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8919U - 瓣膜夹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瓣膜夹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8919U
CN215778919U CN202022998734.7U CN202022998734U CN215778919U CN 215778919 U CN215778919 U CN 215778919U CN 202022998734 U CN202022998734 U CN 202022998734U CN 215778919 U CN215778919 U CN 215778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valve clip
control
delivery device
kno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987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庭超
李立光
张伟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Valgen Med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987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8919U/zh
Priority to EP21902234.0A priority patent/EP4260832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25369 priority patent/WO202212152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8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8919U/zh
Priority to US18/208,273 priority patent/US20230320851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瓣膜夹输送装置,用于输送及控制瓣膜夹。所述瓣膜夹包括至少两个相对开合的夹持元件,还设有自锁机构。所述瓣膜夹输送装置包括手柄及导管,所述手柄包括壳体、夹持控制组件及锁控保险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盖合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导管的近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远端,所述夹持控制组件与所述锁控保险组件均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锁控保险组件连接所述自锁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瓣膜夹于解锁状态及自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夹持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夹持元件在所述瓣膜夹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打开或闭合。该瓣膜夹输送装置能够降低瓣膜夹被意外打开的风险。

Description

瓣膜夹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瓣膜夹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二尖瓣是位于心脏左心房与左心室之间的单向阀,正常健康的二尖瓣可以控制血液从左心房流到左心室,同时避免血液从左心室流到左心房。二尖瓣包括一对瓣叶,称为前叶及后叶。正常情况下,心脏左心室收缩时,前叶和后叶的边缘完全对合,避免血液从左心室流到左心房。当二尖瓣的瓣叶或腱索、瓣环等发生病变时,如腱索部分断裂,二尖瓣的前叶和后叶对合不良,那么当心脏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不能完全关闭,导致血液从左心室返流至左心房,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称为“二尖瓣返流”。
二尖瓣的缘对缘修复是治疗二尖瓣返流的有效方法,具体是将二尖瓣的前叶和后叶不能正常对合的边缘通过缝合或夹合等方式固定在一起,从而缩小瓣叶间隙,使得二尖瓣瓣口形成双孔化结构,以减小二尖瓣瓣口的总面积,减少或者消除返流量。传统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是在开刀直视条件下操作,通常需要开胸和建立血液体外循环,因此风险较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发展出各种微创手术及介入手术,这类手术只需在患者身体上切开较小的操作窗口,由此利用输送装置将瓣膜夹递送至发生病变的二尖瓣,瓣膜夹将两片瓣叶的部分边缘夹持固定在一起,二尖瓣瓣口形成双孔化结构,从而减小返流。然而,现有的瓣膜夹输送装置通常允许瓣膜夹在任意位置、任意时刻动作,存在瓣膜夹被意外打开、阻碍手术进程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瓣膜夹输送装置,能够避免瓣膜夹被意外打开的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瓣膜夹输送装置,用于输送及控制瓣膜夹,所述瓣膜夹包括至少两个相对开合的夹持元件,所述瓣膜夹设有自锁机构。所述瓣膜夹输送装置包括手柄及导管,所述手柄包括壳体、夹持控制组件及锁控保险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盖合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导管的近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远端。所述夹持控制组件与所述锁控保险组件均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锁控保险组件连接所述自锁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瓣膜夹于解锁状态及自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夹持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夹持元件在所述瓣膜夹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打开或闭合。
本申请提供的瓣膜夹输送装置,由于设置有锁控保险组件,能够确保瓣膜夹在自锁状态下输送到位,只有通过锁控保险组件控制瓣膜夹切换至解锁状态后,才能打开瓣膜夹的夹持元件以夹持瓣叶,从而能够避免瓣膜夹在输送过程中被意外打开,有助于瓣膜缘对缘修复术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瓣膜夹合系统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为瓣膜夹的基座、驱动臂、夹持元件组装于一起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瓣膜夹的基座、驱动臂、夹持元件组装于一起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瓣膜夹的自锁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瓣膜夹与瓣膜输送装置的远端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6为瓣膜夹的抓持元件及夹持元件均呈辐射状展开的立体示意图;
