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12721U - 出光腔体结构及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出光腔体结构及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12721U
CN214912721U CN202023197671.1U CN202023197671U CN214912721U CN 214912721 U CN214912721 U CN 214912721U CN 202023197671 U CN202023197671 U CN 202023197671U CN 214912721 U CN214912721 U CN 214912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air
mirror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19767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12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127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出光腔体结构以及美容仪。美容仪内采用出光腔体结构连接脱毛仪主机体内部光源组件与脱毛仪的工作面之间,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所述出光腔体结构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其包括镜面罩支架、镜面罩以及高透明介质板;镜面罩为前后两端开口的筒状,内部限定所述光传输通道;镜面罩支架安装固定所述镜面罩;高透明介质板设置于光传输通道的后端且密封盖合所述光传输通道的后端,光传输通道的前端由脱毛仪的工作面密封,从而形成密封的光传输通道。

Description

出光腔体结构及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美容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出光腔体结构及美容仪。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脱毛仪,其工作头部不能形成冰敷效果,脱毛仪内光源组件以及散热器正面进风口进行风冷散热,这种散热较慢,降温效果不佳,体验感不好,同时影响脱毛效率和脱毛效;而且还会导致形成水雾或水滴,对控制电路板造成破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光腔体结构,解决现有美容仪工作头部的制冷片内起水珠或雾气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容仪,解决现有美容仪工作头部防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出光腔体结构,用于连接脱毛仪主机体内部光源组件与脱毛仪的工作面之间,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所述出光腔体结构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其包括镜面罩支架、镜面罩以及高透明介质板;镜面罩支架安装固定所述镜面罩内部共同限定所述光传输通道,前后两端开口;高透明介质板设置于光传输通道的后端且密封盖合后端开口,光传输通道的前端开口通过脱毛仪的工作面密封,从而形成密封的光传输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镜面罩支架为隔热材料,在光传输通道外部形成隔热层;所述高透明介质板具有高光透光性,其边沿套设有密封圈;高透明介质板同时用作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由高透明介质板透射后由所述光传输通道传输;镜面罩为前后两端开口的筒状;镜面罩支架为环状支架,镜面罩支架与所述镜面罩相互套设固定,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高透明介质板外部设置有压板,将所述高透明介质板边沿压紧固定于镜面罩支架的后端面,以压紧密封光传输通道的后端开口;所述高透明介质板为白玻璃板;
所述镜面罩支架前端为环形腔,与镜面罩套合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光腔体结构设置或限定有安装滤光片的卡槽,用于在光传输方向插入滤光组件,以获得预定波长的光;滤光组件包括滤光片、安装滤光片的边框支架、线路板;线路板上设置有电阻;滤光线路板安装于边框支架上;所述光腔体结构上还设置有一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一组对电极,分别与滤光线路板上的电阻的两端对应电连接,通过电极组件与脱毛仪主机体内部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从而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预设值来辨别电阻以及对应的滤光片的波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其内设置有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电源单元给光源组件供电;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所述美容仪通过控制电路板控制电源单元激发所述光源组件产生脉冲光;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美容仪的工作面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或者由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制冷;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由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和/或工作面透射后用于美容处理;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由如上所述的出光腔体结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镜面罩或镜面罩支架的前端面抵紧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由半导体制冷片封盖所述光传输通道的前端开口;所述镜面罩或镜面罩支架的前端面与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相适配,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经所述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镜面罩或镜面罩支架的前端面与半导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以密封与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美容仪包括壳体,所述光源组件、电源单元、控制电路板以及散热组件安装于壳体内;光源支架安装于壳体内,光源组件安装于光源支架上,所述高透明介质板封盖于光源支架前端面,位于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的传输方向上,用作光源组件的出光面。
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其内设置散热组件,用于给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散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风扇;所述进风口、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一风冷散热通路,用于供散热器散热;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风扇安装于一腔体内部或外部,腔体气路贯通地延伸形成出风通道,出风通道末端与所述出风口接通;壳体上的进风口、光源组件散热表面的空间、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二风冷散热通路;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光源组件的风冷散热;所述若干进风口包括设置于散热器对应壳体位置的第一进风口,还包括设置于光源组件对应壳体位置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所述第一风冷散热通路吸入冷风;所述第二进风口用于所述第二风冷散热通路吸入冷风。
