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01208U - 夹具 - Google Patents

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01208U
CN215701208U CN202120636813.5U CN202120636813U CN215701208U CN 215701208 U CN215701208 U CN 215701208U CN 202120636813 U CN202120636813 U CN 202120636813U CN 215701208 U CN215701208 U CN 215701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iece
assembly
groove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63681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端卿
娄厦
余顺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63681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012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01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012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夹具,包括底座、对位件及压紧件,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用于放置第一装配件的装配位;所述对位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对位件沿垂直于所述装配位的安装面的方向延伸;所述压紧件可分离的连接于所述对位件上,所述压紧件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延伸至第二装配件与所述对位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二装配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对位件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或相互平行。本申请以对位件为基准,分别对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提高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的定位精度,实现第二装配件与第一装配件的精准对位组装。

Description

夹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具。
背景技术
血管内血泵,被设计为经皮插入患者的血管中,可沿血管探入患者的心脏,以作为左心室辅助设备或右心室辅助设备起作用。因此,血管内血泵也可以被称为心内血泵。
血管内血泵包括叶轮,以及驱动该叶轮旋转的电机。电机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定子,叶轮上设有与定子产生的旋转磁场相互作用的磁体,在该磁体作用下叶轮围绕其轴线旋转。叶轮在旋转时,能够将血液从该血管内血泵的血液流入口输送至其血液流出口。
如下图1所示,电机的定子包括导磁机构91及背板92,导磁机构91包括多个导磁柱911,背板92接合在导磁柱911一端。由于导磁柱911为外径小而长度长的细长结构,因此定子在装配时很难将作为第一装配件的导磁机构91精准固定在作为第二装配件的背板92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难以精准对位连接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夹具,用于组装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所述第二装配件置于所述第一装配件的一端,所述夹具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装配件的装配位;
对位件,所述对位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对位件沿垂直于所述装配位的安装面的方向延伸;
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可分离的连接于所述对位件上,所述压紧件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延伸至所述第二装配件与所述对位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二装配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对位件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或相互平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紧件还包括挤压部,所述挤压部连接至所述定位部,所述挤压部用于抵接至所述第二装配件的端面,以使所述第二装配件与所述第一装配件相互压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紧件上设有连接槽,所述对位件延伸至所述连接槽内、并与所述连接槽可拆卸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位件位于所述装配位的中心,所述装配位为多个设于所述底座上的限位槽,多个所述限位槽环绕所述对位件的中心轴线均匀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位上设置有磁吸件,所述磁吸件用于吸附所述第一装配件;或者,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用于吸附所述第一装配件的磁吸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具还包括抱紧机构,所述抱紧机构包括连接至所述底座的转轴,以及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转轴上的第一夹紧件与第二夹紧件;
所述抱紧机构具有夹持状态与松开状态,当所述抱紧机构处于所述夹持状态时,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装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紧件具有第一夹紧槽,所述第二夹紧件具有第二夹紧槽,当所述抱紧机构处于所述夹持状态时,所述第一装配件置于所述第一夹紧槽与所述第二夹紧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夹紧槽与所述第二夹紧槽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装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抱紧机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孔,所述紧固件连接至所述固定孔内,使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紧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抱紧机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连接至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夹紧件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夹紧件开设有第二定位槽,在所述抱紧机构处于所述夹紧状态时,所述限位件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轴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所述第一夹紧件抵接至所述第一限位台阶;
