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05492U -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05492U
CN215905492U CN202121928623.7U CN202121928623U CN215905492U CN 215905492 U CN215905492 U CN 215905492U CN 202121928623 U CN202121928623 U CN 202121928623U CN 215905492 U CN215905492 U CN 2159054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oning
discharging
assembly
piec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286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悦锋
胡景荣
裴晓波
梁远飞
刘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Honda Eng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Honda Eng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Honda Eng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Honda Eng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2862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054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054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054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发动机分装线包括搬运机构、料库及出料定位机构,出料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及锁定组件。料车能够由出料口进入到第一定位面与推动件之间。推动件推动料车朝第一定位面的方向移动,以使料车抵接于第一定位面上。第二定位组件设置于第一定位件及推动件之间,锁定组件的驱动件驱动锁定件朝出料口的运动,以使锁定件抵接于料车背向于第二定位组件的第二定位面上。搬运机构以第一定位面及第二定位面形成的定位基准放置或抓取物料至出料工位的料车。通过出料定位机构能够提高料车的定位精度,保证搬运机构能够精准抓取物料或放置物料,提高物料的上料或下料效率。

Description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汽车重要的零件,在发动机生产领域中,主要采用人工手动方式进行上料和下料,对于结构复杂、质量较重的发动机零部件,采用人工进行上料和下料时,劳动强度大且搬运效率低,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为了提高上料或下料的效率,传统的方式采用机械手搬运的方式实现。然而,这种方式依然存在上料或下料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料或下料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效率的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一种发动机分装线的出料定位机构,所述出料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定位组件、锁定组件及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用于安装于出料工位,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及推动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及所述推动件间隔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定位件朝向所述推动件的一侧形成第一定位面,所述推动件能够向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定位面的方向活动,且所述第一定位面的一侧边与所述推动件之间的间距形成出料口;所述锁定组件设置于所述出料口处,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驱动件及锁定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锁定件向朝向或远离所述出料口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及所述推动件之间,并与所述锁定组件间隔相对,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朝向所述出料口的一侧形成第二定位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件及缓冲件,所述第二定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推动件之间,且所述第二定位件朝向所述出料口的表面形成为第二定位面,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上,且所述缓冲件能够施加所述第二定位面朝向所述出料口方向的弹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的出料定位机构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上,所述检测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面的料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定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所述锁定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上,至少另一所述锁定组件靠近所述推动件设置。
