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22146U - 一种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美容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822146U CN215822146U CN202120275230.4U CN202120275230U CN215822146U CN 215822146 U CN215822146 U CN 215822146U CN 202120275230 U CN202120275230 U CN 202120275230U CN 215822146 U CN215822146 U CN 2158221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light
- hot
- light source
- semi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4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9000002537 cosme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35617 depi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87 whit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308 hair colo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9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951 depi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5000009537 plain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23 die pr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465 me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MCSXGCZMEPXKIW-UHFFFAOYSA-N 3-hydroxy-4-[(4-methyl-2-nitrophenyl)diazenyl]-N-(3-nitrophenyl)naphthalene-2-carbox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N=Nc2c(O)c(cc3ccccc23)C(=O)Nc2cccc(c2)[N+]([O-])=O)c(c1)[N+]([O-])=O MCSXGCZMEPXKI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2874 Acne Vulgar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79 Pelti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0496 acn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216 vascular lesion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8175 Abasic site processing protein HMCE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06784 Burning sen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1006387 Homo sapiens Abasic site processing protein HMCE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79 ab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graphite alken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57 inflamm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02 le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7 pil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7520 skin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25 therapeu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92 vasc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31 wrinkle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005—Cooling or heating of the probe or tissue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the prob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452—Skin
- A61B2018/00476—Hair follicl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636—Sen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erg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 A61B2018/1807—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apply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microwaves using light other than laser radi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光源组件由电源单元供电,且由控制电路板控制产生脉冲光;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所述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显示模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美容仪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当前市面上的美容仪,功能比较较单一,通过按键操作开关机。其中,脱毛仪一般只具备脱毛功能,且只设置按键开关机,其功能设置基本上为物理按键实现,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容仪,解决现有美容仪功能单一、操作不便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光源组件由电源单元供电,且由控制电路板控制产生脉冲光;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所述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显示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显示模块和触控模块,以实现触摸控制以及显示;所述触控模块用于触摸控制实现美容仪的功能模式设置,和/或,用于设置电源单元的电压或挡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IPL灯管,所述电源单元为充电电容,给IPL灯管供电;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IPL灯管触发模块;IPL灯管触发模块与IPL灯管电连接,由控制单元控制IPL灯管触发模块点亮IPL灯管,产生脉冲光;主机体上连接电源线以接入外部电源给美容仪供电;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功率升压模块,功率升压模块与所述充电电容电连接,电源线输出的电压经功率升压模块升压后给所述充电电容充电;电源线输出的电压经功率升压模块升压后给所述IPL灯管触发模块供电;美容仪的功能模式包括:脸部脱毛模式、腿部脱毛模式、腋下脱毛模式、私密脱毛模式、嫩肤模式、美白模式、夏季制冷模式、冬季制冷模式、导入导出模式、EMS模式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模式;美容仪的功能模式对应的充电电容的电压为预设;挡位对应的充电电容的电压为预设。可设置多个挡位,分别对应充电电容的不同电压值,以获得不同的IPL脉冲光强。例如,可设置六个档位,对应充电电容的预设电压为270V、290V、320V、340V、360V、380V,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或体验或者肤色、部位不同,使用者可调节设置不同挡位,挡位信息通过按键单元或显示组件发送至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控制功率升压模块给充电电容提供对应的挡位电压,从而调节或控制IPL光强。使用者通过显示组件设置不同功能模式(或工作模式),控制单元控制功率升压模块给充电电容提供对应功能模式下的预设电压,以达到对应的IPL脉冲光光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DC电源模块;所述电源线连接有电源适配器向美容仪供电,电源适配器输出包括两路:
一路输出至所述功率升压模块,并联地给所述充电电容和IPL灯管触发模块供电;
一路输出与所述DC电源模块,给控制单元以及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用电器件供电;
所述充电电容的电压为270~380V;所述电源适配器为低压输出;所述电源适配器低压输出为12~32V。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风扇、制冷模块、皮肤感应模块、滤光检测模块、肤色检测模块等模块中的至少一种;制冷模块是半导体制冷片,其正负极与控制单元之间电连接;皮肤感应模块是与控制单元连接的感应器,用于感应工作面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或者感应是否有皮肤靠近工作面,以控制开关IPL灯管;滤光检测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检测美容仪中使用的滤光组件,以确定滤光组件中的滤光片的波长特性,从而确定美容仪的美容功效;肤色检测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检测与美容仪的工作面接触的皮肤的肤色或毛发颜色,以调节或控制IPL光强;功率升压模块由控制单元依据当前的挡位或功能模式设定,控制功率升压模块的截止电压,给所述充电电容充电储能,获得对应的充电电容的输出电压;所述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按键单元,用于开关机和/或控制IPL灯管开关。
当控制单元接收到按键单元或显示组件发送的开关信号时,执行两个判断条件:
条件一:皮肤感应模块是否感应到皮肤靠近,或者,美容仪的工作面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是否达到预设条件;
条件二:充电电容的电压是否符合当前模式或挡位对应的预设电压;
当两条件均符合时,由控制单元控制IPL灯管触发模块点亮IPL灯管,产生强脉冲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电偶粒子层以及冷面和热面;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设置有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上设置有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所述PN电偶粒子层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分别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的两端设置一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直接用作美容仪的工作面或者给所述工作面制冷。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源组件与工作面之间设置有出光腔体,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所述出光腔体结构内部限定密封的光传输通道;所述光传输通道前后两端开口;光腔体结构的前端面抵紧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由半导体制冷片封盖所述光传输通道的前端开口,与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相适配,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经所述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
光腔体结构的后端面抵紧于光源组件的出光面,由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封盖所述光传输通道的后端开口,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自出光面透射后传输至所述光传输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后进行美容处理;所述工作面采用透明晶体材质形成透明晶体工作面,从而获得冰敷效果;或者,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采用透明晶体材质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由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作为工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采用透明晶体作为冷面,透明晶体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连接的热面;所述透明晶体冷面形成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后进行美容处理;或者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为环形;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其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且对应固定于热面的环形上;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为整块晶体,封盖热面和PN电偶粒子层上,环形的中空区域作为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为环形;所述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所述冷面为环形且采用透明或不透明材质,环形热面和冷面分别焊接PN电偶粒子层或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环形的中空区域形成透光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主机体内设置散热组件,用于给半导体制冷片散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扇;所述进风口、散热器、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一散热风道,用于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自出风口排出;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与散热器之间由热管连接,热管内部容纳有制冷剂。所述散热器包括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金属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之间由连接结构连接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若干散热片是由石墨烯材料一体成型的石墨烯散热器。