和/或,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分别抵接至所述第二限位台阶。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夹具在使用时,可先将第一装配件定位于底座的装配位上,由于对位件垂直于装配位的安装面,可使置于装配位上的第一装配件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或相互平行,以实现对第一装配件的定位;然后,将第二装配件放置于第一装配件的端部,再将压紧件的定位部延伸至第二装配件与对位件之间,以使第二装配件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或相互平行,这样便对第二装配件进行了定位。即,本申请以对位件为基准,分别对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提高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的定位精度,实现第二装配件与第一装配件的精准对位组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第一装配件及第二装配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座及对位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紧件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的立体结构图,其中,抱紧机构处于松开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夹具的立体结构图,其中,抱紧机构处于夹持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抱紧机构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夹具100,用于组装第一装配件91及第二装配件92。
夹具100至少包括底座11、对位件21及压紧件22。
其中,底座11上设置有装配位110,第一装配件91放置于装配位110上。对位件21的一端连接于底座11,另一端朝远离底座11的一侧延伸,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沿垂直于装配位110的安装面的方向延伸。
压紧件22可分离的连接于对位件21上,压紧件22包括定位部22a,第二装配件92置于第一装配件91的远离底座11的一端,定位部22a延伸至第二装配件92与对位件21之间,以使第二装配件92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或相互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基本重合”指的是,第二装配件92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完全重合,或者,第二装配件92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不大于5°。
对位件21垂直于装配位110的安装面,可使置于装配位110上的第一装配件91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或相互平行,以实现对第一装配位91的定位。压紧件22的定位部22a延伸至第二装配件92与对位件21之间,可使第二装配件92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或相互平行,以实现对第二装配件92的定位。即,本申请以对位件21为基准,分别对第一装配件91与第二装配件92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提高第一装配件91与第二装配件92的定位精度,实现第一装配件91与第二装配件92的精准对位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位110环绕对位件21设置,对位件21位于装配位110的中心。第一装配件91为电机定子的导磁机构91,第二装配件92为电机定子的背板92。导磁机构91包括多个导磁柱911,多个导磁柱911沿环形均匀排布,其中,每一导磁柱911包括相连的导杆911a及极靴911b。背板92为圆板结构,背板92的中心设有沿轴向贯穿的定位孔921,对位件21从定位孔921中穿过。背板92具有与导杆911a连接的接合面,组装电机定子时,需将导杆911a的远离极靴911b的一端连接至背板92的接合面,并确保每一导杆911a垂直于背板92的接合面,从而实现对背板92与导磁机构91的定位组装。
组装时,首先将每一导磁柱911的极靴911b置于对应的装配位110上,并使导杆911a的中心轴线平行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由于多个导磁柱911环绕对位件21布置,导磁机构91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然后,将背板92的接合面置于导磁柱911的远离底座11的一端,并使压紧件22的定位部22a延伸至定位孔921与对位件21之间,使背板92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由于导磁机构91与背板92的中心轴线均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则导磁机构91与背板92的中心轴线也基本重合,从而实现对背板92与导磁机构91的精准对位组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装配件91与第二装配件92的具体结构,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装配件91还可以包括多个沿弧形排布的连接柱,由于对位件21垂直于装配位110的安装面,此时置于装配位110上的第一装配件91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第二装配件92也可以为扇环结构,压紧件22延伸至第二装配件92与对位件21之间,此时第二装配件92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由于第一装配件91与第二装配件92的中心轴线均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平行,则第一装配件91与第二装配件92的中心轴线也平行,从而实现对第一装配件91与第二装配件92的精准对位组装。
如下,对夹具100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请参阅图2,该夹具100至少包括底座11、对位件21、压紧件22及抱紧机构30。
