,U型换热器包括多个U型管依次相连,每个U型管包括第一换热部210和第二换热部220,由于每个U型管的第二换热部220都能够充分进行换热,依次,在保证相同制冷量的前提下,就能减少U型管的数量,进而减小U型换热器的整体高度,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个空调室内机100的高度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U型换热器的两个端部沿机壳10的侧边向前延伸,U型换热器的两个第二换热部220平行于机壳10,从而实现内部结构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风机30设为两个,两个风机30与室内换热器20的两侧对应设置,机壳10上设有两个出风口103,两个出风口103与两个风机30对应设置。根据前文所述,由于室内换热器20和机壳10的侧部之间形成有两个进风腔104,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量增大,设置两个风机30可以提高进风能力,以满足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两侧进风需求。而设置两个出风口103与两个风机30对应,以提高出风能力,增大出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进风口103设在机壳10的前端的左右两侧,两个进风口103分别对应两个风机30的出风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30为贯流风机,采用贯流风机能够驱使气流到达很远的距离,且无紊流,出风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的后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0毫米。也就是说,空调室内机100放置在室内时,机壳10的后侧紧贴墙面设置,此时机壳10的进风口102距离墙面较近,通过将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的后侧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成大于等于30毫米,使得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形成空气气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二换热部220可以平行于机壳10设置,因此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的后侧之间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相等,从而保证两者的距离为大于等于30毫米既能保证形成空间形成气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220可以相对机壳10倾斜设置,此时,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的后侧之间具有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只需保证最小距离为大于等于30毫米既能保证形成空间形成气流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引流风机组件40,引流风机组件40设在风机30和第二换热部220之间,以驱使进风口102的空气流经第二换热部220。可以理解为,引流风机组件40能够在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之间形成负压,更容易将空气气流驱使至第二换热部220,使第二换热部220能充分利用起来换热,从而大大提高室内换热器20整体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前文所述,室内换热器20的两侧呈对称设置,室内换热器20的每一侧与相邻的机壳10的侧部之间限定有进风腔104,以形成两个进风腔104,两个风机30与室内换热器20的两侧对应设置,则引流风机组件40同样可以设为两个,分别为左右设置,以将左侧的进风腔104的空气气流驱使至左侧的第二换热部220处、将右侧的进风腔104的空气气流驱使至右侧的第二换热部220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引流风机组件40包括:安装架410、多个风轮420、驱动电机,安装架410沿机壳10的上下方向延伸;多个风轮420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安装架410上;驱动电机设在安装架410上用于驱动多个风轮420转动。由于室内换热器20在容纳空间101内沿上下方向布置,具有高度尺寸,将引流风机组件40设置成包括安装架410、多个风轮420、驱动电机,安装架410沿机壳10的上下方向延伸,多个风轮420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安装架410上,风轮420运转时可以在第二换热部220靠近机壳10后方的一侧形成负压,引入进风口102的空气,再由风轮420的风叶吸入并向前排出,也就是说,风轮420既能制造第二换热部220的靠近机壳10一侧的进气负压,同时也能改变气流方向增加进风量,通过多个风轮420就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将空气驱使至第二换热部220的各高度位置,使第二换热部220的各高度位置能够充分得到利用进行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安装架41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4101,多个安装孔4101与多个风轮420一一对应设置,即每个风轮420安装在相应的安装孔4101内,这样就能在风轮420转动时产生抽吸力,驱使后侧的空气气流经过第二换热部220,并从而安装孔4101向前流动至风机30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风轮420为轴流风轮,轴流风轮能够产生轴向输送的气流,从而在风轮420转动时能将空气沿着轴线方向向前输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风轮420传动联动,驱动电机驱动多个风轮420中任一个风轮420转动。也就是说,通过设置一个驱动电机就能驱动多个风轮420转动,既能减少电机的数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能保证多个风轮420实现同向、同速运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示例中,每个风轮420通过齿轮传动联动,例如,每个风轮420的轴上设置有齿轮,任意相邻的两个风轮420上的齿轮之间设置有过渡齿轮,过渡齿轮与相邻的两个齿轮啮合,驱动电机只需驱动任一个齿轮转动,就能驱使多个风轮420转动,也能保证多个风轮420同向、同速运转,采用该方式传动稳定、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风轮420上可以设置有带轮,多个风轮420的带轮上共同套设有一个皮带,驱动电机只需驱动任一个带轮转动,就能驱使多个风轮420转动,也能保证多个风轮420同向、同速运转。当然,每个风轮420上还可以设有绳轮或链轮,绳轮上套设有绳索或链轮上套设有传动链,同样可实现多个风轮420同向、同速运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部220平行于机壳10的后侧,第二换热部220具有换热翅片2201,换热翅片2201垂直于机壳10的后侧,换热翅片2201与风轮42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可以理解为,通过将换热翅片2201与风轮42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设置成小于30度,使得风轮420输送的热交换风能够更大程度上正对风机30,避免热交换风对准机壳10的侧部或机壳10中间位置的部件,从而减少风机30处的风量损失,增加出风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10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空调室内机100,该空调室内机100为竖挂式空调,包括:机壳10、室内换热器20、风机30、引流风机组件40、引流板50。