一种发动机分装线,所述发动机分装线包括搬运机构、料库及如上所述的出料定位机构,所述搬运机构设置于所述料库内,所述料库内形成有至少一个出料工位,所述出料工位位于所述搬运机构的一侧;所述出料定位机构设置于所述出料工位,所述出料口的开口朝背向于所述搬运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相对于所述出料口靠近所述搬运机构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搬运机构包括机械臂、搬运组件及视觉单元,所述视觉单元与所述搬运组件均设置所述机械臂上,所述机械臂能够带动所述视觉单元运动至所述出料工位的上方,所述视觉单元能够获取所述出料工位的物料信息,所述搬运组件能够夹取或放置物料至所述出料工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搬运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一驱动源、定位销、弹性件及安装板,所述第一夹持件及所述定位销均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板背向于所述定位销的一侧,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机械臂上,所述第一驱动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夹持物料,所述定位销用于插设于物料的定位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搬运机构还包括行走导轨,所述机械臂设置于所述行走导轨上,且所述机械臂能够带动所述搬运组件及所述视觉单元沿着所述行走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出料工位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出料工位均位于所述行走导轨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且沿着所述行走导轨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每一所述出料工位对应设置有一所述出料定位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行走导轨背向于所述出料工位的另一侧形成有加工工位,所述加工工位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个所述加工工位沿着所述行走导轨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其中至少一所述加工工位为成品下料工位,至少另一所述加工工位为半成品下料工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还包括识别机构、上料输送机构及排出输送机构,所述排出输送机构、所述识别机构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均与所述出料工位位于所述行走导轨的同一侧,且所述排出输送机构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相邻设置,所述上料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朝向所述行走导轨,所述排出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识别机构设置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靠近所述行走导轨的位置。
上述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由于第一定位件的第一定位面的一侧边与推动件之间形成出料口,进而料车能够由出料口进入到第一定位面与推动件之间。推动件推动料车朝第一定位面的方向移动,以使料车抵接于第一定位面上,进而实现料车在推动件朝向第一定位面的方向的定位。由于第二定位组件设置于第一定位件及推动件之间,进一步利用锁定组件的驱动件驱动锁定件朝出料口的运动,以使锁定件抵接于料车背向于第二定位组件的第二定位面上,料车进一步定位于第二定位面上。而第二定位组件靠近搬运搬运机构设置,便于搬运机构以第一定位面及第二定位面形成的定位基准放置或抓取物料至出料工位的料车。通过出料定位机构能够提高料车的定位精度,保证搬运机构能够精准抓取物料或放置物料。同时,利用推动件及锁定组件能够实现料车的自动定位,进而提高料车设置在出料工位的效率及精度,进而能够提高物料的上料或下料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发动机分装线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的出料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锁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缓冲件及检测组件的放大图;
图5为图4中的缓冲件的剖视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缓冲件及检测组件侧视图;
图7为图1中的搬运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7中的搬运组件及视觉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料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分装线,100、搬运机构,110、机械臂,120、搬运组件,121、第一夹持件,122、定位销,123、安装板,124、弹性件,125、连接件,126、伸缩件,127、第二夹持件,128、第二驱动源,130、视觉单元,140、行走导轨,200、料库,210、出料工位,220、出料通道,230、加工工位,240、分装托盘,300、出料定位机构,310、第一定位组件,311、第一定位件,313、第一定位面,312、推动件,313、第一定位面,314、出料口,315、第一安装件,320、锁定组件,322、驱动件,324、锁定件,3242、锁定部,3244、驱动部,326、联动件,330、第二定位组件,331、第二定位面,332、第二定位件,333、缓冲件,3331、抵接件,3332、转动件,3334、抵接部,3335、连接部,3336、转动槽,3337、第二磁吸部,334、第二安装件,340、检测组件,342、检测器,344、调节件,346、条形孔,400、识别机构,500、上料输送机构,600、排出输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发动机分装线10,用于实现发动机零部件的分装。例如,发动机分装线10用于发动机缸盖的分装,发动机缸盖经加工线加工后,进入发动机分装线10装配其他相关组件,分装完成后下线码垛出库。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动机分装线10还可以用于发动机缸体的分装,或者还可以用于其他加工部件的分装。
具体地,所述发动机分装线10包括搬运机构100、料库200及出料定位机构300,所述搬运机构100设置于所述料库200内,所述料库200内形成有至少一个出料工位210,所述出料工位210位于所述搬运机构100的一侧。所述出料定位机构300设置于所述出料工位210。通过出料定位机构300能够有效定位进入到出料工位210的料车,保证料车相对于搬运机构100的相对位置的精度的效率,进而提高上料或下料的效率。
