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7964U - 发动机罩盖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罩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7964U
CN215907964U CN202122405988.8U CN202122405988U CN215907964U CN 215907964 U CN215907964 U CN 215907964U CN 202122405988 U CN202122405988 U CN 202122405988U CN 215907964 U CN215907964 U CN 2159079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eturn
oil
passage
baffle
engin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59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
钱懿
周旸
钱智
顾嘉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Entech Plastic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Entech Plastic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Entech Plastic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Entech Plastic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598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79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79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79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罩盖,包括罩盖本体,罩盖本体具有正面和反面,罩盖本体的反面向内凹陷形成凹槽,发动机罩盖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筋条,罩盖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包围连接并在中部形成环形中空安装区,连接筋条设在安装区,连接筋条一端设在第一本体朝向第二本体的内壁面,连接筋条另一端设在第二本体朝向第一本体的内壁面;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外侧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容腔,容腔上开设多个进气歧管端孔,多个进气歧管端孔沿第一方向分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罩盖,具有便于安装油轨或其他零件的安装区,以优化空间布置,整体更紧凑;可在不同负荷下实现最好的油气分离效果,回油效率高,回油快。

Description

发动机罩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罩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发动机罩盖。
背景技术
发动机罩盖是盖在发动机缸体上的罩壳,用于防止外部杂质进入发动机,为降低发动机运行成本,最大程度地避免油液随废气排出。目前发动机罩盖上没有可放置油轨的位置,发动机罩盖与缸体连接后内部结构不紧凑。另外现有的发动机罩盖大多都集成有油气分离装置,油气分离装置设置一个,不能在不同负荷下实现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罩盖,以解决现有发动机罩盖上无法放置油轨且油气分离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罩盖,包括罩盖本体,所述的罩盖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反面,所述罩盖本体的反面向内凹陷形成凹槽,所述的发动机罩盖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筋条,所述的罩盖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包围连接并在中部形成环形中空安装区,所述的连接筋条设置在该安装区处,所述的连接筋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本体朝向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内壁面,所述的连接筋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本体朝向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内壁面;所述的安装区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的连接筋条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的第一方向与所述的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内壁面与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内壁面相对设置,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内壁面与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内壁面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的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容腔,所述的容腔上开设多个与其连通的进气歧管端孔,多个所述的进气歧管端孔沿第一方向分布。
优选地,所述的发动机罩盖还包括第一分离挡板、第二分离挡板,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反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反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分布在所述的安装区的前后两侧;所述的第一分离挡板将所述的第一凹槽封闭形成第一油气分离腔,所述的第二分离挡板将所述的第二凹槽封闭形成第二油气分离腔,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上开设有第一废气进口,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上开设有第二废气进口;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或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与所述的容腔连通,若所述的容腔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外侧,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与所述的容腔连通;若所述的容腔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外侧,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与所述的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分离挡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连通的回油通道,所述的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朝远离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反面方向延伸,所述的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与缸体的回油通路贯通。
