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51492U - A柱加强板组件 - Google Patents

A柱加强板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51492U
CN215851492U CN202121453786.4U CN202121453786U CN215851492U CN 215851492 U CN215851492 U CN 215851492U CN 202121453786 U CN202121453786 U CN 202121453786U CN 215851492 U CN215851492 U CN 2158514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plate
plate
fixedly connected
lower reinforcing
bell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5378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鹏飞
李标立
黄炜铧
胡云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5378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514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514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514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包括上加强板、下加强板和延伸板,所述上加强板的后端与B柱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加强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的后端与门槛内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的底部前端开设有缺口。所述延伸板嵌入所述缺口内且与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通过在下加强板的转角处设置缺口,用延伸板对下加强板上的缺口进行封堵,解决了零件成型和零件尺寸的回弹问题,保证了尺寸稳定性。

Description

A柱加强板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
背景技术
现在客户购车越来越关注汽车的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热成形钢板比普通高强钢承受力提高了30%,为了兼顾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通常车身采用屈服强度高的热成型钢做车身框架。
现有技术的A柱加强板换成热成型钢后存在以下问题:换成较薄厚度后,尺寸偏差大,尺寸不稳定,尤其是零件两端回弹大,制造质量低;与门槛加强板的搭接强度差,车身的A柱下接头的变形大;前门框开口变形量过大导致车门与车身相对位移过大、密封条异响风险和耐久涂层磨损风险激增。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该A柱加强板组件分为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进行分件制造,降低了制造难度,通过在下加强板的转角处设置缺口,用延伸板对下加强板上的缺口进行封堵,解决了零件成型和零件尺寸的回弹问题,保证了尺寸稳定性。。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所述A柱加强板组件包括上加强板、下加强板和延伸板,所述上加强板的后端与B柱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上加强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的后端与门槛内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的底部前端开设有缺口。所述延伸板嵌入所述缺口内且与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延伸板包括向车外凸起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加强板包括向车外凸起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缺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凸起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凸起部的上端与所述上加强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延伸板还包括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的前侧和底侧,所述第一翻边的顶端与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加强板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顶端与前侧的所述第二翻边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加强板的底侧设置有第三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后端与所述第三翻边的前端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上加强板在垂直方向靠近所述下加强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贴合面,所述下加强板在垂直方向靠近所述上加强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贴合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贴合面和所述第二贴合面均设置于车窗前侧转角处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上加强板包括第三凸起部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三凸起部向车外凸起,所述第四翻边沿所述第三凸起部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凸起部的两侧,所述第三凸起部与所述第四翻边均与所述下加强板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下加强板靠近所述门槛内板的一侧形成有第三贴合面,所述第三贴合面上设置有至少两排上下间隔排列的焊点,所述下加强板通过所述焊点与所述门槛内板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A柱加强板组件分为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进行分件制造,降低了制造难度,通过在下加强板的转角处设置缺口,用延伸板对下加强板上的缺口进行封堵,解决了零件成型和零件尺寸的回弹问题,保证了尺寸稳定性。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搭接示意图。
图2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搭接爆炸图。
图3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图1中A处后视放大图。
图4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图3中沿B-B线剖视图。
图5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中下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6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中上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7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中延伸板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上加强板;11、第一贴合面;12、第三凸起部;13、第四翻边;
2、下加强板;21、缺口;22、第二贴合面;23、第二凸起部;24、第二翻边;25、第三翻边;26、第三贴合面;261、焊点;
3、延伸板;31、第一凸起部;32、第一翻边;
