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4039U -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4039U
CN215774039U CN202121949117.6U CN202121949117U CN215774039U CN 215774039 U CN215774039 U CN 215774039U CN 202121949117 U CN202121949117 U CN 202121949117U CN 215774039 U CN215774039 U CN 2157740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heat
management system
opening
battery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9491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韶文
尹雪芹
杨青
邱志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9491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40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40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40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能够对功率件散热,散热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腔室,所述散热器具有供流体流动的通道,所述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流体经过所述通道流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其中,所述腔室内设有所述功率件,所述散热器或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与所述功率件连接,所述流体能够与所述功率件热交换。

Description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常通过散热器对电池管理系统(BMS)进行散热。目前的功率件发热过大,影响整体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新技术方案。
申请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能够对功率件散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腔室,所述散热器具有供流体流动的通道,所述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流体经过所述通道流向所述壳体的外侧;其中,所述腔室内设有所述功率件,所述散热器或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与所述功率件连接,所述流体能够与所述功率件热交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器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内限定有具有第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相对设置,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围合有所述通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板体,所述板体设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一端,所述板体、所述支架以及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共同围合成所述通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通道内,所述散热件沿所述通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热件与所述板体和/或所述壳体的内壁面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件沿平行于所述通道的横截面的方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散热件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散热件分别为长条形片体,所述散热件的边缘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波纹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件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板体连接,所述散热件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散热件的第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散热件的第二端的宽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流体为气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口为进气口,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腔室,所述驱动件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驱动件的出气端与所述通道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流体为液体,所述散热器还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设于所述腔室,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散热弯管,所述散热弯管设于所述通道,所述散热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液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散热弯管沿其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S形;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设于所述腔室,所述出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散热弯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出液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其中,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和/或所述出液管的第二端。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包括: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为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结构;功率件,所述功率件设于所述腔室,且与所述散热器或所述壳体的内壁面连接,所述功率件能够与所述散热器内的流体热交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通过驱动件驱动通道内的流体流动,并通过流动的流体与功率件之间的热交换,对功率件的温度直接调控,或者,对功率件所在环境的温度进行调控以对功率件的温度间接调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能够实现对于功率件的多种方式的温度的调控,具有便于实施,实用性强等优点。