参阅图1、图2及图3,一实施例中,出料定位机构300包括第一定位组件310、锁定组件320及第二定位组件330,所述第一定位组件310用于安装于出料工位210,所述第一定位组件310包括第一定位件311及推动件312,所述第一定位件311及所述推动件312间隔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定位件311朝向所述推动件312的一侧形成第一定位面313,所述推动件312能够向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定位面313的方向活动,且所述第一定位面313的一侧边与所述推动件312之间的间距形成出料口314。
其中,所述出料口314的开口朝背向于所述搬运机构100的一侧。所述锁定组件320设置于所述出料口314处,所述锁定组件320包括驱动件322及锁定件324,所述驱动件322用于驱动所述锁定件324向朝向或远离所述出料口314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定位组件330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311及所述推动件312之间,并与所述锁定组件320间隔相对,所述第二定位组件330朝向所述出料口314的一侧形成第二定位面331。其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330相对于所述出料口314靠近所述搬运机构100设置。
上述发动机分装线10及其出料定位机构300,由于第一定位件311的第一定位面313的一侧边与推动件312之间形成出料口314,进而料车能够由出料口314进入到第一定位面313与推动件312之间。推动件312推动料车朝第一定位面313的方向移动,以使料车抵接于第一定位面313上,进而实现料车在推动件312朝向第一定位面313方向上的定位。由于第二定位组件330设置于第一定位件311及推动件312之间,进一步利用锁定组件320的驱动件322驱动锁定件324朝出料口314的运动,以使锁定件324抵接于料车背向于第二定位组件330的第二定位面331的一侧,料车进一步定位于第二定位面331上。而第二定位组件330靠近搬运搬运机构100设置,便于搬运机构100以第一定位面313及第二定位面331形成的定位基准放置或抓取物料至出料工位210的料车。通过出料定位机构300能够提高料车的定位精度,保证搬运机构100能够精准抓取物料或放置物料。同时,利用推动件312及锁定组件320能够实现料车的自动定位,进而提高料车设置在出料工位210的效率及精度,进而能够提高物料的上料或下料效率。
一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组件310还包括第一安装件315,第一安装件315与第一定位面313间隔相对设置,推动件312设置于第一安装件315上,且第一安装件315与第一定位面313远离搬运机构100的一侧边之间间距形成所述出料口314。通过第一安装件315便于为推动件312提供安装支撑。具体地,推动件312包括推动源及推块,推动源能够驱动推块向朝向或远离第一定位面313的方向移动,推动源设置于第一安装件315背向于第一定位面313内的一侧。
一实施例中,锁定组件320还包括联动件326,锁定件324的一端为锁定部3242,另一端为驱动部3244,驱动部3244可转动地连接于驱动件322上,联动件326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锁定部3242与驱动部3244的连接处,另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驱动件322的外壁上。锁定部3242设置于所述出料口314处。驱动件322推动驱动部3244移动时,利用联动件326能够带动所述锁定部3242在出料口314处向朝向或远离第二定位面331的方向转动。锁定部3242向远离第二定位面331的方向转动,以使出料口314打开,便于料车由出料口314进入到第一定位面313与推动件312之间。进一步驱动锁定部3242朝第二定位面331的方向转动,以使锁定部3242抵接料车,并将料车定位于第二定位面331,不仅实现料车的定位,且避免料车由出料口314的方向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322还可以为电机等驱动,只要能够实现驱动锁定件324相对于第二定位组件330转动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组件32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所述锁定组件320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311上,至少另一所述锁定组件320靠近所述推动件312设置。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锁定组件320,能够进一步提高锁定组件320锁定料车的稳定性,降低料车活动的可能性。
具体地,第一定位件311形成出料口314的位置开设有锁定孔,驱动件322安装于第一定位件311背向于推动件312的一侧,锁定件324的锁定部3242能够由锁定孔伸入到出料口314。进一步地,靠近推动件312的锁定组件320安装于第一安装件315上。第一安装件315上还可以锁定孔,驱动件322安装于第一安装件315背向于第一定位件311的一侧,锁定件324的锁定部3242能够有锁定孔伸入到出料口314。
参阅图2,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定位组件330还包括第二定位件332及缓冲件333,所述第二定位件332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311与所述推动件312之间,且所述第二定位件332朝向所述出料口314的表面形成为第二定位面331,所述缓冲件333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件332上,且所述缓冲件333能够施加所述第二定位面331朝向所述出料口314方向的弹力。料车在定位至第二定位面331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缓冲件333缓冲料车,避免料车直接与第二定位面331刚性抵接,而是利用缓冲件333使得料车逐渐靠近并抵接于第二定位面331上。保证料车定位的稳定性,及保证料车上物料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330还包括第二安装件334,第二定位件332及缓冲件333均安装于第二安装件334上,利用第二安装件334为第二定位件332及缓冲件333提供安装支撑。
一并参阅图4及图5,一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333包括抵接件3331、转动件3332及扭簧,所述抵接件3331通过扭簧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转动件3332上,所述转动件3332安装于所述第二定位件332上,且所述扭簧能够向所述抵接件3331施加朝所述出料口314方向相对于所述转动件3332转动的弹力。锁定件324推动料车朝第二定位面331的方向移动,首先接触到抵接件3331,利用扭簧为料车的移动提供缓冲作用,以使料车能够逐渐抵接于第二定位面331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扭簧还可以省略,所述抵接件3331包括抵接部3334及设置于所述抵接部3334上的连接部3335,所述转动件3332上开设有转动槽3336,所述连接部3335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转动槽3336内,且所述连接部3335上设置有第一磁吸部,所述转动槽3336内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磁吸部相吸附的第二磁吸部3337。当第一磁吸部与第二磁吸部3337吸附时,抵接部3334朝向出料口314的面相对于第二定位面331靠近出料口314。当料车定位至第二定位面331上时,第一磁吸部与第二磁吸部3337分离,且第一磁吸部与第二磁吸部3337之间的吸附力能够使得抵接部3334复位。
