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71456U -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71456U
CN215771456U CN202121438588.0U CN202121438588U CN215771456U CN 215771456 U CN215771456 U CN 215771456U CN 202121438588 U CN202121438588 U CN 202121438588U CN 215771456 U CN215771456 U CN 215771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plate
bottom plate
space ring
spa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3858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先平
刘彦初
陈思岚
伍志
王夏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3858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714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71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714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电池隔圈包括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第一隔圈包括第一底板、两个第一侧板、第一端板及第一通槽。第一隔圈上与第一端板相对的为第一连接端口,第一通槽贯穿第一底板并与第一连接端口连通。第二隔圈包括第二底板、两个第二侧板、第二端板及第二通槽。第二隔圈上与第二端板相对的为第二连接端口,第二通槽贯穿第二底板并与第二连接端口连通。第一连接端口与第二连接端口对接,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对接连通,形成极耳定位孔,极耳定位孔用于使软包电芯的极耳引出件穿过。所述电池隔圈安装简单,可以避免对电池的极耳片造成损伤。

Description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背景技术
电池包括电池内部电连接结构以及将电芯正负极引出的极耳,在极耳与引出脚之间设置电池隔圈可以起到防护作用。现有技术中的电池隔圈大多是一体式结构,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顺着正负极极耳方向套入。然而,这种装配方式安装难度大,且容易损伤极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以解决现有的电池隔圈安装难度大,容易损伤电池的极耳片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隔圈,应用于软包电芯。所述电池隔圈包括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所述第一隔圈包括第一底板、两个第一侧板、第一端板及第一通槽,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一端及两个第一侧板端部,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端板及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共同围成所述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隔圈上与第一端板相对的另一端为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一通槽贯穿所述第一底板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连通。所述第二隔圈包括第二底板、两个第二侧板、第二端板及第二通槽,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板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一端及两个第二侧板端部,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端板及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隔圈上与第二端板相对的另一端为第二连接端口,所述第二通槽贯穿所述第二底板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通。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对接,所述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用于收容软包电芯,所述第一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对接,所述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对接连通,形成极耳定位孔,所述极耳定位孔用于使所述软包电芯的极耳引出件穿过。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板的自由端向所述第一底板方向延伸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端板的自由端向所述第二底板方向延伸设有第二避让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的自由端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一斜面结构,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底板的表面平行,所述第一斜面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斜面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的自由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端板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底板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一避让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板的自由端包括第二侧边和第二斜面结构,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底板的表面平行,所述第二斜面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边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二斜面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的自由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二端板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底板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二避让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斜面结构与所述第一侧边的夹角为1-6°,所述第二斜面结构与所述第二侧边的夹角为1-6°。