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组装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部分零件的组装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固定螺栓的组装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部分零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散热影响测试数据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散热器的部分零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散热器采用风冷系统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第二开口和通道的关系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散热器采用水冷系统时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14是本申请提供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的散热器采用水冷系统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
壳体10;腔室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BMS壳体14;BMS上盖15;面板16;
散热器20;通道21;容纳腔22;散热件23;间隙24;进液管25;散热弯管26;出液管27;固定散热器螺栓28;
驱动件30;
功率件40;铜排41;变压器42;电感43;MOS管44;MOS管支脚45;
支架50;第三开口51;
MOS管支架60;
固定螺栓70;螺栓本体71;弹簧垫圈72;平垫圈73;
板体80;
PCB板90;PCB板支撑柱91;PCB板固定螺栓92。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申请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14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能够对功率件40散热,散热结构100包括:壳体10、散热器20和驱动件30。
具体而言,壳体10内具有腔室11,壳体10上设有分别与腔室11连通的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散热器20设于腔室11,散热器20具有供流体流动的通道21,通道2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口12连通,通道21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口13连通,驱动件30与散热器20连接,驱动件30能够驱动流体经过通道21流向壳体10的外侧。其中,腔室11内设有功率件40,散热器20或壳体10的内壁面与功率件40连接,流体能够与功率件40热交换。
换言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主要由壳体10、散热器20和驱动件30组成。其中,壳体10内限定有腔室11,在壳体10上分别设有贯通的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第一开口12可以与分别与壳体10的外侧和腔室11连通。同样的,第二开口13可以分别与壳体10的外侧和腔室11连通。可选地,壳体10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壳体11和BMS上盖15,通过BMS壳体14和BMS上盖15配合可以形成有腔室11。功率件40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散发热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在壳体10内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散热器20和驱动件30。通过散热器20能够对发热的功率件40进行降温,解决目前的功率件40发热过大的问题,能够保证整体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通过采用驱动件30实现流体流进以及流出壳体,能够解决目前的功率件40降温速率低的问题,实现流体与功率件40之间的热传导效率的提高。
此外,通过在壳体10内限定有腔室11,并将散热器20安装在腔室11内,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20只能对与其直接连接的功率件40进行降温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不仅能够实现对于直接安装在散热器20上的功率件40的降温,还能够对腔室11内的环境温度进行降温,实现安装在壳体10的内壁面上的功率件40的降温。
具体地,如图9和图14所示,在腔室11内安装有散热器20,散热器20可以通过固定散热器螺栓28等结构安装在壳体10上。在散热器20和壳体10之间配合形成有通道21。通道21沿其延伸方向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通道21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口12连通,通道21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口13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对设置且连通,也可以是通过管道进行间接连通,在此不作限定。例如,当流体采用气体时,通道21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口13相对。当驱动件30工作时,通过驱动件30能够实现流体在通道21内流动。
其中,流体可以是气体或者液体,在此不作限定。当流体是气体时,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中的一个可以为进气口,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中的另一个可以为出气口。当流体是液体时,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中的一个可以为进液口,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中的另一个可以为出液口。此外,在流体为气体时,通道可以为气体流道,在流体为液体时,通道可以为容纳液体管道的空间,或者直接供液体流动的液体流道。
在腔室11内还设有功率件40,具体地,功率件40既可以直接与散热器20连接,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内壁面上,在此不作限定。当功率件40直接与散热器20连接时,可以通过实体结构传导热量,实现功率件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而当功率件40设置在壳体10的内壁面上时,则可以通过空气传导热量,通过降低腔室11内的环境温度,降低功率件的温度,实现功率件和流体之间的热交换。也就是说,通过将功率件40设置在散热器20或者设置在壳体10,增大了功率件40的可设置范围,扩大了可被调控温度的区域的范围。
其中,功率件40可以包括铜排41、变压器42、电感43、MOS管44等,在此不作限定。铜排41可以通过支架50固定在壳体10的侧壁上或者直接与各零件连接。
此外,通过驱动件30能够驱动流体在通道21内流动。当第一开口12为进气口时,驱动件30可以为风扇等。当第一开口12为进液口时,驱动件30可以为泵等。也就是说,通过驱动件30能够加快液体与功率件40之间的热交换的速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口12和第二开口13的位置关系可以是相对设置、错开设置等,在此不作限定。
由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通过驱动件30驱动通道21内的流体流动,并通过流动的流体与功率件40之间的热交换,对功率件40的温度直接调控,或者,对功率件40所在环境的温度进行调控以对功率件40的温度间接调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能够实现对于功率件40的多种方式的温度的调控,具有便于实施,实用性强等优点。
