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0899A -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0899A
CN111520899A CN202010477988.6A CN202010477988A CN111520899A CN 111520899 A CN111520899 A CN 111520899A CN 202010477988 A CN202010477988 A CN 202010477988A CN 111520899 A CN111520899 A CN 111520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flow
inlet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798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紫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7798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208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20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0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13/065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formed as cylindrical or spherical bodies which are rota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24F2013/0616Outlets that have intake opening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所述旋流机构包括导风筒,所述导风筒内具有气流通道,且所述导风筒具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吸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气流通道从所述吸风口延伸至所述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被构造成适于沿所述导风筒内面切向进风,以使进风口气流与吸风口气流在所述气流通道内混合形成螺旋风并通过所述出风口送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流机构,可以提高送风和混风效果。

Description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流机构、具有该旋流机构的新风模块和具有该新风模块的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现有部分空调已具备新风功能,新风空调挂机通常由新风模块将新风引入室内侧,新风模块与室外通过新风管连接,新风模块通过离心风机旋转,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以保证室内环境空气的新鲜度。
现有新风空调通过新风模块直接将室外气流引入室内,由于室内气流和室外气流存在温差,直接将气流引入室内,导致新风舒适性差,尤其是在冬季,新风温度较低,直接引入室内使得体感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旋流机构,可以提高送风和混风效果。
本发明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一种新风模块。
本发明第三方面在于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流机构,包括:导风筒,所述导风筒内具有气流通道,且所述导风筒具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吸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气流通道从所述吸风口延伸至所述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被构造成适于沿所述导风筒内面切向进风,以使进风口气流与吸风口气流在所述气流通道内混合形成螺旋风并通过所述出风口送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流机构,可以提高送风和混风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旋流机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的进风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且与气流通道呈一定夹角。