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7440U - 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 Google Patents

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7440U
CN215777440U CN202122158215.4U CN202122158215U CN215777440U CN 215777440 U CN215777440 U CN 215777440U CN 202122158215 U CN202122158215 U CN 202122158215U CN 215777440 U CN215777440 U CN 2157774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assembly
heating
heating assembly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582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国华
雷俊
吴金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1582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74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74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74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底座及食品加工机,其中,所述底座包括机壳、加热装置以及驱动组件,所述机壳上设置有工作区,所述工作区对应设有支撑部,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处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用以能够对置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驱动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被设置为能够与置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和分离,所述底座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和搅拌,还可以对所述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使得所述底座可以适应多种场合的加工,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用的IH电磁加热的小家电有IH破壁机、IH电饭煲、电磁炉等,IH破壁机的电磁加热也只能在用到破壁功能时的加热用,无法单独将其用于类似电磁炉那样的电热器具,IH加热的电磁炉,也无法用到破壁机的加热用,故其功能单一,用户使用体验感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底座及食品加工机,旨在优化现有的食品加工机的底座结构,以适应多种应用场合,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底座,包括:
机壳,其上设置有工作区,所述工作区对应设有支撑部;
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处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用以能够对置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以及,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驱动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被设置为能够与置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和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和/或所述驱动组件相对所述机壳沿上下向活动设置;和/或,
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为电磁加热组件,用以对置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电磁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向上穿过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加热组件,并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以使得所述底座具有第一加工模式;
所述驱动组件处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以使得所述底座具有第二加工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区对应形成有卡置槽,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卡置槽内,对应所述底座的第一加工模式,所述支撑部处于所述卡置槽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二加工模式,所述支撑部处于所述卡置槽的槽口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置槽的底部还设有弹垫;和/或,
所述底座还包括活动导向结构,所述活动导向结构包括相互滑动配合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凸起和所述导向凹槽中,其中一个设于所述加热组件和/或所述支撑部,另一个设于所述卡置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置槽形成在所述机壳上;
所述支撑部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卡置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为一体;
所述卡置槽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设有弹性连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置槽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其中一个上贯设有穿设孔;
所述弹性连接结构包括:
安装柱,设于所述卡置槽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的另一个上,且插装于所述穿设孔内;以及,
弹性套设件,套设于所述安装柱上,且处于所述卡置槽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套设件包括弹簧;和/或,
所述安装柱穿出所述穿设孔的一端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穿设孔的孔周缘相抵,以限制所述安装柱的活动行程;和/或,
所述安装柱设于所述加热组件,所述卡置槽的底壁向下凹设形成凹坑,所述穿设孔设于所述凹坑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柱的上端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
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加热组件的线圈盘底座之间通过嵌件注塑成型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直线驱动结构,所述直线驱动结构包括具有直线活动行程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线驱动结构包括气缸、油缸或者电动推杆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置槽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设有弹性连接结构,所述弹性连接结构设置至少两个,且沿所述卡置槽的周向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卡置槽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设有直线驱动结构,所述直线驱动结构设置至少两个,且沿所述卡置槽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支撑部的活动行程为L,且8mm≤L≤4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加热组件均设有避让孔,所述驱动组件部分能够向上穿过两个所述避让孔,并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线圈盘底座,上端面形成有环形安载槽,所述避让孔处于所述环形安载槽的内侧;