可选地,本申请的壳体10为钣金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压铸件,具有更加轻量化、结构简单、成本相对更低等优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散热器20包括支撑件,支撑件内限定有具有第三开口51的容纳腔22,第三开口51与壳体的内壁面相对设置,容纳腔22的内壁面和壳体10的内壁面之间围合有通道21。在此对支撑件的形状不作限定,在支撑件朝向壳体10的内壁面的一端设有第三开口51。在支撑件的内部设置有容纳腔22,容纳腔22的内壁面和壳体10的内壁面之间限定有通道21。
由于壳体10的内壁面可能具有多个区域,为了便于描述,定义壳体10的内壁面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安装支撑件时,可以将支撑件的第三开口51的边缘与第一区域直接连接,在容纳腔22的内壁面和第一区域之间即限定有通道21。或者,将支撑件远离第三开口51的一端安装在第二区域,第三开口51朝向第一区域,在容纳腔22的内壁面和第一区域之间也能形成有开放的通道21。
需要说明的是,在流体为气体时,通过设置支撑件,不仅可以限定出供气体流动的通道,还能够容纳散热器20的其他零件,例如散热件23等。
在流体为液体时,通过设置支撑件,可以限定出容纳液体管道的空间,或者之间限定出供液体流动的液体流道。
可选地,如图4所示,支撑件包括:支架50和板体80,支架50的一端设于壳体10的内壁面,板体80设于支架50远离壳体10的内壁面的一端,板体80、支架50以及壳体10的内壁面共同围合成通道21。
也就是说,支撑件主要由支架50和板体80组成,支架50的第一端与壳体10的内壁面连接,支架50的第二端与板体80连接。其中,支架50可以对板体80起到支撑、限位的作用。通过板体80、支架50以及壳体10的内壁面共同围合成通道21,能够简化通道21的设置工艺。
可选地,如图6所示,板体80的外侧面与功率件40连接,功率件40的部分热量能够通过板体80传递至流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散热器20包括散热件23,散热件23位于通道21内,散热件23沿通道21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散热件23与板体80和/或壳体10的内壁面连接。通过在通道21内设置散热件23,能够利用散热件23与通道21内的流体的接触,提高热传导效率。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散热件23与板体80和/或壳体10的内壁面连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散热件23与板体80连接;散热件23与壳体10的内壁面连接;散热件23同时与板体80和壳体10的内壁面连接。也就是说,散热件23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安装。
可选地,散热件2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件23沿平行于通道21的横截面的方向间隔排布。如图1和图4所示,其中通道21的第一端到通道21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可以被定义为通道21的轴向,通道21的横截面的方向可以被定义为垂直于通道21的轴向的方向。例如,通道21的第一端到通道21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为Y方向,此时,通道21的横截面沿Z向延伸。如图7所示,多个散热件23沿X方向间隔开分布。每个散热件23沿Z方向延伸。通过限定多个散热件23沿平行于通道21的横截面的方向间隔排布,不仅能够增大流体与散热件23之间的接触面积,还能够在同一时间内提高进入通道21内的流体的热传导效率。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散热件23之间具有间隙。也就是说,相邻两个散热件23之间间隔开分布,流体可以穿过相邻两个散热件23之间的间隙,并与间隙的内壁面接触。
此外,当在流体的路径上设有多个散热件23时,流体流经散热件23,能够与散热件23发生热交换。当板体80与功率件40直接连接时,功率件40的部分热量能够通过板体80传导至散热件23,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当功率件40与板体80间隔开分布时,功率件40的部分热量能够通过空气与散热件23热传导。
可选地,板体8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支架50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每个散热件23分别为长条形片体,散热件23的边缘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波纹结构。也就是说,散热件23可以为长条形片状结构,在长条形的长边上可以设置有锯齿状结构。可选地,锯齿状结构为类S形的波浪结构。由于在散热件23的边缘设置波纹结构能够进一步增大散热件23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因此通过改进散热件23的边缘的形状能够进一步提升热传导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散热件23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板体80连接,散热件23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散热件23的第一端的宽度大于散热件23的第二端的宽度。例如,散热件23沿上下方向延伸,板体80位于散热件23的上方。散热件23的上端可以与板体80连接,散热件23的下端可以向下延伸。通过将散热件23的上端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散热件23的下端的宽度,一方面,能够提高散热件23和板体80之间的结合力,避免散热件23与板体80之间发生断裂;又一方面,能够保证散热件23的每个面都可以具有与流体接触的足够大的面积,且不会增大加工难度;再一方面,能够增大相邻两个散热件23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基础上,增大流体通过的体积。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相邻两个散热件23的中心距为7.5mm,通过设置该范围内的中心距,能够兼顾散热效率与经济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散热件23的厚度不小于1.0mm,也就是说,散热件23的最薄的地方的厚度大于等于1.0mm。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该尺寸的散热件23,能够更加适合于挤出成型,相对于结构复杂结构的散热器20只能采用机加工或压铸成型,本申请的散热件23的挤出成型的成本大为降低。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板体80和散热件23为一体成型件,通过采用一体成型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等优点。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板体80的厚度为10mm-13mm,包括终点值。通过设置该范围的厚度,能够兼顾结构的刚性、散热效率及经济性。
可选地,板体80的厚度为12.5mm。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流体为气体,通道21可以为风道,此时本申请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可为风冷系统,风的流动方向可如图4中的空心箭头所示。通过该风道能够将热风排到壳体10外。通过支架50、板体80和壳体10可以围合有该风道。通过设置风道,能够起到集热、导风作用,能够确保壳体10内的热风能够顺畅地排到外部。如图5所示,经试验证明,设置风道前后,MOS管44及变压器42等高功率元器件的温度相差较大。此外,在本申请采用风冷系统时,无需设置防水结构或者防尘结构。
其中,当通道21为风道时,驱动件30可以为风扇,风扇可以安装在支架50的前端,且与风道系统正对,能够起到排风作用。
当通道21为风道时,第一开口12可以为进风口,第二开口13可以为出风口。在壳体10上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以将外界换进的温度较低的冷风吸进腔室11内,经过风道以及出风口将热风排到外面。
