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80737U -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80737U
CN219180737U CN202223549799.9U CN202223549799U CN219180737U CN 219180737 U CN219180737 U CN 219180737U CN 202223549799 U CN202223549799 U CN 202223549799U CN 219180737 U CN219180737 U CN 2191807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assembly
tab
electrode
assembl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4979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车佩佩
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Envision Ruitai Power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vision Power Technology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4979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807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807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807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电芯组件包括:壳体;电极组件,设置于壳体内,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组件本体和由电极组件本体延伸出的极耳;顶盖组件,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本体和设置在顶盖本体上的电极端子,顶盖本体连接壳体;引脚部件,引脚部件包括端子连接部、极耳引导部及弯折部,端子连接部与电极端子连接,极耳引导部与极耳连接,端子连接部经由弯折部与极耳引导部连接;当电极组件与端子连接部或极耳引导部接触时,电极组件本体与引脚部件的弯折部之间具有间距。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弯折部与电极组件之间的绝缘性,防止弯折部与电极组件之间发生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芯一般包括正负极引脚和电极组件,正负极引脚一般分别设置在电极组件的两侧端角处,用于连接极耳和极柱。现有技术中由于正负极引脚内侧与电极组件之间的距离过小,当电极组件发生位移时,正负极引脚内侧与堆叠体电极组件之间可能会接触,如此一来一方面在长期循环过程中会存在干涉问题,另一方面会导致正负极引脚内侧与堆叠体之间的内阻过小,会存在绝缘问题,从而会有短路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正负极引脚内侧与电极组件之间的距离过小的缺陷,提供一种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组件,包括:壳体;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组件本体和由所述电极组件本体延伸出的极耳;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顶盖本体上的电极端子,所述顶盖本体连接所述壳体;引脚部件,所述引脚部件包括端子连接部、极耳引导部及弯折部,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所述极耳引导部与所述极耳连接,所述端子连接部经由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极耳引导部连接;当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或所述极耳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电极组件本体与所述引脚部件的弯折部之间存在间距。
在本方案中,电极组件本体与引脚部件的弯折部之间存在间距,可以防止电芯组件长期循环过程中引脚部件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产生干涉,并且增加了引脚部件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的内阻。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的绝缘性,防止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发生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较佳地,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面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凹陷。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存在间距的同时,还方便了电极组件本体的加工。
较佳地,所述引脚部件还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和/或连接于所述极耳引导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沿所述端子连接部或所述极耳引导部至所述弯折部的方向,所述过渡段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面逐渐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倾斜。
在本方案中,可以对弯折部内侧进行墩薄去料,增加了电极组件本体与弯折部内侧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防止弯折部内侧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产生干涉,提高了两者之间的绝缘强度。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方便了对弯折部进行折弯,增加了弯折部的强度。过渡段朝向电极组件的一面逐渐向远离电极组件的方向倾斜,使得极耳引导部与弯折部以及端子连接部与弯折部之间均可平滑过渡,从而可以防止引脚部件出现应力集中。
较佳地,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离件,所述第一隔离件设置于所述极耳引导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隔离件增加了电极组件本体与弯折部内侧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防止弯折部内侧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产生干涉,提高了两者之间的绝缘强度。
较佳地,所述第一隔离件的长度是所述极耳引导部的长度的0.3-1.0倍;和/或,所述第一隔离件的宽度是所述极耳引导部的宽度的0.3-1.0倍。
在本方案中,提高了第一隔离件放置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第一隔离件与弯折部产生触碰。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还具有节约资源的特点。
较佳地,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二隔离件设置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二隔离件增加了电极组件本体与弯折部内侧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防止弯折部内侧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产生干涉,提高了两者之间的绝缘强度。
较佳地,所述电芯组件包括两个所述引脚部件,两个所述引脚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两端;
所述第二隔离件的长度是两个所述引脚部件之间的距离的0.3-1.0倍;和/或,所述第二隔离件的宽度是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宽度的0.3-1.0倍。
在本方案中,提高了第二隔离件放置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第二隔离件与引脚部件产生触碰。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还具有节约资源的特点。
较佳地,所述第二隔离件具有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和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隔离件设有多个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电芯组件在充放电时会产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通孔进行释放,从而可以防止气体堆积于电芯组件中而出现电芯组件变形的现象,进而提高了电芯组件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增加了电芯组件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电芯组件。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电芯组件应用于电池模组,使得电极组件本体与引脚部件的弯折部之间存在间距,可以防止电芯组件长期循环过程中引脚部件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产生干涉,并且增加了引脚部件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的内阻。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的绝缘性,防止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发生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继续公开了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电芯组件或如上所述的电池模组。