请参阅图2,底座11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导磁机构91的装配位110,装配位110用于定位导磁机构91。其中,请进一步参阅图3和图4,底座11为块状,并具有上表面1101及与上表面1101相背对的下表面1102,上表面1101可与下表面1102相平行,装配位110设于上表面1101,使用时可将下表面1102放置于地面或支撑面上。装配位110为多个设于底座11上的限位槽121,限位槽121的槽底表面即为装配位110的安装面,限位槽121的数量与导磁柱911的数量相同,组成导磁机构91的多个导磁柱911的一端分别收容在对应的限位槽121中,以限制导磁机构91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限位槽121排布为环状并中心对称,一限位槽121与一导磁柱911的极靴911b适配,极靴911b至少部分的收容在对应的限位槽121中,从而将导磁机构91固定于底座11的装配位110上。其中,多个限位槽121可贯通连为一体。
请参阅图2和图3,为了增强对导磁机构91的定位效果,底座11上还设有磁吸件122,磁吸件122用于吸附所述导磁机构91,以使得导磁机构91得到定位,并稳固贴合于装配位110上,从而避免导磁机构91从装配位上脱离,确保每一导磁柱911的中心轴线沿垂直于装配位110的安装面的方向延伸。
其中,磁吸件122可设于装配位110上,磁吸件122通过磁吸力将极靴911b吸附于限位槽121内。使用时,先将磁吸件122安装于限位槽121的槽底或侧壁,再将极靴911b置于限位槽121内,以使得导磁柱911在磁吸力作用下保持与限位槽121槽底的贴合,避免导磁柱911歪斜,保证导磁柱911的中心轴线始终垂直于限位槽121槽底表面。
磁吸件122还可设于底座11的下表面1102上,以对导磁机构91施加朝向限位槽121的槽底的磁吸力。为了实现对磁吸件122的定位,请参阅图3,还可在底座11的下表面1102设置容置槽111,容置槽111与磁吸件122适配,磁吸件122可收容于容置槽111内。容置槽111的设置缩短了磁吸件122与极靴911b的距离,增强了极靴911b受到的磁吸力作用。
请参阅图3和图4,对位件21设置于底座11上,对位件21沿垂直于装配位110的安装面的方向延伸,对位件21位于装配位110的中心,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与安装于装配位110上的导磁机构91所对应的中心轴线重合。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对位件21呈杆状,对位件21具有连接端及延伸端,该连接端连接于底座11,多个限位槽121环绕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均匀排布,对位件21垂直于限位槽121的槽底表面,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与多个限位槽121所对应的中心轴线重合。
请参阅图3,导磁机构91定位完成后,将背板92放置于导磁机构91远离底座11的端部,压紧件22用于将背板92与已装配于装配位110的导磁机构91进行对位安装。
请参阅图3和图5,压紧件22可分离的连接于对位件21上。具体地,压紧件22上设有连接槽221,对位件21延伸至连接槽221内、并与连接槽221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实现了压紧件22与对位件21的快速对位连接,同时便于拆卸。其中,连接槽221的中心轴线即为压紧件22的中心轴线。连接槽221可以为槽壁呈环形的封闭式结构,也可为槽壁具有开口的半封闭式结构。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压紧件22包括相连的定位部22a及挤压部22b。
定位部22a用于延伸至背板92与对位件21之间,以使背板92的中心轴线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也就是说,定位部22a的一侧抵触于对位件21且其相对的另一侧抵触于背板92,以使得背板92与对位件21之间的间隙大小固定,这样便对背板92进行了定位,导磁机构91与背板92的相对位置固定,也就实现了背板92与导磁机构91的精准对位组装。
具体地,背板92的中心设有定位孔921,定位部22a延伸至定位孔921与对位件21之间。定位部22a的外壁面与定位孔921的孔壁相贴合,连接槽221开设于定位部22a的朝向底座11的端面,对位件21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的连接至连接槽221内,并抵触于连接槽221的内壁面。
请参阅图3和图5,挤压部22b连接至定位部22a,挤压部22b用于抵接至背板92的远离底座11的端面,以使背板92与导磁机构91相互压紧,这样背板92对导磁机构91进行了进一步定位,防止导磁机构91晃动,同时限制导磁机构91与背板92发生相对转动,进一步实现对导磁机构91及背板92的定位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当导磁柱911均装配于限位槽121内后,将背板92放置于导磁机构91的远离底座11的一端,此时背板92与导磁柱911的远离极靴911b的一端相抵触,压紧件22通过连接槽221连接于对位件21的延伸端,对位件21抵触于连接槽221的槽壁,背板92开设有定位孔921,定位部22a的外壁面抵触于定位孔921的孔壁,压紧部22b抵压于背板92的远离底座11的一侧,这样压紧件22便实现了对背板92的定位。
请参阅图6,抱紧机构30至少包括转轴33、第一夹紧件31、第二夹紧件32、紧固件(未示出)及限位件34。
请参阅图3和图6,其中,转轴33连接至底座11,具体地,底座11开设有第一对位槽112,转轴33插设于第一对位槽112内。在本实施例中,转轴33的中心轴线平行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通过转轴33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均可转动的连接于转轴33上,这样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的转动轴线平行于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
请参阅图6和图7,抱紧机构30具有夹持状态与松开状态,图6为抱紧机构30在松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7为抱紧机构30在夹持状态下的示意图。当抱紧机构30处于夹持状态时,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共同夹持导磁机构91,可避免导磁机构91倾斜变形,确保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与导磁机构91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当抱紧机构30处于松开状态时,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中的至少一个远离导磁机构91。当导磁机构91在装配位110定位后,抱紧机构30由松开状态切换为夹持状态,导磁机构91被夹紧,这样导磁机构91便不易倾斜变形,或从装配位110脱离,提高了导磁机构91的结构稳定性。转轴33的设置便于抱紧机构30在夹持状态与松开状态的快速切换。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转轴33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331,第一夹紧件31或第二夹紧件32抵接至第一限位台阶331,以避免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朝底座11的一侧倾斜。使用时底座11放置于支撑面,导磁机构91位于底座11上方,转轴33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均受到朝向底座11的重力作用,第一限位台阶331用于限制第一夹紧件31及第二夹紧件32朝向底座11移动。并且,第一限位台阶331还可以使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与底座11相间隔,通过调节第一限位台阶331的高度,可以使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处于导磁机构91的中间位置,抱紧机构30在处于夹持状态时,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抱紧导磁机构91的中间位置,使得导磁机构91上下均匀受力,防止导磁机构91倾斜变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台阶331还可限制第一夹紧件31及第二夹紧件32远离底座11移动。
