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75459U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5459U
CN215675459U CN202121236552.4U CN202121236552U CN215675459U CN 215675459 U CN215675459 U CN 215675459U CN 202121236552 U CN202121236552 U CN 202121236552U CN 215675459 U CN215675459 U CN 2156754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unit
air guide
air outle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365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强
宋英杰
周何杰
王波
杨帆
王艺璨
雍文涛
周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365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754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54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54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风道部件、导风件、散风装置和移动驱动装置,机壳设有出风口,风道部件设在机壳内,导风件可移动地设在出风口处以改变出风方向,散风装置可活动地设于机壳,被构造成用于打散空气,移动驱动装置与导风件相连以驱动导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此时导风件与出风口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均限定出侧部出风通道,每个侧部出风通道内设置散风装置以将空气打散后送出。通过设置可移动的导风件,送风角度较多,导风效果好,并且通过设置散风装置,可将送风的气流打散,降低气流的冲击力,扩大气流的吹拂范围,气流不会直吹用户,吹拂感觉降低,用户体验舒适性较好。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室内空调送风模式为在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板进行转动导风,导风板转动方向有限,送风角度较小,送风模式单一,舒适性体验性较差。并且当风直接对人直吹时,吹拂部位温度低,人体部位温差较大容易感冒,体质较弱的老年人用户被冷风直吹可能引起老寒腿,用户体验舒适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送风角度较多,导风效果好,并且无风感模式可将送风的气流打散,降低气流的冲击力,气流不会直吹用户,气流吹拂感觉降低,用户体验舒适性较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出风口;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部件内设有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的空气流道;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改变出风方向;散风装置,所述散风装置可活动地设于所述机壳,所述散风装置被构造成用于打散空气;移动驱动装置,所述移动驱动装置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移动驱动装置与所述导风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侧配合以朝向所述出风口的第二侧导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所述第二侧配合以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所述第一侧导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均限定出侧部出风通道,每个所述侧部出风通道内对应设置所述散风装置以将空气打散后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可移动的导风件,提供多种气流方向,送风角度较多,导风效果好,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舒适性。并且通过设置散风装置,提供一种无风感模式,可将送风的气流打散,降低气流的冲击力,并且扩大气流的吹拂范围,气流经过用户时,气流不会直吹用户,气流吹拂感觉降低,用户体验舒适性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上设有避让位置,所述导风件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散风装置活动至所述避让位置以避让空气流动。
可选地,所述散风装置设置为多个微孔以将空气打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装置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旋流孔,每个所述旋流孔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旋流件,所述旋流件转动以将流经所述旋流孔的空气打散。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装置包括第一散风件和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散风件上设有多个散风微孔,所述第一支架设在所述第一散风件上且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多个安装通孔,每个所述安装通孔处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打散件,在所述无风感模式,空气流经所述打散件打散后从多个所述散风微孔送出。
一般地,所述导风件包括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位于所述内导风板的外侧,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板的端部配合以在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板之间限定出空腔。
具体地,所述内导风板上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外导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微孔,所述第一通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风微孔分别与所述空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齿轮,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齿轮相连以驱动齿轮转动;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条通过连接轴与所述导风件相连以带动所述导风件移动。
