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22147U - 一种美容仪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美容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22147U
CN215822147U CN202120300608.1U CN202120300608U CN215822147U CN 215822147 U CN215822147 U CN 215822147U CN 202120300608 U CN202120300608 U CN 202120300608U CN 215822147 U CN215822147 U CN 215822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light
hot
cold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006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22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221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adiation-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光源组件由电源单元供电,且由控制电路板控制产生脉冲光;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所述美容仪可拆装地装配滤光组件,使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经滤光组件滤光后得到具有预定美容或治疗功效的脉冲光,自工作面透射后进行美容或治疗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美容仪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处理美容设备,尤其是一种美容仪。
背景技术
当前市面上一些便携式或手持式的美容仪其功能单一,为获得对应波长的光波,美容仪结构复杂。其他美容仪同样是功能单一,无法灵活地选择或更换的工作头部的出射光波长,或者只能更换整个出光工作头部,成本高,使用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容仪,解决现有美容仪功能单一、结构复杂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光源组件由电源单元供电,且由控制电路板控制产生脉冲光;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所述美容仪可拆装地装配滤光组件,使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经滤光组件滤光后得到具有预定美容或治疗功效的脉冲光,自工作面透射后进行美容或治疗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美容仪内设置有仓道,用于容置安装滤光组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仓道口,与所述仓道贯通,供滤光组件进出仓道;所述滤光组件可插入仓道内并卡紧定位或解卡地配合;所述滤光组件包括滤光片、线路板以及安装滤光片的支架;所述线路板上设置有电阻;滤光组件中电阻与滤光片的透射光波长之间的关系预设对应:电阻的阻值或电阻两端的工作电压或流经电阻内的工作电流与所述滤光片的透射光波长预设对应,以通过电阻来识别所使用的滤光组件的滤光波长。
进一步地,所述美容仪上设置有与主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一对电极,分别用于与线路板上电阻的两端电连接,以检测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中的滤光片;所述线路板安装于支架上;所述电阻安装于支架内设置的夹槽内;所述美容仪可选择地装配不同的滤光组件,装配所述不同的滤光组件的美容仪具有:脱毛、嫩肤、去皱、皮肤去红、治疗痤疮、治疗血管性病变、治疗色素性病变中的一种或几种美容或治疗功能;不同的滤光组件的透射光的波长是选自:510-1200nm、530-1200nm、560-1200nm、590-1200nm、610-1200nm、640-1200nm、645-750、430-1200nm、480-1200nm、690-1200nm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光组件插入道内与仓道之间弹性配合,以将滤光组件弹出仓道;所述弹性配合由设置于仓道内或者设置于滤光组件上的弹性元件实现; 所述滤光组件插入仓道内与仓道之间卡扣定位;所述卡扣定位由设置于仓道和滤光组件的卡扣配合结构实现;所述卡扣配合结构为:弹扣/卡槽配合、凸起/卡槽配合、弹簧顶粒/卡槽配合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支架内侧设置有夹槽,滤光片的边沿插入夹槽内安装固定;所述夹槽内或者夹槽两侧设置有防裂缓冲结构,用于弹性紧固所述滤光片,使滤光片受外力影响时不会损坏;所述滤光片为滤光玻璃;所述防裂缓冲结构为设置于夹槽内部的弹力让位槽,和/或,防裂缓冲结构为设置于夹槽两侧或一侧的倒扣式弹力边,倒扣式弹力边弹性压紧滤光片的边沿;在支架内侧且位于所述倒扣式弹力边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弹力让位槽,用于缓振或增大与滤光片的弹性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产生IPL脉冲光的灯管,以产生IPL脉冲光经滤光组件滤光后传输至工作面,用于美容或治疗操作;所述电源单元为充电电容;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电偶粒子层以及冷面和热面;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设置有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上设置有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所述PN电偶粒子层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分别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的两端连接一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直接用作美容仪的工作面或者给所述工作面制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供脉冲光透射后进行美容处理;
所述工作面采用透明晶体材质形成透明晶体工作面,从而获得冰敷效果;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采用透明晶体材质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由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作为工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采用透明晶体作为冷面,透明晶体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连接的热面;所述透明晶体冷面形成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后进行美容处理;或者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为环形;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其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且对应固定于热面的环形上;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为整块晶体,封盖热面和PN电偶粒子层上,环形的中空区域作为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为环形;所述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所述冷面为环形且采用透明或不透明材质,环形热面和冷面分别焊接PN电偶粒子层或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环形的中空区域形成透光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主机体内设置散热组件,用于给半导体制冷片散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扇;所述进风口、散热器、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一散热风道,用于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自出风口排出;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与散热器之间由热管连接,热管内部容纳有制冷剂;所述散热器包括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金属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之间由连接结构连接固定;或者,所述若干散热片是由石墨烯一体成型形成石墨烯散热器;壳体上的进风口、光源组件的散热表面的空间、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二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用于光源组件的风冷散热;或者,所述光源组件由热管连接散热器进行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采用VC导热板形成VC导热板热面,内部容纳有制冷剂;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连接有热管,热管与散热器连接;热管内部与导热板内部连通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制冷剂在所述密闭空间内流通;所述导热板表面设置有所述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电连接且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内安装滤光片,可获得美容所需的光波波长;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滤光组件可拆装更换地插入美容仪内,配置多种滤光片更换使用,每种滤光片光波波长对应不同美容功率,不需要更换出光工作头部,便可实施多种美容功能,获得不同波段的出射光;使用更加方便,成本更低。且可以通过滤光组件内的电阻识别当前滤光片,更安全,方便用户放心使用。