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7507U -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7507U
CN215907507U CN202121829187.8U CN202121829187U CN215907507U CN 215907507 U CN215907507 U CN 215907507U CN 202121829187 U CN202121829187 U CN 202121829187U CN 215907507 U CN215907507 U CN 215907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arm
lower connecting
arm
rod
cush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2918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媛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82918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7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7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75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包括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的顶部均设置有多组支点,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的正面均设置有第一缓震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缓震机构,与现有的独立悬架减震装置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能够提高独立悬架减震装置的整体舒适性、经济性以及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有生活条件的普遍提升,建筑在生活中随之增多,建筑支撑悬架的种类也普遍增加,但是现有的建筑支撑独立悬架减震装置设计结构过于简单,减震缓冲效果较差,在对建筑物进行支撑时稳定性较差,同时由于悬架为单一支点结构设计,受力面积较小,悬架的使用寿命普遍不高,整体稳定性、经济性以及实用性普遍较低,因此对于现有独立悬架减震装置的改进,设计一种新型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以改变上述技术缺陷,提高整体独立悬架减震装置的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包括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的顶部均设置有多组支点,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的正面均设置有第一缓震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缓震机构;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之间的上侧设置有上连杆,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之间且位于上连杆的下方设置有下连杆;
所述第一缓震机构包括下连接部、支撑杆、第一缓震弹簧和上连接部,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正面的下侧设置有下连接部,所述下连接部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侧设置有第一缓震弹簧,所述缓震弹簧的顶端设置有上连接部;
所述第二缓震机构包括下连接座、伸缩杆、第二缓震弹簧和上连接座,所述下连杆的上表面设置有下连接座,所述下连接座的顶端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侧设置有第二缓震弹簧,所述伸缩杆的顶端设置有上连接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上连杆和下连杆分别与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连杆和下连杆将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进行很好的连接,使得悬架形成一个整体,增加悬架的支撑牢固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下连接部分别与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所述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相对应下连接部的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缓震弹簧能对悬架与支撑物之间进行减震缓冲,有效的增加悬架的减震性能,使得支撑物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对支撑物整体进行缓冲减震,减震效果更好,整体稳定性以及实用性较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下连接座和上连接座分别与连接机构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的内侧分别相对应下连接座和上连接座设置有连接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缓震弹簧能够增加悬架自身的减震缓冲性能,使得悬架自身也具备减震性,延长了悬架的使用寿命,使得悬架的抗拉强度得到提升,同时结合第一缓震机构能够大大提升悬架的缓冲性能,使得建筑在支撑过程中稳定性更好,整体稳定性、经济性以及实用性较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连接机构的设计,上连杆和下连杆将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进行很好的连接,使得悬架形成一个整体,增加悬架的支撑牢固性。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缓震机构的设计,第一缓震弹簧能对悬架与支撑物之间进行减震缓冲,有效的增加悬架的减震性能,使得支撑物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对支撑物整体进行缓冲减震,减震效果更好,整体稳定性以及实用性较高。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二缓震机构的设计,第二缓震弹簧能够增加悬架自身的减震缓冲性能,使得悬架自身也具备减震性,延长了悬架的使用寿命,使得悬架的抗拉强度得到提升,同时结合第一缓震机构能够大大提升悬架的缓冲性能,使得建筑在支撑过程中稳定性更好,整体稳定性、经济性以及实用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缓震机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支撑臂、2-右支撑臂、3-支点、4-连接机构、401- 上连杆、402-下连杆、5-第一缓震机构、501-下连接部、502-支撑杆、 503-第一缓震弹簧、504-上连接部、6-第二缓震机构、601-下连接座、 602-伸缩杆、603-第二缓震弹簧、604-上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包括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的顶部均设置有多组支点3,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4,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 的正面均设置有第一缓震机构5,连接机构4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缓震机构6。
实施例,请参阅图1,连接机构4包括上连杆401和下连杆402,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之间的上侧设置有上连杆401,左支撑臂1 和右支撑臂2之间且位于上连杆401的下方设置有下连杆402,上连杆401和下连杆402分别与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通过连接机构4的设计,上连杆401和下连杆402将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进行很好的连接,使得悬架形成一个整体,增加悬架的支撑牢固性。
