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9402U - 液体加热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9402U
CN215899402U CN202122410555.1U CN202122410555U CN215899402U CN 215899402 U CN215899402 U CN 215899402U CN 202122410555 U CN202122410555 U CN 202122410555U CN 215899402 U CN215899402 U CN 2158994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over
temperature
liquid
he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1055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浩南
罗金柳生
南春来
马向阳
徐尧
杨柳斌
裴胜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1055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94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94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94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主体、第一加热装置、盖体、第二加热装置和控制装置,容器主体内设有盛放腔,容器主体的顶部设有壶口,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对盛放腔进行加热,盖体可活动或可拆卸地设在容器主体上以打开或关闭壶口,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对盖体进行加热,控制装置分别与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相连以控制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第二加热装置对盖体进行加热,保证第一加热装置在对盛放腔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盖体上不会出现冷凝水,从而保证用户在打开盖体时不会出现冷凝水喷溅的现象,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用户在使用液体加热容器对容器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由于液体被加热时会持续产生大量蒸汽,而水壶盖、内胆侧壁由于温度较低,所以会在水壶盖、内胆侧壁上产生大量冷凝水,内胆侧壁的冷凝水会流到电水壶的底部,对用户影响较小,但是水壶盖上形成的冷凝水会在用户开盖时喷溅至用户身上,降低用户体验,严重时还会有烫伤用户的风险。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主要是通过减少水壶盖的开口角度来避免冷凝水喷溅到用户身上,或者水壶盖开启二段式,但上述方案不能完全解决冷凝水喷溅至用户身上的问题,且还会使得水壶盖的开口角度很小,导致用户在使用液体加热容器接水时十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在加热液体的过程中盖体上不会形成冷凝水,且不会减小盖体的开口角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凝水会喷溅至用户身上且盖体的开口角度较小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内设有盛放腔,所述容器主体的顶部设有壶口;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盛放腔进行加热;盖体,所述盖体可活动或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容器主体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壶口;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盖体进行加热;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相连以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通过设置第二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对盖体进行加热,保证第一加热装置在对盛放腔进行加热的过程中,盖体的温度不会较低,从而确保盖体上不会出现冷凝水,这样当液体加热完成且用户打开盖体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被盖体上的冷凝水烫伤的风险,提升用户体验,且通过设置第二加热装置不用改变容器主体上壶口的开口大小,也就是保证壶口具有足够的开度,且可加大壶口开口,方便用户向盛放腔内注入待加热的液体,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盖体的第一加热温度,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加热温度达到第一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停止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水量检测装置,所述水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盛放腔内的水量;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盛放腔内的水温、所述容器主体的温度和所述盛放腔内的环境温度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水量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相连,所述控制装置被构造成在所述水量检测装置检测到有水且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超过第二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量检测装置为设在所述容器主体底部的压力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容器主体的内胆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盖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包括塑料上盖和金属底盖,所述金属底盖设在所述塑料上盖的下部且与所述塑料上盖配合限定出空腔,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塑料上盖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塑料上盖之间设有隔热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放置在所述金属底盖上的加热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容器主体分体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设置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时所述提示模块发出提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提示模块为提示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盖体打开壶口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容器主体与第一加热装置之间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00、液体加热容器;
