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37128U -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37128U
CN215837128U CN202121980786.XU CN202121980786U CN215837128U CN 215837128 U CN215837128 U CN 215837128U CN 202121980786 U CN202121980786 U CN 202121980786U CN 215837128 U CN215837128 U CN 2158371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ramic
atomizing core
solid
core structure
solid cera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8078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玉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Uwel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Uwe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Uwel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Uwe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8078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371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371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371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所述陶瓷雾化芯结构包括陶瓷及发热丝,所述陶瓷包括实心陶瓷及多孔陶瓷,所述实心陶瓷开设有预留口,所述多孔陶瓷填充于所述预留口,所述发热丝固定于所述实心陶瓷或所述多孔陶瓷上,所述发热丝的发热部与所述多孔陶瓷接触。本实用新型减小了雾化芯上多孔陶瓷的厚度,从而减少雾化芯结构的体积,便于组装。

Description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现有雾化芯的发热件中,一般是多孔陶瓷与发热丝烧结后作为雾化芯的发热件,此时多孔陶瓷既要起着支撑作用,又要与发热丝配合透油发热,所以一般要做的较厚,因为开设多个孔的多孔陶瓷是比较脆的,如果较薄易碎,所以做出来的发热件占空间较大,不易组装。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旨在减小雾化芯上多孔陶瓷的厚度,从而减少雾化芯的体积, 便于组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包括陶瓷及发热丝,其中,所述陶瓷包括实心陶瓷及多孔陶瓷,所述实心陶瓷开设有预留口,所述多孔陶瓷填充于所述预留口,所述发热丝固定于所述实心陶瓷或所述多孔陶瓷上,所述发热丝的发热部与所述多孔陶瓷接触。
其中,所述发热丝还具有与所述发热部连接的引脚,所述引脚烧结连接于所述实心陶瓷。
其中,所述多孔陶瓷与所述实心陶瓷烧结固定。
其中,所述发热部位于所述预留口的内侧,所述多孔陶瓷从所述预留口的外侧嵌入并烧结于所述实心陶瓷。
其中,所述实心陶瓷于所述预留口的边缘烧结有定位槽,所述多孔陶瓷对应所述定位槽处嵌合烧结有定位柱。
其中,所述实心陶瓷为首尾相接且两端开口的环状结构,所述预留口开设于所述实心陶瓷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雾化器,包括油舱,设置在油舱上端的吸嘴,设置在油舱下端的底座,所述油舱内设置有气管,其中,所述油舱内容置有上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气道连接件,所述气道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气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实心陶瓷连接。
其中,所述实心陶瓷呈U形,所述U形的实心陶瓷包括平板状的主壁及分别设在所述主壁对应两端的弧形的支壁,所述预留口开设于所述主壁上,所述发热丝设于所述主壁的靠近所述支壁侧上。
其中,还包括罩设于所述实心陶瓷外的雾化芯外罩,所述雾化芯外罩上开设有导油窗,所述导油窗与所述预留口对应设置。
其中,还包括棉质件,所述棉质件贴合设置在所述实心陶瓷与所述雾化芯外罩之间。
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 (如实施方式)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本实用新型的陶瓷雾化芯结构,通过设置实心陶瓷及多孔陶瓷,多孔陶瓷填充于实心陶瓷的预留口内,且发热丝的发热部与多孔陶瓷接触。实心陶瓷没有多孔结构,故强度高,能够稳定支撑多孔陶瓷,故多孔陶瓷可以做得比较薄,实心陶瓷与多孔陶瓷组成的整个发热件可以做得较小,从而使得雾化芯整体体积减小,方便组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陶瓷雾化芯结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结构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结构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5为装有图1结构的雾化器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1结构装有气道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陶瓷雾化芯结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9为图7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7结构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7结构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7结构装有雾化芯外罩及棉质件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图12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5为装有图7结构的雾化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雾化芯结构,1-陶瓷,2-发热丝,21-发热部,22-引脚,3-实心陶瓷, 30-侧壁,31-预留口,311-定位槽,32-主壁,33-支壁,34-烟雾通道,35-密封台阶,4-多孔陶瓷,41-定位柱,6-雾化芯外罩,61-导油窗,62-排烟管,7-棉质件,200-雾化器,201-油舱,2011-气管,202-吸嘴,203-底座,204- 密封圈,205-气道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实施一,请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100,包括陶瓷1,发热丝2。所述陶瓷1包括实心陶瓷3及多孔陶瓷4,所述实心陶瓷3开设有预留口31,所述多孔陶瓷4填充于所述预留口31,所述发热丝2 固定于所述实心陶瓷3或所述多孔陶瓷4上,所述发热丝2的发热部21与所述多孔陶瓷4接触。