环形盖板,盖设于所述环形安载槽的槽口,所述环形盖板与所述线圈盘底座共同形成环形安装空间;以及,
线圈组件,设于所述环形安装空间内;
所述支撑部包括所述环形盖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环形固定垫和/或环形密封垫,其中:
所述环形固定垫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的外端与所述环形盖板之间;
所述环形密封垫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的内端与所述环形盖板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密封垫的上端面对应所述环形盖板凸设有干涉筋;和/或,
所述环形盖板设置为微晶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散热风道;
所述加热组件内形成环形安装空间,所述环形安装空间处于所述散热风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两个风道结构,每一所述风道结构内均形成有通风通道,每一所述通风通道均连通所述环形安装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底座,所述两个风道结构中至少一个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底座,至少一个所述风道结构包括呈分体设置的第一风道壳体以及第二风道壳体,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相互套设,且其中一个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另一个设于所述机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线圈盘底座一体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线圈盘底座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分别与所述环形安装空间连通以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
在所述环形安装空间的底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筋条,两个所述导流筋条沿所述环形安装空间的径向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导流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包括:
开关压杆,一端具有其活动行程上的第一电导通位置以及第二电导通位置;以及,
触发柱,设于所述加热组件;
其中,所述加热组件沿上下向活动,带动所述触发柱沿上下向活动,以使得所述触发柱选择性地抵接于所述开关压杆的另一端,使得所述开关压杆在所述第一电导通位置和所述第二电导通位置之间切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食品加工机,所述食品加工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
机壳,其上设置有工作区,所述工作区对应设有支撑部;
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处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用以能够对置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以及,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驱动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被设置为能够与置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和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上的工作区对应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用以供所述第一加工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安置,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处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用以能够对置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驱动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被设置为能够与置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和分离,所述底座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和搅拌,还可以对所述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使得所述底座可以适应多种场合的加工,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将,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座(处于第一加工模式)的一实施例的第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底座(处于第二加工模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底座(处于第一加工模式)的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底座(处于第一加工模式)的另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底座(处于第一加工模式)的又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底座(处于第二加工模式)的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底座(处于第二加工模式)的另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底座(处于第二加工模式)的又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底座(部分结构)的第二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底座(部分结构)的第三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线圈盘底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中底座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底座 5 活动导向结构
1 机壳 51 导向凸起
11 卡置槽 52 导向凹槽
111 穿设孔 6 弹性连接结构
112 凹坑 61 安装柱
2 支撑部 62 弹性套设件
21 避让孔 63 限位件
3 加热装置 7 风道结构
3a 加热组件 71 第一风道壳体
31 线圈盘底座 72 第二风道壳体
311 环形安载槽 73 导流筋条
32 环形盖板 731 导流槽
33 环形安装空间 8 微动开关
34 线圈组件 81 开关压杆
35 环形固定垫 82 触发柱
36 环形密封垫 9 弹垫
361 干涉筋 10 风机
4 驱动组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市面上用的IH电磁加热的小家电有IH破壁机、IH电饭煲、电磁炉等,IH破壁机的电磁加热也只能在用到破壁功能时的加热用,无法单独将其用于类似电磁炉那样的电热器具,IH加热的电磁炉,也无法用到破壁机的加热用,故其功能单一,用户使用体验感不佳。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食品加工机,所述食品加工机包括底座,只要是包含了所述底座的食品加工机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中优化了现有食品加工机的结构,提高了用户体验,其中,图1至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座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12,所述底座100包括机壳1、加热装置3以及驱动组件4。
所述机壳1上设置有工作区,所述工作区对应设有支撑部2。
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设于所述机壳1内的加热组件3a,所述加热组件3a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处于所述支撑部2的下方,用以能够对置于所述支撑部2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