进一步地,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电偶粒子层以及PN电偶粒子层两端的热面和冷面;所述冷面由透明晶体构成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透明晶体冷面上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连接的所述热面;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每组PN电偶粒子层包括若干P型/N型半导体粒子;透明晶体冷面上对应每组PN电偶粒子层设置有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热面上设置有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对应每组PN电偶粒子层,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冷面上的对应的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热面上的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且电路串联。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上固定连接一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连接的所述热面;所述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其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所述热面为环形;透明晶体为整块,封盖环形的热面整面,环形热面的中空区域由透明晶体覆盖且形成透光区域;所述镜面罩或镜面罩支架的前端面与环形热面内的中空区域一致,抵紧于环形热面内的中空区域,由透明晶体形成的透光区域封盖。
进一步地,所述美容仪包括脱毛仪主机体,所述主机体由内部的一对断面分隔成可相对旋转的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之间由旋转连接结构连接;第一主机体的前端面为所述工作面,光源组件位于第一主机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美容仪内采用出光腔体结构连接脱毛仪主机体内部光源组件与脱毛仪的工作面之间,从而使制冷片与光源组件的出光面之间形成封闭光传输通道,防止制冷时的温差导致制冷片内侧起水珠,还可起到隔热效果,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支架外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脱毛仪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脱毛仪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脱毛仪的以图2所示视角对应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脱毛仪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脱毛仪移去部分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脱毛仪内部的散热风道;其中图(a)为光源组件装置结构及散热风道示意图;图(b)为散热器的散热风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系统的爆炸图,其中图(a)为散热组件;图(b)为半导体制冷片及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的立体图。
图13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散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的直板式结构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的侧立式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几种旋转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的爆炸图。
图19-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可旋转美容仪的侧立式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美容仪实施例
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美容仪1000,一般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具有脱毛处理的美容功效。图中所示以脱毛仪为例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均以标号1000表示,包括工作头部、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以及控制电路板5等。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以及控制电路板5安装于脱毛仪的壳体6内。美容仪1000的前端面为工作面,可与皮肤直接接触,对接触的皮肤进行美容处理。控制电路板5与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电连接以控制光源产生用于脱毛工作的脉冲光。电源单元4用于给光源组件3供电。脱毛仪1000的工作头部安装有制冷片作为工作面,控制电路板5控制电源单元4启动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脉冲光,脉冲光穿透所述工作面进行脱毛处理。散热组件2与制冷片1连接用于给制冷片1制冷。壳体6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60以及出风口66。脱毛仪1000还可设置有电源线和/或充电接口,以与外部电源连接。
散热组件2主要用作半导体制冷片1的散热,包括热管21、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23,以及风扇25。热管21与制冷片1连接,从而将制冷片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风扇25安装于一腔体28内,腔体28的一侧延伸形成出风通道280,出风通道280的末端与出风口66接通。
第一进风口60、散热器表面的散热风道、风扇25、出风通道280及所述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散热器的散热风道(图4中的箭头)即第一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工作,第一进风口60吸入冷风至散热器23的表面带走热量,由风扇25将热风排出至出风通道280和出风口66外部从而实现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风扇25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由控制电路板5控制其工作。
工作头部内安装半导体制冷片1,可同时作为美容仪主机体前端的工作面,由散热组件2对制冷片进行制冷;或者,半导体制冷片1用于给美容仪工作面制冷从而形成制冷面进行工作。作为一种较佳实施例,工作头部直接采用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作为美容仪的工作面,更优选地,半导体制冷片1采用透明晶体直接作为冷面10且同时用作与皮肤接触面的工作面,获得更佳的冰敷效果和预冷效果,具体参照后文。热管2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连接,从而将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
壳体6包括相上壳61和下壳62(上下方位相对而言,此处仅为描述方便),还包括工作头部壳体63。脱毛仪的第一实施例中,上壳61和/或下壳62上对应光源组件3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风口65,较佳地,上下壳体均设置第二进风口65。第二进风口65与光源组件3的散热表面的空间气路连通,用于从外部向内吸入冷风(冷空气)对光源组件3进行风冷散热。
下壳62设置有开孔69,散热器23位于开孔后方位置;开孔69外侧盖设有挡板64,挡板64扣合于下壳的开孔69上。挡板上开设风孔68,风孔68可以是一组或多组密集排列的通孔。风孔68用于将外部环境与壳体内部气路连通,具体是与散热器表面的空间气路连通,用于将环境冷风吸入散热器23表面进行风冷散热。
挡板64的边沿与下壳开孔69的边沿之间的间隙用作出风口66和侧向进风口67,出风口66与出风通道280的末端连接,侧向进风口67用于对散热器表面形成侧向进风。结合图1和图6所示,挡板64与下壳62的开孔69四周边沿之间形成间隙中,其中一侧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出风口66,其他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侧向进风口67,侧向进风口67与下壳62后方的散热器23表面的散热风道气路相通,用于对散热器23表面侧向进风,提高进冷风进入量和进风速度。侧向进风还可有效避免因下壳正面进风的方式易于形成水雾或水滴侵蚀控制电路板5。壳体上的风孔68正向进风,结合侧向进风口67侧向进风,从而形成多方向进风的第一进风口60,以对散热器表面进行风冷散热,提高散热效率。第一进风口60用于向散热器表面导入冷风,较佳地包括挡板64与下壳开孔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的侧向进风口67,还包括挡板上的一组或多组风孔68。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60不限于侧向进风口67及风孔68。