图7、图8、图9为瓣膜夹合系统的部分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10为瓣膜夹输送装置的手柄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手柄去除部分壳体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手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导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锁控保险组件的第一控制杆、第一套筒与第一固定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15为锁控保险组件的第一控制杆、第一套筒与第一固定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14所示的锁控保险组件中第一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瓣膜夹输送装置的锁控保险组件使瓣膜夹由解锁状态切换至自锁状态的操作示意图;
图18为瓣膜输送夹输送装置的锁控保险组件使瓣膜夹由自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时的操作示意图;
图19为夹持控制组件与解脱控制组件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0为夹持控制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1为夹持控制组件的定力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夹持控制组件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瓣膜夹输送装置的夹持控制组件使瓣膜夹的两个夹持元件相对打开的操作示意图;
图24为瓣膜夹输送装置的夹持控制组件使瓣膜夹的两个夹持元件相对闭合的操作示意图;
图25为抓持控制组件的第二控制杆、第二套筒与第二固定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26为抓持控制组件的第二控制杆、第二套筒与第二固定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7为图25所示的抓持控制组件的第二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为两个抓持控制组件同时控制两个抓持元件展开的操作示意图;
图29为两个抓持控制组件同时控制两个抓持元件相对靠拢操作示意图;
图30为两抓持控制组件分别控制一抓持元件展开、另一抓持元件保持贴靠瓣膜夹的轴体的操作示意图;
图31为解脱控制组件与传动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2为解脱控制组件与传动件组装于一起的立体示意图;
图33为解脱控制组件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的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本申请中使用的诸如“包括”以及“可以包括”之类的表述表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构成要素的存在性,并且并不限制一个或多个附加功能、操作和构成要素。在本公开中,诸如“包括”和/或“具有”之类的术语可解释为表示特定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组件或它们的组合,但是不可解释为将一个或多个其它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组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性或添加可能性排除在外。
此外,在本申请中,表述“和/或”包括关联列出的词语中的任意和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和/或B”可以包括A,可以包括B,或者可以包括A和B这二者。
在本申请中,包含诸如“第一”和“第二”等的序数在内的表述可以修饰各要素。然而,这种要素不被上述表述限制。例如,上述表述并不限制要素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上述表述仅用于将一个要素与其它要素进行区分。类似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要素可以被称为第二要素,类似地,第二要素也可以被称为第一要素。
当组件被称作“连接”或“接入”其他组件时,应当理解的是:该组件不仅直接连接到或接入到其他组件,而且在该组件和其它组件之间还可以存在另一组件。另一方面,当组件被称作“直接连接”或“直接接入”其他组件的情况下,应该理解它们之间不存在组件。
在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一般将靠近操作者的方位定义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位定义为远端。将柱体、管体等一类物体的旋转中心轴的方向定义为轴向。周向为围绕柱体、管体等一类物体的轴线的方向(垂直于轴线,同时垂直于截面半径)。
请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瓣膜夹合系统100,用于对心脏瓣膜(图未示,可以是二尖瓣或三尖瓣)进行缘对缘修复。瓣膜夹合系统100包括瓣膜夹20及瓣膜夹输送装置40。瓣膜夹20可拆卸地连接于瓣膜夹输送装置40的远端,用于夹合瓣膜的多片瓣叶,以对瓣膜实施缘对缘修复。瓣膜夹输送装置40用于输送及控制瓣膜夹20。
请参阅图2与图3,瓣膜夹20包括基座21、可转动连接基座21两侧的两驱动臂23及两个夹持元件25。两个驱动臂23与两个夹持元件25一一对应,每个夹持元件25与对应的一个驱动臂23转动连接,两个夹持元件25第一端通过销轴(未标示)相互转动连接,两个夹持元件25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基座21与瓣膜夹输送装置40的远端可拆卸连接。基座21、两个驱动臂23及两个夹持元件25组成连杆机构。基座21沿轴向运动能够使两个驱动臂23驱动两个夹持元件25呈辐射状展开或闭合,从而实现对瓣膜的夹持。
请参阅图4,瓣膜夹20还包括自锁机构27,用于使瓣膜夹20进行自锁。基座21包括座体211及凸设于座体211的轴体213。座体211的两侧分别与一夹持元件25转动连接。自锁机构27包括框体271、锁片273及弹压片275。框体271套设于轴体213外且框体271相对于两个夹持元件25第一端的轴向位置固定,锁片273与弹压片275收容于框体271内。锁片273套设于轴体213外,弹压片275设于框体271与锁片273之间,弹压片275用于偏压锁片273,使锁片273倾斜,锁片273上设有供轴体213穿过的通孔,当锁片273倾斜时,通孔抵持轴体213的部分侧壁,从而使轴体213不能沿轴向运动及沿周向旋转。
瓣膜夹20具有解锁状态及自锁状态,瓣膜夹20能够在解锁状态与自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弹压片275偏压锁片273时,锁片273的通孔抵持基座21的轴体213,轴体213不能相对于锁片273做轴向运动,瓣膜夹20处于自锁状态。当锁片273受到外力作用而克服弹压片275的偏压时,锁片273回正,从而锁片273上供轴体213穿过的通孔不再抵持基座21的轴体213,轴体213能够相对于锁片273做轴向运动,瓣膜夹20即由自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此时瓣膜夹输送装置40控制轴体213轴向运动能够驱动两个夹持元件25呈辐射状展开或闭合。