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口和出风口分设于所述导风筒的相对两端,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导风筒两端之间的周壁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筒为圆筒形状,所述进风口所在截面中对应的圆心角小于90°,其中,所述截面为垂直于所述导风筒轴线的截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位于中心靠近吸风口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为通道结构,其开口大小由外向内逐渐减小,且所述通道结构与导风筒外表面连接处相切;其中,所述的外为远离导风筒的方向,所述的内为靠近导风筒的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口的通流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被构造成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内缩的缩口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缩口结构的最小内径d3与最大内径D3的比值在0.8到0.9的范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筒的出风口内布置有多个的缩口环,多个所述缩口环在预定方向上同心且间隔布置,所述缩口环呈在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逐渐内缩的缩口形状,所述预定方向为从所述出风口的中心到内周面的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内设有导叶,所述导叶在所述出风口内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预定方向为从所述出风口的中心到内周面的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预定方向所述导叶的厚度逐渐减小。
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预定方向所述导叶的弦长逐渐增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叶在所述预定方向上逐渐扭曲,且沿所述预定方向所述导叶与所述导风筒的轴线的夹角逐渐增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筒的出风口内沿所述预定方向布置有多个缩口环,所述导叶分别与所述出风口的内周面和多个所述缩口环相连。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所述吸风口以及所述出风口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净化模块。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旋流机构和气流驱动件,所述旋流机构为根据前述的旋流机构;所述气流驱动件具有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旋流机构的进风口接通。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根据前述的新风模块。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调节设备还包括:空调模块,所述空调模块与所述新风模块在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长度方向排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旋流机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截面A1-A1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旋流机构在另一方向的视图。
图4是图1中的旋流机构在再一方向的视图。
图5是图4中截面A2-A2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截面M1中导叶的剖面图。
图7是图4中截面M2中导叶的剖面图。
图8是图4中截面M3中导叶的剖面图。
图9是图4中截面M4中导叶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旋流机构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截面A3-A3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的旋流机构在另一方向的视图。
图13是图10中的旋流机构在再一方向的视图。
图14是图13中截面A4-A4的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旋流机构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截面A5-A5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5中的旋流机构在另一方向的视图。
图18是图15中的旋流机构在再一方向的视图。
图19是图18中截面A6-A6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示意图,其中,旋流机构为根据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旋流机构。
图21是图20中的新风模块在另一方向上的视图。
图22是图20中的新风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示意图,其中,旋流机构为根据图15所示实施例中的旋流机构。
图24是图23中的新风模块在另一方向上的视图。
图25是图23中的新风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新风模块的示意图,其中,旋流机构为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旋流机构。