优选地,所述的回油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的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的第一分离挡板的表面并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通道向远离所述的第一分离挡板的表面延伸,所述的回油出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通道远离所述的第一通道的端部,所述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的第二通道垂直。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分离挡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连通的回油通道,所述的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朝远离第二本体的反面方向延伸,所述的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与缸体的回油通路贯通。
优选地,所述的回油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的第三通道位于所述的第二分离挡板的表面并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的第四通道向远离所述的第二分离挡板的表面延伸,所述的回油出口设置在所述的第四通道远离所述的第三通道的端部,所述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的第四通道垂直。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内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反面,所述的第一挡板较所述的第二挡板靠近所述的第一废气进口;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内设置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的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均垂直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反面,所述的第三挡板较所述的第四挡板靠近所述的第二废气进口。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的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90°。
优选地,所述的连接筋条设置有多个时,多个所述的连接筋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的连接筋条之间保持间隙,所述的连接筋条的一侧开设有避让缺口。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本体或所述的第二本体上开设空滤端孔,靠近空滤端孔的所述的回油通道内设置有单向回油膜片。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罩盖,具有便于安装油轨或其他零件的安装区,以优化空间布置,整体更紧凑;可在不同负荷下实现最好的油气分离效果,回油效率高,回油快。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发动机罩盖的正面的俯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发动机罩盖的反面的俯视图;
附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4为图2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发动机罩盖的正面的侧视图。
以上附图中:
1-第一本体,2-第二本体,3-连接筋条,4-第一安装孔,5-第二安装孔,6-罩盖侧盖板,7-进气歧管端孔,8-第一分离挡板,9-第二分离挡板,10-第一废气进口,11-第一挡板,12-第二挡板,13-第一回油通道,14-第二回油通道,15-第三挡板,16-第四挡板,17-第三回油通道,18-第四回油通道,19-PCV阀,20-加机油口,21-凸轮轴传感器安装孔,22-空滤端孔,23-安装区,24-第二废气进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的发动机罩盖,包括罩盖本体,罩盖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反面,罩盖本体的反面向内凹陷形成凹槽。
罩盖本体包括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包围连接并在中部形成环形中空安装区23,安装区23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四周围合、中部贯通形成安装区23。该安装区23起到避让以便于安装油轨或其他零件的作用,使得空间布置优化,更紧凑,油轨为管道,油轨沿第一方向延伸,油轨上连接喷油器。
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对设置,第一本体1具有朝向第二本体2的内壁面,第二本体2朝向第一本体1的内壁面,即该两内壁面相对设置。第一本体1的内壁面与第二本体2的内壁面均沿第一方向延伸。
发动机罩盖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筋条3,连接筋条3设置在该安装区23处,连接筋条3的一端设置在第一本体1朝向第二本体2的内壁面,连接筋条3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本体2朝向第一本体1的内壁面,第一本体1的内壁面与第二本体2的内壁面相对设置。连接筋条3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即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平行;第一方向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第二方向指图1中的前后方向。连接筋条3起到支撑加强连接作用,使得罩盖本体上安装油轨后更稳固。
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90°,如图1中,连接筋条3倾斜设置,连接筋条3与第一本体1的内壁面、第二本体2的内壁面均呈锐角夹角。
连接筋条3设置多个时,多个连接筋条3沿第一方向分布,每相邻两个连接筋条3之间保持间隙,在该间隙处的空间中,伸出油轨的连接件可容纳在此处,连接件上开设安装孔,在安装孔内放置紧固件以将罩盖本体与油轨固定连接。
连接筋条3的一侧开设有避让缺口,缺口呈弧形,如半圆弧,当放置油轨时,油轨上连接有柱状喷油器,供柱状喷油器经过以方便安装。
第一本体1的内壁面或第二本体2的内壁面设置有向安装区23延伸的第一安装孔4,第一安装孔4用于放置点火线圈。连接筋条3连接在第一本体1的内壁面的一侧、第二本体2的内壁面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安装孔5,以固定点火线圈。
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外侧(指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外边沿)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容腔(为中空内腔),容腔上开设多个与其连通的进气歧管端孔7,进气歧管端孔7与进气歧管连通,多个进气歧管端孔7沿第一方向分布。容腔由罩盖侧盖板6围绕第一本体1或第二本体2的外侧形成,容腔的作用就是供气体排出至进气歧管端孔7,气体再通过进气歧管端孔7进入到对应各个进气歧管端孔7的各个气道中。设置多个进气歧管端孔7,可将空气分别接入对应进气歧管的气道中。
