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6937U - 雾化器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6937U
CN215736937U CN202121136445.4U CN202121136445U CN215736937U CN 215736937 U CN215736937 U CN 215736937U CN 202121136445 U CN202121136445 U CN 202121136445U CN 215736937 U CN215736937 U CN 215736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flow
intake passage
gas
atom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3644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宇
张智威
郭衍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andyvap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andyvap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andyvap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andyvap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3644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36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6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6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可雾化液体加热雾化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壳体组件,其限定雾化空间、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所述雾化空间内用于设置发热部件;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自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向内延伸至与所述雾化空间连通,用于将第一气流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侧部或顶部;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自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向内延伸至低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位置,用于提供能够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的第二气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由于通过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提供两股气流,一股可直接吹向发热部件,另一股则可被引导成向发热部件的底部吹出,因此可实现气流从多个方向更全面的吹向发热部件,使得烟雾扩散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雾化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可雾化液体加热雾化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
背景技术
雾化器基本结构都是从吸嘴吸气时利用真空原理导油进入雾化仓,发热丝对棉花热传导加热使液态烟油变为气态。
现有技术中雾化器进气通常是采用侧面或底部进气,其中提供侧面进气的气孔横向直吹发热丝,提供底部进气的气孔向上直吹发热丝。然而,由于提供的气流单一,因此使得雾化器的口感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雾化器,其能够使气流从多个方向吹向发热部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雾化器,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限定雾化空间、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其中,所述雾化空间内用于设置发热部件;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自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向内延伸至与所述雾化空间连通,用于将第一气流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侧部或顶部;并且,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自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向内延伸至低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位置,用于提供能够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的第二气流。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气通道自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向内且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进气通道自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向内且向下倾斜延伸。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在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正下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气罩;其中,所述气罩的内部限定所述雾化空间,所述气罩的侧壁限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所述气罩的顶部限定出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雾化空间连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器还包括调气罩,所述调气罩设有第一进气孔和第二进气孔;所述气罩的外侧设有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第一开口;所述气罩的外侧设有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第二开口;所述调气罩套设在所述气罩的外侧,使得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一开口配合而调节所述第一气流的进气量,并且使得所述第二进气孔与所述第二开口配合而调节所述第二气流的进气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基座和吸嘴,所述基座具有凹陷部,所述气罩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凹陷部对位插入配合,所述基座插设在所述调气罩的下端,所述吸嘴插设在所述调气罩的顶部孔中。