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60883U - 落地扇 - Google Patents

落地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60883U
CN215860883U CN202122029905.XU CN202122029905U CN215860883U CN 215860883 U CN215860883 U CN 215860883U CN 202122029905 U CN202122029905 U CN 202122029905U CN 215860883 U CN215860883 U CN 215860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ylinder
air outlet
outle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2990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2990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60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60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60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落地扇,包括底座、风机和出风筒,风机设于底座内,风机设有底座出风口;出风筒的轴向一端连接于底座,并设有风筒进风口,风筒进风口与底座出风口相互连通,且风筒进风口的面积大于底座出风口;出风筒的周壁还设有风筒出风口,风筒出风口与风筒进风口相互连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通过风机可以加速空气形成气流,风机产生的气流能够经底座出风口、风筒进风口后从风筒出风口吹出,由于风筒进风口的面积大于底座出风口,可以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进而使得风筒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分布均匀。

Description

落地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落地扇。
背景技术
落地扇具有风量大、使用方便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商店等各种场合中。然而,现有落地扇的空气流道设计不合理,导致气流流动不顺畅,使得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分布不均匀,影响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落地扇,以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落地扇,包括风机、底座和出风筒,风机设于底座内,底座设有底座出风口;出风筒的轴向一端连接于底座,并设有风筒进风口,风筒进风口与底座出风口相互连通,且风筒进风口的面积大于底座出风口;出风筒的周壁还设有风筒出风口,风筒出风口与风筒进风口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筒出风口包括两个筒体出风口,两个筒体出风口均沿出风筒的轴向延伸,且两个筒体出风口在出风筒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筒体出风口的中心轴线相交形成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角大于20°且小于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筒内设有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均沿出风筒的轴向延伸且设于筒体出风口的相对两边缘;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之间还设有多个挡风板,多个挡风板沿出风筒的轴向间隔排布,以将筒体出风口分隔形成多个子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筒位于两个所述筒体出风口之间的侧壁内凹形成凹槽,凹槽沿出风筒的轴向贯通出风筒。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筒包括至少两段逐段套接的筒体,相邻的两段筒体滑动配合并可停留在预定滑动位置,以使出风筒形成可伸缩结构,其中,每段筒体的周壁均设有两个筒体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筒还包括顶壁,顶壁位于出风筒远离风筒进风口的一端,风筒出风口与顶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包括底壳和转接座,风机设于底壳内,转接座连接于底壳和出风筒之间;底壳设有底座出风口,转接座设有转接进风口、转接出风口以及连通于转接进风口和转接出风口之间的转接风道,转接进风口与底座出风口相对设置,且转接进风口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底座出风口;转接出风口与风筒进风口相对设置且面积相等,转接风道的内径自转接进风口朝向转接出风口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壳包括外壳和底板,所述外壳设有所述底座出风口,所述转接座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底板盖设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底座出风口的一侧,所述风机的侧壁上连接有固定板,所述风机的扇轮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风机的侧壁之间