所述驱动组件4设于所述机壳1内,所述驱动组件4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被设置为能够与置于所述支撑部2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和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1上的工作区对应设有支撑部2,所述支撑部2用以供所述第一加工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安置,所述加热装置3的加热组件3a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处于所述支撑部2的下方,用以能够对置于所述支撑部2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所述驱动组件4设于所述机壳1内,所述驱动组件4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被设置为能够与置于所述支撑部2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和分离,所述底座100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和搅拌,还可以对所述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使得所述底座100可以适应多种场合的加工,提高了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是不同类型的加工组件,如,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可以为加工杯组件,可以对食材进行搅打以及加热,如制作例如豆浆、果汁、蔬菜汁等流体食材;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可以是铁锅、汤锅、热水壶等等,用于烹饪、煮熟食材或者烧纸开水等等。
所述加热装置3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所述加热装置3可以是红外加热装置3,电磁加热装置3等等。红外加热技术利用热物体源所发射出来的远红外线照射被加热物料,使物料吸收远红外线后内部分子和原子“共振”产生热能,以达到加热的目的,是一种辐射传热的过程。利用这项技术可提高加热效率,节约能源。远红外加热器有板状、管状、灯状和灯口状几种,所用的能源以电能为主。电磁加热的原理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容器表面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载流子高速无规则运动,载流子与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因为是铁制容器自身发热,所以热转化率特别高,最高可达到95%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3a设置为电磁加热组件3a,用以对置于所述支撑部2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电磁加热,采用电磁加热的方式,热效率转化高,便于充分对食材进行加热,还便于进行自动控制。
所述驱动组件4设置为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和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驱动方式可以是直接驱动的方式,如,采用联轴器等方式直接连接传递扭矩,也可以是采用磁性联轴器传递扭矩,磁力传动联轴器属非接触式联轴器,它一般由内外2个磁体组成,中间由隔离罩将2个磁体分开,内磁体与被传动件相连,外磁体与动力件相连。磁力传动联轴器除了具有弹性联轴器缓冲吸振的功能外,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传统联轴器的结构形式,采用全新的磁耦合原理,实现主动轴与从动轴之间不通过直接接触便能进行力与力矩的传递,并可将动密封化为静密封,实现零泄漏。
在所述底座100实现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加工的切换过程中,可以是仅所述支撑部2上下活动,所述驱动组件4不活动,在所述支撑部2处于上方的位置时,所述驱动组件4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之间分离,可以仅对所述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在所述支撑部2处于下方的位置时,所述驱动组件4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之间结合,可以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加热以及搅拌;也可以是仅所述驱动组件4上下活动,所述支撑部2不活动,在所述驱动组件4处于上方的位置时,所述驱动组件4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之间结合,可以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加热以及搅拌,在所述驱动组件4处于下方的位置时,所述驱动组件4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之间分离,可以仅对所述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当然,还可以是所述支撑部2和所述驱动组件4同时上下向活动,以实现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加工的切换,以上均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所述支撑部2主要用于供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安置,所述加热组件3a主要用于供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加热,所述加热组件3a可以固定于所述机壳1内,为了便于所述加热组件3a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的加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2与所述加热组件3a连接为一体,即保证了所述加热组件3a与所述支撑部2之间的间距,通过优化所述支撑部2与所述加热组件3a之间的距离,可以获得较好的加热效果,同时,在所述支撑部2上下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所述支撑部2与所述加热组件3a之间的位置不变,即无论是红外加热还是电磁加热,所述加热组件3a和被加热件之间均能保持最好的加热效果。
在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联轴器直接驱动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实施例,所述联轴器需要伸出所述支撑部2才能与置于所述支撑部2上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具体而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0具有第一加工模式和第二加工模式,在所述第一加工模式,所述驱动组件4能够向上穿过所述支撑部2和所述加热组件3a,并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
在所述第二加工模式,所述驱动组件4处于所述支撑部2的下方。
即通过所述驱动组件4和所述支撑部2的相对活动,使得所述驱动组件4的联轴器可以伸入到所述支撑部2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与采用磁性联轴器传递扭矩的情况而言,可以减少所述磁性联轴器的磁场对所述电磁加热组件3a的影响。
所述驱动组件4能够向上穿过所述支撑部2和所述加热组件3a,对于所述驱动组件4和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之间的驱动连接方式,可以是沿上下向的驱动连接,即扭矩的传递方向是沿上下向的,还可以是改变传递方向的,如,传递方向为自所述支撑部2和所述加热组件3a的边缘处活动至所述支撑部2的上方。
在扭矩的传递方向是沿上下向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2与所述加热组件3a均设有避让孔21,所述驱动组件4部分能够向上穿过两个所述避让孔21,并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此时,可以采用普通的联轴器,如,齿式联轴器等等,此传动方式,结构连接稳定,扭矩传递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避让孔21的开口形状,如,可以是矩形、圆形、方形等等,所述避让口的开口尺寸大于所述驱动组件4的联轴器即可。
在可以改变传递方向的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柔性联轴器,如,采用弯曲的弹簧两端分别设有联轴法兰,两个所述联轴法兰分别驱动连接在所述驱动组件4和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中的搅拌件,此种传递方式不受结构的限制,传递自由。