壳体上的进风口、光源组件的散热表面的空间、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二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用于光源组件的风冷散热。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由热管连接散热器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采用VC导热板形成VC导热板热面,内部容纳有制冷剂;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连接有热管,热管与散热器连接;热管内部与导热板内部连通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制冷剂在所述密闭空间内流通;所述导热板表面设置有所述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电连接且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机体内位于光源组件与工作面之间设置用于插入滤光组件的卡槽,可插拔更换地插入滤光组件,对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在透射出工作面之前进行滤光以获得预定波长的脉冲光,从而实现不同美容或治疗功效;滤光组件包括滤光片、固定滤光片的边框支架以及滤光组件电路;滤光组件电路设置于线路板上,安装于边框支架;滤光组件与卡槽之间进一步由弹性元件弹性抵紧;滤光组件电路包括电阻,通过检测该滤光组件中的电阻的阻值或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或检测流经电阻内的电流来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中滤光片的波长特性;滤光片的波长特性与电阻值预设对应。
所述美容仪上设置有与主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一组对电极,分别与滤光组件电路的电阻的两端对应电连接,以检测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中的滤光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机体由内部的一对断面分隔成可相对旋转的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之间由旋转连接结构连接;第一主机体的前端面为所述工作面,光源组件位于第一主机体内。
所述一对断面及旋转连接结构的配合,第一主机体相对第二主机体旋转使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之间呈直板式或不同角度的侧立式状态;所述断面分别作为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的连接端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设置有显示模组,可实现多功能设置及信息显示,方便操作以及信息显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美容仪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美容仪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美容仪的以图2所示视角对应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美容仪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美容仪移去部分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美容仪内部光源组件的结构及散热风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美容仪内部散热器的散热风道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美容仪的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的电路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制冷面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a)~16(f)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a)~18(c)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三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0(a)~20(d)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2(a)~22(e)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五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23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结构的爆炸图,图 (a)和(b)为两种示意结构。
图24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结构的立体图。
图25(a)-25(e)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结构的工艺流程图。
图26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结构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的直板式状态的立体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的侧立式状态的立体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几种旋转状态的俯视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的爆炸图。
图32中 (a)~(c)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的侧立式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美容仪实施例
参照图1-9以及图28-3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美容仪1000,一般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可配置滤光组件以获得不同波长的脉冲光,对应获得不同的美容功效进行不同的美容处理。图中所示以脱毛仪为例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结构,脱毛仪/美容仪均以标号1000表示,包括壳体6以及安装于壳体6内部的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以及控制电路板5等。美容仪1000的前端面为工作面,可与皮肤直接接触,对接触的皮肤进行美容处理或进行脱毛。电源单元4与光源组件3电连接以供电,且由控制电路板5控制以产生脉冲光。脱毛仪1000的工作面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1,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10可直接作为工作面或者用作给工作面制冷,控制电路板5控制电源单元4启动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脉冲光,脉冲光穿透所述工作面进行脱毛或其他美容处理。散热组件2用作半导体制冷片1制冷。壳体6上设置有进风口60以及出风口66。脱毛仪1000通过电源线和/或充电接口与外部电源连接,以接入外部电源。电源单元4一般为充电电容,均以标号4表示。电源线接入外部电源给充电电容4充电以及给控制电路板5及其他电子部件供电。电源电元4也可以是转换模块。
美容仪还设置有显示模组9,用于美容仪的功能信息显示,还可同时用于功能切换选择设置等。较佳地,显示模组9为触控屏,包括触控模块以及显示模块,用于触摸控制美容仪的设置以及显示相关信息,具体可用于美容仪工作模式(功能模式)的切换或挡位设置(控制调节光源的能量等级)等操作。显示模组9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由控制电路板5控制实现对应功能。壳体6上适当位置开设有窗口或开孔,显示模组9安装于壳体上开设的窗口或开孔中,最外层可进一步设置透明保护层(未标示)。显示模组9通过连接器例如FPC与控制电路板5之间电连接。显示模组9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液晶模组等,配置美容仪的功能、挡位设置。
具体参照图9所示的美容仪的电路原理图,美容仪的电源线可设置有电源适配器,电源适配器通过电源输出线路给主机体1000供电。作为一种实施例,电源适配器采用单路低压输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电容4充电储能后的预设电压是DC270~380V。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路为单路低压输出,例如输出电压为12~32V,其输入端的插座可接入90V-264V的电源。
具体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控制单元,显示模组9包括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显示模块和触控模块,以实现触摸控制以及显示。所述触控模块用于触摸控制实现美容仪的功能模式设置,和/或,用于设置电源单元的电压或挡位。
光源组件3包括IPL灯管31,电源单元4为充电电容,给IPL灯管31供电。
控制电路板5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IPL灯管触发模块;IPL灯管触发模块与IPL灯管3电连接,由控制单元控制IPL灯管触发模块点亮IPL灯管3,产生脉冲光。电容4储能完成并达到预设电压后,由控制电路板控制IPL触发模块点亮灯管。
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功率升压模块,功率升压模块与充电电容4电连接,电源线输出的电压经功率升压模块升压后给充电电容4充电。同时,电源线输出的电压经功率升压模块升压后给所述IPL灯管触发模块供电。
功率升压模块由控制单元依据当前的挡位或功能模式的设定,控制功率升压模块的截止电压,给所述充电电容充电储能,获得对应的充电电容的输出电压。
控制电路板5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DC电源模块;所述电源线连接有电源适配器向美容仪供电,电源适配器输出包括两路:
一路输出至所述功率升压模块,并联地给所述充电电容和IPL灯管触发模块供电;
一路输出与所述DC电源模块,给控制单元以及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用电器件供电;
充电电容4的电压为270~380V。
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风扇、制冷模块、皮肤感应模块、滤光检测模块、肤色检测模块等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制冷模块是半导体制冷片1,其正负极113与控制单元之间电连接。
控制单元为处理器,例如MCU。
皮肤感应模块是与控制单元连接的感应器84,用于感应工作面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或者感应是否有皮肤靠近工作面,以控制开关IPL灯管3。
滤光检测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检测美容仪中使用的滤光组件8,以确定滤光组件中的滤光片的波长特性。
肤色检测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检测与美容仪的工作面接触的皮肤的肤色或毛发颜色,以调节或控制IPL脉冲光光强。
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按键单元,用于开关机和/或控制IPL灯管开关,也可用于功能设置。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当控制单元接收到按键单元或显示组件9发送的开关信号时,执行两个判断条件:
条件一:皮肤感应模块是否感应到皮肤靠近,或者,美容仪的工作面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是否达到预设条件;预设条件例如检测到皮肤表面能盖信70%或90%的工作面;
条件二:充电电容的电压是否符合当前模式或挡位对应的预设电压;
当两条件均符合时,由控制单元控制IPL灯管触发模块点亮IPL灯管,产生脉冲光。
其中,美容仪的功能模式包括:脸部脱毛模式、腿部脱毛模式、腋下脱毛模式、私密脱毛模式、嫩肤模式、美白模式、夏季制冷模式、冬季制冷模式、导入导出模式、EMS模式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模式。
美容仪的不同功能模式对应的充电电容4的输出电压为预设值;挡位对应的充电电容的输出电压也为预设值。
美容仪可设置多个挡位,分别对应充电电容的不同电压值,以获得不同的IPL脉冲光强。例如,可设置六个档位,对应充电电容的预设输出电压为270V、290V、320V、340V、360V、380V,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或体验或者肤色、部位不同,使用者可调节设置不同挡位,挡位信息通过按键单元或显示组件发送至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控制功率升压模块给充电电容提供对应的挡位电压,从而调节或控制IPL光强。使用者通过显示组件设置不同功能模式(或工作模式),控制单元控制功率升压模块给充电电容提供对应功能模式下的预设电压,以达到对应的IPL脉冲光光强。
散热组件2主要用作半导体制冷片1的散热,包括热管21、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23,以及风扇25。热管21与制冷片1连接,从而将制冷片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风扇25安装于一腔体28内,腔体28的一侧延伸形成出风通道280,出风通道280的末端与出风口66接通。
第一进风口60、散热器表面的散热风道、风扇25、出风通道280及所述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散热器的散热风道(图4中的箭头)即第一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工作,第一进风口60吸入冷风至散热器23的表面带走热量,由风扇25将热风排出至出风通道280和出风口66外部从而实现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风扇25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由控制电路板5控制其工作。
工作头部内安装半导体制冷片1,可同时作为美容仪主机体前端的工作面,由散热组件2对制冷片进行制冷;或者,半导体制冷片1用于给美容仪工作面制冷。作为一种较佳实施例,工作头部直接采用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作为美容仪的工作面,更优选地,半导体制冷片1采用透明晶体直接作为冷面10且同时用作与皮肤接触面的工作面,获得更佳的冰敷效果和预冷效果,具体参照后文描述。热管2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
