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10397U - 微通道换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10397U
CN215810397U CN202120952112.2U CN202120952112U CN215810397U CN 215810397 U CN215810397 U CN 215810397U CN 202120952112 U CN202120952112 U CN 202120952112U CN 215810397 U CN215810397 U CN 2158103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heat exchange
collecting pipe
connecting portion
hea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5211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新宇
孙雨
魏文建
兰兆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Therm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5211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103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103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103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结构,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换热部,至少两个换热部之间呈预定角度设置;至少两个集流管件,至少两个集流管件与至少两个换热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换热部均与对应的集流管件连通;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内具有第一连接通道,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相对设置;相邻两个集流管件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的侧壁连接,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的侧壁连接。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流管件因需要折弯导致制作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微通道换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通道换热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热泵室外机普遍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因微通道换热器换热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其替代翅片管式换热器已成为行业趋势。为有效利用空间,热泵室外机经常需要折弯。
然而,微通道换热器集流管折弯工艺较难实现,且有泄漏的风险,尤其是折弯角度为钝角,更加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流管因需要折弯导致制作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结构,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换热部,至少两个换热部之间呈预定角度设置;至少两个集流管件,至少两个集流管件与至少两个换热部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换热部均与对应的集流管件连通;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内具有第一连接通道,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相对设置;相邻两个集流管件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的第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的侧壁连接,第一连接件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的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为连接管件或连接块。
进一步地,连接管件为弯管结构,连接管件的第一端套设在一个集流管件上,连接管件的第二端套设在另一个集流管件上。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为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成预定角度设置,第一连接部的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一个集流管件上,第二连接部的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另一个集流管件上;其中,第一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一流体通道,第二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呈预设角度连接以形成第一连接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为柱体结构,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和/或,第二连接部为柱体结构,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为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包括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成预定角度连接,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均与第五连接部呈预定角度连接,第三连接部远离第四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一个集流管件上,第四连接部远离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另一个集流管件上,第五连接部用于与出口管或进口管连接;其中,第三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三流体通道,第四连接部内设置有第四流体通道,第五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五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第四流体通道和第五流体通道均连通设置以形成第一连接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通道与集流管件内的流通通道相对设置;和/或,第一连接通道的流通区域的流通截面面积与集流管件内的流通截面面积相同。
进一步地,集流管件为进口集流管或出口集流管。
进一步地,各个集流管件均包括间隔设置的进口集流管和出口集流管,各个换热部均设置在对应的进口集流管和对应的出口集流管之间;其中,设置在进口集流管上的第一连接件的流通面积小于设置在出口集流管上的第一连接件的流通面积。
进一步地,集流管件为进口集流管,微通道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为连接管组,连接管组的管径小于集流管件的外径。
进一步地,连接管组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为直管结构,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的端部连接;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为弯管结构,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的端部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管组包括: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的端部连接;第四连接管,第四连接管的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的端部连接;第五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和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均与第五连接管连接。
进一步地,换热器为L形结构或C形结构或G形结构或三角形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相邻两个集流管件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件,这样,通过第一连接件的连接作用能够避免对折弯段进行折弯操作,从而降低了工艺复杂度,并降低了泄露风险。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微通道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顶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底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微通道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9示出了图7中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0示出了图7中的结构的A-A向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设置在出口管处的第二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中的主视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的B-B向示意图;
图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设置在进口管处的第二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15中的主视图;
图17示出了图16中的C-C向示意图;
图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供的微通道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三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提供的微通道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提供的呈L形的换热器(钝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提供的呈L形的换热器(锐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提供的呈C形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提供的呈G形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提供的呈三角形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换热器;11、换热部;20、集流管件;21、进口集流管;22、出口集流管;30、第一连接件;31、弯管结构;32、第一连接块;33、第二连接块;40、第二连接件;41、第一连接管;42、第二连接管;43、第三连接管;44、第四连接管;45、第五连接管;51、进口管;52、出口管;60、档风钣金;70、翅片;80、扁管;91、第一分配管;92、第二分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通道换热结构,微通道换热结构包括换热器10、至少两个集流管件20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30,换热器10包括至少两个换热部11,至少两个换热部11之间呈预定角度设置;至少两个集流管件20与至少两个换热部1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换热部11均与对应的集流管件20连通。第一连接件30内具有第一连接通道,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端相对设置;相邻两个集流管件20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件30,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20连接,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20连接。