具体地,所述导风件的端部设有插入孔,所述连接轴插入到所述插入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盒体,所述移动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盒体设有限定所述导风件移动轨迹的第一通道,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导风件相连。
具体地,所述盒体内设有用于限定所述齿条移动方向的第二通道,所述齿条上设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与所述第二通道移动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开关门和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开关门分别可活动地设在所述机壳上,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开关门分别位于所述导风件的两侧,所述机壳、所述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和所述导风件配合限定出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外观面。
具体地,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开机出风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开关门分别移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为多个,在所述无风感模式,多个所述导风件合体以在多个所述导风件的两侧限定出所述侧部出风通道;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多维出风模式,在所述多维出风模式,多个所述导风件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多个所述导风件间隔设置以限定出中间出风通道,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导风件分别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限定出所述侧部出风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关闭状态的立体外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角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无风感模式的立体外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无风感模式的俯视角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无风感模式的立体外形图。
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散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散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散风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散风装置的爆炸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移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1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移动驱动装置的不同角度的爆炸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的分解图;
图16是图15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多维出风模式的导风件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多维出风模式的立体外形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多维出风模式的俯视角截面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设有活动驱动装置第一开关门和第二开关门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活动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活动驱动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图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机壳1、出风口11、第一侧12、第二侧13、避让位置14、
风道部件2、空气流道21、
导风件3、外导风板31、第二通风微孔310、插入孔32、
散风装置4、微孔40、旋流孔41、旋流件42、第一散风件43、散风微孔430、第一支架44、安装通孔440、打散件45、
移动驱动装置5、驱动电机51、齿轮52、齿条53、移动柱531、连接轴54、
盒体6、第一通道61、第二通道62、
第一开关门7、活动电机71、活动齿轮72、活动齿条73、第一滑柱731、转动臂74、第二滑柱741、活动槽742、第一滑轨75、第二滑轨76、上壳体77、下壳体78、
第二开关门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风道部件2、导风件3、散风装置4和移动驱动装置5。机壳1设有出风口11,风道部件2设在机壳1内,风道部件2内设有朝向出风口11延伸的空气流道21,导风件3可移动地设在出风口11处以改变出风方向,散风装置4可活动地设于机壳1,散风装置4被构造成用于打散空气,移动驱动装置5设在机壳1内,移动驱动装置5与导风件3相连以驱动导风件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第一位置,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配合以朝向出风口11的第二侧13导风,在第二位置,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的第二侧13配合以朝向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导风。