壳体6包括相上壳61和下壳62(上下方位相对而言,此处仅为描述方便),还包括工作头部壳体63。脱毛仪的第一实施例中,上壳61和/或下壳62上对应光源组件3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65,较佳地,上下壳体均设置第二进风口65。第二进风口65与光源组件3的散热表面的空间气路连通,用于从外部向内吸入冷风(冷空气)对光源组件3进行风冷散热。
下壳62设置有开孔69,散热器23位于开孔后方位置;开孔69外侧盖设有挡板64,挡板64扣合于下壳的开孔69上。挡板上开设风孔68,风孔68可以是一组或多组密集排列的通孔。风孔68用于将外部环境与壳体内部气路连通,具体是与散热器表面的空间气路连通,用于将环境冷风吸入散热器23表面进行风冷散热。
作为一种实施例,挡板64的边沿与下壳开孔69的边沿之间的间隙用作出风口66和侧向进风口67,出风口66与出风通道280的末端连接,侧向进风口67用于对散热器表面形成侧向进风。结合图1和图6所示,挡板64与下壳62的开孔69四周边沿之间形成间隙中,其中一侧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出风口66,其他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侧向进风口67,侧向进风口67与下壳62后方的散热器23表面的散热风道气路相通,用于对散热器23表面侧向进风,提高进冷风进入量和进风速度。侧向进风还可有效避免因下壳正面进风的方式易于形成水雾或水滴侵蚀控制电路板5。壳体上的风孔68可用于正向进风,结合侧向进风口67侧向进风,从而形成多方向进风的第一进风口60,以对散热器表面进行风冷散热,提高散热效率。第一进风口60用于向散热器表面导入冷风,可包括挡板64与下壳开孔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的侧向进风口67,还可包括挡板上的一组或多组风孔68。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60不限于侧向进风口67及风孔68。
上壳61装配有按键单元、触控屏/显示屏9。当然,也可以安装于下壳62。上壳61的内侧安装所述控制电路板5。
光源组件3包括光源31以及光源外罩设的反光杯32。光源31采用IPL灯管,可产生脉冲光,控制电路板5控制电源单元4给光源供电,脉冲光由光源组件发出传输至工作头部作用于皮肤表面,从而进行烧蚀脱毛或美容处理。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的热量也经由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反光杯32为导热材料制成,光源31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反光杯32进行散热。电源单元4可以采用充电电容,也可采用电源转换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支架7安装于壳体6内且位于工作头部的后方,工作头部与光源支架7之间由镜面罩71连接,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镜面罩71内传输至工作头部进行脱毛处理。光源组件3两端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支架7分别设置有遮光套72(图6)以遮挡光源组件的两端;遮光套72朝向光源的反光杯32的表面倾斜地设置,从而将第二进风口65吸入的冷风导向反光杯表面以利于散热。遮光套72除了用于导向冷风外,还用于遮挡光线,避免光源组件两安装端发生漏光。遮光套72可以是板状,板面倾斜向反光杯32的表面。遮光套72也可以是密封套,套设在光源组件的两端外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产生的光通过出光腔体结构70传输至工作面。出光腔体结构连接于半导体制冷片1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之间,内部限定密封隔热的光传输通道。光传输通道前后两端开口。光腔体结构的前端面抵紧于半导体制冷片,由半导体制冷片封盖光传输通道的前端开口,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102相适配,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经所述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光腔体结构的后端面抵紧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由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封盖所述光传输通道的后端开口,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自出光面透射后传输至所述光传输通道。
参照图3、7,具体地,出光腔体结构70包括镜面罩支架79、镜面罩71、密封圈73、密封圈压板75,还包括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镜面罩71为筒状,两端开口,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其前端形状及尺寸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102相适配,优选地,刚好将光源组件产生的光传输至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即镜面罩71的端口与透光区域102形状及大小一致,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71外部。镜面罩71安装于镜面罩支架79上;镜面罩支架79为隔热材质,用于固定镜面罩71以及隔热,其前端为环形腔与镜面罩71相适配,镜面罩71可套设于镜面罩支架79内或外部,本实施例中套设于镜面罩支架79的前端环形腔内;镜面罩支架79的后端面,设置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盖合密封。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具有高光透光性,其边沿套设密封圈73,与密封圈73组合用于透光(作为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及密封制冷片腔体的另一端且作为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从而使制冷片1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之间形成封闭光传输通道,防止制冷时的温差导致制冷片1内侧起水珠,还可起到隔热效果,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支架79外部,热面产生的热量不会导入光腔体组件70内部密封的光传输通道内,使制冷片冷面的制冷效果更佳。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的外部,进一步设置有压板75,与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形状相适应地为环形框,压紧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压板75上还可设置有安装滤光片的卡槽,可用于插入滤光组件8。可设置一块或多块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位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由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透射后经密封的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102或工作面。
图3-6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光源支架7内设置至少一条通风管路78,每条通风管路78上下贯通地由第二进风口65通向光源的反光杯表面,与光源组件表面的空间即下述风冷腔33气路连通。通风管路78的末端与壳体上设置的第二进风口65连通,将第二进风口65吸入的冷风导向光源组件表面进行散热。较佳地,光源支架7的上下两部分内各分别设置至少一条通风管路78,相应地,上下壳体61、62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进风口65,与通风管路78连接。
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外部罩设有导风罩30,导风罩30与光源组件3表面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用于光源组件散热的风冷腔33。风冷腔33对应上述光源组件表面的空间。风冷腔33与光源支架7内设置的通风管路78气路相通,进而与壳体6上设置的第二进风口65气路相通。风冷腔33与安装风扇的腔体28(或与风扇的风道)之间气路贯通。导风罩30内侧罩设于光源的反光杯32外,风冷腔33为导风罩30与光源的反光杯32表面之间限定的空间,吸入风冷腔内的冷风给光源的反光杯32散热。导风罩30的形状及尺寸与光源的反光杯32相适配且与反光杯外壁之间形成风冷腔33,这种配置方式以减小间隙的高度、最大化相对面的表面积,以利于风扇启动时能在风冷腔33内形成较强负压,从而提高第二进风口65吸入冷风的强度。较佳地,导风罩30一侧罩设于反光杯32外,另一侧设置有空心连接端34与风冷腔33连通,且与风扇25之间气路连通。
壳体6上的第二进风口65、光源组件表面的空间即风冷腔33、安装风扇的腔体28、出风通道280以及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光源组件3的散热风道即第二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25工作,实现自第二进风口65吸入冷风至光源组件表面,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热风吸入腔体28内由风扇将排向出风通道280,最后由出风口66排出,从而实现光源组件3的风冷散热。
美容仪的主机体内还可设置密封件35,用于密封风扇25一端的进风孔和/或出风通道280末端边沿,防止侧向漏风。
本实施例中,风扇25安装于腔体28内部,腔体28包括环形腔体部分,与压板29扣合将风扇25固定在腔体内。腔体28一侧朝向出风口66倾斜延伸形成倾斜的出风通道280,以使散热风道与主板隔离。风扇的出风孔250、腔体28限定的出风通道280以及出风口66之间气路相通。
出风通道280也可以是由主机体内部设置的隔板隔离限定而成,使风扇排出的热风只从出风通道280内导出出风口,与内部的控制电路板等部件之间隔离。
本实施例中,进风口60、散热器23、风扇25、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一散热风道,用于散热器25的风冷散热;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自出风口排出。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与散热器23之间由热管21连接。
壳体6上的进风口65、光源组件的散热表面的空间、风扇25、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二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78吸入冷风,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用于光源组件的风冷散热。
散热器23包括若干散热片,散热片为金属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之间由连接结构连接固定;或者,所述若干散热片是由石墨烯一体成型形成石墨烯散热器。
在美容仪的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8,光源组件3通过热管21’及散热器23’散热,可以不设置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进风口65和通风管路78。导风罩30由导热罩30’取代,导热罩30’由高导热材质制成,与反光杯32外形相适配,贴合地包覆在反光杯32的背面,反光杯32与导热罩30’之间可贴或涂有导热硅脂,从而将反光杯32的热量快速导入到导热罩30’上。导热罩30’一侧设置有罩体35’,贴合包覆于反光杯32背面,另一侧设置有管状开槽34’,用于铆接/焊接/贴附热管21’(即铜管散热器或毛细铜管),将热量传导至热管21’上。为便于装配固定,导热罩30’还包括固定板块36,例如,罩体35’及管状开槽34’位于固定板块36正反两面地设置。热管21’一端插入导热罩30’的管状开槽34’内,二者表面之间紧密接触,相互贴合,之间可贴或涂有导热硅脂,从而将反光杯32的热量经导热罩30’传递给热管21’。热管21’内部有制冷剂。本实施例中,热管21’弯折成U形或L形,其一端(或一段)26插入导热罩30’的管状开槽34’内,铆接/焊接/贴附于管状开槽34’内壁。热管21’另一端或两端现散热器23’连接,热量经热管21’(铜管)传递至散热器23’,此散热器23’与热管21’的另一端的位置设定在风扇25的出风孔250与出风通道280之间或安装于出风通道280内,如此风可将反光杯的散热器23’的热量带走。在其他替换实施例中,所述反光杯的背面设置有管状开槽34’,所述光源散热热管的一端或一段套贴于所述管状开槽34’,以将热量传导至光源散热热管;此时可省略所述导热罩30’。
半导体制冷片的实施例
同时参照图10-14、结合图26-27,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制冷片1,用作工作面与皮肤接触。其中,半导体制冷片1采用透明晶体直接作为冷面10且同时用作与皮肤接触面的工作面。散热组件2的热管2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半导体制冷片1由工作头部壳体63固定装配。工作头部壳体63与上下壳体61、62的前端卡紧装配,且与光源支架7之间卡紧地装配,可进一步由紧固件如螺丝、定位柱或卡扣结构将工作头部壳体63与上下壳体61、62以及光源支架7之间进行装配。
控制电路板5控制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脉冲光穿透半导体制冷片1进行脱毛或其他美容处理。控制电路板5还可用于控制半导体制冷片1进行制冷工作。可以理解,半导体制冷片1也可设置独立的电源或独立的控制电路板,单独控制半导体制冷片1工作。
热管21一端设有导热件22,导热件22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贴合,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12的热量经导热件22传导至热管21,由热管21及散热器23进行散热。
导热件22一般为金属件,较佳为铜,导热件22的形状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的形状相适配,且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之间贴合接触,以利于快速传热。热管21内部有循环流动的制冷剂,热管固定在鳍片散热器23的表面或者内部。热管21较佳为铜管。热管21与半导体制冷片1连接的一端或一段绕制形成一个环状24,环状24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形状及尺寸相适配。热管21的环状24与导热件22的轮廓一致,导热件22与热管21的环状24内相互套设且环形贴合。本实施例中,导热件22为金属环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包括冷面10、由金属导体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形成的半导体电偶层11以及热面12。半导体电偶层11位于冷面10和热面12之间。其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由透明晶体构成,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透明晶体冷面10内侧表面与半导体电偶层11的金属导体固定连接。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由陶瓷或其他适用基材构成,热面基材内侧表面与半导体电偶层11的金属导体固定连接。陶瓷基材热面12和透明晶体冷面10将半导体电偶层11夹设在内部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1。半导体电偶层11的端部连接有正负电极113。透明晶体是具有高透光性、高导热系数、高耐热性的透明材质,例如天然晶石或宝石。金属导体可通过在热面和冷面上通过金属化工艺形成,将半导体粒子串联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内部电路。
