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9125U -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9125U
CN215819125U CN202120117973.9U CN202120117973U CN215819125U CN 215819125 U CN215819125 U CN 215819125U CN 202120117973 U CN202120117973 U CN 202120117973U CN 215819125 U CN215819125 U CN 2158191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temperature control
air
cabine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179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廉志晟
丘永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1797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9125U/zh
Priority to DE202021107038.2U priority patent/DE202021107038U1/de
Priority to PCT/CN2022/071105 priority patent/WO2022152088A1/zh
Priority to US17/576,399 priority patent/US1187742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91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91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718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736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cabinet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serve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536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racks or cabinets of standardised dimensions, e.g. electronic racks for aircraft or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 H05K7/20554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 H05K7/20572Forced ventilation of a gaseous coolant within cabinets for removing heat from sub-racks, e.g. plenu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3Co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该温控机柜包括至少一个机柜单元,每个机柜单元包括:机框,机框内部具有用于放置设备的放置空间,机柜的周侧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安装于机框、用于扣合开口的柜门,柜门上设有至少两个温控部件,至少两个温控部件沿第一方向排列,第一方向为机框的顶部指向底部方向;每个温控部件具有出风口和回风口,且每个温控部件的回风口与放置空间顶部的热区域连通,每个温控部件的出风口与放置空间连通。该温控机柜中每个温控部件的回风口均与放置空间顶部的热区域连通,可以消除多个温控部件间风道短路的影响,使得各温控部件工作在相同回风温度区间,可以保证各温控部件均可以高效运行,从而可以提升温控机柜的控温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边缘计算需求量激增、室内机房租金越来越贵、汇聚/接入/融合站点下沉等问题的出现,室内站点户外化逐步成为市场的一种趋势。由于户外机柜将会收容更多的设备,要提供更大的制冷能力,同时机柜内的温度控制需要更加精准,因此具有一柜多温功能的控温机柜应运而生。
现有温控机柜门板一般安装有竖直排列的两个温控部件,上层温控部件的冷出风会被下层温控部件的回风抽走,造成风道短路现象。而该现象会导致下层温控部件的回风温度降低、温控效果无法完全发挥,从而导致整个机柜的控温能力受到影响。
因此,如何提升温控机柜的控温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用以提升温控机柜的控温能力。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控机柜,该温控机柜包括至少一个机柜单元,每个机柜单元包括机框。具体来说,该机框为框式结构,其周侧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且机柜内部具有放置空间,可供设备放置。在具体设置时,可以选用柜门扣合机柜的开口。示例性的,机柜可以仅在前侧设置开口,也可以在机柜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开口。当机柜前侧设有开口时,扣合开口的柜门作为前门;当机柜前侧和后侧均设有开口时,扣合机柜前端开口的柜门为前门,扣合机柜后侧开口的柜门为后门;机柜的左侧和右侧可以设置侧板。应理解,“前侧”、“后侧”、“左侧”以及“右侧”是根据温控机柜使用时的状态定义,机柜的前侧与后侧的排列方向形成深度方向,设备一般由前门或者后门沿深度方向插入放置空间内。每个柜门上至少设有两个温控部件,且至少两个温控部件沿第一方向排列。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方向为机框的顶部指向底部方向。
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使得设备附近的气体升温变为较高温度的气体,该部分气体上升至放置空间的顶部,形成位于放置空间顶部的热区域。而本申请提供的温控机柜中每个温控部件的回风口均与放置空间顶部的热区域连通,使得各温控部件在运行中进入回风口的气体均为来自放置空间顶部热区域的较高温度的气体,能够消除多个温控部件间风道短路的影响,使得各温控部件工作在相同回风温度区间,有利于延长温控部件的使用寿命,且使得各温控部件回风温度更加均匀,可以保证各温控部件均可以高效运行,从而可以提升温控机柜的控温能力。
在具体设置本申请提供的温控机柜时,以温控机柜具有一个机柜单元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可以在每个机柜单元的机框内部设置风道结构件,采用风道结构件设置的风道组连接温控部件的回风口与出风口。示例性的,可以设置风道组与温控部件一一对应,每个风道组连接一个温控部件。具体来说,每个风道组具有至少一个热风道和至少一个冷风道,每个热风道的热风输入口位于热区域,每个热风道的热风输出口连接温控部件的回风口、以为温控部件输送较高温度的回风;每个冷风道的冷风输入口与温控部件的出风口连通,每个冷风道的冷风输出口位于机框内的放置空间、以将温控部件的输出口输出的较低温度的气体输送至设备所在空间,形成对放置空间内设备的冷却降温。值得注意的是,可以在热风道上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窗口,以便后期对温控部件进行维护。
以柜门上设有第一温控部件和第二温控部件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第二温控部件设于第一温控部件靠近机框底部的一侧,且沿第一方向,第一温控部件的回风口、第一温控部件的出风口、第二温控部件的回风口以及第二温控部件的出风口依次排列;风道结构件包括第一风道结构件和第二风道结构件,第一风道结构件具有第一风道组,第一风道组与第一温控部件对应,第二风道结构件具有第二风道组,第二风道组与第二温控部件对应。换句话说,与第一温控部件以及第二温控部件对应的风道组分别形成于第一风道结构件和第二风道结构件这两个风道结构件上。在具体设置时,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可以为具有一体式结构,便于制造;或者,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可以为分体式结构,风道结构件可随与其对应的温控部件进行安装,便于安装与维护操作。
在具体设置第一风道结构件和第二风道结构件时,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可以有多种设置方式,具体至少为以下几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温控机柜还包括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第二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且与柜门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三方向即机柜的深度方向,该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部分位于第一温控部件两侧。此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设于第一温控部件的两侧,安装各设备后,第一温控设备嵌入第二风道结构件热风道形成的空间内,可以减小第二风道结构件与第一风道结构件在机柜内沿深度方向的空间占用。
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此实施方式的优点是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出风均导向机柜的侧板,避免直吹放置空间内设备,可以防止特定场景设备凝露。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部分位于第一温控部件两侧。此实施方式的中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设于第一温控部件的两侧,安装各设备后,第一温控设备嵌入第二风道结构件热风道形成的空间内,可以减小第二风道结构件与第一风道结构件在机柜内沿深度方向的空间占用。同时,第二风道结构还具有至少一个辅助风道,每个辅助风道具有辅助输入口和辅助输出口,辅助输入口位于放置空间的底部,辅助输出口与第二温控部件的回风口连通。辅助风道可以避免第二温控部件单独从放置空间顶部的热区域回风造成的风路较长,影响空调风扇工作点的问题。