如图3和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无风感模式,在无风感模式,导风件3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和第二侧13之间均限定出侧部出风通道,每个侧部出风通道内对应设置散风装置4以将空气打散后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空调室内机100在机壳1上设置有出风口11,制冷气流从出风口11流出,如图1所示,出风口11位于空调室内机100的视觉正面处,出风口11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开口面积较大,提高送风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出风口11竖直方向上方的机壳1处设置有显示面板,出风口11竖直方向下方的机壳1处设置有下面板,显示面板上可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等,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功能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风道部件2可以包括贯流风机、换热器和出风栅格等,贯流风机将气流沿着空气流道21从出风口11流出,空气流道21对气流方向起到导流作用,将气流导向出风口11。在空气流道21与出风口11之间设置有并列排布的出风格栅,出风格栅可对气流产生疏导作用,降低气流的紊乱消耗情况,提高气流的输送效果。
导风件3设置在出风口11处,对从出风口11处排出的气流起到导向作用,导风件3可移动设置,增加导风件3移动的灵活性,从而可提供多种的气流导向方向,增加气流的流出方向,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功能性。移动驱动装置5与导风件3相连,驱动导风件3进行移动,导风件3可朝向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口11两侧位置移动,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以改变出风方向,将气流朝向特定方向导出排放,当导风件3向第一位置移动时,可以将气流朝向第二侧13方向偏向流出,同理,导风件3朝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可以将气流朝向第一侧12方向偏向流出。而当导风件3位于第一位置时,整个出风口11未被导风板遮挡,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配合,将出风口11与第一侧12之间的空隙挡住,将气流导向第二侧13,气流从出风口11第二侧13方向偏向流出,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出风口11的开口面积以进行出风。
同理,导风件3位于第二位置时,整个出风口11未被导风板遮挡,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的第二侧13配合,将出风口11与第二侧13之间的空隙挡住,将气流导向第一侧12,气流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方向偏向流出,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出风口11的开口面积以进行出风。
散风装置4可活动地设置在机壳1,气流流经散风装置4时大股气流被打散成小股气流,减小气流的流速,降低气流的冲击力,并且可增大气流的吹拂面积。
无风感模式时,导风件3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导风件3不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相贴合,也不与出风口11的第二侧13相贴合,气流从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之间的侧部出风通道流出,同时也从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第二侧13之间的侧部出风通道流出。也就是说,气流从空调室内机100的侧部流出,气流不会直接吹拂到中间位置,气流通过导风件3将气流从两侧部流出。在侧部出风通道内设置散风装置4,气流经过散风装置4,气流被打散为小股气流从侧部出风通道流出,减小气流流速,气流的冲击力降低,并且气流的吹拂范围增加,气流经过人体时,可降低用户体感温度,但被气流吹拂的感觉降低,气流感觉较小风感轻。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设置可移动的导风件3,可以增加导风件3的导风范围,导风件3可以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以避让出整个出风口11,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出风口11开口面积以进行出风,增大出风量,减小风阻。同时通过设置散风装置4可以实现无风感模式,在无风感模式散风装置4可将送风的气流打散,降低气流的冲击力,并且扩大气流的吹拂范围,气流不会直吹用户,气流吹拂感觉降低,用户体验舒适性较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机壳1上设有避让位置14,导风件3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散风装置4活动至避让位置14以避让空气流动。避让位置14位于风道部件2和出风口11之间,紧贴机壳1设置,在避让位置14时散风装置4紧贴机壳1设置,将送风通道敞开避让空气流动。
散风装置4可活动地设于机壳1,散风装置4可活动至出风口11处,也可活动至避让位置14,在无风感模式中,导风件3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散风装置4活动至出风口11处的侧部出风通道。而当空调室内机100进入其他模式,导风件3移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侧部出风通道的位置被导风件3挤占,散风组件活动到避让位置14,给导风件3避让出位置。除此之外,散风组件活动到避让位置14时,在出风口11处没有遮挡,气流流动没有遮挡,可成股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风装置4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第一侧12处和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第二侧13处,避让位置14也为两个,也分别设置在导风件3的两端处位置,当散风装置4需要收起到避让位置14时,散风装置4分别活动至相对应的避让位置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散风装置4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至机壳1,使得散风装置4可可以转动至避让位置14,或者转动至侧部出风通道以打散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空调室内机100还可以具有双流出风模式,在双流出风模式,导风件3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导风件3不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相贴合,也不与出风口11的第二侧13相贴合,气流从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之间的侧部出风通道流出,同时也从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第二侧13之间的侧部出风通道流出,每个侧部出风通道对应的散风装置4活动至避让位置14,从而使得空气直接不经过散风装置4从出风通道吹出,可以提高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速度。