半导体电偶层11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适用的方式实现。例如,先将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的内侧表面进行金属化形成金属导体或者形成冷端电路和热端电路,之后再与半导体电偶层11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分别焊接且串联地电连接。又或者,半导体电偶层11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之间进一步由导热胶粘结从而形成粘结固定。
本实施例中,半导体电偶层11为环形或者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其环形区域111用于布置电子组件,内部空心区域112供光线穿透。半导体电偶层11是由金属导体或冷端电路/热端电路与P型/N型半导体粒两端电连接形成P型/N型半导体粒的串联电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当直流电通过N、P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冷端采用透明晶体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热端可采用陶瓷基材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合适材质作为热面。
半导体制冷片1的半导体电偶层即为PN电偶粒子层,均以标号11表示。冷面10和热面12分别设置于PN电偶粒子层的冷端和热端,PN电偶粒子层设置有正负电极113。
PN电偶粒子层11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在一些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直接以颗粒状,按预定的冷端和热端电路排布,直接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上,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之间的夹层结构。在组装时,可以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冷面10或热面12之一,例如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热面,从而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固定,之后再将冷面10焊接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固定成预定形状的整体结构,并在两端形成对应的电路或电连接点,PN电偶粒子层11制成预定形状,如环形,两端面对应形成有电路或电连接和焊接点(未图示),分别与冷面10及热面12上的金属导体或电路之间焊接且电连接。PN电偶粒子层11的设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的设置。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上形成有电路122作为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透明晶体冷面形成有冷面电路110(或金属导体),冷面电路110、热端电路122分别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由正负电极113连接于控制主板。
其中,PN电偶粒子层11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热端电路122且由热端电路122串联。图26中所示,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的粒子分布图,其中条形方框为热面上形成的电路122,可以是经蚀刻或金属化后获得电路,用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导热板热面12的表面形成有金属导电点,对应焊接并串联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时,P型半导体粒子与N型半导体粒子可分两次焊接,装入P型半导体粒子时,N型半导体粒子位置用工装治具遮挡。
PN电偶粒子层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冷面上设置冷端电路110,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电连接。冷端电路110可以是根据预定电路分布图由锡膏形成导电焊点或者根据电路分布图印刷锡膏用于焊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
冷面10组装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的热面12上后,所有P/N型半导体粒子之间串联。
陶瓷基材热面12的形状为环形,环形区域126作为散热面,内部空心区域127供光线穿透。半导体电偶层11的环形与陶瓷基材热面12的环形与相适配,环形内部空心区域连通,边沿对齐。
透明晶体冷面10覆盖半导体电偶层11的整面。透明晶体冷面10为一整片或整块晶体,表面连续。较佳地,透明晶体冷面的厚度不少于1mm,以提高半导体制冷片1的强度,降低装配的损伤风险,延长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透明晶体材料具有高透光性以及高导热系数,以便于脉冲光穿透透明晶体进行脱毛操作,高导热系数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及效果。
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中间区域为透光区域102,外围的环形区域101与所述半导体电偶层11/热面12的环形相适配。相应地,透明晶体冷面的透光区域102封盖于半导体电偶层11/热面12的内部空心区域上,从而将空心区域盖合,且可供光线穿透。透明晶体冷面10的整面制冷区域包括透光区域102以及透光区域外围的环形区域101。晶体表面整面制冷,提高了制冷面积,体验感更好。
参照图10,透明晶体冷面10的环形区域101的表面经遮光处理后形成环形遮光区域(图10中的阴影部分),用于遮挡内部的电子部件。具体地,遮光处理可以是在透明晶体的单面或双面镀一层遮光膜,然后把中间透光区域对应位置的遮光膜去掉;或者是,直接在透明晶体的环形区域上印刷遮层,透光区域避空。遮光区域是对透明晶体冷面10进行表面处理形成,可在晶体双面或任一单面处理,可采用镀膜,喷涂,印刷等方式处理。
透明晶体冷面10的四周边沿还可进一步加工形成装配位103(参照图11),用于与外部壳体(例如工作头部壳体)之间固定装配。更具体的例子中,装配位103可以是斜边或台阶面,可与工作头部壳体63之间形成卡紧配合。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1的透明晶体冷面10用于与皮肤接触的工作面,对皮肤产生冰敷或预冷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半导体制冷片的其他实施例
参照图15-22(e),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1包括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两端的热面12和冷面10。冷面10由透明晶体构成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透明晶体的表面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102,透光区域102由所述透明晶体提供。
其中,所述一组或多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设置于所述透明晶体的一侧、相对的两侧或多侧。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设置有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上设置有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PN电偶粒子层11包括串联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分别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的两端连接一对电极113,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冷面10为方形(不限于方形)透明晶体,透明晶体的一侧面例如左侧面设置一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设置有一对电极(未图示)。透明晶体的另外两对表面例如前后(或上下)表面可用作透光区域102,供脉冲光透射用于脱毛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
进一步参照图16(a)~16(f),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这些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与散热组件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散热组件2包括热管21以及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所述热管安装于散热器的表面或内部。热管21直接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接触或者通过导热件与热面接触。本实施例中,热管的一端26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的形状相适配,且相互贴合接触;为便于热管的一端26与热面12之间紧密贴合接触,可将热管21的末端地行弯折,参照图中所示各种弯折设计例如为L形。热管21可采用毛细铜管,内部有循环流动的制冷剂。所述散热器为鳍片散热器、散热片或导热板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图中所示的各种散热器结构中,图16(a)、图16(e)所示的散热器23为散热片,例如一组或多组散热片平行设置,热管21穿设固定于平行的散热片中。图16(b)、图16(c)、图16 (d)、图16 (f)中散热器23包括导热板230以及固定于导热板230一侧表面的一组平行的散热片231。热管21的一端26弯折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贴合接触,且可形状及尺寸一致,热管21固定于导热板230的另一侧面,或者穿设于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231中或其表面。散热片可采用高导热性的金属薄片,或者是石墨烯材质一体成型的散热片。
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冷面10为方形(不限于方形)透明晶体,透明晶体的相对两侧表面例如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设置有一对电极(未图示)。透明晶体的另外两对表面例如前后表面(或上下表面)可用作透光区域102,供脉冲光透射用于脱毛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具体例子中,两个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由陶瓷基材构成从而形成陶瓷基材热面。每一陶瓷基材热面的内侧表面通过金属化/蚀刻/印刷/电镀/喷涂或现有技术的其他方法形成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透明晶体的相对两侧表面通过金属化/蚀刻/印刷/电镀/喷涂或现有技术的其他方法形成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一组热面与对应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固定且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与透明晶体对应的侧面上的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之间固定且电连接。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夹在陶瓷基材热面12和透明晶体冷面10的侧面之间。两个热面12以及透明晶体冷面10的左右两侧表面分别与对应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的相对两端固定。
进一步参照图18(a)~18(c),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1与散热组件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包括两根热管21以及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所述热管安装于散热器23的表面或内部。热管21直接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接触或者通过导热件与热面接触。例如,各热管的一端26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的形状相适配,且相互贴合接触;为便于热管的一端26与热面12之间紧密贴合接触,可根据需要将热管21的末端地行弯折,参照图中所示各种弯折设计如L形。热管21可采用毛细铜管,内部有循环流动的制冷剂。所述散热器为鳍片散热器、散热片或导热板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图中所示的各种散热器结构中,图18(a)所示的散热器23为一组或多组平行设置的散热片,两根热管21穿设固定于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中。图18(b)、图18(c)中散热器23包括导热板230以及固定于导热板230一侧表面的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231。各热管21的一端26弯折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个热面12贴合接触,形状及尺寸一致,热管21固定于导热板230的另一侧面或者穿设于一组平行的散热片231中或其表面。
散热片231可采用高导热性的金属薄片,或者是由石墨烯一体成型的散热片231形成一体结构的石墨烯散热器23。导热板230可设置有两块,分别用于固定一根热管21。导热板230也可以是石墨烯一体成型的石墨烯导热板,可与石墨烯散热片231一体成型形成整体结构。
参照图19,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冷面10为方形(不限于方形)透明晶体,透明晶体的一侧面例如上表面设置一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设置有一对电极(未图示)。透明晶体的另外两对表面例如前后(或左右)表面可用作透光区域102,供脉冲光透射用于脱毛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具体例子中,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为陶瓷或其他基材热面12。陶瓷基材热面12的内表面以及透明晶体的上表面经金属化/蚀刻/印刷/电镀等方式,分别形成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与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的两端面对应焊接且电连接。