可选地,如图11所示,将壳体10上设置进风口的壁面定义为面板16,其中进风口的总面积相对于面板16的面积的占比可为17.9%。如图12所示,出风口相对于风道的截面的面积占比可为73.6%。例如,进风口的总面积为1653mm2,风道的截面积为908.5mm2,出风口的截面积为668.5mm2,进风口的总面积比风道及出风口的截面积都要大的多,进气量是足够的,出风口面积占比也足够大,排气也是顺畅的。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12为进气口,驱动件30位于腔室11,驱动件30的进气端与第一开口12相对设置,驱动件30的出气端与通道21的第一端相对设置。例如,驱动件30为风扇,风扇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将风扇的进气端朝向进气口设置,风扇的出气口朝向通道21的第一端设置。通过风扇的驱动力,壳体10的外侧的冷空气可以通过进气口进入壳体10的内侧,即进入腔室11内,并与腔室11内的热量发生热传导。经过加热后的气体可在风扇的吸力作用下,进入风扇,并从风扇的出气口流至通道21内部。最后,通道21内的气体在风扇的作用下,从通道21的第二端流出壳体10。
可选地,将第一开口12与通道21的第一端错开设置,能够提高气体的流动路径的长度,从而便于气体与腔室11内的多个功率件40进行热交换。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功率件40包括MOS管44,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还包括:MOS管支架60和固定螺栓70,MOS管支架60设于散热器20的外表面,MOS管44位于MOS管支架60,固定螺栓70的第一端穿过MOS管支架60与散热器20连接。也就是说,MOS管44可以通过固定螺栓70和MOS管支架60安装在散热器20的外表面。可选地,MOS管44可以通过固定螺栓70和MOS管支架60压紧在散热器20的上表面。
在安装时,可以将MOS管44套在MOS管支架60里,通过穿过MOS管支架60的固定螺栓70固定在散热器20上。由于散热器20的接触面具有一定的平整度,因此能够确保MOS管44和散热器20之间的接触充分以及可靠。
可选地,还包括MOS管支脚45和PCB板90,MOS管支脚45的下端与MOS管44连接,MOS管支脚45的上端与PCB板90连接。PCB板90可以通过PCB板支撑柱91和PCB板固定螺栓92安装在散热器20上。
进一步地,在板体80上设置有若干螺丝孔,MOS管44套在MOS管支架60上,通过固定螺栓70固定在板体80上。
可选地,固定螺栓70包括螺栓本体71、弹簧垫圈72和平垫圈73,能够确保MOS管44以及周边环境经过多次热循环后可以抵抗疲劳极限而不松动,有效地防止热疲劳而导致固定螺栓70松脱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可选地,MOS管44可以包括低压MOS管和高压MOS管。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进行详细说明。
在壳体10的内壁面设有铜排41、变压器42和电感43,在散热器20的外表面设有MOS管44。当风扇转动时,能够将腔室11内的热空气经由风道排到壳体10外。而新鲜的冷空气将由第一开口12补充到腔室11内部,气流可以经过铜排41、变压器42、散热器20等发热体,并带走其部分的热量,起到迅速排热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板体80可作为导热板,导热板位于腔室11,导热板的第一侧与功率件40连接,导热板的第二端与散热器20连接。其中,高功率元器件MOS管44可以与导热板接触,热量由液体带走,能够达到有效快速散热的目的。对于一些低功率的功率件40,可以安装在壳体10的内壁面上,通过水冷系统,也能够对腔室11内的环境温度降温,从而实现对于安装在壳体10的内壁面上的功率件40的降温。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流体为液体,其中液体可以为水。在液体为水,本申请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可为水冷系统。
可选地,如图14所示,散热器20包括:进液管25、散热弯管26和出液管27。具体地,进液管25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口12连通,散热弯管26的第一端与进液管25的第二端连通,散热弯管26沿其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S形,出液管27的第一端与散热弯管26的第二端连通,出液管27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口13连通。
其中,驱动件30可设于进液管25的第一端和/或出液管27的第二端。例如,驱动件30设于进液管25的第一端;或者,驱动件30设于出液管27的第二端;或者,驱动件30同时设于进液管25的第一端和出液管27的第二端。无论哪种情况,驱动件30均能够驱动液体沿着进液管25-散热弯管26-出液管27-外界的方向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30还可以设于进液管25和散热弯管26的连接处,或者设于散热弯管26和出液管27的连接处等位置,即只要能够实现液体进入进液管25并从出液管27流出即符合本申请的描述。
可选地,散热弯管26可以通过钎焊等方式固定在板体80的下面,进液管25和出液管27可以通过压接等方式与散热弯管26固定连接。
在采用水冷系统时,MOS管44可以通过MOS管支架60压接在板体80上,发热功率较大的变压器42也可以直接安装在板体80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4所示,采用水冷系统的散热器20可以安装在支架50上,支架50安装在壳体10上。在壳体10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壳体10和BMS上盖15时,通过BMS壳体14和BMS上盖15配合可以形成有密闭的空间,冷却水可以在水泵的驱动下由进液管25进入,经过散热弯管26,将热量带走,经由出液管27排出,起到快速冷却的作用。
此外,在需要防水或者防尘结构时,本申请可以采用水冷系统防水,并可以取消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扇也可以由水泵代替。
可选地,本申请的壳体10可以采用喷漆等对散热有影响的外观处理工艺,使得产品防护等级大为提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该电池管理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散热结构100以及功率件40。功率件40设于腔室11,且与散热器20或壳体10的内壁面连接,功率件40能够与散热器20内的流体热交换。由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结构100提高了散热效率,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也具有上述优点,在此不作赘述。
总而言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以及具有该散热结构100的电池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对大功率的MOS管44散热,也可以给其他功率较大或过大电流的器件如铜排41、变压器42、电感43散热。在采用风冷系统时,可以经由风扇和风道系统,将BMS系统内的热量迅速排到BMS系统外,具有散热效率高,成本相对低廉等优点。在采用水冷系统时,可以经由散热弯管26实现热交换。根据本申请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具有较为广泛的散热方式,不局限于小部分只与散热件23接触的功率件40,能够实现全系统散热。此外,本申请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100的散热更加高效,通过采用包括对流、热传导等散热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主要依赖热传导散热方式,本申请具有更高效及可靠的优点。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能够对功率件散热,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腔室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腔室,所述散热器具有供流体流动的通道,所述通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通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散热器连接,所述驱动件能够驱动所述流体经过所述通道流向所述壳体的外侧;