实心陶瓷3为普通的陶瓷,不具有多孔结构,故其强度高,稳定性好,不易脆断。而多孔陶瓷4因为具有多个微孔结构,故其用于吸附烟油,将烟油传导至与其接触的发热部21进行加热雾化。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实心陶瓷3为首尾相接且两端开口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实心陶瓷3其中空部分独立形成烟雾通道34,这样在安装至雾化器200 内时,如图5所示,可将实心陶瓷3直接置于油舱201内,无需在实心陶瓷3 外再加外罩。实心陶瓷3的下端与雾化器200的底座203连接,实心陶瓷3的上端与油舱201内的气管2011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发热丝2还具有与所述发热部21连接的引脚22,所述引脚22烧结连接于所述实心陶瓷3。即本实施例的发热丝2是烧结固定在实心陶瓷3而不是烧结固定在多孔陶瓷4上。实心陶瓷3强度高,易于成型,固本实施例将发热丝2与实心陶瓷3烧结成一体,其成型简单,结构稳定性高。
优选地,本实施例的发热部21为网状结构,增大与多孔陶瓷4表面的接触面积,同时又能散出烟雾。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部21的边缘也烧结连接于所述实心陶瓷3,这样能加强发热丝2与实心陶瓷3连接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多孔陶瓷4与所述实心陶瓷3烧结固定。本实施例采用烧结连接的方式将多孔陶瓷4成型在实心陶瓷3上,从而将两种不同材料的陶瓷成型为一体结构,既能保证强度,又能吸油,从而减小了多孔陶瓷4的厚度,以减小整个雾化芯的体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发热部21位于所述预留口31的内侧,所述多孔陶瓷4从所述预留口31的外侧嵌入并烧结于所述实心陶瓷3。即本实施例是先将发热丝2的发热部21固定在预留口31的内侧,然后再将多孔陶瓷4从预留口31的外侧装入并烧结固定在实心陶瓷3上,同时烧结成型后的多孔陶瓷4 与预留口31内侧的发热部21接触,以传导烟油至发热部21。本实施例的预留口31是为安装多孔陶瓷4而设置,同时,烧结连接可将多孔陶瓷4在预留口 31与实心陶瓷3的连接处密封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是先利用实心陶瓷3与发热丝2的引脚22烧结固定,发热丝2烧结固定后其发热部21刚好位于预留口31的内侧,然后再将多孔陶瓷4烧结在该预留口31内并与发热丝2的发热部21接触。
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预留口31开设于所述实心陶瓷3 的侧壁30上,所述发热部21设于所述预留口31并从所述侧壁30的内侧露出。这样,发热部21加热烟油产生的烟雾可以直接从侧壁30的内侧烟雾通道34 排出。
较佳地,本实施例的实心陶瓷3安装多孔陶瓷4的该面侧壁30呈板状,以及多孔陶瓷4也呈板状。板状的多孔陶瓷4使得多孔陶瓷4结构简单,易于成型在实心陶瓷3的预留口31内。同时板状的多孔陶瓷4使得油和烟进行了隔离,即板的一面吸附烟油,板的另一面与发热丝2的发热部21接触而产生烟雾。
进一步,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实心陶瓷3于所述预留口31的边缘烧结有定位槽311,所述多孔陶瓷4对应所述定位槽311处嵌合烧结有定位柱41。定位槽311的设置便于烧结时模具的定位,而定位柱41能将该定位槽311进行封堵。本实施例中,实心陶瓷3于所述预留口3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定位槽 311,对应地,所述多孔陶瓷4的两侧也分别设置有定位柱41。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雾化器200,其采用了实施例一的陶瓷雾化芯结构100,该雾化器200包括油舱201,设置在油舱201上端的吸嘴202,设置在油舱201下端的底座203,油舱201内设置有气管2011,油舱201 内容置有实施例一的陶瓷雾化芯结构100,以及密封圈20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雾化器200还包括气道连接件205,所述气道连接件205的一端与所述气管20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实心陶瓷3连接。气道连接件5将陶瓷雾化芯结构100排出的烟雾传输至气管2011,并从气管2011 上端的吸嘴202排出。
优选地,如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实心陶瓷3的下部设置有密封台阶35。油舱201内的密封圈204套设在该密封台阶35外,防止油舱201内的油液漏出至底座203。
实施例二,请参考图7至图1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 100,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二的实心陶瓷3呈U形,即实施例二的实心陶瓷3不是首尾封闭的环状结构,而是首尾不封闭的U形。U形结构使得实心陶瓷3能紧密配合在雾化器内,安装牢固。
具体地,所述U形的实心陶瓷3包括平板状的主壁32及分别设在所述主壁32的对应两端的弧形的支壁33,两支壁33位于主壁32的同一侧。所述预留口31开设于所述主壁32上,所述发热丝2设于所述主壁32的靠近所述支壁33侧上。所述发热丝2的发热部21从预留口31朝向所述支壁33的一侧露出,多孔陶瓷4烧结在主壁32的预留口31位置。这样,发热部21加热烟油产生的烟雾会从实心陶瓷3具有支壁33的一侧排出,而实心陶瓷3的另一侧则通过多孔陶瓷4吸附烟油。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实施例二的陶瓷雾化芯结构100还包括罩设于所述实心陶瓷3外的雾化芯外罩6,所述雾化芯外罩6上开设有导油窗61,所述导油窗61与所述预留口31对应设置。雾化芯外罩6将U形的实心陶瓷3围在一个封闭的腔体内,防止油舱201内油液进入到实心陶瓷3具有支壁33的一侧,避免干扰该侧烟雾的排出。导油窗61用于将油舱201内烟油引导至实心陶瓷3的预留口31处的多孔陶瓷4上。优选地,所述导油窗61正对实心陶瓷3的预留口31,以使得多孔陶瓷4正对该导油窗61。雾化芯外罩6的上端形成有排烟管62,用于与油舱201内的气管2011连接。
如图13至图14所示,优选地,实施例二的陶瓷雾化芯结构100还包括棉质件7,所述棉质件7贴合设置在所述实心陶瓷3与所述雾化芯外罩6之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棉质件7贴合设置在所述实心陶瓷3的预留口31与雾化芯外罩6的导油窗61之间。棉质件7能密封雾化芯外罩6与实心陶瓷3之间的间隙,防止漏油,同时又能传导烟油。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雾化器200,其采用了实施例二的陶瓷雾化芯结构100,该雾化器200包括油舱201,设置在油舱201上端的吸嘴 202,设置在油舱201下端的底座203,油舱201内安装有实施例二的陶瓷雾化芯结构100,以及密封圈2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陶瓷雾化芯结构100,通过设置实心陶瓷3及多孔陶瓷4,多孔陶瓷4填充于实心陶瓷3的预留口31内,且发热丝2的发热部 21与多孔陶瓷4接触。本实用新型的陶瓷雾化芯结构100是先利用实心陶瓷3 与发热丝2烧结,然后再将多孔陶瓷4烧结在实心陶瓷3的预留口31内,实心陶瓷3没有多孔结构,故强度高,能够稳定支撑多孔陶瓷4,故多孔陶瓷4 可以做得比较薄,实心陶瓷3与多孔陶瓷4组成的整个发热件可以做得较小,从而使得雾化芯整体体积减小,方便其在雾化器200内的组装,而且实心陶瓷 3与发热丝2成型简单,结构稳定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包括陶瓷及发热丝,其特征在于,
