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25293U - 换热器和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25293U
CN215725293U CN202121035760.8U CN202121035760U CN215725293U CN 215725293 U CN215725293 U CN 215725293U CN 202121035760 U CN202121035760 U CN 202121035760U CN 215725293 U CN215725293 U CN 215725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water
heat exchang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3576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世贤
张杰宁
梁国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3576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25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25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25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和热水器。其中,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风道,风道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管路,设于壳体,且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内,换热管路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换热。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内,故而换热管路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使用换热器的热水器的热效率,减少热损失。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由出风口排出换热器,即,减少了由出风口排出换热器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和一种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燃气热水器工作时会产生很多废气,这废气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故,安装燃气热水器时加装排烟管,利用排烟管排出废气。相关技术中,通过排烟管排出的烟气的温度较高,没有有效利用烟气的余热,导致燃气热水器的热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热水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风道,风道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管路,设于壳体,且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内,换热管路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换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换热器用于热水器,热水器工作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如,烟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到风道内。由于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内,故而换热管路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使用换热器的热水器的热效率,减少热损失。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由出风口排出换热器,即,减少了由出风口排出换热器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进一步地,由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设置,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内,风道内分布有高温烟气,该设置使得高温烟气可以与换热管路尽可能的全面且直接接触,缩短了换热管路中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距离,以使得换热管路不同位置处冷水均可与高温烟气有效换热,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减小热量损失。同时,该设置在保证换热器的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对换热器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有利于减小换热器的尺寸,可实现换热器的轻薄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换热器,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背离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均与风道相连通;换热管路包括第一接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伸出壳体,第二接头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开口伸出壳体,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位于风道内;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头相连接,第一连接管呈螺旋状延伸,以形成螺旋状管体,且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位于出风口处;第二连接管自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二接头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接头通过第二连接管相连接;其中,螺旋状管体围设于第二连接管的外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管路包括第一接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二接头。通过合理设置换热管路与出风口的配合结构,使得换热管路为上下螺旋盘绕设置的换热管路,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位于换热器远离出风口的一侧。具体地,换热管路的第一接口从换热器的下部进入壳体后,第一连接管螺旋盘绕至换热器的顶部,后从螺旋状管体中部的第二连接管延伸至第二接口。这样设置能够尽可能的使换热管路靠近壳体,减小换热器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螺旋状管体围设于第二连接管的外侧,该设置在换热管路一定的情况下,缩小了换热管路的体积,降低了换热管路对换热器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有利于减小换热器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换热管路的结构,使得第一连接管呈螺旋状延伸,以形成螺旋状管体。该结构设置大大加大了换热管路在风道内的长度,从而有利于增大换热管路与风道内的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在换热管路内逐步填充冷水的过程中,可保证调节换热管路内的冷水温度的有效性、稳定性及可行性,有利于提升使用换热器的热水器的热效率,减少热损失。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内部方向凹陷以形成凹陷部,进风口设于凹陷部,且导流装置位于凹陷部的开口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内部方向凹陷以形成凹陷部,并使进风口设于凹陷部,凹陷部具有缓冲及导流的作用,以使由进风口进入到风道内的一部分气流被导流至远离至出风口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保证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凸起结构,设于壳体内,进风口位于凸起结构和出风口之间,且凸起结构与换热管路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凸起结构,使得凸起结构位于壳体内,且进风口位于凸起结构和出风口之间,凸起结构具有导向的作用,使得风道内的部分气流通过凸起结构与换热管路之间的间隙流向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保证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凸起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凹陷部的侧壁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凸起结构与凹陷部的配合结构,使得凸起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凹陷部的侧壁处,该设置在保证凸起结构导流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可避免凹陷部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处开裂,及可避免凹陷部的开口端处开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风口位于壳体的第一侧,出风口位于壳体的第二侧,风道内的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其中,第一侧和第二侧为壳体的相邻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进风口、出风口及换热管路的配合结构,使得进风口位于壳体的第一侧,出风口位于壳体的第二侧,风道内的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并限定了第一侧和第二侧为壳体的相邻两侧。该设置增大了由进风口流向出风口的高温烟气的流动路径,保证了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具体地,换热管路为上下螺旋盘绕设置的不锈钢波纹管,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设置于换热器的底部,换热管路的第一接口从换热器的下部进入壳体后,第一连接管螺旋盘绕至换热器的顶部,后从螺旋盘管的中部形成第二连接管,通过第二接头伸出壳体外。且使进风口和出风口位于壳体的相邻两侧,该设置有利于减缓烟气在风道内的流动速度,以保证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中的冷水有效换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导流装置,位于壳体内,且导流装置位于进风口处,导流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将由进风口进入风道的气流导流至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导流装置,使得导流装置位于进风口处,利用导流装置将由进风口进入风道的气流导流至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处。即,导流装置具有改变由进风口流入风道内的气流在风道内的流动路径,使得由进风口流入的高温烟气被导流至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保证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若由进风口进入风道内的烟气直接流向出风口,那么就会缩短高温烟气的流动路径,这样,高温烟气无法与换热管路中的冷水有效接触,就会导致换热效率被降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导流装置为导流板,导流板被配置为能够封堵进风口的一部分。