100、容器主体;110、盛放腔;120、壶口;
200、第一加热装置;
300、盖体;310、塑料上盖;320、金属底盖;
400、第二加热装置;
500、控制装置;
600、第一温度检测装置;
700、水量检测装置;
800、第二温度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1000,如图1所示,包括:容器主体100、第一加热装置200、盖体300、第二加热装置400和控制装置500。
其中,如图3所示,容器主体100内设有盛放腔110,容器主体100的顶部设有壶口120。也就是说,容器主体100形成为内部中空的结构且一端敞口,盛放腔110和壶口120连通。
第一加热装置200用于对盛放腔110进行加热。
盖体300可活动或可拆卸地设在容器主体100上以打开或关闭壶口120。其中,图2为盖体300关闭壶口120时的示意图,图3为盖体300打开壶口120时的示意图。
第二加热装置400用于对盖体300进行加热。以提高盖体300的自身温度,在具体地一些示例中,第二加热装置400可直接对盖体300的朝向盛放腔110的底壁进行加热。可以理解为,盖体300形成有底壁,且盖体300的底壁朝向盛放腔110设置,第二加热装置400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
这里所限定的“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500分别与第一加热装置20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相连以控制第一加热装置20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温度。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1000,通过将容器主体100设置成内部中空的结构以形成盛放腔110,盛放腔110内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液体,方便对液体进行加热,且容器主体100的顶部设有壶口120,一方面,壶口120为盖体300提供避让空间,确保盖体300可放置在壶口120内或壶口120上部,以关闭壶口120;另一方面,待加热的液体可通过壶口120注入盛放腔110内,便于液体的加热。
因盛放腔110内盛放有待加热的液体,当第一加热装置200对盛放腔110加热的过程中,即可实现加热盛放腔110内的液体,满足用户需求。
设置与容器主体100上的壶口120配合的盖体300,当盖体300打开壶口120时,用户可将待加热的液体从壶口120处注入盛放腔110内,也可将加热完成后的液体从壶口120处倒出,方便用户品尝;当需要对盛放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盖体300关闭壶口120,一方面减少热量的流失,提高加热效率,另一方面确保空气中的灰尘或异物不会通过壶口120掉落至液体内,确保液体的洁净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优先选用将盖体300可活动地设置在容器主体100上,例如:如图3所示,盖体300的第一端枢转连接在容器主体100的一侧,盖体300的第二端卡接在容器主体100的另一侧以关闭壶口120,当壶口120需要打开时,只需将盖体300的第二端拔出容器主体100,且第二端绕第一端转动即可,使得盖体300的打开的更加方便,且可活动设置便于盖体300的存放,避免丢失盖体300,提升用户体验。
当然,另一些示例中,盖体300也可通过可拆卸地方式设在容器主体100上,例如:盖体300的底壁朝向容器主体100的方向伸出形成凸起部,容器主体100靠近壶口120形成有朝向盛放腔110凹陷的配合部,凸起部插接在配合部内,配合部为盖体300的安装提供避让空间,确保盖体300可通过配合部连接在容器主体100上,使得盖体300和容器主体100形成可拆卸连接,且凸起部和配合部配合还可起到定位的作用,使得盖体300不会相对于容器主体100晃动。此处形成的可拆卸设置便于将盖体300直接从容器主体100上取出,方便清洗容器主体100内部,提升用户体验。
因第一加热装置200在对盛放腔110加热的过程中,盛放腔110内的液体会持续产生水蒸汽,若此时不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盛放腔110内的水蒸气遇到盖体300的底壁时就会在盖体300的底壁上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当用户打开盖体300时由于盖体300的移动这些小水滴就会喷溅到用户身上,有烫伤用户的风险,因此,本申请设置对盖体300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400,具体地,第二加热装置400可为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第二加热装置400用于提高底壁自身的温度,保证当盛放腔110内的水蒸气遇到盖体300的底壁时不会凝结成小水滴,从而抑制冷凝水的产生,这样当液体加热完成且用户打开盖体300的过程中,就不会存在被盖体300上的冷凝水烫伤的风险,提升用户体验。
此处所说的盖体300的底壁可对应下文中金属底盖320朝向盛放腔110的侧壁,也可以理解为是金属底盖320的底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设置第二加热装置400直接抑制了冷凝水的产生,因此,本申请无需调整盖体300的开口角度,也就是保证盖体300具有足够的开度,方便用户向盛放腔110内注入待加热的液体,提升用户体验。
通过控制装置500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和第一加热装置200的加热温度,可实现精准控制加热温度,且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工介入程度。
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液体加热容器1000内设置有第二加热装置400,以提高容器主体100底壁自身的温度,抑制冷凝水的产生,保证用户不会被冷凝水喷溅到,且保证了盖体300的开口角度,方便用户向盛放腔110内注入待加热的液体,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容器主体100与盖体300之间的箭头表示容器主体100内部正在加热的液体会产生水蒸气并作用在盖体300上。
可选地,盖体300与容器主体100的接触位置设置有密封垫,当盖体300和容器主体100结合后,密封垫位于盖体300和容器主体100之间,密封垫主要起到密封的作用,一方面防止容器主体100内部正在沸腾的液体喷溅到容器主体100外部烫伤用户,另一方面防止容器主体100外部的灰尘或水渗透到容器主体100内部。