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设置在所述气罩内,用于在其上安装所述发热部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极柱限定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接所述第二进气通道;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二气流导引成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之间设有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具有位于一侧的定位块和位于另一侧的限位条,所述定位块与所述第一极柱的定位槽插设配合,所述限位条与所述第二极柱限位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空间内设置有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为发热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的雾化器中,由于通过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提供两股气流,一股可直接吹向发热部件,另一股则可被引导成向发热部件的底部吹出,因此可实现气流从多个方向更全面的吹向发热部件,使得烟雾扩散更加均匀,烟雾流动速度更快,烟雾浓度更高,口感更佳。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雾化器的另一个截面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雾化器截面示意图,其中显示了气流路径。
附图标记说明:100-雾化器、1-吸嘴、2-调气罩、2A-第一进气孔、2B-第二进气孔、2C-顶部孔、3-气罩、3A壳体组件、3B-雾化空间、3C-第一进气通道、3C1-第一开口、3D-第二进气通道、3D1-第二开口、3E-出气通道、3F-凸出部、4-第二极柱、4A-第一气流通道、4B-第二气流通道、5-第一螺丝、5A-第三螺丝、6-绝缘片、6A-定位块、6B-限位条、7-第一极柱、7A-定位槽、8-绝缘垫、9-基座、9A-凹陷部、10-第二螺丝、11~1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5,其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0的立体示意图、立体分解示意图和截面示意图。该雾化器100主要可包括壳体组件3A,所述壳体组件3A限定雾化空间3B、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
其中,所述雾化空间3B内用于设置发热部件(图未示)。例如,所述发热部件可为发热丝,诸如双发发热丝;或者,所述发热部件可为发热片。另外,所述雾化器100还可设置储油仓以及吸液部件,所述储油仓用于向所述吸液部件输送烟油,所述吸液部件接触所述发热部件,用于向发热部件提供待加热雾化的烟油;所述发热部件可在通电时发热,从而将与之接触的吸液部件中的烟油加热雾化。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延伸至与所述雾化空间3B连通,用于将第一气流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侧部或顶部。也就是说,外部气流经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进入后可作为第一气流直接吹向发热部件的侧部或顶部,使得发热部件的侧部或顶部处的雾化产物被所述第一气流带走。例如,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的数量可为两个,其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3A的两侧。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延伸至低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的位置,用于提供能够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的第二气流。也就是说,外部气流经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进入后作为第二气流,所述第二气流可进一步被引导成吹向发热部件的底部,使得发热部件的底部处的雾化产物被所述第二气流带走。例如,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的数量可为两个,其相对地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3A的两侧。
在此实施例的雾化器100中,由于通过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提供两股气流,一股可直接吹向发热部件,另一股则可被引导成向发热部件的底部吹出,因此可实现气流从多个方向更全面的吹向发热部件,使得烟雾扩散更加均匀,烟雾流动速度更快,烟雾浓度更高,口感更佳。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且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且向下倾斜延伸。通过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且向下倾斜地形成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使得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基本高于雾化器100的储油空间;从而,当雾化器100处于大致直立的位置时,所述储油空间内的烟油不会通过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向外流出,从而可以防止漏油。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在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的正下方。由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用于向发热部件的底部输送气流,因此将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的正下方,可使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一体地形成在单个构件上,从而简化部件结构,便于制造。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壳体组件3A包括气罩3。其中,所述气罩3的内部限定所述雾化空间3B,所述气罩3的侧壁限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所述气罩3的顶部限定出气通道3E,所述出气通道3E与所述雾化空间3B连通。在此指出,本文中所述的“所述气罩3的内部限定所述雾化空间3B”并不受限于所述雾化空间3B仅由所述气罩3所限定,而是可由所述气罩3和其它部件一起进行限定;其它与空间限定相关的描述均适用于上述解释。