所述陶瓷包括实心陶瓷及多孔陶瓷,所述实心陶瓷开设有预留口,所述多孔陶瓷填充于所述预留口,所述发热丝固定于所述实心陶瓷或所述多孔陶瓷上,所述发热丝的发热部与所述多孔陶瓷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丝还具有与所述发热部连接的引脚,所述引脚烧结连接于所述实心陶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陶瓷与所述实心陶瓷烧结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位于所述预留口的内侧,所述多孔陶瓷从所述预留口的外侧嵌入并烧结于所述实心陶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陶瓷于所述预留口的边缘烧结有定位槽,所述多孔陶瓷对应所述定位槽处嵌合烧结有定位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陶瓷为首尾相接且两端开口的环状结构,所述预留口开设于所述实心陶瓷的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实心陶瓷呈U形,所述U形的实心陶瓷包括平板状的主壁及分别设在所述主壁对应两端的弧形的支壁,所述预留口开设于所述主壁上,所述发热丝设于所述主壁的靠近所述支壁侧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设于所述实心陶瓷外的雾化芯外罩,所述雾化芯外罩上开设有导油窗,所述导油窗与所述预留口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棉质件,所述棉质件贴合设置在所述实心陶瓷与所述雾化芯外罩之间。
10.一种雾化器,包括油舱,设置在油舱上端的吸嘴,设置在油舱下端的底座,所述油舱内设置有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舱内容置有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陶瓷雾化芯结构;
所述雾化器还包括气道连接件,所述气道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气管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实心陶瓷连接。
CN202121980786.XU 2021-08-20 2021-08-20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Active CN2158371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80786.XU CN215837128U (zh) 2021-08-20 2021-08-20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80786.XU CN215837128U (zh) 2021-08-20 2021-08-20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37128U true CN215837128U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41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80786.XU Active CN215837128U (zh) 2021-08-20 2021-08-20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3712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0869A1 (zh) * 2022-05-16 2023-11-23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于组装不易漏液的电子雾化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0869A1 (zh) * 2022-05-16 2023-11-23 深圳市华诚达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便于组装不易漏液的电子雾化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114952A1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atomizer thereof
EP3563700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5837128U (zh) 一种陶瓷雾化芯结构及雾化器
US20210307396A1 (en) Atomizing core,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CN21216488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2772996A (zh) 主机、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56837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246487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3208188A (zh) 一种电子烟的气道密封储油仓装置
CN111838771A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CN215837125U (zh) 雾化结构以及电子烟
CN214854366U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气路结构
CN214103213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2036005U (zh) 一次性电子烟
CN210329352U (zh) 电子烟
CN210747237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0726687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
CN114098154A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7771446U (zh) 雾化结构以及电子烟
CN220233351U (zh) 一种电池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337727U (zh) 基于玻璃发热片的雾化导气结构
CN218474128U (zh) 气雾发生装置
CN209965241U (zh) 一种电子烟及其发热器安装结构
CN218635322U (zh) 侧进气式气雾发生装置
CN218474113U (zh) 一种加热不燃烧烟具用的空气加热组件及烟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