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位于第一连接端口的周缘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周缘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配合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内均设有加强筋结构,所述加强筋结构内均设有储液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芯组件,包括:极芯组和两个所述电池隔圈。所述极芯组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极芯,每一所述极芯包括分别位于极芯相对两侧的极耳片。两个所述电池隔圈分别安装于所述极芯组相对两端,每一所述电池隔圈的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分别位于所述极耳片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开口槽和所述第二开口槽朝向所述极芯,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朝着靠近彼此的方向运动,所述极芯的一端收容在所述第一开口槽和所述第二开口槽内,所述电池隔圈固定在所述极芯组的一端。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极耳引出组件,所述极耳引出组件包括绝缘隔件、支撑件和引出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绝缘隔件固定连接,所述引出件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极耳引出组件以所述绝缘隔件朝向所述极芯方向伸入同侧相邻两极耳片之间并与所述极芯接触,所述支撑件分别与相邻两个极耳片电连接,所述引出件由所述支撑件朝着背向所述极芯方向延伸,并穿过所述极耳定位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板和两个相对的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分别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支撑件套于所述绝缘隔件外周侧,且两个所述弯折板分别与所述绝缘隔件的相对两个表面固定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和所述电芯组件。
综上所述,本申请中,通过将所述电池隔圈设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从所述极耳引出组件的侧面套入所述极芯组主体一端,可以避免所述电池隔圈在安装过程中与所述极耳片之间产生干涉,从而对极耳片造成磨损,能够有效延长所述电芯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增加所述电池隔圈的安装精度,增加所述电池隔圈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芯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芯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电芯组件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芯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芯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芯组件的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芯组件中的电池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电池隔圈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电芯组件中的电池隔圈的剖面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电池包括电芯和电池隔圈,以下具体介绍电池隔圈。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图未示),电池包括壳体和封装于壳体内的至少一个电芯组件。多个电芯组件沿电池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其中,当多个电芯组件串联时,相邻两个电芯组件中的其中一个电芯组件的正极电极引出部与另一个电芯组件的负极电极引出部连接,从而实现两个电芯组件之间的串联。下面具体介绍电芯组件。
请参阅图1和图2,电芯组件100包括封装膜10及封装于封装膜10内的极芯组20。极芯组20包括极芯组主体21和与极芯组主体21电连接的极性相反的两个极耳引出组件30。本实施例中,极芯组主体21内含有两个并联连接的极芯。在其它实施例中,极芯组主体21内也可以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并联连接的极芯22。
为了便于表述,本申请中,将与极芯22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X,将与极芯22的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定义为第二方向Y,将与极芯22的厚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定义为第三方向Z。
请继续参阅图2,每一极芯22包括极芯主体221和连接在极芯主体在第一方向X相对两侧的正极耳片222和负极耳片223。两个极芯沿第三方向Z层叠排列,两个极芯主体221在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端形成弧形端面。两个极芯22的正极耳片222在极芯组20的一侧相对且间隔设置,两个极芯22的负极耳片223在极芯组20的另一侧相对且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极耳引出组件30为两个,其中一个极耳引出组件30与两个极芯22的正极耳片222电连接,另一个极耳引出组件30与极芯22的负极耳片223电连接。
具体的,请参阅图2-图4,极耳引出组件30包括支撑件31、绝缘隔件32和引出件33。支撑件31为U型,包括连接板311和两个相对的弯折板312,弯折板312分别连接连接板311的相对两侧,并形成U型槽。支撑件31的弯折板312上设有卡槽313,卡槽313用于与绝缘隔件32固定连接。绝缘隔件32为中空的壳体,包括开口、第一侧壁321和两个第一外壁322。两个第一外壁32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第一侧壁321连接两个第一外壁322之间,开口与第一侧壁321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321为曲形。第一外壁322上设有与支撑件31上的卡槽313配合的卡扣323。
引出件33包括接触部331和与接触部331连接的引出部332。本实施例中,引出件33为L型,引出部332垂直连接在接触部331的边缘。在其它实施例中,引出件33也可以连接在所述接触部表面。
支撑件31以U型槽的开口朝向绝缘隔件32的开口的方向套于绝缘隔件32外周侧,两个弯折板312分别与绝缘隔件32相对的两个第一外壁322接触,开口与连接板311相对,第一侧壁321由U型槽的开口伸出支撑件31外。卡扣323和卡槽313配合实现支撑件31和绝缘隔件32的固定连接。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弯折板312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等连接方式与第一外壁322固定连接,以实现支撑件31和绝缘隔件32之间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件31设置为U型,可以简化支撑件31的加工工艺,同时使支撑件31与绝缘隔件32的装配更加简单。