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导流装置与进风口的配合结构,使得导流装置为导流板,且导流板能够封堵进风口的一部分,这样,气流通过未被封堵的进风口流入风道内。也就是说,通过封堵进风口的导流板来导流经未被封堵的进风口流入风道内的气流,使得高温烟气被导流至远离出风口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内的流动路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的一侧侧壁为壳体的第一侧,壳体的顶壁为壳体的第二侧,导流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将由进风口进入风道的气流导流至壳体的底壁。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设置位置,使得进风口位于壳体的侧壁,出风口位于壳体的顶壁,导流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将由进风口进入风道的气流导流至壳体的底壁。即,经进风口流向风道的高温烟气被导流至壳体的底壁,而后流向壳体的顶壁。该设置使得高温烟气可从换热管路的底部流向换热管路的顶部,使得换热管路内的冷水可与高温烟气有效接触,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还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与风道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还设有排水口,且使排水口与风道连通。风道内的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换热后温度会降低,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即,减少了由出风口排出换热器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另外,冷凝后形成的冷凝水会从换热管路的外壁面滑流下来,进而通过排水口排出换热器。该设置可保证换热器内部的干燥性,避免因为在换热器内产生大量冷凝水,使热水器在长期湿冷的状况下滋生细菌,给用户带来健康问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设于壳体,且液位检测装置位于排水口的上方。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液位检测装置,使得液位检测装置设于壳体,利用液位检测装置来检测风道内的冷凝水液位,以了解换热器内部的积水情况,为后续热水器控制换热器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另外,可通过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来确定排水口是否堵塞。若排水口被堵塞,则风道内的冷凝水液位就会逐渐升高;若排水口未被堵塞,则风道内的冷凝水的液位较稳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液位检测装置还包括:多个检测部,多个检测部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位检测装置还包括多个检测部,可利用多个检测部来检测风道内的液位。由于多个检测部间隔布置,可实现在多个位置检测风道内的冷凝水液位,可保证检测精度。另外,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控制多个检测部中的一部分工作,或是控制多个检测部全部工作,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另外,当多个检测部中的一个或几个损坏时,仍可利用其余的检测部检测液位,可保证换热器的正常使用,不会耽误热水器的正常使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多个检测部至壳体的底壁的距离均相等。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检测部至壳体的底壁的距离均相等,即,可利用多个检测部检测同一液位。这样,多个检测部中的一个或几个损坏时,仍可利用其余的检测部检测液位,可保证换热器的正常使用,不会耽误热水器的正常使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壳体的底壁至顶壁的方向,多个检测部间隔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检测部的分布位置,使得沿壳体的底壁至顶壁的方向,多个检测部间隔布置,这样,位置较低的检测部来检测低液位,位置较高的检测部来检测高液位。即,利用多个检测部检测不同的液位。如,低液位为换热器正常工作时的液位,高液位为排水口堵塞时的警戒液位。该设置为后续调整换热器的工作状态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固定装置,固定装置设置有多个弹性扣位,螺旋状管体中任一层管体卡接于一个弹性扣位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还设置固定装置,使得固定装置设置多个弹性扣位,利用弹性扣位固定螺旋状管体中任一层管体,以达到利用多个弹性扣位保证各层管体之间的间距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换热管路整体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扣位的内径小于管体的外径,以保证弹性扣位与管体卡接的稳固性,避免固定装置由螺旋状管体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任意相邻两个弹性扣位之间连接有分隔部,分隔部插设于螺旋状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分隔部,使得任意相邻两个弹性扣位之间连接有分隔部,这样,固定装置螺旋状管体装配时,分隔部插设于螺旋状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分隔部具有分隔相邻两层管体的作用,以保证相邻两层管体之间的间距。且当外力作用于螺旋状管体上时,分隔部具有减缓外力的作用,以降低螺旋状管体折损的概率,有利于延长螺旋状管体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分隔部与弹性扣位一体式连接。如,固定装置由不锈钢板弯折制成。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固定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装置间隔分布于螺旋状管体的外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固定装置和螺旋状管体的配合结构,使得多个固定装置间隔分布于螺旋状管体的外侧,该设置增大了固定装置与螺旋状管体的接触面积,丰富了固定装置与螺旋状管体的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装配的强度、稳固性及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单向导流件,位于出风口处,单向导流件适于沿壳体内部向壳体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单向导流件,使得单向导流件位于出风口处,这样,风道内的烟气能够通过单向导流件排出换热器,但是换热器外部的气流无法通过单向导流件进入到风道内。该设置可以防止冷空气由换热器外部通过出风口倒灌进入风道内,而导致换热管路冻裂的情况发生,对换热管路起到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单向导流件包括:支撑板,与出风口的口壁相连接,支撑板设置有导流口和止挡部,止挡部位于导流口的周侧;叶片,与支撑板转动连接,叶片转动以导通或封堵导流口;其中,叶片封堵导流口时,叶片的边缘搭靠于止挡部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单向导流件包括支撑板和叶片。通过合理设置支撑板和叶片的配合结构,使得支撑板与出风口的口壁相连接,支撑板具有支撑叶片的作用。由于支撑板设置有导流口和止挡部,且止挡部位于导流口的周侧,止挡部具有限制叶片转动角度的作用,使得叶片只能向外翻转以沿壳体内部向壳体外部的方向导通导流口,而无法向内翻转以沿壳体外部向壳体内部的方向导通导流口。即,止挡部、导流口及叶片相配合以达到单向导流件沿壳体内部向壳体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单向导流件还包括:转轴,设于支撑板;叶片包括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均通过转轴与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以转轴为中心镜像布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单向导流件还包括转轴,叶片包括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通过合理设置转轴、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均通过转轴与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以转轴为中心镜像布置,第一子片与第二子片转动导通或封堵导流口。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均可绕转轴转动,转轴限定了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相对于导流口的位置,为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导通或封堵导流口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被配置为能够密封第一接头与第一开口的连接处,及能够密封第二接头与第二开口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器还包括密封件,利用密封件来密封第一接头与第一开口的连接处,及密封第二接头与第二开口的连接处,以避免风道内的高温烟气由换热管路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连接处外泄的情况发生,可保证换热管路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连接处的气密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固定件,第一接头位于壳体内的部分和第二接头位于壳体内的部分通过固定件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固定件,使得第一接头位于壳体内的部分和第二接头位于壳体内的部分通过固定件相连接,固定件起到固定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作用,以保证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的间距,有利于提升换热管路的整体结构强度。这样,便于换热管路与壳体的装配,可防止利用紧固件装配换热管路和壳体时,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旋转而导致安装回弹,简化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温控器,设于壳体,温控器用于检测风道的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温控器,使得温控器位于壳体内,利用温控器来检测风道的温度,使得风道内的烟气温度可控,避免因风道温度过高而导致换热器受热变形甚至是烧毁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换热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上盖板,上盖板设有出风口;下盖板;中壳,中壳位于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中壳设有进风口,上盖板、中壳和下盖板合围出风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上盖板、下盖板和中壳,中壳位于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中壳的一端与上盖板相连接,中壳的另一端与下盖板相连接,上盖板、中壳和下盖板合围出风道。其中,中壳设有进风口,上盖板设有出风口,即,高温烟气由壳体的侧部进入风道与换热管路换热后,由壳体的顶部流出换热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侧壁设置有进风口;加强筋,设于主体部,加强筋的一部分与凹槽结构侧壁相连接,加强筋的另一部分与凹槽结构的底壁相连接;上盖板,盖设于凹槽结构的开口端,上盖板设置有出风口,主体部与上盖板合围出风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包括主体部、加强筋和上盖板。其中,主体部为凹槽结构,上盖板盖设于凹槽结构的开口端,主体部和上盖板合围出风道。凹槽结构的侧壁设置有进风口,上盖板设置有出风口,即,高温烟气由壳体的侧部进入风道与换热管路换热后,由壳体的顶部流出换热器。