可选地,如图3所示,散风装置4设置为多个微孔40以将空气打散。从而散风装置4通过设置多个微孔40将通过散风装置4的气流打散为小股气流,使得散风装置4的散风原理简单,且散风装置4的结构简单。
优选地,微孔40之间的间隔可以设置为相同,微孔40大小均匀,使得气流的流速均匀。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可通过更改不同大小的微孔40来调节气流的流速,降低或者提高气流的吹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散风装置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旋流孔41,每个旋流孔41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旋流件42,旋流件42转动以将流经旋流孔41的空气打散。
多个旋流孔41可以均匀分布在散风装置4上,使通过旋流孔41的气流流速均匀,当气流流向出风口11时,气流带动旋流件42转动或者通过电驱动旋流件42转动,气流被转动的旋流件42打散,气流被分成小股的气流从旋流件42送出,可降低气流的吹拂感,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无风感模式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旋流件42还可与微孔40结合,当气流流向出风口11时,气流被转动的旋流件42打散,气流被初步分成较小股的气流,随后气流再通过微孔40被打散成为更小的微股气流从微孔40送出,气流经过二次打散,可降低气流的吹拂感,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无风感模式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旋流件42为旋流风扇,可通过驱动件驱动旋流风扇转动,旋流风扇转动时不但可将通过气流打散,还可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将气流向空调室内机100外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6所示,每个旋流件42的外侧设有外齿圈,相邻的旋流件42设置设有与其啮合的连接齿轮52,最外侧的旋流件42设有与其啮合的主动齿轮52,驱动件驱动主动齿轮52转动,通过外齿圈和主动齿轮52的啮合、外齿圈和连接齿轮52的啮合,可以实现带动多个旋流件42同步转动的目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散风装置4包括第一散风件43和第一支架44,第一散风件43上设有多个散风微孔430,第一支架44设在第一散风件43上且第一支架44上设有多个安装通孔440,每个安装通孔440处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打散件45,在无风感模式,空气流经打散件45打散后从多个散风微孔430送出。
如图7-图9所示,第一支架44位于第一散风件43与空气流道21之间,第一支架44上均匀分布设置有多个安装通孔440,打散件45位于安装通孔440处,当气流流经安装通孔440时,气流被转动的打散件45打散,气流被初步分成较小股的气流,随后气流再通过微孔40被打散成为更小的微股气流从散风微孔430送出,气流经过二次打散,可降低气流的吹拂感,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无风感模式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打散件45包括旋流叶、百叶和百叶连杆。旋流叶和百叶安装在安装通孔440处,旋流叶与百叶相对应连接在第一支架44两侧,多个百叶通过百叶连杆相互连接,在百叶连杆的两端安装有易拆滑块和滑扣,通过易拆滑块和滑扣可控制摆叶连杆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即可同时带动多个百叶进行运动,百叶与百叶连杆的连接处设置有滑槽,百叶通过连接轴54连接于滑槽处,当控制百叶连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由于连接轴54和滑槽的配合,使得百叶可以通过转动轴进行转动,同时由于旋流叶与转动轴配合,因此百叶也可带动第一支架44另一侧的旋流叶进行转动,通过百叶和旋流叶的转动可将通过打散件45的气流打散。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旋流件42的转动驱动方式不限于此,例如旋流件42可以独立于百叶转动,在空气流经安装通孔440时,空气吹动旋流件42进行转动。
一般地,导风件3包括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31,外导风板31位于内导风板的外侧,外导风板31和内导风板的端部配合以在外导风板31和内导风板之间限定出空腔。
外导风板31与内导风板之间具有空腔,即导风件3为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31端部相连,导风件3内部为中空结构,相比于将导风件3设计为实体结构,将导风件3内部设计为空腔可降低导风件3的重量,可节省导风件3移动所需要的能量,提高导风件3移动的灵活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外导风板31的外表面可以设置为与机壳1的外表面相匹配,例如当空调室内机100的机壳1的前表面形成为圆弧面时,因此外导风板31的前表面也可以为圆弧面,在关机状态时,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美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导风板的表面可以设置为中部朝向空调室内机100内部凸起的弧形面,当气流从空气流道21流向导风件3时,会从内导风面为导向两侧,弧形面相比于平面可对气流更好的引导方向,降低气流损耗,提高导风件3的导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导风件3的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31之间通过导风件3的两端卡扣配合,便于零件进行拆卸维修或者更换,并且相比与通过螺钉等结构连接,通过卡扣相互配合的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31结构更简单,无需增加多余结构满足螺钉安装要求,内导风板的曲面更加顺滑,提高对气流的导向能力。并且通过卡扣连接的导风件重量更轻,可节省导风件3移动和转动所需要的能量,提高导风件3移动和转动的灵活性。
具体地,如图14所示,内导风板上设有第一通风孔,外导风板31上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微孔310,第一通风孔和多个第二通风微孔310分别与空腔连通。