机壳10具有容纳空间101、连通容纳空间101的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且机壳10的左侧和右侧均设有进风口102,机壳10的前端的左侧和右侧设有出风口103。
室内换热器20被构造成U型换热器,U型换热器的折弯直线段的长度大于等于60毫米,U型换热器设在容纳空间101内以与进风口102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换热器20包括第一换热部210和第二换热部220,第二换热部220邻近机壳10的后侧设置。
室内换热器20的左右两侧呈对称设置,室内换热器20的左侧与机壳10的左侧部之间限定有进风腔104,左侧的进风腔104对应机壳10左侧的进风口102,室内换热器20的右侧与机壳10的右侧部之间限定有另一进风腔104,右侧的进风腔104对应机壳10右侧的进风口102,室内换热器20的左右两侧均包括第一换热部210和第二换热部220。
第二换热部220可以平行于机壳10,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的后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0毫米。
U型换热器包括多个U型管依次相连,每个U型管包括第一换热部210和第二换热部220,由于每个U型管的第二换热部220都能够充分进行换热。U型换热器的两个端部沿机壳10的侧边向前延伸,U型换热器的两个第二换热部220平行于机壳10。
风机30为贯流风机,风机30设为两个,从而使空调室内机100构造为双贯流空调室内机,设在容纳空间101内,以驱使空气由进风口102流经室内换热器20,并驱使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出风口103流出。两个风机30与室内换热器20的左右两侧对应设置,机壳10前端的左右两个出风口103与两个风机30的出风端对应设置。
引流风机组件40为两个,设在风机30和第二换热部220之间,室内换热器20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换热部220各对应设有一个引流风机组件40,以驱使进风口102的空气流经第二换热部220。
引流风机组件40包括:安装架410、多个风轮420、驱动电机,安装架410沿机壳10的上下方向延伸;风轮420为轴流风轮,多个风轮420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安装架410上;驱动电机设在安装架410上用于驱动多个风轮420转动。
安装架410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4101,多个安装孔4101与多个风轮420一一对应设置,每个风轮420安装在相应的安装孔4101内。
多个风轮420通过齿轮传动联动,驱动电机驱动多个风轮420中任一个转动。
第二换热部220具有换热翅片2201,换热翅片2201垂直于机壳10的后侧,换热翅片2201与风轮420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
引流板50设在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之间,引流板50用于将进风口102的空气引导至第二换热部220。引流板50呈左右对称设置,形状为V型,引流板50的V型呈弧形,引流板50的中部设在第二换热部220上,引流板50的两端设在机壳10上,以将两个进风腔104分隔开。
引流板50与第二换热部220之间的距离沿着朝向进风口102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引流板50被构造为弧形板,弧形板朝向机壳10的一侧弯曲,引流板50的弧形面与气流方向相平行。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竖挂式空调使用U形换热器,U形换热器的折弯直线段不应低于60mm,因此双贯流款的竖挂式空调或落地式空调均使用单个换热器以避免占用空间过大(满足相同制冷量的前提下两个换热器材料成本低于单个蒸发器,但前者所占空间更大)。另外由于贴墙一面无法进风,降低了贴墙一段的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由此导致换热器选型偏大才能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
其次,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结构改进创新,针对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的贴墙端处无气流通过的问题,通过在风机30和第二换热部220之间增设引流风机组件40,可以将来自进风口102的空气气流驱使至流经第二换热部220,以及通过在第二换热部220和机壳10的后侧之间设置引流板50,可以使贴墙侧放置的换热效率较低的第二换热部220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换热,风量提高显著,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器20整体的换热效率,达到缩小整机体积和制冷量或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包括根据前文的空调室内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空调室内机100的风机30和第二换热部220之间增设引引流板50,可以将来自进风口102的空气气流引导至流经第二换热部220,使贴墙侧放置的第二换热部220充分利用起来换热,风量提高显著,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同时也能在不改变整机的长宽尺寸的前提下,减小室内换热器20的尺寸,降低正极的总高度,该空调室内机100在现有的结构基础上进行优化即可达到预期目的,具有成熟的基础支撑、可靠性较高、生产制造可行性高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构成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具有容纳空间、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的进风口和出风口;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与所述进风口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邻近所述机壳的后侧设置;