请结合图5,自锁机构27还包括连接件277,连接件277连接于锁片273与瓣膜输送装置40之间,用于在瓣膜输送装置40的驱动下带动锁片273克服弹压片275的偏压,使得瓣膜夹20由自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277大致呈U形,连接件277包括对折段2771及由对折段2771的两侧分别延伸出的两连接段2773。对折段2771与瓣膜输送装置40连接,连接段2773与锁片273连接。可以理解,连接件277不限定为U型,连接件277连接锁片273与瓣膜输送装置40即可。
请参阅图6,瓣膜夹20还包括两个抓持元件(或称倒刺弹片)28,两个抓持元件28与两个夹持元件25一一对应,用于与夹持元件25配合夹持瓣叶。每个抓持元件28的一端相应靠近一夹持元件25的第一端,每个抓持元件28的另一端与瓣膜夹输送装置40连接。抓持元件28具有弹性变形能力,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两个抓持元件28呈辐射状展开。使用时,当瓣叶被定位在抓持元件28与夹持元件25之间后,瓣膜夹输送装置40控制夹持元件25闭合,抓持元件28配合夹持元件25起到捕获瓣叶、定位瓣叶的作用。抓持元件28上还可以设有倒刺281,用于将瓣叶压入夹持元件25的内表面,提高对瓣叶的锚定及保持作用。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持元件2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驱动臂2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保证瓣膜夹20能够实现夹持或松开瓣叶,以及自锁或解锁即可。
请参阅图7与图8,瓣膜夹输送装置40包括手柄42及导管44。手柄42用于方便操作者握持及控制瓣膜夹20。导管44的近端固定连接于手柄42的远端,导管44的远端延伸至瓣膜夹20。
请参阅图9、图10及图11,手柄42包括壳体422、锁控保险组件423、夹持控制组件424及两个抓持控制组件428。锁控保险组件423、夹持控制组件424及两个抓持控制组件428均设于壳体422上。锁控保险组件423用于控制瓣膜夹20于解锁状态及自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夹持控制组件424用于控制两个夹持元件25在瓣膜夹20处于解锁状态时相对打开或闭合。一抓持控制组件428对应控制一抓持元件28。
请参阅图12,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22包括第一壳体4221及盖合于第一壳体4221的第二壳体4223,壳体422内具有容纳空间(图未示),用于容纳夹持控制组件424、锁控保险组件423及两个抓持控制组件428。第一壳体4221与第二壳体4223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为卡扣、螺纹连接等。
请结合参阅图9、图12,锁控保险组件423包括锁控线4231与第一控制杆4232。第一控制杆4232活动设置于壳体422内。锁控线4231连接第一控制杆4232及自锁机构27的锁片273(如图4与图5所示)。锁控线4231的位于第一控制杆4232及自锁机构27的锁片273之间的部分活动穿设于导管44内。第一控制杆4232带动锁控线4231相对壳体422由远端向近端方向的运动使得瓣膜夹20由所述自锁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本申请提供的瓣膜夹合系统100中的锁控保险组件423能够确保瓣膜夹20在自锁状态下输送到位,只有通过锁控保险组件423控制瓣膜夹20切换至解锁状态后,才能打开瓣膜夹29的夹持元件25以夹持瓣叶,从而能够避免瓣膜夹20在输送过程中被意外打开,有助于瓣膜缘对缘修复术的顺利进行,保障手术的安全性。此外,瓣膜夹20只有在打开、关闭以夹持住瓣叶之后,解脱瓣膜夹20的动作才能执行,因此锁控保险组件423的设置实际上也降低了瓣膜夹20意外解脱的风险。
本实施方式中,锁控线4231沿第一控制杆4232的轴向穿设于第一控制杆4232并露出第一控制杆4232的近端;请再次参阅图5,锁控线4231呈U形,锁控线4231包括对折段4233及自对折段4233的两侧分别延伸出的两连接段4234。
请参阅图13,导管44内设置两个第一分腔442,一个连接段4234的近端对应活动穿过一第一分腔442并连接至第一控制杆4232的近端。请参阅图4,锁控线4231的对折段4233自连接件277的对折段2771穿过,实现锁控线4231活动地连接自锁机构27。
锁控线4231采用U形方式,按照一腔一股丝的方式连接至第一控制杆4232上,能够防止锁控线4231的两股连接段4234相互缠绕,从而在撤出锁控线4231时更为顺畅、轻松,避免出现扯线、断线的风险,提高安全性。可以理解,可以省略连接件277,将锁控线4231直接与锁片273活动地连接。
由于在后撤第一控制杆4232时,锁控线4231需即刻反应,因此要求锁控线4231具有较低的延展性及较高的拉伸断裂应力,优选的,锁控线4231的拉伸断裂应力值应大于等于25Mpa。锁控线4231可由超高分子聚乙烯、镍钛合金、不锈钢中的至少一种制成,例如,锁控线4231可以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缝合线、镍钛丝、不锈钢丝、高分子聚合物线等,本实施方式,优先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缝合线。
请结合参阅图9、图12、图14与图15,锁控保险组件423还包括第一套筒4235及第一固定件4236,第一套筒4235固定收容于壳体422内。第一套筒4235固定于壳体422内的固定方式可选择卡合、粘接、螺接等,在此不作限定。第一控制杆4232活动穿设于第一套筒4235内。第一控制杆423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导向部4230。
请参阅图16,第一套筒4235的内壁设有第二导向部4237,第一导向部4230与第二导向部4237用于对第一控制杆4232相对壳体422的轴向运动进行导向,提高第一控制杆4232相对壳体422的轴向运动的顺畅性。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部4230为导向凸块,第二导向部4237为设于第一套筒4235的内壁的导向凹槽,第一套筒4235的近端还设有与导向凹槽连通的限位槽4238。限位槽4238沿第一套筒4235的周向延伸并具限位台阶4239,限位槽4238大致为弧形槽,第一控制杆4232的导向凸块抵接限位槽4238的底面时,第一控制杆4232不能相对第一套筒4235向远端移动。限位槽4238的起始端面与第二导向部4237的壁面平齐,限位台阶4239位于限位槽4238的终止端面4270与第二导向部4237的另一壁面之间。限位台阶4239用于将第一导向部4230限制于限位槽4238内,防止第一导向部4230脱离限位槽4238。第一导向部4230收容于限位槽4238内并与限位台阶4239相抵持时,瓣膜夹20保持解锁状态。
请再次参阅图9、图12、图14与图15,第一固定件4236可拆卸连接于第一控制杆4232的近端,用于将锁控线4231的连接段4234的自由端固定于第一控制杆4232的近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4236为螺帽,第一固定件4236与第一控制杆4232的近端螺接,锁控线4231的露出第一控制杆4232的部分(连接段4234的自由端)固定夹设于第一固定件4236的内壁与第一控制杆4232近端的外壁之间。
锁控线4231的两个连接段4234远离对折段4233的自由端可绕在第一控制杆4232近端,第一固定件4236旋紧在第一控制杆4232上,以对锁控线4231的连接段4234远离对折段4233的自由端进行挤压固定;在第一固定件4236旋紧的情况下,通过向近端后拉第一控制杆4232,锁控线4231便可以提拉锁片273向水平状回正,从而解除对轴体213的锁定。相应的,通过向远端推送第一控制杆4232,锁控线4231放松,锁片273在弹压片275的作用下倾斜,使得瓣膜夹20处于自锁状态;在第一固定件4236卸除的情况下,抽拉锁控线4231其中一连接段4234的自由端,便可将锁控线4231移除体外,以不妨碍后续瓣膜夹20的解脱。