可选地,液体加热容器1000可以为加热杯、茶壶或咖啡壶的其中一种,当然,液体加热容器1000也可为除加热杯、茶壶和咖啡壶之外的其它产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液体加热容器1000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用于检测盖体300的第一加热温度。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主要用于检测盖体300的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通过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可实时并准确地检测到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从而判断是否继续为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一方面,防止盖体300的底壁温度过高对盖体300造成损伤,延长盖体30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保证盖体300的底壁能够达到第一设定值,以有效抑制冷凝水的产生。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与控制装置500相连,控制装置500在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检测到的第一加热温度达到第一设定值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停止加热。从而实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工作,保证第二加热装置400不会一直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而造成盖体300损伤,且缩短第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时间,延长第二加热装置400的使用寿命。
在具体的示例中,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会将检测到的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实时传递至控制装置500,控制装置500用于判断第一加热温度是否达到第一设定值,若第一加热温度达到第一设定值,控制装置500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停止加热;若第一加热温度未达到第一设定值,控制装置500不发出任何指令,第二加热装置400继续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
可选地,第一设定值等于露点温度,也就是第二加热装置400用于将盖体300的底壁加热至露点温度,当盖体300底壁的温度等于露点温度时,水蒸气不会在盖体300的底壁上凝结。其中,露点温度是变化的,与环境温度、环境湿度有关,例如:当环境温度为30℃、环境湿度为60%时,对应露点温度即可21.4℃;当环境温度为40℃、环境湿度为60%时,对应露点温度即可30.7℃。具体数据可查阅露点温度与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对应表格,本申请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将该对应表格录入控制装置500中。
可选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可选用红外温度传感器,红外温度传感器具有检测灵敏,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可准确检测到盖体300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
当然,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也可选用电阻温度检测器或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只要能准确检测到的盖体300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即可,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具体类型不做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液体加热容器1000还包括:水量检测装置700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水量检测装置700用于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量。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将注入盛放腔110内的水、茶、牛奶或咖啡的剩余量统称为水量,通过水量检测装置700实时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量从而判断是否开启第一加热装置200对盛放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可选地,水量检测装置700为设在容器主体100底部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液体对容器主体100底部施加的压力值,配合控制装置500计算出盛放腔110内的水量。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水量检测装置700不限于上述的压力传感器,水量检测装置700也可选用超声波液位传感器,超声波液位传感器设置在容器主体100的顶部,超声波液位传感器具有安装维护简单、检测准确等优点,可有效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位信息,以实现剩余水量的检测。
可选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用于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温、容器主体100的温度和盛放腔110内的环境温度中的至少一个。也就是说,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可用于同时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温、盛放腔110内的环境温度和容器主体100的温度,也可用于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温、盛放腔110内的环境温度和容器主体100的温度中的其中两个温度值,或者只用来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温、盛放腔110内的环境温度和容器主体100的温度的其中一个温度值,通过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检测到的数值一方面判断是否需要对盛放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另一方面方便计算出盖体300底壁的第一设定值,为后续是否为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提供参考数值。
可选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用于检测容器主体100的内胆的温度。因容器主体100的内胆放置在盛放腔110内,通过检测容器主体100的内胆的温度可间接得出盛放腔110内的水温以及盛放腔110内的环境温度,并可通过容器主体100的内胆的温度计算出盖体300的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随后通过第二加热装置400将盖体300的底壁加热到第一设定值,使盖体300底壁的温度时刻在不凝结水的范围内,也就是水蒸气不会在盖体300上凝结,从而抑制冷凝水的产生。