请参阅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紧件31设置有两个第一转动耳311,两第一转动耳311相间隔并均与转轴33转动连接,第二夹紧件32设置有转动连接于转轴33的第二转动耳321,第二转动耳321位于两第一转动耳311之间,且其宽度与两第一转动耳311之间的距离相适配,第一转动耳311与第二转动耳321的设置对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的相对位置进行了限制,防止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错位。
请参阅图8,为使得各导磁柱911受力均匀,第一夹紧件31具有第一夹紧槽3101,第二夹紧件32具有第二夹紧槽3201,当抱紧机构30处于夹持状态时,导磁机构91置于第一夹紧槽3101与第二夹紧槽3201围成的容纳空间内,容纳空间的形状尺寸与导磁机构91的形状尺寸相适配,第一夹紧槽3101与第二夹紧槽3201共同夹持导磁机构91。此时导磁机构91的部分收容于第一夹紧槽3101,且另一部分收容于第二夹紧槽3201。也就是说,第一夹紧槽3101的槽壁抵触于导磁机构91的部分周侧壁,第二夹紧槽3201的槽壁抵触于导磁机构91的另一部分周侧壁,导磁机构91得以受到周侧均匀的挤压力,从而防止导磁机构91发生变形或歪斜。
紧固件用于将抱紧机构30限位于夹持状态,即将处于夹持状态的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相连,以使得抱紧机构30保持当前夹持状态,便于进行背板92的定位组装。具体地,第一夹紧件3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3103,第二夹紧件3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3203,紧固件连接至第一固定孔3103及第二固定孔3203内,使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紧固连接。这样,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固定孔3103及第二固定孔3203的连接使得抱紧机构30保持在夹持状态。
请参阅图6和图8,限位件34连接至底座11,第一夹紧件31开设有第一定位槽3102,第二夹紧件32开设有第二定位槽3202,在抱紧机构30处于夹紧状态时,限位件34的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槽3102,另一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槽3202。也就是说,限位件34收容于第一定位槽3102与第二定位槽3202围成的容纳空间内,第一定位槽3102的槽壁与第二定位槽3202的槽壁均抵触于限位件34,这样第一夹紧件31与第一定位槽3102的槽壁相抵时,第一夹紧件31不再继续转动,第二夹紧件32与第二定位槽3202的槽壁相抵时,第二夹紧件32不再继续转动,在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均抵触于限位件34时,抱紧机构30处于夹持状态。由于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受到重力作用,及加工误差的影响,第一夹紧件31的自由端与第二夹紧件32的自由端易下沉发生偏转。限位件34的设置避免了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在转动过程中发生偏转,抱紧机构30可通过第一定位槽3102与限位件34的对位及第二定位槽3202与限位件34的对位来对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的位置进行校正及限位,从而保证第一夹紧槽3101及第二夹紧槽3201与导磁机构91适配夹紧。
其中,请参阅图3,底座11开设有第二对位槽113,限位件34适配插接于第二对位槽113,限位件34的中心轴线与转轴33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
请参阅图3和图6,限位件34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341,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分别抵接至第二限位台阶341。第二限位台阶341能够在抱紧机构30处于夹持状态时,限制第一夹紧件31的自由端与第二夹紧件32的自由端沿轴向移动,避免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朝底座11的一侧倾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台阶331与第二限位台阶341可同时设置,也可只设置其中一个。
在其他实施例中,抱紧机构30也可不设置转轴33及限位件34,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通过外部设备相扣合或相分离,还可通过人工操作相扣合或相分离,以实现夹持状态与松开状态的切换。
可选地,对位件21的中心轴线、转轴33的中心轴线及定位销钉的中心轴线共面,以防止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随意转动,进而防止导磁机构91在抱紧机构30的夹持作用下发生倾斜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可先安装转轴33及限位件34,将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转动连接于转轴33,并将抱紧机构30调整为松开状态,再将各导磁柱911分别放置于对应的限位槽121内,并通过磁吸件122限位,再转动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将抱紧机构30切换为夹持状态,通过限位件34对第一夹紧件31及第二夹紧件32限位,并通过紧固件使第一夹紧件31与第二夹紧件32紧固连接,以对导磁机构91定位,然后将背板92放置于导磁机构91的远离极靴911b的一端,再将压紧件22通过连接槽221连接至对位件21,并使得压紧件22插设于对位件21与背板92的定位孔921之间,这样便实现了背板92与导磁机构91的对位,最后再通过焊接或向背板92的灌注孔922内灌入胶水实现背板92与导磁机构91的固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具体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夹具,用于组装第一装配件与第二装配件,所述第二装配件置于所述第一装配件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一装配件的装配位;