引出件33的接触部331与支撑件31的连接板311背向绝缘隔件32的表面固定连接,引出部332朝着远离支撑件31方向延伸。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接触部331呈板状,且贴合在支撑件31的连接板311的表面,可以增加支撑件31与接触部331之间的焊接面积,提高支撑件31与引出件33连接的可靠性。
请一并参阅图3-图5,极耳引出组件30以绝缘隔件32朝向极芯组主体21方向,从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极耳片之间的间隙伸入两个极芯22之间。绝缘隔件32的第一侧壁321与孤形端面抵接,支撑件31位于两个极耳片之间,并与两个极耳片电连接。通过极耳引出组件30将极芯22的电极引出,使电芯组件100更加方便地与外界元器件进行连接。
具体的,在进行极耳引出组件30安装时,将已经固定连接好的极耳引出组件30以绝缘隔件32朝向极芯组主体21方向,从位于同一侧的两个极耳片之间的间隙伸入两个极芯22之间。绝缘隔件32的第一侧壁321与孤形端面抵接,支撑件31位于两个极耳片之间,且两个极耳片分别位于支撑件31的两个弯折板312表面。然后,采用夹具对两个极耳片朝着靠近支撑件31方向挤压,以使极耳片紧贴支撑件31。接着,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在极耳片和弯折板312之间进行焊接,以使支撑件31与极耳片之间实现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极耳片固定在支撑件31表面,有利于防止极耳片发生窜动和位移,通过在支撑件31和极芯组主体21之间设置绝缘隔件32,以实现支撑件31与极芯组主体21之间的绝缘,增加电芯组件100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绝缘隔件32的第一侧壁321设为曲形,与极芯组主体21在第一方向X的对应的一端形成的弧形端面配合,使绝缘隔件32紧贴极芯组主体21,增加绝缘隔件32与极芯组主体21的的连接稳定性。同时,绝缘隔件32对支撑件31还起到支撑作用,能够防止支撑件31产生晃动,增加支撑件31与极耳片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绝缘隔件32的中空壳体内设有加强筋结构324,加强筋结构324连接绝缘隔件32的内壁。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绝缘隔件32设置为中空壳体,并在壳体内设置加强筋结构324,可以在减轻绝缘隔件32质量的同时,起到增加强度的作用,防止绝缘隔件32受到挤压发生形变。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支撑件31的支撑作用,进一步防止支撑件31法发生形变。
本实施例中,极耳引出组件30为两个,两个极耳引出组件30分别位于极芯组主体21位于第一方向X的相对两侧。其中一个极耳引出组件30位于两个极芯22的正极耳片之间,另一个极耳引出组件30位于极芯22的负极耳片223之间。
电芯组件100的电量由极芯组主体21的正极流向正极耳片222,并由正极耳片222流向与其电连接的极耳引出组件30的支撑件31,然后由支撑件31流向引出件33,并由引出件33流向外界元器件,为外界元器件提供电量,再由外界元器件经过与负极耳片223连接的极耳引出组件30流向极芯组主体21的负极。
请参阅图6和图7,电芯组件100还包括两个电池隔圈40,电池隔圈40分别安装于极芯组主体21的相对两端,对极耳片及极耳引出组件30起到保护作用。下面以其中一个电池隔圈40为例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电池隔圈40包括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第一隔圈41包括第一底板411、第一端板412和两个第一侧板413。两个第一侧板413连接于第一底板411的相对两端,第一端板412连接第一底板411的一端及两个第一侧板413的端部。第一底板411、第一端板412和两个第一侧板413围成第一开口槽A。第一隔圈41上与第一端板412相对的为第一连接端口414,与第一底板411相对的为第一开口415。第一底板411上还设有第一通槽416,第一通槽416贯穿第一底板411并与第一连接端口414连通。
第二隔圈42与第一隔圈41匹配,共同组成电池隔圈40。第二隔圈42包括第二底板421、第二端板422和两个第二侧板423。两个第二侧板423连接于第二底板421的相对两侧,第二端板422连接第二底板421的一端及两个第二侧板423的端部。第二底板421、第二端板422和两个第二侧板423围成第二开口槽B。第二隔圈42上与第二端板422相对的为第二连接端口424,与第二底板421相对的为第二开口425。第二底板421上还设有第二通槽426,第二通槽426贯穿第二底板421并与第二连接端口424连通。
第一连接端口414与第二连接端口424对接,第一通槽416与第二通槽426对接连通,形成极耳定位孔。极耳定位孔用于使软包电芯的极耳引出部穿过。在电池隔圈40的安装过程中,首先将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放置于极芯组主体21的一端,并分别位于极耳引出组件30在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第一开口415和第二开口425朝向极芯组主体21,且第一连接端口414和第二连接端口424相对。使极耳引出组件30的引出件33穿过第一通槽416和第二通槽426,并使极芯组主体21的一端伸入第一开口槽A和第二开口槽B内。接着,推动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朝着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一连接端口414和第二连接端口424对接,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固定连接,从而完成电池隔圈40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池隔圈40设为分体式结构,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从极耳引出组件30的侧面套入极芯组主体21一端,可以避免电池隔圈40在安装过程中与极耳片之间产生干涉,从而对极耳片造成磨损,能够有效延长电芯组件100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增加电池隔圈40的安装精度,增加电池隔圈40的安装稳定性。
请参阅图8-图11,第一端板412包括第一连接端417和第一自由端418,第一连接端417与第一底板411固定连接,第一自由端418向第一底板411方向设有第一避让槽(图未标)。第二端板422包括第二连接端427和第二自由端428,第二连接端427与第二底板421固定连接,第二自由端428向第二底板421方向设有第二避让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图10,每一第一侧板413的自由端包括第一侧边401和第一斜面结构402,第一侧边401与第一底板411的表面平行,第一斜面结构402的一端与第一侧边401呈夹角连接,且第一斜面结构402由第一侧边401向第一底板411方向倾斜。第一斜面结构402的另一端与第一端板412的第一自由端418连接,以使第一端板412的第一自由端418朝向第一底板411方向凹陷形成第一避让槽。也就是说,第一端板412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小于第一侧板413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从而在第一端板412形成第一避让槽。以避免在第一隔圈41的安装过程中,对极芯组主体21造成损伤。