不同滤光片波段具有对人体毛囊处理、嫩肤、美白、去斑、美容治疗等不同的功效,更换不同波段的滤光片便可获得不同的美容功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出光工作头部的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美容仪出光工作头部爆炸图及断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光组件与美容仪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光组件装配于美容仪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光片与滤光片支架组装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光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沿A-A线的剖视图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滤光组件的电子器件装配示意图,其中图10(a)为滤光组件与电极组件连接的示意图;图10(b)为滤光组件的线路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10(c)为滤光组件的线路板上设置电阻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光组件与美容仪内部卡扣定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美容仪内部弹出滤光组件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光组件与美容仪内部通过弹簧顶粒定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4b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4c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4d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4e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一实施例的制冷面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a)~16(f)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二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a)~18(c)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三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0(a)~20(d)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四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2(a)~22(e)是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第五实施例中散热系统示意图。
图23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结构的爆炸图,图 (a)和(b)为两种示意结构。
图24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结构的立体图。
图25(a)-25(e)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结构的工艺流程图。
图26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a~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美容仪1000,其内设置有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以及控制电路板9;电源单元4给光源组件3供电;控制电路板9控制激发所述发光源组件3产生脉冲光;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10。美容仪100内设置有仓道8,用于容置安装滤光组件5。工作时,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经滤光组件5滤光后,传输至工作面,透射出的光波用于美容或治疗操作。
具体实施例中,美容仪1000的前端为出光工作头部100,出光工作头部100内安装有光源组件3以及光源组件3前端的滤光组件5。美容仪100的壳体6内还设置有散热组件2。滤光组件5位于光源组件3前端;控制电路板9与光源组件3、电源单元4电连接,控制光源组件产生用于美容的光波。电源单元4用于给光源组件3供电。美容仪1000的出光工作头部100的前端面为工作面10,可与皮肤接触,对皮肤进行美容处理。控制电路板9控制光源组件3可产生脉冲光,例如产生IPL脉冲光,经过滤光组件5滤光后传输至工作面10,透射出的脉冲光用于对皮肤进行美容。
美容仪前端面,即出光工作头部的端面,为工作面10,由透明材质制成或具有透光区域。出光工作头部100包括前端盖63、工作面10、镜面罩71、光源支架7以及安装于光源支架上的滤光组件5。工作面10由前端盖63固定安装于美容仪的机身前端,光源组件3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光源组件3位于出光工作头部100的后端,工作面10与光源支架7之间安装有镜面罩71,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经滤光组件5滤光后通过镜面罩71传输至工作面10,透射后进行皮肤美容。光源组件3两端安装于光源支架7上。
结合图7-13,滤光组件5包括滤光片500,例如为滤光玻璃,以及安装滤光片的支架50,还包括线路板501。线路板501上设置有电阻502。
本实施例中,美容仪1000可配置多个滤光组件5供选择使用。滤光组件5可拆卸更换地组装于美容仪内,不同滤光组件5中,滤光片500的滤光波段可设置为不同,以获得不同波段的出射光,对应获得不同的美容功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的出射光(经滤光片滤光后的光波)波长可以是:510nm-1200nm、530nm-1200nm、560nm-1200nm、590nm-1200nm、610nm-1200nm、640nm-1200nm、645-750nm。
具有脱毛功能的美容仪1000使用的滤光组件5,滤光片的光波波长较佳地在610nm以上,例如使用610-1200nm范围的滤光组件,使波长大于610nm的光光波透射出工作面1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至少一个滤光组件5的光波为645-750nm,即为双波段滤光,滤去645nm以下以及750nm以上的光波,出射光的波长为645-750nm。
滤光片的波长与美容仪的美容功效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43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炎性痤疮;
48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痤疮和血管性病变;
53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治疗血管性(表浅细小血管)和色素性病变;
56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去皱,治疗色素性和血管性病变(深粗的血管);
64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脱毛、嫩肤、深部去红;
690-1200nm的滤光片,可用于脱毛、深部去红等。
不同滤光组件5可设置不同波长的滤光片500,且设置不同阻值的电阻502,从而通过检测该滤光组件中的电阻的阻值或检测电阻502两端的电压或检测流经电阻502内的电流来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所述电阻的阻值/两端电压/电流与滤光片的波长对应关系已预设。
电阻502设置于线路板501上,通过电极组件51与美容仪内部的控制电路板9电连接。电极组件51包括一组对电极511和512,分别与滤光组件的线路板501上的电阻502的两端对应电连接,以用于检测电阻502两端的电压,可根据预设值来辨别电阻502以及对应的滤光片,获知所用滤光片的波长。电极组件51的一对电极511和512由绝缘本体513固定(参照图10(a)),每一电极的两端,其一端用于电连接滤光组件线路板501上的电阻502的一端,另一端用于电连接美容仪内的控制电路板9。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识别其使用的滤光片(滤光玻璃)的原理为:
不同滤光组件5中,其线路板501上设置的电阻502具有不同阻值,当滤光组件5插入至美容仪的工作头部内时,美容仪内部的电极组件5的电极511和512各一端分别接通线路板501上电阻502的一端,使美容仪内的控制电路板9通过该电路检测到此电阻阻值或电压值或电流值,查询该阻值或电压值或电流值对应的滤光片波长从而达到识别不同的滤光组件5。
安装滤光片的支架50为滤光片500的支撑边框,安装于滤光片500的周围,夹紧滤光片500。较佳地,支架50弹性地夹紧滤光片500,或者在支架的内侧形成防裂缓冲结构来夹紧滤光片,使滤光组件5受到外力时,不会由于刚性强度的应力影响而使滤光玻璃损坏,对滤光玻璃具有防爆的作用。参照图9,具体地,可在支架50的内侧形成弹性卡扣或者倒扣式弹力边504,夹持滤光片500的边沿,弹性地夹紧滤光片500。较佳地,支架50的内侧形成夹槽52,滤光片500的边沿插入夹槽52内固定,夹槽52两侧形成一对倒扣式弹力边504,分别弹性地压紧滤光片500边沿的上下表面。进一步地,可在支架50的内侧、倒扣式弹力边504的一侧形成弹力让位槽505,从一侧增加倒扣式弹力边504的弹性以及提供倒扣式弹力边504变形的位置空间。更进一步地,在支架50的内侧且在倒扣式弹力边504的另一侧形成弹力让位槽503,从另一侧增加倒扣式弹力边504的弹性以及提供倒扣式弹力边504变形的位置空间。在倒扣式弹力边504的两侧形成弹力让位槽,增加倒扣式弹力边504的弹性以及向两侧弹性变形的位置空间。也可在倒扣式弹力边504的一侧形成弹力让位槽,或者在夹槽52的内壁形成让位槽,使夹槽内壁与滤光片边沿表面之间形成弹性接触点或防裂缓冲结构。
参照图7,由于支架50的内侧形成防裂缓冲结构,为便于将滤光片(滤光玻璃)500装配于支架50内,支架50设置为拼装结构或者为活动的组装结构,以将支架的多条边框分别拼接夹紧固定滤光片500;或者支架50为展开结构,装配滤光片(滤光玻璃)500时将支架的展开边转动闭合而将滤光片(滤光玻璃)500周边夹紧固定。
滤光组件内的线路板501可安装于任何合适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0,线路板501安装于支架50上。具体地,支架的一侧作为固定位506,与美容仪内部固定配合,在该固定位506安装线路板501,线路板501上设置的电阻502安装于支架固定位507内的夹槽52内,夹槽52的边沿弹性地夹紧滤光片500的边沿,由滤光片500的边沿将电阻502封盖在支架固定位507内的夹槽52内。线路板501较佳地位于支架固定位的表面例如支架固定位的背面,以便于连接电极组件51,电极组件51安装于工作头部100内部,两电极511、512分别与线路板501上的电阻502两端之间电连接,可以是接触式电连接或者是弹片式抵接。支架固定位506另一侧的表面例如支架固定位的正面形成有卡扣配合位,例如形成卡槽507,也可以形成卡勾或弹扣或凸起,以便于与工作头部内部形成卡扣定位配合。