在所述底座100的第一加工模式下,所述底座100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壳体之间固定连接,以防止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内的搅拌结构旋转时,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壳体的转动,可以在所述机壳1上设置卡置结构,将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安置于所述支撑部2上时,所述卡置结构直接将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卡置于所述机壳1上,所述驱动组件4驱动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搅拌结构搅拌食材,使得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加工稳定。
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所述卡置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如,可以是卡扣、压板压紧等等方式,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区对应形成有卡置槽11,所述支撑部2设于所述卡置槽11内。
请参阅图3至图8、以及图12,对应所述底座100的第一加工模式,所述支撑部2处于所述卡置槽11的底部。
对应所述第二加工模式,所述支撑部2处于所述卡置槽11的槽口处。
即通过形成所述卡置槽11,将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部分设置在所述卡置槽11内,便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壳体的固定,使得所述在所述驱动组件4的高速旋转下,所述第一加工组件能有较好的稳定性。
所述支撑部2处于所述卡置槽11的底部,也便于所述驱动组件4的上端伸入至所述卡置槽11内,便于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4的驱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卡置槽11的截面形状,如,可以是矩形、方形或者椭圆形等等,主要是根据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外形来决定,如,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下端的外形为圆形,则所述卡置槽11设置为圆形,若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下端的外形为椭圆形,则所述卡置槽11设置为椭圆形,以上均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卡置槽11的槽深,以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稳定卡置为前提,如,所述卡置槽11的深度相当于1/6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高度、1/5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高度、1/4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高度等等,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卡置槽11的形成位置,如,可以是形成在所述机壳1上,也可以是形成在所述驱动组件4的上端,在形成在所述驱动组件4上端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驱动组件4的上端设置槽体,所述驱动组件4可以穿设在所述槽体内,所述槽体可以随所述驱动组件4上下活动,然而,所述槽体可以相对所述机壳1固定,且不随着所述驱动组件4转动。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置槽11形成在所述机壳1上。
所述支撑部2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卡置槽11内。
即所述卡置槽11形成在所述机壳1上,为一个固定的结构,在加工所述底座100时即可形成所述卡置槽11,所述卡置槽11的形成方式简单。
所述支撑部2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卡置槽11内,而所述驱动组件4可以固定在所述机壳1内,使得所述驱动组件4的活动也较为稳定。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2的活动行程为L,且8mm≤L≤45mm,在上述的行程范围内,使得所述支撑部2距离所述卡置槽11的槽口处的深度处于一个合理的数值上,便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安置,起到稳定固定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目的,优选地,12mm≤L≤25mm,即能更好地固定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且此时的所述加热组件3a也可以很好地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加热,具有较好的效果。
所述支撑部2在所述卡置槽11内上下向活动,为了减少所述支撑部2和所述加热组件3a对所述卡置槽11的冲击,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置槽11的底部还设有弹垫9,通过所述弹垫9的吸震作用,减少了所述支撑部2和/或所述加热组件3a向下活动时对所述卡置槽11的底壁的冲击,具有较好的效果。
所述弹垫9的材质可以是橡胶、硅胶或者塑料等等材质,所述弹垫9的尺寸大小可以是所述卡置槽11底壁的大小,也可以是所述卡置槽11底壁的局部大小等等。
所述支撑部2活动安装于所述卡置槽11内,为了保证所述支撑部2和所述加热组件3a的活动的稳定性,所述底座100还包括活动导向结构5,所述导向活动结构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导向杆和导向孔,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导向结构5包括相互滑动配合的导向凸起51和导向凹槽52,所述导向凸起51和所述导向凹槽52中,其中一个设于所述加热组件3a和/或所述支撑部2,另一个设于所述卡置槽11。
即通过所述导向凸起51和所述导向凹槽52的配合作用,使得所述支撑部2在上下向上能够稳定地活动,减少出现倾斜的风险。
当然,所述导向配合结构的设置个数是不受限制,如,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5个等等数量,至少两个所述导向配合结构沿所述卡置槽11的周向间隔设置,通过至少两个导向点,使得所述支撑部2和/或所述加热组件3a的活动稳定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导向凸起51和所述导向凹槽52的截面形式,如,可以是矩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支撑部2上下活动的方式,如,可以是通过驱动结构直接驱动,在所述驱动结构的活动行程内,所述支撑部2可以在所述卡置槽11的底部和所述卡置槽11的槽口处之间切换;还可以是采用弹性连接结构6,利用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重力使得所述支撑部2沉设在所述卡置槽11的底部,当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与所述机壳1分离时,所述支撑部2在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的弹力作用下上升至所述卡置槽11的槽口处,以上均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2与所述加热组件3a连接为一体。
所述卡置槽11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3a之间设有弹性连接结构6。
即通过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的弹力作用,使得所述支撑部2在所述卡置槽11的槽底部和所述卡置槽11的槽口处切换,进而使得所述底座100在所述第一加工模式和所述第二加工模式之间切换,具有较好的效果;另外,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可以自适应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重量,相对于采用驱动结构直接驱动的方式,结构简单,且可以适应重量不同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安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的具体设置个数,如,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5个等等数量,具体而言,所述卡置槽11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3a之间设有弹性连接结构6,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设置至少两个,且沿所述卡置槽1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卡置槽11的周向上布设至少两个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通过多点驱动所述支撑部2的活动,使得所述支撑部2活动的稳定性更好。