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此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出风均导向机柜的侧板,可以避免直吹放置空间内设备,从而可以防止特定场景设备凝露。值得注意的是,该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沿第三方向排列,且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位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朝向柜门一侧。应理解,此实施方式的中第二温控部件对应的热风道与第一温控部件对应的热风道沿机柜的深度方向布置,整体结构设计相对简单,适用于温控部件宽度较宽、无法沿第二方扩展空间的场景。
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0°;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0°。此实施方式的中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出风均导向机柜的侧板,避免直吹放置空间内设备,可以防止特定场景设备凝露。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风道结构件具有两个热风输入口,沿第二方向,第一风道的热风输入口位于第二风道接件的两个热风输入口中间。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90°;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为90°。此实施方式的中的第一风道结构件和第二风道结构件设计相对简单,且与第一温控部件对应的冷风输出口以及与第二温控部件对应的冷风输出口可以直吹设备,强化系统控温能力。
为了提升本申请提供的温控机柜的散热效率,可以在每个机柜单元的机柜内设置盖板,以将放置空间内设备产生的较热的气体更好地传导至热区域。具体来说,放置空间具有用于放置设备的设备放置区和位于设备放置区顶部的热区域;盖板设于风道结构件背离机框底部一侧,且位于风道结构件背离温控部件一侧;盖板具有开口,开口用于将设备放置区内的热气体导出至热区域,使得较热的气体可以更多地从热区域进入温控设备,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散热效率。
应当理解,本申请提供的温控机柜还可以应用于冰柜应用场景。具体来说设置温控机柜可以包括多个机柜单元,相邻温控机柜间共用侧板。为了实现相邻机柜单元间机柜与机柜的连通,实现柜间冷量共享,可以在相邻机柜单元共用的侧板上设置开孔。当然,为了加速相邻机柜单元间的冷量拉通,可以在开孔处安装辅助流通装置,以加速相邻机柜单元间的气体流动。示例性的,辅助流通装置可以为风扇。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任意一种温控机框和设备,该设备可选择性地放置在温控机柜内。在应用本申请提供的通信系统时,温控机柜中每个温控部件的回风口均与放置空间顶部的热区域连通,使得各温控部件在运行中进入回风口的气体均为来自放置空间顶部热区域的较高温度的气体,能够消除多个温控部件间风道短路影响,使得各温控部件工作在相同回风温度区间,有利于延长温控部件的使用寿命,且使得各温控部件回风温度更加均匀,可以保证各温控部件均可以高效运行,可以提升温控机柜的控温能力,从而可以提升通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温控机柜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
图2为图1中所示出的温控机柜内气体流动方向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温控机柜的又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
图4为图3中所示出的温控机柜内气体流动方向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通信系统内温控机柜安装设备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和设备的结构图;
图7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机柜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8为图7中风道结构件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9和图10为风道结构件的具体结构图;
图11为图9与图10中风道结构件的导风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温控机柜的俯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风道结构件的具体结构;
图14为图13中风道结构件安装后的导风示意图;
图15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和设备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16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结构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17为图16中风道结构件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18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和设备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19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结构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20为图19中风道结构件的具体结构图;
图21为图20中风道结构件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温控机柜的俯视图;
图23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和设备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24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结构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25为图24中风道结构件的具体结构图;
图26为图25中风道结构件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温控机柜的俯视图;
图28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和设备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29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结构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30为图29中风道结构件的具体结构图;
图31为图30中风道结构件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温控机柜的俯视图;
图33为现有技术中温控机柜另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温控机柜在另一种应用场景里的结构图;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温控机柜在另一种应用场景里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温控机柜在另一种应用场景里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八提供的温控机柜在另一种应用场景里的结构图;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八提供的温控机柜在另一种应用场景里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3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板的一种结构图;
图4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板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4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板的又一种结构图;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侧板的又一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可以应用于常见的通信系统001中。目前通信系统001 中的温控机柜01可能的应用场景如图1所示,温控机柜01内放置有设备02,温控机柜01的机框1的相对两侧均安装有柜门2,且每个柜门2上安装有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该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均用于冷却机框1内的设备02。