优选的,可以将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20的侧壁连接,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20的侧壁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20的侧壁连接,并不指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端的端部处,而是指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段处的较小长度的连接段与一个集流管件20的侧壁连接。相应地,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20的侧壁连接是指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端处的较小长度的连接段与另一个集流管件20的侧壁连接。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结构,通过在相邻两个集流管件20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件30,这样,通过第一连接件30的连接作用能够避免对折弯段进行折弯操作,从而降低了工艺复杂度,并降低了泄露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为连接管件或连接块,以便于进行生产制造。
具体的,连接管件可以为弯管结构31,连接管件的第一端套设在一个集流管件20上,连接管件的第二端套设在另一个集流管件20上。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进行装配。
具体的,第一连接件30可以为第一连接块32,第一连接块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成预定角度设置,第一连接部的远离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一个集流管件20上,第二连接部的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另一个集流管件20上。其中,第一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一流体通道,第二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呈预设角度连接以形成第一连接通道。上述结构简单,作用可靠,便于进行装配。
具体的,第一连接部为柱体结构,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或者,第二连接部为柱体结构,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或者,第一连接部为柱体结构,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第二连接部为柱体结构,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
优选的,第一连接部为柱体结构,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第二连接部为柱体结构,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上述结构简单,便于进行生产制造。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或者,第一连接件30可以为第二连接块33,第二连接块33包括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成预定角度连接,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均与第五连接部呈预定角度连接,第三连接部远离第四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一个集流管件20上,第四连接部远离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另一个集流管件20上,第五连接部用于与出口管52或进口管51连接。其中,第三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三流体通道,第四连接部内设置有第四流体通道,第五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五流体通道,第三流体通道、第四流体通道和第五流体通道均连通设置以形成第一连接通道。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似的相邻的两个集流管件20为并联结构,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的分流操作。
具体的,第一连接通道与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通道相对设置。或者,第一连接通道的流通区域的流通截面面积与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截面面积相同。或者,第一连接通道与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通道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通道的流通区域的流通截面面积与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截面面积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第一连接通道与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通道相对设置”是指:第一连接通道的接口位置与集流管件20的接口位置相对应设置,以避免错位的情况。
优选的,第一连接通道与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通道相对设置,第一连接通道的流通区域的流通截面面积与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截面面积相同。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避免对集流管件20内的流体流速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面积相同并不指完全相同,可以存在小范围内的误差。
在上述所有情况中,集流管件20可以为进口集流管21或出口集流管22。
或者,在上述所有情况中,各个集流管件20均包括间隔设置的进口集流管21和出口集流管22,各个换热部11均设置在对应的进口集流管21和对应的出口集流管22之间.其中,设置在进口集流管21上的第一连接件30的流通面积小于设置在出口集流管22上的第一连接件30的流通面积。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对进口集流管21内的流体进行节流,也便于使出口集流管22内的流体顺利流出。
具体的,当集流管件20为进口集流管21时,微通道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0,第二连接件40为连接管组,连接管组的管径小于集流管件20的外径。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连接管组的管端可以与相邻两个集流管件20进行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具体的,连接管组包括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2,第一连接管41为直管结构,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第二连接管42为弯管结构31,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4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管4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采用这样结构设置,能够便于进行装配。
或者,连接管组包括第三连接管43、第四连接管44和第五连接管45,第三连接管43的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第四连接管44的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第三连接管43的另一端和第四连接管44的另一端均与第五连接管45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通过第五连接管45进行分流操作,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流比例。
在上述所有情况中,换热器10为L形结构或C形结构或G形结构或三角形结构。微通道换热器10结构还包括进口管51、出口管52、档风钣金60、翅片70、扁管80、第一分配管91和第二分配管92。
在实施例一中,进口连接结构为连接管组,连接管组包括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2,第一连接管41为直管结构,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第二连接管42为弯管结构31,弯管结构31的一个连接段为扩口结构,以便于通过扩口结构与第一连接管41进行连接,便于进行装配。具体的,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管4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管4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采用这样结构设置,能够便于进行装配。本实施例中的出口连接结构为弯管结构31。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适用于L形结构(折弯角度在0°至180°之间)或C形结构或G形结构或三角形结构。
在实施例二中,进口连接结构和出口连接结构均为第一连接块32,第一连接块32的中间连通区域流通截面与出口集流管22内的流通截面保持一致,第一连接块32的中间连通区域流通截面与进口集流管21内的流通截面保持一致。这里的一致也可以包括有小范围的误差。通过对截面棉结的设置,能够使得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流通截面无变化,减少流动阻力,切制冷模式下,进口两相制冷剂不易气液分立,分配不受影响。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块32的外形不局限于菱形或圆形。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适用于L形结构(折弯角度在0°至180°之间)或C形结构或G形结构或三角形结构。实施例二中,设置在进口连接结构处的第一连接块32的第一连接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出口连接结构处的第一连接块32的第一连接通道的流通面积。