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电芯组件应用于电池包或者将电池模组应用于电池包,使得电极组件本体与引脚部件的弯折部之间存在间距,可以防止电芯组件长期循环过程中引脚部件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产生干涉,并且增加了引脚部件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的内阻。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的绝缘性,防止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发生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在本申请中,电极组件本体与引脚部件的弯折部之间存在间距,可以防止电芯组件长期循环过程中引脚部件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产生干涉,并且增加了引脚部件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的内阻。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的绝缘性,防止弯折部与电极组件本体之间发生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组件的第一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组件的第二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中D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组件的第三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组件的第四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E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F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隔离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组件的第五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芯组件的第六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G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H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隔离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芯组件100
电极组件1
电极组件本体11
极耳12
转角位置13
顶盖组件2
顶盖本体21
电极端子22
引脚部件3
端子连接部31
极耳引导部32
弯折部33
过渡段34
第二隔离件4
通孔41
第一隔离件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100,包括:壳体、电极组件1、顶盖组件2和引脚部件3。其中,电极组件1设置于壳体内,电极组件1包括电极组件本体11和由电极组件本体11延伸出的极耳12;顶盖组件2包括顶盖本体21和设置在顶盖本体21上的电极端子22,顶盖本体21连接壳体;引脚部件3包括端子连接部31、极耳引导部32及弯折部33,端子连接部31与电极端子22连接,极耳引导部32与极耳12连接,端子连接部31经由弯折部33与极耳引导部32连接;当电极组件1与端子连接部31或极耳引导部32接触时,电极组件本体11与引脚部件3的弯折部33之间存在间距。具体地,如图3和图11所示,电极组件本体11的转角位置13与引脚部件3的弯折部33之间存在间距,可以防止电芯组件100长期循环过程中引脚部件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产生干涉,并且增加了防止引脚部件3与电极组件1之间的内阻。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1之间的绝缘性,防止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发生短路或腐蚀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所提及的转角位置13为电极组件本体11的棱角。
在具体使用时,电极组件1包括电芯堆叠体和/或电芯卷芯。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为电芯堆叠体,并且电池堆叠体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设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的隔膜。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隔膜交替堆叠设置以形成电池堆叠体。电池堆叠体包括多个面,并且弯折部分33与电池堆叠体各面以及电池堆叠体的转角位置13之间均有间距。
为了使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具有间距,可以有以下几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7和图8所示,弯折部33朝向电极组件1的一面向远离电极组件1的方向凹陷,使得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具有间距的同时,还方便了电极组件本体11的加工。
如图7和图8所示,引脚部件3还包括过渡段34,过渡段34可以有以下几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过渡段34连接于连接于端子连接部31与弯折部33之间;第二种实施方式,过渡段34连接于极耳引导部32与弯折部33之间;第三种实施方式,过渡段34连接于连接于端子连接部31与弯折部33之间,并且过渡段34连接于极耳引导部32与弯折部33之间。优选,过渡段34连接于连接于端子连接部31与弯折部33之间,并且过渡段34连接于极耳引导部32与弯折部33之间,从而使得端子连接部31与弯折部33以及极耳引导部32与弯折部33之间均均可实现平滑过渡,防止引脚部件3出现应力集中。沿端子连接部31或极耳引导部32至弯折部33的方向,过渡段34朝向电极组件1的一面逐渐向远离电极组件1的方向倾斜。具体地,可以对弯折部33内侧进行墩薄去料,增加了电极组件本体11与弯折部33内侧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防止弯折部33内侧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产生干涉,提高了两者之间的绝缘强度。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方便了对弯折部33进行折弯,增加了弯折部33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弯折部33的内侧是指弯折部33中靠近电极组件1的表面。
在具体使用时,端子连接部31、过渡段34、弯折部33、过渡段34以及极耳引导部32依次连接并且一体成型,从而提高了引脚部件3的结构强度。
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14以及图18所示,电芯组件100包括第一隔离件5,第一隔离件5设置于极耳引导部32与电极组件1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隔离件5增加了电极组件本体11与弯折部33内侧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防止弯折部33内侧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产生干涉,提高了两者之间的绝缘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5为垫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离件5的形式可以不做限制。
第一隔离件5可以有以下几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一隔离件5的长度是极耳引导部32的长度的0.3-1.0倍;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一隔离件5的宽度是极耳引导部32的宽度的0.3-1.0倍;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一隔离件5的长度是极耳引导部32的长度的0.3-1.0倍,并且第一隔离件5的宽度是极耳引导部32的宽度的0.3-1.0倍。优选第一隔离件5的长度是极耳引导部32的长度的0.3-1.0倍,并且第一隔离件5的宽度是极耳引导部32的宽度的0.3-1.0倍,从而提高了第一隔离件5放置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第一隔离件5与弯折部33产生触碰。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还具有节约资源的特点。
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图9以及图13所示,电芯组件100包括第二隔离件4,第二隔离件4设置于端子连接部31与电极组件1之间。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二隔离件4增加了电极组件本体11与弯折部33内侧之间的间距,从而可以防止弯折部33内侧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产生干涉,提高了两者之间的绝缘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隔离件4为垫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隔离件4的形式可以不做限制。
在具体实施时,将弯折部33的内侧进行墩薄去料、在极耳引导部32与电极组件1之间设置第一隔离件5以及在端子连接部31与电极组件1之间设置第二隔离件4,进一步提高了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的绝缘距离,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产生干涉。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将弯折部33的内侧进行墩薄去料、在极耳引导部32与电极组件1之间设置第一隔离件5以及在端子连接部31与电极组件1之间设置第二隔离件4,这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两种相结合。