通过设置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微孔310与空腔连接,可将空调室内机100的气流也通过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微孔310导出,可将气流直接从导风件3处排出,从而使正对着导风件3处也可接触到空调产生的气流,提高气流的覆盖面积,增加空调的工作区域,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第二通风微孔310可以设计为多个间隔相同,排布均匀的小孔,可将流经的气流打散,降低从导风件3处排出的气流冲击力,降低气流吹拂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3所示,移动驱动装置5包括:驱动电机51、齿轮52和齿条53,驱动电机51与齿轮52相连以驱动齿轮52转动,齿条53与齿轮52啮合,齿条53通过连接轴54与导风件3相连以带动导风件3移动。
驱动电机51与位于齿轮52中部的轴相连,驱动电机51和齿轮52均固定设置,驱动电机51在在转动时,带动齿轮52转动,齿轮52和齿条53啮合,齿轮52转动即带动齿条53运动,齿条53即带动相连的连接轴54进行移动,最终带动导风件3进行移动,驱动电机51的正转和翻转即可带动导风件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具体地,如图14和图17所示,导风件3的端部设有插入孔32,连接轴54插入到插入孔32内。
齿条53通过连接轴54与导风件3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轴54为多个,在导风件3端部设置有对应的数个插入孔32,多个连接轴54设置相比于单个连接轴54连接效果更加稳固,并且连接轴54之间可产生约束力,导风件3与齿条53的连接更加不易脱离。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抽与插入孔32的连接部分设置为特殊形状,增加连接轴54与插入孔32的约束力,提高连接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盒体6,移动驱动装置5设置在盒体6内,盒体6设有限定导风件3移动轨迹的第一通道61,连接轴54穿过第一通道61与导风件3相连。
盒体6对移动驱动装置5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驱动电机51、齿轮52和齿条53都位于盒体6内,而连接轴54与盒体6内的齿条53和盒体6外的导风件3相连,因此第一通道61为穿设在盒体6上的通孔,第一通道61的轨迹限定其中的连接轴54的运动轨迹,即对相连的导风件3起到限定作用,使导风件3按规定路径运动。
具体地,如图10-图13所示,盒体6内设有用于限定齿条53移动方向的第二通道62,齿条53上设有移动柱531,移动柱531与第二通道62移动配合。
第二通道62为齿条53移动时的移动路径,第二通道62具有导向作用,将齿条53的运动轨迹限定在第二通道62中,提高齿条53运动的稳定性。并且第二通道62还可对齿条53起到位置限定,将齿条53与齿轮52之间的距离限定,提高齿轮52和齿条53的啮合作用,减小啮合出错的情况,提高导风件3的运动稳定性。在齿条53的上下表面上对称设置有移动柱531,移动柱531相较连接轴54要短,移动柱531与第二通道62移动配合,因此在齿条53上下表面的两侧方向对称设置有第二通道62,在第二通道62的路径两端处设置有限位挡件,可对齿条53的移动柱531的运动行程限定,提高齿条53的运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两个盒体6,分别位于导风件3的竖直方向的两端,即一个空调室内机100具有两个移动驱动装置5,导风件3的两端均与移动驱动装置5相连以进行移动,导风件3的两端均匀受力,移动更加稳定顺滑,提高运动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20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分别可活动地设在机壳1上,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机状态时,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分别位于导风件3的两侧,机壳1、第一开关门7、第二开关门8和导风件3配合限定出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面。
机壳1、第一开关门7、第二开关门8和导风件3一起组成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面,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机状态时,第一开关门7、第二开关门8和导风件3位于出风口11处,共同将出风口11关闭与外界阻挡,对空调室内机100内部起到保护作用,维持内部的清洁。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开机出风状态时,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分别移动至位于机壳1的前侧。
在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开机出风状态时,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移动至机壳1的前侧,将出风口11露出,使气流流出,其中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移动方向相反。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还具有活动驱动装置,以第一开关门7为例,活动驱动装置包括:活动电机71、活动齿轮72、活动齿条73和转动臂74,活动电机71与活动齿轮72相连以驱动活动齿轮72转动,活动齿条73与活动齿轮72啮合,转动臂74连接至活动齿条73,转动臂74与活动齿条73的连接部具有活动槽642,活动电机71与活动齿轮72中部的轴固定连接,活动电机71与活动齿轮72均固定设置,活动电机71在转动时,带动活动齿轮72转动,活动齿轮72和活动齿条73啮合,活动齿轮72转动即带动活动齿条73运动,齿条53带动转动臂74进行移动。活动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一滑轨75和多个第二滑轨76,活动齿条73上具有凸出结构的第一滑柱731,第一滑柱731与第一滑轨75移动配合,第二滑轨76为L型结构,转动臂74上具有凸出结构的第二滑柱741,第二滑柱741与第二滑轨76移动配合,转动臂74的端部与第一开关门7连接。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上壳体77和下壳体78,活动驱动装置设置在壳体内,上壳体77和下壳体78为对称设置,上壳体77和下壳体78上对称分布设置有第一滑轨75和第二滑轨76。
活动电机71转动带动活动齿轮72转动,活动齿轮72和活动齿条73啮合,活动齿轮72转动即带动活动齿条73运动,活动齿条73通过第一滑柱731在第一滑轨75中移动,与活动齿条73相连的转动臂74按第二滑轨76的轨迹移动,因为第二滑轨76为L型结构,转动臂74沿活动槽642向外移动,带动第一开关门7向外打开,随后按第二滑轨76的后半程继续移动,带动第一开关门7移动打开,因此第一开关门7打开时的运动轨迹为先向外脱出,随后移动打开,第一开关门7关闭时的运动轨迹为先移动关闭,随后向内关闭,将出风口11关闭。