图2为图1中所示出的温控机柜01内气体流动方向图。具体来说,图2为图1中温控机柜01扣合柜门2后沿机框1的侧面(即方向a)观测到的结构图,温控机柜01内的气体沿图2内的箭头方向流动。值得注意的是,如图2所示出的结构,每侧柜门2上的第一温控部件3制冷后输出的冷风会进入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发生风道短路现象,使得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温度降低。该风道短路现象会导致第二温控部件4的温控效果无法完全发挥,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控温能力受到影响。当第二温控部件4对应区域内放置的设备 02为电池或者无源设备,第一温控部件3对应区域内放置的设备02为大热耗设备时,机框 1内上下温度梯度非常大,风道短路现象甚至会导致第一温控部件3被大热耗拉死宕机,而第二温控部件4还未全力工作的现象。
图1中的温控机柜01还可能以另一种图3所示的结构实现,相比图1中所示出的结构,如图3所示的温控机柜01中,机框1仅单侧安装有柜门2。
图4为图3中所示出的温控机柜01内的气体流动方向图。具体来说,图4为图3中温控机柜01扣合柜门2后沿机框1的侧面(即方向a)观测到的结构图,温控机柜01内的气体沿图4内的箭头方向流动。值得注意的是,如图4所示出的结构,设置于柜门2的第一温控部件3制冷后输出的冷风会进入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该应用场景下的温控机柜 01也存在风道短路现象,第二温控部件4的温控效果无法完全发挥,整个系统的控温能力受到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的通信系统001内的温控机柜01在应用时会存在风道短路现象。该现象会导致第二温控部件4回风温度降低、温控效果无法完全发挥,从而导致整个机柜的控温能力受到影响。
有鉴于此,本申请一种温控机柜以及通信系统,用以提升温控机柜的控温能力。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一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通信系统001的内温控机柜01安装设备02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为了更加清晰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部件的结构,根据温控机柜 01使用时的状态,定义“前”、“后”、“左”“右”,具体如图5所示。应理解,由于温控部件 01放置角度问题,已在图5中标识出“前”和“右”,温控机柜01内与“前”相对的一侧即为“后”,与“右”相对的一侧即为“左”。
如图5所示出的结构,在该应用场景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仅包括一个机柜单元,每个机柜单元包括两个用于扣合机框1开口的柜门2。根据温控机柜01使用状态,一般两个柜门2中一个位于机框1的前侧作为前侧柜门,一个位于机框1的后侧作为后侧柜门。具体来说,两个柜门2中每个柜门2上设有沿机框1的顶部指向底部方向排列的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应理解,每个柜门2上的温控部件数目并不限于两个,还可以为其它数目,具体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第一温控部件3与第二温控部件4均包括但不限于空调、热交换、直通风模块或者半导体制冷器(thermo electriccooler,TEC)模块等温控部件。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5所示出的结构,设备02可由柜门2进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而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用于对温控机柜01的内部空间进行降温、冷却,以保证设备02正常运行。每侧柜门2上设有用于为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 4导风的风道结构件5,该风道结构件5可以提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的控温能力。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还可仅包含一个柜门2,示例性的,柜门2可为位于机框1前侧的前侧柜门。至于柜门2的具体设置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考图5所示出的结构,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内各部件,可以规定:机框1的顶部指向底部方向为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与柜门2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为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所在的平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向即为机框1的深度方向。
图6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01和设备02的结构图,该方向a与第二方向平行。由于图6中两个柜门2上的温控部件设置方式类似,因此以位于前侧的柜门2以及设于柜门2上的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为例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出的结构,机框1内部具有放置空间B,该放置空间B具体包括用于放置设备02的设备放置区B1以及设于设备放置区B1顶部的热区域B2。在设备02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会使得设备02 附近的气体升温变为较高温度的气体,该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会由设备放置区B1上升至热区域B2,而风道结构件5可以将位于热区域B2的较高温度的气体分别沿箭头方向传输至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为了更清晰的标识出设备放置区B1和热区域B2,图6 中采用虚线进行示意性分隔,应理解,设备放置区B1和热区域B2的具体分布并不限于图 6中的结构。由于机框1内热区域B2一般位于放置空间B的顶部,且占据大概约三分之一的位置,因此可以大致认为,设备放置区B1为冷区域。
当然,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改变冷区域和热区域B2在机柜1内的分布比例,例如,使得热区域B2占据二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在此不再赘述。
图7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机柜01的结构图,请结合图6参考图7所示出的结构,第一温控部件3与第二温控部件4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 31、第一温控部件3的出风口32、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以及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42也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当然,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第一温控部件3的出风口32、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以及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并不限于图7中的结构,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更改,此处仅为示例性说明。
请继续参考图7中所示出的结构,风道结构件5将位于放置空间B顶部的较高温度的气体传导至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第一温控部件3制冷、形成较低温度的气体,该较低温度的气体经第一温控部件3的出风口32输出、经风道结构件5传输至放置空间B内,以对设备进行降温。同时,风道结构件5将位于放置空间B顶部的较高温度的气体传导至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第二温控部件4制冷、形成较低温度的气体,该较低温度的气体由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42输出、经风道结构件5传输至放置空间B内,以对设备进行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采用风道结构件5,通过风道结构件 5内的风道组分别连接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使得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 与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均与放置空间B顶部的热区域B2连通。因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内各温控部件在运行过程中,进入回风口的气体均为来自热区域B2 的较高温度的气体,可以消除多个温控部件间风道短路影响。同时,各温控部件回风温度更加均匀,保证各温控部件均可以高效运行,可以提升温控机柜01的控温能力。此外,由于各温控部件工作在相同回风温度区间,可以延长温控部件的使用寿命。
图8为图7中风道结构件5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风道结构件5抵接于位于前侧的柜门2的内表面,且风道结构件5与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配合。具体来说,风道结构件5包括第一风道结构件和第二风道结构件,其中,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一温控部件3对应,第二风道结构件与第二温控部件4对应。由于图8中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为一体式结构,故未单独标号示出,值得注意的是,该一体式结构便于制造。当然,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为分体式结构,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可随与其对应的温控部件进行安装,便于安装与维护操作。