进一步参照图20(a)~20(d),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1与散热组件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散热组件2包括热管21以及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图中所示的各种散热器结构中,图20(a)、图20(b)所示的散热器23为一组平行散热片,热管21穿设固定于平行散热片上。图20(c)、图20(d)中散热器23包括导热板230以及固定于导热板230一侧表面的一组平行的散热片231。热管21的一端26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贴合接触,且可形状及尺寸一致,热管21固定于导热板230的另一侧面,或者穿设固定于一组平行的散热片231中或其表面。热管21弯折为U形或L形,以形成与热面12一致且紧密接触的区域表面。
参照图21,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冷面10为方形(不限于方形)透明晶体,透明晶体的相对两侧表面例如上下表面各设置一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设置有一对电极(未图示)。透明晶体的另外两对表面例如前后(或左右)表面可用作透光区域102,供脉冲光透射用于脱毛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具体例子中,两个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为陶瓷或其他基材热面,内侧表面金属化后形成金属导体或者热端电路,与对应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焊接并电连接。两个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各夹在一陶瓷基材热面12与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间。两个热面12以及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对应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的相对的两端分别固定。
进一步参照图22(a)~22(e),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1与散热组件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包括两根热管21以及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所述热管安装于散热器的表面或内部。热管的一端26与热面12之间紧密贴合接触,热管21可以为L形或U形或其他合适形状,以形成与热面12一致且紧密接触的区域表面。图中所示的各种散热器结构中,图22(a)、图22(b)、图22(c)所示的散热器23为一组或多组平行散热片,两根热管21穿设固定于平行散热片中。图22(d)、图22(e)中散热器23包括导热板230以及固定于导热板230一侧表面的一组或多组平行散热片231。各热管21的一端26弯折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个热面12贴合接触,且可形状及尺寸一致,热管21固定于导热板230的另一侧面或者穿设于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231中或其表面。
将上述第二至第五实施例(图15~22(e))的半导体制冷片1及散热组件2应用于前述实施例的美容仪(脱毛仪)1000(图1-8)中,半导体制冷片1安装于美容仪(脱毛仪)的工作头部,作用透明晶体冷面用作工作面。散热组件2安装于壳体6内部。散热器23安装于风扇25的一侧,散热器23表面的散热风道与腔体28连通,由风扇25散热器23表面空间的热气抽入腔体28且自出风口66排出至外部。其他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除采用陶瓷基材之外,也可采用其他现有可获得的材料作为热面,例如,热面12可采用透明介质覆盖环形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11的一端。
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10直接采用透明介质,较佳地直接采用透明晶体作为半导体制冷面,且直接用作与皮肤接触的工作面。工作面位于脱毛仪的前端面,即位于工作头部的前端面。较佳地,透明晶体冷面(或透明介质冷面)为工作面的整面,从而形成前端整面制冷效果。整面制冷的好处在于脱毛时下一个脱毛位置可预冷,上一脱毛位置可持续冰感减轻脱毛后带来的灼热感,相当于加长了冰敷的时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相对上述各实施例主要区别是工作头部不同,采用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直接作为与皮肤接触的工作面。较佳地,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为工作面的整面,从而形成前端整面制冷效果。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由其背面贴合的制冷片1进行制冷。工作头部支架63为环形壳体,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卡紧地安装于壳体的环形边沿内。制冷片1也卡紧于工作头部支架63内,贴合于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的背面,当然也可安装于透明晶体一侧或(或透明介质体)多侧进行制冷。工作头部安装的制冷片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适用的制冷片用于对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工作面进行制冷,采用前述实施例的散热组件2对制冷片1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使用透明晶体直接取代陶瓷片,透明晶体直接与连接PN半导体电偶的金属导体/冷、热端电路固定连接,整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半导体制冷片,同时透明晶体可直接与皮肤接触用作美容仪的工作面。使用晶体直接作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和工作面,可获得以下效果:
1)消除了传统制冷的中间层,减除了制冷率的损耗,提高了制冷速度和效率;
2)与皮肤或接触面接触时为晶体表面整面制冷,提高了制冷面积,体验感更好;
3)使用晶体作为制冷面,脉冲光可直接透过透明晶体照射至皮肤,光经过透明晶体冷却后,大大降低或消除了光照的疼痛或不适感。
作为一些实施例,美容仪(脱毛仪)1000的工作头部安装有至少两个感应器84,用于检测透明晶体工作面是否全部或者几乎全部被皮肤覆盖以激发或关闭光源工作。其中,两个感应器84安装于透明晶体工作面10边沿的对角线或靠近对角线位置。感应器84与控制电路板5之间电连接。
自带散热结构的制冷结构
参照图23-27,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自带散热结构形成整体结构的制冷结构20,其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热管21以及散热器23,热管21连接于半导体制冷片1以及散热器23,形成半导体制冷片自带散热器的一种整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是直接将散热器23与半导体制冷片1结合形成制冷结构的整体结构。
半导体制冷片1包括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冷面10和热面12。冷面10和热面12分别设置于PN电偶粒子层的冷端和热端,PN电偶粒子层设置有正负电极。
PN电偶粒子层11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参照图23(b)及26-27)。在一些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直接以颗粒状,按预定的电路排布,直接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上,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之间的夹层结构。在组装时,可以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冷面10或热面12之一,例如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热面,从而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固定,之后再将冷面10焊接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结构,参照图23(a)、图26以及图25(e)。在其他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固定成预定形状的整体结构,并在两端形成对应的电路或电连接点,如图23所示,PN电偶粒子层11制成预定形状,如环形,两端面对应形成有电路或电连接和焊接点(未图示),分别与冷面10及热面12上的金属导体或电路之间焊接且电连接。PN电偶粒子层11的设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的设置。
PN电偶粒子层的热端使用导热板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导热板热面12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直接接触,由导热板热面12直接将热端的热量吸收并传导。导热板热面12内部容纳有制冷剂。导热板热面12表面上形成有电路122作为热端电路;热端电路122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一端电连接。
再次参照图23(b)、25(e)和图26-27,PN电偶粒子层11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热端电路122。图中所示,半导体制冷片的导热板的粒子分布图,其中条形方框为导热板上形成的电路,例如导热板为铜板,经蚀刻后获得电路,用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时,P型半导体粒子与N型半导体粒子可分两次焊接,装入P型半导体粒子时,N型半导体粒子位置用工装治具遮挡。
PN电偶粒子层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参照图23(b)、图26以及图25(e),冷面上设置冷端电路110,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电连接。冷端电路110可以是根据预定电路分布图由锡膏形成导电焊点或者根据电路分布图印刷锡膏用于焊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
冷面10组装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的热面12上后,P/N型半导体粒子或PN电偶粒子层11两端电路串联连通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内部电路,通过正负极113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板热面12为金属板,例如为铜板或铝板。导热板热面12内部形成有空间,用于容纳制冷剂。制冷剂常采用冷却液。金属导热板表面设置有绝缘层123以及热端电路122。绝缘层123为覆盖于金属导热板表面的电气绝缘膜,金属导热板表面通过蚀刻形成热端电路。较佳地,导热板热面12为VC(Vapor Chambers)导热板,具体例子中,包括导热底板120和导热盖板121,导热底板120及导热盖板121相互扣合,内部形成空间。导热底板120的表面设置电路122,与PN电偶粒子层11电连接。导热盖板121上设置孔位124,孔位124与热管相匹配,热管的一端插入孔位124内固定,与导热板内部的空间连通。
导热板内部可进一步放置有铜粉,以增加导热和吸热面积;铜粉可熔接于空间内壁,或者直接将铜粉放置于导热板内部的空间内。导热板内部可进一步设置内圈封胶125,用于密封导热底板120与导热盖板121之间的衔接缝隙。较佳地,导热底板120及导热盖板121在连接处通过焊接或熔接或铆接从而形成一体结构或整体结构。
导热板热面12的形状根据制冷片整体形状及其应用来设计,可以是整体板盒结构或其他形状。图中所示实施例中,导热板热面12整体为环形,由环形导热底板120与环形导热盖板121扣合而成。导热底板内侧形成凹槽结构,与盖板121扣合后,凹槽对应形成内部空间,凹槽内还可设置有凸台支撑结构,可与盖板对应面上设置的卡槽配合定位。环形结构中心可限定用于穿透脉冲光的透光区域,以便于将制冷结构用作美容仪(如脱毛仪)。环形导热板热面12形成环形热面,PN电偶粒子层11/P/N型半导体粒子也为环形布置,冷面可采用环形材料或者采用整块透明晶体与PN电偶粒子层11/P/N型半导体粒子以及环形导热板热面12焊接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VC(Vapor Chambers)导热板可采用铜/铝质等金属导热材料,例如采用铜板与制冷片导电层粒子接触的表面形成(例如喷涂)一层绝缘材料,并通过蚀刻或印刷等方式形成相应的电路用于P/N半导体粒子电连接以便电荷运动使其达到发热/制冷的效果。导热板的内部加工成立体空间,导热底板120与导热盖板121扣合后内部形成用于容纳铜粉与制冷剂的密闭空间,且与热管21内部的空间连通。导热底板120与导热盖板121及热管21高温熔接后,通过热管21上或导热板热面12上预留的真空嘴抽真空,最后烧结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采用导热板热面12直接作为制冷片的热端,同时与热管贯通或者直接连接散热器,作为热管或散热器的一部分,将制冷片与散热器结合为一体,结构更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结构20可采用若干条热管21;热管21与导热板热面12连接以共同散热;热管21内部容纳有制冷剂;热管内部与导热板内部连通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制冷剂在密闭空间内流通。一般地,热管为金属管,例如为铜管或铝管。图中所示实施例中,采用一根或两根直管作为热管12,一端连接导热板21,另一端连接散热器23,热管12两端可分别与导热板21及散热器12之间焊接或熔接固定,形成整体不可分开的结构。
导热板热面12和/或热管21上设置有可烧结闭合或熔合的真空嘴,可闭合的真空嘴与导热板内部和/或热管内部连通,用于抽真空。
热管21内容纳有铜粉,以增加导热和吸热面积;铜粉熔接于管内壁,或者直接将铜粉颗粒放置热管内并配置铜网。热管21与导热板热面12之间可通过焊接或熔接或铆接形成整体结构。具体地,热管21的一端与导热板上设置的孔位124之间焊接或熔接或铆接固定。
散热器23与导热板热面12连接或者通过热管21与导热板热面12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用于给导热板散热。
散热器23可以是鳍片式散热器,包括若干散热片231。作为一些实施例,散热器为金属材质的鳍片式散热器,可由一组或多组金属散热片231如铜板组装而成。一组或多组散热片23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固定。例如,在各片散热片上设置有卡扣以及卡孔,通过卡扣与卡孔之间形成卡紧配合,再进一步由导热片或者热管21将各散热片进一步固定。
图中所示实施例中,散热器23包括一组或多组平行排列的散热片231;热管21穿设于一组或多组平行排列的散热片设置的通道232内且紧密接触地配合,热管21与通道232之间可进一步由焊锡焊接,以增大接触面积,加快传热。在其他实施例中,热管21还可与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上结合的导热片(导热件)之间固定连接且紧密接触地配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23为石墨烯散热器,是由若干石墨烯散热片231通过石墨烯一体成型而形成的整体结构。石墨烯散热器23包括一组或多组石墨烯散热片231一体成型形成的整体不可分结构,制造工艺可直接通过注塑工艺或模压工艺成型。石墨烯散热器2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独立的散热器,即包括一组或多组石墨烯散热片231一体成型地形成整体不可分结构。石墨烯散热器23还可与其他散热件结合使用,例如与热管21或导热件。热管21可以是安装于石墨烯散热器23表面或内部且紧密接触地配合以快速导热。导热件可以是安装于石墨烯散热器23上,例如,一组或多组平行的石墨烯散热片231一体成型形成的石墨烯散热器23位于或安装于导热件一侧;也可以是石墨烯散热器23与其他导热板一体成形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结构,即一组或多组平行的石墨烯散热片231与导热板一体成型。石墨烯散热器组合可以灵活多变。
