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93053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93053U
CN215793053U CN202120122594.9U CN202120122594U CN215793053U CN 215793053 U CN215793053 U CN 215793053U CN 202120122594 U CN202120122594 U CN 202120122594U CN 215793053 U CN215793053 U CN 215793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bar
terrain vehicle
frame
section
transmiss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2259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2259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93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93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93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拖曳臂,拖曳臂的前端连接于车架上;稳定杆,稳定杆设置于车架上且端部连接于拖曳臂,在前后方向上,拖曳臂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稳定杆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由此,通过将拖曳臂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设置地位于稳定杆在水平面投影的前方,使稳定杆整体处于拖曳臂前端的后方,这样可以在不改变稳定杆尺寸的前提下,减小全地行车前后方向上的布局空间,从而可以使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可以提升全地性车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地形车以它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可以在不同路况包括路面颠簸软烂等恶劣路况上依然正常行驶的优势得到用户的认可,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其中,全地形车上的稳定杆以其可以防止全地形车侧倾,可以提升全地行车的稳定性与平顺性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相关技术中,稳定杆与前悬架的前端相连,并且向前悬架的前侧延伸设置,这样不仅会增大全地形车在前后方向上的布局空间,而且会使全地形车结构不紧凑,降低全地形车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的稳定杆设置位置合理,可以使全地形车更加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拖曳臂,所述拖曳臂的前端连接于所述车架上;稳定杆,所述稳定杆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端部连接于所述拖曳臂,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拖曳臂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稳定杆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
由此,通过将拖曳臂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设置地位于稳定杆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使稳定杆整体处于拖曳臂前端的后方,这样可以在不改变稳定杆尺寸的前提下,减小全地行车前后方向上的布局空间,从而可以使全地形车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可以提升全地性车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稳定杆包括:主杆段和支杆段,所述主杆段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所述支杆段连接于所述主杆段的两侧且朝向后方延伸,所述支杆段的后端连接于所述拖曳臂,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拖曳臂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主杆段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杆段在前向方向上倾斜延伸,所述支杆段的后端的高度大于所述支杆段与所述主杆段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杆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0°<α≤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拖曳臂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座,所述稳定杆安装座和所述支杆段的后端之间连接有连杆段,所述稳定杆安装座位于所述拖曳臂的前端和后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杆段上套设有缓冲衬套,所述车架上设置有衬套座,所述缓冲衬套设置于所述衬套座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动力总成、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所述动力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杆段的后方,所述后传动轴连接于所述动力总成和所述前传动轴之间,所述后传动轴和所述前传动轴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主杆段的正下方或后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动力总成、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所述动力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杆段的后方,所述后传动轴连接于所述动力总成和所述前传动轴之间,所述后传动轴位于所述全地形车纵向延伸的中轴线的左侧或右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后传动轴的轴线与所述全地形车纵向延伸的中轴线具有夹角,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后传动轴的轴线到所述全地形车纵向延伸的中轴线的距离呈递减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减震器,所述拖曳臂上设置有减震器安装座,所述减震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车架且下端连接于所述减震器安装座,所述拖曳臂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座,所述稳定杆的端部设置于所述稳定杆安装座,所述减震器安装座位于所述稳定杆安装座的后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全地形车100;
车架10;11-衬套座;
拖曳臂20;减震器21;稳定杆安装座22;减震器安装座23;
动力总成70;后传动轴71;前传动轴72;稳定杆90;主杆段91;911-缓冲衬套;
支杆段92;连杆段9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行车100。