可选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可选用红外温度传感器、电阻温度检测器或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只要能准确检测到容器主体100内胆的温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因温度和湿度存在必然的联系,温度可以改变湿度,温度高了湿度低,因此,通过检测容器主体100内胆的温度也可间接得出容器主体100内的环境温度,从而匹配出盖体300的底壁的第一设定值。
可选地,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500分别与水量检测装置700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相连,控制装置500被构造成在水量检测装置700检测到有水且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的检测结果超过第二设定值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加热。此处所说的第二设定值是指容器主体100内的液体具有一定的温度,可以理解为,当盛放腔110内有液体且液体的温度较高时,控制装置500发出控制信号用于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工作,以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保证盖体300底壁的温度在不凝结水的范围内,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第二设定值大于环境温度,例如:第二设定值为40℃、50℃、60℃等,当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检测到盛放腔110内的水温、容器主体100的温度或盛放腔110内的环境温度超出第二设定值时,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加热。
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不判断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的检测结果是否超过第二设定值,当第一加热装置200开始加热时,第二加热装置400同步加热,以抑制冷凝水的产生,简化控制步骤。
可选地,第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温度可以低于第一加热装置200,因第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目的主要是提高盖体300底壁的温度,因此,只要保证盖体300底壁不会产生冷凝水或盖体300底壁的温度能使产生的冷凝水消失即可,第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温度如果过高会对盖体300造成损伤。
可选地,因水量检测装置700和第一加热装置200均与控制装置500相连,在第一加热装置200对盛放腔110进行加热之前,水量检测装置700先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量,并将检测到的水量传输至控制装置500,控制装置500在判断盛放腔110内有水后,再控制第一加热装置200对盛放腔110进行加热,防止出现无水加热的情况,提升液体加热容器1000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加热装置400设在盖体300内。一方面减小第二加热装置400与盖体300之间的距离,确保第二加热装置400可有效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以提高盖体300底壁的温度,抑制冷凝水的产生;另一方面,盖体300可保护第二加热装置400,保证外部的异物不会掉落在第二加热装置400上,提高第二加热装置400的检测精度并延长第二加热装置4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3所示,盖体300包括塑料上盖310和金属底盖320,金属底盖320设在塑料上盖310的下部且与塑料上盖310配合限定出空腔,第二加热装置400设在空腔内。空腔为第二加热装置400的设置提供避让空间,确保第二加热装置400可设置在盖体300的内部,以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且空腔还可限定第二加热装置400的位置,使得第二加热装置400位置稳定,进而提高第二加热装置400的检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盖体300的上盖设置成由塑料材质制成,第一方面,塑料材质的价格低,可有效降低液体加热容器1000的使用成本;第二方面,因盖体300在容器主体100上打开或关闭壶口120时,需要用户手动触碰盖体300,塑料上盖310表面光滑可保证不会损伤用户,提升用户体验;第三方面,因塑料上盖310一般情况下体积均较小且呈弧度,塑料材质便于加工,降低制造难度,且塑料材质还有隔绝热量的作用,当第二加热装置400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时,塑料上盖310可以阻止热量的传递,防止塑料上盖310烫伤用户。
通过将盖体300的底盖设置成由金属材质制成,也就是说盖体300朝向盛放腔110的底壁采用金属材质制成,金属材质可更好的传递热量,当第二加热装置400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时,使得盖体300的底壁可在短时间内被加热。且金属材质还可保证受热时不会产生有毒气体,从而进一步提高盛放腔110内的液体的洁净度。
可选地,第二加热装置400和塑料上盖310间隔设置。以增加塑料上盖31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之间的距离,当第二加热装置400进行加热时,塑料上盖31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之间的空气是流通的,能够有效隔离热传递,这样第二加热装置400的热量就不会过多的传递至塑料上盖310上,一方面延长塑料上盖31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防止用户触碰塑料上盖310时烫伤用户。
可选地,第二加热装置400和塑料上盖310之间设有隔热件。隔热件用于阻隔热量的传递,也就是保证第二加热装置400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会传递至塑料上盖310上,或保证只有少部分热量会传递至塑料上盖310上,在延长塑料上盖310使用寿命的同时避免烫伤用户,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隔热件可选用岩棉板,岩棉板放置在塑料上盖31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之间,岩棉板具有吸热的作用,因此可减少热量作用在塑料上盖310上,且岩棉板的质量轻,不会增加盖体300的重量。
在一些示例中,隔热件也可选用锡纸,锡纸贴合在塑料上盖310上,锡纸可有效的将热量反射,从而有效阻隔热量的传递,达到隔热的目的。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示例中,隔热件也可选用其他的隔热结构,只要保证第二加热装置400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会传递至塑料上盖310上,或保证只有少部分热量会传递至塑料上盖310上即可,隔热件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