石墨烯散热器23还可与美容仪(如脱毛仪)的其他结构件一体成型或结合在一起,表成整体结构,例如,石墨烯散热器23与美容仪(如脱毛仪)内部的结构件如支架、导热罩、风扇壳体等一体成型,还可与美容仪(如脱毛仪)壳体内侧一体成型。
石墨烯散热片通过直接通过注塑工艺或模压工艺成型一体成型,与其他结构件一体成型或结合时,可在注塑工艺或模压工艺时,将其他结构件置于模具内,在石墨烯散热片注塑或模压时一次成型,将其他结构件与石墨烯散热片固定成一体。石墨烯散热器中,一组或多组散热片之间通过一体地型形成整体不可分结构,无需设置装置连接的卡扣结构,也无需设置装置对位结构,工艺及结构简单。
一体成型的石墨烯散热器23可以是任意适合于美容仪壳体内部空间的形状,石墨烯散热器23为平行排列的石墨烯散热片,石墨烯散热器内部可一体成型地形成用于安装热管21的通道232,热管21穿入通道232内紧密接触。
石墨烯散热器23的外形则不受美容仪内部空间的影响,可灵活的根据美容仪内部空间尺寸及弧度等设计能贴合于美容仪(如脱毛仪)内部零件形状,更好的利用了产品内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加大的散热的面积,更使得热源能更快更高效均匀的导出并散发掉。石墨烯散热器密度相较于传统散热器而言更小,更轻,大大减轻了美容仪(如脱毛仪)的重量。石墨烯散热器的制造采用注塑工艺或模压工艺可一次性成型,尺寸精度高,零件一致性高,产品变形量小,石墨烯散热片可根据要求做成波浪形或导形,每片石墨烯散热片间距相同,能有效的保证产品散热的导热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美容仪成品的品质一致性。石墨烯散热器的制备工艺简单,产能高,不良率低,组装于美容仪(如脱毛仪)成品效率相对提高,改善生产产能,有效地降低了美容仪(如脱毛仪)成本。
在其他实施例中,石墨烯散热器23可以与其它零件有效结合,例如二合一三合一多合一地设计在一体,将热量更快又均匀地导热散热。例如,石墨烯散热器可以与内部安装支架如支架7尾部合二为一设计,与支架一体成型,或者与密封件35的一侧一体成型;或者,是与风扇的外部壳体二合一设计等,与风扇的外部壳体一体成型的形成整体结构,以便于将热量更快又均匀地导热散热。石墨烯散热器23还与壳体或支架一体成型形成整体结构,使美容仪(如脱毛仪)安装更方便,效率更高。
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适用的冷面材料制成,例如陶瓷。根据使用需要,冷面需要形成透光区域时,采用不透明材质的冷面时,需要设置预留空心区域,例如环心的中心通孔,用于透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PN电偶粒子层的冷端使用透明晶体,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透明晶体冷面,可透射脉冲光。
如上所述以及图25(e)及图26-27的所示,通过金属化或蚀刻、电镀、印刷、涂覆等现有技术的方法,在透明晶体冷面10上形成冷端电路110或金属导体,与PN电偶粒子层11电连接且相互焊接;PN电偶粒子层11排列为环形;导热板热面12为环形。环形中间区域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
环形的PN电偶粒子层焊接于环形导热板热面12,进一步焊接在透明晶体冷面的边沿环形带101;环形中间区域形成透光区域102,供电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透过后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美容。
PN电偶粒子层11即半导体电偶层,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VC导热板热面12之间的固定连接。作为一些实施例,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适用的方式实现。例如,先将透明晶体冷面10及VC导热板热面12的内侧表面进行金属化分别形成冷端电路110以及热端电路122或金属导体,再与P/N型半导体粒子的两端之间焊接固定。又或者,PN电偶粒子层11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VC导热板热面12之间由导热胶粘结从而形成粘结固定。
本实施例中,PN电偶粒子层11为环形,其环形区域用于布置电子元件,内部空心区域供光线穿透。PN电偶粒子层11是由金属导体/冷端、热端电路将P/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串联形成电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当直流电通过N、P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冷端采用透明晶体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热端仍采用VC导热板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
VC导热板热面12的形状及尺寸与PN电偶粒子层11相适配,例如也为环形,环形区域内部空心区域供光线穿透。
作为一种实施例,透明晶体冷面10覆盖PN电偶粒子层11和VC导热板热面12的整面,从而形成整面制冷。透明晶体冷面10为一整片或整块晶体,表面连续。较佳地,透明晶体冷面的厚度不少于1mm,以提高半导体制冷片1的强度,降低装配的损伤风险,延长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透明晶体材料具有高透光性以及高导热系数,以便于脉冲光穿透透明晶体进行脱毛操作,高导热系数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及效果。
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中间区域为透光区域,环形区域与所述PN电偶粒子层11相适配地贴合。相应地,透明晶体冷面的透光区域封盖于PN电偶粒子层11/ VC导热板热面12的内部空心区域上,从而将空心区域盖合,且可供光线穿透。透明晶体冷面10的整面制冷区域包括透光区域以及透光区域外围的环形区域。晶体表面整面制冷,提高了制冷面积,体验感更好。
再次参照图25(a)-25(e),自带散热器的制冷片的组装原理如下:
参照图25(a),单支热管21如铜/铝管插入至制冷片导热盖板121上设置的对应孔位124内,待下一步加工工序;铜/铝管加罐铜粉后与导热板21组装;
参照图25(b),将导热板内加工成凹凸不平的立体空间后,再将铜粉或铜网置于该空间内,与上一工序的导热板盖板121+导管21组进行高温熔接,向内部空间罐液后,从热管的尾端或其他位置设置的真空嘴内抽真空后使之成为一个带密闭空间的整体;
参照图25(c),将带齿形的散热片231单片扣合连接成散热器23整体后,与热管尾端位置焊接成一整体,或者采用石墨烯散热器;散热器23在具体应用时与风扇配合;
参照图25(d),将导热板热面12与散热器装配好后,再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按预定的设计电路分布并可通过高温例如150-300℃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制冷片的导热板热面12上;
参照图25(e),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制冷片的导热板热面12上后,再与透明晶体热面10焊接固定连接,并可将内外周边封胶进一步形成制冷片外围封胶104(图23(a))主要密封固定PN电偶粒子层11的四周,从而完成制冷结构的组装。
自带散热器的制冷片中,制冷片1省去陶瓷板热端及其与热管连接的中间导热件,P型/N型半导体粒子直接焊接于导热板热面12上,制冷片1的热端产生的热量直接由导热板热面12传导给内部的制冷剂。热量经导热板热面12--散热片231--风扇25,热量无须经陶瓷板、导热硅脂,减少了中间环节,且不受产品外形的影响,整面有效传导热量,使热量传导更快更直接的散掉。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透明晶体作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直接作为美容仪的工作面,半导体制冷片中省去了导热硅脂及导冷件层,可以直接与皮肤表面接触,通过透明晶体直接作用于皮肤,提高了制冷效率,加快了导冷速度。
本实施例中的VC(Vapor Chambers)导热板可采用铜/铝质等金属导热材料,铜板与制冷片导电层粒子接触的表面形成(例如喷涂)一层绝缘材料,并蚀刻或印刷等方式形成相应的电路用于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使电荷运动而达到发热/制冷的效果。导热底板的另一面则需加工成立体空间,与导热盖板扣合后内部形成用于容纳铜粉与制冷剂的密闭空间,且与热管内部的空间连通。导热底板120与导热盖板121及热管21高温熔接后通过热管上或导热板上预留的真空嘴抽真空,最后烧结形成一连通的密闭空间。本实施例采用导热板直接作为制冷片的热端,同时作为与热管贯通或者直接连接散热器,作为热管或散热器的一部分,将制冷片与散热器结合为一体,结构更简单。
制冷片散热板与P/N半导体粒子层直接接触,直接作为热端,散热效率快,面积大,损耗小,省去中间环节,加快了热传导的速度。
制冷片省去陶瓷板热端及其与热管连接的中间导热件,P型/N型半导体粒子直接焊接于导热板上,制冷片的热端产生的热量直接由导热板传导给内部的制冷剂。热量经导热板--散热片--风扇,热量无须经陶瓷板、导热硅脂,减少了中间环节,且不受产品外形的影响整面有效传导热量,使热量传导更快更直接的散掉。
在其他实施例中,采用透明晶体冷面,省去了导热硅脂及导冷件层,而直接与皮肤表面接触,通过透明晶体直接作用于皮肤,提高了制冷效率,加快了导冷速度。
可旋转美容仪实施例
参照图28-32,本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1000,通常是以脱毛仪为主机体,产生IPL脉冲光可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例如,在脱毛仪主机体内可更换地安装不同波段的滤光片,IPL脉冲光经过滤光片滤光后获得不同波段的脉冲光,再传输至工作面出光,可实现不同美容功能或治疗功能。本实施例的美容仪包括第一主机体100以及第二主机体200,第一主机体100可相对第二主机体200自由旋转,由直板式结构旋转至侧立式结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美容仪主机体由一对断面分隔形成第一主机体100、第二主机体200。一对断面之间由旋转连接结构连接并限位,使第一主机体100可相对第二主机体200自由旋转。所述一对断面分别作为第一、第二主机体的一个连接端面;相应地,第一主机体100的前端面为美容仪的工作面,可直接与皮肤接触,主机体内部产生的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透射后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美容处理,后端面为所述一个断面,作为第一主机体的连接端面,以标号64’表示。另一个断面作为第二主机体200的前端壳体,对应为第二主机体的连接端面,以标号68’标示。所述一对断面可以是美容仪整个主机体的横截面;较佳地,所述一对断面为美容仪整个主机体的斜截面,使第一主机体100与第二主机体200之间自直线型(直板式状太)连接旋转为倾斜一定角度(侧立式状态)地连接,第一主机体100的前端面为工作面,可与皮肤表面接触,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美容处理。
作为一种实施例,美容仪1000为直板式时,第一主机体100与第二主机体200对齐连接,连接端面64’、68’之间对齐、平行地贴合。此时,连接端面相当于整个主机体的斜切断面(或横截面)。较佳地,两主机体100、200之间直线/直板式连接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由旋转第一主机体100,则第一主机体100与第二主机体200(轴向长度方向)之间偏离直板(或直线)而倾斜一定角地连接,即为侧立式状态;第一、第二主机体的连接端面之间平行地错位或者对齐贴合,且连接端面之间相互支撑,从而使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可稳定于各个旋转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机体100和第二主机体200之间的相对旋转是通过旋转连接结构40来实施的,旋转连接结构40可以是枢轴转动或球形滚动,还设置有限位配合,使第一主机体与第二主机体之间相对转动而不会脱离。例如,第一主机体100与第二主机体200之间设置转轴以及轴孔或轴套,形成转动配合。或者,所述旋转连接结构也可以是万向旋转连接结构如万向滚珠结构。旋转连接结构40可以是在第一主机体100和第二主机体200的连接端面之间形成枢轴转动同时设置限位结构,其中之一的连接端面壳体上形成轴孔42,另一连接端面壳体上设置转轴结构如凸台43,凸台43从一侧穿过轴孔42后末端卡持在轴孔42的另一侧,从而将轴孔42套设并限位在凸台43且可相对转动。进一步地,在转轴或轴孔上设置限位结构,使转轴不脱离轴孔。具体例子中,可在凸台43末端设置尺寸大于轴孔42的结构如凸缘和/或锁紧结构。在凸台43末端可进一步设置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的尺寸大于轴孔42,阻止凸台43脱离轴孔42,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及凸台43之间通过螺丝固定,对应设置螺丝位44,由螺丝固定,从而将凸台43与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紧固在一起;此时,连接端面64’上形成的轴孔42套设在凸台(转轴)外,轴孔两端分别由从凸台43所在的连接端面68’以及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限位。在另一例子中,凸台43与旋转固定连接板41中心设置通孔,通孔内由螺钉与螺柱进一步将凸台41和旋转固定连接板41之间锁紧,螺钉与螺柱的螺帽分别卡紧凸台的通孔以及连接板41的通孔外侧。在其他例子中,旋转固定连接板41一侧设置弹扣,卡入凸台43内部的通孔,由末端卡扣反扣在通孔外侧。还可在凸台43和旋转固定连接板41二者对齐的中心通孔内进一步设置铆压结构,铆钉末端设置卡勾,其铆钉的帽部和卡勾分别卡紧凸台43及旋转固定连接板41通孔外侧卡紧,将二者紧固在一起。也可以是在旋转固定连接板41一侧设置球头弹扣,凸台43对应设置球形槽,球形弹扣卡入球形槽内弹性卡紧,从而将凸台43与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紧固在一起。较佳地,凸台43是由连接端面的壳体的中心且沿中心轴线方向向前突出地延伸一定长度。图中所示,在第一主机体100的壳体的连接端面64’中心形成轴孔42,在第二主机体200的连接端面68’的壳体中心向外突出地形成凸台43,轴孔42套设在凸台43外,凸台43穿过第一主机体100的端接端面64’的轴孔42,末端设置所述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位于第一主机体100内且位于连接端面64’内侧。可以理解,凸台43、轴孔42换位地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连接结构可以是在第一主机体100和第二主机体200的连接端面的壳体上分别设置万向滚珠与轴孔配合,同样设置限位结构以防止滚珠脱离轴孔。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第一主机体100可相对第二主机体200左右旋转,可根据不同角度及使用要求停止在任意角度。
本实用新型自由旋转式美容仪的好处在于:用户在使用时可做多角度,多自由度调整,更方便使用,操作更方便,体验感更强,更加人性化。
本实施例的美容仪,包括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以及控制电路板5等。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以及控制电路板5安装于壳体6内。美容仪由一对端面64’、68’隔开形成上述第一主机体100以及第二主机体200。美容仪1000或第一主体由体100的前端面为工作面。美容仪1000内部的控制电路板5与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电连接。控制电路板5控制启动光源组件3产生脉冲光,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并由工作面透射后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电源单元4用于给光源组件3供电。散热组件2用于美容仪内部散热。