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可以设置为一个弹性垫或者弹性套,具体而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置槽11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3a其中一个上贯设有穿设孔111。
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包括安装柱61以及弹性套设件62。
所述安装柱61设于所述卡置槽11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3a的另一个上,且插装于所述穿设孔111内。
所述弹性套设件62套设于所述安装柱61上,且处于所述卡置槽11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3a之间。
即通过所述安装柱61与所述弹性套设件62的配合,在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安置于所述卡置槽11内时,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向下压持所述支撑部2,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所述弹性套设件62的弹性势能,压持所述支撑部2处于所述卡置槽11的底部,在取出所述第一加工组件时,所述弹性套设件62弹性驱动所述支撑部2上移至所述卡置槽11的槽口处,所述弹性套设件62的活动稳定性较好。
所述弹性套设件62可以是橡胶套、硅胶套等等,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套设件62包括弹簧,采用弹簧的方式,所述弹簧的形变可以在所述弹簧的轴向上叠加,减少形变在所述弹簧的径向上叠加对其他结构布设的影响,具有较好的效果。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柱61穿出所述穿设孔111的一端设有限位件63,所述限位件63与所述穿设孔111的孔周缘相抵,以限制所述安装柱61的活动行程,通过所述限位件63与所述弹簧的配合作用,可以使得所述支撑部2上升至所述卡置槽11的槽口边缘平齐设置,使得所述机壳1的上端面为一个完成的平面,便于大尺寸的所述第二加工组件搁置,如,铁锅等等。
当然,所述限位件63在所述安装柱61上的位置还可以调整,以适应在安装时,使得所述支撑部2与所述机壳1的上端面平齐设置。
本实用新型不限制所述限位件63的结构形式,如,可以是一个限位螺钉,一个限位螺栓等等,当然,还可以是在所述限位螺钉和所述限位螺栓上设置限位板的形式,具体而言,可以在所述限位板上设置孔,采用螺钉或者螺栓将所述限位板固定在所述安装柱61的端部即可。
所述卡置槽11的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结合深度直接决定了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安置的稳定性,为了在有限的结构内,使得所述卡置槽11的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结合深度较大,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柱61设于所述加热组件3a,所述卡置槽11的底壁向下凹设形成凹坑112,所述穿设孔111设于所述凹坑112的底部,通过所述凹坑112的设置,可以使得所述卡置槽11的槽深的深度较大,便于安置所述安装柱61。
所述凹坑112的大小与所述安装柱61和所述弹性套设件62的外形相适配,所述凹坑112的深度根据所述底座100的内部结构来适应性地调整。
所述安装柱61的上端设于所述加热组件3a,本实用的技术方案中,不限制所述安装柱61与所述加热组件3a的具体连接方式,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安装柱61与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之间一体成型设置。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柱61的上端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加热组件3a,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在所述可拆卸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的方式中,在所述加热组件3a的底盘上设置有螺纹安装孔,将所述安装柱61的上端外侧面设置外螺纹,将所述安装柱61的上端螺纹安装于所述螺纹安装孔内,即可实现所述加热组件3a与所述安装柱61的连接,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可以将所述安装柱61的材质与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的材质设置的相同,即一次注塑后即可成型所述安装柱61与所述线圈盘底座31,成型方式简单。
也可以是将所述安装柱61的材质与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的材质设置的不相同,如,将所述安装柱61的材质设置为金属材质,将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的材质设置为塑料材料,此时可以采用嵌件注塑成型的方式,具体而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柱61与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之间通过嵌件注塑成型为一体,即将所述安装柱61作为嵌件定位设置注塑模具中,定位完成后,在所述注塑模具中浇筑塑料成型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即将所述安装柱61与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一体成型。
在所述支撑部2的活动是采用驱动结构直接驱动的实施例中,具体而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0还包括直线驱动结构,所述直线驱动结构包括具有直线活动行程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加热组件3a连接。
即在所述底座100内,另外设置一个所述直线驱动结构,通过控制所述直线驱动结构的活动,来控制所述支撑部2的活动,采用直线驱动的方式,所述支撑部2的活动较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直线驱动结构的具体设置个数,如,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5个等等数量,具体而言,所述卡置槽11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3a之间设有直线驱动结构,所述直线驱动结构设置至少两个,且沿所述卡置槽11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卡置槽11的周向上布设至少两个所述直线驱动装置,通过多点驱动所述支撑部2的活动,使得所述支撑部2活动的稳定性更好,当然,在至少两个所述直线驱动结构共同驱动所述支撑部2活动的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直线驱动装置需要同步活动。
具体而言,所述直线驱动结构包括气缸、油缸或者电动推杆中的一种,当所述直线驱动结构设置为气缸时,所述气缸的缸座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所述气缸的活动杆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当所述直线驱动结构设置为油缸时,所述油缸的缸座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所述油缸的活动杆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当所述直线驱动结构设置为电动推杆时,所述电动推杆的座体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所述电动推杆的推杆设置在所述支撑部2。
在所述加热组件3a为电磁加热组件3a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3a包括线圈盘底座31、环形盖板32以及线圈组件34。