上壳61装配有按键或按键板。上壳61的内侧安装所述控制电路板5。
光源组件3包括光源31以及光源外罩设的反光杯32。光源31通电时产生脉冲光,控制电路板5控制电源单元4给光源供电,脉冲光由光源组件发出传输至工作头部作用于皮肤表面,从而进行烧蚀脱毛。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的热量也经由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反光杯32为导热材料制成,光源31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反光杯32进行散热。光源31可采用灯管。电源单元4可以采用电容,也可采用电源转换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支架7安装于壳体6内且位于工作头部的后方,工作头部与光源支架7之间由镜面罩71连接,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镜面罩71内传输至工作头部进行脱毛处理。光源组件3两端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支架7分别设置有遮光套72(图6)以遮挡光源组件的两端;遮光套72朝向光源的反光杯32的表面倾斜地设置,从而将第二进风口65吸入的冷风导向反光杯表面以利于散热。遮光套72除了用于导向冷风外,还用于遮挡光线,避免光源组件两安装端发生漏光。遮光套72可以是板状,板面倾斜向反光杯32的表面。遮光套72也可以是密封套,套设在光源组件的两端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出光腔体结构70传输到美容仪的工作面,透射后进行脱毛或其他美容处理。光腔体组件70内部限定密封隔热的光传输通道。具体地,光源支架7安装于壳体6内且位于工作头部的后方,工作头部与光源支架7之间由镜面罩71连接形成光传输通道,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工作头部后穿过工作面对外部皮肤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光源组件3两端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反光杯或光源两端设置有遮光套72以遮挡光源组件的两端;遮光套72可以是密封套,套设在光源组件的两端外部。
光源组件3产生的光通过出光腔体结构传输至工作面。作为一种实施例,出光腔体结构连接于半导体制冷片1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之间,内部限定密封隔热的光传输通道。具体地,出光腔体结构70包括镜面罩支架79、镜面罩71、密封圈73、密封圈压板75,还包括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镜面罩71为筒状,两端开口,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其前端形状及尺寸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102相适配,优选地,刚好将光源组件产生的光传输至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即镜面罩71的端口与透光区域102形状及大小一致,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71外部。镜面罩71安装于镜面罩支架79上;镜面罩支架79为隔热材质,用于固定镜面罩71以及隔热,其前端为环形腔与镜面罩71相适配,镜面罩71可套设于镜面罩支架79内或外部,本实施例中套设于镜面罩支架79的前端环形腔内;镜面罩支架79的后端面,设置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盖合密封。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具有高光透光性,其边沿套设密封圈73,与密封圈73组合用于透光(作为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及密封制冷片腔体的另一端且作为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从而使制冷片1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之间形成封闭光传输通道,防止制冷时的温差导致制冷片1内侧起水珠,还可起到隔热效果,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支架79外部,热面产生的热量不会导入光腔体组件70内部密封的光传输通道内,使制冷片冷面的制冷效果更佳。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的外部,进一步设置有压板75,与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形状相适应地为环形框,压紧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压板75上还可设置有安装滤光片的卡槽,可用于插入滤光组件50。可设置一块或多块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位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由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透射后经密封的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102或工作面。
本实施例中,光源支架7内设置至少一条通风管路78,每条通风管路78上下贯通地由第二进风口65通向光源的反光杯表面,与光源组件表面的空间即下述风冷腔33气路连通。通风管路78的末端与壳体上设置的第二进风口65连通,将第二进风口65吸入的冷风导向光源组件表面进行散热。较佳地,光源支架7的上下两部分内各分别设置至少一条通风管路78,相应地,上下壳体61、62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二进风口65,与通风管路78连接。
光源组件3和镜面罩71安装于光源支架7,在光源组件3和镜面罩71外部周边还分别套装有垫片73,用于安装固定且防止漏光。
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3外部罩设有导风罩30,导风罩30与光源组件3表面之间的间隔空间形成用于光源组件散热的风冷腔33。风冷腔33对应上述光源组件表面的空间。风冷腔33与光源支架7内设置的通风管路78气路相通,进而与壳体6上设置的第二进风口65气路相通。风冷腔33与安装风扇的腔体28之间气路贯通。风冷腔33包围于所述光源组件3外。具体地,导风罩30内侧罩设于光源的反光杯32外,风冷腔33为导风罩30与光源的反光杯32表面之间限定的空间,吸入风冷腔内的冷风给光源的反光杯32散热。导风罩30的形状及尺寸与光源的反光杯32相适配且贴近反光杯外壁地安装从而限定所述风冷腔33,这种配置方式以减小间隙的高度、最大化相对面的表面积,以利于风扇启动时能在风冷腔33内形成较强负压,从而提高第二进风口65吸入冷风的强度。较佳地,导风罩30一侧罩设于反光杯32外的形状为喇叭形,另一侧设置有空心连接端34。喇叭形边沿卡紧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空心连接端34与风冷腔33连通,还与风扇25内部的腔体之间气路连通;空心连接端34的宽度以最大化原则设计以利于气体快速流通。
壳体6上的第二进风口65、光源组件表面的空间即风冷腔33、安装风扇的腔体28、出风通道280以及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光源组件3的散热风道即第二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25工作,实现自第二进风口65吸入冷风至光源组件表面,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热风吸入腔体28内由风扇将排向出风通道280,最后由出风口66排出,从而实现光源组件3的风冷散热。
导风罩30外侧连接密封件8。密封件8一侧设置有导气连接管81;连接管81一端与导风罩30的空心连接端34连接从而与风冷腔33连通;连接管81另一端连接于风扇25的进风孔,气路连通。密封件8的另一侧形成一个环形密封圈82,环形密封圈82安装于风扇25一端的进风孔边沿,以防止侧向漏风。密封件8的环形密封圈82外侧进一步形成另一环形密封圈83。该另一环形密封圈83安装于腔体28的出风通道280末端边沿,防止侧向漏风。
本实施例中,风扇25安装于腔体28内部,腔体28包括环形腔体部分,与压板29扣合将风扇25固定在腔体内。腔体28一侧朝向出风口66倾斜延伸形成倾斜的出风通道280,可防止空气倒灌。风扇的出风孔250、腔体28限定的出风通道280以及出风口66之间气路相通。压板29中心开孔与风扇壳体的顶部或底部的开孔对齐,共同形成风扇的进风孔。密封件的环形密封圈83安装于压板的开孔上,防止侧向漏风。
出风通道280也可以是由主机体内部设置的隔板隔离限定而成,使风扇排出的热风只从出风通道280内导出出风口,与内部的控制电路板等部件之间隔离。
半导体制冷片实施例