美容仪1000的头部(或前端)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1,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用作工作面或者给用作给工作面制冷。散热组件2与制冷片1连接用于给制冷片1制冷。壳体6上设置有若干进风口60以及出风口66。美容仪(脱毛仪)1000上还可设置有电源线和/或充电接口,以与外部电源连接。
散热组件2用作半导体制冷片1和/或光源组件3的散热,包括热管21、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23。热管21与制冷片1连接,从而将制冷片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风扇25安装于腔体28内,腔体28的一侧延伸形成出风通道280,出风通道280的末端与出风口66接通。
进风口60、散热器表面的散热空间、风扇25、出风通道280及所述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散热器的散热风道即第一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工作,由进风口60吸入冷风至散热器23的表面带走热量,由风扇25将热风排出至出风通道280和出风口66外部从而实现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风扇25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由控制电路板5控制其工作。
美容仪的前端(头部)安装的制冷片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适用的制冷片同时作为工作面,由散热组件2对制冷片进行制冷。在一些实施例中,用半导体制冷片1给工作面制冷。作为一种较佳实施例,直接采用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作为工作面。半导体制冷片1可采用透明晶体直接作为冷面10且同时用作与皮肤接触面的工作面,具体参照前述各实施例。热管2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连接,从而将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半导体制冷片1也可采用前述自带散热结构的制冷结构20,从而将散热组件2与半导体制冷片1形成整体结构。
美容仪的壳体6由所述一对断面/连接端面64’/68’分成旋转头外壳(第一主机体外壳)61’和后壳(第二主机体外壳)62’。本实施例中,旋转头外壳61’和后壳62’为套筒状,可以分别是一体壳体,也可以是多部分组装为套筒状。旋转头外壳61’对应为第一主机体100的外壳,外壳61’设置进风口60和出风口66,用于从外部向内吸入冷风(冷空气)对散热器23和/或光源组件3进行风冷散热。进风口60和出风口66可以是一条/个开孔或一族开孔,进风口60和出风口66的数量、位置、形状及排布根据散热需要具体设置,也可以是由壳体开孔上盖设盖板,盖板缝隙形成侧向进风或出风。后壳62’根据需要设置或不设置风孔。
散热器23位于进风口60后方位置;进风口60用于将外部环境与壳体内部气路连通,与散热器表面的散热空间气路连通,用于将环境冷风吸入散热器23表面进行风冷散热。
第一主机体100内可设置分控制电路板5’,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美容仪1000设置有按键单元和显示模组9,可以设置于第一主机体100或第二主机体200,与分控制电路板5’和/或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风扇23、分控制电路板5’设置于第一主机体100内部;电源单元4以及控制电路板5设置于第二主机体200内部。
本实施例中美容仪的电路,参照图9,与前述美容仪实施例中的电路相同,可设置分控制电路板5’与控制电路板5连接,便于第一主机体、第二主机体内的电子器件的电连接及布线。可在控制电路板5上设置控制单元,分控制电路板5’可设置控制单元,或者不设置控制单元。其他功能模块可设置于分控制电路板5’或控制电路板5。电路结构及原理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作赘述。本实施例中,同样地,美容仪的功能模式包括:脸部脱毛模式、腿部脱毛模式、腋下脱毛模式、私密脱毛模式、嫩肤模式、美白模式、夏季制冷模式、冬季制冷模式、导入导出模式、EMS模式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模式。当控制单元接收到按键单元或显示组件发送的开关信号时,执行两个判断条件:
条件一:皮肤感应模块是否感应到皮肤靠近,或者,美容仪的工作面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是否达到预设条件;
条件二:充电电容的电压是否符合当前模式或挡位对应的预设电压;
当两条件均符合时,由控制单元控制IPL灯管触发模块点亮IPL灯管,产生脉冲光。
光源组件3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出光腔体结构70传输到美容仪的工作面,透射后进行脱毛或其他美容处理。光腔体组件70与前述实施例的美容仪相同,内部限定密封隔热的光传输通道。光源支架7安装于壳体6内且位于工作头部的后方,工作头部与光源支架7之间由镜面罩71连接形成光传输通道,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工作头部后穿过工作面对外部皮肤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光源组件3两端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
光源组件3产生的光通过出光腔体结构传输至工作面。作为一种实施例,出光腔体结构连接于半导体制冷片1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之间,内部限定密封隔热的光传输通道。具体地,出光腔体结构70包括镜面罩支架79、镜面罩71、密封圈73、密封圈压板75,还包括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镜面罩71为筒状,两端开口,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其前端形状及尺寸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102相适配,优选地,刚好将光源组件产生的光传输至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即镜面罩71的端口与透光区域102形状及大小一致,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71外部。镜面罩71安装于镜面罩支架79上;镜面罩支架79为隔热材质,用于固定镜面罩71以及隔热,其前端为环形腔与镜面罩71相适配,镜面罩71可套设于镜面罩支架79内或外部,本实施例中套设于镜面罩支架79的前端环形腔内;镜面罩支架79的后端面,设置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盖合密封。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具有高光透光性,其边沿套设密封圈73,与密封圈73组合用于透光(作为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及密封光传输通道的另一端且作为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从而使制冷片1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之间形成封闭的光传输通道,防止制冷时的温差导致制冷片1内侧起水珠,还可起到隔热效果,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支架79外部,热面产生的热量不会导入光腔体组件70内部密闭的光传输通道内,使制冷片冷面的制冷效果更佳。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的外部,进一步设置有压板75,与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形状相适应地为环形框,压紧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压板75上还可设置有安装滤光片的卡槽,可用于插入滤光组件8。可设置一块或多块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位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由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透射后经密封的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102或工作面。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1000,其内设置有用于容置安装滤光组件8的仓道或卡槽。工作时,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经滤光组件8滤光后,传输至出光工作面,透射出的光波用于美容或治疗操作。滤光组件8位于光源组件3前端;仓道设置于密封圈压板75上或者光源支架7上,或者由二者共同限定;进一步由弹簧83弹性固定滤光组件。滤光组件8包括滤光片,例如为滤光玻璃,以及安装滤光片的边框支架,还包括线路板,线路板上设置有电阻。滤光线路板及电阻可设置于边框支架的开槽(未图示)中。
本实施例中,美容仪1000可配置多个滤光组件8供选择使用。滤光组件8可拆卸更换地组装于美容仪内或者可插拔地插入仓道/卡槽内,不同滤光组件8滤光波段可设置为不同,以获得不同波段的出射光,对应获得不同的美容功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的出射光(经滤光片滤光后的光波)波长可以是:510nm-1200nm、530nm-1200nm、560nm-1200nm、590nm-1200nm、610nm-1200nm、640nm-1200nm、645-750nm。
具有脱毛功能的美容仪1000使用的滤光组件8,滤光片的光波波长较佳地在610nm以上,例如使用610-1200nm范围的滤光组件,使波长大于610nm的光光波透射出工作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至少一个滤光组件8的光波为645-750nm,即为双波段滤光,滤去645nm以下以及750nm以上的光波,出射光的波长为645-750nm。
滤光片的波长与美容仪的美容功效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43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炎性痤疮;
48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痤疮和血管性病变;
53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血管性(表浅细小血管)和色素性病变;
56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去皱,治疗色素性和血管性病变(深粗的血管);
64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脱毛、嫩肤、深部去红;
69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脱毛、深部去红等。
不同滤光组件8可设置不同波长的滤光片,且设置不同阻值的电阻,从而通过检测该滤光组件中的电阻的阻值或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或检测流经电阻内的电流来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所述电阻的阻值/两端电压/电流与滤光片的波长对应关系已预设。
电阻设置滤光组件电路上,具体是设置于滤光组件线路板,通过电极组件80与美容仪内部的控制电路板5、5'电连接。电极组件80包括一组对电极81和82,分别与滤光线路板上的电阻的两端对应电连接,以用于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可根据预设值来辨别电阻以及对应的滤光片,获知所用滤光片的波长。电极组件80的一对电极81和82由绝缘本体固定,每一电极的两端,其中一端用于电连接滤光组件线路板上的电阻的一端,另一端用于电连接美容仪内的控制电路板(控制单元)。电极组件80安装于密封圈压板75或者光源支架7上固定,例如在密封圈压板75上开设槽,用于卡入绝缘本体,且在密封圈压板75上设仓道或插槽,或者由密封圈压板75与光源组件的出光面之间限定仓道或插槽,以在光传输通道的截面上安装滤光组件8。绝缘本体上还设置有一弹性针,用于弹性卡紧滤光组件8。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识别其使用的滤光片(滤光玻璃)的原理为:
不同滤光组件8中,其线路板上设置的电阻具有不同阻值,当滤光组件8插入至美容仪的工作头部内时,美容仪内部的电极组件80的电极81和82各一端分别接通线路板上电阻的一端,使美容仪内的控制电路板5、5'通过该电路检测到此电阻阻值或电压值或电流值,查询该阻值或电压值或电流值对应的滤光片波长从而达到识别不同的滤光组件8。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美容仪主机可配置多个滤光组件8,根据用途选择对应波段的滤光组件。通过美容仪主机上的仓道口插入滤光组件8,美容仪接入电源后,控制电路板控制光源组件3产生脉冲光,经滤光组件8中的滤光片滤光后由工作面射出,对皮肤进行美容操作。需要不同美容功能时,可由壳体上的仓道口弹出原滤光组件8,更换不同的滤光组件8。在脱毛仪的工作头部加装滤光组件8,使脱毛仪具有脱毛以外的其他美容或治疗功能,例如嫩肤、美白、去红、去皱、治疗皮肤性疾病等。
第二主机体200(或美容仪1000)的尾部由尾盖69’盖合。尾盖69’上设置电源线,与内部的控制电路板5连接,以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电源线可以是DC线,与第二主机体200之间可通过接口连接,电源线上可连接适配器。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线连接电源适配器,电源单元4采用储能电容,电源电控原理如下:
电源适配器为第一电控模块;分控制电路板5’为旋转头外壳61’内设置的高压放电PCBA即第二电控模块,后壳62’内设置的控制电路板5为升压PCBA即第三电控模块;
从美容仪开机到正常工作的电控原理为:连接电源适配器的电源线(AC线)插入到市电电源插座后电源适配器即通电,此时外界输入的电压为宽电压AC90V-264V,经过第一电控模块将电压在电源适配内降压形成低压输出,例如为DC12V或DC24V,或者至DC12-24V之间的电压值;再经DC线输出至美容仪主机体(此时将DC线插入至主机DC座);当DC电压输入至第二电控模块升压PCBA即分控制电路板5’(设置图9所示的功率升压模块)后,电压从DC12V或DC24V,或者DC12V-24V之间的电压值,根据脱毛处理或美容/治疗处理所需能量对应的挡位,调整升压电压值(电压值范围DC250V-400V)给储能电容4充电;再经第三电控模块即控制电路板5(设置图9所示的IPL灯管触发模块)控制光源组件3(IPL灯管)出光。这种低电压输入,使用更安全。光源组件3中的光源如IPL灯管31打光原理:经二倍电压触发点亮IPL灯管,释放电容能量,达到闪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明示或暗示所指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相互组合或替换,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光源组件由电源单元供电,且由控制电路板控制产生脉冲光;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显示模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模组包括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显示模块和触控模块,以实现触摸控制以及显示;