电芯组件100包括两个引脚部件3,两个引脚部件3分别设置于电极组件1的两端。第二隔离件4可以有以下几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隔离件4的长度是两个引脚部件3之间的距离的0.3-1.0倍;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隔离件4的宽度是端子连接部31的宽度的0.3-1.0倍;第三种实施方式,第二隔离件4的长度是两个引脚部件3之间的距离的0.3-1.0倍,并且第二隔离件4的宽度是端子连接部31的宽度的0.3-1.0倍。优选,第二隔离件4的长度是两个引脚部件3之间的距离的0.3-1.0倍,并且第二隔离件4的宽度是端子连接部31的宽度的0.3-1.0倍,从而提高了第二隔离件4放置稳定性的同时,还可以防止第二隔离件4与弯折部33产生触碰。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还具有节约资源的特点。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所提及的两个引脚部件3可以为正极引脚部件和负极引脚部件。
如图9以及图13所示,第二隔离件4具有朝向电极组件1的第一表面和背离电极组件1的第二表面,第二隔离件4设有多个贯穿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通孔41。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电芯组件100在充放电时会产生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通孔41进行释放,从而可以防止气体堆积于电芯组件100中而出现电芯组件100变形的现象,进而提高了电芯组件100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增加了电芯组件100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电池模组包括实施例1中的电芯组件100。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电芯组件100应用于电池模组,使得电极组件本体11与引脚部件3的弯折部33之间存在间距,可以防止电芯组件100长期循环过程中引脚部件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产生干涉,并且增加了引脚部件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的内阻。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的绝缘性,防止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发生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电池包包括多个实施例1中的电芯组件100或实施例2中的电池模组。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将电芯组件100应用于电池包或者将电池模组应用于电池包,使得电极组件本体11与引脚部件3的弯折部33之间存在间距,可以防止电芯组件100长期循环过程中引脚部件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产生干涉,并且增加了引脚部件3与电极组件本体11之间的内阻。另外,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提高了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1之间的绝缘性,防止弯折部33与电极组件1之间发生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Claims (10)

1.一种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电极组件本体和由所述电极组件本体延伸出的极耳;
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顶盖本体上的电极端子,所述顶盖本体连接所述壳体;
引脚部件,所述引脚部件包括端子连接部、极耳引导部及弯折部,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所述极耳引导部与所述极耳连接,所述端子连接部经由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极耳引导部连接;
当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端子连接部和/或所述极耳引导部接触时,所述电极组件本体与所述引脚部件的弯折部之间存在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面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凹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部件还包括过渡段,所述过渡段连接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和/或连接于所述极耳引导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沿所述端子连接部或所述极耳引导部至所述弯折部的方向,所述过渡段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一面逐渐向远离所述电极组件的方向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离件,所述第一隔离件设置于所述极耳引导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件的长度是所述极耳引导部的长度的0.3-1.0倍;和/或,所述第一隔离件的宽度是所述极耳引导部的宽度的0.3-1.0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二隔离件设置于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极组件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包括两个所述引脚部件,两个所述引脚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两端;
所述第二隔离件的长度是两个所述引脚部件之间的距离的0.3-1.0倍;和/或,所述第二隔离件的宽度是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宽度的0.3-1.0倍。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件具有朝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表面和背离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隔离件设有多个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
9.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组件或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
CN202223549799.9U 2022-12-28 2022-12-28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Active CN2191807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9799.9U CN219180737U (zh) 2022-12-28 2022-12-28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49799.9U CN219180737U (zh) 2022-12-28 2022-12-28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80737U true CN219180737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3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49799.9U Active CN219180737U (zh) 2022-12-28 2022-12-28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807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093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and device for using secondary battery as power source
KR100637443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US8771863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attery module
US8197962B2 (en) Assembled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CN110462881A (zh) 具有强化接头接合结构和电极引线弯曲结构的柔性电池
CN209730034U (zh) 一种电池模块
CN111864172A (zh) 电池单元和电池模组
KR20050098318A (ko) 전극 조립체와 이를 구비한 이차 전지
US20120064380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0637440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US20240030521A1 (en)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JP2001093486A (ja) 角形密閉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219180737U (zh) 电芯组件、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5771456U (zh) 电池隔圈、电芯组件及电池
KR20080010148A (ko) 이차 전지
CN215342882U (zh) 一种叠片型锂电池
CN218101624U (zh) 集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组和电池包
CN115566328B (zh) 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装置
CN216958159U (zh) 一种压力化成导电压块结构
CN211605197U (zh) 扣式电池
CN219393638U (zh) 一种大容量方形电池
CN219457789U (zh) 电池及电池装置
CN221009011U (zh) 电芯及电池
CN217903358U (zh) 一种软包电池模块及其模组
JP3558328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