进一步的,第一斜面结构402与第一侧边401的夹角为1°~6°。一方面,能够形成第一避让槽以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对极芯组主体21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端板412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过短从而影响第一隔圈41的强度。请继续参阅图8-图10,每一第二侧板423的自由端包括第二侧边403和第二斜面结构404,第二侧边403与第二底板421的表面平行,第二斜面结构404的一端与第二侧边403呈夹角连接,且第二斜面结构404由第二侧边403向第二底板421方向倾斜。第二斜面结构404的另一端与第二端板422的第二自由端428连接,以使第二端板422的第二自由端428朝向第二底板421方向凹陷形成第二避让槽。也就是说,使第二端板422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小于第二侧板423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从而在第二端板422形成第二避让槽2。以避免在第二隔圈42的安装过程中,对极芯组主体21造成损伤。
进一步的,第二斜面结构404与第二侧边403的夹角为1°~6°。一方面,能够形成第二避让槽2以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对极芯组主体21造成损伤,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二端板422在第一方向X的尺寸过短从而影响第二隔圈42的强度。
请参阅图11,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避让槽包括底边和连接在底边相对两侧的侧边,侧边与底边垂直。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端板412设置第一避让槽,可以避免在第一隔圈41的安装过程中,由于第一端板412过长导致与极芯组主体21之间发生摩擦,从而对极芯组主体21造成损伤。第二避让槽2的结构与第一避让槽的结构相同。第二避让槽2的底边201与侧边202垂直连接。通过在第二端板422设置第二避让槽2,可以避免在第二隔圈42的安装过程中,由于第二端板422过长导致与极芯组主体21之间发生摩擦,从而对极芯组主体21造成损伤。
请参阅图8和图9,第一侧板413位于第一连接端口414的周缘为第一端面419,第一端面419上设有第一连接件C。第二侧板423位于第二连接端口424的周缘为第二端面,第二端面上设有与第一连接件C配合的第二连接件D。具体的,第一连接件C为卡扣,第二连接件D为卡槽,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通过卡扣和卡槽固定连接。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C和第二连接件D也可以为磁铁,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通过磁铁磁吸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C和第二连接件D也可以通过其它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只要能实现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的可拆卸连接即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内均设有加强筋结构3,第一隔圈41的加强筋结构3设于第一侧板413表面,并位于第一开口槽A内。第二隔圈42的加强筋结构3设于第二侧板423表面,并位于第二开口槽B内。通过在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设置加强筋结构3,可以增加电池隔圈40的强度。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隔圈41和第二隔圈42的加强筋结构3内均设有储液槽4,以增加电芯组件100的储液空间,增加电芯组件100的能量密度。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池隔圈,应用于软包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隔圈,所述第一隔圈包括第一底板、两个第一侧板、第一端板及第一通槽,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板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端板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一端及两个第一侧板端部,所述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端板及两个所述第一侧板共同围成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隔圈上与第一端板相对的另一端为第一连接端口,所述第一通槽贯穿所述第一底板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口连通;
第二隔圈,所述第二隔圈包括第二底板、两个第二侧板、第二端板及第二通槽,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板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二端板连接所述第二底板一端及两个第二侧板端部,所述第二底板、所述第二端板及两个所述第二侧板共同围成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隔圈上与第二端板相对的另一端为第二连接端口,所述第二通槽贯穿所述第二底板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连通;
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对接,所述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用于收容软包电芯,所述第一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对接,所述第一通槽与第二通槽对接连通,形成极耳定位孔,所述极耳定位孔用于使所述软包电芯的极耳引出件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的自由端向所述第一底板方向延伸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二端板的自由端向所述第二底板方向延伸设有第二避让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自由端包括第一侧边和第一斜面结构,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一底板的表面平行,所述第一斜面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侧边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斜面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板的自由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端板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底板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一避让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的自由端包括第二侧边和第二斜面结构,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底板的表面平行,所述第二斜面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侧边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二斜面结构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板的自由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二端板的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二底板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二避让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面结构与所述第一侧边的夹角为1-6°,所述第二斜面结构与所述第二侧边的夹角为1-6°。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位于第一连接端口的周缘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上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的周缘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配合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以使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隔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内均设有加强筋结构,所述加强筋结构内均设有储液槽。