同时参照图7-1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制冷片,作为安装于工作头部的制冷片1,用作工作面与皮肤接触。其中,半导体制冷片1采用透明晶体直接作为冷面10且同时用作与皮肤接触面的工作面。散热组件2的热管2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半导体制冷片1由工作头部壳体63固定装配。工作头部壳体63与上下壳体61、62的前端卡紧装配,且与光源支架7之间卡紧地装配,可进一步由紧固件如螺丝、定位柱或卡扣结构将工作头部壳体63与上下壳体61、62以及光源支架7之间进行装配。
半导体制冷片1与控制电路板5及电源单元4之间电连接。控制电路板5控制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脉冲光穿透半导体制冷片1进行脱毛操作。控制电路板5还可用于控制半导体制冷片1进行制冷工作。可以理解,半导体制冷片1也可设置独立的电源或独立的控制电路板,单独控制半导体制冷片1工作。
热管21一端设有导热件22,导热件22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贴合,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12的热量经导热件22传导至热管21,由热管21及散热器23进行散热。散热器23为鳍片散热器。
导热件22一般为金属件,较佳为铜,导热件22的形状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的形状相适配,且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之间贴合接触,以利于快速传热。热管21内部有循环流动的制冷剂,热管固定在鳍片散热器23的表面或者内部。热管21较佳为铜管。热管21与半导体制冷片1连接的一端或一段绕制形成一个环状24,环状24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形状及尺寸相适配。热管21的环状24与导热件22的轮廓一致,导热件22与热管21的环状24内相互套设且环形贴合。导热件22与热管的环状24可以通过焊接形成环形贴合,以便于热量能快速的传到热管21。本实施例中,导热件22为金属环状。热管21的环状24吸收热量,内部的制冷剂吸热蒸发后向散热器23一端流动,由散热器散热后冷凝降温后循环回流至环状段继续吸热。
散热组件的风扇25与鳍片散热器23配合,加强鳍片散热器23表面的热空气排出。散热器23与风扇25上下排列地安装,气路相通。鳍片散热器23安装于壳体内部且位于下壳的挡板64后方,挡板64上开设的风孔68以及周边形成的侧向进风口67与散热器23表面鳍片的散热风道连通。鳍片表面的散热风道与风扇25气路连通,从而将鳍片表面的热风吸入风扇的进风孔内,由风扇排出至出风通道280后由出风口66排出。鳍片散热器23安装于风扇25的进风孔一侧。
本实施例中,风扇25同时用于光源组件3的散热以及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器23的散热过程,用于抽入冷风及排出热风。具体地,启动风扇25,分别从第二进风口65以及第一进风口60(即侧向进风口67/风孔68)吸入环境冷风,第二进风口65吸入的冷风进入光源组件表面的风冷腔33带走灯具组件表面的热量后抽入风扇25内,进风口67/风孔68吸入的冷风在散热器23表面吸收热量后抽入至风扇25内,最后由风扇25排出热风至出风通道280后出风口66排出到外部环境中,同时实现对灯具组件3的散热以及对散热器23的散热,散热器23散热冷却热管,进而实现半导体制冷片1的制冷。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包括冷面10、由金属导体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形成的半导体电偶层11以及热面12。半导体电偶层11位于冷面10和热面12之间。其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由透明晶体构成,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透明晶体冷面10内侧表面与半导体电偶层11的金属导体固定连接。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由陶瓷或其他适用基材构成,热面基材内侧表面与半导体电偶层11的金属导体固定连接。陶瓷基材热面12和透明晶体冷面10将半导体电偶层11夹设在内部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1。半导体电偶层11的端部连接有正负电极113。透明晶体是具有高透光性、高导热系数、高耐热性的透明材质,例如天然晶石或宝石。金属导体可通过在热面和冷面上通过金属化工艺形成,将半导体粒子串联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内部电路。
半导体电偶层11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适用的方式实现。例如,先将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的内侧表面进行金属化形成金属导体或冷端电路和热端电路,之后再与半导体电偶层11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分别焊接和电连接。又或者,半导体电偶层11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之间进一步由导热胶粘结从而形成粘结固定。
本实施例中,半导体电偶层11为环形或者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其环形区域111用于布置电子组件,内部空心区域112供光线穿透。半导体电偶层11是由金属导体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形成的整体电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当直流电通过N、P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冷端采用透明晶体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热端仍采用陶瓷基材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合适材质作为热面。
参照图13-14,半导体制冷片1的半导体电偶层为PN电偶粒子层,均以标号11表示。冷面10和热面12分别设置于PN电偶粒子层的冷端和热端,PN电偶粒子层设置有正负电极113。
PN电偶粒子层11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在一些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直接以颗粒状,按预定的电路排布,直接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上,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之间的夹层结构。在组装时,可以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冷面10或热面12之一,例如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热面,从而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固定,之后再将冷面10焊接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固定成预定形状的整体结构,并在两端形成对应的电路或电连接点, PN电偶粒子层11制成预定形状,如环形,两端面对应形成有电路或电连接和焊接点(未图示),分别与冷面10及热面12上的金属导体或电路之间焊接且电连接。PN电偶粒子层11的设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半导体电偶层(PN电偶粒子层)的设置。
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上形成有电路122作为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透明晶体冷面形成有冷面电路110(或金属导体),冷面电路110、热端电路122分别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由正负电极113连接外部电源。
其中,PN电偶粒子层11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热端电路122且由热端电路122串联。图13中所示,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的粒子分布图,其中条形方框为热面上形成的电路122,可以是经蚀刻或金属化后获得电路,用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导热板12的表面形成有金属导电点,对应焊接并串联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时,P型半导体粒子与N型半导体粒子可分两次焊接,装入P型半导体粒子时,N型半导体粒子位置用工装治具遮挡。
PN电偶粒子层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冷面上设置冷端电路110,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电连接。冷端电路110可以是根据预定电路分布图由锡膏形成导电焊点或者根据电路分布图印刷锡膏用于焊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