进一步地,加强筋的一部分与凹槽结构侧壁相连接,加强筋的另一部分与凹槽结构的底壁相连接,加强筋具有加固主体部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主体部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热水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水器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因此具有上述换热器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热水器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换热器的液位检测装置相连接;报警装置,报警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接,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报警装置工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水器还包括罩体、控制装置和报警装置。其中,报警装置和换热器的液位检测装置均与控制装置相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报警装置工作。如,当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风道内液位较高时,控制装置就会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报警装置工作以发出提醒,提醒用户注意热水器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需要检修热水器。该设置可保证热水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热水器还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接,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显示装置工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显示装置,并使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相连接,当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风道内液位较高时,控制装置就会根据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显示装置工作以显示热水器当前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提醒用户注意,需要检修热水器。该设置可保证热水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热水器还包括:进水管,与换热器相连通;主换热器,主换热器包括排烟口、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换热进口与换热器相连通,排烟口与进风口相连通;出水管,出水管与换热出口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水器还包括进水管、主换热器和出水管。通过合理设置进水管、主换热器、出水管和换热器的配合结构,使得进水管与换热器相连通,主换热器的换热进口与换热器相连通,主换热器的排烟口与换热器的进风口相连通,出水管与主换热器的换热出口相连通。这样,热水器工作时,冷水经进水管进入换热器换热后,再经主换热器换热,而后由出水管流出。
具体地,热水器工作时,主换热器工作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如,烟气)通过换热器的进风口进入到风道内,冷水流入换热管路,换热管路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而后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水流再流向主换热器换热。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由出风口排出换热器,即,减少了由出风口排出换热器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也就是说,通过合理设置换热器和主换热器的配合结构,在提升热水器的加热效率的同时,减少了热水器外排的烟气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热水器还包括:水泵,水泵与进水管的进口和出水管的出口相连通,水泵沿出水管的出口至进水管的进口方向单向导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水泵,使得水泵与进水管的进口和出水管的出口相连通,并使水泵沿出水管的出口至进水管的进口方向单向导通,这样,出水管的出口和进水管的进口之间形成循环回路,使得热水器具有预热功能,开启水泵,水泵会将出水管中的冷水抽回至进水管,而后由换热器及主换热器换热后再排出热水器,使得用户在任何一个用水点打开热水器,出来的水都是热水,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热水器需要放一段冷水后才出热水的问题,也即热水器具有零冷水即开即热功能。也就是说,当用户开启热水器的即开即热功能后,即可在短时间内使用热水洗浴,无需等待一定时间以将热水器内的冷水排出后再洗浴,该设置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可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热水器还包括:烟罩,与排烟口相连通;风机组件,风机组件与烟罩和进风口相连通;燃烧器,与主换热器相连接,主换热器位于燃烧器和烟罩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水器还包括烟罩、风机组件和燃烧器。其中,烟罩与主换热器的排烟口和风机组件相连接,烟罩具有导流及汇聚的作用,使得主换热器排出的烟气沿烟罩的内壁形成的流道流向风机组件。由主换热器的排烟口排出的烟气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烟罩,能够减少气流的折转,减小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进而提高了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同时烟罩还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进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声。
进一步地,烟罩位于风机组件和主换热器的排烟口之间,该设置可避免主换热器排出的高温烟气直接作用于风机组件,而导致风机组件被烫损的情况发生,可在保证风机组件正常运转的同时保护风机组件,有利于延长风机组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燃烧器与主换热器相连接,主换热器位于燃烧器和烟罩之间,燃烧器工作以产生热量,主换热器吸收燃烧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与流经主换热器的水进行热量交换,以加热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热水器还包括:排水管,与换热器的排水口连接;水封器,与排水管相连接,水封器包括碱性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热水器还包括排水管和水封器。排水管与换热器的排水口连接,换热器工作以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排水管排出。由于水封器与排水管相连接,故而,冷凝水会流经水封器,冷凝水呈弱酸性,经过水封器,水封器中的碱性部会中和冷凝水,以改良冷凝水的酸碱性,减小排出的冷凝水对环境的影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水封器还包括:外桶,与排水管相连接,外桶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二管体位于第一管体的周侧,第一管体的一端与排水管相连通,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与第二管体连通;内桶,内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第二管体内,第一管体的外壁与内桶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一流道,内桶的外壁与第二管体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二流道,第一流道连通第一管体和第二流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水封器还包括内桶和外桶,其中,外桶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合理设置内桶和外桶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管体的外壁与内桶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一流道,内桶的外壁与第二管体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二流道,并使第一流道连通第一管体和第二流道。也就是说,冷凝水依次流经第一管体、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后由内桶排出。该设置限定了冷凝水的流动路径,冷凝水流入水封器内,冷凝水达到一定量后,才会越过伸入外桶内部的内桶的端部流向第二流道,即在保证冷凝水排出的有效性的同时,可起到阻挡换热器内部的烟气通过排水管排出的作用,也即避免烟气借由排水管泄露,以保证热水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内桶和外桶可拆装连接,该设置便于水封器的清理、清洁,可保证水封器的使用卫生性,避免滋生细菌,可实现水封器的重复利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内桶设置有导流孔和止挡部,导流孔与第二流道相连通,导流孔位于止挡部和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之间,且止挡部与第二管体的内壁相抵靠;水封器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用于密封止挡部和第二管体的连接处。
在该技术方案中,内桶设置有导流孔,导流孔与第二流道相连通,这样,第二流道内的冷凝水会通过导流孔流入内桶,进而排出水封器。
进一步地,内桶还包括止挡部,导流孔位于止挡部和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之间,并利用密封件来密封止挡部与第二管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该设置限定了冷凝水的流动路径,避免冷凝水由第二流道直接外排出水封器,为避免烟气外泄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密封件为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解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水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分解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单向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换热器,110壳体,112进风口,114出风口,116风道,118上盖板,120下盖板,122中壳,124凹陷部,126排水口,128第一开口,130第二开口,132主体部,140换热管路,150导流装置,160液位检测装置,162检测部,170密封件,180螺母,182凸起结构,183固定装置,184弹性扣位,185分隔部,186单向导流件,187支撑板,188转轴,189第一子片,190第二子片,191第一接头,192第二接头,193固定件,194温控器,195第一连接管,196第二连接管,200热水器,210进水管,220主换热器,230出水管,240水泵,250烟罩,260风机组件,270燃烧器,280排水管,290水封器,292外桶,294第一管体,296第二管体,298内桶,300第一流道,302第二流道,304导流孔,306止挡部,308密封件,310燃气比例阀,320控制装置,330水罐,340废气出口,350燃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和热水器200。