图9和图10为风道结构件5的具体结构图,如图9所示,该风道结构件5包括第一板体51、第二板体52以及第三板体53,其中,第二板体52和第三板体53均设于第一板体 51朝向温控部件(即图8中所示出的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一侧。具体来说,第二板体52包括板体52a、板体52b和板体52c,其中:板体52a与板体52c均设于第一板体51同侧、且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板体52b连接板体52a与板体52c远离第一板体51 的一端;第三板体53包括板体53a、板体53b和板体53c,其中,板体53a与板体53c均设于第一板体51同侧、且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板体53b连接板体53a与板体53c离第一板体51的一端。
应理解,第二板体52中板体52a、板体52b以及板体52c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由一块板体弯折形成。同样的,第三板体53中板体53a、板体53b以及板体53c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由一块板体弯折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图9中板体52a、板体52c,板体 53a以及板体53c沿第一方向将第一板体51分隔成多个区域。当然,当风道结构件5抵接于机框1的底面时,板体53c也可以不设置。
请结合图9参考图10中所示出的结构,第一板体51包括沿第二方向位于两侧且平行设置的两个板体511,以及,位于两个板体511之间的多块板体。具体来说,第一板体51 除包括板体511之外,还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对称设置的两块板体512a以及位于两块板体512a之间的板体513a;以及沿第二方向对称设置的两块板体512b以及位于两块板体512b之间的板体513c;以及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板体513a与板体513c之间的板体513b;以及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板体513c背离板体513b一侧的板体513d。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相邻板体间连接。当然,当风道结构件5抵接于机框1的底面时,板体53c也可以不设置。
请继续参考图10中所示出的结构,风道结构件5形成有开口C、对称设置的开口D以及对称设置的开口E,其中,开口C同时作为第一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和第二风道结构件热风道的热风输入口;开口D作为第一风道结构件内冷风道的冷风输出口,开口E作为第二风道结构件内冷风道的冷风输出口。至于第一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与冷风道、以及第二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与冷风道的具体结构,如图11所示。
请参考图11所示出的结构,风道结构件5中两侧的板体511抵接于柜门2的内表面,板体511、板体512a、板体513a、板体52a以及第一温控部件3的表面形成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板体52a、板体52b以及板体52c形成第一风道结构的冷风道;板体511、板体512b、板体52c、板体513c、板体53a、第一温控部件3的表面以及第二温控部件4的表面形成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板体53a、板体53b、板体53c以及板体513d形成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应理解,热风道与冷风道均作为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温控机柜的内循环一部分,当然,该温控机柜还具有外循环结构,对于该外循环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板体52b上设有第一风道结构件冷风道的冷风输入口,以与第一温控部件3的出风口连接,同样,板体53b上设有第二风道结构件冷风道的冷风输入口,以与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连接。由于上述第一风道结构件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入口均与温控部件的出风口大小相同,故未以标号形式示出。应理解,由于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均未采取完全封闭的形式,故未设置热风输出口,气体进入热风道后,可直接输入至与该热风道对应的温控部件的回风口。
请继续参考图11中所示出的结构,图11中箭头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气体的具体流动过程如下,温度较高的气体沿开口C进入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部分气体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第一温控部件3制冷后、由出风口输出至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由于板体513b设于第一温控部件3出风口32的出风方向上,较低温度的气体的流动方向被改变,最终经冷风输出口D输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板体511与第一温控部件3间存在间隙,较高温度的气体沿开口C进入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后,部分气体可经板体511 与第一温控部件3以及第二温控部件4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之后进入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第二温控部件4制冷后、由出风口输出至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由于板体513d设于第二温控部件4出风口42的出风方向上,较低温度的气体的流动方向被改变,最终经冷风输出口E输出。当然,还可以设有防倒灌结构,以防止气体从机框1的底部进入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
值得注意的是,沿第二方向,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部分位于第一温控部件3的两侧。换句话说,沿第三方向,第一温控部件3部分嵌入风道结构件5。该结构设置可以减小风道结构件5在机框1内沿第三方向(即深度方向)的空间占用,使得风道结构件5可以做的较薄。
当然,还可以在风道结构件5上预留必要的活动维护窗口,以随时打开或者关闭。应理解,操作者可以在需要时,将活动维护窗口从风道结构件5上拆卸,对第一温控部件3或者第二温控部件4进行接线操作、参数设置操作或者对其显示屏幕进行监控与查看。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的俯视图,图12中示出各风道结构件5输出气体的流动方向,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334954570000091
表示空气向风道结构件5内部流动。风道结构件5输出气体吹向机框1侧面,可以避免直吹放置空间B内的设备02,从而可以防止特定场景下设备02被凝露。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θ,第一夹角θ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由于温控机柜01的结构角度问题,图12中仅示例性示出了第一夹角θ。当然,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应理解,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二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风道结构件5的具体结构,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风道结构件5的结构不同。如图13所示出的结构,风道结构件5除了包含第一板体 51、第二板体52以及第三板体53之外,还包括第四板体54、第五板体55以及第六板体56,其中,第四板体54、第五板体55以及第六板体56依次连接、且与第一板体51配合形成柱状空腔结构。
图14为图13中风道结构件5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中箭头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具体流动过程如下,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沿开口C1进入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之后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第一温控部件3制冷后,第一温控部件3的出风口32 将较低温度的气体输出至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最后较低温度的气体经冷风输出口D 输出。同时,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经开口C2进入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之后进入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第二温控部件4制冷后,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42将较低温度的气体输出至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最后较低温度的气体经冷风输出口E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采用风道结构件5,通过风道结构件5内的风道组分别连接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使得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与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的气体均为较高温度的气体,可以消除多个温控部件间风道短路影响。同时,各温控部件回风温度更加均匀,保证各温控部件均可以高效运行,可以提升温控机柜01的控温能力。此外,由于各温控部件工作在相同回风温度区间,可以延长温控部件的使用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4所示出的结构,沿第二方向,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分为两部分、且位于第一温控部件3两侧。换句话说,沿第三方向,第一温控部件3部分嵌入风道结构件5。应理解,该结构设置可以减小风道结构件5在机框1内沿第三方向(即深度方向)的空间占用,使得风道结构件5可以做的较薄。