图27是图26中的新风模块在另一方向上的视图。
图28是图26中的新风模块的一个方向的分解示意图。
图29是图26中的新风模块的另一方向的分解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图,其中,新风模块为根据图20或图23所示实施例的新风模块。
图3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图,其中,新风模块为根据图26所示实施例的新风模块。
图32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图,其中,旋流机构的吸风口位于空气调节设备的顶部。
图33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示意图,其中,旋流机构的吸风口位空气调节设备的背面。
附图标记:空气调节设备1000,壳体1001,面板1002,新风模块100,旋流机构110,导风筒111,气流通道1101,进风口1102,吸风口1103,出风口1104,导风筒的轴线1105,端板112,第一缩口环113,第二缩口环114,导叶115,净化模块116,缩口结构的最小内径d3,缩口结构的最大内径D3,第一缩口环113的长度s1,第二缩口环114的长度s2,第一缩口环113的最小内径d1,第一缩口环113的最大内径D1,第二缩口环114的最小内径d2,第二缩口环114的最大内径D2,圆心角α,气流驱动件120,第一蜗壳121,第二蜗壳122,离心风轮123,集风圈124,气流入口1106,气流出口1107,空调模块200,空调出口201,导风板2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19,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流机构110,包括导风筒111,导风筒111内具有气流通道1101,且导风筒111具有连通气流通道1101的进风口1102、吸风口1103和出风口1104,气流可以从进风口1102和吸风口1103进入到导风筒111内,并沿气流通道1101流向出风口1104,并从出风口1104送出。气流通道1101从吸风口1103延伸至出风口1104,进风口1102被构造成适于沿导风筒111内面的切向进风,以使进风口气流与吸风口气流在气流通道1101内混合形成螺旋风,并通过所述出风口送出,也就是说,通过进风口进入到导风筒内的气流、与通过吸风口进入到导风筒内的气流在气流通道内混合后,形成螺旋风并通过出风口1104送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流机构110,进风口沿导风筒内面的切向进风,可以在气流通道内形成螺旋气流,而进风口和吸风口均可以向气流通道内送风,通过产生的螺旋气流,可以实现不同通风口的气流混合后螺旋送出,提高不同入口汇入气流的混合效果。
其中,进风口1102可以沿导风筒111的内周面的切向进风,气流从进风口1102进入到气流通道1101后,气流将会沿着导风筒111的内周形成螺旋送风结构,并最终从出风口1104送出;同时,从进风口1102到出风口1104的螺旋气流,将会在进风口1102后侧(吸风口1103所在侧)形成负压,此时,导风筒111外的空气将会通过吸风口1103吸入到导风筒111内,导风筒111外的空气被吸入到导风筒111内之后,可以与导风筒111内的气流混合,最终从出风口1104送出。
本发明实施例的旋流机构110中,可以在进风口1102和出风口1104之间形成螺旋气流,而且还可以从吸风口1103吸风,从而形成从进风口1102、吸风口1103进风、并从出风口1104出风的结构,同时,进风口1102进入到导风筒111内的气流与吸风口1103吸入到导风筒111内的气流,将会在导风筒111内进行混合,从而提高出风的效果。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进风口1102进入到导风筒111内的气流,会形成螺旋气流,此时,在螺旋气流的后方将会形成负压,这将会导致气流紊流并降低出风口1104的送风速度,通过设置吸风口1103,可以改善气流的产生紊流的问题,并可以提高气流从出风口1104送出时的风速。
本发明中,可以通过气流驱动结构(例如离心风机模块)及旋流机构110形成一种换新风结构,具体而言,通过气流驱动结构从室外引入新风,将新风导入旋流机构110,同时通过在旋流机构110边缘设置进风口1102,流入旋流机构110的气流沿导风筒111内壁切向导入诱导旋风,使得气流沿旋流机构110内壁形成具有一定旋转速度的环形射流,旋转气流中心产生负压,在旋流机构110内部的旋转气流一方面受向心力作用、另一方面气流在旋转过程中也受离心力作用,在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平衡范围内,旋转气流形成涡核,涡核收束于负压核心四周并朝向旋流机构110的出风口1104,与此同时旋流机构110后端的吸风口1103处于负压区,使得一部分气流经旋流机构110后端吸风口1103进入,可以将旋流机构110后端吸风口1103位于室内侧,室内侧与室外侧气流在旋流机构110内部充分混合,使得室外侧气流与室内侧气流形成热对流,从而改善室外气流的温度,提升新风的热舒适性。
通过旋流机构110实现室内室外气流均匀混合,改善室外气流温度,提升新风热舒适性,且无需引入新的动力源。
在本发明中,导风筒可以设置成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在气流通道1101内形成螺旋气流。例如:
在导风筒111内设置从进风口1102到出风口1104的螺旋导风结构(导风槽、导风筋、导风叶片等),通过导风结构的导风作用形成螺旋气流;或