所述触控模块用于触摸控制实现美容仪的功能模式设置,和/或,用于设置电源单元的电压或挡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IPL灯管,所述电源单元为充电电容,给IPL灯管供电;
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IPL灯管触发模块;IPL灯管触发模块与IPL灯管电连接,由控制单元控制IPL灯管触发模块点亮IPL灯管,产生脉冲光;
主机体上连接电源线以接入外部电源给美容仪供电;
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功率升压模块,功率升压模块与所述充电电容电连接,电源线输出的电压经功率升压模块升压后给所述充电电容充电;
电源线输出的电压经功率升压模块升压后给所述IPL灯管触发模块供电;
美容仪的功能模式包括:脸部脱毛模式、腿部脱毛模式、腋下脱毛模式、私密脱毛模式、嫩肤模式、美白模式、夏季制冷模式、冬季制冷模式、导入导出模式、EMS模式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模式;
美容仪的功能模式对应的充电电容的电压为预设;
挡位对应的充电电容的电压为预设。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控制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DC电源模块;
所述电源线连接有电源适配器向美容仪供电,电源适配器输出包括两路:
一路输出至所述功率升压模块,并联地给所述充电电容和IPL灯管触发模块供电;
一路输出与所述DC电源模块,给控制单元以及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用电器件供电;
所述充电电容的电压为270~380V;
所述电源适配器为低压输出;所述电源适配器低压输出为12~32V。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风扇、制冷模块、皮肤感应模块、滤光检测模块、肤色检测模块等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制冷模块是半导体制冷片,其正负极与控制单元之间电连接;
皮肤感应模块是与控制单元连接的感应器,用于感应工作面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或者感应是否有皮肤靠近工作面,以控制开关IPL灯管;
滤光检测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检测美容仪中使用的滤光组件,以确定滤光组件中的滤光片的波长特性;
肤色检测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检测与美容仪的工作面接触的皮肤的肤色或毛发颜色,以调节或控制IPL脉冲光光强;
功率升压模块由控制单元依据当前的挡位或功能模式设定,控制功率升压模块的截止电压,给所述充电电容充电储能,获得对应的充电电容的输出电压;
所述美容仪还设置有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按键单元,用于开关机和/或控制IPL灯管开关。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
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电偶粒子层以及冷面和热面;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设置有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上设置有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所述PN电偶粒子层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分别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的两端连接一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直接用作美容仪的工作面或者给所述工作面制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光源组件与工作面之间设置有出光腔体,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所述出光腔体结构内部限定密封的光传输通道;
所述光传输通道前后两端开口;
光腔体结构的前端面抵紧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由半导体制冷片封盖所述光传输通道的前端开口,与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相适配,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经所述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
光腔体结构的后端面抵紧于光源组件的出光面,由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封盖所述光传输通道的后端开口,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自出光面透射后传输至所述光传输通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后进行美容处理;
所述工作面采用透明晶体材质形成透明晶体工作面,从而获得冰敷效果;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采用透明晶体材质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由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作为工作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采用透明晶体作为冷面,透明晶体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连接的热面;所述透明晶体冷面形成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后进行美容处理;或者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为环形;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其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且对应固定于热面的环形上;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为整块晶体,封盖热面和PN电偶粒子层上,环形的中空区域作为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为环形;所述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所述冷面为环形且采用透明或不透明材质,环形热面和冷面分别焊接PN电偶粒子层或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环形的中空区域形成透光区域。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口和出风口;
所述主机体内设置散热组件,用于给半导体制冷片散热;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扇;
所述进风口、散热器、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一散热风道,用于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自出风口排出;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与散热器之间由热管连接,热管内部容纳有制冷剂;
所述散热器包括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金属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之间由连接结构连接固定;或者,所述若干散热片是由石墨烯一体成型形成石墨烯散热器;
壳体上的进风口、光源组件的散热表面的空间、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二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用于光源组件的风冷散热;或者,所述光源组件由热管连接散热器进行散热。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采用VC导热板形成VC导热板热面,内部容纳有制冷剂;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连接有热管,热管与散热器连接;
热管内部与导热板内部连通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制冷剂在所述密闭空间内流通;
所述导热板表面设置有所述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电连接且固定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在主机体内位于光源组件与工作面之间设置用于插入滤光组件的卡槽,可插拔更换地插入滤光组件,对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在透射出工作面之前进行滤光以获得预定波长的脉冲光,从而实现不同美容或治疗功效;
滤光组件包括滤光片、固定滤光片的边框支架以及滤光组件电路;滤光组件电路设置于线路板上,安装于边框支架;滤光组件与卡槽之间进一步由弹性元件弹性抵紧;
滤光组件电路包括电阻,通过检测该滤光组件中的电阻的阻值或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或检测流经电阻内的电流来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中滤光片的波长特性;滤光片的波长特性与电阻值预设对应;
所述美容仪上设置有与主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一组对电极,分别与滤光组件电路的电阻的两端对应电连接,以检测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中的滤光片。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体由内部的一对断面分隔成可相对旋转的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之间由旋转连接结构连接;第一主机体的前端面为所述工作面,光源组件位于第一主机体内;
所述一对断面及旋转连接结构的配合,第一主机体相对第二主机体旋转使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之间呈直板式或不同角度的侧立式状态;所述断面分别作为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的连接端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4752465 | 2020-04-02 | ||
CN202020475246 | 2020-04-02 | ||
CN202022262694.X | 2020-10-12 | ||
CN202022262694X | 2020-10-12 | ||
CN202011234820 | 2020-11-08 | ||
CN2020112348209 | 2020-11-08 | ||
CN2020115483734 | 2020-12-23 | ||
CN202011548373 | 2020-12-2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822146U true CN215822146U (zh) | 2022-02-15 |
Family
ID=757655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31603.5A Pending CN112773503A (zh) | 2020-04-02 | 2021-01-30 | 一种美容仪 |
CN202120275230.4U Active CN215822146U (zh) | 2020-04-02 | 2021-01-30 | 一种美容仪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31603.5A Pending CN112773503A (zh) | 2020-04-02 | 2021-01-30 | 一种美容仪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2773503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9614727U (zh) * | 2021-09-24 | 2023-09-01 | 深圳由莱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 便携式皮肤护理设备及美容仪 |
WO2024082434A1 (zh) * | 2022-10-17 | 2024-04-25 | 深圳市嘉宇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两级制冷模组以及光子美容仪 |
-
2021
- 2021-01-30 CN CN202110131603.5A patent/CN112773503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1-30 CN CN202120275230.4U patent/CN215822146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73503A (zh) | 2021-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807926U (zh) | 一种可旋转美容仪 | |
CN112055799B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 |
CN215822146U (zh) | 一种美容仪 | |
CN216282138U (zh) | 一种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 |
CN210901827U (zh) | 一种脱毛仪手柄 | |
CN112325507A (zh) | 一种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 |
CN112533554B (zh) |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 |
CN215821349U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 |
CN215822147U (zh) | 一种美容仪 | |
CN219713700U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件以及美容或理疗仪 | |
CN117138242A (zh) | 一种美容设备 | |
CN218960917U (zh) | 脱毛仪 | |
CN214912721U (zh) | 出光腔体结构及美容仪 | |
CN115970172A (zh) | 一种制冷模组以及光学美容仪 | |
CN216163139U (zh) | 散热结构以及美容仪 | |
CN221579477U (zh) | 一种手持式卤素灯美肤仪 | |
CN221332477U (zh) | 一种美容设备 | |
CN217447994U (zh) | 一种冷却驱动件及具有该冷却驱动件的脱毛仪 | |
CN217241216U (zh) | 散热结构及脱毛仪 | |
CN214232430U (zh) | 散热装置及美容仪 | |
CN221889027U (zh) | 射频美容仪 | |
CN219461386U (zh) | 一种美容装置 | |
WO2024217125A1 (zh) | 一种半导体制冷件以及美容或理疗仪 | |
WO2024216820A1 (zh) | 一种多光源治疗仪 | |
CN211633559U (zh) | 脱毛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