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34029U -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34029U
CN215734029U CN202122092349.0U CN202122092349U CN215734029U CN 215734029 U CN215734029 U CN 215734029U CN 202122092349 U CN202122092349 U CN 202122092349U CN 215734029 U CN215734029 U CN 2157340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ternating current
unit
capacitor
filtering
phas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923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国峰
吴田
陈廷波
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09234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340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340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34029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4552 priority patent/WO2023029605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converters; for rec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2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from a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40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涉及空调器的电控技术领域,用于解决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所述交流输入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第一EMI滤波模块、第二EMI滤波模块、第一交流输出端和第二交流输出端;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包括第一共模电感,所述第一共模电感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所述第二EMI滤波模块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第二共模电感包括第四绕组和第五绕组。所述电控盒包括交流输入电路。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电控盒。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用于为空调器的负载提供交流电。

Description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的电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空调器应用越来越广泛。空调器中的压缩机和风机在空调器制冷或制热时起到重要作用。
针对采用三相四线制的空调器,其电控盒设置有交流输入电路,用于引入外部交流电网的交流电供空调器的负载使用。目前,该交流输入电路中串接有两个三相四线制的共模电感,以采用两级滤波的方式实现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滤波。
然而,上述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旨在解决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交流输入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第一EMI滤波模块、第二EMI滤波模块、第一交流输出端和第二交流输出端;第一EMI滤波模块包括第一共模电感,第一共模电感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第二EMI滤波模块包括第二共模电感,第二共模电感包括第四绕组和第五绕组;
第一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连接,第三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连接,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连接,第三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连接;
第四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五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零线连接;第四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相线连接,第五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零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一EMI滤波模块中三相三线制的第一共模电感,采用单级滤波的方式,消除向三相负载供电的通路的共模干扰,通过第二EMI滤波模块中单向二线制的第二共模电感,采用单级滤波的方式,消除向单相负载供电的通路的共模干扰。
由于采用三相三线制的第一共模电感绕制有三个绕组(即三组线圈),体积较小,占用空间较小。另外,三相三线制的第一共模电感的每一个绕组绕制的线圈更多,感量更大。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三相三线制的第一共模电感,即可为大功率的三相负载供电的通路消除共模干扰,从而节省了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降低了交流输入电路实现EMI滤波的硬件成本。另外,针对单相负载供电的通路,由于单相负载的功率较小,因此,可以采用占用空间较小、且成本较低的单相二线制的第二共模电感消除共模干扰,也节省了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降低了交流输入电路的硬件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第四滤波单元、第五滤波单元、第六滤波单元、第七滤波单元、第八滤波单元;
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二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连接,第三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连接,第四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二端、第二滤波单元的第二端、第三滤波单元的第二端、第四滤波单元的第二端均与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连接;
第五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六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连接,第七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连接,第八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第五滤波单元的第二端、第六滤波单元的第二端、第七滤波单元的第二端、第八滤波单元的第二端均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连接。
进一步,第一EMI滤波模块中的每个滤波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
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均小于第四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
第五滤波单元、第六滤波单元、第七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均小于第八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
进一步,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一X电容、第二X电容和第三X电容;
第一X电容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二X电容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连接,第三X电容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连接,第一X电容的第二端、第二X电容的第二端、第三X电容的第二端均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
进一步,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四X电容、第五X电容、第六X电容;
第四X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五X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连接,第六X电容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连接,第四X电容的第二端、第五X电容的第二端、第六X电容的第二端均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