可以将导风筒111的吸风口1103和出风口1104设置成不同的尺寸,将吸风口1103的通流面积设置为小于出风口1104的通流面积,这样,由于气流流向吸风口1103的风阻要大于流向出风口1104的风阻,因此进入到气流通道1101内的气流将会朝向出风口1104流动,而由于进风口1102采用了切向进风的形式,会在导风筒111内形成从进风口1102到出风口1104的螺旋气流。
其中,在上述示例中,对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可以不做限制,例如,进风口的进风方向可以与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方向(该气流方向平行于导风筒轴线)的夹角为锐角或直角等。
另外,本发明中还提供了其他的形成螺旋气流的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02的进风方向朝向出风口1104,且进风口1102与气流通道呈一定夹角;换句话说,进风口1102的进风方向与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方向的夹角为锐角。这样,气流会以一定的流速沿导风筒111的切向进入导风筒111内。在导风筒111的约束作用下,将会形成从进风口1102到出风口1104的螺旋气流。而由于气流在进入到导风筒111内时,具有从进风口1102到出风口1104的分速度,因此,气流可以以更大的速度送往出风口1104并从出风口1104送出,同时也可以在吸风口1103处产生更大的吸力。
可选地,进风口1102的进风方向与气流通道的夹角可以在30°到85°的范围内。
另外,为了形成从进风口1102到出风口1104的螺旋气流,需要气流沿着导风筒111内的切向送风,因此,可以将进风口1102设于导风筒111的端部,也可以将进风口1102设置于导风筒111的周壁上。例如,在将进风口1102设于导风筒111的端部时,可以将进风口1102设置成进风方向与气流通道的气流方向的夹角为锐角(例如在30°到85°的范围内),并与导风筒的内周面相切,这样,气流从进风口1102进入到导风筒111之后,会形成沿导风筒111的周向旋转并朝向出风口1104倾斜的气流,从而形成螺旋送风的形式。
另外,将进风口1102设于导风筒111的周壁上也可以形成从进风口1102到出风口1104的螺旋气流。例如,将吸风口1103和出风口1104分设于导风筒111的相对两端,进风口1102设于导风筒111两端之间的周壁上。这样,气流可以沿着导风筒111的周壁向导风筒111内送风,结合前述实施例,也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螺旋气流,而且,进风口1102、吸风口1103以及出风口1104分设于导风筒111上的不同位置,可以简化导风筒111的结构,避免不同的风口之间的干涉,提高气流流通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紊流作用。
可选地,如图2,导风筒111为圆筒形状,进风口1102所在截面中对应的圆心角α小于90°,其中,该截面为垂直于导风筒轴线的截面。具体而言,以垂直于导风筒轴线的平面截取导风筒111,在该截面中进风口两端的端点与导风筒轴线的连线的夹角小于90°。换言之,以进风口1102与导风筒111周壁的一个连接点为参照,进风口1102与导风筒111的接通口的高度不大于导风筒111内高度的一半,从而可以形成稳定的螺旋气流,保证从进风口1102沿导风筒111内的切向朝导风筒111内送风,提高螺旋送风的效果。
如图1所示,吸风口1103处可以连接吸风管,吸风管可以为沿导风筒11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管状;另外,吸风管也可以为沿弧形方向延伸的管状,吸风管的入口和出口可以具有一定角度的夹角,例如,参照图10,吸风管的入口和出口具有90°的夹角。而吸风管的入口可以设置成喇叭口形状,在进风方向上尺寸逐渐缩小。
可选地,如图5,进风口1102位于中心靠近吸风口1103一侧。换言之,进风口相对于导风筒的沿轴线方向的中心位置而言,靠近吸风口1103。或者说,进风口1102与出风口1103之间的距离大于进风口1102与吸风口1103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使得气流从进风口1102进入到导风筒111内之后,导风筒111会给气流提供更长距离的导流,从而提升导风筒111内气流的螺旋稳定性,而且,将进风口1102设置于靠近吸风口1103的位置,可以提高螺旋气流对吸风口1103处气流的吸力,从而提高从吸风口1103吸入气流的风量。提高吸风口1103吸入气流和进风口1102进入气流的混合效果。另外,吸风口1103与导风筒111内形成的螺旋气流之间的距离比较小,避免了由于螺旋气流后方空间过大导致的紊流问题,提高气流的稳定性。
可选地,如图2,进风口1102为通道结构,其开口大小由外向内逐渐减小,且通道结构与导风筒外表面连接处相切;其中,所述的外为远离导风筒的方向,所述的内为靠近导风筒的方向。换言之,进风口在进风方向上开口大小逐渐减小。从而可以促使气流可以从进风口1102沿导风筒111的切向进入导风筒111内,提高气流的稳定性,并可以提高进风口1102的进风量以及进风速度,从而提高出风口1104的出风量以及出风速度。
可选地,吸风口1103的通流面积小于出风口1104的通流面积。可以有效地提高导风筒111内气流的螺旋效果,促使从进风口1102进入到气流通道1101内的气流可以朝向出风口1104流通,而不会朝着吸风口1103流通,可以有效地提高导风效果,另外,吸风口1103的通流面积小,也可以保证进风口1102进入气流与吸风口1103吸入气流的比例,有效地提高送风的稳定性和送风效果。
可选地,导风筒111包括中空筒体和端板,中空筒体呈圆管形状,且中空筒体的两端敞开,端板与中空筒体相连,且端板封闭中空筒体的一端。其中空筒体与端板可以为分体形成后连接在一起;中空筒体与端板也可以设置成一体成型的形式。其中在端板112中心处设置吸风口1103,导风筒111的另一端形成出风口1104。在使用过程中,从进风口1102到出风口1104的螺旋气流中,螺旋气流的中心处会形成漩涡,因此,螺旋气流的中心处的吸力更大,通过将吸风口1103设于导风筒111一端的中心处,可以有效地提高螺旋气流的吸风效果。