冷面10组装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的热面12上后,P/N型半导体粒子或PN电偶粒子层11两端电路连通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内部电路,通过正负极113与外部电源连接。
陶瓷基材热面12的形状及尺寸与半导体电偶层11相适配,例如也为环形,环形区域120作为散热面,内部空心区域124供光线穿透。陶瓷基材热面12的环形与半导体电偶层11的环形相适配地贴合在一起,便于快速散热。陶瓷基材热面12和半导体电偶层11的内部空心区域连通,边沿对齐。
透明晶体冷面10覆盖半导体电偶层11的整面,从而形成整面制冷。透明晶体冷面10为一整片或整块晶体,表面连续。较佳地,透明晶体冷面的厚度不少于1mm,以提高半导体制冷片1的强度,降低装配的损伤风险,延长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透明晶体材料具有高透光性以及高导热系数,以便于脉冲光穿透透明晶体进行脱毛操作,高导热系数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及效果。
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中间区域为透光区域102,外围的环形区域101与所述半导体电偶层11相适配地贴合。相应地,透明晶体冷面的透光区域102封盖于半导体电偶层11的内部空心区域112上,从而将空心区域盖合,且可供光线穿透。透明晶体冷面10的整面制冷区域包括透光区域102以及透光区域外围的环形区域101。晶体表面整面制冷,提高了制冷面积,体验感更好。
参照图10,透明晶体冷面10的环形区域101的表面经遮光处理后形成环形遮光区域(图10中的阴影部分),用于遮挡内部的电子部件。具体地,遮光处理可以是在透明晶体的单面或双面镀一层遮光膜,然后把中间透光区域对应位置的遮光膜去掉;或者是,直接在透明晶体的环形区域上印刷遮层,透光区域避空。遮光区域是对透明晶体冷面10进行表面处理形成,可在晶体双面或任一单面处理,可采用镀膜,喷涂,印刷等方式处理。
透明晶体冷面10的四周边沿还可进一步加工形成装配位103(参照图11),用于与外部壳体(例如工作头部壳体)之间固定装配。更具体的例子中,装配位103可以是斜边或台阶面,可与工作头部壳体63之间形成卡紧配合。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制冷片1也可用于其他治疗仪或美容仪,透明晶体冷面用于与皮肤接触的工作面,对皮肤产生冰敷或预冷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照图14,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采用VC(Vapor Chambers)导热板,可采用铜/铝质等金属导热材料,其与PN电偶粒子层11连接的表面形成(例如喷涂)一层绝缘膜,并蚀刻或印刷等方式形成相应的电路用于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使电荷运动而达到发热/制冷的效果。导热板的另一面则需加工成立体空间,内部形成用于容纳铜粉与制冷剂的密闭空间,且与热管21内部的空间连通。采用导热板直接作为制冷片的热端,同时作为与热管贯通或者直接连接散热器23。导热板与P/N半导体粒子层直接接触,直接作为热端,散热效率快,面积大,损耗小,省去中间环节,加快了热传导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使用透明晶体直接取代陶瓷片,透明晶体直接与连接PN半导体电偶的金属导体固定连接,整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半导体制冷片,同时透明晶体可直接与皮肤接触用作脱毛仪头部的工作面。使用晶体直接作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和工作面,可获得以下效果:
1)消除了传统制冷的中间层,减除了制冷率的损耗,提高了制冷速度和效率;
2)与皮肤或接触面接触时为晶体表面整面制冷,提高了制冷面积,体验感更好;
3)使用晶体作为制冷面,脉冲光可直接透过透明晶体照射至皮肤,光经过透明晶体冷却后,大大降低或消除了光照的疼痛或不适感。
可旋转美容仪实施例
参照图15-21,一种美容仪1000,通常是以脱毛仪为主机体,产生IPL脉冲光可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例如,在脱毛仪主机体的机头可更换地安装不同波段的滤光片50,IPL脉冲光经过滤光滤光后获得不同波段的脉冲光,再传输至工作面出光,可实现不同美容功能或治疗功能。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包括第一主机体100以及第二主机体200,第一主机体100可相对第二主机体200自由旋转,由直板式结构旋转至侧立式结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美容仪主机体由一对断面分隔形成第一主机体100、第二主机体200。一对断面之间由旋转连接结构连接并限位,使第一主机体100可相对第二主机体200自由旋转。所述一对断面分别作为第一、第二主机体的一个连接端面;相应地,第一主机体100的前端面为美容仪的工作面,可直接与皮肤接触,主机体内部产生的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透射后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美容处理,后端面为所述一个断面,作为第一主机体的连接端面,以标号64’表示。另一个断面作为第二主机体200的前端壳体,对应为第二主机体的连接端面,以标号68’标示。所述一对断面可以是美容仪整个主机体的横截面;较佳地,所述一对断面为美容仪整个主机体的斜截面,使第一主机体100与第二主机体200之间自直线型(直板式)连接旋转为倾斜一定角度(侧立式)地连接,第一主机体100的前端面为工作面,可与皮肤表面接触,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美容处理。
作为一种实施例,美容仪1000为直板式时,第一主机体100与第二主机体200对齐连接,连接端面64’、68’之间对齐、平行地贴合。此时,连接端面相当于整个主机体的斜切断面(或横截面)。较佳地,两主机体100、200之间直线/直板式连接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自由旋转第一主机体100,则第一主机体100与第二主机体200(轴向长度方向)之间偏离直板(或直线)而倾斜一定角地连接,即为侧立式状态;第一、第二主机体的连接端面之间平行地错位或者对齐贴合,且连接端面之间相互支撑,从而使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可稳定于各个旋转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机体100和第二主机体200之间的相对旋转是通过旋转连接结构40来实施的,旋转连接结构40可以是枢轴转动或球形滚动,还设置有限位配合,使第一主机体与第二主机体之间相对转动而不会脱离。例如,第一主机体100与第二主机体200之间设置转轴以及轴孔或轴套,形成转动配合。或者,所述旋转连接结构也可以是万向旋转连接结构如万向滚珠结构。旋转连接结构40可以是在第一主机体100和第二主机体200的连接端面之间形成枢轴转动同时设置限位结构,其中之一的连接端面壳体上形成轴孔42,另一连接端面壳体上设置转轴结构如凸台43,凸台43从一侧穿过轴孔42后末端卡持在轴孔42的另一侧,从而将轴孔42套设并限位在凸台43且可相对转动。进一步地,在转轴或轴孔上设置限位结构,使转轴不脱离轴孔。具体例子中,可在凸台43末端设置尺寸大于轴孔42的结构如凸缘和/或锁紧结构。在凸台43末端可进一步设置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的尺寸大于轴孔42,阻止凸台43脱离轴孔42,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及凸台43之间通过螺丝固定,对应设置螺丝位44,由螺丝固定,从而将凸台43与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紧固在一起;此时,连接端面64’上形成的轴孔42套设在凸台(转轴)外,轴孔两端分别由从凸台43所在的连接端面68’以及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限位。在另一例子中,凸台43与旋转固定连接板41中心设置通孔,通孔内由螺钉与螺柱进一步将凸台41和旋转固定连接板41之间锁紧,螺钉与螺柱的螺帽分别卡紧凸台的通孔以及连接板41的通孔外侧。在其他例子中,旋转固定连接板41一侧设置弹扣,卡入凸台43内部的通孔,由末端卡扣反扣在通孔外侧。还可在凸台43和旋转固定连接板41二者对齐的中心通孔内进一步设置铆压结构,铆钉末端设置卡勾,其铆钉的帽部和卡勾分别卡紧凸台43及旋转固定连接板41通孔外侧卡紧,将二者紧固在一起。也可以是在旋转固定连接板41一侧设置球头弹扣,凸台43对应设置球形槽,球形弹扣卡入球形槽内弹性卡紧,从而将凸台43与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紧固在一起。较佳地,凸台43是由连接端面的壳体的中心且沿中心轴线方向向前突出地延伸一定长度。图中所示,在第一主机体100的壳体的连接端面64’中心形成轴孔42,在第二主机体200的连接端面68’的壳体中心向外突出地形成凸台43,轴孔42套设在凸台43外,凸台43穿过第一主机体100的端接端面64’的轴孔42,末端设置所述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旋转位固定连接板41位于第一主机体100内且位于连接端面64’内侧。可以理解,凸台43、轴孔42换位地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连接结构可以是在第一主机体100和第二主机体200的连接端面的壳体上分别设置万向滚珠与轴孔配合,同样设置限位结构以防止滚珠脱离轴孔。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第一主机体100可相对第二主机体200左右旋转,可根据不同角度及使用要求停止在任意角度。