当然,当风道结构件5抵接于柜门2表面时,柜门2可以形成风道的一部分,此时,第四板体54可以不设置;同样的,当风道结构件5抵接于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 4侧面时,第五板体55也可以省去。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的俯视图与实施例一内图12中所示出的结构一样,故未以附图形式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中风道结构件5的气体导出方向也如实施例一中图12所示出的结构一样,风道结构件5将温度较低的气体导向机框1的侧面,可以避免直吹放置空间B内的设备02,从而可以防止特定场景下设备02被凝露。
实施例三
图15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01和设备02的又一种结构图;图16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结构01的结构图;图17为图16中风道结构件5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该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仅在于风道结构件5的结构不同,如图17所示出的结构,实施例三中的风道结构件5还包括辅助风道,该辅助风道与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连接。
具体来说,如图17所示,板体511、第四板体54、第五板体55以及第六板体56形成位于风道结构件5底部的柱状空腔结构,该柱状空腔结构的下部分形成辅助风道,该辅助风道的辅助输入口为图17中标识的C3,该辅助风道的辅助输出口与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连接。
图17中箭头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具体流动过程如下,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沿开口 C1进入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之后,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第一温控部件 3制冷后,第一温控部件3的出风口32将较低温度的气体输出至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最后较低温度的气体经冷风输出口D输出;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经开口C2进入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同时,部分气体经辅助风道的辅助进风口C3进入第二风道结构件,之后,两部分气体均进入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第二温控部件4制冷后,第二温控部件4 的出风口42将较低温度的气体输出至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最后较低温度的气体经冷风输出口E输出。
此实施例优点为在消除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冷风短路问题的同时,第二温控部件4可以分别从机框1的顶部和底部回风,可以解决单独从顶部回风造成的风路较长,影响空调风扇工作点的问题。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的俯视图与实施例三内图15中所示出的结构一样,故未以附图形式示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风道结构件5的气体导出方向也如实施例二中图15所示出的结构一样,风道结构件5将温度较低的气体导向机框1的侧面,可以避免直吹放置空间B内的设备02,从而可以防止特定场景下设备02被凝露。
实施例四
图18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01和设备02的又一种结构图;图19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结构01的结构图;图20为风道结构件5的具体结构图。
该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风道结构件5的结构不同,如图20所示出的结构,该风道结构件5包括第一板体51、第二板体52、第三板体53、第四板体54以及第五板体55。当然,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的风道结构件5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上述板体的划分。
具体来说,第一板体51包括板体51a和自板体51a延伸、设于板体51a同侧的两块板体51b;第二板体52设于两块板体51b之间且平行于板体51a,且第二板体52与第一板体 51的底部具有一定距离;第三板体53与第四板体54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且均垂直设于第二板体52,其中,第三板体53与第二板体52的顶部具有一定距离,第四板体54位于第二板体52的底部;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板体53与第四板体54位于第二板体52背离第一板体51一侧,且第三板体53与第四板体54间具有一定间距。第五板体55垂直于第一板体51,且位于第四板体54背离第三板体53一侧。当然,上述各相邻板体间连接。
应理解,第一板体51中板体51a和板体51b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由一块板体弯折形成。同样的,上述各板体可根据需求做成分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弯折工艺形成。
请继续参考图20中所示出的结构,风道结构件5形成有开口C1和开口C2、对称设置的开口D以及对称设置的开口E,其中,开口C1作为第一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的热风输入口,开口C2作为第二风道结构件热风道的热风输入口;开口D作为第一风道结构件内冷风道的冷风输出口,开口E作为第二风道结构件内冷风道的冷风输出口。至于第一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与冷风道、以及第二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与冷风道的具体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为图20中风道结构件5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请结合图20参考图21中所示出的结构,第一板体51的两个板体51b与柜门2内表面抵接。板体51b、第二板体52、第三板体53以及第一温控部件3的表面形成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第三板体53、第四板体 54以及第二板体52位于第三板体53和第四板体54之间的部分形成第一风道结构的冷风道;第一板体51、第二板体52、第四板体54、第五板体55以及第二温控部件4的表面形成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板体51a以及第五板体55形成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
值得注意的是,应理解,由于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与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均未采取完全封闭的形式,故未设置冷风输入口,温控部件排出的气体可直接进入对应的冷风道。