4、B柱加强板;5、门槛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板组件包括上加强板1、下加强板2和延伸板4,所述上加强板1的后端与B柱加强板4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2的上端与所述上加强板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2的后端与门槛内板5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2的底部前端开设有缺口21。所述延伸板4嵌入所述缺口21内且与所述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下加强板2的上端与所述上加强板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上加强板1的后端与所述B柱加强板4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2的后端与所述门槛内板5的前端固定连接,B柱加强板4的下端固定连接于门槛内板5上,上加强板1、下加强板2、B柱加强板4和门槛内板5围设形成门框的加强结构,简化了车门区域的搭接方式,碰撞力传递更加顺畅。由于所述下加强板2的前侧底部转角处存在尖角而难成型,在所述下加强板2的这个转角处开设缺口21,采用延伸板4进行封堵,解决了该区域难以成型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上加强板1和所述下加强板2为热成型钢,所述延伸板4为高强度钢。热成型钢具有极高的材料强度和机械安全性。一般的高强度钢板的抗拉强度在400-450MPa左右,而热成形钢抗拉强度高达1300-1500MPa,为普通钢材的4-5倍,其硬度仅次于陶瓷,但又具有钢材的韧性。由于所述上加强板1和下加强板2均采用热成型钢,热成型钢的材质导致下加强板2的尖角处难以成型,因此在下加强板2的尖角处设置缺口21,用高强度钢制成的延伸板4进行封堵,解决了该区域难以成型的问题。同时上加强板1和下加强板2采用热成型钢制成时采用延伸板4进行封堵的结构后,所述下加强板2和上加强板1的厚度可以是0.7-1.0mm,实现了车身的减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板4包括向车外凸起的第一凸起部31,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凸起部31与下加强板2紧密贴合,对缺口21处进行封堵,与下加强板2焊接或固定连接于一个整体,当下加强板2与前侧板围设形成腔体结构时,所述第一凸起部31使这个腔体结构密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加强板2包括向车外凸起的第二凸起部23,所述缺口21开设于所述第二凸起部23,所述第二凸起部23与所述第一凸起部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凸起部23的上端与所述上加强板1固定连接。
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凸起部31嵌入所述缺口21内,且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3固定连接,可以是通过焊接或者其他一些固连方式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得下加强板2和前侧板围设形成的空腔结构更加封闭,增加了门框处加强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板4还包括第一翻边32,所述第一翻边3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31的前侧和底侧,所述第一翻边32的顶端与所述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
如图2、图3和图7所示,第一翻边32用于与汽车A柱进行配合,且与前侧板进行焊接固定后,所述第一凸起部31位于第一翻边32远离前侧板的一侧,也就是所述第一凸起部31的底边和前侧边分别在前侧板上延伸为第一翻边32,第一翻边32增加了所述延伸板4与前侧板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了传力路径的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加强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翻边24,所述第一翻边32的顶端与前侧的所述第二翻边24固定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前侧的第二翻边24的顶端与第一翻边32的顶端固定连接,增加了所述下加强板2和所述延伸板4在前侧板上的延展性。优选地,所述第二翻边24沿所述下加强板2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凸起部23的两侧,所述第二翻边24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3焊接固定或固连成一个整体,第二翻边24用于与汽车A柱进行配合,且与前侧板进行焊接固定后,所述第二凸起部23位于第二翻边24远离前侧板的一侧,也就是所述第二凸起部23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在前侧板上延伸为第二翻边24,第二翻边24增加了所述下加强板2与前侧板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了传力路径的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加强板2的底侧设置有第三翻边25,所述第一翻边32的后端与所述第三翻边25的前端固定连接。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三翻边25的前端与第一翻边32远离上加强板1一侧的后端固定连接,增加了所述下加强板2和所述延伸板4在前侧板上的延展性。优选地,所述第三翻边25与所述第二凸起部23焊接固定或固连成一个整体,第三翻边25用于与汽车A柱进行配合,且与前侧板进行焊接固定后,所述第二凸起部23位于第三翻边25远离前侧板的一侧,也就是所述第二凸起部23的底侧边在前侧板上延伸为第三翻边25,第三翻边25增加了所述下加强板2与前侧板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了传力路径的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加强板1在垂直方向靠近所述下加强板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贴合面11,所述下加强板2在垂直方向靠近所述上加强板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贴合面22。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贴合面11和所述第二贴合面22通过焊接后形成一整条贴合面,使得所述下加强板2的上端和所述上加强板1的下端紧密贴合,增加两者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两者之间的传力路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合面11和所述第二贴合面22均设置于车窗前侧转角处的上方。
如图1至图6所示,由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1与所述第二贴合面22在车窗前侧转角处的上方进行焊接固定,也就是上加强板1和下加强板2的连接处设置于车窗前侧转角处的上方,使得上加强板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宽度趋于一致,下加强板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也趋于一致,均没有明显的凸出特征,进而提高了材料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加强板1包括第三凸起部12和第四翻边13,所述第三凸起部12向车外凸起,所述第四翻边13沿所述第三凸起部12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凸起部12的两侧,所述第三凸起部12与所述第四翻边13均与所述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
如图2和图6所示,第四翻边13和第三凸起部12一体成型或固连成一个整体,第四翻边13用于与汽车A柱进行配合,且与前侧板进行焊接固定后,所述第三凸起部12位于第四翻边13远离前侧板的一侧,也就是所述第三凸起部12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在前侧板上延伸为第四翻边13,第四翻边13增加了所述上加强板1与前侧板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了传力路径的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加强板2靠近所述门槛内板5的一侧形成有第三贴合面26,所述第三贴合面26上设置有至少两排上下间隔排列的焊点261,所述下加强板2通过所述焊点261与所述门槛内板5焊接固定。