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上端面形成有环形安载槽311,所述避让孔21处于所述环形安载槽311的内侧。
所述环形盖板32盖设于所述环形安载槽311的槽口,所述环形盖板32与所述线圈盘底座31共同形成环形安装空间33。
所述线圈组件34设于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内。
所述支撑部2包括所述环形盖板32。
即所述支撑部2与所述加热组件3a设置为一体,所述加热组件3a在所述卡置槽11内上下向活动,即无论所述加热组件3a如何活动,搁置于所述环形盖板32上的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距离所述线圈组件34的距离是不变的,便于所述线圈组件34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加热,加热效率高。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盖板32设置为微晶板,微晶玻璃板是一种由适当玻璃颗粒经烧结与晶化,制成的微晶体和玻璃的混合体。其质地坚硬、密实均匀,且生产过程中无污染,产品本身无放射性污染,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绿色材料。
在所述机壳1上对应所述卡置槽11的周缘也设置微晶板,即在所述支撑部2上升至所述卡置槽11的槽口处时,所述机壳1的整个上端面均是微晶板,即所述底座100的外观整体一致性较好。
在所述加热组件3a和/或所述支撑部2上设有避让孔21,为了减少外界水渍或者杂物进入所述加热组件3a内部影响加热组件3a的使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3a还包括环形固定垫35和/或环形密封垫36。
所述环形固定垫35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外端与所述环形盖板32之间,用以密封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外端。
所述环形密封垫36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内端与所述环形盖板32之间,用以密封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内端。
即通过所述环形固定垫35和所述环形密封垫36同时密封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内端和外端,充分密封所述线圈盘底座31,保护了所述线圈组件3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环形固定垫35以及所述环形密封垫36的具体材质,如,均可以是硅胶、橡胶等等材质。
所述线圈盘底座31在所述避让孔21处的密封性要求较高,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密封垫36的上端面对应所述环形盖板32凸设有干涉筋361,通过所述干涉筋361的干涉作用,使得所述环形盖板32与所述环形密封垫36之间的密封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干涉筋361的具体设置形式,如,可以是呈环状设置,也可以是呈间隔的条状设置;也不限制所述干涉筋361的截面形状,如,可以是三角形、梯形、方形等等;也不限制所述干涉筋361的设置个数,如,可以是内外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干涉筋环,所述干涉筋环的个数也不受限制,如,可以是1个、2个、3个、4个、5个等等数量。
所述加热组件3a采用电磁加热组件3a的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组件34的散热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具体而言,请参阅图9至图12,所述机壳1内形成有散热风道。
所述加热组件3a内形成环形安装空间33,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处于所述散热风道上。
即在所述散热风道上形成有流动的风,通过空气的流动来实现对所述线圈组件34进行散热,在所述散热风道上设置有风机10,利用风机10来向所述散热风道内鼓风或者自所述散热风道内抽风。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不限制所述风机10的类型,如,可以是贯流风机,离心风机或者轴流风机等等,为了减少所述风机10在所述机壳1内安置的空间,也为了便于风道的设置,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10设置为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风机进风口可以设置在所述机壳1的底部,使得所述底座100可以获得较好的外观。
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内设有线圈组件34,为了充分对所述线圈组件34散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0还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两个风道结构7。
每一所述风道结构7内均形成有通风通道,每一所述通风通道均连通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
即从所述机壳1的一侧进风,导入所述环形空间内散热后,从所述机壳1的另一侧排风,使得气流在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内充分热交换,便于对所述线圈组件34散热。
不限制所述风道结构7的具体设置方式,如,可以是一端固定安置在所述机壳1内,另一端插入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内;也可以是一端固定在所述线圈盘底座31上,且连通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环形安装空间33,另一端插置于所述机壳1内,以上均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具体而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3a包括线圈盘底座31,所述两个风道结构7中至少一个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31,即在所述加热组件3a上下向活动时,所述风道结构7也随着所述线圈盘底座31共同上下向活动,此时可以减少所述风道结构7与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环形安装空间33之间的密封结构的设置,简化了结构的安装,具有较好的效果。
所述风道结构7设置于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方式不受限制,如,可以是固定安装,如,和所述线圈盘底座31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可拆卸安装方式,如,螺纹连接方式,卡扣连接方式等等。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3a包括线圈盘底座31,至少一个所述风道结构7包括呈分体设置的第一风道壳体71以及第二风道壳体72。
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72相互套设,且其中一个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31,另一个设于所述机壳1。
即可以将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31,如,采用固定的方式,或者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二风道壳体72设于所述机壳1,也可以是采用固定的方式,或者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在所述加热组件3a在所述机壳1内活动时,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72之间重叠的部分相对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72始终保持连通,且两者之间还可以相对活动。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与所述线圈盘底座31一体设置,如,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即成型所述线圈盘底座31的同时成型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加热组件3a向下活动到下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72之间具有最长的重叠区域,该最长的重叠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加热组件3a的活动行程,如,最长的重叠区域的长度为10mm,则所述加热组件3a的活动行程为8mm,需要始终保持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72的连通。