滤光组件5安装于出光工作头部100内,且位于光源组件3前方,以对光源组件3产生的出射光进行滤光。具体地,出光工作头部100内设置有仓道8,壳体开设有供滤光组件5进入或退出仓道8的仓道口82,仓道口82与仓道8贯通,滤光组件5自壳体上的仓道口82插入美容仪内、容置并卡紧于仓道8内,或者从仓道8内弹出且从仓道口82向外伸出。本实例中,在光源支架7上形成所述仓道8,较佳地,仓道8为横向(与光射出方向垂直)设置。结合图11-12,仓道8内与滤光组件5之间开成卡扣配合,可进一步地形成弹性配合。具体地,在仓道8内与仓道口82相对的末端83内,安装所述电极组件51,使电极组件51的两电极511、512的各一端凸出于或暴露于仓道内,与滤光组件5的线路板501电连接;在仓道8的末端83内,设置有弹扣(或凸起)80(也可以设置有卡槽),与滤光片的支架固定位506上的卡槽507(或卡勾或凸起)形成卡扣定位,将滤光组件5卡紧定位;滤光组件5,具体是滤光片的支架50,与仓道8之间设置有弹片84,也可以是弹簧或其他弹性元件,通过按压支架50位于壳体仓道口82的一端,使支架50由弹片84弹出。弹片84可安装于仓道8的末端83内,可与仓道8内的滤光片支架50的另一端弹性抵紧;或者,弹性元件(弹片84)安装于滤光片的支架50的末端外,与仓道8的内壁之间弹性抵紧。该实施例中,插入(滤光组件5)滤光片支架50时,弹扣80受力变形,当滤光片支架50推入至弹扣80位于支架固定位506时,由于弹扣80的弹力影响,使弹扣80落入滤光片支架固定位506上的卡槽507内,此时滤光片支架组5即可固定。按压滤光片支架50时,支架使弹片(或弹簧)84受力压缩变形,当松开滤光片支架50时,由于弹片(或弹簧或其他弹性元件)84的弹力的加速度影响,使滤光片支架50脱离弹扣80,向壳体仓道口82外弹出滤光组件5。具体例子中,弹扣80为仓道8的末端83设置的卡勾结构。
在另一种例子中,参照图13,在仓道8内,设置弹簧顶粒80’,可取代上述弹扣80。插入滤光片支架50时,弹簧顶粒80’受力变形回弹,当滤光片支架50推入至弹簧顶粒80’与支架固定位506时,由于弹簧顶粒80’的弹力影响,使弹簧顶粒80’落入滤光片支架固定位506上的卡槽507而卡紧配合,此时滤光组件5即可固定。
美容仪前端的工作面后方可安装制冷片,由制冷片给工作面制冷;或者,由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直接作为工作面与皮肤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采用透明晶体冷面作为工作面或者由制冷片制冷的透明晶体作为工作面与皮肤接触进行美容,同时可对皮肤形成冰敷效果。半导体制冷片1也可以是由透明晶体作为冷面10和/或热面12并限定透光区域。光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经滤光片滤光后获得对应波长的脉冲光,再穿透制冷片的透光区域和/或透明工作面,作用于皮肤,实施相应的美容操作。
壳体6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口60、65和出风口66;所述主机体内设置散热组件2,用于给半导体制冷片1散热。散热组件2包括热管21、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壳体6内还设置有风扇25。进风口60、散热器23、风扇25、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一散热风道,用于散热器25的风冷散热;通过启动风扇25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自出风口排出。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与散热器23之间由热管21连接,热管21内部容纳有制冷剂。散热器23包括若干散热片231。散热片231为金属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之间由连接结构连接固定;或者,若干散热片是由石墨烯一体成型形成石墨烯散热器。
壳体上的进风口65、光源组件3的散热表面的空间、风扇25、出风口66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二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25实现自进风口65吸入冷风,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用于光源组件3的风冷散热。或者,光源组件3由热管21连接散热器23进行散热。
其中,壳体上开设风孔68,风孔68可以是一组或多组密集排列的通孔。风孔68用于将外部环境与壳体内部气路连通,具体是与散热器表面的空间气路连通,用于将环境冷风吸入散热器23表面进行风冷散热。
作为一种实施例,壳体6包括相上壳61和下壳62(上下方位相对而言,此处仅为描述方便)。壳体6的下壳开孔且设置有挡板64,其边沿与开孔之间的间隙用作出风口66和侧向进风口67,出风口66与出风通道29的末端连接,侧向进风口67用于对散热器表面形成侧向进风。挡板64与下壳62的开孔的四周边沿之间形成间隙中,其中一侧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出风口66,其他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侧向进风口67,侧向进风口67与下壳62后方的散热器23表面的散热风道气路相通,用于对散热器23表面侧向进风,提高进冷风进入量和进风速度。侧向进风还可有效避免因下壳正面进风的方式易于形成水雾或水滴侵蚀控制电路板5。壳体上的风孔68可用于正向进风,结合侧向进风口67侧向进风,从而形成多方向进风的第一进风口60,以对散热器表面进行风冷散热,提高散热效率。第一进风口60用于向散热器表面导入冷风,可包括挡板64与下壳开孔边沿之间的间隙形成的侧向进风口67,还可包括挡板上的一组或多组风孔68。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60不限于侧向进风口67及风孔68。
散热组件2与制冷片1连接用于给制冷片1制冷,还可用于给光源组件散热。壳体6上设置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以向壳体内部导入冷风,进行风冷散热。美容仪1000设置有电源线和/或电源接口,与外部电源连接。电源单元4可以是电容,给光源组件3供电。光源组件3可以是IPL灯管, 与控制主板上设置IPL灯管触发模块连接,由控制电路板9控制IPL灯管触发模块点亮光源组件3,产生强脉冲光。灯管外套装有反光杯33,反光杯33为导热材质。可以通过壳体上的进风口向反光杯表面吹冷风通过风冷通道30进行散热;或者,还可以通过散热器或热管给光源组件3散热。
散热组件2包括热管21、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23以及风扇25。热管21与制冷片1连接,从而将制冷片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器共同进行散热。热管21还可通过导热板22与制冷片1连接,导热板22贴设于制冷片1,热管21安装于导热板22。风扇25安装于一腔体28内,腔体28的一侧形成出风通道29,出风通道29的末端与壳体6上的出风口接通,向外排出热风。
壳体上的进风口、散热器表面、风扇风道、出风通道29及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散热风道(图2中的箭头)即第一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工作,进风口吸入冷风至散热器23的表面和/或光源组件3表面带走热量,由风扇25将热风排至出风通道29和出风口外部从而实现风冷散热。风扇25与控制电路板9电连接,由控制电路板9控制其工作。
光源组件3的光源通电时产生脉冲光,控制电路板9控制电源单元4给光源供电,脉冲光由光源组件发出经滤光片500后获得对应波段的脉冲光,传输至出光工作头部100作用于皮肤表面,从而进行美容。
作为一种实施例,出光工作头部100内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1,其冷面直接用作工作面10或者用于给工作面10制冷,从而在皮肤表面形成冰敷效果。半导体制冷片1包括半导体电偶层即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PN电偶粒子层两端的热面12和冷面。冷面可由透明晶体构成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透明晶体的表面可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
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美容仪主机可配置多个滤光组件5,根据用途选择对应波段的滤光组件。通过美容仪主机上的仓道口82插入滤光组件5,美容仪接入电源后,控制控制电路板9启动电源单元4且激发光源组件3产生脉冲光,经滤光组件5中的滤光片滤光后由工作面10射出,对皮肤进行美容操作。需要不同美容功能时,由壳体上的仓道口52弹出原滤光组件5,更换不同的滤光组件5。本实用新型的美容仪也可采用在脱毛仪中加装滤光组件5,使脱毛仪具有脱毛以外的其他美容或治疗功能,例如嫩肤、美白、去红、去皱、治疗皮肤性疾病等。
作为一些实施例,美容仪1000的出光工作头部100安装有至少两个感应器,用于检测工作面10是否全部或者几乎全部被皮肤覆盖以激发或关闭光源工作。其中,两个感应器安装于工作面10边沿的对角线或靠近对角线位置。感应器与控制电路板9连接。
半导体制冷片的实施例
同时参照图14a-14e、结合图26-27,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制冷片1,用作工作面与皮肤接触。其中,半导体制冷片1采用透明晶体直接作为冷面10且同时用作与皮肤接触面的工作面。散热组件2的热管21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2进行散热。半导体制冷片1由前端盖63固定装配。前端盖63与上下壳体61、62的前端卡紧装配,且与光源支架7之间卡紧地装配,可进一步由紧固件如螺丝、定位柱或卡扣结构将前端盖63与上下壳体61、62以及光源支架7之间进行装配。
控制电路板9控制光源组件3工作产生脉冲光穿透半导体制冷片1进行脱毛或其他美容处理。控制电路板9还可用于控制半导体制冷片1进行制冷工作。可以理解,半导体制冷片1也可设置独立的电源或独立的控制电路板,单独控制半导体制冷片1工作。
热管21一端设有导热件22,导热件22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贴合,用于将半导体制冷片热面12的热量经导热件22传导至热管21,由热管21及散热器23进行散热。