本方案的基本原理是,提供一种带换热器的热水器,包括:换热器100、进水管210、主换热器220和出水管230,其中,进水管210与换热器100相连通,主换热器220包括排烟口、主热管进口和主换热出口,主换热进口与换热器100相连通,排烟口与换热器的进风口112相连通;出水管230,出水管230与主换热出口相连通。
通过合理设置进水管210、主换热器220、出水管230和换热器100的配合结构,使得进水管210与换热器100相连通,主换热器220的主换热进口与换热器100相连通,主换热器220的排烟口与换热器100的进风口112相连通,出水管230与主换热器220的主换热出口相连通。这样,热水器200工作时,冷水经进水管210进入换热器100换热后,再经主换热器220换热,而后由出水管230流出。
具体地,热水器200工作时,主换热器220工作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烟气通过换热器100的进风口112进入到风道内,冷水流入换热管路140,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而后经过换热器100换热后的水流再流向主换热器220换热。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即,减少了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详细地,热水器工作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如,烟气)通过进风口112进入到风道116内。由于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故而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116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使用换热器100的热水器的热效率,减少热损失。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即,减少了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进一步地,换热管路140为上下螺旋盘绕设置的不锈钢波纹管,进出水管段均设置于换热器的底部,换热管路的进水端从换热器的下部进入壳体后,螺旋盘绕至换热器的顶部,后从螺旋盘管的中部形成出水管伸出壳体外。这样设置能够尽可能的使换热管路靠近壳体,减少换热器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的,由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设置,使得换热管路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风道116内分布有高温烟气,该设置使得高温烟气可以与换热管路140尽可能的全面且直接接触,缩短了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距离,以使得换热管路140不同位置处冷水均可与高温烟气有效换热,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减小热量损失。同时,该设置在保证换热器100的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对换热器10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有利于减小换热器100的尺寸,可实现换热器100的轻薄化。
具体地,进风口112与热水器200的风机的出口连通,出风口114与热水器200的排烟管道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壳体110背离出风口11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28和第二开口130,第一开口128和第二开口130均与风道116相连通;换热管路140包括第一接头、第一连接管195、第二连接管196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开口128伸出壳体110,第二接头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开口130伸出壳体110,第一连接管195和第二连接管196均位于风道116内;第一连接管195的第一端与第一接头相连接,第一连接管195呈螺旋状延伸,以形成螺旋状管体,且第一连接管195的第二端位于出风口114处;第二连接管196自第一连接管195的第二端延伸至第二接头处,第一连接管195和第二接头通过第二连接管196相连接;其中,螺旋状管体围设于第二连接管196的外侧。
其中,换热管路140包括第一接头、第一连接管195、第二连接管196和第二接头。通过合理设置换热管路140与出风口114的配合结构,使得换热管路140为上下螺旋盘绕设置的换热管路140,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位于换热器100远离出风口114的一侧。具体地,换热管路140的第一接口从换热器100的下部进入壳体110后,第一连接管195螺旋盘绕至换热器100的顶部,后从螺旋状管体中部的第二连接管196延伸至第二接口。这样设置能够尽可能的使换热管路140靠近壳体110,减小换热器100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螺旋状管体围设于第二连接管196的外侧,该设置在换热管路140一定的情况下,缩小了换热管路140的体积,降低了换热管路140对换热器10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有利于减小换热器100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换热管路140的结构,使得第一连接管195呈螺旋状延伸,以形成螺旋状管体。该结构设置大大加大了换热管路140在风道116内的长度,从而有利于增大换热管路140与风道116内的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在换热管路140内逐步填充冷水的过程中,可保证调节换热管路140内的冷水温度的有效性、稳定性及可行性,有利于提升使用换热器100的热水器的热效率,减少热损失。
实施例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壳体110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110内部方向凹陷以形成凹陷部124,进风口112设于凹陷部124,且导流装置位于凹陷部124的开口端。
详细地,壳体110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110内部方向凹陷以形成凹陷部124,并使进风口112设于凹陷部124,凹陷部124具有缓冲及导流的作用,以使由进风口112进入到风道116内的一部分气流被导流至远离至出风口114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116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保证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140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140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凸起结构182,设于壳体110内,进风口112位于凸起结构182和出风口114之间,且凸起结构182与换热管路140之间具有间隙。
其中,通过设置凸起结构182,使得凸起结构182位于壳体110内,且进风口112位于凸起结构182和出风口114之间,凸起结构182具有导向的作用,使得风道116内的部分气流通过凸起结构182与换热管路140之间的间隙流向远离出风口114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116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保证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140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140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凸起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凹陷部124的侧壁处。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凸起结构与凹陷部124的配合结构,使得凸起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凹陷部124的侧壁处,该设置在保证凸起结构导流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同时,可避免凹陷部124的侧壁与底壁的连接处开裂,及可避免凹陷部124的开口端处开裂。
实施例3: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进风口112位于壳体110的第一侧,出风口114位于壳体110的第二侧,风道116内的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之间,第一侧和第二侧为壳体110的相邻两侧。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换热管路140的配合结构,使得进风口112位于壳体110的第一侧,出风口114位于壳体110的第二侧,风道116内的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之间,并限定了第一侧和第二侧为壳体110的相邻两侧。该设置增大了由进风口112流向出风口114的高温烟气的流动路径,保证了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140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140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具体地,换热管路140为上下螺旋盘绕设置的不锈钢波纹管,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均设置于换热器100的底部,换热管路140的第一接口从换热器100的下部进入壳体110后,第一连接管195螺旋盘绕至换热器100的顶部,后从螺旋盘管的中部形成第二连接管196,通过第二接头伸出壳体110外。且使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位于壳体110的相邻两侧,该设置有利于减缓烟气在风道116内的流动速度,以保证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有效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116内的换热管路140的一部分位于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之间。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风道116内的换热管路140的全部位于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之间。
实施例4: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换热器100还包括导流装置150,导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且导流装置150位于进风口112处,导流装置150被配置为能够将由进风口112进入风道116的气流导流至远离出风口114的位置处。