进一步,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第三电压钳位单元;
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连接,第三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连接,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第三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交流输入端的零线均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
进一步,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第六电压钳位单元;
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连接,第六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连接,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第六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均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
进一步,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七电压钳位单元和高压保护单元;
第七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第七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高压保护单元的第一端连接,高压保护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连接。
进一步,第一EMI滤波模块中的每个电压钳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压敏电阻。
进一步,高压保护单元为放电管。
进一步,第二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九滤波单元和第十滤波单元;
第九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相线连接,第十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零线连接,第九滤波单元的第二端、第十滤波单元的第二端均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连接。
进一步,第九滤波单元和第十滤波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
第九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小于第十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
进一步,第二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七X电容;
第七X电容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第七X电容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零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控盒,电控盒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所述的电控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上述交流输入电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交流输入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流输入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中央空调器为例,图1为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个空调器可以包括电控盒、至少一个压缩机,以及,至少一个风机。应理解,图1是以一个空调器包括一个压缩机,以及,一个风机为例的示意图。其中,压缩机在空调器制冷剂回路中起压缩驱动制冷剂的作用。压缩机的转速不同,空调器输出气体的温度也不同。风机可以将空调器产生的冷气或者热气传输到室内,以改变室内温度。
上述空调器例如可以是变频空调器,也可以是定频空调器等。
上述压缩机可以为容积式压缩机,或者,速度式压缩机。示例性地,上述容积式压缩机还可以分为活塞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上述速度式压缩机可以为离心式压缩机或者轴流式压缩机等。此外,按照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的类型,上述压缩机还可以为有机制冷剂压缩机,或者,无机制冷剂压缩机。按照压缩机的密封方式,上述压缩机还可以为开启式制冷压缩机、半封闭式制冷压缩机,或者,全封闭式制冷压缩机等。
上述风机可以为离心式风机、横流式风机,或者,轴流式风机等。
电控盒通常设置在空调器的室外机中,设置有交流输入电路,用于引入外部交流电网的交流电供空调器的负载使用。此处所说的负载例如包括大功率的三相负载(例如压缩机)和小功率的单相负载(例如电磁阀等)。
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其他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EMC包括电磁耐受性(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和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Interference,EMI)。其中,EMI包括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相关技术中,电控盒的交流输入电路也设置有用于消除EMI的器件。下面,对相关技术中的交流输入电路进行说明。
图2为相关技术中交流输入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交流输入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共模电感1、共模电感2、第一交流输出端、第二交流输出端。
目前,空调器通常采用三相四线式供电,即,采用三相四线制的方式从外部交流电网引入交流电。因此,上述交流输入电路的交流输入端也采用三相四线制的设置方式,包括: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第三相线L3和零线N。即,该交流输入端为三相四线制的交流输入端。或者说,该交流输入电路为三相四线制电路,或者说,该交流输入电路所属的电控盒为三相四线制设备,或者说,该电控盒所属的空调器为三相四线制空调器。另外,上述所说的相线也可以称为火线,本实用新型对此不进行限定。
第一交流输出端用于为三相负载提供交流电,包括: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第三相线L3'。例如,第一交流输出端与三相负载的供电电路连接,以使三相负载的供电电路将第一交流端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稳定的直流电后提供给三相负载使用。
第二交流输出端用于为单相负载提供交流电,包括:第一相线L1'、零线N'。例如,第二交流输出端与单向负载的供电电路连接,以使单向负载的供电电路将第二交流端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稳定的直流电后提供给单相负载使用。
共模电感(Common mode Choke)也可以称为共模扼流圈,实现EMI滤波的作用,用于过滤(即消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即共模干扰)。如图2所示,由于交流输入端为三相四线制的交流输入端,因此,相关技术中,交流输入电路采用三相四线制的共模电感消除EMI。所谓三相四线制的共模电感是指绕制有四个绕组(即四组线圈)的电感,分别为绕组1、绕组2、绕组3和绕组4,以与三相四线制的交流输入端对应。
单个共模电感的感量与线圈的匝数的平方成正比,即,共模电感每一组线圈绕制的越多,共模电感的体积越大,共模电感的感量越大,反之,共模电感每一组线圈绕制的越少,共模电感的体积越小,共模电感的感量越小。当将三相四线制的共模电感应用于空间大小有限的电控盒中时,需要采用单个体积较小的三相四线制的共模电感,导致应用于上述交流输入电路中的单个共模电感的感量较小。
上述交流输入电路中所需的共模电感的感量,与,交流输入电路所需供电的三相负载的功率正相关。由于空调器的三相负载的功率通常比较大,因此,相关技术中,交流输入电路中设置有两个三相四线制的共模电感(即共模电感1、共模电感2),即,交流输入电路采用两级滤波,或者说,采用双极滤波,导致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较大,且硬件成本较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交流输入电路,通过将两级滤波修改为单级滤波,从而节省了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降低了硬件成本。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流输入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交流输入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第一EMI滤波模块、第二EMI滤波模块、第一交流输出端和第二交流输出端。
交流输入端包括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第三相线L3和零线N。即,该交流输入端为三相四线制的交流输入端。第一交流输出端包括第一相线L1'、第二相线L2'、第三相线L3'。即,第一交流输出端为三相交流输出端,用于为三相负载提供交流电。例如,大功率的负载。第二交流输出端包括相线L1'和零线。即,第二交流输出端为单相交流输出端,用于为单相负载提供交流电。例如,小功率的负载。