导热件22一般为金属件,较佳为铜,导热件22的形状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的形状相适配,且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之间贴合接触,以利于快速传热。热管21内部有循环流动的制冷剂,热管固定在鳍片散热器23的表面或者内部。热管21较佳为铜管。热管21与半导体制冷片1连接的一端或一段绕制形成一个环状24,环状24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形状及尺寸相适配。热管21的环状24与导热件22的轮廓一致,导热件22与热管21的环状24内相互套设且环形贴合。本实施例中,导热件22为金属环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包括冷面10、由金属导体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形成的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热面12。PN电偶粒子层11位于冷面10和热面12之间。其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由透明晶体构成,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透明晶体冷面10内侧表面与PN电偶粒子层11的金属导体固定连接。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由陶瓷或其他适用基材构成,热面基材内侧表面与PN电偶粒子层11的金属导体固定连接。陶瓷基材热面12和透明晶体冷面10将PN电偶粒子层11夹设在内部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1。PN电偶粒子层11的端部连接有正负电极113。透明晶体是具有高透光性、高导热系数、高耐热性的透明材质,例如天然晶石或宝石。金属导体可通过在热面和冷面上通过金属化工艺形成,将半导体粒子串联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内部电路。
PN电偶粒子层11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适用的方式实现。例如,先将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的内侧表面进行金属化形成金属导体或者形成冷端电路和热端电路,之后再与PN电偶粒子层11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分别焊接且串联地电连接。又或者,PN电偶粒子层11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陶瓷基材热面12之间进一步由导热胶粘结从而形成粘结固定。
本实施例中,PN电偶粒子层11为环形或者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其环形区域111用于布置电子组件,内部空心区域112供光线穿透。PN电偶粒子层11是由金属导体或冷端电路/热端电路与P型/N型半导体粒两端电连接形成P型/N型半导体粒的串联电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当直流电通过N、P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冷端采用透明晶体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热端可采用陶瓷基材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当然也可采用其他合适材质作为热面。
半导体制冷片1的PN电偶粒子层即为PN电偶粒子层,均以标号11表示。冷面10和热面12分别设置于PN电偶粒子层的冷端和热端,PN电偶粒子层设置有正负电极113。
PN电偶粒子层11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在一些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直接以颗粒状,按预定的冷端和热端电路排布,直接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上,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之间的夹层结构。在组装时,可以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冷面10或热面12之一,例如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热面,从而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固定,之后再将冷面10焊接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固定成预定形状的整体结构,并在两端形成对应的电路或电连接点,PN电偶粒子层11制成预定形状,如环形,两端面对应形成有电路或电连接和焊接点(未图示),分别与冷面10及热面12上的金属导体或电路之间焊接且电连接。PN电偶粒子层11的设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半导体制冷片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的设置。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上形成有电路122作为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透明晶体冷面形成有冷面电路110(或金属导体),冷面电路110、热端电路122分别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由正负电极113连接于控制主板。
其中,PN电偶粒子层11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热端电路122且由热端电路122串联。图26中所示,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的粒子分布图,其中条形方框为热面上形成的电路122,可以是经蚀刻或金属化后获得电路,用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导热板热面12的表面形成有金属导电点,对应焊接并串联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时,P型半导体粒子与N型半导体粒子可分两次焊接,装入P型半导体粒子时,N型半导体粒子位置用工装治具遮挡。
PN电偶粒子层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冷面上设置冷端电路110,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电连接。冷端电路110可以是根据预定电路分布图由锡膏形成导电焊点或者根据电路分布图印刷锡膏用于焊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
冷面10组装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的热面12上后,所有P/N型半导体粒子之间串联。
陶瓷基材热面12的形状为环形,环形区域126作为散热面,内部空心区域127供光线穿透。PN电偶粒子层11的环形与陶瓷基材热面12的环形与相适配,环形内部空心区域连通,边沿对齐。
透明晶体冷面10覆盖PN电偶粒子层11的整面。透明晶体冷面10为一整片或整块晶体,表面连续。较佳地,透明晶体冷面的厚度不少于1mm,以提高半导体制冷片1的强度,降低装配的损伤风险,延长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透明晶体材料具有高透光性以及高导热系数,以便于脉冲光穿透透明晶体进行脱毛操作,高导热系数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及效果。
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中间区域为透光区域102,外围的环形区域101与所述PN电偶粒子层11/热面12的环形相适配。相应地,透明晶体冷面的透光区域102封盖于PN电偶粒子层11/热面12的内部空心区域上,从而将空心区域盖合,且可供光线穿透。透明晶体冷面10的整面制冷区域包括透光区域102以及透光区域外围的环形区域101。晶体表面整面制冷,提高了制冷面积,体验感更好。
参照图14c,透明晶体冷面10的环形区域101的表面经遮光处理后形成环形遮光区域(图14c中的阴影部分),用于遮挡内部的电子部件。具体地,遮光处理可以是在透明晶体的单面或双面镀一层遮光膜,然后把中间透光区域对应位置的遮光膜去掉;或者是,直接在透明晶体的环形区域上印刷遮层,透光区域避空。遮光区域是对透明晶体冷面10进行表面处理形成,可在晶体双面或任一单面处理,可采用镀膜,喷涂,印刷等方式处理。
透明晶体冷面10的四周边沿还可进一步加工形成装配位103(参照图14d),用于与外部壳体(例如前端盖)之间固定装配。更具体的例子中,装配位103可以是斜边或台阶面,可与前端盖63之间形成卡紧配合。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半导体制冷片1的透明晶体冷面10用于与皮肤接触的工作面,对皮肤产生冰敷或预冷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半导体制冷片的其他实施例
参照图15-22(e),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1包括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两端的热面12和冷面10。冷面10由透明晶体构成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透明晶体的表面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102,透光区域102由所述透明晶体提供。
其中,所述一组或多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设置于所述透明晶体的一侧、相对的两侧或多侧。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设置有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上设置有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PN电偶粒子层11包括串联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分别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的两端连接一对电极113,与控制电路板9电连接。
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冷面10为方形(不限于方形)透明晶体,透明晶体的一侧面例如左侧面设置一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设置有一对电极(未图示)。透明晶体的另外两对表面例如前后(或上下)表面可用作透光区域102,供脉冲光透射用于脱毛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