如图1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104被构造成沿出风口1104的出风方向逐渐内缩的缩口结构。在气流送到出风口1104时,出风口1104处的缩口结构会有效地提升气流的出风速度,从而提高气流的送风距离。
可选地,缩口结构的最小内径d3与最大内径D3的比值在0.8到0.9的范围内。例如,可以将缩口结构的最小内径d3与最大内径D3的比值设置为0.8、0.82、0.85、0.87、0.9等。从而可以在有效提升出风速度和送风距离的同时,保证气流的稳定性,避免从出风口1104送出的气流产生紊流,同时,可以提升出风口1104风速且最大程度降低风量损失。
当然,根据实际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也可以将d3/D3设置成小于0.8或大于0.9,例如,将d3/D3设置成0.65、0.75、0.95等。
另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导风筒111的送风效果,延长出风口1104的送风距离,可以在导风筒111的出风口1104内布置有多个的缩口环,多个缩口环在预定方向上同心且间隔布置,缩口环呈在出风口1104的出风方向上逐渐内缩的缩口形状,预定方向为从出风口1104的中心到内周面的方向。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导风筒111的出风效果,使导风筒111可以将气流送往更远的地方,在将该导风筒111应用于空气调节设备中时,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气调节效率。
另外,在出风口1104内设置缩口环时,出风口1104的内周面也可以设置成缩口形式(结合前述描述),当然,出风口1104的内周面也可以不设置呈缩口形式。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缩口环中位于内侧的缩口环的长度小于位于外侧的缩口环的长度。换言之,在沿预定方向相邻的两个缩口环中,位于内侧的缩口环的长度小于位于外侧的缩口环的长度。从而可以提高对气流的导流效果。
另外,多个所述缩口环中位于内侧的缩口环的最小内径与最大内径比值的小于位于外侧的缩口环的最小内径与最大内径比值。换言之,在沿预定方向相邻的两个缩口环中,位于内侧的缩口环的最小内径与最大内径的比值小于位于外侧的缩口环的长度。从而可以提高对气流的导流效果,可以提升出风口1104风速且最大程度降低风量损失。
可选地,多个缩口环的外端沿与出风口1104的外端沿齐平。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出风口1104内在预定方向上布置有第一缩口环113和第二缩口环114,第一缩口环113的长度s1小于第二缩口环114的长度s2。其中,缩口环的长度是指缩口环沿导风筒111轴线方向的尺寸,例如,第一缩口环113的长度是第一缩口环113沿导风筒111轴线方向的尺寸;第二缩口环114的长度是第二缩口环114沿导风筒111轴线方向的尺寸。
第一缩口环113的最小内径d1与最大内径D1的比值d1/D1在0.4到0.6的范围内。
第二缩口环114的最小内径d2与最大内径D2的比值d2/D2在0.6到0.9的范围内。
例如,可以将比值d1/D1设置为0.4、0.42、0.5、0.55、0.6等。而比值d2/D2可以设置为0.6、0.72、0.75、0.85、0.9等。可以在有效提升出风速度和送风距离的同时,保证气流的稳定性,避免从出风口1104送出的气流产生紊流,同时,可以提升出风口1104风速且最大程度降低风量损失。
当然,根据实际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也可以将比值d1/D1设置成小于0.4或大于0.6,例如,将比值d1/D1设置成0.3、0.7、0.9等。同样地,根据实际的需要以及实际情况,也可以将比值d2/D2设置成小于0.6或大于0.9,例如,将比值d2/D2设置成0.3、0.53、0.95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104内设有导叶115,导叶115在出风口1104内沿预定方向延伸,预定方向为从出风口1104的中心到内周面的方向。通过导叶115可以对气流进行引导,从而形成不同的导风效果。
可选地,沿所述预定方向所述导叶115的厚度逐渐减小。从而可以提高导叶115对气流的引导效果。可以增强出风旋流效果。
可选地,也可以沿所述预定方向所述导叶115的弦长逐渐增大。同样可以提高导叶115对气流的导流效果,增强出风旋流效果。
可选地,导叶115在预定方向上逐渐扭曲,且沿所述预定方向导叶115与导风筒111的轴线的夹角逐渐增大。提高出风旋流的效果。
其中,上述导叶115的内端和外端的厚度、弦长以及倾斜角度等描述,可以结合在同一个旋流机构110中,也可以单独设置,例如,同一个旋流机构110中,导风筒111上的导叶115可以具有本发明中厚度的变化形式、弦长的变化形式、角度的变化形式中的一个或多个,当然,通过多个方案的结合,可以具有更好的旋流和导风效果。
另外,在导风筒111的周向上可以设置多个导叶115。
另外,本发明中的导叶115也可以与前述的缩口环结合,从而使得导风筒111具有更好的导流效果,例如,可以在缩口环的上游或下游设置导叶115,同样地,也可以将导叶115嵌设于缩口环内,或者说在缩口环或缩口环与出风口1104的内周面之间设置导叶115。
具体而言,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筒111的出风口1104内沿预定方向布置有多个缩口环。每相邻的两个缩口环之间以及缩口环与出风口1104的内周面之间均设有导叶115,或导叶115分别与出风口1104的内周面和多个缩口环相连。