本实用新型自由旋转式美容仪的好处在于:用户在使用时可做多角度,多自由度调整,更方便使用,操作更方便,体验感更强,更加人性化。
本实施例的美容仪,包括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以及主控制电路板5等。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以及主控制电路板5安装于壳体6内。美容仪由一对端面64’、68’隔开形成上述第一主机体100以及第二主机体200。美容仪1000或第一主体由体100的前端面为工作面。美容仪1000内部的主控制电路板5与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电连接。主控制电路板5控制电源单元4启动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脉冲光,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并由工作面透射后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电源单元4用于给光源组件3供电。散热组件2用于美容仪内部散热。
美容仪1000的头部(或前端)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1,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用作工作面或者给用作给工作面制冷。散热组件2与制冷片1连接用于给制冷片1制冷。壳体6上设置有若干进风口60以及出风口66。美容仪(脱毛仪)1000上还可设置有电源线和/或充电接口,以与外部电源连接。
散热组件2用作半导体制冷片1和/或光源组件3的散热,包括热管21、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23,以及风扇25。热管21与制冷片1连接,从而将制冷片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风扇25安装于腔体28内,腔体28的一侧延伸形成出风通道280,出风通道280的末端与出风口66接通。
进风口60、散热器表面的散热空间、风扇25、出风通道280及所述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散热器的散热风道即第一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工作,由进风口60吸入冷风至散热器23的表面带走热量,由风扇25将热风排出至出风通道280和出风口66外部从而实现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风扇25与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由控制电路板5控制其工作。
美容仪的前端(头部)安装的制冷片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适用的制冷片同时作为工作面,由散热组件2对制冷片进行制冷。在一些实施例中,用半导体制冷片1给工作面制冷。作为一种较佳实施例,直接采用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作为工作面。半导体制冷片1可采用透明晶体直接作为冷面10且同时用作与皮肤接触面的工作面,具体参照后文。热管2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连接,从而将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
美容仪的壳体6由所述一对断面/连接端面64’/68’分成旋转头外壳(第一主机体外壳)61’和后壳(第二主机体外壳)62’。本实施例中,旋转头外壳61’和后壳62’为套筒状,可以分别是一体壳体,也可以是多部分组装为套筒状。旋转头外壳61’对应为第一主机体100的外壳,外壳61’上进风口60和出风口66,用于从外部向内吸入冷风(冷空气)对散热器23和/或光源组件3进行风冷散热。进风口60和出风口66可以是一条/个开孔或一族开孔,进风口60和出风口66的数量、位置、形状及排布根据散热需要具体设置,也可以是由壳体开孔上盖设盖板,盖板缝隙形成侧向进风或出风。后壳62’根据需要设置或不设置风孔。
散热器23位于进风口60后方位置;进风口60用于将外部环境与壳体内部气路连通,与散热器表面的散热空间气路连通,用于将环境冷风吸入散热器23表面进行风冷散热。
第一主机体100内安装有分控制电路板5’,与主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按键或按键板或触摸屏或显示屏201与分控制电路板5’和/或主控制电路板5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光源组件3、风扇23、分控制电路板5’设置于第一主机体100内部;电源单元4以及主控制电路板5设置于第二主机体200内部。
光源组件3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出光腔体结构70传输到美容仪的工作面,透射后进行脱毛或其他美容处理。光腔体组件70内部限定密封隔热的光传输通道。具体地,光源支架7安装于壳体6内且位于工作头部的后方,工作头部与光源支架7之间由镜面罩71连接形成光传输通道,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通过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工作头部后穿过工作面对外部皮肤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光源组件3两端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反光杯或光源两端设置有遮光套以遮挡光源组件的两端;遮光套可以是密封套,套设在光源组件的两端外部。
光源组件3产生的光通过出光腔体结构传输至工作面。作为一种实施例,出光腔体结构连接于半导体制冷片1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之间,内部限定密封隔热的光传输通道。具体地,出光腔体结构70包括镜面罩支架79、镜面罩71、密封圈73、密封圈压板75,还包括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镜面罩71为筒状,两端开口,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其前端形状及尺寸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102相适配,优选地,刚好将光源组件产生的光传输至制冷片1的透光区域,即镜面罩71的端口与透光区域102形状及大小一致,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71外部。镜面罩71安装于镜面罩支架79上;镜面罩支架79为隔热材质,用于固定镜面罩71以及隔热,其前端为环形腔与镜面罩71相适配,镜面罩71可套设于镜面罩支架79内或外部,本实施例中套设于镜面罩支架79的前端环形腔内;镜面罩支架79的后端面,设置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盖合密封。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具有高光透光性,其边沿套设密封圈73,与密封圈73组合用于透光(作为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及密封制冷片腔体的另一端且作为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从而使制冷片1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之间形成封闭的光传输通道,防止制冷时的温差导致制冷片1内侧起水珠,还可起到隔热效果,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隔离在镜面罩支架79外部,热面产生的热量不会导入光腔体组件70内部密闭的光传输通道内,使制冷片冷面的制冷效果更佳。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的外部,进一步设置有压板75,与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形状相适应地为环形框,压紧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压板75上还可设置有安装滤光片的卡槽,可用于插入滤光组件50。可设置一块或多块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位于光源组件3的出光面,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由白玻璃或高透明介质板76透射后经密封的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102或工作面。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1000,其内设置有用于容置安装滤光组件50的仓道或卡槽。工作时,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经滤光组件50滤光后,传输至出光工作面,透射出的光波用于美容或治疗操作。滤光组件50位于光源组件3前端;仓道设置于密封圈压板75上或者光源支架7上,或者由二者共同限定;进一步由弹簧52弹性固定滤光组件。滤光组件50包括滤光片,例如为滤光玻璃,以及安装滤光片的边框支架,还包括线路板,线路板上设置有电阻。滤光线路板及电阻可设置于边框支架的开槽(未图示)中。