进一步参照图16(a)~16(f),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这些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与散热组件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散热组件2包括热管21以及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所述热管安装于散热器的表面或内部。热管21直接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接触或者通过导热件与热面接触。本实施例中,热管的一端26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的形状相适配,且相互贴合接触;为便于热管的一端26与热面12之间紧密贴合接触,可将热管21的末端地行弯折,参照图中所示各种弯折设计例如为L形。热管21可采用毛细铜管,内部有循环流动的制冷剂。所述散热器为鳍片散热器、散热片或导热板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图中所示的各种散热器结构中,图16(a)、图16(e)所示的散热器23为散热片,例如一组或多组散热片平行设置,热管21穿设固定于平行的散热片中。图16(b)、图16(c)、图16 (d)、图16 (f)中散热器23包括导热板230以及固定于导热板230一侧表面的一组平行的散热片231。热管21的一端26弯折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贴合接触,且可形状及尺寸一致,热管21固定于导热板230的另一侧面,或者穿设于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231中或其表面。散热片可采用高导热性的金属薄片,或者是石墨烯材质一体成型的散热片。
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冷面10为方形(不限于方形)透明晶体,透明晶体的相对两侧表面例如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设置有一对电极(未图示)。透明晶体的另外两对表面例如前后表面(或上下表面)可用作透光区域102,供脉冲光透射用于脱毛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具体例子中,两个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由陶瓷基材构成从而形成陶瓷基材热面。每一陶瓷基材热面的内侧表面通过金属化/蚀刻/印刷/电镀/喷涂或现有技术的其他方法形成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透明晶体的相对两侧表面通过金属化/蚀刻/印刷/电镀/喷涂或现有技术的其他方法形成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一组热面与对应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固定且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与透明晶体对应的侧面上的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之间固定且电连接。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夹在陶瓷基材热面12和透明晶体冷面10的侧面之间。两个热面12以及透明晶体冷面10的左右两侧表面分别与对应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的相对两端固定。
进一步参照图18(a)~18(c),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1与散热组件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包括两根热管21以及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所述热管安装于散热器23的表面或内部。热管21直接与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接触或者通过导热件与热面接触。例如,各热管的一端26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的形状相适配,且相互贴合接触;为便于热管的一端26与热面12之间紧密贴合接触,可根据需要将热管21的末端地行弯折,参照图中所示各种弯折设计如L形。热管21可采用毛细铜管,内部有循环流动的制冷剂。所述散热器为鳍片散热器、散热片或导热板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图中所示的各种散热器结构中,图18(a)所示的散热器23为一组或多组平行设置的散热片,两根热管21穿设固定于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中。图18(b)、图18(c)中散热器23包括导热板230以及固定于导热板230一侧表面的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231。各热管21的一端26弯折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个热面12贴合接触,形状及尺寸一致,热管21固定于导热板230的另一侧面或者穿设于一组平行的散热片231中或其表面。
散热片231可采用高导热性的金属薄片,或者是由石墨烯一体成型的散热片231形成一体结构的石墨烯散热器23。导热板230可设置有两块,分别用于固定一根热管21。导热板230也可以是石墨烯一体成型的石墨烯导热板,可与石墨烯散热片231一体成型形成整体结构。
参照图19,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冷面10为方形(不限于方形)透明晶体,透明晶体的一侧面例如上表面设置一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设置有一对电极(未图示)。透明晶体的另外两对表面例如前后(或左右)表面可用作透光区域102,供脉冲光透射用于脱毛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具体例子中,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为陶瓷或其他基材热面12。陶瓷基材热面12的内表面以及透明晶体的上表面经金属化/蚀刻/印刷/电镀等方式,分别形成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与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的两端面对应焊接且电连接。
进一步参照图20(a)~20(d),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1与散热组件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散热组件2包括热管21以及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图中所示的各种散热器结构中,图20(a)、图20(b)所示的散热器23为一组平行散热片,热管21穿设固定于平行散热片上。图20(c)、图20(d)中散热器23包括导热板230以及固定于导热板230一侧表面的一组平行的散热片231。热管21的一端26与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贴合接触,且可形状及尺寸一致,热管21固定于导热板230的另一侧面,或者穿设固定于一组平行的散热片231中或其表面。热管21弯折为U形或L形,以形成与热面12一致且紧密接触的区域表面。
参照图21,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半导体制冷片1,冷面10为方形(不限于方形)透明晶体,透明晶体的相对两侧表面例如上下表面各设置一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固定连接的热面12。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设置有一对电极(未图示)。透明晶体的另外两对表面例如前后(或左右)表面可用作透光区域102,供脉冲光透射用于脱毛或其他功效的美容处理。图中箭头方向表示脉冲光的入射方向。具体例子中,两个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为陶瓷或其他基材热面,内侧表面金属化后形成金属导体或者热端电路,与对应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焊接并电连接。两个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各夹在一陶瓷基材热面12与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之间。两个热面12以及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上下表面分别与对应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的相对的两端分别固定。
进一步参照图22(a)~22(e),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半导体制冷片1与散热组件2连接,将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量自热面12传导至散热组件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包括两根热管21以及与热管21连接的散热器23。所述热管安装于散热器的表面或内部。热管的一端26与热面12之间紧密贴合接触,热管21可以为L形或U形或其他合适形状,以形成与热面12一致且紧密接触的区域表面。图中所示的各种散热器结构中,图22(a)、图22(b)、图22(c)所示的散热器23为一组或多组平行散热片,两根热管21穿设固定于平行散热片中。图22(d)、图22(e)中散热器23包括导热板230以及固定于导热板230一侧表面的一组或多组平行散热片231。各热管21的一端26弯折后与半导体制冷片的一个热面12贴合接触,且可形状及尺寸一致,热管21固定于导热板230的另一侧面或者穿设于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231中或其表面。
将上述第二至第五实施例(图15~22(e))的半导体制冷片1及散热组件2应用于前述实施例的美容仪(脱毛仪)1000中,半导体制冷片1安装于美容仪(脱毛仪)的工作头部,作用透明晶体冷面用作工作面。散热组件2安装于壳体6内部。散热器23安装于风扇25的一侧,散热器23表面的散热风道与腔体28连通,由风扇25散热器23表面空间的热气抽入腔体28且自出风口66排出至外部。其他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1的热面12除采用陶瓷基材之外,也可采用其他现有可获得的材料作为热面,例如,热面12可采用透明介质覆盖环形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11的一端。