本实施例中,该交流输入电路通过第一EMI滤波模块,对向三相负载供电的通路进行单级EMI滤波,通过第二EMI滤波模块,对向单相负载供电的通路进行单级EMI滤波,具体如下:
第一EMI滤波模块包括第一共模电感,第一共模电感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即,第一共模电感为三相三线制共模电感,用于过滤(即消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即共模干扰)。其中,第一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L2连接,第三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L3连接,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L2'连接,第三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L3'连接。
第二EMI滤波模块包括第二共模电感,第二共模电感包括第四绕组和第五绕组。即,第二共模电感为单相二线制共模电感,用于过滤(即消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即共模干扰)。其中,第四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五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零线N连接;第四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相线L1'连接,第五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零线N'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三相三线制的第一共模电感绕制有三个绕组(即三组线圈),相比于图2所示的三相四线制的共模电感(绕制有四个绕组的共模电感),体积较小,占用空间较小。另外,三相三线制的第一共模电感的每一个绕组绕制的线圈更多,感量更大。即,相比三相四线制的共模电感的感量可以进一步提升。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三相三线制的第一共模电感,即可为大功率的三相负载供电的通路消除共模干扰,从而节省了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降低了交流输入电路实现EMI滤波的硬件成本。
另外,针对单相负载供电的通路,由于单相负载的功率较小,因此,可以采用占用空间较小、且成本较低的单相二线制的第二共模电感消除共模干扰,也节省了交流输入电路在电控盒中占据的空间,降低了交流输入电路的硬件成本。
需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共模电感可以为任一三相三线制的共模电感,例如是三相制扁线电感,或者,采用高导磁率的铁基非纳米晶磁芯材料制作的电感等。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第一EMI滤波模块和/或第二EMI滤波模块还可以进一步包括跨接在输入线和接地线之间的、用于消除EMI的共模干扰的滤波单元。此处所说的输入线可以是相线、零线和中性线。
示例性的,上述所说的滤波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当一个滤波单元包括多个Y电容时,该多个Y电容可以并联连接。
继续参照图3,以第一EMI滤波模块为例,例如,上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第四滤波单元、第五滤波单元、第六滤波单元、第七滤波单元、第八滤波单元。
其中,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PE1连接。即,第一滤波单元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与接地线之间。
第二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L2连接,第二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PE1连接。即,第二滤波单元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L2与接地线之间。
第三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L3连接,第三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PE1连接。即,第三滤波单元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L3与接地线之间。
第四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第四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PE1连接。即,第四滤波单元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与接地线之间。
第五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五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PE2连接。即,第五滤波单元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L1'与接地线之间。
第六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L2'连接,第六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PE2连接。即,第六滤波单元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L2'与接地线之间。
第七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L3'连接,第七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PE2连接。即,第七滤波单元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L3'与接地线之间。
第八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第八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PE2连接。即,第八滤波单元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与接地线之间。
应理解,上述图3所示的第一EMI滤波模块所包括的滤波单元的数量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所需消除的共模干扰的大小有关。例如,上述第一EMI滤波模块可以只包括第一滤波单元至第四滤波单元,或者,可以只包括第五滤波单元至第八滤波单元。另外,每个滤波单元包括几个Y电容,具体与所需消除的共模干扰的大小有关。图3是以第一滤波单元至第四滤波单元均包括一个Y电容,第五滤波单元至第八滤波单元均包括两个并联连接的Y电容为例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例如,上述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均小于第四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其中,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五滤波单元、第六滤波单元、第七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均小于第八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其中,第五滤波单元、第六滤波单元、第七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相同,也可以不同。
由于第一共模电感的感量的提高,因此,针对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第五滤波单元、第六滤波单元、第七滤波单元可以采用容值较小的Y电容,从而可以有效减少整机运行时的漏电流。
由于零线对地的电压较小,即,零线与接地线的电压几乎相同,进而与零线连接的中性线对地的电压也较小,所以,第四滤波单元、第八滤波单元采用容值较大的Y电容不影响整机运行的漏电流。由于Y电容的容值越大,对电路中的共模干扰抑制的帮助越大,因此,通过上述设置各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的方式,可以在减少整机运行时的漏电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该交流输入电路的共模干扰消除能力。
需说明,上述所说的各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可以是该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总容值,以一个滤波单元包括并联连接的两个Y电容为例,则该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为两个Y电容并联连接后所达到的容值。
以第二EMI滤波模块为例,例如,第二EMI滤波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九滤波单元和第十滤波单元。
其中,第九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相线L1'连接,第九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PE3连接。即,第九滤波单元跨接在第二交流输出端的相线L1'与接地线之间。
第十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零线N'连接,第十滤波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PE3连接。即,第十滤波单元跨接在第二交流输出端的零线N'与接地线之间。