如图3和图4所示,下加强板2和门槛内板5在两者连接处重叠并焊接,所述第三贴合面26增加了下加强板2和门槛内板5的接触面积,力在两者之间传递时,由于接触面积的增加,使得单位面积的载荷减小,进而增加了下加强板2至门槛内板5之间的刚度。至少两排焊点261沿下加强板2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在所述第三贴合面26上,通过对焊点261进行焊接,提高了A柱下接头处的强度,进而提高了偏置碰撞和正面碰撞的安全性,同时降低了前门框开口变形率,提高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A柱加强板组件分为上加强板1和下加强板2,进行分件制造,降低了制造难度,通过在下加强板2的转角处设置缺口21,用延伸板4对下加强板2上的缺口21进行封堵,解决了零件成型和零件尺寸的回弹问题,保证了尺寸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折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个优选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加强板(1),所述上加强板(1)的后端与B柱加强板(4)固定连接;
下加强板(2),所述下加强板(2)的上端与所述上加强板(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2)的后端与门槛内板(5)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加强板(2)的底部前端开设有缺口(21);以及
延伸板(3),所述延伸板(3)嵌入所述缺口(21)内且与所述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3)包括向车外凸起的第一凸起部(31),所述第一凸起部(31)与所述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2)包括向车外凸起的第二凸起部(23),所述缺口(21)开设于所述第二凸起部(23),所述第二凸起部(23)与所述第一凸起部(3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凸起部(23)的上端与所述上加强板(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板(3)还包括第一翻边(32),所述第一翻边(3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起部(31)的前侧和底侧,所述第一翻边(32)的顶端与所述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翻边(24),所述第一翻边(32)的顶端与前侧的所述第二翻边(24)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2)的底侧设置有第三翻边(25),所述第一翻边(32)的后端与所述第三翻边(25)的前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1)在垂直方向靠近所述下加强板(2)的一侧形成有第一贴合面(11),所述下加强板(2)在垂直方向靠近所述上加强板(1)的一侧形成有第二贴合面(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面(11)和所述第二贴合面(22)均设置于车窗前侧转角处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1)包括第三凸起部(12)和第四翻边(13),所述第三凸起部(12)向车外凸起,所述第四翻边(13)沿所述第三凸起部(12)的长度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凸起部(12)的两侧,所述第三凸起部(12)与所述第四翻边(13)均与所述下加强板(2)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A柱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加强板(2)靠近所述门槛内板(5)的一侧形成有第三贴合面(26),所述第三贴合面(26)上设置有至少两排上下间隔排列的焊点(261),所述下加强板(2)通过所述焊点(261)与所述门槛内板(5)焊接固定。
CN202121453786.4U 2021-06-29 2021-06-29 A柱加强板组件 Active CN2158514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53786.4U CN215851492U (zh) 2021-06-29 2021-06-29 A柱加强板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53786.4U CN215851492U (zh) 2021-06-29 2021-06-29 A柱加强板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51492U true CN215851492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335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53786.4U Active CN215851492U (zh) 2021-06-29 2021-06-29 A柱加强板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514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47671A (zh) * 2022-10-20 2022-12-09 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 钢铝混合车身侧围框架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47671A (zh) * 2022-10-20 2022-12-09 上海集度汽车有限公司 钢铝混合车身侧围框架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053080A1 (ja) 車体構造
CN211494267U (zh) 汽车侧围总成及汽车
CN215851492U (zh) A柱加强板组件
WO2023226852A1 (zh) 一种a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JP5478314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210364067U (zh) 前门洞侧围板总成及车
JP2003127901A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CN212685731U (zh) 一种侧围加强内框组件
JP2009061982A (ja) バックドア開口部のボディ構造
JP3567772B2 (ja) 不等厚センターピラー部材
CN113428242B (zh) 门槛加强板安装结构
US11148727B2 (en)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2125295U (zh) 一种后部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03752846U (zh) 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及具有该加强构件的车辆用门
JP2000062646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112590940A (zh) 一种白车身总成及车辆
US20200391801A1 (en)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CN210027634U (zh) 一种门槛加强板组件
CN211943512U (zh) 车身侧部结构
JP3818948B2 (ja) 自動車のベルトライン部構造
JPH06320955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CN217944861U (zh) 外腰线加强板、车门及车辆
US20240051607A1 (en) Vehicular center pillar
CN216508605U (zh) 一种减小车门胶条摩擦异响的侧围加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