在前述各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1的冷面10直接采用透明介质,较佳地直接采用透明晶体作为半导体制冷面,且直接用作与皮肤接触的工作面。工作面位于脱毛仪的前端面,即位于工作头部的前端面。较佳地,透明晶体冷面(或透明介质冷面)为工作面的整面,从而形成前端整面制冷效果。整面制冷的好处在于脱毛时下一个脱毛位置可预冷,上一脱毛位置可持续冰感减轻脱毛后带来的灼热感,相当于加长了冰敷的时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相对上述各实施例主要区别是工作头部不同,采用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直接作为与皮肤接触的工作面。较佳地,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为工作面的整面,从而形成前端整面制冷效果。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由其背面贴合的制冷片1进行制冷。前端盖63为环形壳体,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卡紧地安装于壳体的环形边沿内。制冷片1也卡紧于前端盖63内,贴合于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的背面,当然也可安装于透明晶体一侧或(或透明介质体)多侧进行制冷。工作头部安装的制冷片1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适用的制冷片用于对透明晶体(或透明介质体)工作面进行制冷,采用前述实施例的散热组件2对制冷片1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使用透明晶体直接取代陶瓷片,透明晶体直接与连接PN半导体电偶的金属导体/冷、热端电路固定连接,整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半导体制冷片,同时透明晶体可直接与皮肤接触用作美容仪的工作面。使用晶体直接作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和工作面,可获得以下效果:
1)消除了传统制冷的中间层,减除了制冷率的损耗,提高了制冷速度和效率;
2)与皮肤或接触面接触时为晶体表面整面制冷,提高了制冷面积,体验感更好;
3)使用晶体作为制冷面,脉冲光可直接透过透明晶体照射至皮肤,光经过透明晶体冷却后,大大降低或消除了光照的疼痛或不适感。
作为一些实施例,美容仪(脱毛仪)1000的工作头部安装有至少两个感应器,用于检测透明晶体工作面是否全部或者几乎全部被皮肤覆盖以激发或关闭光源工作。其中,两个感应器安装于透明晶体工作面边沿的对角线或靠近对角线位置。感应器与控制电路板9之间电连接。
自带散热结构的制冷结构
参照图23-27,在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自带散热结构形成整体结构的制冷结构20,其包括半导体制冷片1,热管21以及散热器23,热管21连接于半导体制冷片1以及散热器23,形成半导体制冷片自带散热器的一种整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是直接将散热器23与半导体制冷片1结合形成制冷结构的整体结构。
半导体制冷片1包括PN电偶粒子层11以及冷面10和热面12。冷面10和热面12分别设置于PN电偶粒子层的冷端和热端,PN电偶粒子层设置有正负电极。
PN电偶粒子层11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参照图23(b)及26-27)。在一些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直接以颗粒状,按预定的电路排布,直接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上,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和热面12之间的夹层结构。在组装时,可以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冷面10或热面12之一,例如先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热面,从而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固定,之后再将冷面10焊接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结构,参照图23(a)、图26以及图25(e)。在其他实施例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可以固定成预定形状的整体结构,并在两端形成对应的电路或电连接点,如图23所示,PN电偶粒子层11制成预定形状,如环形,两端面对应形成有电路或电连接和焊接点(未图示),分别与冷面10及热面12上的金属导体或电路之间焊接且电连接。PN电偶粒子层11的设置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半导体制冷片的PN电偶粒子层(PN电偶粒子层)的设置。
PN电偶粒子层的热端使用导热板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导热板热面12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直接接触,由导热板热面12直接将热端的热量吸收并传导。导热板热面12内部容纳有制冷剂。导热板热面12表面上形成有电路122作为热端电路;热端电路122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一端电连接。
再次参照图23(b)、25(e)和图26-27,PN电偶粒子层11的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焊接于热端电路122。图中所示,半导体制冷片的导热板的粒子分布图,其中条形方框为导热板上形成的电路,例如导热板为铜板,经蚀刻后获得电路,用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时,P型半导体粒子与N型半导体粒子可分两次焊接,装入P型半导体粒子时,N型半导体粒子位置用工装治具遮挡。
PN电偶粒子层中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焊接于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10。参照图23(b)、图26以及图25(e),冷面上设置冷端电路110,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电连接。冷端电路110可以是根据预定电路分布图由锡膏形成导电焊点或者根据电路分布图印刷锡膏用于焊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另一端。
冷面10组装于焊接P/N型半导体粒子的热面12上后,P/N型半导体粒子或PN电偶粒子层11两端电路串联连通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内部电路,通过正负极113与控制电路板9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板热面12为金属板,例如为铜板或铝板。导热板热面12内部形成有空间,用于容纳制冷剂。制冷剂常采用冷却液。金属导热板表面设置有绝缘层123以及热端电路122。绝缘层123为覆盖于金属导热板表面的电气绝缘膜,金属导热板表面通过蚀刻形成热端电路。较佳地,导热板热面12为VC(Vapor Chambers)导热板,具体例子中,包括导热底板120和导热盖板121,导热底板120及导热盖板121相互扣合,内部形成空间。导热底板120的表面设置电路122,与PN电偶粒子层11电连接。导热盖板121上设置孔位124,孔位124与热管相匹配,热管的一端插入孔位124内固定,与导热板内部的空间连通。
导热板内部可进一步放置有铜粉,以增加导热和吸热面积;铜粉可熔接于空间内壁,或者直接将铜粉放置于导热板内部的空间内。导热板内部可进一步设置内圈封胶125,用于密封导热底板120与导热盖板121之间的衔接缝隙。较佳地,导热底板120及导热盖板121在连接处通过焊接或熔接或铆接从而形成一体结构或整体结构。
导热板热面12的形状根据制冷片整体形状及其应用来设计,可以是整体板盒结构或其他形状。图中所示实施例中,导热板热面12整体为环形,由环形导热底板120与环形导热盖板121扣合而成。导热底板内侧形成凹槽结构,与盖板121扣合后,凹槽对应形成内部空间,凹槽内还可设置有凸台支撑结构,可与盖板对应面上设置的卡槽配合定位。环形结构中心可限定用于穿透脉冲光的透光区域,以便于将制冷结构用作美容仪(如脱毛仪)。环形导热板热面12形成环形热面,PN电偶粒子层11/P/N型半导体粒子也为环形布置,冷面可采用环形材料或者采用整块透明晶体与PN电偶粒子层11/P/N型半导体粒子以及环形导热板热面12焊接装配。
本实用新型的VC(Vapor Chambers)导热板可采用铜/铝质等金属导热材料,例如采用铜板与制冷片导电层粒子接触的表面形成(例如喷涂)一层绝缘材料,并通过蚀刻或印刷等方式形成相应的电路用于P/N半导体粒子电连接以便电荷运动使其达到发热/制冷的效果。导热板的内部加工成立体空间,导热底板120与导热盖板121扣合后内部形成用于容纳铜粉与制冷剂的密闭空间,且与热管21内部的空间连通。导热底板120与导热盖板121及热管21高温熔接后,通过热管21上或导热板热面12上预留的真空嘴抽真空,最后烧结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采用导热板热面12直接作为制冷片的热端,同时与热管贯通或者直接连接散热器,作为热管或散热器的一部分,将制冷片与散热器结合为一体,结构更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结构20可采用若干条热管21;热管21与导热板热面12连接以共同散热;热管21内部容纳有制冷剂;热管内部与导热板内部连通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制冷剂在密闭空间内流通。一般地,热管为金属管,例如为铜管或铝管。图中所示实施例中,采用一根或两根直管作为热管12,一端连接导热板21,另一端连接散热器23,热管12两端可分别与导热板21及散热器12之间焊接或熔接固定,形成整体不可分开的结构。
导热板热面12和/或热管21上设置有可烧结闭合或熔合的真空嘴,可闭合的真空嘴与导热板内部和/或热管内部连通,用于抽真空。
热管21内容纳有铜粉,以增加导热和吸热面积;铜粉熔接于管内壁,或者直接将铜粉颗粒放置热管内并配置铜网。热管21与导热板热面12之间可通过焊接或熔接或铆接形成整体结构。具体地,热管21的一端与导热板上设置的孔位124之间焊接或熔接或铆接固定。
散热器23与导热板热面12连接或者通过热管21与导热板热面12连接形成整体结构,用于给导热板散热。
散热器23可以是鳍片式散热器,包括若干散热片231。作为一些实施例,散热器为金属材质的鳍片式散热器,可由一组或多组金属散热片231如铜板组装而成。一组或多组散热片23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固定。例如,在各片散热片上设置有卡扣以及卡孔,通过卡扣与卡孔之间形成卡紧配合,再进一步由导热片或者热管21将各散热片进一步固定。