为了便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72之间的活动,可以将两者设置为不同材质,如,一个是塑料,一个是金属,如此,在两者之间相对活动时,减少两者之间的相互磨损。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风道壳体71分别与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连通以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
在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的底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筋条73,两个所述导流筋条73沿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的径向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导流槽731。
即在所述环形安装空间33内形成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槽731对应的区域即为所述线圈组件34的布设区域,有利于将风进一步地导流至所述线圈组件34的全部散热面,以对所述线圈组件34充分降温。
所述导流筋条73的截面可以是三角形、矩形或者椭圆形等等;所述导流筋条73的高度也不受限制,如,可以是1mm、2mm、3mm等等。
在所述底座100的第一加工模式和所述第二加工模式之间切换时,需要将这种切换状态反馈至所述底座100的控制器中,由所述控制器来控制所述底座100的加工状态,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00还包括微动开关8,所述微动开关8包括开关压杆81以及触发柱82。
所述开关压杆81的一端具有其活动行程上的第一电导通位置以及第二电导通位置。
所述触发柱82设于所述加热组件3a。
其中,所述加热组件3a沿上下向活动,带动所述触发柱82沿上下向活动,以使得所述触发柱82选择性地抵接于所述开关压杆81的另一端,使得所述开关压杆81在所述第一电导通位置和所述第二电导通位置之间切换。
即将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安置在所述机壳1上时,所述加热组件3a受到重力就会向下活动,从而带动所述触发柱82沿上下向活动,进而触发所述开关压杆81,使得所述开关压杆81在所述第一电导通位置以及所述第二电导通位置之间切换,所述底座100上的控制器就可以迅速识别所述底座100的加工模式,进而可以快速配置针对所述加工模式的加工参数。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底座100的电路板组件上还设有温控器组件和/或熔断器组件,用以监控置于所述支撑部2上的加工组件的加工温度,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内食材的自动加工。
所述温控器组件可以设置为温度传感器,所述熔断器组件包括熔断丝等等,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第一加工组件或者所述第二加工组件的温度过高时,可以切换所述加热组件3a加热方式,如,切换到一个功率较低的模式,当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和所述第二加工组件的温度达到温度危险临界值时,直接切断所述加热组件3a的供电,以上均起到了很好的电路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温控器组件和/或所述熔断器组件均可以对应所述支撑部2设置,具体而言,在所述支撑部2上开设穿孔,将所述温控器组件和/或所述熔断器组件显露在所述穿孔内即可。
此外,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加工机的运行模式作详细的叙述,具体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所述底座100具有两种加工模式,即第一加工模式和第二加工模式。
第一加工模式:将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如破壁机的加工杯组件)放置于所述卡置槽11内时,用于重力的作用,所述第一加工组件的重力大于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中的弹性件的弹力,会压持所述支撑部2(微晶板)和所述加热组件3a向下活动,当所述加热组件3a向下移动到与所述弹性垫接触时,所述加热组件3a停止动作,同时,所述第一加工组件中的搅拌结构与所述驱动组件4上的联轴器耦合,此时,置于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上的微动开关8组件动作,所述开关压杆81处于第一电导通位置,在所述底座100的控制器的识别下,机器进入所述第一加工模式(破壁机加工模式),并在所述底座100的操作面板上显示响应的功能按钮,此时,用户在所述操作面板上限定功能选项,所述控制器执行相关的功能程序,所述驱动组件4带动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内的搅拌结构旋转,如,在破壁机中,带动所述破壁机的刀头组件高速旋转粉碎食材,同时,所述加热组件3a对所述杯体组件的底部刀盘加热,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一加工组件内的食材的搅拌与加热,所述底座100上的温控器组件和熔断器组件与杯体组件的底部接触进行温度信号采集,从而实现对杯体组件内食材进行加热的目的。
第二加工模式:将所述第一加工组件自所述卡置槽11内取出时,由于所述弹性连接结构6中的弹性件的弹力作用,所述支撑部2(微晶板)和所述加热组件3a向上活动,此时,置于所述加热组件3a的线圈盘底座31上的微动开关8组件动作,所述开关压杆81处于第二电导通位置,将所述第二加工组件置于所述机壳1和所述支撑部2(微晶板)上时,在所述底座100的控制器的识别下,机器进入所述第二加工模式,并在所述底座100的操作面板上显示响应的功能按钮,此时,用户在所述操作面板上限定功能选项,所述控制器执行相关的功能程序,所述加热组件3a对所述锅体组件的加热,从而实现对所述第二加工组件内的食材的加热,所述底座100上的温控器组件和熔断器组件与锅体组件的底部接触进行温度信号采集,从而实现对锅体组件内食材进行加热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7)

1.一种底座,用于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机壳,其上设置有工作区,所述工作区对应设有支撑部;
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处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用以能够对置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加热;以及,
驱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驱动组件对应所述工作区设置,且被设置为能够与置于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和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和/或所述驱动组件相对所述机壳沿上下向活动设置;和/或,
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为电磁加热组件,用以对置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加工组件或者第二加工组件进行电磁加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为一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向上穿过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加热组件,并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以使得所述底座具有第一加工模式;
所述驱动组件处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以使得所述底座具有第二加工模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区对应形成有卡置槽,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卡置槽内,对应所述底座的第一加工模式,所述支撑部处于所述卡置槽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二加工模式,所述支撑部处于所述卡置槽的槽口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置槽的底部还设有弹垫;和/或,
所述底座还包括活动导向结构,所述活动导向结构包括相互滑动配合的导向凸起和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凸起和所述导向凹槽中,其中一个设于所述加热组件和/或所述支撑部,另一个设于所述卡置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置槽形成在所述机壳上;