请继续参考图21中所示出的结构,图21中箭头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具体流动过程如下,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沿开口C1进入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之后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第一温控部件3制冷后,第一温控部件3的出风口32将较低温度的气体输出至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由于第二板体52设置在第一温控部件3出风口31的出风方向上、出风方向被改变,最后较低温度的气体经冷风输出口D输出。同时,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经开口C2进入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之后进入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 41,第二温控部件4制冷后,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42将较低温度的气体输出至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由于第一板体51的板体51a设置在第二温控部件4出风口41的出风方向上、出风方向被改变,最后较低温度的气体经冷风输出口E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采用风道结构件5,通过风道结构件5内的风道组分别连接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使得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与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的气体均为较高温度的气体,可以消除多个温控部件间风道短路影响。同时,各温控部件回风温度更加均匀,保证各温控部件均可以高效运行,可以提升温控机柜01的控温能力。此外,由于各温控部件工作在相同回风温度区间,可以延长温控部件的使用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21所示出的结构,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C1和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C2沿第三方向排列。换句话说,两个风道结构件部分沿第三方向层叠设置。该结构设置可以使得整体结构设计相对简单,适用于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在第二方向上宽度较宽、无法沿第二方向扩展的空间场景。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的俯视图,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同时,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也平行于第二方向。明显的,本申请实施例中风道结构件5的气体导出方向均垂直于机框1的侧面,该设置方式可以避免直吹放置空间B内的设备02,从而可以防止特定场景下设备02被凝露。
实施例五
图23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01和设备02的又一种结构图;图24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结构01的结构图;图25为风道结构件5的具体结构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风道结构件5的结构不同,如图25所示出的结构,该风道结构件5包括第一板体51和第二板体52,第一板体51围绕形成U形空腔结构,第二板体52置于U形空腔结构远离U形底一侧,且第二板体52的板体52a、板体52b与U 形空腔结构内侧配合。该第二板体52中板体52a和板体52b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由一块板体弯折形成。同样的,上述第一板体51可根据需求做成分体式结构,也可以采用弯折工艺形成。
请继续参考图25中所示出的结构,风道结构件5形成有开口C1和对称设置的两个开口C2以及开口D,其中,开口C1作为第一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热风输入口,开口C2作为第二风道结构件热风道的热风输入口,且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C1沿第二方向位于两个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C2中间;开口D作为第一风道结构件内冷风道的冷风输出口。至于第一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与冷风道、以及第二风道结构件内热风道与冷风道的具体结构,如图26所示。
图26为图25中风道结构件5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请结合图25参考图26中所示出的结构,第一板体51一侧与柜门2内表面抵接。第一板体51与第二板体52之间形成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板体52b以及U形空腔结构的底部之间部分形成第一风道结构的冷风道;第一板体51形成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由于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未被遮挡,故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直接将温度较低的气体输出。换句话说,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即可第二风道结构件内冷风道的冷风输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应理解,由于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未采取完全封闭的形式,故未设置冷风输入口,第一温控部件3排出的气体可直接进入对应的冷风道。
请继续参考图26中所示出的结构,图26中箭头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具体流动过程如下,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沿开口C1进入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之后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第一温控部件3制冷后,第一温控部件3的出风口32将较低温度的气体输出至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道,最后较低温度的气体经冷风输出口D输出。同时,部分较高温度的气体经开口C2进入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之后进入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第二温控部件4制冷后,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口42将较低温度的气体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采用风道结构件5,通过风道结构件5内的风道组分别连接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使得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的回风口31与第二温控部件4的回风口41的气体均为较高温度的气体,可以消除多个温控部件间风道短路影响。同时,各温控部件回风温度更加均匀,保证各温控部件均可以高效运行,可以提升温控机柜01的控温能力。此外,由于各温控部件工作在相同回风温度区间,可以延长温控部件的使用寿命。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温控机柜01的俯视图,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同时,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也垂直于第二方向。该实施例五中风道结构件5设计相对简单,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的出风可以直吹设备,从而可以强化系统控温能力。
实施例六
图28为沿图5中方向a观测到的温控机柜01和设备02的又一种结构图;图29为沿第三方向观测到的图5中温控结构01的结构图;图30为风道结构件5的具体结构图;图31 为图30中风道结构件5安装后的立体结构图;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温控机柜的俯视图。
该实施例六与实施例四的区别仅在于,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温控机柜01还包括盖板 6,盖板6设于风道结构件5背离机框1底部一侧,且位于风道结构件5背离第一温控部件 3一侧;盖板6具有开口,开口用于将设备放置区B1内的热气体导出至热区域B2,使得温度较高的气体可以更多地从热区域B2进入第一温控部件3和第二温控部件4,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散热效率。
当然,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以及实施例五中的温控机柜01中也可以设置盖板6,由于仅涉及盖板6的这一结构差异,故未以附图形式示出。
图3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温控机柜01的另一种并柜应用场景,多个机框1沿第二方向排列。当然本申请上述实施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实施例五以及实施例六提供的温控机柜01也可以应用于并柜应用场景,具体结构如下: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温控机柜01包括多个机柜单元,多个机柜单元中的每个机柜单元均采用实施例五中所示出的结构时,形成如图34所示出的结构。具体来说,多个机柜单元的机框1 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相邻机框1间共用位于两个机框之间的侧板7,且每个机柜单元的机框 1内放置空间B独立设置。
当然,还可以在实施例七中所示出的相邻机框1间共用的侧板7上形成开孔71,具体如图35所示,通过开孔71实现并柜场景下的柜与柜间的放置空间B互通,且由于每个机柜单元内每个风道结构件5导出风向沿图中箭头方向,则柜与柜间的冷量拉通,可以通过自然扩散实现柜间冷量共享。
值得注意是,可以每个机柜单元的侧板7预留开孔71结构,将每个机柜单元应用于并柜场景时,取消掉开孔71处的挡板结构。