图中所示实施例中,散热器23包括一组或多组平行排列的散热片231;热管21穿设于一组或多组平行排列的散热片设置的通道232内且紧密接触地配合,热管21与通道232之间可进一步由焊锡焊接,以增大接触面积,加快传热。在其他实施例中,热管21还可与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散热片上结合的导热片(导热件)之间固定连接且紧密接触地配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23为石墨烯散热器,是由若干石墨烯散热片231通过石墨烯一体成型而形成的整体结构。石墨烯散热器23包括一组或多组石墨烯散热片231一体成型形成的整体不可分结构,制造工艺可直接通过注塑工艺或模压工艺成型。石墨烯散热器23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独立的散热器,即包括一组或多组石墨烯散热片231一体成型地形成整体不可分结构。石墨烯散热器23还可与其他散热件结合使用,例如与热管21或导热件。热管21可以是安装于石墨烯散热器23表面或内部且紧密接触地配合以快速导热。导热件可以是安装于石墨烯散热器23上,例如,一组或多组平行的石墨烯散热片231一体成型形成的石墨烯散热器23位于或安装于导热件一侧;也可以是石墨烯散热器23与其他导热板一体成形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结构,即一组或多组平行的石墨烯散热片231与导热板一体成型。石墨烯散热器组合可以灵活多变。
石墨烯散热器23还可与美容仪(如脱毛仪)的其他结构件一体成型或结合在一起,表成整体结构,例如,石墨烯散热器23与美容仪(如脱毛仪)内部的结构件如支架、导热罩、风扇壳体等一体成型,还可与美容仪(如脱毛仪)壳体内侧一体成型。
石墨烯散热片通过直接通过注塑工艺或模压工艺成型一体成型,与其他结构件一体成型或结合时,可在注塑工艺或模压工艺时,将其他结构件置于模具内,在石墨烯散热片注塑或模压时一次成型,将其他结构件与石墨烯散热片固定成一体。石墨烯散热器中,一组或多组散热片之间通过一体地型形成整体不可分结构,无需设置装置连接的卡扣结构,也无需设置装置对位结构,工艺及结构简单。
一体成型的石墨烯散热器23可以是任意适合于美容仪壳体内部空间的形状,石墨烯散热器23为平行排列的石墨烯散热片,石墨烯散热器内部可一体成型地形成用于安装热管21的通道232,热管21穿入通道232内紧密接触。
石墨烯散热器23的外形则不受美容仪内部空间的影响,可灵活的根据美容仪内部空间尺寸及弧度等设计能贴合于美容仪(如脱毛仪)内部零件形状,更好的利用了产品内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也加大的散热的面积,更使得热源能更快更高效均匀的导出并散发掉。石墨烯散热器密度相较于传统散热器而言更小,更轻,大大减轻了美容仪(如脱毛仪)的重量。石墨烯散热器的制造采用注塑工艺或模压工艺可一次性成型,尺寸精度高,零件一致性高,产品变形量小,石墨烯散热片可根据要求做成波浪形或导形,每片石墨烯散热片间距相同,能有效的保证产品散热的导热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地提高美容仪成品的品质一致性。石墨烯散热器的制备工艺简单,产能高,不良率低,组装于美容仪(如脱毛仪)成品效率相对提高,改善生产产能,有效地降低了美容仪(如脱毛仪)成本。
在其他实施例中,石墨烯散热器23可以与其它零件有效结合,例如二合一三合一多合一地设计在一体,将热量更快又均匀地导热散热。例如,石墨烯散热器可以与内部安装支架如支架7尾部合二为一设计,与支架一体成型,或者与密封件35的一侧一体成型;或者,是与风扇的外部壳体二合一设计等,与风扇的外部壳体一体成型的形成整体结构,以便于将热量更快又均匀地导热散热。石墨烯散热器23还与壳体或支架一体成型形成整体结构,使美容仪(如脱毛仪)安装更方便,效率更高。
在其他实施例中,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适用的冷面材料制成,例如陶瓷。根据使用需要,冷面需要形成透光区域时,采用不透明材质的冷面时,需要设置预留空心区域,例如环心的中心通孔,用于透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PN电偶粒子层的冷端使用透明晶体,从而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透明晶体冷面,可透射脉冲光。
如上所述以及图25(e)及图26-27的所示,通过金属化或蚀刻、电镀、印刷、涂覆等现有技术的方法,在透明晶体冷面10上形成冷端电路110或金属导体,与PN电偶粒子层11电连接且相互焊接;PN电偶粒子层11排列为环形;导热板热面12为环形。环形中间区域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透光区域。
环形的PN电偶粒子层焊接于环形导热板热面12,进一步焊接在透明晶体冷面的边沿环形带101;环形中间区域形成透光区域102,供电源组件3产生的脉冲光透过后进行脱毛处理或其他美容。
PN电偶粒子层11即PN电偶粒子层,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VC导热板热面12之间的固定连接。作为一些实施例,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适用的方式实现。例如,先将透明晶体冷面10及VC导热板热面12的内侧表面进行金属化分别形成冷端电路110以及热端电路122或金属导体,再与P/N型半导体粒子的两端之间焊接固定。又或者,PN电偶粒子层11与透明晶体冷面10及VC导热板热面12之间由导热胶粘结从而形成粘结固定。
本实施例中,PN电偶粒子层11为环形,其环形区域用于布置电子元件,内部空心区域供光线穿透。PN电偶粒子层11是由金属导体/冷端、热端电路将P/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串联形成电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Peltier效应,当直流电通过N、P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两端之间就会产生热量转移,热量就会从一端转移到另一端,从而产生温差形成冷热端。冷端采用透明晶体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热端仍采用VC导热板形成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12。
VC导热板热面12的形状及尺寸与PN电偶粒子层11相适配,例如也为环形,环形区域内部空心区域供光线穿透。
作为一种实施例,透明晶体冷面10覆盖PN电偶粒子层11和VC导热板热面12的整面,从而形成整面制冷。透明晶体冷面10为一整片或整块晶体,表面连续。较佳地,透明晶体冷面的厚度不少于1mm,以提高半导体制冷片1的强度,降低装配的损伤风险,延长使用寿命。本实施例的透明晶体材料具有高透光性以及高导热系数,以便于脉冲光穿透透明晶体进行脱毛操作,高导热系数有利于提高制冷效率及效果。
透明晶体冷面10的中间区域为透光区域,环形区域与所述PN电偶粒子层11相适配地贴合。相应地,透明晶体冷面的透光区域封盖于PN电偶粒子层11/ VC导热板热面12的内部空心区域上,从而将空心区域盖合,且可供光线穿透。透明晶体冷面10的整面制冷区域包括透光区域以及透光区域外围的环形区域。晶体表面整面制冷,提高了制冷面积,体验感更好。
再次参照图25(a)-25(e),自带散热器的制冷片的组装原理如下:
参照图25(a),单支热管21如铜/铝管插入至制冷片导热盖板121上设置的对应孔位124内,待下一步加工工序;铜/铝管加罐铜粉后与导热板21组装;
参照图25(b),将导热板内加工成凹凸不平的立体空间后,再将铜粉或铜网置于该空间内,与上一工序的导热板盖板121+导管21组进行高温熔接,向内部空间罐液后,从热管的尾端或其他位置设置的真空嘴内抽真空后使之成为一个带密闭空间的整体;
参照图25(c),将带齿形的散热片231单片扣合连接成散热器23整体后,与热管尾端位置焊接成一整体,或者采用石墨烯散热器;散热器23在具体应用时与风扇配合;
参照图25(d),将导热板热面12与散热器装配好后,再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按预定的设计电路分布并可通过高温例如150-300℃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制冷片的导热板热面12上;
参照图25(e),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焊接于制冷片的导热板热面12上后,再与透明晶体热面10焊接固定连接,并可将内外周边封胶进一步形成制冷片外围封胶104(图23(a))主要密封固定PN电偶粒子层11的四周,从而完成制冷结构的组装。
自带散热器的制冷片中,制冷片1省去陶瓷板热端及其与热管连接的中间导热件,P型/N型半导体粒子直接焊接于导热板热面12上,制冷片1的热端产生的热量直接由导热板热面12传导给内部的制冷剂。热量经导热板热面12--散热片231--风扇25,热量无须经陶瓷板、导热硅脂,减少了中间环节,且不受产品外形的影响,整面有效传导热量,使热量传导更快更直接的散掉。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透明晶体作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直接作为美容仪的工作面,半导体制冷片中省去了导热硅脂及导冷件层,可以直接与皮肤表面接触,通过透明晶体直接作用于皮肤,提高了制冷效率,加快了导冷速度。
本实施例中的VC(Vapor Chambers)导热板可采用铜/铝质等金属导热材料,铜板与制冷片导电层粒子接触的表面形成(例如喷涂)一层绝缘材料,并蚀刻或印刷等方式形成相应的电路用于电连接P型/N型半导体粒子使电荷运动而达到发热/制冷的效果。导热底板的另一面则需加工成立体空间,与导热盖板扣合后内部形成用于容纳铜粉与制冷剂的密闭空间,且与热管内部的空间连通。导热底板120与导热盖板121及热管21高温熔接后通过热管上或导热板上预留的真空嘴抽真空,最后烧结形成一连通的密闭空间。本实施例采用导热板直接作为制冷片的热端,同时作为与热管贯通或者直接连接散热器,作为热管或散热器的一部分,将制冷片与散热器结合为一体,结构更简单。
制冷片散热板与P/N半导体粒子层直接接触,直接作为热端,散热效率快,面积大,损耗小,省去中间环节,加快了热传导的速度。
制冷片省去陶瓷板热端及其与热管连接的中间导热件,P型/N型半导体粒子直接焊接于导热板上,制冷片的热端产生的热量直接由导热板传导给内部的制冷剂。热量经导热板--散热片--风扇,热量无须经陶瓷板、导热硅脂,减少了中间环节,且不受产品外形的影响整面有效传导热量,使热量传导更快更直接的散掉。
在其他实施例中,采用透明晶体冷面,省去了导热硅脂及导冷件层,而直接与皮肤表面接触,通过透明晶体直接作用于皮肤,提高了制冷效率,加快了导冷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明示或暗示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围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美容仪,以脱毛仪为主机体,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光源组件、电源单元以及控制电路板;光源组件由电源单元供电,且由控制电路板控制产生脉冲光;美容仪的前端面为工作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可拆装地装配滤光组件,使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经滤光组件滤光后得到具有预定美容或治疗功效的脉冲光,自工作面透射后进行美容或治疗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美容仪内设置有仓道,用于容置安装滤光组件;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仓道口,与所述仓道贯通,供滤光组件进出仓道;所述滤光组件可插入仓道内并卡紧定位或解卡地配合;