第一开关门7包括两个壳体,分别位于第一开关门7的竖直方向的两端,第一开关门7的两端均与活动驱动装置相连以进行移动,第一开关门7的两端均匀受力,第一开关门7的移动和转动更加稳定顺滑,提高运动稳定性。第二开关门8的结构与第一开关门7相同,对称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的打开方式为先朝空调室外机的外侧脱出,避让出开关门的厚度,随后移动至位于机壳1的前侧打开,同理,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的关闭方式为从机壳1的前侧移动至出风口11处,随后向空调室内机100的内侧缩回,将出风口11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易图18和图19所示,导风件3为多个,在无风感模式,多个导风件3合体以在多个导风件3的两侧限定出侧部出风通道。空调室内机100还具有多维出风模式,在多维出风模式,多个导风件3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多个导风件3间隔设置以限定出中间出风通道,最外侧的两个导风件3分别与出风口11的两侧限定出侧部出风通道。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件3为两个,两个导风件3对称设置,两个导风件3的相对面为相互贴合结构,两个导风件3可相互独立移动,也可通过相对面合体后作为一个整体件改变出风方向。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当导风件3为两个时,可在相对面处设置有加强板,提高导风件3的云顶稳定性,并且提高导风件3在运动合体时的稳定性,并且还可以在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31之间的空腔中设置加强板结构,从而提高导风件3的结构强度,提高导风件3的运动稳定性,降低在受到气流冲击发生运动的情况,维持侧部出风通道和中间出风通道的路径完整,提高工作稳定性。
在导风件3为多个时,相对应的移动驱动装置5也为多个,如图11-图13所示,多个移动驱动装置5设置在一个盒体6内,通过将盒体6分层,将第一套移动驱动装置5和第二套移动驱动装置5设置在盒体6的不同层,相互之间互不干扰又相互依存,由于导风件3的运动轨迹相同,因此两个导风件3的连接轴54应用的穿过盒体6与导风件3相连的第一通道61为同一条,两个连接轴54均在第一通道61中进行移动。而位于内侧的连接轴54还要穿越层板上的第一通道61,因此内侧移动驱动装置5连接的连接轴54相较外侧移动驱动驱动装置连接的连接轴54更长,第二通道62为齿条53移动时的移动路径,齿条53的结构相同,与齿条53连接的连接轴54位于同一第一通道61,因此多个齿条53的可活动范围相同,因此第二通道62位于盒体6的不同层板,但是布置位置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导风件3为两个,对应设置的一个盒体6中也设置有两个移动驱动装置5,盒体6包括:盒盖、盒架和盒座三部分,盒盖位于盒体6的上部,两个移动驱动装置5的电机51都布置在盒盖的外侧,通过轴与对应齿轮52连接,在盒盖和盒架之间布置有第一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齿轮52和齿条53,在盒架和盒座之间布置有第二套的齿轮52和齿条53,盒座与导风件3相邻。第一套齿条53相较导风件3的距离较远,因此连接轴54的长度比第二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连接轴54较长,并且第一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连接轴54穿设盒架和盒座两层结构,因此在盒架和盒座之上都设置有与第一套移动驱动装置5配合的第一通道61,而第二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连接轴54移动路径与第一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移动路径重合,都是控制导风件3在同一路径上进行移动控制出风口11的导向,因此第二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连接轴54也位于盒座上的第一通道61内。在齿条53的两侧都设置有移动柱531,因此在齿条53的两端都设置有第二通道62,齿条53的位置同时被两个第二通道62限定可提高齿条53位置的准确性,提高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因此第一套移动驱动装置5对应设置的第二通道62位于盒盖和盒架,第二套移动驱动装置5对应设置的第二通道62位于盒架和盒座。第一套移动驱动装置5和第二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齿条53移动路径相同,因此齿条53上的移动柱531的移动路径也相同,因此与移动驱动装置5相配合的第二通道62的轨迹也相同,在盒架中,第一套移动驱动装置5和第二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第二通道62可设计为通孔,同时容纳两套移动驱动装置5的移动柱531。
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多维出风模式中,多个导风件3之间限定出中间出风通道,出风口11两侧与导风件3限定出侧部出风通道,气流可从中间出风通道和侧部出风通道送出。多维出风模式,空调室内机100可向多个方向送风,增加气流的覆盖范围。
下面通过图1-图22描述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风道部件2、导风件3、散风装置4、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在空调室内机100的机壳1上设置有出风口11,导风件3位于出风口11处,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位于导风件3的两侧,机壳1、第一开关门7、第二开关门8和导风件3配合限定出空调室内机100的外观面。风道部件2用于产生制冷气流,风道部件2设在机壳1内,风道部件2内设有朝向出风口11延伸的空气流道21,散风装置4可活动地设于机壳1,散风装置4可在出风口11与避让位置14支架活动,散风装置4上设置有多个微孔40,气流流经散风装置4时大股气流被打散成小股气流,导风件3可移动地设在出风口11处以改变出风方向。