详细地,通过设置导流装置150,使得导流装置150位于进风口112处,利用导流装置150将由进风口112进入风道116的气流导流至远离出风口114的位置处。即,导流装置150具有改变由进风口112流入风道116内的气流在风道116内的流动路径,使得由进风口112流入的高温烟气被导流至远离出风口114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116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保证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140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140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若由进风口112进入风道116内的烟气直接流向出风口114,那么就会缩短高温烟气的流动路径,这样,高温烟气无法与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有效接触,就会导致换热效率被降低。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换热器100还包括导流装置150,导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且导流装置150位于进风口112处,导流装置150被配置为能够将由进风口112进入风道116的气流导流至远离出风口114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导流装置150为导流板,导流板被配置为能够封堵进风口112的一部分。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导流装置150与进风口112的配合结构,使得导流装置150为导流板,且导流板能够封堵进风口112的一部分,这样,气流通过未被封堵的进风口112流入风道116内。也就是说,通过封堵进风口112的导流板来导流经未被封堵的进风口112流入风道116内的气流,使得高温烟气被导流至远离出风口114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116内的流动路径。
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封堵进风口112的导流板来导流经未被封堵的进风口112流入风道116内的气流。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封堵进风口112的导流板上设有导流部(如,导流部包括导流孔和/或导流槽),通过导流板的外边缘以导流部来导流经未被封堵的进风口112流入风道116内的气流。其中,导流部倾斜布置,以使高温烟气被导流至远离出风口114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116内的流动路径。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封堵全部进风口112,导流板上设置有导流部(如,导流部包括导流孔和/或导流槽),通过导流部来导流经未被封堵的进风口112流入风道116内的气流。其中,导流部倾斜布置,以使高温烟气被导流至远离出风口114的位置处,以延长高温烟气在风道116内的流动路径。
具体地,导流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导流部间隔布置,该设置可增大气流通过导流部的面积,进而保证通过进风口112流入风道116内的气流量。
进一步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壳体110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110内部方向凹陷以形成凹陷部124,进风口112设于凹陷部124,且导流装置150位于凹陷部124的开口端。
其中,壳体110的一部分朝向背离壳体110内部方向凹陷以形成凹陷部124,并使进风口112设于凹陷部124,及使导流装置150位于凹陷部124的开口端。该设置使得进风口112与导流装置150之间具有间隙,使得进风口112与导流装置150之间形成缓冲区,这样,可保证气流与导流装置150之间的有效距离,为保证导流装置150对气流的导流效果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若进风口112与导流装置150直接接触,那么就会增大气流的折转角度,增大气流的流动损失,进而会导致减小风量,且会增多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频次,进而会导致增大产品的运行噪声的问题。
具体地,凹陷部124凸出的一侧朝向背离壳体110的中部,凹陷部124凹陷的一侧朝向壳体110的中部。
具体地,导流装置150能够封堵凹陷部124的部分开口。
进一步地,壳体110的一侧侧壁为壳体110的第一侧,壳体110的顶壁为壳体110的第二侧,导流装置150被配置为能够将由进风口112进入风道116的气流导流至壳体110的底壁。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的设置位置,使得进风口112位于壳体110的侧壁,出风口114位于壳体110的顶壁,导流装置150被配置为能够将由进风口112进入风道116的气流导流至壳体110的底壁。即,经进风口112流向风道116的高温烟气被导流至壳体110的底壁,而后流向壳体110的顶壁。该设置使得高温烟气可从换热管路140的底部流向换热管路140的顶部,使得换热管路140内的冷水可与高温烟气有效接触,进而保证了换热管路140内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面积,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如图3所示,箭头指示了烟气由废弃出口340流出方向。
实施例6: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壳体110还设有排水口126,排水口126与风道116连通。
详细地,壳体110还设有排水口126,且使排水口126与风道116连通。风道116内的高温烟气与换热管路140换热后温度会降低,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即,减少了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另外,冷凝后形成的冷凝水会从换热管路140的外壁面滑流下来,进而通过排水口126排出换热器100。该设置可保证换热器100内部的干燥性,避免因为在换热器100内产生大量冷凝水,使热水器在长期湿冷的状况下滋生细菌,给用户带来健康问题。
具体地,排水口126设于壳体110的底壁。
具体地,排水口126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水口126间隔布置,这样,可保证冷凝水排出的顺畅性及可行性。
实施例7: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换热器100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160,液位检测装置160设于壳体110,且液位检测装置160位于排水口126的上方。
详细地,通过设置液位检测装置160,使得液位检测装置160设于壳体110,利用液位检测装置160来检测风道116内的冷凝水液位,以了解换热器100内部的积水情况,为后续热水器控制换热器100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另外,可通过液位检测装置160的检测信号来确定排水口126是否堵塞。若排水口126被堵塞,则风道116内的冷凝水液位就会逐渐升高;若排水口126未被堵塞,则风道116内的冷凝水的液位较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液位检测装置160还包括多个检测部162,多个检测部162间隔布置。
液位检测装置160还包括多个检测部162,可利用多个检测部162来检测风道116内的液位。由于多个检测部162间隔布置,可实现在多个位置检测风道116内的冷凝水液位,可保证检测精度。另外,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控制多个检测部162中的一部分工作,或是控制多个检测部162全部工作,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另外,当多个检测部162中的一个或几个损坏时,仍可利用其余的检测部162检测液位,可保证换热器100的正常使用,不会耽误热水器的正常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检测部162至壳体110的底壁的距离均相等。即,可利用多个检测部162检测同一液位。这样,多个检测部162中的一个或几个损坏时,仍可利用其余的检测部162检测液位,可保证换热器100的正常使用,不会耽误热水器的正常使用。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沿壳体110的底壁至顶壁的方向,多个检测部162间隔布置。通过设置多个检测部162的分布位置,使得沿壳体110的底壁至顶壁的方向,多个检测部162间隔布置,这样,位置较低的检测部162来检测低液位,位置较高的检测部162来检测高液位。即,利用多个检测部162检测不同的液位。如,低液位为换热器100正常工作时的液位,高液位为排水口126堵塞时的警戒液位。该设置为后续调整换热器100的工作状态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实施例8: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换热管路140为上下螺旋盘绕设置的不锈钢波纹管,进出水管段均设置于换热器100的底部,换热管路140的进水端从换热器100的下部进入壳体110后,螺旋盘绕至换热器100的顶部,后从螺旋盘管的中部形成出水管伸出壳体110外。这样设置能够尽可能的使换热管路140靠近壳体110,减少换热器100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固定装置183,固定装置183设置有多个弹性扣位184,螺旋状管体中任一层管体卡接于一个弹性扣位184内。
其中,通过还设置固定装置183,使得固定装置183设置多个弹性扣位184,利用弹性扣位184固定螺旋状管体中任一层管体,以达到利用多个弹性扣位184保证各层管体之间的间距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换热管路140整体的结构强度。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扣位184的内径小于管体的外径,以保证弹性扣位184与管体卡接的稳固性,避免固定装置183由螺旋状管体上脱落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任意相邻两个弹性扣位184之间连接有分隔部185,分隔部185插设于螺旋状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
其中,通过设置分隔部185,使得任意相邻两个弹性扣位184之间连接有分隔部185,这样,固定装置183螺旋状管体装配时,分隔部185插设于螺旋状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分隔部185具有分隔相邻两层管体的作用,以保证相邻两层管体之间的间距。且当外力作用于螺旋状管体上时,分隔部185具有减缓外力的作用,以降低螺旋状管体折损的概率,有利于延长螺旋状管体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分隔部185与弹性扣位184一体式连接。如,固定装置183由不锈钢板弯折制成。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固定装置18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装置183间隔分布于螺旋状管体的外侧。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多个固定装置183和螺旋状管体的配合结构,使得多个固定装置183间隔分布于螺旋状管体的外侧,该设置增大了固定装置183与螺旋状管体的接触面积,丰富了固定装置183与螺旋状管体的接触角度,有利于提升装配的强度、稳固性及可靠性。
实施例9: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换热器100还包括密封件170,密封件170被配置为能够密封第一接头191与第一开口128的连接处,及能够密封第二接头192与第二开口130的连接处。
详细地,换热器100还包括密封件170,利用密封件170来密封第一接头191与第一开口128的连接处,及密封第二接头192与第二开口130的连接处,以避免风道116内的高温烟气由换热管路140与第一开口128和第二开口130的连接处外泄的情况发生,可保证换热管路140与第一开口128和第二开口130的连接处的气密性。
具体地,密封件170为硅胶密封圈。
具体地,换热器100还包括亲水层,亲水层包覆换热管路140的外壁面。由于设置了亲水层,故而高温烟气冷凝后在换热管路140处不会凝结为小滴液,而是形成水膜进行铺展,减少冷凝水,这样就可降低排水口126被堵塞的发生概率。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换热器100还包括:固定件193,第一接头191位于壳体110内的部分和第二接头192位于壳体110内的部分通过固定件193相连接。