需说明,图3所示的交流输入电路中,交流输入端的零线N与中性线连接,因此,上述中性线也可以视为零线,或者说,中性线等同于零线。上述第二EMI滤波模块可以共用第一EMI滤波模块的第一滤波单元和第四滤波单元在输入侧消除共模干扰。应理解,若交流输入端的零线N与中性线无连接关系,即两者未连接。则上述第二EMI滤波模块在第二共模电感的输入侧还可以设置有一跨接在交流输入端零线与接地线之间的滤波单元。关于交流输入端的零线N与中性线是否连接,具体可以根据该交流输入电路的功能设置,例如,若需要从第一共模电感和/或第二共模电感处取电,则交流输入端的零线N与中性线可以不连接等。
应理解,上述图3所示的第二EMI滤波模块的滤波单元包括几个Y电容,具体与所需消除的共模干扰的大小有关。图3是以第九滤波单元、第十滤波单元均包括一个Y电容为例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例如,上述第九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小于第十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通过该方式,可以在减少整机运行时的漏电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该交流输入电路的共模干扰消除能力。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第一EMI滤波模块和/或第二EMI滤波模块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消除EMI的差模干扰的X电容。
继续参照图3,以第一EMI滤波模块为例,例如,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一X电容X1、第二X电容X2和第三X电容X3。
第一X电容X1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一X电容X1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一X电容X1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与中性线之间。
第二X电容X2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L2连接,第二X电容X2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二X电容X2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L2与中性线之间。
第三X电容X3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L3连接,第三X电容X3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三X电容X3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L3与中性线之间。
可选地,上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可以包括:第四X电容X4、第五X电容X5、第六X电容X6。
第四X电容X4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四X电容X4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四X电容X4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L1'与中性线之间。
第五X电容X5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L2'连接,第五X电容X5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五X电容X5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L2'与中性线之间。
第六X电容X6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L3'连接,第六X电容X6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六X电容X6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L3'与中性线之间。
虽然上述示例以在第一共模电感的输入侧设置有第一X电容X1至第三X电容X3,在第一共模电感的输出侧设置有第四X电容X4至第六X电容X6为例进行了示意说明,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实际所需消除的差模干扰,设计该交流输入电路所包括的X电容。例如,第一EMI滤波模块可以只包括第一X电容X1至第三X电容X3,或者,只包括第四X电容X4至第六X电容X6等。
以第二EMI滤波模块为例,例如,第二EMI滤波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七X电容X7。其中,第七X电容X7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七X电容X7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零线N连接。即,第七X电容X7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与零线之间。
需说明,虽然上述图3所示的第一EMI滤波模块和第二EMI滤波模块中跨接在输入线之间的X电容均为一个为例的示意图。具体实现时,跨接在输入线之间的X电容的数量可以根据所需消除的差模干扰的大小确定,当需要多个X电容时,该多个X电容可以串联连接,或者,并联连接,对此不进行限定。例如,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L3'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之间可以跨接有2个X电容,该2个X电容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
作为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电压钳位单元,以使该交流输入电路能够实现浪涌保护。
上述所说的电压钳位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压钳位元件。此处所说的电压钳位元件例如可以是压敏电阻、或者、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或者、齐纳二极管等。例如,电压钳位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压敏电阻。示例性的,电压钳位单元可以由两个压敏电阻组成。应理解,当电压钳位单元包括多个电压钳位元件时,该多个电压钳位元件可以串联连接,或者并联连接,具体可以根据所需浪涌保护的电压的大小确定。
例如,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第三电压钳位单元。
其中,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一电压钳位单元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L1与中性线之间。
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L2连接,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二电压钳位单元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L2与中性线之间。
第三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L3连接,第三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三电压钳位单元跨接在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L3与中性线之间。
可选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可以包括: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第六电压钳位单元。
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L1'连接,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四电压钳位单元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L1'与中性线之间。
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L2'连接,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五电压钳位单元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L2'与中性线之间。
第六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L3'连接,第六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即,第六电压钳位单元跨接在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L3'与中性线之间。
虽然上述图3以在第一共模电感的输入侧设置有第一电压钳位单元至第三电压钳位单元,在第一共模电感的输出侧设置有第四电压钳位单元至第六电压钳位单元为例进行了示意说明,具体实现时,可以根据实际所需浪涌保护的电压,设计该交流输入电路所包括的电压钳位单元,以及,每个电压钳位单元包括的电压钳位元件的数量和连接方式。例如,第一EMI滤波模块可以只包括第一电压钳位单元至第三电压钳位单元,或者,只包括第四电压钳位单元至第六电压钳位单元等。图3是以每个电压钳位单元包括一个压敏电阻为例的示意图。
当第一EMI滤波模块包括在第一共模电感的输入侧设置有第一电压钳位单元至第三电压钳位单元,在第一共模电感的输出侧设置有第四电压钳位单元至第六电压钳位单元时,可以利用第一电压钳位单元至第三电压钳位单元降低浪涌的电压,以对第一共模电感进行浪涌保护,另外,利用在第一共模电感的输出侧设置有第四电压钳位单元至第六电压钳位单元,对经过第一共模电感抬高电压后的浪涌,再次降压,从而避免后续的元器件(可以是交流输入电路的,也可以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连接的三相负载)因过高的浪涌电压造成损坏。