所述滤光组件包括滤光片、线路板以及安装滤光片的支架;
所述线路板上设置有电阻;滤光组件中电阻与滤光片的透射光波长之间的关系预设对应:电阻的阻值或电阻两端的工作电压或流经电阻内的工作电流与所述滤光片的透射光波长预设对应,以通过电阻来识别所使用的滤光组件的滤光波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美容仪上设置有与主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一对电极,分别用于与线路板上电阻的两端电连接,以检测识别对应的滤光组件中的滤光片;
所述线路板安装于支架上;所述电阻安装于支架内设置的夹槽内;
所述美容仪可选择地装配不同的滤光组件;
不同的滤光组件的透射光的波长是选自:510-1200nm、530-1200nm、560-1200nm、590-1200nm、610-1200nm、640-1200nm、645-750、430-1200nm、480-1200nm、690-1200nm中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组件插入仓道内与仓道之间弹性配合,以将滤光组件弹出仓道;所述弹性配合由设置于仓道内或者设置于滤光组件上的弹性元件实现;
所述滤光组件插入仓道内与仓道之间卡扣定位;所述卡扣定位由设置于仓道和滤光组件的卡扣配合结构实现;所述卡扣配合结构为:弹扣/卡槽配合、凸起/卡槽配合、弹簧顶粒/卡槽配合中的一种或几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内侧设置有夹槽,滤光片的边沿插入夹槽内安装固定;所述夹槽内或者夹槽两侧设置有防裂缓冲结构,用于弹性紧固所述滤光片,使滤光片受外力影响时不会损坏;所述滤光片为滤光玻璃;
所述防裂缓冲结构为设置于夹槽内部的弹力让位槽,和/或,防裂缓冲结构为设置于夹槽两侧或一侧的倒扣式弹力边,倒扣式弹力边弹性压紧滤光片的边沿;
在支架内侧且位于所述倒扣式弹力边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弹力让位槽,用于缓振或增大与滤光片的弹性配合。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组件包括产生IPL脉冲光的灯管,以产生IPL脉冲光经滤光组件滤光后传输至工作面,用于美容或治疗操作;
所述电源单元为充电电容;
所述美容仪还包括半导体制冷片;
半导体制冷片包括PN电偶粒子层以及冷面和热面;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设置有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上设置有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所述PN电偶粒子层包括P型/N型半导体粒子;冷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以及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分别将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电连接而形成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的两端连接一对电极,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直接用作美容仪的工作面或者给所述工作面制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具有透光区域,供脉冲光透射后进行美容处理;
所述工作面采用透明晶体材质形成透明晶体工作面,从而获得冰敷效果;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冷面采用透明晶体材质从而形成透明晶体冷面,由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作为工作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采用透明晶体作为冷面,透明晶体固定连接一组或多组所述PN电偶粒子层以及与PN电偶粒子层连接的热面;所述透明晶体冷面形成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后进行美容处理;或者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为环形;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其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且对应固定于热面的环形上;所述透明晶体冷面为整块晶体,封盖热面和PN电偶粒子层上,环形的中空区域作为透光区域,供光源组件产生的脉冲光透射;或者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为环形;所述PN电偶粒子层为环形或P型/N型半导体粒子排列为环形;所述冷面为环形且采用透明或不透明材质,环形热面和冷面分别焊接PN电偶粒子层或P型/N型半导体粒子两端,环形的中空区域形成透光区域。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进风口和出风口;
所述主机体内设置散热组件,用于给半导体制冷片散热;
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热管、与热管连接的散热器;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扇;
所述进风口、散热器、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一散热风道,用于散热器的风冷散热;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散热器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自出风口排出;
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与散热器之间由热管连接,热管内部容纳有制冷剂;
所述散热器包括若干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金属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之间由连接结构连接固定;或者,所述若干散热片是由石墨烯一体成型形成石墨烯散热器;
壳体上的进风口、光源组件的散热表面的空间、风扇、出风口之间气路连通形成第二散热风道,通过启动风扇实现自进风口吸入冷风,带走光源组件表面的热量形成热风由风扇将热风自出风口排出,用于光源组件的风冷散热;或者,所述光源组件由热管连接散热器进行散热。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采用VC导热板形成VC导热板热面,内部容纳有制冷剂;半导体制冷片的热面连接有热管,热管与散热器连接;
热管内部与导热板内部连通形成连通的密闭空间;制冷剂在所述密闭空间内流通;
所述导热板表面设置有所述热端电路或金属导体,与P型/N型半导体粒子的一端电连接且固定连接。
CN202120300608.1U 2020-04-02 2021-02-02 一种美容仪 Active CN21582214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752465 2020-04-02
CN202020475246 2020-04-02
CN202022262694X 2020-10-12
CN202022262694.X 2020-10-12
CN202011234820 2020-11-08
CN2020112348209 2020-1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22147U true CN215822147U (zh) 2022-02-15

Family

ID=80187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00608.1U Active CN215822147U (zh) 2020-04-02 2021-02-02 一种美容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221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6159A (zh) * 2022-07-08 2022-09-16 深圳市天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电源适配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6159A (zh) * 2022-07-08 2022-09-16 深圳市天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电源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807922U (zh) 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CN112325507A (zh) 一种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CN216282138U (zh) 一种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CN112055799B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片及脱毛仪
CN215822147U (zh) 一种美容仪
CN209790005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5534977U (zh) 一种散热装置以及美容仪
CN215822146U (zh) 一种美容仪
CN114051366A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112533554B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WO2021196506A1 (zh) 一种脱毛仪以及半导体制冷片
CN210901827U (zh)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215384556U (zh) 便携式脱毛仪
CN219089631U (zh) 一种强脉冲光治疗仪
CN218960917U (zh) 脱毛仪
CN216163139U (zh) 散热结构以及美容仪
CN215821349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结构以及美容仪
CN112515318A (zh) 一种脱毛仪手柄
CN216566016U (zh) 脱毛仪
CN215841236U (zh) 一种美容仪及滤光组件
CN214232430U (zh) 散热装置及美容仪
CN213129869U (zh) 一种脱毛仪
CN215275449U (zh) 一种脱毛仪、光源头及其光源模块
CN216930634U (zh) 散热机构及脱毛仪
CN212996701U (zh) 一种散热一体化的脱毛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