本实施例中,美容仪1000可配置多个滤光组件50供选择使用。滤光组件50可拆卸更换地组装于美容仪内或者可插拔地插入仓道/卡槽内,不同滤光组件50滤光波段可设置为不同,以获得不同波段的出射光,对应获得不同的美容功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的出射光(经滤光片滤光后的光波)波长可以是:510nm-1200nm、530nm-1200nm、560nm-1200nm、590nm-1200nm、610nm-1200nm、640nm-1200nm、645-750nm。
具有脱毛功能的美容仪1000使用的滤光组件50,滤光片的光波波长较佳地在610nm以上,例如使用610-1200nm范围的滤光组件,使波长大于610nm的光光波透射出工作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至少一个滤光组件50的光波为645-750nm,即为双波段滤光,滤去645nm以下以及750nm以上的光波,出射光的波长为645-750nm。
滤光片的波长与美容仪的美容功效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43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炎性痤疮;
48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痤疮和血管性病变;
53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血管性(表浅细小血管)和色素性病变;
56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去皱,治疗色素性和血管性病变(深粗的血管);
64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脱毛、嫩肤、深部去红;
69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脱毛、深部去红等。
不同滤光组件50可设置不同波长的滤光片,且设置不同阻值的电阻,从而通过检测该滤光组件中的电阻的阻值或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或检测流经电阻内的电流来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所述电阻的阻值/两端电压/电流与滤光片的波长对应关系已预设。
电阻设置于线路板上,通过电极组件51与美容仪内部的控制电路板5、5'电连接。电极组件51包括一组对电极511和512,分别与滤光线路板上的电阻的两端对应电连接,以用于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可根据预设值来辨别电阻以及对应的滤光片,获知所用滤光片的波长。电极组件51的一对电极511和512由绝缘本体固定,每一电极的两端,其中一端用于电连接滤光组件线路板上的电阻的一端,另一端用于电连接美容仪内的控制电路板。电极组件51安装于密封圈压板75或者光源支架7上固定,例如在密封圈压板75上开设槽,用于卡入绝缘本体,且在密封圈压板75上设仓道或插槽,或者由密封圈压板75与光源组件的出光面之间限定仓道或插槽,以在光传输通道的截面上安装滤光组件50。绝缘本体上还设置有一弹性针,用于弹性卡紧滤光组件50。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识别其使用的滤光片(滤光玻璃)的原理为:
不同滤光组件50中,其线路板上设置的电阻具有不同阻值,当滤光组件50插入至美容仪的工作头部内时,美容仪内部的电极组件50的电极511和512各一端分别接通线路板上电阻的一端,使美容仪内的控制电路板5、5'通过该电路检测到此电阻阻值或电压值或电流值,查询该阻值或电压值或电流值对应的滤光片波长从而达到识别不同的滤光组件50。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美容仪主机可配置多个滤光组件50,根据用途选择对应波段的滤光组件。通过美容仪主机上的仓道口插入滤光组件50,美容仪接入电源后,控制控制电路板启动电源单元4激发光源组件3产生脉冲光,经滤光组件50中的滤光片滤光后由工作面射出,对皮肤进行美容操作。需要不同美容功能时,由壳体上的仓道口弹出原滤光组件50,更换不同的滤光组件50。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也可采用在脱毛仪中加装滤光组件50,使脱毛仪具有脱毛以外的其他美容或治疗功能,例如嫩肤、美白、去红、去皱、治疗皮肤性疾病等。
第二主机体200(或美容仪1000)的尾部由尾盖69’盖合。尾盖69’上设置电源线53,与内部的主控制电路板5连接,以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电源线可以是DC线,与第二主机体200之间可通过接口连接,电源线上可连接适配器。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线53连接电源适配器,电源单元4采用储能电容,电源电控原理如下:
电源适配器为第一电控模块;分控制电路板5’为旋转头外壳61’内设置的高压放电PCBA即第二电控模块,后壳62’内设置的主控制电路板5为升压PCBA即第三电控模块;
从美容仪开机到正常工作的电控原理为:电源适配器的电缆(AC线)插入到市电电源插座后电源适配器即通电,此时外界输入的电压为宽电压AC90V-264V,经过第一电控模块将电压在电源适配内降压至DC12V或DC24V,或者至DC12-24V之间的电压值;再经DC线输出至美容仪主机(此时将DC线插入至主机DC座);当DC电压输入至第二电控模块升压PCBA即分控制电路板5’后,电压从DC12V或DC24V,或者DC12V-24V之间的电压值,根据脱毛处理或美容/治疗处理所需能量对应的档位,调整升压电压值(电压值范围DC250V-400V)给储能电容4充电;再经第三电控模块即主控制电路板5控制光源组件3出光。这种低电压输入,使用更安全。光源组件3中的光源如灯管31打光原理:经二倍电压触发点亮IPL灯管,释放电容能量,达到闪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明示或暗示所指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Claims (11)

1.出光腔体结构,用于连接脱毛仪主机体内部光源组件与脱毛仪的工作面之间,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传输至工作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腔体结构,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包括镜面罩支架、镜面罩以及高透明介质板;镜面罩支架安装固定所述镜面罩内部共同限定所述光传输通道,前后两端开口;高透明介质板设置于光传输通道的后端且密封盖合后端开口,光传输通道的前端开口由脱毛仪的工作面密封,从而形成密封的光传输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光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罩支架为隔热材料,在光传输通道外部形成隔热层;所述高透明介质板具有高光透光性,其边沿套设有密封圈;高透明介质板同时用作光源组件的出光面,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由高透明介质板透射后由所述光传输通道传输;镜面罩为前后两端开口的筒状;镜面罩支架为环状支架,镜面罩支架与所述镜面罩相互套设固定,内部限定光传输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光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透明介质板外部设置有压板,将所述高透明介质板边沿压紧固定于镜面罩支架的后端面,以压紧密封光传输通道的后端开口;所述高透明介质板为白玻璃板;
所述镜面罩支架前端为环形腔,与镜面罩套合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出光腔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腔体结构设置或限定有安装滤光片的卡槽,用于在光传输方向插入滤光组件,以获得预定波长的光;
滤光组件包括滤光片、安装滤光片的边框支架、线路板;线路板上设置有电阻;滤光线路板安装于边框支架上;
所述光腔体结构上还设置有一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一组对电极,分别与滤光线路板上的电阻的两端对应电连接,通过电极组件与脱毛仪主机体内部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从而检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预设值来辨别电阻以及对应的滤光片的波长。