在其他实施例中,缓冲件333还可以为具有弹性的弹簧等弹性部件,只要能够施加朝向出料口314方向的弹力。
参阅图2及图6,一实施例中,出料定位机构300还包括检测组件340,所述检测组件340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件332上,所述检测组件340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件322,所述检测组件340用于检测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面331的料车。当料车由出料口314进入到第一定位件311与推动件312之间,并靠近第二定位面331,检测组件340感应到料车,并控制驱动件322驱动锁定件324,便于通过锁定件324将料车进一步向第二定位面331的方向推动,以使料车稳定定位在第二定位面331上。
具体地,所述检测组件340包括检测器342及调节件344,所述调节件344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件332上,所述检测器342设置于所述调节件344上,并能够在所述调节件344沿着竖直方向调节相对于所述第二定位件332的位置,检测器342电性连接于驱动件322。通过调节件344调节检测器342的高度,便于检测器342能够检测到不同高度的料车,提高检测的稳定性。进一步地,调节件344上开设有条形孔346,条形孔346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检测器342设置于所述条形孔346内,并能够沿着条形孔346的长度的调节位置。
参阅图1、图7及图8,一实施例中,所述搬运机构100包括机械臂110、搬运组件120及视觉单元130,所述视觉单元130与所述搬运组件120均设置于所述机械臂110上,所述机械臂110能够带动所述视觉单元130运动至所述出料工位210的上方,所述视觉单元130能够获取所述出料工位210的物料信息,所述搬运组件120能够夹取或放置物料至所述出料工位210。由于料车定位于出料工位210,利用视觉单元130能够更加稳定地判断料车的位置,便于搬运组件120更加稳定有效地夹取或放置物料。
参阅图7及图8,一实施例中,所述搬运组件120包括第一夹持件121、第一驱动源及定位销122,所述第一夹持件121设置于所述机械臂110上,所述第一驱动源设置于所述机械臂110上,所述第一驱动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121夹持物料;所述定位销122安装于所述机械臂110上,且所述定位销122能够用于插设于物料的定位孔内。利用定位销122穿设于物料的定位孔,能够实现搬运组件120相对于物料的定位作用,保证第一驱动源驱动第一夹持件121夹持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分装线10用于发动机缸盖的分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销122为定位涨紧销。定位销122穿设于发动机缸盖的定位孔内后涨紧,通过第一驱动源驱动第一夹持件121夹持发动机缸盖的外壁上,实现对发动机缸盖可靠夹紧。在其实施例中,第一夹持件121及定位销122还可以根据待夹持的物料进行设置,只要便于实现物料的夹持的即可。
一实施例中,搬运组件120还包括安装板123,第一夹持件121及定位销122均安装于安装板123上,便于当定位销122穿设于物料的定位孔内后,第一夹持件121能够夹设在物料上。
具体地,所述搬运组件120包括弹性件124,所述第一夹持件121及定位销122均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23上,所述弹性件124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板123背向于所述定位销122的一侧,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机械臂110上。由于第一夹持件121与定位销122安装于同一安装板123上,弹性件124能够为第一夹持件121及定位销122定位及夹持物料时提供弹性变形,进而可以适应抓取物料的过程中的姿态进行自适应补偿。
进一步地,搬运组件120还包括连接件125,弹性件124的另一端安装于连接件125上,连接件125安装于机械臂110上,通过连接件125便于实现弹性件124、第一夹持件121及定位销122在机械臂110上的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2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弹性件124间隔设置,且每一弹性件124的一端均连接于安装板123,另一端均连接于连接件125上。通过多个弹性件124便于提高自适应补偿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视觉单元130安装于连接件125上。
一实施例中,所述搬运组件120还包括伸缩件126、第二夹持件127及第二驱动源128,所述机械臂110安装连接件125一侧为夹持侧,所述第二夹持件127设置于所述连接件125上,所述第二驱动源128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持件127夹持物料。所述伸缩件126设置于所述连接件125上,所述伸缩件126驱动所述第二夹持件127相对于所述机械臂110沿朝向或远离所述夹持侧的方向伸缩。通过设置第二夹持件127便于实现另一种物料的抓取,进而便于提高抓取物料的适应性。使用时,使用第一夹持件121夹取物料时,伸缩件126驱动第二夹持件127缩回,避免影响第一夹持件121及定位销122的使用,当使用第二夹持件127时,伸缩件126驱动第二夹持件127朝夹持侧伸出,便于夹持物料。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夹持件127为两个,两个第二夹持件127分别设置于第一夹持件121的相背对的两侧。第二夹持件127用于分隔发动机缸盖的隔板。
参阅图1及图7,一实施例中,所述搬运机构100还包括行走导轨140,所述机械臂110设置于所述行走导轨140上,且所述机械臂110能够带动搬运组件120及视觉单元130沿着所述行走导轨140的长度方向移动。通过行走导轨140,便于实现搬运组件120在行走导轨140上的位置的调节,进而扩大搬运组件120夹持物料的范围。