可选地,塑料上盖310和金属底盖320可拆卸配合,便于装配和维修内部的第二加热装置400和隔热件。这里所说的可拆卸连接可以是螺栓和螺母连接,也可以是螺栓和内螺纹孔的连接,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可选地,第二加热装置400为放置在金属底盖320上的加热盘。加热盘用于配合金属底盖320的结构形状,保证加热盘可均匀地接触金属底盖320,以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并使得盖体300的底壁受热均匀,提高加热效率。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加热装置200与容器主体100分体设置。也就是说,容器主体100与第一加热装置200形成为两个单独的结构,当对盛放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容器主体100与第一加热装置200结合,利用第一加热装置200对盛放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当加热完成后,容器主体100可相对于第一加热装置200移动,便于将盛放腔110内的液体倒出,且方便清洗容器主体100。
可选地,第一加热装置200为加热底座,第一加热装置200内设置有用于加热的电磁线圈,容器主体100的底端面设置有待加热面,第一加热装置200上朝向待加热面的一端设置有支撑面,当容器主体100与第一加热装置200结合时,待加热面与支撑面大致相抵且正对电磁线圈。支撑面和待加热面配合用于增加容器主体100与第一加热装置200的接触面积,且支撑面还可支撑待加热面,确保容器主体100相对于第一加热装置200位置稳定,第一加热装置200能够有效对容器主体10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可选地,容器主体100与第一加热装置200卡接配合,一方面保证容器主体100与第一加热装置200结合时的相对位置稳定,另一方面便于将容器主体100从第一加热装置200上取出,以实现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液体加热容器1000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凸起及限位凹槽,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中的一个设置在容器主体100的底端面上,限位凸起、限位凹槽中的另一个设置在第一加热装置200上,限位凸起插入限位凹槽内,实现容器主体100与第一加热装置200的卡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300上设置提示模块,提示模块与控制装置500相连,第二加热装置400加热时提示模块发出提示信息。因第二加热装置400设置在盖体300的内部,第二加热装置400对金属底盖320加热时会导致盖体300表面发热,提示模块用于提示用户盖体300过热,防止用户触摸盖体300,从而避免烫伤用户,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提示模块为提示灯。当第二加热装置400对盖体300的底壁进行加热时,提示灯闪烁或以常亮的方式发出提示信息,用于提醒用户此时盖体300温度较高,提醒用户不要触碰盖体300。
可选地,当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检测到盖体300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低于30℃时,提示灯停止闪烁或关闭,提示模块停止发出提示信息,用户可打开盖体300,也就是说,当盖体300的温度不高时,提示模块不会发出提示信息。
当然,不限于盖体300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低于30℃提示模块停止发出提示信息,也可在盖体300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低于20℃、25℃或35℃时提示模块停止发出提示信息,也就是提示灯停止闪烁或关闭,该具体温度不做限制,只要保证盖体300不会烫伤用户即可。
在另一示例中,提示模块也可以为警报器或警示语音,当提示模块为警报器,控制装置500可将警示信号传递至警报器上,警报器按照鸣N秒,停N秒,反复N遍为一个周期的鸣响方式,用于提醒用户当前盖体300的温度较高,用户禁止触碰盖体300,直至控制装置500接收到盖体300的第一加热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值时,警报器停止鸣响,用户可打开盖体300。
当提示模块为警示语音,警示语音可直接播报警示信号,用于提醒用户当前盖体300的温度较高,用户禁止触碰盖体300,直至控制装置500接收到盖体300的第一加热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值时,警示语音停止播报,用户可打开盖体300。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提示模块,只要保证在第二加热装置400对金属底盖320加热导致盖体300表面过高,提示模块能发出提醒信号即可,提示模块具体类型不做限制。
下面根据说明书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中液体加热容器1000的结构。
一种液体加热容器1000,如图1所示,包括:容器主体100、第一加热装置200、盖体300、第二加热装置400、控制装置500、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水量检测装置700和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
容器主体100内设有盛放腔110,容器主体100的顶部设有壶口120,盖体300可活动地设在容器主体100上以打开或关闭壶口120,盖体300包括塑料上盖310和金属底盖320,金属底盖320设在塑料上盖310的下部且与塑料上盖310配合限定出空腔,塑料上盖310上设置提示灯。
第一加热装置200用于对盛放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第一加热装置200与容器主体100分体设置。
第二加热装置400用于对金属底盖320进行加热。第二加热装置400为放置在金属底盖320上的加热盘,加热盘设在空腔内,加热盘和塑料上盖310间隔设置且之间设有隔热件。
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用于检测金属底盖320的第一加热温度。
水量检测装置700用于检测盛放腔110内的水量,水量检测装置700为设在容器主体100底部的压力传感器。
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用于检测容器主体100的内胆的温度。
控制装置500分别与第一加热装置200、第二加热装置400、控制装置500、水量检测装置700、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和提示灯相连。