通过操作第一控制杆4232来驱动锁控线4231可实现瓣膜夹20于自锁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请结合参阅图16与图17,瓣膜夹20由解锁状态切换至自锁状态所需的操作为:旋转第一控制杆4232使第一导向部4230于限位槽4238内朝向远离限位槽4238的终止端面4270运动,第一导向部4230脱离限位槽4238并进入第二导向部4237,驱动第一控制杆4232向远端(例如沿图17中箭头301所指方向)运动,锁控线4231呈放松(松弛)状态,锁片273被弹压片275偏压,瓣膜夹20切换至自锁状态。
当瓣膜夹20需从自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时,请参阅图18,驱动第一控制杆4232向近端(例如沿图18中箭头302所指方向)运动,锁控线4231呈拉直状态并提拉连接件277,使锁片273克服弹压片275的偏压而回正,瓣膜夹20解锁。之后,旋转第一控制杆4232,使第一导向部4230进入限位槽4238并朝向限位槽4238的终止端面4270所在方向运动,直至第一导向部4230与限位台阶4239相抵持,第一控制杆4232一直提拉锁控线4231使瓣膜夹20保持解锁状态,允许瓣膜夹20打开或闭合。
可以理解,第一导向部4230与第二导向部4237中的其中一个为沿第一控制杆4232的轴向延伸的导向凹槽,另一个为导向凸块,所述导向凸块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凹槽内。可以理解,第一套筒4235可以省略,而直接在422上设置第二导向部。
可以理解,第一固定件4236不限定为螺母,其也可以为盖体;可以省略第一固定件4236,对锁控线4231的露出第一控制杆4232的近端的部分与第一控制杆4232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例如,锁控线4231的露出第一控制杆4232的近端的部分直接绕设于第一控制杆4232上,或者锁控线4231的露出第一控制杆4232的近端的部分通过粘接等方式直接固定于第一控制杆4232上,向近端后拉第一控制杆4232后,剪断锁控线4231,再抽拉锁控线4232的其中一股,同样可以将锁控线4232移除体外,以不妨碍瓣膜夹20的解脱。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控制杆4232相对壳体422直线运动的行程控制,既要考虑能够使得锁控线4231能产生对瓣膜夹20的最佳解锁力值,又要考虑锁控线4231在导管44的第一分腔442内的损耗及锁控线4231延伸性的影响。以最佳解锁力值为6N为例,第一控制杆4232相对壳体422直线运动的行程优选设置[9,13]mm,如此,向近端后拉第一控制杆4232既可解锁瓣膜夹20,又不会因拉力过大而损坏瓣膜夹20及锁控线4231,往远端前推第一控制杆4231既可实现瓣膜夹20自锁,又保证了锁控线4231的堆叠量不会过多而导致锁控线4231挂住瓣膜夹20。可以理解,本申请对第一控制杆4162相对壳体422直线运动的行程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本申请对瓣膜夹20的自锁机构27的结构及设置方式不作限定,对锁控保险组件423的结构与设置方式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9、图12,夹持控制组件424包括芯轴4241及传动件4242。芯轴4241的远端与瓣膜夹20的轴体213(如图2与图3所示)的近端可拆卸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芯轴4241的远端与轴体213的近端螺纹连接。可以理解,不限定芯轴4241的远端与轴体213的近端螺接,其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连接,例如卡接等,在此不作限定。芯轴4241的近端活动穿过导管44并与传动件4242连接。传动件4242与壳体422沿轴向滑动连接。请再次参阅图13,导管44内还设置中心腔443,芯轴4241活动穿设于中心腔443内。
较为具体的,请进一步参阅图19与图20,传动件4242的远端还设有第一导向结构4243,壳体422的第一壳体4221对应第一导向结构4243设有第二导向结构4225(如图12所示)。第一导向结构4243与第二导向结构4225沿轴向滑动连接,以对传动件4242相对壳体422的轴向运动进行导向,使传动件4242相对壳体422仅能沿轴向运动而不能进行转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结构4243为导向凹槽,第二导向结构4225为沿轴向延伸的导轨。可以理解,本申请对第一导向结构4243与第二导向结构4225不作限定,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结构4243可以为导轨,第二导向结构4225可以为导向凹槽。
夹持控制组件424还包括定力齿轮4244及驱动定力齿轮4244转动的旋钮4245。定力齿轮4245螺接于传动件4242上。定力齿轮4244的转动驱动传动件4242沿轴向移动,即将定力齿轮4244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传动件4242相对壳体422的轴向运动,从而控制两个夹持元件25的打开、关闭。
本实施方式中,传动件4242的外壁包括螺杆段4246,定力齿轮4244内壁上设置传动螺纹4247,螺杆段4246与定力齿轮4244内设置的传动螺纹4247相适配。
旋钮4245套设于定力齿轮4244上。旋钮4245朝正向旋转且旋钮4245对定力齿轮4244的驱动力小于预设力值时,旋钮4245带动定力齿轮4244同步正向转动,使得传动件4242相对壳体422沿轴向朝一端移动。例如,旋钮4245带动定力齿轮4245正向旋转,传动件4242及芯轴4241沿轴向朝向近端移动,带动瓣膜夹20上的两个夹持元件25相对闭合。且传动件4242向近端移动的距离越大,两个夹持元件25闭合的程度越紧密。
旋钮4245朝正向旋转且旋钮4245对定力齿轮4244的驱动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力值时,旋钮4245相对定力齿轮4244独自转动。例如,在两个夹持元件25夹持固定瓣膜后,若继续转动旋钮4245,旋钮4245相对定力齿轮4244独自打滑转动,从而防止夹持元件25对瓣叶过度夹持而损伤瓣叶。即使旋钮4245对定力齿轮4244的驱动力再大,一旦驱动力超过预设力值,施加在芯轴4241上的作用力不会增加,有利于保护芯轴4241不会因受拉力过大而断裂或损坏。
旋钮4245朝相反方向旋转时,旋钮4245带动定力齿轮4244同步反向转动,使得传动件4242相对壳体422沿轴向朝相反的一端滑动。例如,旋钮4245带动定力齿轮4245反向旋转,传动件4242及芯轴4241沿轴向向远端移动,带动瓣膜夹20上的两个夹持元件25相对打开。且传动件4242向远端移动的距离越大,两个夹持元件25相对张开的角度越大。
定力齿轮4244包括轮体4248及凸设于轮体4248的外壁并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齿臂4249。旋钮4245的内壁沿周向设有与多个齿臂4249相配合的多个止挡部4250;预设力值为齿臂4249相对滑过止挡部4250时,旋钮4245施加给定力齿轮4244的作用力的值。
齿臂4249的一端与轮体4248的外壁固定连接,齿臂4249的另一端为自由端,齿臂4249的至少部分外壁沿轮体4248的周向延伸。
请参阅图21,齿臂4249的至少部分外壁与轮体4248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隙4252,从而为齿臂4249的弹性变形提供变形空间。