另外,所述雾化空间3B可为大致封闭的空间,仅通过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提供进气,这些进气进入雾化空间3B后将雾化产物通过雾化空间3B的出气通道3E携带出去,以供用户吸食。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雾化器100还包括调气罩2,所述调气罩2设有第一进气孔2A和第二进气孔2B。所述气罩3的外侧设有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的第一开口3C1,所述气罩3的外侧设有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的第二开口3D1。所述调气罩2套设在所述气罩3的外侧,使得所述第一进气孔2A与所述第一开口3C1配合而调节所述第一气流的进气量,并且使得所述第二进气孔2B与所述第二开口3D1配合而调节所述第二气流的进气量。也就是说,可通过将所述调气罩2相对于所述气罩3旋转,使得所述第一进气孔2A与所述第一开口3C1的重叠部分逐渐变化,从而调节进气量;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进气孔2B与所述第二开口3D1的重叠部分逐渐变化,从而调节进气量。通过调节气流大小,即可调节烟雾大小。例如,所述第一进气孔2A可为多个圆形气孔,所述第二进气孔2B也可为多个圆形气孔;其中,作为所述第一进气孔2A的多个圆形气孔可排列成与所述第一开口3C1的形状大致一样,作为所述第二进气孔2B的多个圆形气孔可排列成与所述第二开口3D1的形状大致一样。结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开口3C1的截面形状可为躺平的长方形,所述第二开口3D1的截面形状可为立起的长方形。
另外,所述气罩3的外侧可设有限位柱(图未示),所述调气罩2内侧可开设凹槽(图未示);从而,当所述调气罩2套设在所述气罩3外侧时,所述限位柱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的长度即可限定所述调气罩2的旋转角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雾化器100还包括基座9和吸嘴1。所述基座9具有凹陷部9A,所述气罩3具有凸出部3F,所述凸出部3F用于与所述凹陷部9A对位插入配合,所述基座9用于插设在所述调气罩2的下端。所述吸嘴1用于插设在所述调气罩2的顶部孔2C中。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一极柱7和第二极柱4。所述第一极柱7和所述第二极柱4设置在所述气罩3内,用于在其上安装所述发热部件。例如,所述第一极柱7可为正极柱,所述第二极柱4可为负极柱。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极柱4限定第一气流通道4A和第二气流通道4B,所述第一气流通道4A连接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所述第二气流通道4B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4A,用于将所述第二气流导引成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例如,所述第一气流通道4A可大致水平设置,用于与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对接连通;所述第二气流通道4B可为多个圆形气孔,以便均匀地朝向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吹气。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极柱7和所述第二极柱4之间设有绝缘片6。所述绝缘片6具有位于一侧的定位块6A和位于另一侧的限位条6B,所述定位块6A与所述第一极柱7的定位槽7A插设配合,所述限位条6B与所述第二极柱4限位配合。其中,所述绝缘片6和所述第一极柱7可与所述第二极柱4共同限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4A,并且所述绝缘片6的限位条6B可起到限位和密封作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雾化空间3B内设置有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为发热丝。结合图2所示,所述发热部件可与所述第一极柱7和所述第二极柱4导电连接。
结合图4和图6所示,其中图6显示了气流路径。具体而言,当对所述雾化器100进行抽吸时,外部的第一气流A1经调气罩2的第一进气孔2A进入气罩3的第一进气通道3C成为第二气流A2,第二气流A2输出第一进气通道3C后朝着发热部件的侧部和/或顶部直吹,在经过发热部件的阻挡后改变路径以第三气流A3的一部分输出所述雾化器100;类似地,外部的气流B1经调气罩2的第二进气孔2B进入气罩3的第二进气通道3D成为气流B2,气流B2输出第二进气通道3D后作为气流B3进入第一气流通道4A,并作为气流B4通过第二气流通道4B朝着发热部件的底部直吹,最终以第三气流A3的另一部分输出所述雾化器100。
在其它实施例中,结合图2至图4所示,所述雾化器100还可包括第一螺丝5、绝缘垫8、第二螺丝10、第三螺丝5A、各种型号的密封圈11~13等,这些密封圈11~13可为硅胶密封圈,用于在两个部件之间实现密封,以防止漏气或漏油。这些部件的作用和连接关系可通过下述的组装过程得以理解。
本申请实施例的雾化器100的组装过程如下所述。
首先,对雾化仓组件的装配。具体而言,结合图2至图5所示,先将绝缘垫8放入基座9上对应的凹槽里;再把第一极柱7放入绝缘垫8中;再给第一极柱7两侧螺纹孔内分别各拧入一颗第一螺丝5(第一螺丝5用于锁紧例如发热丝的发热部件的一端);再将绝缘片6贴着第一极柱7内侧放置;再放入第二极柱4限制住绝缘片6;再用两颗第二螺丝10从基座9的底部穿过与第二极柱4底部的螺纹孔连接用来固定第二极柱4;再给第二极柱4两侧螺纹孔内分别各拧入一颗第三螺丝5A(第三螺丝5A用于锁紧发热部件的另一端)。
其次,对顶盖组件的装配。具体而言,结合图1至图5所示,在气罩3顶部凹槽内套上密封圈12;再将套好密封圈12的气罩3放入调气罩2内,再在调气罩2顶部凹槽内装入密封圈11;将吸嘴1插入调气罩2顶部孔2C中。
最后,在基座9周围凹槽内套上密封圈13;将顶盖组件通过气罩3上的凸出部3F与基座9上的凹陷部9A对位插入。
结合上述说明能够明白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0由于通过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提供两股气流,一股可直接吹向发热部件,另一股则可被引导成向发热部件的底部吹出,因此可实现气流从多个方向更全面的吹向发热部件,使得烟雾扩散更加均匀,烟雾流动速度更快,烟雾浓度更高,口感更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3A),所述壳体组件(3A)限定雾化空间(3B)、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