散风装置4被构造成用于打散空气,散风装置4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第一侧12处和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第二侧13处,避让位置14也为两个,也分别设置在导风件3的两端处位置,当散风装置4需要收起到避让位置14时,散风装置4分别活动至相对应的避让位置14。散风装置4可设置为多种形式,可根据用户的选择进行更换,其中一种散风装置4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旋流孔41,每个旋流孔41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旋流风扇,旋流风扇转动以将流经旋流孔41的空气打散。另一种散风装置4包括第一散风件43和第一支架44,第一散风件43上设有多个散风微孔430,第一支架44分布设置有多个安装通孔440,旋流叶和百叶安装在安装通孔440处,旋流叶与百叶相对应连接在第一支架44两侧,多个百叶通过百叶连杆相互连接,在摆叶连杆的两端安装有易拆滑块和滑扣,百叶与百叶连杆的连接处设置有滑槽,当控制百叶连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即可通过转动轴带动滑槽内的摆叶进行转动,同时百叶也可带动第一支架44另一侧的旋流叶进行转动,通过百叶和旋流叶的转动可将通过打散件45的气流打散。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移动驱动装置5,移动装置设置在盒体6内。移动驱动装置5包括:驱动电机51、齿轮52和齿条53,齿条53与导风件3通过连接轴54相连,驱动电机51转动,与驱动电机51相连的齿轮52被带动转动,齿轮52和齿条53啮合,齿轮52转动即带动齿条53移动,齿条53即带动导风件3进行移动。盒体6内设有第一通道61和第二通道62,第一通道61为连接轴54跟随齿条53进行转动时的移动路径,连接轴54穿过第一通道61与导风件3相连,第二通道62为齿条53在进行转动时的移动路径,齿条53上设有的移动柱531在第二通道62中移动。
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过程为:将空调室内机100从关闭状态打开时,第一开关门7和第二开关门8分别移动至机壳1的前侧。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无风感模式,无风感模式时,导风件3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导风件3不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相贴合,也不与出风口11的第二侧13相贴合,气流从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的第一侧12之间的侧部出风通道流出,同时也从导风件3与出风口11第二侧13之间的侧部出风通道流出。也就是说,气流从空调室内机100的侧部流出,气流不会直接吹拂到中间位置,气流通过导风件3将气流轻柔地从两侧部流出。在侧部出风通道内设置散风装置4,气流经过散风装置4,气流被打散为小股气流从侧部出风通道流出,减小气流流速,气流的冲击力降低,并且气流的吹拂范围增加,气流经过人体时,可降低用户体感温度,但被气流吹拂的感觉降低,气流感觉较小风感轻。空调室内机100还具有多维出风模式,导风件3被设置为多个,多个导风件3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多个导风件3间隔设置以限定出中间出风通道,最外侧的两个导风件3分别与出风口11的两侧限定出侧部出风通道,气流可从中间出风通道和侧部出风通道送出,多维出风模式,空调室内机100可向多个方向送风,增加气流的覆盖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构成例如旋流件42和打散件45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出风口;
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道部件内设有朝向所述出风口延伸的空气流道;
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以改变出风方向;
散风装置,所述散风装置可活动地设于所述机壳,所述散风装置被构造成用于打散空气;
移动驱动装置,所述移动驱动装置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移动驱动装置与所述导风件相连以驱动所述导风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侧配合以朝向所述出风口的第二侧导风;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所述第二侧配合以朝向所述出风口的所述第一侧导风;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模式,在所述无风感模式,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均限定出侧部出风通道,每个所述侧部出风通道内对应设置所述散风装置以将空气打散后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设有避让位置,所述导风件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散风装置活动至所述避让位置以避让空气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装置设置为多个微孔以将空气打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装置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旋流孔,每个所述旋流孔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旋流件,所述旋流件转动以将流经所述旋流孔的空气打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装置包括第一散风件和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散风件上设有多个散风微孔,所述第一支架设在所述第一散风件上且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多个安装通孔,每个所述安装通孔处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打散件,在所述无风感模式,空气流经所述打散件打散后从多个所述散风微孔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包括内导风板和外导风板,所述外导风板位于所述内导风板的外侧,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板的端部配合以在所述外导风板和所述内导风板之间限定出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导风板上设有第一通风孔,所述外导风板上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微孔,所述第一通风孔和多个所述第二通风微孔分别与所述空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电机;
齿轮,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齿轮相连以驱动齿轮转动;