此外,还可以如图36所示,在侧板7的开孔71处安装辅助流通装置8(示例性的为风扇)。风扇可以形成强制对流,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形成柜与柜间的冷量拉通,整体散热效果更优。同时,风扇可以通过柜内热耗分布的不同选择对应的安装方向,同时也可以采用正反转风扇,通过控制,实现风路的自主控制切换。
实施例八
图37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如图37所示出的结构,实施例八与如图34所示出的实施例七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八中的每个机柜单元均采用实施例一中所示出的结构。如图37 所示出的结构,多个机柜单元的机框1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相邻机框1间共用位于两个机框之间的侧板7,且每个机柜单元的机框1内放置空间B独立设置。
当然,还可以在实施例八中所示出的相邻机框1间共用的侧板7上形成开孔71,具体如图38所示,通过开孔71实现并柜场景下的柜与柜间的放置空间B互通,且由于每个机柜单元内导出风向沿图中箭头方向,则柜与柜间的冷量拉通就是通过风道结构件5的定向送风,实现柜间冷量共享,此种均温效果较优。
值得注意是,可以每个机柜单元的侧板7预留开孔71结构,将每个机柜单元应用于并柜场景时,取消掉开孔71处的挡板结构。
此外,也可以在侧板7的开孔71处安装如实施例七所示出的辅助流通装置8(示例性的为风扇)。由于相比实施例七中的附图36仅涉及风道结构件的变化,故未以附图形式示出。
当然,还可以选取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以及实施六中的结构形成多个机柜单元,由于相比实施例七与实施例八中的结构,仅涉及机柜单元内风道结构件5的差异,因此不再赘述。
在具体设置时,实施例七与实施例八中侧板7上的开孔71的布置方式可以如图39所示,还可以如图40、图41、图42所示。应理解,侧板7上可以选择不同的开孔71形式及数量,来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开孔71设置位置的差异,图39与图40中所示出的开孔71可以实现柜与柜之间冷却区域连通,而图41与图42中所示出的开孔71可以实现柜与柜之间热区域连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2)

1.一种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机柜单元,每个所述机柜单元包括:
机框,所述机框内部具有用于放置设备的放置空间,所述机柜的周侧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安装于所述机框、用于扣合所述开口的柜门,所述柜门上设有至少两个温控部件,所述至少两个温控部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机框的顶部指向底部方向;每个所述温控部件具有出风口和回风口,且每个所述温控部件的回风口与所述放置空间顶部的热区域连通,每个所述温控部件的出风口与所述放置空间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机框内部的风道结构件,所述风道结构件具有至少一个风道组,所述风道组与所述温控部件一一对应,每对一一对应的所述风道组与所述温控部件中:
所述风道组具有至少一个热风道与至少一个冷风道,每个所述热风道具有热风输入口和热风输出口,所述热风输入口位于所述放置空间顶部的热区域,所述热风输出口与所述温控部件的回风口连接;每个所述冷风道具有冷风输入口和冷风输出口,所述冷风输入口与所述温控部件的出风口连接,所述冷风输出口位于所述机框的设备放置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柜门上安装有第一温控部件和第二温控部件,所述第二温控部件设于所述第一温控部件靠近所述机框底部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温控部件的回风口、所述第一温控部件的出风口、所述第二温控部件的回风口以及所述第二温控部件的出风口依次排列;
所述风道结构件包括第一风道结构件和第二风道结构件,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具有第一风道组,所述第一风道组与所述第一温控部件对应;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具有第二风道组,所述第二风道组与所述第二温控部件对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具有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为分体式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部分位于第一温控部件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柜门;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度;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道部分位于第一温控部件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柜门;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度;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大于等于0°且小于90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还具有至少一个辅助风道,每个所述辅助风道具有辅助输入口和辅助输出口,所述辅助输入口位于所述放置空间的底部,所述辅助输出口与所述第二温控部件的回风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还具有至少一个辅助风道,每个所述辅助风道具有辅助输入口和辅助输出口,所述辅助输入口位于所述放置空间的底部,所述辅助输出口与所述第二温控部件的回风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沿第三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柜门;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朝向所述柜门一侧;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0°;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0°。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沿第三方向排列,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柜门;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朝向所述柜门一侧;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0°;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0°。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柜门;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具有两个热风输入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风道的热风输入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接件的两个热风输入口中间;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90°;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90°。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热风输入口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二方向平行于所述柜门;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具有两个热风输入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风道的热风输入口位于所述第二风道接件的两个热风输入口中间;所述第一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90°;所述第二风道结构件的冷风输出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90°。
13.如权利要求2-12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空间具有用于放置设备的设备放置区和位于所述设备放置区顶部的所述热区域;每个所述机柜单元还包括用于分隔所述设备放置区和所述热区域的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风道结构件背离所述机框底部一侧,且位于所述风道结构件背离所述温控部件一侧;所述盖板具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将所述设备放置区内的热气体导出至所述热区域。