在实施例三中,进口集流管21和出口集流管22均采用第二连接块33,第二连接块33为三通连接块,通过三通连接块连接进口集流管21和进口管51,使得第二连接块33左右两侧的两个进口集流管21为并联设置,以便于进行分液。通过三通连接块连接出口集流管22和出口管52,使得第二连接块33左右两侧的两个出口集流管22液为并联设置,以便于进行分液。通过第二连接块33能够通过调整左右两侧的流通截面的大小来调整两侧的制冷剂的分配。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10适用于L形结构(折弯角度在0°至180°之间)或C形结构或G形结构或三角形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进口集流管21处的第二连接块33和出口集流管22处的第二连接块33可以均为1个,其余的可以均为第一连接块32或弯管结构31。
在实施例四中,进口集流管21处设置的为连接管组,出口集流管22处设置的为第二连接块33(三通连接块)。连接管组包括第三连接管43、第四连接管44和第五连接管45,第三连接管43的一端与一个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第四连接管44的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第三连接管43的另一端和第四连接管44的另一端均与第五连接管45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便于通过第五连接管45进行分流操作,第三连接管43和第四连接管44均为分液支管,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流。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可以将L形、C形和三角形一分为三进行分液操作,G形一分为四进行分液操作。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避免了集流管件折弯,简化了集流管件的生产工艺,降低集流管件泄露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10),所述换热器(10)包括至少两个换热部(11),所述至少两个换热部(11)之间呈预定角度设置;
至少两个集流管件(20),所述至少两个集流管件(20)与所述至少两个换热部(11)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换热部(11)均与对应的所述集流管件(20)连通;
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30),所述第一连接件(30)内具有第一连接通道,所述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端相对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集流管件(20)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件(30),所述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端与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0)为连接管件或连接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件为弯管结构(31),所述连接管件的第一端套设在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上,所述连接管件的第二端套设在另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0)为第一连接块(32),所述第一连接块(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成预定角度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上,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另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上;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呈预设角度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柱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柱体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0)为第二连接块(33),所述第二连接块(33)包括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成预定角度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均与所述第五连接部呈预定角度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远离所述第四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上,所述第四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一端套设在另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上,所述第五连接部用于与出口管或进口管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四连接部内设置有第四流体通道,所述第五连接部内设置有第五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四流体通道和所述第五流体通道均连通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通道与所述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通道相对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通道的流通区域的流通截面面积与所述集流管件(20)内的流通截面面积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件(20)为进口集流管(21)或出口集流管(22)。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集流管件(20)均包括间隔设置的进口集流管(21)和出口集流管(22),各个所述换热部(11)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进口集流管(21)和对应的所述出口集流管(22)之间;其中,设置在所述进口集流管(21)上的第一连接件(30)的流通面积小于设置在所述出口集流管(22)上的第一连接件(30)的流通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件(20)为进口集流管(21),所述微通道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0),所述第二连接件(40)为连接管组,所述连接管组的管径小于所述集流管件(20)的外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组包括:
第一连接管(41),所述第一连接管(41)为直管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
第二连接管(42),所述第二连接管(42)为弯管结构(31),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4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组包括:
第三连接管(43),所述第三连接管(43)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
第四连接管(44),所述第四连接管(44)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集流管件(20)的端部连接;
第五连接管(45),所述第三连接管(43)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连接管(4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五连接管(45)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通道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0)为L形结构或C形结构或G形结构或三角形结构。
CN202120952112.2U 2021-05-06 2021-05-06 微通道换热结构 Active CN2158103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52112.2U CN215810397U (zh) 2021-05-06 2021-05-06 微通道换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52112.2U CN215810397U (zh) 2021-05-06 2021-05-06 微通道换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10397U true CN215810397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72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52112.2U Active CN215810397U (zh) 2021-05-06 2021-05-06 微通道换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103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171A1 (zh) * 2022-08-18 2024-02-22 丹佛斯有限公司 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171A1 (zh) * 2022-08-18 2024-02-22 丹佛斯有限公司 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3185A (zh) 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110110722A (ko) 입구 분배기 및 출구 수집기를 구비한 향상된 열교환기
CN105651081A (zh) 双排折弯式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30658B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810397U (zh) 微通道换热结构
CN210128652U (zh) 多通道换热器及多制冷系统空调机组
CN201589465U (zh) 一种变通道混流式换热器
CN210051186U (zh) 三介质换热器
CN211601198U (zh) 换热器
US5022464A (en) Condenser
CN103047895B (zh) 集流管及平行流换热器
CN210922277U (zh) 扁管及换热器
CN216159687U (zh) 换热组件
CN107843029B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115345A (zh) 集流管、具有该管的微通道结构、热水换热器及热水器
CN216205497U (zh) 换热器
CN216159690U (zh) 换热器
CN215114091U (zh) 换热器
CN204285905U (zh) 用于微型微通道金属圆管蒸发器的内置式分液器
CN211876832U (zh) 换热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10773619U (zh) 一种内螺纹管结构、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CN210833200U (zh) 一种扁管及微通道换热器
CN215063875U (zh) 换热器
CN211234027U (zh) 换热装置
CN104567131A (zh) 用于微型微通道金属圆管蒸发器的内置式分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