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条通过连接轴与所述导风件相连以带动所述导风件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的端部设有插入孔,所述连接轴插入到所述插入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盒体,所述移动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盒体设有限定所述导风件移动轨迹的第一通道,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导风件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设有用于限定所述齿条移动方向的第二通道,所述齿条上设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与所述第二通道移动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开关门和第二开关门,所述第一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开关门分别可活动地设在所述机壳上,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关机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开关门分别位于所述导风件的两侧,所述机壳、所述第一开关门、所述第二开关门和所述导风件配合限定出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外观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处于开机出风状态时,所述第一开关门和所述第二开关门分别移动至位于所述机壳的前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件为多个,在所述无风感模式,多个所述导风件合体以在多个所述导风件的两侧限定出所述侧部出风通道;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多维出风模式,在所述多维出风模式,多个所述风道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多个所述导风件间隔设置以限定出中间出风通道,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导风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两侧限定出所述侧部出风通道。
CN202121236552.4U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56754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36552.4U CN215675459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36552.4U CN215675459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5459U true CN215675459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73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36552.4U Active CN215675459U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754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77073A (zh) * 2022-06-13 2022-09-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主动运行的被动流动控制自然扑动送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77073A (zh) * 2022-06-13 2022-09-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主动运行的被动流动控制自然扑动送风装置
CN115077073B (zh) * 2022-06-13 2023-09-2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主动运行的被动流动控制自然扑动送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12488A (zh) 导风板组件、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CN110701770A (zh) 导风组件、空调器的无风感结构以及空调器
CN110701772A (zh) 空调器的无风感结构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0118954A1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45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2880172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6648988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611434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861622U (zh) 空调器的无风感结构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1189117A (zh) 柜式空调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345818U (zh) 空调器
CN110701771A (zh) 空调器的无风感结构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79147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861625U (zh) 空调器的无风感结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273140U (zh) 导风板组件、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CN21494937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26009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1575272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345537U (zh) 空调柜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1188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713495U (zh) 空调器及其室内机
CN215909219U (zh) 空调器
CN115773531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575457U (zh) 无风感结构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67546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