可选地,上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可以包括:第七电压钳位单元和高压保护单元;第七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第七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高压保护单元的第一端连接,高压保护单元的第二端与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PE1连接。
第七电压钳位单元的功能,以及,实现方式,可以参见前述电压钳位单元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高压保护单元用于在其两端的电压高过其保护规格值时,其内部会出现短路现象,并吸收掉输入的过高压。示例性的,上述高压保护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放电管。图3是以高压保护单元包括一个放电管为例的示意图。通过该结构,可以对该交流输入电路实现高压保护。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控盒,该电控盒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交流输入电路,示例性地,该电控盒可以是中央空调器中的电控盒,其具有的工作原理与前述交流输入电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上述电控盒例如还可以包括其他的模块或者元器件,用于实现其他功能,例如,风机驱动模块、压缩机驱动模块、主控模块等,对此不进行限定。
由于本电控盒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一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二的电控盒。该电控盒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中所示的交流输入电路。示例性地,该空调室外机可以是中央空调器的室外机,其具有的工作原理与前述交流输入电路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中,电控盒可以设置在空调室外机的内部,且电控盒内部的电气元件以及电路板可以通过线缆等电连接线和空调室外机内的其它部件连接,以对空调室外机的工作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还应该包括其他组件部件,以使得空调室外机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在此,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中的其他组件或部件不作详细介绍。
由于本空调室外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一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是中央空调,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三的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内部包括的电控盒,以及,该电控盒包括的交流输入电路的具体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已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除了包括空调室外机外,还包括有空调室内机等部件。空调室外机设置于室外,而空调室内机位于室内,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之间通过管路连通,且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之间进行换热,从而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还应该包括其他组件或部件,以使得空调器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在此,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中的其他组件或部件不作详细介绍。
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一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入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第一EMI滤波模块、第二EMI滤波模块、第一交流输出端和第二交流输出端;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包括第一共模电感,所述第一共模电感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和第三绕组;所述第二EMI滤波模块包括第二共模电感,所述第二共模电感包括第四绕组和第五绕组;
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一端与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连接,所述第三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连接,所述第一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连接,所述第三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连接;
所述第四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五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零线连接;所述第四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二交流输出端的相线连接,所述第五绕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端的零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一滤波单元、第二滤波单元、第三滤波单元、第四滤波单元、第五滤波单元、第六滤波单元、第七滤波单元、第八滤波单元;
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二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连接,所述第三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连接,所述第四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滤波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三滤波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四滤波单元的第二端均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连接;
所述第五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六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连接,所述第七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连接,所述第八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所述第五滤波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六滤波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七滤波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八滤波单元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中的每个滤波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
所述第一滤波单元、所述第二滤波单元、所述第三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均小于所述第四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
所述第五滤波单元、所述第六滤波单元、所述第七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均小于所述第八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一X电容、第二X电容和第三X电容;
所述第一X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二X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连接,所述第三X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连接,所述第一X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X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X电容的第二端均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四X电容、第五X电容、第六X电容;
所述第四X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五X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连接,所述第六X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连接,所述第四X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X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六X电容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第三电压钳位单元;