还设有减震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通过风机可以加速空气形成气流,风机产生的气流能够经底座出风口、风筒进风口后从风筒出风口吹出,由于风筒进风口的面积大于底座出风口,可以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进而使得风筒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分布均匀,出风效果更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在出风筒处于缩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落地扇的剖面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在出风筒处于伸长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中筒体的横向剖面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中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落地扇的剖面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在出风筒处于伸长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落地扇100包括底座110、风机120和出风筒130,风机120设于底座110内,底座110设有底座出风口121;出风筒130的轴向一端连接于底座110,并设有风筒进风口131,风筒进风口131与底座出风口121相互连通,且风筒进风口131的面积大于底座出风口121;出风筒130的周壁还设有风筒出风口132,风筒出风口132与风筒进风口131相互连通。
其中,风机120用于加速空气形成气流,风机120产生的气流能够经底座出风口121、风筒进风口131后从风筒出风口132吹出,由于风筒进风口131的面积大于底座出风口121,可以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进而使得风筒出风口132吹出的气流分布均匀,出风效果更好,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中,底座出风口121在出风筒130轴向上的正投影落在风筒进风口131的范围内,使得底座出风口121的吹风可以直接进入风筒进风口131,使得气流更加顺畅。进一步地,风机120为带有蜗壳的蜗壳风机,蜗壳设有风机出风口122(详见图8),风机出风口122与底座出风口121相互连通,通过蜗壳的导向作用将风机120产生的气流导向风机出风口,并经底座出风口121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20为无蜗壳风机,可以通过底座110的导向作用将风机120产生的气流导向底座出风口121。
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筒出风口132包括两个筒体出风口141,两个筒体出风口141均沿出风筒130的轴向延伸,且两个筒体出风口141在出风筒13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由此,可以增大出风筒130的风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筒130包括至少两段逐段套接的筒体140,相邻的两段筒体140滑动配合并可停留在预定滑动位置,以使出风筒130形成可伸缩结构,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出风筒130的长度。其中,每段筒体140的周壁均设有两个筒体出风口141,两个筒体出风口141在筒体140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预设滑动位置可以是一个、多个或者筒体140在滑动过程中的任意位置。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相邻的两段筒体140之间套接有阻尼环,此时每个筒体140可相对于相邻的另一筒体140滑动并停留在任意的滑动位置。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相互套接的两段筒体140中,位于内部的筒体140的外周壁开设有限位槽,位于外部的筒体140的内壁设有限位凸起,在筒体140的滑动过程中,限位凸起可以嵌入于限位槽内以定位筒体140,此时预设滑动位置即为一个。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筒体出风口141的中心轴线相交形成夹角θ。由此,筒体140通过两个筒体出风口141的配合能够形成U型广角出风,出风面积大,解决现有落地扇100出风面积窄、风感不强等问题,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两个筒体出风口141的中心轴线相交形成的夹角θ可以大于20°且小于40°,如此不仅能够形成足够的出风面积,且可以确保足够的风力大小。作为一种示例,夹角θ等于30°。
本实施例中,筒体140具有一定的壁厚,筒体140具有位于筒体出风口141内的第一孔壁142和第二孔壁143,第一孔壁142和第二孔壁143沿筒体140的周向相对设置且相互平行,筒体出风口141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一孔壁142和第二孔壁143的中间,并与第一孔壁142和第二孔壁143相互平行。两个筒体出风口141的中心轴线相交形成夹角θ,可以是指其中一个筒体出风口141的第一孔壁142所在的平面和另一个筒体出风口141的第一孔壁142所在的平面相交形成夹角θ。
本实施例中,筒体14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45和第二侧壁146,以及连接于第一侧壁145和第二侧壁146之间的前壁147和后壁148,前壁147和后壁148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45、第二侧壁146和后壁148大致均为平板状结构,后壁148可与第一侧壁145和第二侧壁146相互垂直;前壁147大致为朝向远离后壁148的方向凸出的弧形板状结构,两个筒体出风口141均设于前壁147。