预设力值可以通过设置定力齿轮4244的最大外径、齿臂4249的厚度、定力齿轮4244的材质等来进行控制。本实施方式中,沿轮体4248的周向设置的齿臂4249的数量为8个,预设力值大约为50N,定力齿轮4244的材质优先采用具有较高硬度和韧性的高分子PC材料,最大外径值设置为35-40mm,齿臂4249的厚度尺寸设置为1.5-2.0mm。芯轴4241所受直线拉力值大于一定力值后便会出现旋钮4245与定力齿轮4244的相对打滑,即使旋钮4245对定力齿轮4244的驱动力再大,一旦驱动力超过预设力值,芯轴4241便会停止沿轴向移动,施加在芯轴4241上的作用力也不会再增加。
齿臂4249的自由端包括第一导滑面及4254与第一导滑面4254相对设置的第一止滑面4256。请参阅图22,旋钮4245的止挡部4250包括第二导滑面4258及与第二导滑面4258相对设置的第二止滑面4259。旋钮4245朝正向旋转时,第一导滑面4254与第二导滑面4258接触,以在旋钮4245朝正向旋转且旋钮4245对定力齿轮4244的驱动力大于或等于预设力值时,方便旋钮4245的齿臂4249滑过止挡部4250。旋钮4245朝反向旋转时,第一止滑面4256与第二止滑面4259接触,使定力齿轮4244随同旋钮4245反向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滑面4254为相对第一止滑面4256倾斜设置,第一止滑面4256大致沿轮体4248的径向延伸;第二导滑面4258为相对第一止滑面4259倾斜设置,第二止滑面4259大致沿旋钮4245的径向延伸。第一导滑面4254与第二导滑面4258之间的接触为斜面接触,且第二导滑面4258将第一导滑面4254朝向所述间隙4252抵压,使得第一导滑面4254与第二导滑面4258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较为容易;而第一止滑面4256与第二止滑面4259之间的接触基本是直面接触,且第二止滑面4259将第一止滑面4256朝向远离所述间隙4252的方向抵推,因此第一止滑面4256与第二止滑面4259之间不易发生相对滑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在各表面设置不同的粗糙程度来使得第一导滑面4254与第二导滑面4258之间发生相对滑动较为容易,而第一止滑面4256与第二止滑面4259之间则不易发生相对滑动,例如,第一导滑面4254的粗糙程度可小于第一止滑面4256的粗糙程度,第二导滑面4258的粗糙程度可小于第二止滑面4258的粗糙程度。
请参阅图23,在瓣膜夹20处于解锁状态时,反向(例如图23中的箭头303所指方向)旋转旋钮4245,传动件4242带动芯轴4241沿轴向朝远端移动(例如图23中的箭头304所指方向),使得瓣膜夹20上的两个夹持元件25相对打开,即瓣膜夹20上的两个夹持元件25呈辐射状展开。
请参阅图24,在瓣膜夹20处于解锁状态时,正向(例如图24中的箭头305所指方向)旋转旋钮4245,传动件4242带动芯轴4241沿轴向朝近端滑动(例如图24中的箭头306所指方向),使得瓣膜夹20上的两个夹持元件25相对闭合,即瓣膜夹20上的两个夹持元件25相对靠拢。
请再次结合参阅图9、图11、图12,两个抓持控制组件428分别位于壳体422及导管44(例如导管44的中轴线)的相对两侧,用于控制相应侧的抓持元件28并方便区分。抓持控制组件428与锁控保险组件423的结构类似。每一抓持控制组件428均包括抓持线4281及第二控制杆4282。第二控制杆4282活动穿设于壳体422内。抓持线4281对应连接第二控制杆4282及抓持元件28。抓持线4281的位于第二控制杆4282及抓持元件28之间的部分活动穿设于导管44内。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抓持元件28的数量、抓持控制组件428的数量,在其他实施例中,抓持元件28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抓持控制组件428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每个抓持控制组件428对应控制一个抓持元件28。
请再次参阅图6,每一抓持线4281均呈U形,包括对折段4283及自对折段4283的两侧分别延伸出的两连接段4284。请再次参阅图13,导管44内设置四个第二分腔444,一连接段4284的近端对应活动穿过一第二分腔444并连接至相应的第二控制杆4282,对折段4283活动地连接抓持元件28。
抓持线4281采用U形方式,按照一腔一股丝的方式连接至第二控制杆4282上,能够防止抓持线4281的两股连接段4284相互缠绕,从而在撤出抓持线4281时更为顺畅、轻松,避免出现扯线、断线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第二控制杆4282的行程应不小于2πR×θ/360,其中,所述R为抓持元件28的长度,所述θ为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所述第一角度为抓持元件28在相对靠拢时,抓持元件28与瓣膜夹20的中轴线(轴体213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二角度为抓持元件28在呈辐射状展开后,抓持元件28与瓣膜夹20的中轴线之间的最大角度。在抓持元件28在相对靠拢(或称被释放前)时,抓持元件28与瓣膜夹20的中轴线之间的第一角度可以为0度;在抓持元件28在呈辐射状展开后(或称被释放后),抓持元件28与瓣膜夹20的中轴线之间的第二角度,可以小于90度,等于90度或大于90度。
考虑到抓持线4281在第二分腔444内的损耗,第二控制杆4282的有效推进行程优选设置为2×(2πR×θ/360)。例如,抓持元件28在相对靠拢前,抓持元件28的自由端对应划过的周长为13mm,则第二控制杆4282的有效行程优选25±2mm,一方面在收紧抓持元件28时,不会将抓持线4281拉断或损坏,另一方面在释放抓持元件28时,抓持线4281不会堆叠的太多。
请参阅图25与图26,抓持控制组件428还包括第二套筒4285与第二固定件4286,第二套筒4285固定收容于壳体422内。第二套筒4285固定于壳体422内的固定方式可选择卡合、粘接、螺接等,在此不作限定。第二控制杆4282活动穿设于第二套筒4285内。第二控制杆4282的外壁上设有第三导向部4280,第二套筒4285的内壁设有第四导向部4287(如图27所示),第三导向部4280与第四导向部4287用于对第二控制杆4282相对壳体422的轴向运动进行导向,提高第二控制杆4282相对壳体422的轴向运动的顺畅性。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导向部4280为导向凸块,第四导向部4287为设于第二套筒4285的内壁的导向凹槽,第二套筒4285的近端还设有与导向凹槽连通的限位槽4288,限位槽4288沿第二套筒4285的周向延伸并具限位台阶4289,限位槽4288大致为弧形槽。第二控制杆4282的导向凸块抵接限位槽4288的底面时,第二控制杆4282不能相对第二套筒4285向远端移动。限位槽4288的起始端面与第三导向部4280的壁面平齐,限位台阶4289位于限位槽4288的终止端面4290与第四导向部4287的另一壁面之间。限位台阶4289用于将第三导向部4280限制于限位槽4288内,防止第三导向部4280脱离限位槽4288。第三导向部4280收容于限位槽4288内并与限位台阶4289相抵持时,抓持线4281呈拉直状态,抓持线4281提拉抓持元件28。
可以理解,第三导向部4280与第四导向部4287中的其中一个为沿第二控制杆4282的轴向延伸的导向凹槽,另一个为导向凸块,所述导向凸块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凹槽内;不限定限位槽4288的位置。可以理解,第二套筒4285可以省略,第二控制杆4282能够相对壳体422进行轴向运动即可。
第二固定件4286固定于第二控制杆4282的近端,抓持线4281的露出第二控制杆4282的部分通过第二固定件4286固定于第二控制杆4282的近端。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4286为螺帽,第二固定件4286与第二控制杆4282的近端螺接,抓持线4281的露出第二控制杆4282的部分固定夹设于第二固定件4286的内壁与第二控制杆4282近端的外壁之间。