其中,通过设置固定件193,使得第一接头191位于壳体110内的部分和第二接头192位于壳体110内的部分通过固定件193相连接,固定件193起到固定第一接头191和第二接头192的作用,以保证第一接头191和第二接头192之间的间距,有利于提升换热管路140的整体结构强度。这样,便于换热管路140与壳体110的装配,可防止利用紧固件装配换热管路140和壳体110时,第一接头191及第二接头192旋转而导致安装回弹,简化了装配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效率。
实施例10: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换热器100还包括:单向导流件186,位于出风口114处,单向导流件186适于沿壳体110内部向壳体110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
详细地,通过设置单向导流件186,使得单向导流件186位于出风口114处,这样,风道116内的烟气能够通过单向导流件186排出换热器100,但是换热器100外部的气流无法通过单向导流件186进入到风道116内。该设置可以防止冷空气由换热器100外部通过出风口114倒灌进入风道116内,而导致换热管路140冻裂的情况发生,对换热管路140起到保护的作用,有利于延长换热器10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单向导流件186包括:支撑板187,与出风口114的口壁相连接,支撑板187设置有导流口和止挡部,止挡部位于导流口的周侧;叶片,与支撑板187转动连接,叶片转动以导通或封堵导流口;其中,叶片封堵导流口时,叶片的边缘搭靠于止挡部上。
其中,单向导流件186包括支撑板187和叶片。通过合理设置支撑板187和叶片的配合结构,使得支撑板187与出风口114的口壁相连接,支撑板187具有支撑叶片的作用。由于支撑板187设置有导流口和止挡部,且止挡部位于导流口的周侧,止挡部具有限制叶片转动角度的作用,使得叶片只能向外翻转以沿壳体110内部向壳体110外部的方向导通导流口,而无法向内翻转以沿壳体110外部向壳体110内部的方向导通导流口。即,止挡部、导流口及叶片相配合以达到单向导流件186沿壳体110内部向壳体110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单向导流件186还包括:转轴188,设于支撑板187;叶片包括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均通过转轴188与支撑板187转动连接,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以转轴188为中心镜像布置。
其中,单向导流件186还包括转轴188,叶片包括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通过合理设置转轴188、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均通过转轴188与支撑板187转动连接,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以转轴188为中心镜像布置,第一子片189与第二子片190转动导通或封堵导流口。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均可绕转轴188转动,转轴188限定了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相对于导流口的位置,为第一子片189和第二子片190导通或封堵导流口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叶片通过转轴188与支撑板187转动连接。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叶片的数量为多个,转轴188的数量为多个,每个叶片与一个转轴188转动连接。
实施例11:
如图8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1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换热器100还包括:温控器194,设于壳体110,温控器194用于检测风道116的温度。
其中,通过设置温控器194,使得温控器194位于壳体110内,利用温控器194来检测风道116的温度,使得风道116内的烟气温度可控,避免因风道116温度过高而导致换热器100受热变形甚至是烧毁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升换热器100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实施例12: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2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壳体110包括:上盖板118,上盖板118设有出风口114;下盖板120;中壳122,中壳122位于上盖板118和下盖板120之间,中壳122设有进风口112,上盖板118、中壳122和下盖板120合围出风道116。
其中,壳体110包括上盖板118、下盖板120和中壳122,中壳122位于上盖板118和下盖板120之间,中壳122的一端与上盖板118相连接,中壳122的另一端与下盖板120相连接,上盖板118、中壳122和下盖板120合围出风道116。其中,中壳122设有进风口112,上盖板118设有出风口114,即,高温烟气由壳体110的侧部进入风道116与换热管路140换热后,由壳体110的顶部流出换热器100。
实施例13: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11中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3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和换热管路140,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设有进风口112、出风口114及风道116,风道116连通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4,换热管路140设于壳体110,且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换热管路140被配置为能够与风道116换热。
进一步地,壳体110包括:主体部132,主体部132为凹槽结构,凹槽结构的侧壁设置有进风口112;加强筋,设于主体部132,加强筋的一部分与凹槽结构侧壁相连接,加强筋的另一部分与凹槽结构的底壁相连接;上盖板118,盖设于凹槽结构的开口端,上盖板118设置有出风口114,主体部132与上盖板118合围出风道116。
详细地,壳体110包括主体部132、加强筋和上盖板118。其中,主体部132为凹槽结构,上盖板118盖设于凹槽结构的开口端,主体部132和上盖板118合围出风道116。凹槽结构的侧壁设置有进风口112,上盖板118设置有出风口114,即,高温烟气由壳体110的侧部进入风道116与换热管路140换热后,由壳体110的顶部流出换热器100。
进一步地,加强筋的一部分与凹槽结构侧壁相连接,加强筋的另一部分与凹槽结构的底壁相连接,加强筋具有加固主体部132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主体部132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14: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热水器,包括:如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水器包括如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热水器工作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如,烟气)通过进风口112进入到风道116内。由于换热管路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故而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116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有利于提升使用换热器100的热水器的热效率,减少热损失。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即,减少了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同时,换热管路140为上下螺旋盘绕设置的不锈钢波纹管,进出水管段均设置于换热器100的底部,换热管路的进水端从换热器100的下部进入壳体110后,螺旋盘绕至换热器100的顶部,后从螺旋盘管的中部形成出水管伸出壳体110外。这样设置能够尽可能的使换热管路靠近壳体110,减少换热器100的整体体积。
进一步的,由于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设置,使得换热管路至少一部分位于风道116内,风道116内分布有高温烟气,该设置使得高温烟气可以与换热管路140尽可能的全面且直接接触,缩短了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与高温烟气的换热距离,以使得换热管路140不同位置处冷水均可与高温烟气有效换热,有利于提升换热效率,减小热量损失。同时,该设置在保证换热器100的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对换热器10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有利于减小换热器100的尺寸,可实现换热器100的轻薄化。
实施例15: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4的基础上,实施例15提供了一种热水器200,包括:换热器100、进水管210、主换热器220和出水管230,其中,进水管210与换热器100相连通,主换热器220包括排烟口、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换热进口与换热器100相连通,排烟口与进风口112相连通;出水管230,出水管230与换热出口相连通。
详细地,热水器200还包括进水管210、主换热器220和出水管230。通过合理设置进水管210、主换热器220、出水管230和换热器100的配合结构,使得进水管210与换热器100相连通,主换热器220的换热进口与换热器100相连通,主换热器220的排烟口与换热器100的进风口112相连通,出水管230与主换热器220的换热出口相连通。这样,热水器200工作时,冷水经进水管210进入换热器100换热后,再经主换热器220换热,而后由出水管230流出。
具体地,热水器200工作时,主换热器220工作时所产生的高温气流如,烟气通过换热器100的进风口112进入到风道内,冷水流入换热管路140,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能够与风道内的高温烟气换热,利用高温烟气加热换热管路140中的冷水,起到预热冷水的作用,而后经过换热器100换热后的水流再流向主换热器220换热。同时,高温烟气换热后温度会降低,一部分烟气会冷凝成水珠,另一部分烟气会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即,减少了由出风口114排出换热器100的烟气量,减少向外界环境中的烟气排放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也就是说,通过合理设置换热器100和主换热器220的配合结构,在提升热水器200的加热效率的同时,减少了热水器200外排的烟气量,有利于实现节能环保。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热水器200还包括烟罩250、风机组件260和燃烧器270,烟罩250与排烟口相连通,风机组件260与烟罩250和进风口112相连通,燃烧器270与主换热器220相连接,主换热器220位于燃烧器270和烟罩250之间。
其中,热水器200还包括烟罩250、风机组件260和燃烧器270。其中,烟罩250与主换热器220的排烟口和风机组件260相连接,烟罩250具有导流及汇聚的作用,使得主换热器220排出的烟气沿烟罩250的内壁形成的流道流向风机组件260。由主换热器220的排烟口排出的烟气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烟罩250,能够减少气流的折转,减小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进而提高了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同时烟罩250还具有集流的作用,减少了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的出现的频次,进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运行噪声。