请参阅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筒130内设有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均沿出风筒130的轴向延伸且相对设置于筒体出风口141的边缘;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之间还设有多个挡风板153,多个挡风板153沿出风筒130的轴向间隔排布,以将筒体出风口141分隔形成多个子出风口154。其中,当出风筒130包括至少两段筒体140时,每一筒体140均设有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使得气流能够朝向筒体出风口141的正前方吹出,而通过多个挡风板153的阻隔作用,可以使得筒体出风口141的出风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大致均为长条形的板状结构,且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的长度可以等于筒体出风口141的长度。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可以相互平行,且第一肋条151朝向第二肋条152的表面和第一孔壁142相互平齐,第二肋条152朝向第一肋条151的表面和第二孔壁143相互平齐,能够使得筒体出风口141的出风更加顺畅。
挡风板153大致为沿筒体140径向延伸的柱状结构,挡风板153的一端可以和筒体140的外表面平齐,挡风板153的另一端可以延伸至筒体140内,并与第一肋条151和第二肋条152相互平齐。进一步地,多个挡风板153可以沿筒体140的轴向等间距间隔排布,也即每个子出风口154在筒体140轴向上的长度相等,能够使得每一子出风口154的出风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段筒体140均设有筒体风道161和筒体风道口162,筒体风道口162位于筒体140的端部,筒体风道161与筒体出风口141连通,并通过筒体风道口162和底座出风口121连通,其中,风筒进风口131包括筒体风道口162,风筒进风口131的面积大于底座出风口121,也即每段筒体140的筒体风道口162的面积均大于底座出风口121,能够使得筒体风道161内的气流更加顺畅。
请参阅图3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筒130还包括顶壁133,顶壁133位于出风筒130内远离风筒进风口131的一端,风筒出风口132与顶壁133之间间隔设置,且风筒出风口132与顶壁13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mm,可以避免各个筒体风道161共鸣产生共鸣噪声。
其中,风筒出风口132与顶壁133之间的距离是指,距离顶壁133最近的风筒出风口132的边缘与顶壁133之间的距离。当风筒出风口132包括两个筒体出风口141时,也即筒体出风口141的延伸方向一端与顶壁133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mm。当出风筒130至少两段筒体140时,位于顶部的筒体140朝向底座110的一端设有筒体风道口162,远离底座110的一端设有顶壁133,而除了位于顶部的筒体140外,其余筒体140的轴向两端均设有筒体风道口162。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段筒体140可以包括第一筒体171、第二筒体172和第三筒体173,第三筒体173的一端连接于底座110,第三筒体173的另一端与第一筒体171相对,第二筒体172套设于第一筒体171和第三筒体173外,并与第一筒体171和第三筒体173滑动连接。
在使用过程中,落地扇100可通过底座110置于地面上,当需要增加出风筒130的整体长度时,可将第一筒体171和第二筒体172向远离第三筒体173的方向滑动;当需要缩短出风筒130的整体长度时,可将第一筒体171和第二筒体172朝向第三筒体173滑动,第二筒体172可以起到收纳第一筒体171和第二筒体172的作用,使得出风筒130的整体外形更加简洁美观。
本实施例中,第一筒体171的外径和第三筒体173的外径大致相等,第二筒体172的内径大于第一筒体171和第三筒体173的外径,以使第二筒体172可以套设于第一筒体171和第三筒体173外。第一筒体171、第二筒体172和第三筒体173均设有筒体风道161和两个筒体出风口141,第二筒体172和第三筒体173的轴向两端均设有筒体风道口162,第一筒体171朝向第三筒体173的一端设有筒体风道口162,远离第三筒体173的一端设有顶壁133。
进一步地,第一筒体171、第二筒体172和第三筒体173外周壁上的筒体出风口141的位置相互对应,以在第一筒体171收缩于第二筒体172内时,气流可以经第一筒体171的筒体出风口141从第二筒体172的筒体出风口141吹出;或者在第二筒体172收缩于第三筒体173上时,气流可以经第三筒体173的筒体出风口141从第二筒体172的筒体出风口141吹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筒体171的外周设有第一限位凸起174,第一限位凸起174位于第一筒体171朝向第三筒体173的一端,并收容于第二筒体172内;第三筒体173的外周设有第二限位凸起175,第二限位凸起175位于第三筒体173朝向第一筒体171的一端,并收容于第二筒体172内;第二筒体172朝向第一筒体171的一端设有第三限位凸起176,第二筒体172朝向第三筒体173的一端设有第四限位凸起177,第三限位凸起176和第四限位凸起177设于第二筒体172的内壁,且第一限位凸起174、第二限位凸起175位于第三限位凸起176和第四限位凸起177之间。当第一筒体171相对第二筒体172伸出到最长时,第三限位凸起176与第一限位凸起174接触,从而避免了第一筒体171完全滑出,起到了限制第一筒体171最大伸出长度的作用;当第二筒体172相对第三筒体173伸出到最长时,第四限位凸起177与第二限位凸起175接触,从而避免了第二筒体172完全滑出,起到了限制第二筒体172最大伸出长度的作用。