抓持线4281的两个连接段4284远离对折段4283的自由端可绕在第二控制杆4282近端,第二固定件4286旋紧在第二控制杆4282上,以对抓持线4281的连接段4284远离对折段4283的自由端进行挤压固定;在第二固定件4286旋紧的情况下,通过向近端后拉第二控制杆4282,抓持线4281便可以提拉抓持元件28,使得抓持元件28与夹持元件25之间形成瓣叶容纳空间。相应的,通过向远端推送第二控制杆4282,抓持线4281放松,抓持元件28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抓持元件28与抓持线4281连接的一端向夹持元件25贴靠,从而抓捕到瓣叶;在第二固定件4286卸除的情况下,抽拉抓持线4281其中一连接段4284的自由端,便可将抓持线4281移除体外,以不妨碍后续瓣膜夹20的解脱。
抓持线4281的材质可以采用镍钛丝、不锈钢丝、高分子聚合物线,本实例优先采用具有高强度的镍钛丝材料,降低断丝的风险。
可以理解,第二固定件4236不限定为螺母,其也可以为盖体;可以省略第二固定件4286,对抓持线4281的露出第二控制杆4282的近端的部分与第二控制杆4282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抓持线4281的露出第二控制杆4282的近端的部分直接绕设于第二控制杆4282上,或者抓持线4281的露出第二控制杆4282的近端的部分通过粘接等方式直接固定于第二控制杆4282上。向近端后拉第二控制杆4282后,剪断抓持线4281,再抽拉抓持线4281的其中一股,同样可以将抓持线4281移除体外,以不妨碍瓣膜夹20的解脱。
通过操作第二控制杆4232可实现控制抓持元件28运动,以配合夹持元件25夹持或松开瓣叶。两个抓持控制组件428可同时被操控,例如,请参阅图28,可同步操作两个抓持控制组件428的第二控制杆4282由近端向远端(例如图28中箭头307与箭头308所指方向)运动,两个抓持线4281呈松弛状态,抓持元件28在自身弹性作用下,抓持元件28与抓持线4281连接的一端向夹持元件25贴靠,方便配合夹持元件25抓捕到瓣叶。又如,请参阅图29,同步操作两个抓持控制组件428的第二控制杆4282由远端向近端(例如图29中箭头309与箭头310所指方向)运动,使每个抓持线4281提拉对应的抓持元件28向芯轴4241靠拢,从而使抓持元件28与相应的夹持元件25之间形成容纳瓣叶的容纳空间(图未示),瓣叶可进入该容纳空间内。也可单独控制单边的抓持元件28去抓捕处于动态的前叶或后叶,抓捕单边瓣叶成功并调整角度后,再控制另一个抓持元件28抓捕另一边的处于动态的后叶或前叶,从而能够降低抓捕瓣叶的难度、提高抓捕效率及手术的成功率,例如,请参阅图30,一个抓持控制组件428的第二控制杆4282由近端向远端(例如图30中箭头311所指方向)运动,另一个抓持控制组件428的第二控制杆4282由远端向近端(例如图30中箭头312所指方向)运动。
请再次参阅图11与图12,瓣膜夹输送装置40还包括解脱控制组件432,用于在瓣膜夹20夹持固定二尖瓣的前叶与后叶,完成双孔治疗后,使得瓣膜夹20与芯轴4241解脱。
请参阅图31与图32,解脱控制组件432包括芯杆4322、单向齿轮4324及保险开关4326。芯杆4322活动穿设于传动件4242内并与芯轴4241的近端固定连接,单向齿轮4324固定套设于芯杆4322上并收容于传动件4242内。单向齿轮4324仅允许芯杆4322带动芯轴4241单向旋转,以解除芯轴4241与瓣膜夹20的轴体213之间的连接,使瓣膜夹20脱离芯轴4241。
本实施方式中,芯轴4241的远端与轴体213的近端螺接。芯杆4322的远端至少设置一第一止转面4332,单向齿轮4324的内壁对应第一止转面4332设有第二止转面4334,第一止转面4332与第二止转面4334相配合,防止单向齿轮4324与芯杆4322之间相对转动。
传动件4242沿轴向设有轴孔401,芯杆4322穿设于轴孔401。传动件4342的外壁上设有与轴孔401连通的连接孔403。保险开关4326穿设于连接孔403。
解脱控制组件432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解脱控制组件432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保险开关4326与芯杆4322相抵持,芯杆4322与传动件4242连接成整体;解脱控制组件43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保险开关4326与芯杆4322相分离,驱动芯杆4322相对传动件4242单向旋转,从而带动芯轴4241的远端脱离瓣膜夹20。
解脱控制组件432还包括弹性件4328,弹性件4328在轴向上延伸并抵持于芯杆4322及传动件4242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4328套设于芯杆4322上并收容于轴孔401内。
解脱控制组件432还包括释放旋钮4329,释放旋钮4329固定于芯杆4322的近端,以方便旋转芯杆4322。
当解脱控制组件432需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将保险开关4326朝远离芯轴4241的方向提起(例如图33中箭头313所指方向),保险开关4326与芯杆4322相分离。当解脱控制组件432处于第二状态时,可单向旋转释放旋钮4329(例如图33中箭头314所指方向),传动件4242相对壳体422静止,释放旋钮4329带动芯杆4322及芯轴4241相对传动件4242转动。一旦芯轴4241的远端脱离瓣膜夹20的轴体213,预压缩的弹性件4328自动弹开,驱动芯杆4322及芯轴4241向近端后撤(例如图33中箭头315所指方向),提示芯轴4241的远端与瓣膜夹20的轴体213之间的螺接已解除,瓣膜夹20已被释放。
当解脱控制组件432需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时,压下保险开关4326,使保险开关4326抵持芯杆4322,保险开关4326与芯杆4322抵持形成一个整体,传动件4242的轴向移动可带动芯轴4241、芯杆4322等同步移动。
由于解脱控制组件432设置了保险开关4325,只有将保险开关4325拉起后(即解脱控制组件432处于第二状态下时)才能解除芯轴4241与瓣膜夹20的连接,起到了防止误操作、防止瓣膜夹20意外解脱的作用,提高手术安全性。单向齿轮4324仅允许芯杆4322带动芯轴4241朝解除螺接的方向旋转,从而芯轴4341能够高效地解脱。
如图1、图7、图17所示,瓣膜夹输送装置40还包括可调弯鞘60,可调弯鞘60包括调弯手柄62及连接调弯手柄62并受调弯手柄62控制而发生相应弯曲的鞘管64。导管44活动穿设于鞘管64内,从而导管44的远端可以顺应鞘管64远端的弯曲而发生相应的弯曲,以顺应弯曲的介入路径。可调弯鞘60还包括连接调弯手柄62的连接管66,连接管66活动套设于导管44外并延伸至壳体422内,连接管66与壳体422可拆卸连接。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装设件68将连接管66与壳体422可拆卸连接,装设件68优选为羊角螺钉,装设件68可将连接管66与壳体422之间固定或解除固定,解除固定的状态下,可通过推拉连接管66来调节瓣膜夹22距可调弯鞘60远端的距离,以使得瓣膜夹20到达预定位点;调节结束后,可使用装设件68固定连接管66,以保持瓣膜夹20的位置。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装设件68为羊角螺钉,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装设件,能够实现连接管66与壳体422可拆卸连接即可。
以下对瓣膜夹合系统100的工作过程作简单描述。瓣膜夹20通过瓣膜输送装置40以经导管的方式输送至患者的二尖瓣附近。
初始状态下,第一控制杆4232处于前推(朝向远端)的状态使得瓣膜夹20保持自锁状态,两第二控制杆4282均被向近端后拉并限位,使得两个抓持元件28处于相对靠拢状态;保险开关4326与芯杆4322抵持,传动件4242与芯杆4322形成整体。操作者通过调弯手柄62调整鞘管64的弯曲程度,穿设在鞘管64内的导管44顺应鞘管64,输送瓣膜夹20到达患者的二尖瓣附近的预定位点。