参阅图1、图7及图9,一实施例中,所述出料工位210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出料工位210均位于所述行走导轨140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且沿着所述行走导轨14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每一所述出料工位210对应设置有一所述出料定位机构30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出料工位210为成品下料工位,至少一出料工位210为半成品下料工位和/或至少一出料工位210为半成品上料工位。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至少一出料工位210为隔板上料工位和/或至少一出料工位210为隔板下料工位。将各个出料工位210设置在行走导轨140的同一侧,便于提高物料上料或下料的效率,只需在同一侧进行上下料即可。而其他加工工位等可以设置于行走导轨140的另一侧,布局方式更加合理。
一实施例中,料库200形成有出料通道220,每一出料通道220对应一出料工位210,便于料车通过出料通道220进入到出料工位210或者通过出料通道220由出料工位210推出。
一实施例中,所述行走导轨140背向于所述出料工位210的另一侧形成有加工工位230。经过加工工位230加工的物料能够利用搬运机构100运送至出料工位210,或者由出料工位210将物料上料至加工工位230。
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工工位23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个所述加工工位230沿着所述行走导轨140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其中至少一所述加工工位230为成品下料工位,至少另一所述加工工位230为半成品下料工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工工位230设置有分装托盘240。利用分装托盘240便于分装物料。在其他实施例中,分装托盘240还可以省略。
在使用时,可以形成至少三种分装模式,一,将半成品物料放入半成品下料工位的分装托盘240,再将加工分装后的成品从成品下料工位的分装托盘240,利用搬运机构100搬运另一侧的一出料工位210,实现成品装入料车的目的;二,搬运机构100抓取半成品后,直接放置到出料工位210的半成品的料车上;三,搬运机构100将半成品缸盖从出料工位210的半成品料车上抓取后,放入到加工工位230半成品的分装托盘240上,然后再将加工工位230的成品转入到出料工位210的成品料车。
一实施例中,发动机分装线10还包括识别机构400、上料输送机构500及排出输送机构600,所述上料输送机构500的输送方向朝向所述行走导轨140,所述排出输送机构600的输送方向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500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识别机构400设置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500靠近所述行走导轨140的位置。通过上料输送机构500便于将加工的半成品输送至行走导轨140的一侧,便于搬运组件120抓取半成品后进行分装。识别机构400能够识别上料输送机构500上的半成品,若为不合格品,可以利用搬运组件120直接将该物料放置到排出输送机构600上移出。在其他实施例中,排出输送机构600还可以省略,若识别机构400识别为不合格品,还可以将不合格品放置其中一个出料工位210的料车上堆叠,便于后续同一移出。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物料加工分装需求,布置上料输送机构500及排出输送机构600。
具体地,所述排出输送机构600、所述识别机构400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500均与所述出料工位210位于所述行走导轨140的同一侧,所述排出输送机构600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500相邻设置。通过将排出输送机构600、识别机构400与上料输送机构500均与出料工位210位于行走导轨140的同一侧,便于实现物料利用上料输送机构500的上料或者利用排出输送机构600的下料。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分装线的出料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定位机构包括:
第一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用于安装于出料工位,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件及推动件,所述第一定位件及所述推动件间隔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定位件朝向所述推动件的一侧形成第一定位面,所述推动件能够向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一定位面的方向活动,且所述第一定位面的一侧边与所述推动件之间的间距形成出料口;
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设置于所述出料口处,所述锁定组件包括驱动件及锁定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锁定件向朝向或远离所述出料口的方向运动;及
第二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及所述推动件之间,并与所述锁定组件间隔相对,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朝向所述出料口的一侧形成第二定位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的出料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还包括第二定位件及缓冲件,所述第二定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推动件之间,且所述第二定位件朝向所述出料口的表面形成为第二定位面,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上,且所述缓冲件能够施加所述第二定位面朝向所述出料口方向的弹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的出料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件上,所述检测组件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面的料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的出料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所述锁定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件上,至少另一所述锁定组件靠近所述推动件设置。
5.一种发动机分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分装线包括:
搬运机构;
料库,所述搬运机构设置于所述料库内,所述料库内形成有至少一个出料工位,所述出料工位位于所述搬运机构的一侧;及
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出料定位机构,所述出料定位机构设置于所述出料工位,所述出料口的开口朝背向于所述搬运机构的一侧,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相对于所述出料口靠近所述搬运机构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机构包括机械臂、搬运组件及视觉单元,所述视觉单元与所述搬运组件均设置所述机械臂上,所述机械臂能够带动所述视觉单元运动至所述出料工位的上方,所述视觉单元能够获取所述出料工位的物料信息,所述搬运组件能够夹取或放置物料至所述出料工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组件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一驱动源、定位销、弹性件及安装板,所述第一夹持件及所述定位销均安装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板背向于所述定位销的一侧,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机械臂上,所述第一驱动源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夹持件夹持物料,所述定位销用于插设于物料的定位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搬运机构还包括行走导轨,所述机械臂设置于所述行走导轨上,且所述机械臂能够带动所述搬运组件及所述视觉单元沿着所述行走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出料工位的数量为多个,各个所述出料工位均位于所述行走导轨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且沿着所述行走导轨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每一所述出料工位对应设置有一所述出料定位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导轨背向于所述出料工位的另一侧形成有加工工位,所述加工工位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个所述加工工位沿着所述行走导轨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其中至少一所述加工工位为成品下料工位,至少另一所述加工工位为半成品下料工位。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发动机分装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识别机构、上料输送机构及排出输送机构,所述排出输送机构、所述识别机构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均与所述出料工位位于所述行走导轨的同一侧,且所述排出输送机构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相邻设置,所述上料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朝向所述行走导轨,所述排出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的输送方向相反,所述识别机构设置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靠近所述行走导轨的位置。
CN202121928623.7U 2021-08-17 2021-08-17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Active CN2159054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8623.7U CN215905492U (zh) 2021-08-17 2021-08-17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28623.7U CN215905492U (zh) 2021-08-17 2021-08-17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05492U true CN215905492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91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28623.7U Active CN215905492U (zh) 2021-08-17 2021-08-17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054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97536A (zh)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US20050265896A1 (en) Sample-conveying system having mobile unit
CN116040312B (zh) 一种料盘上下料装置
CN113070653B (zh) 一种仓储装置的自动化上料装配设备
CN215905492U (zh) 发动机分装线及其出料定位机构
CN108357873B (zh) 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工件旋转搬运机构
CN114007961B (zh) 具有高产率的生产单元
CN218370397U (zh) 上下料机构及外观检测装置
CN213916933U (zh) 一种上料装置
CN115508361A (zh) 外观检测装置
CN108663633A (zh) 锂聚合物电池检验机
CN112928051A (zh) 工件输送装置
CN211593832U (zh) 仓储设备
CN114669982A (zh) 用于生产线的杯盖五金件自动安装装置
CN110732858B (zh) 一种带轮压装设备
CN113084913A (zh) 载板收板机
US6003655A (en) Lead frame separating and conveying apparatus
CN209918376U (zh) 分选机料盒的转运装置以及分选机
CN115023404A (zh) 用于识别、测量和定位计件货物的设备和方法
CN217296069U (zh) 运输设备
CN210165980U (zh) 自动上下料的检测机构
CN219133290U (zh) 接线盒组装机
CN114029731B (zh) 组装设备
CN116374465B (zh) 取料方法、取料机构及存储介质
CN117550344B (zh) 上料机及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