此发动机罩盖有两个腔体,分别接入空滤端和进气歧管端。
发动机罩盖还包括第一分离挡板8、第二分离挡板9,第一本体1的反面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本体2的反面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分布在安装区23的前后两侧(前后指图1中方向)。第一分离挡板8将第一凹槽封闭形成第一油气分离腔(其为一个腔体),第二分离挡板9将第二凹槽封闭形成第二油气分离腔(其为另一个腔体)。
若容腔设置在第一本体1的外侧,第一油气分离腔与容腔连通;若容腔设置在第二本体2的外侧,第二油气分离腔与容腔连通。
第一油气分离腔上开设有第一废气进口10,第一分离挡板8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油气分离腔连通的回油通道,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朝远离第一本体1的反面方向延伸,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与缸体的回油通路贯通,当在缸体上罩设发动机罩盖后,该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朝向缸体的回油通路内。
回油通道的结构如下: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位于第一分离挡板8的表面并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二通道向远离第一分离挡板8的表面延伸,回油出口位于第二通道远离第一通道的端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垂直呈L形,回油通道的流通长度增加,抬高回油高度,可提高回油压力,回油快,回油效率高,更有效的进行回油。
第一油气分离腔内设置有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均垂直设置在第一本体1的反面,第一挡板11较第二挡板12靠近第一废气进口10,第一挡板11呈方形可设置多个,多个第一挡板11交错设置,第二挡板12为带毛毡式挡板,毛毡指海绵等可吸油的材料,可更有效进行油气分离。
如图1中,第一本体1上开设空滤端孔22,第一分离挡板8上回油通道设置两个,分别是第一回油通道13、第二回油通道14,第一回油通道13位于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之间。第一回油通道13较第二回油通道14靠近第一废气进口10,第二回油通道14较第一回油通道13靠近空滤端孔22,靠近空滤端孔22的第二回油通道14内设置有单向回油膜片,防止气体从该处窜上去。
第二油气分离腔上开设有第二废气进口24,第二分离挡板9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二油气分离腔连通的回油通道,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朝远离第二本体2的反面方向延伸,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与缸体的回油通路贯通。第一废气进口10、第二废气进口24位于罩盖本体的同一侧。
该回油通道的结构如下:包括相连通的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第三通道位于第二分离挡板9的表面并沿第二方向设置,第四通道向远离第二分离挡板的表面延伸,回油出口位于第四通道远离第三通道的端部,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垂直呈L形,回油通道的流通长度增加,抬高回油高度,可提高回油压力,回油快,回油效率高,更有效的进行回油。
第二油气分离腔内设置有第三挡板15和第四挡板16,第三挡板15和第四挡板16均垂直设置在第二本体2的反面,第三挡板15较第四挡板16靠近第二废气进口24。第三挡板15呈方形可设置多个,多个第三挡板15交错设置,第四挡板16为带毛毡式挡板,毛毡指海绵等可吸油的材料,可更有效地进行油气分离。
如图1和图5中,容腔设置在第二本体2的外侧,第二分离挡板9上回油通道设置两个,分别是第三回油通道17、第四回油通道18,第三回油通道17较第四回油通道18靠近第二废气进口24,第四回油通道18位于第三挡板15和第四挡板16之间。第四回油通道18内设置有单向回油膜片,防止气体从该处窜上去。
容腔设置在第二本体2的外侧,第二油气分离腔与容腔连通,容腔上开设多个与其连通的进气歧管端孔7,第二本体2上连接PCV阀19。第一本体1外侧无容腔,第一本体1上开设空滤端孔22,当大负荷运转、小负荷运转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当大负荷运转时,曲轴箱废气通过第一废气进口10进入,通过交错的第一挡板11将大部分油滴打散,沿着壁面通过第一回油通道13将部分油滴分离出后流至缸体的回油通路内,再通过带第二挡板12(带毛毡式挡板)的时候,毛毡把油滴从气体中分离出来,再从第二回油通道14中将剩余的油滴流回到缸体的回油通路中,气体将通过空滤端孔22处接入到空气滤清器中,油滴流回到缸体的回油通路中,气体流至空气滤清器中,实现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且回油效率高。
当小负荷运转时,曲轴箱废气通过第二废气进口24进入,通过交错的第三挡板15将大部分油滴打散,沿着壁面通过第三回油通道17将部分油滴分离出后流至缸体的回油通路内,再通过第四挡板16(带毛毡式挡板)的时候,毛毡把油滴从气体中分离出来,再从第四回油通道18中将剩余的油滴流回到回油通道中,气体通过PCV阀19流入到罩盖侧盖板6的容腔中,再分别流入到各个进气歧管的端孔中,气体将通过各个端孔接入到对应各个进气歧管的各个气道中,实现较好的油气分离效果,且回油效率高。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罩盖,包括罩盖本体,所述的罩盖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反面,所述的罩盖本体的反面向内凹陷形成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罩盖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连接筋条,所述的罩盖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包围连接并在中部形成环形中空安装区,所述的连接筋条设置在所述的安装区,所述的连接筋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本体朝向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内壁面,所述的连接筋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本体朝向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内壁面;所述的安装区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的连接筋条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的第一方向与所述的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内壁面与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内壁面相对设置,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内壁面与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内壁面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的第一本体或第二本体的外侧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容腔,所述的容腔上开设多个与其连通的进气歧管端孔,多个所述的进气歧管端孔沿第一方向