第三筒体173可以包括直筒段178和渐扩段179,渐扩段179连接于直筒段178和底座110之间,并与直筒段178一体成型;直筒段178的内径在直筒段178的轴向上保持不变,渐扩段179的内径由直筒段178朝向底座110逐渐增大。第二筒体172套设于直筒段178外,当第二筒体172朝向第三筒体173滑动时,第四限位凸起177可与渐扩段179的外表面接触,起到了限制第二筒体172继续下滑的作用。而在第一筒体171朝向第三筒体173的滑动过程中,第一限位凸起174可与第二限位凸起175接触,起到了限制第一筒体171下滑的作用;当第一限位凸起174与第二限位凸起175接触,第二筒体172不凸出于第一筒体171外时,出风筒130处于长度最短状态。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筒体171、第二筒体172和第三筒体173的外径依次增大(未示出),第二筒体172套接于第一筒体171外,第三筒体173套接于第二筒体172外,且第一筒体171和第二筒体172滑动配合,第二筒体172和第三筒体173滑动配合,如此同样能够使得出风筒130形成可伸缩结构。
请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筒130位于两个筒体出风口141之间的侧壁内凹形成凹槽180,凹槽180沿出风筒130的轴向贯通出风筒130,使得出风筒130的横截面大致呈U字形,能够起到挤压气流的效果,使得筒体出风口141的出风更加顺畅。
其中,当出风筒130包括至少两段筒体140时,筒体140位于两个筒体出风口141之间的部分内凹形成凹槽180,凹槽180沿筒体140的轴向贯通筒体140。
本实施例中,筒体14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图中视角下未示出),以及连接于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之间的前壁182和后壁(图中视角下未示出),前壁182和后壁相对设置。其中,第一侧壁181、第二侧壁和后壁大致均为平板状,且后壁可与第一侧壁181和第二侧壁相互垂直;前壁182大致为波浪板状结构,前壁182的中间区域朝向筒体风道内下凹形成凹槽,两个筒体出风口141均设于前壁182,并位于凹槽180两侧。
请参阅图2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10可以包括底壳111和转接座112,风机120设于底壳111内,转接座112连接于底壳111和出风筒130之间;底壳111设有底座出风口121,转接座112设有转接进风口1121、转接出风口1122以及连通于转接进风口1121和转接出风口1122之间的转接风道1123,转接进风口1121与底座出风口121相对设置,且转接进风口1121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底座出风口121的面积,以避免遮挡底座出风口121的出风;转接出风口1122与风筒进风口131相对设置且面积相等,底座出风口121吹出的风经转接进风口1121、转接风道1123和转接出风口1122后进入风筒进风口131,转接风道1123的内径可以自转接进风口1121和朝向转接出风口1122逐渐增大,如此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避免产生紊流。
作为一种示例,转接进风口1121的面积等于底座出风口121的面积,且转接进风口1121与底座出风口121在筒体140的轴向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本实施例中,转接座112大致呈四棱台状,转接座112朝向第三筒体173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环1124,第一连接环1124套设于转接座112的外周;第三筒体173朝向转接座112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环1731,第二连接环1731套设于第三筒体173的外周;第一连接环1124和第二连接环1731相互抵接,以实现转接座112和出风筒130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壳111可以包括外壳113和底板116,外壳113设有底座出风口121,转接座112连接于外壳113,风机120设于外壳113内,底板116盖设于外壳113远离底座出风口121的一侧,风机120的侧壁上链接有固定板114,风机120的扇轮与固定板114连接,固定板114与风机120的侧壁之间还设有减震件115,能够起到减震作用,使得扇轮运转时产生的震动不会传递到风机120的壳体上,从而能够避免产生噪音。
本实施例中,风机120可通过螺钉连接等方式可拆卸地连接于底板116,减震件115可以为工字形软胶结构,且减震件115的数量可以包括多个,多个减震件115沿固定板114的周向间隔排布。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震件115也可以为胶垫等其他一些减震结构件。
本实施例中,风机出风口122、底座出风口121以及转接进风口1121的面积相等,且风机出风口122、底座出风口121和转接进风口1121在筒体140轴向上的正投影完全重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落地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
底座,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底座内,所述底座设有底座出风口;以及