结合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可以主要包括:车架10、拖曳臂20和稳定杆90,其中,拖曳臂20的前端连接于车架10上,稳定杆90设置于车架10上,并且稳定杆90的端部连接于拖曳臂20,稳定杆90不仅可以在全地形车100转向时防止全地形车100侧倾过度,而且当全地形车100在颠簸路面行驶时,可以使两侧车轮同时向上或同时向下,这样可以提升全地形车100的平顺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在前后方向上,拖曳臂20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稳定杆90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如此设置,可以使稳定杆90整体位于拖曳臂20的上方,并且使稳定杆90整体处于拖曳臂20前端的后方,具体地,后上方,这样不仅可以使减小全地形车100在前后方向上的布局空间,而且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可以使全地形车100更加稳定。
由此,通过将拖曳臂20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设置地位于稳定杆90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使稳定杆90整体处于拖曳臂20前端的后方,可以在不改变稳定杆90尺寸的前提下,减小全地行车前后方向上的布局空间,从而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可以提升全地性车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稳定杆90可以主要包括:主杆段91和支杆段92,主杆段91设置于车架10上,支杆段92连接于主杆段91的两侧,并且朝向后方延伸。具体地,将支杆段92连接设置于主杆段91的两侧,并且朝向后方延伸,可以使稳定杆90整体呈U型形状,这样可以在保证稳定杆90性能的同时,避让其他部件的安装设置,从而可以方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布局。
结合图2所示,支杆段92的后端连接于拖曳臂20,在前后方向上,拖曳臂20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主杆段91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相较于传统全地形车中将支杆段的后端连接于拖曳臂的前端,从而使主杆段整体位于拖曳臂的前端,这样可以减小全地形车100在前后方向上的布局空间,可以使稳定杆90可以充分利用全地形车100前端的纵向空间,从而可以使全地行车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可以防止主杆段91处于拖曳臂20前端的前侧,导致全地形车100在行驶的过程中,主杆段91凸出于拖曳臂20,易造成主杆段91剐蹭或撞击到物体,不仅会降低主杆段91的使用寿命,而且易导致安全事故,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稳定杆90的可靠性。
结合图1所示,支杆段92在前向方向上倾斜延伸,支杆段92的后端的高度大于支杆段92与主杆段91连接的一端的高度。具体地,当全地形车100转向或在颠簸路面上行驶时,稳定杆90需要发生扭曲形变以防止全地形车100侧倾或使全地形车100稳定平顺,所以将支杆段92在前向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且使支杆段92的后端的高度大于支杆段92与主杆段91连接的一端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对稳定杆90的形变起到导向作用,可以防止稳定杆90不易发生形变,影响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性,而且还可以增加主杆段91的高度,可以方便主杆段91的安装设置,这样可以提升稳定杆90的可靠性。
结合图1所示,支杆段9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0°<α≤20°,这样可以使稳定杆90的硬度适中,可以在防止稳定杆90不易发生形变,影响全地形车100的操控性的前提下,避免支杆段9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过大,导致稳定杆90过软,使稳定杆90无法有效地抑制全地形车100的侧倾,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稳定杆90的可靠性。
结合图1-图3所示,拖曳臂20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座22,稳定杆安装座22和支杆段92的后端之间连接有连杆段93,稳定杆安装座22位于拖曳臂20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具体地,将连杆段93一端与拖曳臂20上的稳定杆安装座22连接,另一端与支杆段92相连接,从而可以将稳定杆90连接设置在拖曳臂20上,相较于将支杆段直接与稳定杆安装座连接,这样可以在稳定杆90发生形变时,使连接杆两端的连接处均可以承担力,从而分散作用力,可以防止稳定杆90与拖曳臂20的连接处在稳定杆90受力时发生断裂,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稳定杆90与拖曳臂20连接设置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2所示,将稳定杆安装座22设置于拖曳臂20的前端与后端之间,不仅可以方便全地形车100上其他部件的安装设置,而且可以使支杆段92在具有一定的长度的情况下,也不会使主杆段91在前后方向上,超出拖曳臂20的前端,可以保证稳定杆90安装设置的可靠性。另外,拖曳臂20的前端到稳定杆安装座22的距离小于拖曳臂20的前端到拖曳臂20中心的距离,这样可以使稳定杆90的安装设置不会影响到后方相应部件的安装设置,可以方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布局。
另外,支杆段92与连杆段93还可以相对转动,这样,全地形车100在行驶过程中产生颠簸时,通过支杆段92与连杆段93的相对转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全地形车100的通过性和平稳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1所示,主杆段91上套设有缓冲衬套911,车架10上设置有衬套座11,缓冲衬套911设置于衬套座11内。具体地,通过将缓冲衬套911设置于衬套座11内,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可以使主杆段91准确快速地安装设置在车架10上,可以方便稳定杆90的安装设置,进一步地,在将缓冲衬套911设置于衬套座11内后,缓冲衬套911对作用于主杆段91上的起到缓冲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使主杆段91的形变更加稳定,而且当全地形车100两侧车轮作用于主杆段91上的力较小,主杆段91无法发生明显形变时,可以通过缓冲衬套911的形变对两侧车轮的状态进行调节,从而可以使全地形车100更加稳定平顺,这样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稳定杆90的灵敏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用户对全地形车100的操作感。
结合图1-图3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可以主要包括:动力总成70、前传动轴72和后传动轴71,动力总成70设置于车架10上,并且位于主杆段91的后方,后传动轴71连接于动力总成70和前传动轴72之间。具体地,后传动轴71一端与动力总成70相连,另一端与前传动轴72相连,通过后传动轴71可以将动力传递至前传动轴72,从而使得全地形车100构成四轮驱动,进而使得全地形车100的动力更足,驾驶体验更好。另外,如此设置还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分布合理,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方向上的质量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全地形车100的可靠性。
结合图2所示,后传动轴71和前传动轴72的连接处位于主杆段91的正下方或后下方。具体地,将前传动轴72设置在主杆段91的下方可以在不影响其他部件安装设置的前提下,使稳定杆90下方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使前传动轴72与后传动轴71的连接处处于主杆段91的正下方或后下方,可以使前传动轴72整体处于主杆段91的后方,从而可以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结合图3所示,后传动轴71位于全地形车100纵向延伸的中轴线的左侧或右侧。具体地,由于全地形车100的结构布置的原因,后传动轴71与全地形车100的纵向延伸的中轴线之间非平行关系,后传动轴71位于全地形车100纵向延伸的中轴线的左侧或右侧,这样可以方便全地形车100的结构布置。