5.一种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其内设置有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电源单元给光源组件供电;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所述美容仪通过控制电路板控制电源单元激发所述光源组件产生脉冲光;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美容仪的工作面为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或者由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制冷;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由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和/或工作面透射后用于美容处理;所述光源组件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由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出光腔体结构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镜面罩或镜面罩支架的前端面抵紧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由半导体制冷片封盖所述光传输通道的前端开口;所述镜面罩或镜面罩支架的前端面与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相适配,将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经所述光传输通道传输至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镜面罩或镜面罩支架的前端面与半导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以密封与半导体制冷片之间的间隙。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包括壳体,所述光源组件、电源单元、控制电路板以及散热组件安装于壳体内;光源支架安装于壳体内,光源组件安装于光源支架上,所述高透明介质板封盖于光源支架前端面,位于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的传输方向上,用作光源组件的出光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口和出风口;
所述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其内设置散热组件,用于给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散热;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风扇;
所述进风口、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一风冷散热通路,用于供散热器散热;
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散热器的风冷散热;
风扇安装于一腔体内部或外部,腔体气路贯通地延伸形成出风通道,出风通道末端与所述出风口接通;
壳体上的进风口、光源组件散热表面的空间、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二风冷散热通路;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光源组件的风冷散热;
所述若干进风口包括设置于散热器对应壳体位置的第一进风口,还包括设置于光源组件对应壳体位置的第二进风口;
所述第一进风口用于所述第一风冷散热通路吸入冷风;
所述第二进风口用于所述第二风冷散热通路吸入冷风。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电偶粒子层以及PN电偶粒子层两端的热面和冷面;所述冷面由透明晶体构成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透明晶体冷面上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连接的所述热面;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每组PN电偶粒子层包括若干P型/N型半导体粒子;透明晶体冷面上对应每组PN电偶粒子层设置有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热面上设置有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对应每组PN电偶粒子层,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冷面上的对应的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热面上的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且电路串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上固定连接一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连接的所述热面;所述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其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所述热面为环形;透明晶体为整块,封盖环形的热面整面,环形热面的中空区域由透明晶体覆盖且形成透光区域;所述镜面罩或镜面罩支架的前端面与环形热面内的中空区域一致,抵紧于环形热面内的中空区域,由透明晶体形成的透光区域封盖。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包括脱毛仪主机体,所述主机体由内部的一对断面分隔成可相对旋转的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第一主机体和第二主机体之间由旋转连接结构连接;第一主机体的前端面为所述工作面,光源组件位于第一主机体内。
CN202023197671.1U 2020-04-02 2020-12-25 出光腔体结构及美容仪 Active CN21491272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52465 2020-04-02
CN202020475246 2020-04-02
CN202011548373 2020-12-23
CN2020115483734 2020-12-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12721U true CN214912721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115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197671.1U Active CN214912721U (zh) 2020-04-02 2020-12-25 出光腔体结构及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127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807926U (zh) 一种可旋转美容仪
JP3226132U (ja) 携帯式脱毛装置
CN112325507A (zh) 一种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CN216282138U (zh) 一种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CN215534977U (zh) 一种散热装置以及美容仪
CN209790005U (zh) 一种脱毛仪
WO2021003950A1 (zh) 一种便携式脱毛仪
CN112055799B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215822146U (zh) 一种美容仪
CN112533554B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214912721U (zh) 出光腔体结构及美容仪
CN220495425U (zh) 一种光子射频美容仪
WO2021196338A1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215821349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WO2021196506A1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215822147U (zh) 一种美容仪
CN216163139U (zh) 散热结构以及美容仪
CN214232430U (zh) 散热装置及美容仪
CN219461386U (zh) 一种美容装置
CN116999716A (zh) 一种手持式卤素灯美肤仪
CN216933446U (zh) 美容仪
CN219070618U (zh) 美容装置
CN211633559U (zh) 脱毛仪
CN117018463A (zh) 一种手持式白炽光源美肤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