所述支撑部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卡置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为一体;
所述卡置槽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设有弹性连接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置槽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其中一个上贯设有穿设孔;
所述弹性连接结构包括:
安装柱,设于所述卡置槽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的另一个上,且插装于所述穿设孔内;以及,
弹性套设件,套设于所述安装柱上,且处于所述卡置槽的底壁和所述加热组件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套设件包括弹簧;和/或,
所述安装柱穿出所述穿设孔的一端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穿设孔的孔周缘相抵,以限制所述安装柱的活动行程;和/或,
所述安装柱设于所述加热组件,所述卡置槽的底壁向下凹设形成凹坑,所述穿设孔设于所述凹坑的底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的上端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
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加热组件的线圈盘底座之间通过嵌件注塑成型为一体。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直线驱动结构,所述直线驱动结构包括具有直线活动行程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驱动结构包括气缸、油缸或者电动推杆中的一种。
14.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置槽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设有弹性连接结构,所述弹性连接结构设置至少两个,且沿所述卡置槽的周向间隔设置;和/或,
所述卡置槽的底壁与所述加热组件之间设有直线驱动结构,所述直线驱动结构设置至少两个,且沿所述卡置槽的周向间隔设置。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所述支撑部的活动行程为L,且8mm≤L≤45mm。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加热组件均设有避让孔,所述驱动组件部分能够向上穿过两个所述避让孔,并与所述第一加工组件驱动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线圈盘底座,上端面形成有环形安载槽,所述避让孔处于所述环形安载槽的内侧;
环形盖板,盖设于所述环形安载槽的槽口,所述环形盖板与所述线圈盘底座共同形成环形安装空间;以及,
线圈组件,设于所述环形安装空间内;
所述支撑部包括所述环形盖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环形固定垫和/或环形密封垫,其中:
所述环形固定垫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的外端与所述环形盖板之间;
所述环形密封垫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的内端与所述环形盖板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密封垫的上端面对应所述环形盖板凸设有干涉筋;和/或,
所述环形盖板设置为微晶板。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形成有散热风道;
所述加热组件内形成环形安装空间,所述环形安装空间处于所述散热风道上。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呈相对设置的两个风道结构,每一所述风道结构内均形成有通风通道,每一所述通风通道均连通所述环形安装空间。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底座,所述两个风道结构中至少一个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底座,至少一个所述风道结构包括呈分体设置的第一风道壳体以及第二风道壳体,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和所述第二风道壳体相互套设,且其中一个设于所述线圈盘底座,另一个设于所述机壳。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线圈盘底座一体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风道壳体与所述线圈盘底座可拆卸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风道壳体分别与所述环形安装空间连通以形成进风口和出风口;
在所述环形安装空间的底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导流筋条,两个所述导流筋条沿所述环形安装空间的径向间隔设置,以形成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导流槽。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包括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包括:
开关压杆,一端具有其活动行程上的第一电导通位置以及第二电导通位置;以及,
触发柱,设于所述加热组件;
其中,所述加热组件沿上下向活动,带动所述触发柱沿上下向活动,以使得所述触发柱选择性地抵接于所述开关压杆的另一端,使得所述开关压杆在所述第一电导通位置和所述第二电导通位置之间切换。
27.一种食品加工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底座。
CN202122158215.4U 2021-09-07 2021-09-07 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Active CN2157774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58215.4U CN215777440U (zh) 2021-09-07 2021-09-07 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158215.4U CN215777440U (zh) 2021-09-07 2021-09-07 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7440U true CN215777440U (zh) 2022-02-11

Family

ID=80157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58215.4U Active CN215777440U (zh) 2021-09-07 2021-09-07 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74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5669B (zh) 一种电磁电压力锅
CN109330380A (zh) 一种牛奶饮料加热搅拌机
CN102366307B (zh) 一种液体食品加热搅拌发泡器
CN202436927U (zh) 一种电磁加热式加热搅拌机
CN215777440U (zh) 底座及食品加工机
CN107788841B (zh) 食物料理机
CN206239241U (zh) 搅拌杯组件和食物料理机
JP2007312867A (ja) 炊飯器
CN211795880U (zh) 具有空炸功能的新结构锅具
CN115769977A (zh) 食品加工机
CN215899403U (zh) 烹饪器具
CN212140184U (zh) 一种电磁加热奶泡机
CN213940444U (zh) 煮饭炒菜一体烹饪电器
CN209360478U (zh) 一种牛奶饮料加热搅拌机
CN212186112U (zh) 一种圆弧ih加热装置、厨房器具
CN203436163U (zh) 一种电磁电压力锅
CN209269388U (zh) 一种牛奶饮料加热搅拌机
CN209235785U (zh) 液体加热电器
CN209171684U (zh) 多功能烹饪平台
CN112113366A (zh) 制冷制热装置及家用电器
CN208551463U (zh) 杯盖组件、搅拌杯组件和食物料理机
CN214549060U (zh) 一种料理杯及包括料理杯的料理机
CN214791893U (zh) 提供搅拌降温的液体加热器
CN216416963U (zh) 食品加工机
CN210114362U (zh) 机座和食物处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