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以驱使所述空气由所述进风口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并驱使热交换后的所述空气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引流板,所述引流板设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机壳之间,所述引流板用于将所述进风口的所述空气引导至所述第二换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与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的距离沿着朝向所述进风口一侧的方向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被构造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朝向所述机壳的一侧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两侧呈对称设置,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每一侧与相邻的所述机壳的侧部之间限定有进风腔,每个所述进风腔对应的所述机壳的侧部上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每一侧均包括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呈对称设置,所述引流板的中部设在所述第二换热部上,所述引流板的两端设在所述机壳上,以将两个所述进风腔分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设为两个,两个所述风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两侧对应设置,所述机壳上设有两个所述出风口,两个所述出风口与两个所述风机对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机壳的后侧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0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流风机组件,所述引流风机组件设在所述风机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以驱使所述进风口的所述空气流经所述第二换热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风机组件包括:
安装架,所述安装架沿所述机壳的上下方向延伸;
多个风轮,多个所述风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安装架上;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在所述安装架上用于驱动多个所述风轮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轮传动联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多个所述风轮中任一个所述风轮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平行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第二换热部具有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垂直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换热翅片与所述风轮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30度。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34787.0U CN215909189U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34787.0U CN215909189U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909189U true CN215909189U (zh) | 2022-02-25 |
Family
ID=80291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34787.0U Active CN215909189U (zh) | 2021-08-17 | 2021-08-17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909189U (zh) |
-
2021
- 2021-08-17 CN CN202121934787.0U patent/CN21590918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133039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4501488U (zh) | 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和空调室外机 | |
CN207865567U (zh) |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590918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0688514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110594860A (zh) | 风管机 | |
CN217464650U (zh) | 用于风管机的室内机及风管机 | |
CN217110567U (zh) | 一种便于气体流动的换热器 | |
CN210688472U (zh) | 风管机 | |
CN211011847U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210463667U (zh) | 平行流式汽车空调蒸发器 | |
CN210868589U (zh) | 送风组件、变频箱体以及离心机 | |
CN210123180U (zh) | 一种双向贯流风机及空调 | |
CN209763293U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0762824A (zh) | 出风组件及整体式空调 | |
CN217462659U (zh) | 离心风机和空调器 | |
CN218882558U (zh) | 新风模块、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463274U (zh) | 空调器 | |
CN219868175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8846359U (zh) | 暖通空调机的新风换气机组 | |
CN221375831U (zh) |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21467031U (zh) | 一种用于风冷式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可变风道散热结构 | |
CN210688515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14009394U (zh) |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20817910U (zh) | 一种立式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