所述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二相线连接,所述第三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三相线连接,所述第一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三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所述交流输入端的零线均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第六电压钳位单元;
所述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二相线连接,所述第六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第三相线连接,所述第四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交流输出端的中性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七电压钳位单元和高压保护单元;
所述第七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中性线连接,所述第七电压钳位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高压保护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高压保护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接地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EMI滤波模块中的每个电压钳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压敏电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保护单元为放电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九滤波单元和第十滤波单元;
所述第九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端的相线连接,所述第十滤波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端的零线连接,所述第九滤波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第十滤波单元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二交流输出端的接地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滤波单元和所述第十滤波单元均包括至少一个Y电容;
所述第九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小于所述第十滤波单元包括的Y电容的容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或12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EMI滤波模块还包括第七X电容;
所述第七X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第一相线连接,所述第七X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交流输入端的零线连接。
14.一种电控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交流输入电路。
15.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控盒。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CN202122092349.0U 2021-08-31 2021-08-31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7340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92349.0U CN215734029U (zh) 2021-08-31 2021-08-31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PCT/CN2022/094552 WO2023029605A1 (zh) 2021-08-31 2022-05-23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92349.0U CN215734029U (zh) 2021-08-31 2021-08-31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34029U true CN215734029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10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92349.0U Active CN215734029U (zh) 2021-08-31 2021-08-31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34029U (zh)
WO (1) WO202302960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9605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77702B2 (en) * 2015-08-12 2019-0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duction noise filtering circuit, inverting device, and compressor
JP2018148671A (ja) * 2017-03-03 2018-09-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電源基板、電源ユニットならびに冷凍装置
CN206790451U (zh) * 2017-06-14 2017-12-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滤波器、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和空调器
CN110401336A (zh) * 2019-08-02 2019-11-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交流输入电路及空调器
CN215734029U (zh) * 2021-08-31 2022-02-01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29605A1 (zh) * 2021-08-31 2023-03-09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9605A1 (zh)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38456B2 (ja) 電磁適合性フィルタ
EP2162976B1 (en) Common mode & differential mode filter for variable speed drive
AU641108B2 (en) AC power conditioning circuit
KR101979452B1 (ko) Emi 노이즈 저감을 위한 액티브 노이즈 필터
CN215734029U (zh) 交流输入电路、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8336718B (zh) 压缩机过流保护电路、压缩机和空调器
US7640767B2 (en) Low voltage variable speed drive for application on medium/high voltage mains
KR20190080613A (ko) 노이즈 필터
WO2019003834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EP3876401B1 (en) Electronic control assembly and electric appliance
JP7394196B2 (ja) 電気回路体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90108000A (ko) 전력변환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JP7421141B1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873553A (zh) 空调的共模干扰抑制电路
CN207145235U (zh) 一种压缩机及空调器
CN215420125U (zh) 供电装置、电控盒及空调器
KR102265320B1 (ko) 전력변환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홈 어플라이언스
KR20190107997A (ko) 전력변환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Landrette EC Fan Array Implementation–How to Capture the Energy Savings without Sacrificing Power Quality
CN204026851U (zh) 一种节能空调
KR20190032132A (ko) 트랜스포머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원 공급 장치
CN2356443Y (zh) 变频空调器的缺相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