通过旋流机构110的出风口1104设置成旋射出风的形式,在旋流机构110提升新风风量的同时,通过旋射出风结构,有效改善气流动压及旋转速度,提高新风有效送风距离,增强远距离新风风感,通过导叶115形成旋射结构,改变气流沿内壁方向,形成具有旋转速度的气流。
可选地,通过缩口环与出风口1104的配合,形成有多个环形出风区域,每个环形出风区域内可以沿导风筒111的周向设置多个导叶115。另外,不同的环形出风区域内的导叶115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结合前述实施例,出风口1104的缩口结构与缩口环组合形成三层缩口导流形式,通过汇聚气流,提升气流速度。
具体而言,结合图4至图9,出风口1104内设有第一缩口环113和第二缩口环114,第一缩口环113和第二缩口环114均位于出风口1104内侧,且第二缩口环114位于第一缩口环113和出风口1104的内周面之间,导叶115分别连接第一缩口环113的外周面和出风口1104的内周面,且导叶115贯穿第二缩口环114,或者说,在第一缩口环113和第二缩口环114之间、第二缩口环114与出风口1104内周面之间设置导叶115。
其中,在第一缩口环113的最大外径处取圆弧截面M1,在第二缩口环114的最小内径处取圆弧截面M2,在第二缩口环114的最小内径处取圆弧截面M3,在第二缩口环114的最大外径处取圆弧截面M4,其中,圆弧截面M1、M2、M3、M4均平行于所述导风筒111的轴线,其中,在截面M1处导叶115的厚度为H1、弦长为L1,在截面M2处导叶115的厚度为H2、弦长为L2,在截面M3处导叶115的厚度为H3、弦长为L3,在截面M4处导叶115的厚度为H4、弦长为L4,其中,H1>H2>H3>H4,L1<L2<L3<L4。
结合图15,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02、吸风口1103以及出风口1104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净化模块116。通过设置净化模块116,可以实现对空气的净化,而在进风口1102和吸风口1103设置净化模块116可以对进入到导风筒111内的气流进行净化,从而保证进入导风筒111内的气流的洁净度,延长导风筒111的清洁周期。
举例而言,在吸风口1103处设置净化模块116,其中,吸风口1103连接有吸风管,吸风管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在吸风管的周面上敞开,且安装槽与第一段和第二端均连通,可以将净化模块116安装到安装槽内,而且,设置安装槽的结构可以方便净化模块116的安装、拆卸以及更换。
结合图20到图29,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新风模块100,新风模块100包括:旋流机构110和气流驱动件120。
其中,旋流机构110为根据前述的旋流机构110。气流驱动件120具有气流入口1106和气流出口1107,气流驱动件120可以驱动气流从气流入口1106流向气流出口1107,气流出口1107与旋流机构110的进风口1102接通,从而通过气流驱动件120将气流从气流入口1106送往旋流机构110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模块100,设置了前述的旋流机构110,可以实现通过气流驱动件120驱动气流进入旋流机构110内,并促使旋流机构110从吸风口1103吸风,也就是说,通过旋流机构110可以实现旋流机构110分别从进风口1102和吸风口1103进风,可以提高进风量,并可以实现不同气流的混合。
可选地,气流驱动件120的气流入口1106和气流出口1107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净化模块116,从而可以实现对空气的净化,提高新风模块100的出风效果。另外,通过净化模块116可以稳定气流。
可选地,气流驱动件120为离心风机组件,一般情况下,离心风机组件送出的气流是朝向离心风机的切向倾斜的,因此,通过离心风机组件可以更好地将气流沿切向送入导风筒111,并时进入到导风筒111内的气流朝向出风口1104倾斜,从而提升旋流机构110产生旋流的效果。
具体而言,离心风机组件被构造成气流出口1107的送风方向朝向出风口1104倾斜。结合前述实施例,旋流机构110的进风口1102同样设置成朝向出风口1104倾斜的形式,因此,可以方便气流驱动件120的气流出口1107与旋流机构110的进风口1102更好地对接,提高气流流通的稳定性。
可选地,气流驱动件120的气流入口1106平行于气流驱动件120的轴线。导风筒111的轴线垂直于气流驱动件120的轴线。
在本发明中,新风模块100由离心风机模块(也就是前文的气流驱动件120)、净化模块116和旋流机构110组成,新风由离心风机进风口1102和旋流机构110吸风口1103进入,经旋流机构110出风口1104排出,通过旋流机构110实现室外气流与室内气流混合,降低室外气流与室内气流的温度差,提升新风的热舒适性。另外,通过旋流机构110实现单动力源双进风的新风引入,在噪音维持不变的条件下,提升新风风量。
旋流机构110具有两个进风结构,旋流机构110的进风口1102与离心风机的气流出口1107相连,经离心风机模块做功从室外引入新风,吸风口1103可以与室内相连,通过旋转气流在该处形成负压区,同步将室外气流和室内气流经旋流机构110引入室内;旋流机构110的吸风口1103处设置净化模块116,对引入室内新风进行初效过滤,且对离心风机出风处气流进行整流,降低气流在出口的噪音;旋流机构110的吸风口1103横截面积小于旋流机构110的进风口1102的横截面积,以维持旋流机构110内部在气流沿旋流机构110内壁旋转,从旋流机构110出口流出且在吸风口1103形成负压区;旋流机构110进风口1102高度小于旋流机构110高度的一半,以保证气流沿旋流机构110切向进入,在旋流机构110内部形成旋转的环形射流。