8.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极芯组和两个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池隔圈,所述极芯组包括至少两个并联的极芯,每一所述极芯包括分别位于极芯相对两侧的极耳片;两个所述电池隔圈分别安装于所述极芯组相对两端,每一所述电池隔圈的第一隔圈和第二隔圈分别位于所述极耳片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开口槽和所述第二开口槽朝向所述极芯,所述第一隔圈和所述第二隔圈朝着靠近彼此的方向运动,所述极芯的一端收容在所述第一开口槽和所述第二开口槽内,所述电池隔圈固定在所述极芯组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极耳引出组件,所述极耳引出组件包括绝缘隔件、支撑件和引出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绝缘隔件固定连接,所述引出件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极耳引出组件以所述绝缘隔件朝向所述极芯方向伸入同侧相邻两极耳片之间并与所述极芯接触,所述支撑件分别与相邻两个极耳片电连接,所述引出件由所述支撑件朝着背向所述极芯方向延伸,并穿过所述极耳定位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连接板和两个相对的弯折板,所述弯折板分别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所述支撑件套于所述绝缘隔件外周侧,且两个所述弯折板分别与所述绝缘隔件的相对两个表面固定连接。
1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
CN202121438588.0U 2021-06-25 2021-06-25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Active CN2157714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8588.0U CN215771456U (zh) 2021-06-25 2021-06-25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38588.0U CN215771456U (zh) 2021-06-25 2021-06-25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71456U true CN215771456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103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38588.0U Active CN215771456U (zh) 2021-06-25 2021-06-25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714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98368A (zh) * 2022-09-20 2022-12-20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电芯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电芯单元及电池模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98368A (zh) * 2022-09-20 2022-12-20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电芯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电芯单元及电池模组
CN115498368B (zh) * 2022-09-20 2023-07-07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电芯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电芯单元及电池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80566B (zh) 电池
CN216850226U (zh) 电池组
CN114503355B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216850253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6850254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114639926A (zh) 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CN215771456U (zh)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CN219476835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6980824U (zh) 电池
CN115566328B (zh) 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装置
CN217086828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7086806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114725477A (zh) 电芯单元、电池及电池的装配方法
WO2021233034A1 (zh) 一种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CN219457789U (zh) 电池及电池装置
CN216980648U (zh) 电芯单元及电池
CN220291020U (zh) 单体电池
CN218769808U (zh) 电池包
CN218448152U (zh) 电池
CN217086771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9180737U (zh)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20553567U (zh) 电池、电池装置
CN216850247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19534825U (zh) 电池及电池组
CN220066041U (zh) 电池、电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