进一步地,烟罩250位于风机组件260和主换热器220的排烟口之间,该设置可避免主换热器220排出的高温烟气直接作用于风机组件260,而导致风机组件260被烫损的情况发生,可在保证风机组件260正常运转的同时保护风机组件260,有利于延长风机组件26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燃烧器270与主换热器220相连接,主换热器220位于燃烧器270和烟罩250之间,燃烧器270工作以产生热量,主换热器220吸收燃烧器270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与流经主换热器220的水进行热量交换,以加热水。
具体地,如图5所示,热水器200还包括燃气管350,燃气管350与燃烧器270相连通,箭头指示了冷水流入进水管210的方向,箭头指示了热水流出出水管230的方向,箭头指示了燃气流入燃气管350的方向,箭头指示了换热器100的烟气的排出方向。
实施例16: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4或实施例15的基础上,实施例12提供了一种热水器200,包括:换热器100、排水管280和水封器290,排水管280,与换热器100的排水口连接,水封器290与排水管280相连接,水封器290包括碱性部。
详细地,热水器200还包括排水管280和水封器290。排水管280与换热器100的排水口连接,换热器100工作以产生的冷凝水通过排水管280排出。由于水封器290与排水管280相连接,故而,冷凝水会流经水封器290,冷凝水呈弱酸性,经过水封器290,水封器290中的碱性部会中和冷凝水,以改良冷凝水的酸碱性,减小排出的冷凝水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地,碱性部包括石灰石,石灰石铺洒在水封器内。
具体地,如图5所示,箭头指示了冷凝水排出排水管280的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水封器290还包括:外桶292,与排水管280相连接,外桶292包括第一管体294和第二管体296,第二管体296位于第一管体294的周侧,第一管体294的一端与排水管280相连通,第一管体294的另一端与第二管体296连通;内桶298,内桶298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第二管体296内,第一管体294的外壁与内桶298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一流道300,内桶298的外壁与第二管体296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二流道302,第一流道300连通第一管体294和第二流道302。
其中,水封器290还包括内桶298和外桶292,其中,外桶292包括第一管体294和第二管体296。通过合理设置内桶298和外桶292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管体294的外壁与内桶298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一流道300,内桶298的外壁与第二管体296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二流道302,并使第一流道300连通第一管体294和第二流道302。也就是说,冷凝水依次流经第一管体294、第一流道300、第二流道302后由内桶298排出。该设置限定了冷凝水的流动路径,冷凝水流入水封器290内,冷凝水达到一定量后,才会越过伸入外桶292内部的内桶298的端部流向第二流道302,即在保证冷凝水排出的有效性的同时,可起到阻挡换热器100内部的烟气通过排水管280排出的作用,也即避免烟气借由排水管280泄露,以保证热水器200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内桶298和外桶292可拆装连接,该设置便于水封器290的清理、清洁,可保证水封器290的使用卫生性,避免滋生细菌,可实现水封器290的重复利用。
具体地,内桶298和外桶292一体式连接,这样可以使得产品的整体结构简单化,降低产品的成本,且也有利于保证产品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中,如图6所示,箭头指示了冷凝水的流动路径。
进一步地,内桶298设置有导流孔304和止挡部306,导流孔304与第二流道302相连通,导流孔304位于止挡部306和第一管体294的另一端之间,且止挡部306与第二管体296的内壁相抵靠;水封器290还包括密封部308,密封部308用于密封止挡部306和第二管体296的连接处。
其中,内桶298设置有导流孔304,导流孔304与第二流道302相连通,这样,第二流道302内的冷凝水会通过导流孔304流入内桶298,进而排出水封器290。
进一步地,内桶298还包括止挡部306,导流孔304位于止挡部306和第一管体294的另一端之间,并利用密封部308来密封止挡部306与第二管体296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该设置限定了冷凝水的流动路径,避免冷凝水由第二流道302直接外排出水封器290,为避免烟气外泄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
具体地,密封部308为密封圈。
实施例17: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4的基础上,实施例17提供了一种热水器200,包括:换热器100、罩体、控制装置320和报警装置,控制装置320设于罩体,控制装置320与换热器100的液位检测装置160相连接,报警装置与控制装置320相连接,控制装置320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液位检测装置160的检测信号控制报警装置工作。
其中,报警装置和换热器100的液位检测装置160均与控制装置320相连接,控制装置320用于根据液位检测装置160的检测信号控制报警装置工作。如,当液位检测装置160检测到风道116内液位较高时,控制装置320就会根据液位检测装置160的检测信号,控制报警装置工作以发出提醒,提醒用户注意热水器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需要检修热水器。该设置可保证热水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热水器还包括显示装置,显示装置设于罩体,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320相连接,控制装置320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液位检测装置160的检测信号控制显示装置工作。
其中,通过设置显示装置,并使显示装置与控制装置320相连接,当液位检测装置160检测到风道116内液位较高时,控制装置320就会根据液位检测装置160的检测信号,控制显示装置工作以显示热水器当前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提醒用户注意,需要检修热水器。该设置可保证热水器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实施例18:
换热器100包括:壳体110、导流装置150、液位检测装置160、换热管路140(如,换热盘管)、螺母180及密封件17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2、中壳122、上盖板118、出风口114、下盖板120和排水口126。中壳122的一端与上盖板118相连接,中壳122的另一端与下盖板120相连接,螺母180用于将换热管路140伸出壳体110的端部与壳体110的壁面锁紧。
烟气从进风口112进入后,经导流装置150引导从风道116的底部通过,由换热盘管中间和其他缝隙流过,冷水流入换热盘管,冷水与在换热盘管表面流动的烟气吸收换热,达到预热的目的。
当烟气降到一定的温度达到露点后会冷凝成水珠,从换热盘管的管壁表面滑流下来,通过排水口126排出。
当排水口126堵塞不顺畅时,冷凝水会不断增加,风道116内水面升到液位检测装置160处会形成短路,热水器的控制装置320根据液位检测装置160的检测信号(如,电流变化信号)控制热水器的燃烧装置停止工作,并控制报警装置发出蜂鸣警告,及控制显示装置(如,显示屏)显示错误代码。
该设置可以实现回收部分烟气排放的热量,做到节能减排,提高换热效率,达到一级能效。
实施例19:
热水器200包括风机组件260、烟罩250、主换热器220、燃烧器270、换热器100、水泵240、控制装置320、燃气比例阀310、排水管280和水封器290。
用户使用热水器200的热水功能时,冷水流入进水管210,并经过水流量传感器,水流量传感器将进水温度和流量信号反馈给控制装置320。风机组件260开始工作,风压传感器接受到信号反馈给控制装置320,燃气比例阀310开启并开始点火,水流经过出水阀体,出水阀体检测到的出水温度反馈到控制装置320,控制装置320根据用户设定的温度进行燃气流量控制,为用户输送稳定温度的热水。
用户使用零冷水功能时,同时启动水泵240将出水管230出口处的冷水抽回换热器100换热,达到用户设定温度时停止加热,用户在任何一个用水点打开出来的都是热水,避免相关技术中,需要放一段冷水才出热水的痛点。
热水器200运行时,冷水先经过换热器100,换热器100的换热管路140为波纹管,烟气从波纹管表面穿过,将热量传递给冷水,能够预热到一定温度,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热水器200运行时,烟气与波纹管不断换热,烟气温度到达露点温度时会产生冷凝水,聚集在底部从排水管280流出,冷凝水呈弱酸性,经过底部水封器290的碱性部,酸碱中和后流出热水器200。其中,水封器290可避免烟气泄露。具体地,如图5所示,热水器200还包括水罐330,水罐330与出水管230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1)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及风道,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换热管路,设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换热管路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风道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背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所述换热管路包括第一接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二接头;
所述第一接头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接头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伸出所述壳体,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位于所述风道内;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头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呈螺旋状延伸,以形成螺旋状管体,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出风口处;
所述第二连接管自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二接头处,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接头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相连接;
其中,所述螺旋状管体围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一部分朝向背离所述壳体内部方向凹陷以形成凹陷部,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凹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凸起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出风口之间,且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换热管路之间具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凹陷部的侧壁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二侧,所述风道内的所述换热管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为所述壳体的相邻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流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导流装置位于所述进风口处,所述导流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将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道的气流导流至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装置为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被配置为能够封堵所述进风口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的一侧侧壁为所述壳体的第一侧,所述壳体的顶壁为所述壳体的第二侧,所述导流装置被配置为能够将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风道的气流导流至所述壳体的底壁。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风道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位检测装置,设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液位检测装置位于所述排水口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检测装置还包括:
多个检测部,所述多个检测部间隔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检测部至所述壳体的底壁的距离均相等;或
沿所述壳体的底壁至顶壁的方向,所述多个检测部间隔布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有多个弹性扣位,所述螺旋状管体中任一层管体卡接于一个所述弹性扣位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任意相邻两个所述弹性扣位之间连接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插设于所述螺旋状管体中相邻两层管体之间;和/或
所述固定装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装置间隔分布于所述螺旋状管体的外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单向导流件,位于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单向导流件适于沿所述壳体内部向所述壳体外部的方向单向导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流件包括:
支撑板,与所述出风口的口壁相连接,所述支撑板设置有导流口和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导流口的周侧;
叶片,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叶片转动以导通或封堵所述导流口;
其中,所述叶片封堵所述导流口时,所述叶片的边缘搭靠于所述止挡部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导流件还包括:
转轴,设于所述支撑板;
所述叶片包括第一子片和第二子片,所述第一子片和所述第二子片均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子片和所述第二子片以所述转轴为中心镜像布置。
1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被配置为能够密封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一开口的连接处,及能够密封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开口的连接处。
20.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件,所述第一接头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部分和所述第二接头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部分通过所述固定件相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控器,设于所述壳体,所述温控器用于检测所述风道的温度。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上盖板,所述上盖板设有所述出风口;
下盖板;
中壳,所述中壳位于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所述中壳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上盖板、所述中壳和所述下盖板合围出所述风道。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为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的侧壁设置有所述进风口;
加强筋,设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加强筋的一部分与所述凹槽结构侧壁相连接,所述加强筋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凹槽结构的底壁相连接;
上盖板,盖设于所述凹槽结构的开口端,所述上盖板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主体部与所述上盖板合围出所述风道。
24.一种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进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相连通;
主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包括排烟口、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所述换热进口与所述换热器相连通,所述排烟口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
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换热出口相连通。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进水管的进口和所述出水管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水泵沿所述出水管的出口至所述进水管的进口方向单向导通。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烟罩,与所述排烟口相连通;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与所述烟罩和所述进风口相连通;
燃烧器,与所述主换热器相连接,所述主换热器位于所述燃烧器和所述烟罩之间。
28.根据权利要求24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水管,与所述换热器的排水口连接;
水封器,与所述排水管相连接,所述水封器包括碱性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封器还包括:
外桶,与所述排水管相连接,所述外桶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位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周侧,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与所述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
内桶,所述内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所述第二管体内,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壁与所述内桶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一流道,所述内桶的外壁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之间合围出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流道。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桶设置有导流孔和止挡部,所述导流孔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所述导流孔位于所述止挡部和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之间,且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壁相抵靠;
所述水封器还包括密封部,所述密封部用于密封所述止挡部和所述第二管体的连接处。
31.根据权利要求24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换热器的液位检测装置相连接;
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报警装置工作;
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所述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显示装置工作。
CN202121035760.8U 2021-05-14 2021-05-14 换热器和热水器 Active CN215725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35760.8U CN215725293U (zh) 2021-05-14 2021-05-14 换热器和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35760.8U CN215725293U (zh) 2021-05-14 2021-05-14 换热器和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25293U true CN215725293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31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35760.8U Active CN215725293U (zh) 2021-05-14 2021-05-14 换热器和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25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72214B2 (ja) 給湯器
US4543892A (en) Condensate handling means for condensing furnace
CN215725293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US20110259317A1 (en) Hot water supply apparatus
JP2010078295A (ja) 燃焼装置
CN115342660A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JP2010169293A (ja) 潜熱回収型給湯機
CN215261313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JP4895173B2 (ja) 給湯器
JP3837112B2 (ja) 給湯器
JP5741906B2 (ja) 温水装置
JP2010164232A (ja) 潜熱回収型給湯機
JP4037976B2 (ja) 燃焼機器
JPH1163746A (ja) 冷却塔における冷却水濃縮防止装置
JP5490665B2 (ja) 潜熱回収型給湯機
CN104596086A (zh) 燃气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7900208U (zh) 一种防止风压连接管产生冷凝水的装置及燃气采暖热水炉
CN209326081U (zh) 一种改进型烟道及其构成的燃气热水器
CN220287772U (zh) 冷凝式燃气热水器
KR101638982B1 (ko) 배기가스 역류 차단형 보일러의 이중 배기연도
CN213451831U (zh) 多通道阀体、多通道阀体单元和燃气热水器
CN220582727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
CN216012400U (zh) 检测装置、换热器和热水器
CN116907103A (zh) 一种热水器的冷凝水排放系统、控制方法及热水器
CN219605602U (zh) 风机组件及包含其的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