对位件,所述对位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对位件沿垂直于所述装配位的安装面的方向延伸;
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可分离的连接于所述对位件上,所述压紧件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延伸至所述第二装配件与所述对位件之间,以使所述第二装配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对位件的中心轴线基本重合或相互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还包括挤压部,所述挤压部连接至所述定位部,所述挤压部用于抵接至所述第二装配件的端面,以使所述第二装配件与所述第一装配件相互压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件上设有连接槽,所述对位件延伸至所述连接槽内、并与所述连接槽可拆卸的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位件位于所述装配位的中心,所述装配位为多个设于所述底座上的限位槽,多个所述限位槽环绕所述对位件的中心轴线均匀排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位上设置有磁吸件,所述磁吸件用于吸附所述第一装配件;或者,所述底座的底面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用于吸附所述第一装配件的磁吸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还包括抱紧机构,所述抱紧机构包括连接至所述底座的转轴,以及分别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转轴上的第一夹紧件与第二夹紧件;
所述抱紧机构具有夹持状态与松开状态,当所述抱紧机构处于所述夹持状态时,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装配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紧件具有第一夹紧槽,所述第二夹紧件具有第二夹紧槽,当所述抱紧机构处于所述夹持状态时,所述第一装配件置于所述第一夹紧槽与所述第二夹紧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一夹紧槽与所述第二夹紧槽共同夹持所述第一装配件。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紧机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孔,所述紧固件连接至所述固定孔内,使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紧固连接。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紧机构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连接至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夹紧件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二夹紧件开设有第二定位槽,在所述抱紧机构处于所述夹紧状态时,所述限位件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槽与所述第二定位槽围成的容纳空间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所述第一夹紧件抵接至所述第一限位台阶;
和/或,所述限位件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所述第一夹紧件与所述第二夹紧件分别抵接至所述第二限位台阶。
CN202120636813.5U 2021-03-29 2021-03-29 夹具 Active CN2157012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6813.5U CN215701208U (zh) 2021-03-29 2021-03-29 夹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636813.5U CN215701208U (zh) 2021-03-29 2021-03-29 夹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01208U true CN215701208U (zh) 2022-02-01

Family

ID=80013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636813.5U Active CN215701208U (zh) 2021-03-29 2021-03-29 夹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012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701208U (zh) 夹具
CN111396412A (zh) 用于led显示屏的连接装置
CN110977843A (zh) 海尔贝克阵列磁铁的装配治具及装配方法
TWM275560U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3305762B (zh) 夹具
CN210937888U (zh) 用于焊接内窥镜钢丝的固定装置
CN216793659U (zh) 打线夹具及打线设备
CN216464682U (zh) 电子产品辅料吸附夹具和贴辅料机器人
CN211072340U (zh) 纽扣电池转动传输机构
CN113134793B (zh) 一种光纤夹持不旋转的治具及其方法
CN112370655A (zh) 血泵
CN217668935U (zh) 定位治具
CN217965706U (zh) 飞轮装配治具
CN109193320B (zh) 一种ld模块定位结构及激光器
CN216542968U (zh) 装配治具
CN207722840U (zh) 一种医学标本试管专用转运夹具
CN218069673U (zh) 一种用于转速控制开关的组装夹具
CN210732239U (zh) 一种用于非密封性box光器件的磁吸式夹紧装置
CN210411420U (zh) 过炉治具
CN113305763B (zh) 夹具
CN215146810U (zh) 一种法兰转孔用夹具
CN215035335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凸轮分割器
CN220202027U (zh) 支撑定位机构、镀膜承载机构和拆装夹装置
CN220440119U (zh) 共晶夹具及共晶设备
CN215733765U (zh) 一种电机外壳组件及其装配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1601, building D3, Nanshan Zhiyuan, No. 1001, Xueyuan Avenue, Changyuan community,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qiugu 202, workshop a, fengyeyuan industrial plant, Liuxian 2nd Road, Xingdong community,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