出风筒,所述出风筒的轴向一端连接于所述底座,并设有风筒进风口,所述风筒进风口与所述底座出风口相互连通,且所述风筒进风口的面积大于所述底座出风口;所述出风筒的周壁还设有风筒出风口,所述风筒出风口与所述风筒进风口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出风口包括两个筒体出风口,两个所述筒体出风口均沿所述出风筒的轴向延伸,且两个所述筒体出风口在所述出风筒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筒体出风口的中心轴线相交形成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大于20°且小于4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筒内设有第一肋条和第二肋条,所述第一肋条和所述第二肋条均沿所述出风筒的轴向延伸且设于所述筒体出风口的相对两边缘;所述第一肋条和所述第二肋条之间还设有多个挡风板,多个所述挡风板沿所述出风筒的轴向间隔排布,以将所述筒体出风口分隔形成多个子出风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筒位于两个所述筒体出风口之间的侧壁内凹形成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出风筒的轴向贯通所述出风筒。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筒包括至少两段逐段套接的筒体,相邻的两段所述筒体滑动配合并可停留在预定滑动位置,以使所述出风筒形成可伸缩结构,其中,每段所述筒体的周壁均设有两个所述筒体出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筒还包括顶壁,所述顶壁位于所述出风筒远离所述风筒进风口的一端,所述风筒出风口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壳和转接座,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底壳内,所述转接座连接于所述底壳和所述出风筒之间;所述底壳设有所述底座出风口,所述转接座设有转接进风口、转接出风口以及连通于所述转接进风口和所述转接出风口之间的转接风道,所述转接进风口与所述底座出风口相对设置,且所述转接进风口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底座出风口;所述转接出风口与所述风筒进风口相对设置且面积相等,所述转接风道的内径自所述转接进风口朝向所述转接出风口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落地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包括外壳和底板,所述外壳设有所述底座出风口,所述转接座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底板盖设于所述外壳远离所述底座出风口的一侧,所述风机的侧壁上连接有固定板,所述风机的扇轮与所述固定板连接,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风机的侧壁之间还设有减震件。
CN202122029905.XU 2021-08-26 2021-08-26 落地扇 Active CN215860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29905.XU CN215860883U (zh) 2021-08-26 2021-08-26 落地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29905.XU CN215860883U (zh) 2021-08-26 2021-08-26 落地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60883U true CN215860883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429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29905.XU Active CN215860883U (zh) 2021-08-26 2021-08-26 落地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60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118209A (ja) 送風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CN107307558B (zh) 三风道吹风机
US10598190B2 (en) Centrifugal blower
CN112690551B (zh) 一种用于电吹风的风嘴及其电吹风
CN215860883U (zh) 落地扇
CN111520899A (zh)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10150824B (zh) 卷发组件及具有其的卷发棒
CN107939727B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362397U (zh) 出风罩及灯扇
CN211932987U (zh) 扩散器和干发器
EP4119805A1 (en) Fan and electric hair drier
CN214742186U (zh) 鼓风机
CN210688636U (zh)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630572U (zh) 一种电吹风
CA3219902A1 (en) Fan assembly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0472042U (zh) 一种家用车载无线两用吸尘器
CN207597324U (zh) 吹风机
CN208186657U (zh) 导风圈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4617212U (zh) 一种风机蜗壳
CN221129110U (zh) 扩散风嘴
CN220015532U (zh) 挂脖风扇
CN220452244U (zh) 一种手持风扇
CN218073890U (zh) 一种吹风机护发风嘴
CN107289509B (zh) 一种圆形出风口的空调内机
CN218379625U (zh)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