其中,所述雾化空间(3B)内用于设置发热部件;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延伸至与所述雾化空间(3B)连通,用于将第一气流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侧部或顶部;并且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延伸至低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的位置,用于提供能够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的第二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且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自所述壳体组件(3A)的外侧向内且向下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在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的正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3A)包括气罩(3);
其中,所述气罩(3)的内部限定所述雾化空间(3B),所述气罩(3)的侧壁限定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和第二进气通道(3D),所述气罩(3)的顶部限定出气通道(3E),所述出气通道(3E)与所述雾化空间(3B)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器(100)还包括调气罩(2),所述调气罩(2)设有第一进气孔(2A)和第二进气孔(2B);
所述气罩(3)的外侧设有所述第一进气通道(3C)的第一开口(3C1);
所述气罩(3)的外侧设有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的第二开口(3D1);
所述调气罩(2)套设在所述气罩(3)的外侧,使得所述第一进气孔(2A)与所述第一开口(3C1)配合而调节所述第一气流的进气量,并且使得所述第二进气孔(2B)与所述第二开口(3D1)配合而调节所述第二气流的进气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器(100)还包括基座(9)和吸嘴(1),所述基座(9)具有凹陷部(9A),所述气罩(3)具有凸出部(3F),所述凸出部(3F)与所述凹陷部(9A)对位插入配合,所述基座(9)插设在所述调气罩(2)的下端,所述吸嘴(1)插设在所述调气罩(2)的顶部孔(2C)中。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器(100)还包括第一极柱(7)和第二极柱(4);
所述第一极柱(7)和所述第二极柱(4)设置在所述气罩(3)内,用于在其上安装所述发热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极柱(4)限定第一气流通道(4A)和第二气流通道(4B),所述第一气流通道(4A)连接所述第二进气通道(3D);所述第二气流通道(4B)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4A),用于将所述第二气流导引成吹向所述发热部件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极柱(7)和所述第二极柱(4)之间设有绝缘片(6),所述绝缘片(6)具有位于一侧的定位块(6A)和位于另一侧的限位条(6B),所述定位块(6A)与所述第一极柱(7)的定位槽(7A)插设配合,所述限位条(6B)与所述第二极柱(4)限位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空间(3B)内设置有发热部件,所述发热部件为发热丝。
CN202121136445.4U 2021-05-25 2021-05-25 雾化器 Active CN215736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36445.4U CN215736937U (zh) 2021-05-25 2021-05-25 雾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36445.4U CN215736937U (zh) 2021-05-25 2021-05-25 雾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6937U true CN215736937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981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36445.4U Active CN215736937U (zh) 2021-05-25 2021-05-25 雾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369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95771A1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188537A1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746948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6076793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US20220125118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atomizing device
EP4268635A1 (en)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atomizer and atomization assembly thereof
CN113892696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045473A1 (zh) 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114259092A (zh) 具有波浪形雾化气道的雾化器
CN114568749A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736937U (zh) 雾化器
CN215013582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0848162A (zh) 一种风扇
WO2018058714A1 (zh) 一种滴油式雾化器与电子烟
CN214340112U (zh) 雾化组件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
WO2023185155A1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961537U (zh) 电子烟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21485432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613518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1248989A1 (zh) 可降低汽雾温度的雾化器
CN215736925U (zh) 发热组件和雾化器
CN21754729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483791U (zh) 雾化芯、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器
CN220109113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065593A1 (zh) 电子烟雾化装置以及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