其中,所述腔室内设有所述功率件,所述散热器或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与所述功率件连接,所述流体能够与所述功率件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内限定有具有第三开口的容纳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相对设置,所述容纳腔的内壁面和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围合有所述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设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
板体,所述板体设于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一端,所述板体、所述支架以及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共同围合成所述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位于所述通道内,所述散热件沿所述通道的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延伸,所述散热件与所述板体和/或所述壳体的内壁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散热件沿平行于所述通道的横截面的方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散热件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热件分别为长条形片体,所述散热件的边缘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波纹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端与所述板体连接,所述散热件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散热件的第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散热件的第二端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为气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为进气口,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腔室,所述驱动件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驱动件的出气端与所述通道的第一端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为液体,所述散热器还包括:
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设于所述腔室,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散热弯管,所述散热弯管设于所述通道,所述散热弯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液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散热弯管沿其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S形;
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设于所述腔室,所述出液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散热弯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出液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其中,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进液管的第一端和/或所述出液管的第二端。
11.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为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结构;
功率件,所述功率件设于所述腔室,且与所述散热器或所述壳体的内壁面连接,所述功率件能够与所述散热器内的流体热交换。
CN202121949117.6U 2021-08-18 2021-08-18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 Active CN2157740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49117.6U CN215774039U (zh) 2021-08-18 2021-08-18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949117.6U CN215774039U (zh) 2021-08-18 2021-08-18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4039U true CN215774039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76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949117.6U Active CN215774039U (zh) 2021-08-18 2021-08-18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40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59901U (ja) 車用バッテリー放熱モジュール
CN110430733A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高效散热装置
CN112393626A (zh) 进水多流道多集水盒加水泵的液冷散热水排
CN216352195U (zh) 一种用于笔记本电脑的液冷式散热结构
US7023696B2 (en) Cooling device and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CN210247348U (zh) 一种集成式散热器
CN215774039U (zh) 电池管理系统及其散热结构
CN212675496U (zh) 一种两相流电脑散热装置
CN213178890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19123063U (zh) 一种用于变压器工作的高效降温机构
CN220066475U (zh) 一种除湿水冷配电柜
CN220897054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散热体
CN216347246U (zh) 制冷机
CN215832226U (zh) 一种半导体水冷机
CN218920011U (zh) 一种充放电电源和化成分容设备
CN215453746U (zh) 显示器及终端设备
CN217718621U (zh) 一种cpu散热器
CN220775148U (zh) 电气柜和电气设备
CN217037032U (zh) 变频器机柜
CN220323817U (zh) 笔记本电脑
CN215450082U (zh) 主机及终端设备
US11197396B2 (en) Cooling system with curvilinear air to liquid heat exchanger
CN220023462U (zh) 散热装置及光伏逆变器
CN215991789U (zh) 一种电源功率器件的散热装置
CN220135774U (zh) 一种风冷冷凝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