在本发明中,气流驱动件120可以包括:第一蜗壳121、第二蜗壳122、离心风轮123以及集风圈124,第一蜗壳121与第二蜗壳122扣合形成并风道,离心风轮123设于风道内,集风圈124盖在第一蜗壳121上,集风圈124与第一蜗壳121之间形成出风区域,出风区域连通气流出口1107,集风圈124与第二蜗壳122之间形成进风区域,进风区域连通气流入口1106,集风圈124上设有开口并接通进风区域和出风区域,气流可以从气流入口1106进入进风区域,然后穿过集风圈124进入出风区域,随后从气流出口1107送出,离心风轮123对气流驱动提供动力。
结合图30到图33,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气调节设备1000,包括:根据前述的新风模块100以及空调模块200,空调模块200与新风模块100在空气调节设备1000的长度方向排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0,通过设置新风模块100和空调模块200,可以实现室内温度调节以及向室内送新风,并通过新风模块100的旋风和混风效果,提高送风效果。
其中,本发明中的吸风口1103可以设置为接通室外或室内,在吸风口1103通往室外时,可以通过双进风结构提高新风进风量;而将吸风口1103通往室内,可以在通过双进风结构提高进风量的同时,将室内外气流混合,避免室外引入新风对室内舒适性产生不利影响。
空气调节设备1000包括壳体1001和面板1002,面板1002盖在壳体1001上并形成空腔,面板1002可以设置成可打开的形式,空调模块200和新风模块100设于所述空腔内,可以在面板1002上设置新风口,新风模块100的出风口1104与新风口相对,空调模块200包括空调出口201,空调出口201处可以设置导风板202。新风模块100的气流入口1106可以设置于空气调节设备1000的后侧,其中,气流入口1106可以设置成沿空气调节设备10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形式以方便连接新风管。在空气调节设备1000的顶部可以设置格栅结构并与新风模块100的吸风口1103相对,另外,新风模块100的吸风口1103也可以设置于空调背面,其中新风模块100的吸风口1103可以用于连接室内、也可以用于连接室外。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筒,所述导风筒内具有气流通道,且所述导风筒具有连通所述气流通道的进风口、吸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气流通道从所述吸风口延伸至所述出风口;
其中,所述进风口被构造成适于沿所述导风筒内面切向进风,以使进风口气流与吸风口气流在所述气流通道内混合形成螺旋风并通过所述出风口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的进风方向朝向所述出风口且与气流通道呈一定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口和出风口分设于所述导风筒的相对两端,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导风筒两端之间的周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筒为圆筒形状,所述进风口所在截面中对应的圆心角小于90°,其中,所述截面为垂直于所述导风筒轴线的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位于中心靠近吸风口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为通道结构,其开口大小由外向内逐渐减小,且所述通道结构与导风筒外表面连接处相切;其中,所述的外为远离导风筒的方向,所述的内为靠近导风筒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口的通流面积小于所述出风口的通流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被构造成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内缩的缩口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缩口结构的最小内径与最大内径的比值在0.8到0.9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筒的出风口内布置有多个的缩口环,多个所述缩口环在预定方向上同心且间隔布置,所述缩口环呈在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上逐渐内缩的缩口形状,所述预定方向为从所述出风口的中心到内周面的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内设有导叶,所述导叶在所述出风口内沿预定方向延伸,所述预定方向为从所述出风口的中心到内周面的方向,其中,
沿所述预定方向所述导叶的厚度逐渐减小;和/或
沿所述预定方向所述导叶的弦长逐渐增大;和/或
所述导叶在所述预定方向上逐渐扭曲,且沿所述预定方向所述导叶与所述导风筒的轴线的夹角逐渐增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筒的出风口内沿所述预定方向布置有多个缩口环,所述导叶分别与所述出风口的内周面和多个所述缩口环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旋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所述吸风口以及所述出风口中的至少一处设有净化模块。
14.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旋流机构,所述旋流机构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流机构;