驱动第一控制杆4232向近端移动,瓣膜夹20由自锁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即通过锁控保险组件423解除瓣膜夹20的自锁。将第一导向部4230收容于限位槽4238内并与限位台阶4239相抵持,使瓣膜夹20保持解锁状态。
然后,通过夹持控制组件424控制瓣膜夹20的夹持元件25张开,例如,反向(例如图23中的箭头303所指方向)旋转夹持控制组件424的旋钮使得两个夹持元件25呈相对打开。
再通过抓持控制组件428控制抓持元件28将瓣叶捕获在夹持元件25与抓持元件28之间,例如,参照图30所示,可以先向远端前推一第二控制杆4282,捕获一瓣叶;再向远端前推另一第二控制杆4282,捕获另一瓣叶。
接着,通过夹持控制组件424控制两个夹持元件25闭合,将二尖瓣的前叶和后叶夹合在一起,例如,正向(例如图24中的箭头305所指方向)旋转夹持控制组件424的旋钮4245,使得两个夹持元件25闭合,以夹合瓣叶。
一旦二尖瓣的瓣叶被缘对缘地对合在一起,将第一固定件4236卸下并将锁控线4231撤出体外,将第二固定件4286卸下并将抓持线4281撤出体外。
操作者拉起保险开关4326(例如图33中箭头313所指方向),使保险开关4326与芯杆4322分离,旋转解脱控制组件432的释放旋钮4329(例如图33中箭头314所指方向),解除芯轴4241与瓣膜夹20的轴体213之间的连接,将瓣膜夹输送装置40撤出体外,瓣膜夹20保留在瓣膜处,实现二尖瓣的“缘对缘修复”。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瓣膜夹合系统100也可以以经导管的方式对三尖瓣实施缘对缘修复。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因此,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瓣膜夹输送装置,用于输送及控制瓣膜夹,所述瓣膜夹包括至少两个相对开合的夹持元件,所述瓣膜夹设有自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夹输送装置包括手柄及导管,所述手柄包括壳体、夹持控制组件及锁控保险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及盖合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壳体,所述导管的近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远端,所述夹持控制组件与所述锁控保险组件均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锁控保险组件连接所述自锁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瓣膜夹于解锁状态及自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所述夹持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夹持元件在所述瓣膜夹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打开或闭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控保险组件包括锁控线与第一控制杆,所述第一控制杆活动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锁控线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杆及所述自锁机构,所述锁控线的位于所述第一控制杆及所述自锁机构之间的部分活动穿设于所述导管内;所述第一控制杆带动所述锁控线相对所述壳体由远端向近端方向的运动使得所述瓣膜夹由所述自锁状态切换至所述解锁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控线包括对折段及自所述对折段的两侧分别延伸出的两连接段,所述导管内设置两第一分腔,一所述连接段的近端对应活动穿过一第一分腔并连接至所述第一控制杆,所述对折段活动地连接所述自锁机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控保险组件还包括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固定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控制杆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一控制杆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中的其中一个为沿所述第一控制杆的轴向延伸的导向凹槽,另一个为导向凸块,所述导向凸块滑动穿设于所述导向凹槽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凹槽设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内壁,所述第一套筒上还设有与所述导向凹槽连通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所述第一套筒的周向延伸并具限位台阶,所述导向凸块收容于所述限位槽内并与所述限位台阶相抵持时,所述瓣膜夹保持解锁状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夹输送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抓持控制组件,所述瓣膜夹还包括至少两个抓持元件,每一所述抓持控制组件均包括抓持线及第二控制杆,所述第二控制杆活动穿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抓持线对应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杆及所述抓持元件,所述抓持线的位于所述第二控制杆及所述抓持元件之间的部分活动穿设于所述导管内;所述至少两个抓持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至少两个抓持元件相对靠拢或呈辐射状展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抓持线均包括对折段及自所述对折段的两侧分别延伸出的两连接段,所述导管内设置至少四个第二分腔,一所述连接段的近端对应活动穿过一第二分腔并连接至相应的所述第二控制杆,所述对折段活动地连接所述抓持元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抓持控制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壳体及所述导管的相对两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控制组件包括芯轴及传动件,所述芯轴的远端与所述瓣膜夹可拆卸连接,所述芯轴的近端活动穿过所述导管并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壳体沿轴向滑动连接;在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芯轴沿轴向滑动,使得所述瓣膜夹的所述至少两个夹持元件相对打开或闭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控制组件还包括定力齿轮及驱动所述定力齿轮转动的旋钮,所述定力齿轮螺接于所述传动件上,所述旋钮套设于所述定力齿轮上;
所述旋钮朝正向旋转且所述旋钮对所述定力齿轮的驱动力小于预设力值时,所述旋钮带动所述定力齿轮同步正向转动,使得所述传动件相对所述壳体沿轴向朝一端滑动;所述旋钮朝正向旋转且所述旋钮对所述定力齿轮的驱动力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力值时,所述旋钮相对所述定力齿轮独自转动;