首先,在第一加热装置200对盛放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之前,水量检测装置700先检测盛放腔110内是否有水,当水量检测装置700检测到盛放腔110内有水后,控制装置500控制第一加热装置200的加热温度对盛放腔110内的液体进行加热;随后,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检测容器主体100内胆的温度,当第二温度检测装置800的检测结果超过第二设定值时,控制装置500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温度以将盖体300的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加热至第一设定值,在第二加热装置400加热的过程中,提示灯发出提示信息且第一温度检测装置600实时检测盖体300底壁的第一加热温度是否达到第一设定值,当第一加热温度达到第一设定值时,控制装置500控制第二加热装置400停止加热,以抑制冷凝水的产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1000的其他构成例如第一加热装置200和第二加热装置400的加热过程和加热原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主体,所述容器主体内设有盛放腔,所述容器主体的顶部设有壶口;
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盛放腔进行加热;
盖体,所述盖体可活动或可拆卸地设在所述容器主体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壶口;
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盖体进行加热;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相连以控制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加热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盖体的第一加热温度,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第一加热温度达到第一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停止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量检测装置,所述水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盛放腔内的水量;
第二温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盛放腔内的水温、所述容器主体的温度和所述盛放腔内的环境温度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水量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相连,所述控制装置被构造成在所述水量检测装置检测到有水且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超过第二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量检测装置为设在所述容器主体底部的压力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容器主体的内胆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盖体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盖体的朝向所述盛放腔的底壁进行加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塑料上盖和金属底盖,所述金属底盖设在所述塑料上盖的下部且与所述塑料上盖配合限定出空腔,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塑料上盖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和所述塑料上盖之间设有隔热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放置在所述金属底盖上的加热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与所述容器主体分体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置提示模块,所述提示模块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加热时所述提示模块发出提示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模块为提示灯。
CN202122410555.1U 2021-09-30 2021-09-30 液体加热容器 Active CN2158994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10555.1U CN215899402U (zh) 2021-09-30 2021-09-30 液体加热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10555.1U CN215899402U (zh) 2021-09-30 2021-09-30 液体加热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9402U true CN215899402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311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10555.1U Active CN215899402U (zh) 2021-09-30 2021-09-30 液体加热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94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03046A (zh) 一种咖啡机
KR20130143501A (ko) 가정용 요구르트발효기
CN215899402U (zh) 液体加热容器
US7730830B2 (en) Steam cooking apparatus
JP6138219B2 (ja) 加熱調理器
US20050115413A1 (en) Coffee maker and microwave oven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S6143611B2 (zh)
CN214510765U (zh) 一种可控制温度的电热水壶
JP5893067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5078237B (zh) 饮水机及具有其的饮水机组件
US20180153337A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everage machine
CN209915734U (zh) 一种咖啡机
JP2012139447A (ja) 電気ポット
JPH0736596Y2 (ja) 電気貯湯容器
JP3144399B2 (ja) 電気貯湯容器
CN106308486B (zh) 水开记忆指示装置和具有它的水壶
CN208463682U (zh) 开关组件和电水壶
CN217039691U (zh) 一种加热保温壶
CN219438817U (zh) 温度检测自动加水的电热水壶
JPH0713611Y2 (ja) 電気貯湯容器
JP5187028B2 (ja) ウォータサーバ
JPS635643Y2 (zh)
JPS5917255Y2 (ja) 電熱式エア−ポット
JPS6019Y2 (ja) 圧力調理器などのスイッチ取付装置
JP2004337465A (ja) 蒸し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