气流驱动件,所述气流驱动件具有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所述气流出口与所述旋流机构的进风口接通。
15.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模块;
空调模块,所述空调模块与所述新风模块在所述空气调节设备的长度方向排布。
CN202010477988.6A 2020-05-29 2020-05-29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Pending CN1115208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7988.6A CN111520899A (zh) 2020-05-29 2020-05-29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7988.6A CN111520899A (zh) 2020-05-29 2020-05-29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0899A true CN111520899A (zh) 2020-08-11

Family

ID=71912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7988.6A Pending CN111520899A (zh) 2020-05-29 2020-05-29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2089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2349A (zh) * 2020-11-13 2021-03-02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送风机构以及空调
CN114756101A (zh) * 2022-04-29 2022-07-15 浪潮(山东)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卡散热模块及机箱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32349A (zh) * 2020-11-13 2021-03-02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送风机构以及空调
CN112432349B (zh) * 2020-11-13 2022-04-01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送风机构以及空调
WO2022100615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送风机构以及空调
CN114756101A (zh) * 2022-04-29 2022-07-15 浪潮(山东)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扩展卡散热模块及机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967C (zh) 给排气装置
US5511939A (en) Multi-blades fan device
CN111520899A (zh)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10848160A (zh) 一种旋流风场生成装置及风扇
CN113431796B (zh) 背包式鼓风机
CN109827244A (zh) 空调器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204994U (zh) 旋流机构、新风模块和空气调节设备
CN102901197B (zh) 一种空调内机出风结构
CN105008723A (zh) 螺旋桨式风机及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机的空调机
CN210440276U (zh) 用于离心风机的叶轮组件、离心风机、空调器及空气净化器
JP2004218450A (ja) 遠心式送風機
CN108797480A (zh) 一种吹风机
US7771169B2 (en) Centrifugal multiblade fan
CN206815252U (zh) 一种吹风机
CN109083851A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211692946U (zh) 一种吹风效果好的吹吸机
CN208950930U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207961075U (zh) 风机及油烟机
CN109083855A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09083854A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09083853A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KR101034976B1 (ko) 에어커텐을 이용한 환기장치
JP2005075347A (ja) 車両用居住空間の換気、暖房及び/または空調装置のための高効率型空気供給装置
CN208950929U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CN208950932U (zh) 一种风机结构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