结合图3所示,后传动轴71的轴线与全地形车100纵向延伸的中轴线具有夹角,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后传动轴71的轴线到全地形车100纵向延伸的中轴线的距离呈递减趋势,这样可以使全地形车的结构设置更加合理,可以提升后传动轴71的传动效率,可以减少后传动轴71的振动,从而可以降低后传动轴71工作时的噪音。
结合图1-图3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可以主要包括:减震器21,拖曳臂20上设置有减震器安装座23,减震器21的上端连接于车架10,并且下端连接于减震器安装座23,拖曳臂20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座22,稳定杆90的端部设置于稳定杆安装座22,减震器安装座23位于稳定杆安装座22的后方。具体地,减震器21通过减震器安装座23将下端安装设置于拖曳臂20上,减震器21可以由减震弹簧构成,减震弹簧具有缓冲作用,可以吸收全地形车在颠簸路段的产生的振动,从而可以提高驾驶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拖曳臂,所述拖曳臂的前端连接于所述车架上;
稳定杆,所述稳定杆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端部连接于所述拖曳臂,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拖曳臂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稳定杆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所述稳定杆包括:主杆段和支杆段,所述主杆段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所述支杆段连接于所述主杆段的两侧且朝向后方延伸,所述支杆段的后端连接于所述拖曳臂,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拖曳臂的前端在水平面的投影位于所述主杆段在水平面的投影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段在前向方向上倾斜延伸,所述支杆段的后端的高度大于所述支杆段与所述主杆段连接的一端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杆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α满足关系式:0°<α≤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拖曳臂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座,所述稳定杆安装座和所述支杆段的后端之间连接有连杆段,所述稳定杆安装座位于所述拖曳臂的前端和后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杆段上套设有缓冲衬套,所述车架上设置有衬套座,所述缓冲衬套设置于所述衬套座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总成、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所述动力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杆段的后方,所述后传动轴连接于所述动力总成和所述前传动轴之间,所述后传动轴和所述前传动轴的连接处位于所述主杆段的正下方或后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总成、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所述动力总成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位于所述主杆段的后方,所述后传动轴连接于所述动力总成和所述前传动轴之间,所述后传动轴位于所述全地形车纵向延伸的中轴线的左侧或右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传动轴的轴线与所述全地形车纵向延伸的中轴线具有夹角,在从后向前的方向上,所述后传动轴的轴线到所述全地形车纵向延伸的中轴线的距离呈递减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器,所述拖曳臂上设置有减震器安装座,所述减震器的上端连接于所述车架且下端连接于所述减震器安装座,所述拖曳臂上设置有稳定杆安装座,所述稳定杆的端部设置于所述稳定杆安装座,所述减震器安装座位于所述稳定杆安装座的后方。
CN202120122594.9U 2021-01-15 2021-01-15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5793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2594.9U CN215793053U (zh) 2021-01-15 2021-01-15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22594.9U CN215793053U (zh) 2021-01-15 2021-01-15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93053U true CN215793053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25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22594.9U Active CN215793053U (zh) 2021-01-15 2021-01-15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93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721779B2 (ja) 乗用芝刈機
JP3912180B2 (ja) 自動車の後輪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4765647A (en)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CN102317091B (zh) 悬架装置
JPH1058932A (ja) 操舵輪用独立懸架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CN205033895U (zh) 后悬架用下摆臂、后悬架及汽车
CN215793053U (zh) 全地形车
US20230135265A1 (en) Rear suspension system
CN114701571A (zh) 一种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的后悬架结构
CN209700324U (zh) 一种四轮电动车独立悬架
CN207416462U (zh) 一种控制臂焊接总成
JP2006192932A (ja) 自動車のリア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16861171U (zh) 全地形车
JP3969366B2 (ja) 自動車の後輪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113602054B (zh) 全地形车
CN217260289U (zh) 一种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的后悬架结构
CN109986921B (zh) 一种柔性减震汽车底盘结构
CN212604329U (zh) 前下摆臂总成、麦弗逊式前悬架系统及汽车
JP2003237335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CN213768183U (zh) 一种汽车后悬挂的控制臂支架
CN218085894U (zh) 带驾驶室的正三轮摩托车后悬架结构
CN219256979U (zh) 后悬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1808915U (zh) 一种具备双向刚度的可调节式横向稳定杆
KR100353941B1 (ko) 자동차용 현가장치
CN207328021U (zh) 一种机动车的车轮独立悬挂减震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