14.如权利要求2-12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机柜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热风道的窗口,所述窗口与所述热风道之间可拆卸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机柜单元还包括设于所述热风道的窗口,所述窗口与所述热风道之间可拆卸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机柜单元,所述至少两个机柜单元中相邻机柜单元间共用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机框间的侧板;所述侧板具有开孔,所述开孔用于连通所述相邻机柜单元间设备的放置空间。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机柜单元,所述至少两个机柜单元中相邻机柜单元间共用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机框间的侧板;所述侧板具有开孔,所述开孔用于连通所述相邻机柜单元间设备的放置空间。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处安装有辅助流通装置,所述辅助流通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相邻机柜单元间的气体流动状态。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处安装有辅助流通装置,所述辅助流通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相邻机柜单元间的气体流动状态。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流通装置为风扇。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温控机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流通装置为风扇。
22.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温控机柜和设备,所述设备置于所述温控机柜内的放置空间内。
CN202120117973.9U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Active CN2158191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7973.9U CN215819125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DE202021107038.2U DE202021107038U1 (de) 2021-01-15 2021-12-23 Temperatursteuerschrank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PCT/CN2022/071105 WO2022152088A1 (zh) 2021-01-15 2022-01-10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US17/576,399 US11877426B2 (en) 2021-01-15 2022-01-14 Temperature control cabinet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17973.9U CN215819125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9125U true CN215819125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25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17973.9U Active CN215819125U (zh) 2021-01-15 2021-01-15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77426B2 (zh)
CN (1) CN215819125U (zh)
DE (1) DE202021107038U1 (zh)
WO (1) WO20221520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0537A (ja) * 2008-08-18 2011-11-04 Panasonic Corp 熱交換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発熱体収納装置
TWI405945B (zh) * 2010-12-23 2013-08-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氣冷式熱交換器及其適用之電子設備
NL2010624C2 (en) * 2013-04-08 2014-10-09 Mapper Lithography Ip Bv Cabinet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CN203661433U (zh) * 2013-12-09 2014-06-18 东莞市湘华五金科技有限公司 带热交换温控单元机柜
US10063002B2 (en) * 2015-08-31 2018-08-28 Deako, Inc. Configurable device control network
CN205071572U (zh) 2015-09-21 2016-03-02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市分公司 一种铁塔基站用多拼柜双压缩机集中温控机柜
GB2561895B (en) * 2017-04-28 2019-10-16 Amscreen Group Ltd Cooling of electronic displays
CN207201176U (zh) 2017-08-04 2018-04-06 成都前宏通讯有限责任公司 户外机柜
CN207252130U (zh) * 2017-09-27 2018-04-17 上海科众恒盛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idc散热系统
KR102423709B1 (ko) * 2017-11-30 2022-07-20 프라마톰 게엠베하 수동식 비상 냉각 모드를 구비하는 환기 및 공조 시스템
CN109688764B (zh) * 2018-12-21 2020-07-24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机柜
US11018546B2 (en) * 2019-09-30 2021-05-25 Toshib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rc resistant device and method
CN110799018A (zh) 2019-10-28 2020-02-14 深圳市科信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能降温式集成机柜
EP4138528A4 (en) * 2020-05-06 2023-06-07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HEAT-DISSIPTING CABINE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1787759A (zh) * 2020-06-23 2020-10-16 青岛海信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柜
CN114424682A (zh) * 2020-07-15 2022-04-29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模块及机柜
CN113301771B (zh) * 2021-04-07 2024-04-09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温控机柜以及其调度方法
CN216698514U (zh) * 2021-09-26 2022-06-07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32740A1 (en) 2022-07-21
DE202021107038U1 (de) 2022-03-28
US11877426B2 (en) 2024-01-16
WO2022152088A1 (zh) 2022-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745579B2 (en) Computer room air flow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090061755A1 (en) Intake Duct
US20070135032A1 (en) Minimized exhaust air re-circulation around air cooled hardware cabinets
US20230352772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f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US20020007643A1 (en) Computer rack heat extraction device
CN106973542B (zh) 一种导风柜及通讯系统
CN110785057A (zh) 一种具有立式风道的集成组机柜
CN110799018A (zh) 一种风能降温式集成机柜
CN115589697A (zh) 机柜
KR20170084113A (ko) 냉기 통로를 공기 조화시키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215819125U (zh) 一种温控机柜及通信系统
CN102497765A (zh) 一种高热密度通信机柜的空调机组及其组合方法
CN213426761U (zh) 一种末端冷却装置及冷媒循环系统
EP3685110A1 (en) Refrigerator
CN114786422A (zh) 一种机房制冷系统和储能机房
WO2021017595A1 (zh) 一种通讯设备
CN220043982U (zh) 一种传输设备导风装置
RU94791U1 (ru)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компьютерн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CN216123416U (zh) 一种分流散热机柜
CN215735558U (zh) 一种机柜散热系统
CN212252917U (zh) 散热装置及空调室外机
CN215872462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20774499U (zh) 储能系统
CN220419919U (zh) 高可靠计算平台散热结构及机箱
CN210900138U (zh) 一种风能降温式集成机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