实施例,请参阅图1-2,第一缓震机构5包括下连接部501、支撑杆502、第一缓震弹簧503和上连接部504,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正面的下侧设置有下连接部501,下连接部501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杆502,支撑杆502的外侧设置有第一缓震弹簧503,缓震弹簧503 的顶端设置有上连接部504,下连接部501分别与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相对应下连接部501的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孔,通过第一缓震机构5的设计,第一缓震弹簧503能对悬架与支撑物之间进行减震缓冲,有效的增加悬架的减震性能,使得支撑物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对支撑物整体进行缓冲减震,减震效果更好,整体稳定性以及实用性较高。
实施例,请参阅图1-3,第二缓震机构6包括下连接座601、伸缩杆602、第二缓震弹簧603和上连接座604,下连杆402的上表面设置有下连接座601,下连接座601的顶端设置有伸缩杆602,伸缩杆60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缓震弹簧603,伸缩杆602的顶端设置有上连接座604,下连接座601和上连接座604分别与连接机构4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连接机构4的内侧分别相对应下连接座601和上连接座604设置有连接耳,通过第二缓震机构6的设计,第二缓震弹簧 603能够增加悬架自身的减震缓冲性能,使得悬架自身也具备减震性,延长了悬架的使用寿命,使得悬架的抗拉强度得到提升,同时结合第一缓震机构5能够大大提升悬架的缓冲性能,使得建筑在支撑过程中稳定性更好,整体稳定性、经济性以及实用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在使用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时,首先将悬架的支点3与支撑物进行安装,然后将上连接部504与支撑物进行连接,在对支撑物进行支撑过程中第一缓震弹簧503能够对支撑物整体进行减震缓冲,与此同时第二缓震弹簧603能够对悬架进行减震缓冲,第一缓震机构5与第二缓震机构6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悬架的缓冲性能,同时多个支点对车体进行受力支撑,延长了悬架的使用寿命,整个工作流程简单便捷,通过连接机构4的设计,上连杆401和下连杆402将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进行很好的连接,使得悬架形成一个整体,增加悬架的支撑牢固性,通过第一缓震机构 5的设计,第一缓震弹簧503能对悬架与支撑物之间进行减震缓冲,有效的增加悬架的减震性能,使得支撑物的稳定性得到提升,对支撑物整体进行缓冲减震,减震效果更好,通过第二缓震机构6的设计,第二缓震弹簧603能够增加悬架自身的减震缓冲性能,使得悬架自身也具备减震性,延长了悬架的使用寿命,使得悬架的抗拉强度得到提升,同时结合第一缓震机构5能够大大提升悬架的缓冲性能,使得建筑在支撑过程中稳定性更好,与现有的独立悬架减震装置相比较,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能够提高独立悬架减震装置的整体稳定性、经济性以及实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4)

1.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包括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的顶部均设置有多组支点(3),所述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4),所述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的正面均设置有第一缓震机构(5),所述连接机构(4)的内侧设置有第二缓震机构(6);
所述连接机构(4)包括上连杆(401)和下连杆(402),所述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之间的上侧设置有上连杆(401),所述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之间且位于上连杆(401)的下方设置有下连杆(402);
所述第一缓震机构(5)包括下连接部(501)、支撑杆(502)、第一缓震弹簧(503)和上连接部(504),所述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正面的下侧设置有下连接部(501),所述下连接部(501)的上方设置有支撑杆(502),所述支撑杆(502)的外侧设置有第一缓震弹簧(503),所述缓震弹簧(503)的顶端设置有上连接部(504);
所述第二缓震机构(6)包括下连接座(601)、伸缩杆(602)、第二缓震弹簧(603)和上连接座(604),所述下连杆(402)的上表面设置有下连接座(601),所述下连接座(601)的顶端设置有伸缩杆(602),所述伸缩杆(602)的外侧设置有第二缓震弹簧(603),所述伸缩杆(602)的顶端设置有上连接座(6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杆(401)和下连杆(402)分别与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部(501)分别与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所述左支撑臂(1)和右支撑臂(2)相对应下连接部(501)的位置处开设有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座(601)和上连接座(604)分别与连接机构(4)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机构(4)的内侧分别相对应下连接座(601)和上连接座(604)设置有连接耳。
CN202121829187.8U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Active CN215907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9187.8U CN215907507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9187.8U CN215907507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7507U true CN215907507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90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29187.8U Active CN215907507U (zh) 2021-08-05 2021-08-05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75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45167U (zh) 一种钢板组合式桥梁伸缩缝装置
CN215907507U (zh) 一种多支点纵臂式独立悬架减震装置
CN207670175U (zh) 一种新型汽车用蓄电池框总成
CN208914914U (zh) 乘用车及独立悬架系统
CN202491652U (zh) 新型单纵臂提升桥空气悬架
CN102152717A (zh) 铰接车底盘铰接系统中的球铰结构
CN214324833U (zh) 一种防震双桥码头牵引车平衡梁
CN213394465U (zh) 一种伸缩升降式电脑支架
CN209119315U (zh) 一种车载天线任意节底座
CN220865486U (zh) 一种前桥转向节臂结构
CN213954241U (zh) 一种改进型汽车减震器
CN201272213Y (zh) 公交车的铰接盘结构
CN212890675U (zh) 一种半挂车分体式支承装置
CN218258461U (zh) 减震机构及具有其的差速驱动舵轮
CN212754971U (zh) 一种弹簧床网结构
CN216374092U (zh) 一种汽车多连杆后悬架后下控制臂盖板
CN217532454U (zh) 一种轻量化钢板成型的平衡悬架总成
CN219883644U (zh) 一种商用车稳定杆吊杆和支架总成及应用该总成的车辆
CN219750060U (zh) 后平叉
CN214695105U (zh) 一种轻型大跨度桥面的抗风振阻尼缆
CN215503848U (zh) 一种轮椅前车轮减震结构
CN219382714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车前叉减震装置
CN217681945U (zh) 一种排气波纹管
CN215043195U (zh) 具有减震机构的汽车驾驶室前支撑组件
CN211000826U (zh) 一种平衡悬架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