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罩盖还包括第一分离挡板、第二分离挡板,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反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反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分别分布在所述的安装区的前后两侧;所述的第一分离挡板将所述的第一凹槽封闭形成第一油气分离腔,所述的第二分离挡板将所述的第二凹槽封闭形成第二油气分离腔,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上开设有第一废气进口,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上开设有第二废气进口;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或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与所述的容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分离挡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连通的回油通道,所述的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朝远离所述的第一本体的反面方向延伸,所述的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与缸体的回油通路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油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的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的第一分离挡板的表面并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通道向远离所述的第一分离挡板的表面延伸,所述的回油出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通道远离所述的第一通道的端部,所述的第一通道与所述的第二通道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分离挡板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连通的回油通道,所述的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朝远离第二本体的反面方向延伸,所述的回油通道的回油出口与缸体的回油通路贯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油通道包括相连通的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所述的第三通道位于所述的第二分离挡板的表面并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的第四通道向远离所述的第二分离挡板的表面延伸,所述的回油出口设置在所述的第四通道远离所述的第三通道的端部,所述的第三通道与所述的第四通道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油气分离腔内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反面,所述的第一挡板较所述的第二挡板靠近所述的第一废气进口;所述的第二油气分离腔内设置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所述的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均垂直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反面,所述的第三挡板较所述的第四挡板靠近所述的第二废气进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所述的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筋条设置有多个时,多个所述的连接筋条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相邻两个所述的连接筋条之间保持间隙,所述的连接筋条的一侧开设有避让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罩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本体或所述的第二本体上开设空滤端孔,靠近空滤端孔的所述的回油通道内设置有单向回油膜片。
CN202122405988.8U 2021-09-30 2021-09-30 发动机罩盖 Active CN2159079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5988.8U CN215907964U (zh) 2021-09-30 2021-09-30 发动机罩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5988.8U CN215907964U (zh) 2021-09-30 2021-09-30 发动机罩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7964U true CN215907964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311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5988.8U Active CN215907964U (zh) 2021-09-30 2021-09-30 发动机罩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79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237933Y2 (zh)
EP1467069B1 (en) Crankcase emission control device
EP1233155B1 (en) Engine air-oil separator
US20140290634A1 (en) Crankcase breather
JP2003074430A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CN215907964U (zh) 发动机罩盖
CN112228187A (zh) 发动机多级油气分离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90416U (zh) 一种缸头盖及其通用汽油机
CN204003005U (zh) 油气分离器
CN104153845A (zh) 油气分离器
CN214787722U (zh) 缸盖水套、缸盖和发动机
US7096847B1 (en) Oil separato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13838709U (zh) 一种曲轴箱通风油气预分离结构、柴油发动机及车辆
CN215609558U (zh) 一种过滤盒结构
CN219176458U (zh) 一种气缸外壳的头盖结构
CN217080597U (zh) 一种气缸盖罩
CN213478427U (zh) 油气分离装置和具有其的发动机、车辆
CN201507335U (zh) 曲轴箱油气分离结构
CN220302222U (zh) 气缸盖和气缸盖组件
CN210370936U (zh) 一种汽油机进气结构
CN215890237U (zh) 一种发动机罩盖
CN218093209U (zh) 发动机总回水管及发动机
CN211116179U (zh) 一种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
CN217158328U (zh) 电池风冷系统
JP2587577Y2 (ja) ヘッドカバー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