所述旋钮朝相反方向旋转时,所述旋钮带动所述定力齿轮同步反向转动,使得所述传动件相对所述壳体沿轴向朝相反的一端滑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力齿轮包括轮体及凸设于所述轮体的外壁并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齿臂,所述旋钮的内壁沿周向设有与所述多个齿臂相配合的多个止挡部;所述预设力值为所述齿臂相对滑过所述止挡部时,所述旋钮施加给所述定力齿轮的作用力的值。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臂的一端与所述轮体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齿臂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齿臂的至少部分外壁沿所述轮体的周向延伸,所述齿臂的至少部分外壁与所述轮体的外壁之间形成间隙。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臂的自由端包括第一导滑面及与所述第一导滑面相对设置的第一止滑面,所述旋钮的止挡部包括第二导滑面及与所述第二导滑面相对设置的第二止滑面;所述旋钮朝正向旋转时,所述第一导滑面与所述第二导滑面接触;所述旋钮朝反向旋转时,所述第一止滑面与所述第二止滑面接触。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瓣膜夹输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芯轴的近端连接的解脱控制组件,所述解脱控制组件用于使所述芯轴脱离所述瓣膜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远端与所述瓣膜夹螺接,所述解脱控制组件包括芯杆、单向齿轮及保险开关,所述芯杆穿设于所述传动件内并与所述芯轴的近端固定连接,所述单向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芯杆上并收容于所述传动件内;
所述解脱控制组件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所述解脱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保险开关与所述芯杆相抵持,所述芯杆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成整体;所述解脱控制组件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保险开关与所述芯杆相分离,所述芯杆相对所述传动件单向旋转,从而带动所述芯轴的远端脱离所述瓣膜夹。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解脱控制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在轴向上延伸并抵持于所述芯杆及所述传动件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瓣膜夹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调弯鞘,所述可调弯鞘包括调弯手柄及连接所述调弯手柄并受所述调弯手柄控制而发生相应弯曲的鞘管,所述导管活动穿设于所述鞘管内;
所述可调弯鞘还包括连接所述调弯手柄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活动套设于所述导管外并延伸至所述壳体内,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CN202022998734.7U 2020-12-11 2020-12-11 瓣膜夹输送装置 Active CN215778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98734.7U CN215778919U (zh) 2020-12-11 2020-12-11 瓣膜夹输送装置
EP21902234.0A EP4260832A4 (en) 2020-12-11 2021-10-21 VALVE CLIP DELIVERY DEVICE
PCT/CN2021/125369 WO2022121527A1 (zh) 2020-12-11 2021-10-21 瓣膜夹输送装置
US18/208,273 US20230320851A1 (en) 2020-12-11 2023-06-10 Valve clip deliver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98734.7U CN215778919U (zh) 2020-12-11 2020-12-11 瓣膜夹输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8919U true CN215778919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24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98734.7U Active CN215778919U (zh) 2020-12-11 2020-12-11 瓣膜夹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89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062873A1 (en)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valve clamping system
EP4260832A1 (en) Valve clip delivery device
EP2465568B1 (en) Steerable guide catheter having preformed curved shape
CN113329698A (zh) 心脏修复装置
JP2012505049A (ja) テザー引張デバイスおよび関連方法
CN112472363A (zh) 防滑脱的瓣膜夹合器及瓣膜夹合系统
CN114392011A (zh) 防绕线的输送装置、经导管缩环系统及其应用
CN114680955B (zh) 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组织固定装置
US11969347B2 (en)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for deploying an implant
US11957585B2 (en) Fixing device for clamping tissue
CN215778919U (zh) 瓣膜夹输送装置
CN114617673A (zh) 瓣膜夹输送装置
CN114681181B (zh) 一种经心尖植入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CN116035766A (zh) 瓣膜修复装置
CN215839709U (zh) 心脏瓣膜修复装置
CN114681141B (zh) 一种具有离合机构的组织闭合装置
CN114748211A (zh) 一种具有释放功能的修复系统
CN215307038U (zh) 介入式缝线植入装置及介入式腱索植入系统
EP4272701A1 (en) System for clamping tissue
CN216439372U (zh) 一种自适应的瓣膜夹合装置及瓣膜夹合系统
CN113440306A (zh) 介入式缝线植入装置及介入式腱索植入系统
CN212490255U (zh) 缘对缘修复装置及缘对缘修复系统
CN114681144B (zh) 一种用于夹合组织的系统
CN219594899U (zh) 瓣膜修复装置
CN216318221U (zh) 控制模组和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